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視聽落差對學生口譯員的影響:以自動語音辨識輔助之同步口譯英譯中為例
    (2024) 游兆賢; Yu, Chao-Hsien
    本研究採用混合式研究方法,探討自動語音辨識(ASR)輔助同步口譯中,錯誤字幕對學生口譯員表現之影響。研究受試者為 14 位就讀於台灣翻譯研究所之口譯學生。每位受試者進行兩段同步口譯英譯中,過程中皆輔以 ASR 字幕,但其中一段字幕內容正確無誤,另一段則包含錯誤字幕。每段演講中設有十個檢查點,作為口譯表現評分依據,進行量性分析。每完成一段同步口譯後,隨即進行刺激回憶訪談,探討受試者譯文中因錯誤字幕而產生的誤譯,以及受試者與 ASR 字幕的互動關係。受試者訪談內容經由歸納式編碼分析,探討其因錯誤字幕而誤譯之背後原因,包含策略決策及 Colavita 視覺主導效應等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錯誤字幕對學生口譯員之口譯表現產生負面影響,導致誤譯頻率增加。訪談資料則進一步揭示,受試者因錯誤字幕而誤譯之原因並非單一因素,而是策略決策及 Colavita 視覺主導效應交互作用的結果。此研究結果對口譯員及口譯教師皆具有實務價值,可作為 ASR 輔助同步口譯之應用及教學參考。
  • Item
    英譯中有稿同步口譯準備策略分析
    (2021) 賈喬安; Chia, Ciao-An
    本研究旨在探究專家與新手有稿同步口譯英譯中的準備方式,以及準備策略是否影響到口譯產出。本研究受試者包含6位專家及10位學生口譯員,專家的工作年資為4年至11年,學生口譯員則為通過台大、師大、輔大三校聯合資格考的翻譯研究所口譯組學生。研究採實驗觀察法及訪談法。每位受試者有15分鐘準備講稿,在此期間以Windows Xbox之電腦螢幕錄製程式紀錄受試者在研究者提供的電腦上的查詢過程,研究者也會觀察受試者的準備方式。口譯實驗為15分鐘,接著為訪談15分鐘。口譯產出評分標準採取財團法人語言訓練中心的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評分標準,評分項目分為正確性與表達流暢度。評審為一位年資7.5年的專家口譯員,且此位專家非實際參與實驗之專家。研究發現口譯員在實驗中的準備方式包括:評估情況、理解、寫關鍵字、畫重點、查字、斷句。專家受試者在訪談中提到工作中曾使用的其他有稿同步準備方式則包括:視譯及筆譯。研究並未發現準備方式和產出結果有直接的關聯,即使使用相同策略的口譯員產出表現可能不同,而口譯表現仍與經驗及本身能力有關。根據研究觀察及訪談,在時間限制下,評估情況、理解、寫關鍵字、畫重點為較優先採用的方式,視譯及筆譯則是訪談中提到工作經驗中,為重要性極高的演講且時間充裕時會採用的準備策略。
  • Item
    視譯閱讀理解歷程之眼動研究
    (2011) 黃致潔
    口譯的歷程包含理解(comprehension)、重組(reformulation)及產出(production)等三階段。然而目前翻譯研究中,仍缺少探討翻譯的三個階段如何及何時發生,以及翻譯過程中理解歷程之相關研究。在此前提之下,本研究使用眼動法調查視譯之閱讀理解歷程、探討序列式翻譯(vertical perspective)及平行式翻譯(horizontal perspective)兩者之合理性、並檢驗視譯過程中,閱讀與翻譯之口語產出是否發生重疊(reading ahead)之情形。研究分別記錄十八位受試者於中文閱讀、中文朗讀及中譯英視譯之眼動,比較三種不同情況下之眼動軌跡。由於閱讀包含翻譯訊息理解階段,朗讀包含理解及產出階段,皆與口譯牽涉的階段有所重疊,故可作為瞭解視譯歷程之比較基準。 實驗結果顯示,視譯與閱讀在眼動的初期指標上相當一致,於晚期眼動指標上,才出現不同的認知處理歷程,故研究結果支持序列式翻譯之理論。實驗結果亦觀察到中譯英視譯過程中,理解及口語產出發生重疊的比例為72.8%。根據本研究結果,視譯訓練應著重換句話說(paraphrasing)的技巧;另視譯與同步口譯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作為口譯教學或練習之參考。
  • Item
    同步口譯與字幕翻譯簡化策略之研究
    (2011) 張懿萱; Chang I-Hsuan
    本研究意圖探討影視翻譯課程做為同步口譯訓練課程的可能性,故提出兩項研究問題。首先,本研究討論影視翻譯課程是否有助於譯者在簡化策略上的使用。另外,本研究也想了解字幕翻譯和同步口譯的簡化策略是否相似。 本研究的實驗參與者共分三組,每組各三名受試者。自學字幕組為沒有受過翻譯訓練的字幕翻譯員,科班字幕組為上過影視翻譯課程的字幕翻譯員,同步口譯組為接受過完整訓練的同步口譯員。實驗方式邀請三組譯者分別對相同演講做字幕翻譯及同步口譯,並在翻譯結束後對譯者進行訪談,和譯者討論各處簡化策略的使用動機。簡化現象分析根據符合本研究訂定出的簡化分類表做標記,標記完成後統計三組譯者使用的簡化策略多寡以及各簡化策略的比重,之後結合譯文中出現的簡化現象和訪談結果對三組譯文做語料分析和討論。 研究結果符合本研究第一項預期,影視翻譯課程有助於字幕翻譯員使用簡化策略;也符合第二項預期,字幕翻譯和同步口譯的簡化策略相同,故本研究建議同步口譯課程可以納入影視翻譯課程做為同步口譯訓練中簡化策略的練習。
  • Item
    講者手勢對英譯中同步口譯速度之影響
    (2009) 簡志翰; Zhi-Han Jian
    許多研究探討過講者視覺訊號 (Visual Input from the Speaker, VIS) 對同步口譯的影響,但未有一致結論,這或許是因為不同情況下講者視覺訊號有所差異所致。本研究依據 Ekman 與 Friesen (1969) 之定義將講者視覺訊號範圍縮小到「實做性動作」(intrinsic kinetograph),並依據 Gile 的氣力模型 (1995) 及相關文獻,假設實做性動作搭配英文相對動詞出現時,有助於縮短同步口譯時的反應時間 (Ear-Voice Span, EVS)。本研究分別以二十名專業口譯員為受試者進行實驗,並填寫問卷。研究結果顯示:一、特定或一般題材並未對反應時間造成顯著影響;二、實驗前半段看到實做性動作並未對後半段反應時間造成顯著影響;三、同一題材情況下,實做性動作並未對反應時間造成顯著影響;四、口譯員性別、年資亦未顯著影響反應時間。 然而受試者於開放式問卷中指出,實做性動作能否發揮效益取決於協調氣力(Coordination Effort)。此外,看到實做性動作的十五名受試者中有十一名認為該手勢有助於想出中文相對動詞。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該類動作是否無助於想出中文相對動詞,亦或因協調氣力受到手勢干擾而抵銷其實際助益。
  • Item
    會議口譯工作環境研究:台北地區固定式口譯間之初探
    (2008) 徐禛; Jen Hsu
    固定式同步口譯間的實質環境因素對同步會議口譯品質有影響。然而,台灣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本研究以文獻探討的方式,探究口譯間的各種因素-如大小、通道、視線、窗戶、通風、採光、音響效果、座位、與桌面-以及這些特性對同步口譯品質可能產生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質化及量化研究方式,以實地調查、問卷、與訪問探討口譯員對於口譯間之需求、口譯間各項因素之重要性、及口譯間是否符合ISO 2603標準與口譯員的期望。本研究發現口譯間設計的確會對口譯品質產生影響。此外,口譯員的需求遭誤解或忽視,可能導致口譯間設計不符ISO 2603標準及口譯員需求。總結研究發現及文獻回顧,未來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並提升口譯員地位,才能改善口譯間設計,並造福口譯員、聽眾、與台灣整體會議產業。
  • Item
    同步口譯中的數字
    (2006) 王秀毓; Hsiu-yu Wang
    數字的處理往往被視為同步口譯中的一大難關,但數字對於同步口譯究竟有什麼影響?相關的實證研究卻相當缺乏。本研究以文獻探討的方式,探究數字有什麼樣的語音特性,以及這些特性對於同步口譯過程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以實驗方式,探討句中出現數字,對於同步口譯正確度與流暢度的影響。本研究發現,在英到中的同步口譯中,需要單位轉換的數字,以及相鄰出現的數字,容易降低口譯的正確度與流暢度。此結果顯示,口譯這類數字可能需要消耗較多的處理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
  • Item
    長時間同步口譯對口譯品質的影響 – 以教會口譯為例
    (2014) 高霈芬; Pei-fen Kao
    一般而言,會議同步口譯有兩位口譯員合作,一位口譯員翻譯約15至30分鐘後,由另一位口譯員接手。為避免認知負荷過重,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亦建議一位口譯員不宜連續翻譯超過30分鐘。漏譯和停頓是口譯品質指標中的兩種指標。本研究冀找出口譯員工作超過三十分鐘後,漏譯和停頓的變化。本研究欲回答之問題有二。一、口譯員工作超過三十分鐘後,漏譯和停頓是否會增加?二、研究語料中出現的漏譯和停頓有甚麼特色。文本分析之語料取自水流執事站舉辦之2012年冬季訓練。研究結果顯示:一、此訓練中的口譯員工作超過三十分鐘後,漏譯並無增加,二、此訓練中的口譯員工作超過三十分鐘後,段落停頓有增加,遲疑停頓則不一定增加,三、此訓練中的漏譯和停頓時常並隨填充詞和句子重起等其他品質指標出現。
  • Item
    聽譯時間差與中譯英同步口譯表現之關聯
    (2018) 張家豪; Chang, Chia-Hao
    同步口譯過程中,自聽聞原文到產出譯文的時間差,是為聽譯時間差(Ear-Voice Span, EVS),為同步口譯員策略運用與時間管理的重點。本研究旨在探究中文同步 口譯入英文時,聽譯時間差與口譯表現的關聯。本研究邀請十五名中文母語(A)、 英文外語(B)的專業譯者與同步中進英修習滿一年之翻譯所學生參與實驗。全體受 試者皆進行一篇中文演講的進英同步口譯後,筆者蒐集十五份錄音,所產生的逐字 稿與數據用以測量聽譯時間差,進而分析聽譯時間差與錯誤類別的關聯,以及與表 達風格的關聯。本研究採用 Barik (1973)的錯誤分類,以及 Liu (2007)的表達風格量 表。分析結果顯示,十三個錯誤類別中,僅有兩個與聽譯時間差有關聯:延誤漏譯 與顯著措辭變更於長 EVS 區間的發生次數偏多;聽譯時間差則與表達風格分數未 呈現任何關聯。
  • Item
    同步口譯之幽默訊息處理策略之探討
    (2015) 葉宸昀; Yeh, Chen-Yun
    本研究試圖探討同步口譯學習者在面對演講當中的幽默語段會採取何種策 略處理。本研究設計四個步驟,首先請 10 名口譯學習者同步口譯兩支帶有幽默語段的影片,觀察並分析其產出。為了解英語母語人士與中文母語觀眾對於原文理解的差異是否跟口譯員的表現有關,本研究分別邀請 9 名英語母語人士以及22 名中文母語人士針對影片中的笑點給予評價。另一方面,為探討譯文是否能使中文母語觀眾同樣感受到幽默的刺激,本研究邀請47名中文母語觀眾聽譯文。透過中文母語觀眾的反應來和譯者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做比較,並透過Attardo 於 1991 所提出的語言幽默通論分析原文各笑點以及譯者的譯文,從中探討譯文對於觀眾而言好笑或不好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