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Item 顛沛中,微光閃爍:道森詩作中譯(2000) 陳建龍; Alvin Dahn本論文旨在以翻譯實務引介中文讀者較為陌生的英國詩人道森(Ernest Christopher Dowson, 1868-1900)。文中所處理之作品為道森的詩集Verses,計序詩一首,序文一篇,詩作四十四首。 論文正文共分兩大部分:導言部分簡述道森詩作之現有中文譯文概況,及翻譯時所面臨之挑戰與基本處理方向。餘與詩作間接相關之生平,咸納為本論文附錄。 除翻譯實務外,道森生平之考據以及詩作之註解,亦為本論文著力之處,蓋因其相關資料取得不易,且詩中之典故、引述於現存詩集中多未有註解,並道森好以拉丁文與法文之詩句入詩,所引所指應多留意,實不宜倉促著手。考注之餘,除利翻譯,亦期予潛在讀者些許參考價值。 鑑於處理之詩作全數為格律詩,並道森生平一再強調韻文之音樂性,譯文著力於重現原作中最為凸顯之詩韻,故此處理方向實為翻譯時之中心課題。而最終目的,則期以此作拉近道森與中文讀者的距離。Item 《婚姻、離婚與子女適應》翻譯評析(2002) 蔡正儀; Casey Cheng-I Tsai本論文共分五章,主要探討《婚姻、離婚與子女調適情形》(Marriage, Divorc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一書的中文翻譯,並就譯文加以評論與分析。第一章緒論為筆者接下本書翻譯之緣由,第二章「原著介紹」簡介本書作者艾莫瑞博士的學經歷,歸納本書各章的內容大意,並提供原文書評。第三章「翻譯策略與流程」,提出翻譯策略制訂的方法與工作流程。第四章「譯文評析」以Juliane House倡議的翻譯品質鑑定方法為架構,配合西班牙學者Nicole Martinez Melis與Amparo Hurtado Albir等人提出的六項翻譯能力,舉例說明譯文的處理方式,並評估譯者的專業能力。最後加上讀者的回饋與意見,以期做到客觀、專業的評鑑。第五章「結語」為全文的總結,筆者並以此次翻譯工作的經驗為基礎,提出心得與讀者分享,並為日後翻譯品質評鑑的研究發展方向,提供一己之見。Item 《叢林死神》之翻譯與譯評(2002) 吳思齊; Fred Szu-chi Wu本文旨在評論《叢林死神》一書之中文翻譯。譯者針對所採用的翻譯技巧進行自評;原作出版於1979年,許多書中的觀念已經似乎不合時宜,本文試圖討論譯者在這種情況下,是否仍能達成充分呈現原文閱讀趣味的目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作者選擇此書之譯評為論文主題的理由。作者發現原著一方面承襲十九世紀末期冒險寫作的傳統,及其中隱含的帝國主義心態,一方面也有西洋幽默小品文的特色,是決定翻譯策略時應該思考的。第二章簡介本書的出版者,以及本書作者生平及著作,同時也介紹翻譯者參考的相關書籍。第三章為譯文評析,討論譯者遇到的幾項特殊問題,以及譯者採用的翻譯策略。第四章討論翻譯過程的實務層面,如與出版社交涉以及網路學術資源的問題。第五章總結前四章的討論,提出作者心得,並提出建議,以供翻譯界同儕參考。Item 人文地理學概論-發展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二部分譯評:(2002) 石尚久本篇論文是對我在2001年9月至12月間所翻譯的「人文地理學概論」(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一書第二部分「主題」中「發展地理學」及「經濟地理學」的中文翻譯所做的譯評。在此次的譯評中,作者首先就「人文地理學概論」一書的寫作編輯及翻譯者的背景作大致的介紹。接下來引用劉宓慶教授「翻譯與文體」一書中對各類文體的界定,來給「人文地理學概論」作文體上的分類和分析,並企圖找出面對此類文體及其特性時所應採用的翻譯策略。同時,也針對譯文中的錯誤和誤解之處作出批評和改正。在「問題與討論」的部分,則對在翻譯時發現的語調筆法問題,以原作─譯者─讀者之間的關係來試圖進行新的思維和討論。最後則總結意見,根據此次翻譯的經驗,探討翻譯者在面對如「人文地理學概論」類型文章的翻譯時,所應採取的策略為何。Item 語言能力與視譯訓練對視譯表現的影響(2002) 張荷青; Chang, Ho-ching本文旨在探討不同語言能力與視譯訓練對視譯表現的影響,以期對視譯本身及如何改善其訓練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本研究的評估標準為:一 忠實度(fidelity)-又細分為誤譯(miss-interpretation)、刪減訊息(omissions)、怪中文(unnatural Chinese)等。二 順譯(ST chunking)-包括順句驅動(chunk-moving)、句構連結(chunk-connection)等。三 表達(delivery)-意指重複語(backtracks)、填充語(fillers)、停頓(pauses)、時間控制(time)等。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一 視譯訓練在良好語言能力的輔助下可以造就最佳的視譯表現。二 對視譯表現而言,語言能力的影響高於視譯訓練。三 語言能力應為視譯訓練的基石。Item 口譯訓練對同步口譯表現之影響(2002) 洪筱雯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譯訓練的成效, 藉由兩組譯者: 10位受過兩年口譯訓練且通過專業考的學生與10位即將接受口譯訓練的新生, 針對同一篇講稿所做的口譯表現加以評估, 研究其完整度, 準確度, 忠實度和流暢度是否存在明顯的差異。重要研究發現如下: (1) 受過訓練的譯者所呈現的譯文較為完整, 同時也較為準確和忠實; 流暢度更是存在明顯的差異。(2) 組內的個別差異往往比兩組之間的差異來得大。(3) 就遺漏的訊息與口譯的錯誤內容加以分析, 兩組譯者呈現高度相似性。根據研究結果, 口譯訓練對於譯文的完整度, 準確度, 和忠實度只有些許的影響, 但對於譯者的流暢度則有極大的助益。Item 談非醫學背景譯者從事醫學相關翻譯可能遇到之問題與建議~以《第二意見》之翻譯經驗為例(2002) 陳萱芳; Hsuan-fang Chen本論文共分七章,以筆者翻譯《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s)一書之經驗為基礎,探討非醫學專業譯者進行醫學翻譯可能遇到之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一章為筆者接下本書翻譯之緣由及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寫作架構。第二章「本書介紹」簡介作者古柏曼醫師生平,歸納本書內容大意,並提供網路上之原著書評。第三章「翻譯策略與流程」,提出本書翻譯策略考量,並簡述各階段翻譯過程。第四章「非醫學背景譯者從事醫學相關翻譯可能遇到之問題」,以本書之翻譯為例,分類探討可能遇到的問題類型。第五章「如何解決問題」,同樣以本書之翻譯經驗為基礎,針對上一章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第六章「譯文評析」,除記錄審閱醫師及編輯之意見與評價,亦提出對本書譯文之自我檢討。第七章為個人建議,並總結全篇論文。Item 〈序曲.在海灣〉-─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譯註(2002) 余淑慧; Soh-fee Yee本文旨在譯介現代英國/紐西蘭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兩篇重要的短篇小說:〈序曲〉(“Prelude”)與〈在海灣〉(“At The Bay”)。論文的架構主要可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是導論,第二部份是譯文與譯註。 導論細分五節。第一節概述曼斯菲爾德(下文簡稱曼氏)的生平與著作。第二節綜述曼氏的小說藝術、地位、影響等文史資料,進而略述其小說特色及翻譯所可能遇到的問題;為了方便說明,文中酌引名篇〈花園宴會〉(“The Garden Party”)為例,討論各家(徐志摩,馮鍾璞,謝瑤玲)譯文得失,並嘗試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節討論曼氏作品的中譯概況,分別介紹少數幾本譯作及其特色、得失。第四節簡述〈序曲〉與〈在海灣〉兩篇小說的內容大意,背景資料及筆者選譯這兩篇小說的原因。第五節討論曼氏與翻譯的關係,最後以我的譯後感言總結全文。 論文的第二部份是〈序曲〉和〈在海灣〉兩篇小說的中譯與譯註。譯文力求準確,流暢;翻譯過程遇到的細節問題,例如小自一字一詞的考證與翻譯,大至文史社會的淵源脈絡,凡此種種皆採隨譯隨註的方式,列在每頁譯文頁尾,是為譯註。Item 翻譯與性別錯置—論<<荒人手記>>及其英譯本中的模仿問題(2003) 李延輝; Yen-hui Li本論文旨在以<<荒人手記>>中文原作及英文譯作為本,討論性別、翻譯與模仿之議題。論文主要分為五大章節。第一章簡述研究動機、<<荒人手記>>作品本身與作者朱天文,解釋模仿的概念,並提出性別與翻譯結合的重要之處。第二章探討<<荒人手記>>形式與寫作者身份的逾越,結合性別理論與翻譯理論,檢視小說文本的反串。第三章接續第二章,以<<荒人手記>>英譯本Notes of a Desolate Man為討論對象,以賽門(Sherry Simon)等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家所提之理論及同志理論,審視譯者是否如實傳達小說中的性別意涵。第四章以神似與形似為主,分析小說中「同志」一詞與顏色的翻譯。第五章則為結論,針對和性別議題有關的翻譯提出一些建議。Item 《社會認同》翻譯評析(2003) 許妍飛; Yen –Fei Hsu本論文分為六章,主要以《社會認同》的譯文,探討翻譯時的理解障礙與對 策,以及檢視整個翻譯與審校過程的得失。筆者先以劉宓慶所提出的理解障礙之 類型與成因,分析筆者譯《社會認同》時產生理解障礙的原因,接著將翻譯《社 會認同》時感到疑惑的詞句,依劉宓慶的五項對策加以分類與歸納,並根據歸納 結果,逐項分析與突破。筆者研究後認為,劉宓慶的該項理論,對筆者釐清自身 理解障礙時的確有幫助。筆者在第五章「評析」,整理審校者與筆者自身對譯文 的整體評析,希望此次翻譯任務與研究的經驗,能有效提升日後的翻譯品質。Item 談《論述》之翻譯(2003) 方淑惠; Shu-hui Fang本論文共分五章,探討筆者翻譯《論述》(Discourse)一書之過程,以及翻譯實踐上的技巧與策略。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翻譯《論述》一書時的個人背景,以及撰寫論文的動機和論文架構。第二章為「原著介紹」,簡介作者莎拉‧彌爾斯的研究領域、影響她研究方向的因素等,同時也節錄《論述》一書各章的內容重點。第三章為「翻譯過程」,以詮釋學派之「闡釋循環」理論為主軸,說明筆者的翻譯歷程。此外,亦解釋筆者翻譯重要字詞時之考量。第四章為「翻譯實務探討」,說明筆者在實際翻譯時所運用的策略與文體選擇。第五章為「結語」,總結全文,提出筆者翻譯之心得與感想。Item 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風格評析(2003) 陳美靜; Chen Mei-ching本論文從文體角度探討林語堂先生翻譯《浮生六記》時運用何種策略再現原作風格。「風格」一詞乃西方style一字的對譯,主要指文字的表現方式和特色。《浮生六記》的風格特色為散偶結合,文章錯綜有變化;寫景狀物,形象鮮活。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林語堂與《浮生六記》」,內容為《浮生六記》作品簡介,林語堂翻譯此書的動機、策略探討,及大陸學者對林氏譯本的評價摘要;第二章是「林譯句式評析」,討論林氏翻譯時如何處理對偶、排比、散偶結合的句式;第三章是「林譯修辭評析」,探討林氏對比喻修辭、對比技巧、各種感官描寫的翻譯;第四章是「林譯與《浮生六記》其他譯本」,分析、比較林譯本和另外兩個譯本的異同。本論文期能透過上述的分析,瞭解林氏的翻譯策略,以為日後譯者參考。Item 適體適境之理想與實踐:以《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中譯為例(2003) 鄭惠雯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之中文翻譯(第六至十一章),深化此次翻譯實踐,分析在翻譯活動中理解與表達的障礙,透過語境分析擬定翻譯原則。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接下此書的緣由,著手評論的動機及研究目的並簡述論文架構。第二章「原作概述與翻譯目標」簡介作者亞瑟‧丹托及其著作,歸納原作各章內容大意,並說明此次翻譯活動的進行及翻譯目標的設定。第三章「宏觀語境分析」分析作者的宏觀語境,分別從西方美學哲學發展的時間縱軸及橫軸,即貫時系統和並時系統將作者的理論加以定位。第四章「微觀語境分析與翻譯障礙的成因」分析作者的微觀語境,觀察其寫作之語言特色加以分析,並指出作者語言特色如何造成語際轉換的困難,總結翻譯過程中遭遇的障礙。第五章「翻譯目標與策略運用」說明如何在翻譯的實踐運用信達雅的原則克服理解與表達的障礙,並列舉以此原則衍生的各種翻譯策略。第六章「藝術專業術語的中譯」討論藝術專業術語的翻譯原則,匯整書中人名、地名或組織名、藝術和評論流派和藝術專有名詞之中譯。第七章「結論與心得」總結各章要旨,分享此次翻譯心得。Item 從文本功能看翻譯策略:《法蘭克.卜克曼的一生》翻譯過程分析(2003) 許壽峰; Hsu Shou-Feng本研究為一本譯文文本翻譯策略的觀察分析,目的在呈現翻譯過程中,影響翻譯決策的重要因素如何經過譯者的權衡取捨等考量,於譯文中呈現。 本研究的文本為《法蘭克•卜克曼的一生》傳記第一至九章,筆者本人即為譯者。本研究的基本觀點是把翻譯活動視為一種跨文化溝通的活動,因此分析重點在於原文透過翻譯呈現為譯文後,原文文本所具有的各種溝通功能,究竟是獲得保留、部分流失,或是有所轉變。。 對於翻譯過程的分析,則是採用Christiane Nord所提出的「文本功能 — 翻譯策略」分類對照架構,從原文與譯文文本功能的比對中決定翻譯過程中究竟採用了哪些策略。分析結果顯示,根據Nord的架構來看,本研究的文本,在翻譯時主要基本採用了等功能翻譯、異功能翻譯、類體裁翻譯等三類翻譯策略,並且就不同文本體裁的翻譯實例舉例討論說明。 關於特殊文化因素的翻譯處理,在研究的文本中特別明顯的主題是基督教宗教文化,這類內容可能因為譯文讀者未必具有理解內容所需的文化經驗,因此譯文對讀者而言會有類似「異功能」翻譯的效果。 另外,研究結果發現一種譯文呼喚功能不減反增的另類「異功能」翻譯。這是因為文本中涉及中國歷史紀實內容部分,對中文讀者來說具有的呼喚功能,會大於原文文本對原文讀者的呼喚功能。使得相關專有名詞的處理就有點類似進行回譯(back translation)。Item 《治療亂倫之痛》之中譯與評析(2003) 王淑娟; Shwu-Jiuan WANG本論文共分六章。主要探討《治療亂倫之痛》(Healing the Incest Wound: Adult Survivors in Therapy)之中文翻譯以及探討藉由改善出版 流程,強調編輯、校對原則來改善翻譯品質之道。第一章為研究者接 下翻譯《治療亂倫之痛》的緣由以及論文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 第三章為內容簡介,概述譯書內容。第四章為翻譯流程以及時間規 劃。以理解、表達、校核三階段敘述研究者的翻譯過程。第五章為問 題討論,討論嚴謹的出版流程、編輯校對原則,以及不同專業背景譯 者在合譯時,所具備的優勢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本章最後一部分為譯 者自我評析。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就本研究所討論事項加以結論, 並提出建議。Item 路益思之《納尼亞紀事》導讀及《獅王、女巫、魔衣櫥》之中譯、譯評(2003) 鍾玉玲; Yu-ling Chung本文旨在討論英國文壇大師路益思創作之《納尼亞紀事》代表作《獅王、女巫、魔衣櫥》的中文翻譯。論文共分為兩大部份,即《納尼亞紀事》導讀、《獅王、女巫、魔衣櫥》之譯評;第二部份為筆者中譯《獅王、女巫、魔衣櫥》全文。論文的第一部份又包含三個主要課題:一是概略介紹作者路益思生平及《納尼亞紀事》全集七本書的情節內容,並透過心理學觀點揣摩路益思創作《納尼亞紀事》之動機與心態,探討為何路益思視「童話」為彰顯作者己見之最佳文學形式。其次為筆者介紹《納尼亞紀事》之代表作──《獅王、女巫、魔衣櫥》在兩岸三地八個中譯本之譯文特色,及筆者翻譯《獅王、女巫、魔衣櫥》一書過程中所運用之翻譯策略與技巧。第三是筆者透過書中關鍵之獅王復活的章節,比對各個中譯本的譯文進行細部評析。Item 《漂鳥集》之中譯及評析(2003) 卓加真; Jia-chen Chuo本論文旨在將筆者翻譯泰戈爾(Rabindraneth Tagore, 1861-1941)《漂鳥集》(Stray Birds)一書的過程中,所累積的心得予以整理歸納。 《漂鳥集》是泰戈爾自行英譯成的詩集,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很受歡迎。可算是泰戈爾作品中出版次數最多的詩集。由於英語並非泰戈爾的母語,因此這本詩集中的寫作方式,也與一般英詩有所不同。 這篇論文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譯文評析,第二部分為譯文之初譯稿和出版稿的對照,筆者以附錄之形式收錄於後。在第一部分譯文評析方面,筆者將整體結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翻譯《漂鳥集》的緣起、泰戈爾詩集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以及在中國和台灣出版市場上,關於泰戈爾詩集的出版狀況。第二章為《漂鳥集》與其作者之介紹,說明原作的風格以及其語言特性。第三章將討論泰戈爾《漂鳥集》在翻譯上所會遇到的問題,以及不同譯者對於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第四章為筆者所譯《漂鳥集》初譯稿與出版稿的比較。第五章為結論與心得。Item 《英語教學法大全》中譯自我評析-談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書籍翻譯(2003) 毛佩琦本論文共分六章,以筆者翻譯《英語教學法大全》(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書的經驗為基礎,探討英語教學類書籍之相關翻譯議題。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書之翻譯緣由,以及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架構。第二章「以英語教學為目的之翻譯」探討英語教學類書籍的分類、不同類別的翻譯策略、常見問題與可行之解決方法。第三章「《英語教學法大全》一書之翻譯」分別介紹本書內容、筆者翻譯本書時所採取之翻譯策略、遭遇之問題以及解決方式。除了譯者之外,編輯人員對於決定翻譯走向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因此本文第四章「《英語教學法大全》之編輯策略」探討的是翻譯後的編輯流程、編輯策略與審稿策略。最後,筆者同時身為翻譯人員與英文教師,翻譯本書後對自身教學所產生的影響,將於第五章「《英語教學法大全》對譯者的教學啟發」中分享。第六章筆者簡述前文的各項重要議題,並總結全文。Item 《管理學架構》之中譯及自我評析(2003) 鄭佩嵐; Pei-Lan Cheng本論文本論文共分六章,內容主要討論《管理學架構》(A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一書的中文翻譯,並就譯文加以分析與評論。第一章說明筆者接下本書翻譯之緣由、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台灣當前教科書翻譯狀況簡介以及寫作架構。第二章則對原書作者、本書內容以及特色作一簡要之介紹。第三章筆者分析原著風格以及對象讀者之類型與需求,並據之決定翻譯策略。此外亦簡述本次翻譯工作之流程。第四章筆者對本書譯文作自我評析。第五章分類檢討筆者譯文中的錯誤,並作改正。此外,亦對筆者與另一位譯者合作的情形做說明與檢討。第六章總結全文,並歸納於本次翻譯工作與譯文評析中所獲之心得。筆者希望藉此次翻譯工作經驗與分析檢討,瞭解自身翻譯待改進之處,並期許在未來能有更好的表現。Item 安 徒 生 故 事 中 譯 本 研 究(2003) 呂奕欣; Yi-hsin Lu本論文以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論為基礎,探討近百年來安徒生故事的中譯現象。埃文-佐哈爾指出,若翻譯文學處於文學系統的中心位置,則譯文講求「充分性」,若翻譯文學處於系統的邊緣位置,則譯文注重「可接受性」。翻譯文學的位置,會影響譯者的策略。 本論文分為五個時期來討論近百年來的安徒生故事中譯本。第一時期為早期的譯文,主要受晚清的翻譯規範影響。晚清的翻譯文學處於邊緣的地位,因此直譯的譯本並不受歡迎,並且出現了大量改寫以符合譯入語文化價值觀的譯本。 第二時期為新文化運動,此時的譯文位於文學多元系統的中心位置,因此安徒生故事的譯文多採直譯的策略,十分講求譯文的充分性。 第三時期為三○年代,此時期的安徒生故事預設讀者從知識份子轉變為兒童,逐漸走向邊緣的兒童文學系統,譯文也開始有了簡化與注重教育性的傾向。 第四時期之後,為五、六○年代台灣地區的譯本,此時期文學系統位於整個大多元系統的邊緣,安徒生故事也沒有新的譯本出現,可說是發展停滯的空窗期。 第五時期為一九七七年至今,此時安徒生的中譯發展可分為兒童與成人兩系統。安徒生在兒童文學系統發展得相當蓬勃,不過受限於兒童文學的自我定位,因此譯文有大量改寫的情形。至於成人系統的譯文仍處於邊緣地位,因此除了葉君健的譯本之外,並無其他著重充分性的新譯本出現。 綜合以上分析,可發現安徒生故事的中譯過程並非靜態的語言轉換。翻譯文學在多元系統的位置,會影響譯者如何操縱譯文。筆者最後提出建議,認為未來應有更多樣化的新譯本,以彌補舊譯本之不足,並符合多元系統中不同讀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