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26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布袋戲英譯初探:霹靂布袋戲劇集英譯譯注(2019) 陳宣; Chen, Hsuan布袋戲自十八世紀中葉傳至臺灣以來,歷經了許多革命性的變化,也因此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然而,大多數文獻偏重討論臺灣布袋戲的歷史與發展,或是布袋戲中使用的臺灣閩南語,而鮮少觸及翻譯這塊領域。臺灣布袋戲經歷過豐富的歷史及政治背景而演變至如今的樣貌,蘊含複雜的文化意象,加上使用的是臺灣閩南語,因此英譯實為一難題。而目前的現代臺灣布袋戲當屬霹靂國際多媒體為龍頭,將此一民俗表演藝術與多方科技融合,形成一種新的現代產物。此篇論文將提供筆者自翻的霹靂布袋戲劇集系列一集,並附上注釋作為譯注。霹靂布袋戲以閩南語為口頭語言而國語為影視字幕,此文以翻譯國語字幕為目標,透過布袋戲國語字幕的英譯讓來自不同文化、說不同語言的朋友也能欣賞臺灣寶貴的藝術。此篇論文旨在透過筆者初步的嘗試,以期為臺灣布袋戲吸引更廣大的關注,並展現此種文化翻譯文本的可譯性,未來期望有更多學術界的專家能可更進一步研究臺灣布袋戲的英譯,讓此臺灣本土文化為國際所了解,發揚光大。Item CSI 上海:探討張愛玲短篇小說英法譯本中的文化詞翻譯(2019) 海凱苓; Hayslip, Margaret Katherine一般而言,語言能反映出其根源文化,然而有部分詞彙單位(lexical units)仍無法擺脫文化的制約。本文中的文化詞(culture-specific items, CSIs)為指涉抽象概念或具體物件的字彙和語句,且這些文化詞僅存在於特定語言文化中,或是在譯入其他語言後,其意義(meaning)或意涵(connotation)可能背離原意。各文化詞的文化特殊性及涵義晦澀程度不一,有些文化詞較明顯、容易辨識,其餘反之;且文化詞無法單獨存在,必須依賴涉及的來源語(source language)和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組合、文本功能及出版脈絡等,文化詞才得以展現。 翻譯工作為跨越文化和語言隔閡,將所指內容精準傳達,筆者欲瞭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處理文化詞的翻譯不對等現象。傳統研究將譯者的處理手法分為兩類:異化(foreignization)和歸化(domestication);但現今許多學者修正此過時概念,研究趨勢逐漸從二分法轉變為流動頻譜,並著重於中間的各種翻譯情形。 本論文探討中文的文化詞,如何在英文和法文譯本中呈現,是否如實保留、受到中性化策略(neutralization)影響,亦或由目標語文化中相對應的概念取代。過往研究分析多限於特定文化詞種類,本研究採取更全面方法,即檢視文本中所有符合條件的文化詞。另外,針對文化詞翻譯的處理手法,本論文提出新的架構,用以評析和分類各種翻譯方式;奠基於現有研究中的各模式,此一新架構將詞彙化(lexicalization)、語意規則(semantic regularity)及同義詞(synonymy)等納入考量,其中涵蓋的九種翻譯方式可大致歸類為三種翻譯策略,即異化、歸化、中性化策略。接著將資料進行量化分析,以判定文化詞翻譯方式的成效,以及各篇譯文的文化轉移(cultural transposition)價值。 本研究文本為張愛玲的短篇小說《等》和《桂花蒸阿小悲秋》,其英文和法文譯本為主要研究題材,共八部文本,其中四部是由張愛玲撰寫和翻譯,而蒐集出的文化詞最後彙編成三語文化詞語料庫。本研究發現,不論譯者或目標語為何,文化詞的翻譯方式多受到中性化策略影響,並極少出現極端翻譯方式。然而各譯者的翻譯手法仍有差異,英文譯者 Kingsbury 和 Patton 採用較謹慎且中性的方式,法文譯者 Péchenart 和張愛玲的自譯版本則傾向使用非詞彙化且不合乎文法的文字;又面對不同文本時,部分譯者處理文化詞的方式並不一致,其中又以張玲愛的情形較明顯。 本研究的學術貢獻在於證明文化詞翻譯量化分析的可行性,以及其成果可支持相關的質性研究。此外,本論文提出的新分類架構也能改編用於其他翻譯研究,進而促進不同語言組合、文本或作者等的對比文本分析研究。Item 從《三劍客》與《亞瑟王之死》的日中兒童改寫本看情色元素的操縱(2019) 涂瑋瑛; Tu, Woei-Ing東方出版社「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光復書局「彩色世界兒童文學全集」在臺灣兒童文學界都佔有重要地位,兩套選集都是從日文本翻譯的世界名著改寫作品,卻都抹去了日文源頭的痕跡。收錄作品中有些原作是非兒童文學作品,含有兒童不宜的元素。本研究以情色元素為主題,研究文本為《三劍客》與《亞瑟王之死》,比對收錄於兩套選集的中日文版對情色元素的操縱。 比對結果顯示偕成版、講談版、東方版將幾乎所有情色元素「淨化」,小學版與光復版則保留較多情色元素與故事細節,但也會刪除或淡化過度情色的部分。改寫本遇到劇情需要必須保留部分情色元素時,傾向貶低女性角色,維護男性角色的正面形象。比對過程中也發現,日文改寫者決定了大多數對於情色元素的操縱,而中文譯者幾乎照單全收。改寫本的出版年代不同,比對結果的差異顯示社會與兒童文學價值觀隨時代演變,對於情色元素的接受度逐漸提高,改寫本能保留的細節也更多。Item 口譯之專業化發展與職業聲望初探(2005) 洪瑞恬摘要 口譯工作在台灣仍屬一項新興職業,一般大眾對於口譯及其從業人員的接觸較少,瞭解也不多。不過,隨著國際化的興起,會議中提供口譯服務的頻率增加,使用該項服務的人口也日益增多。對大眾而言,口譯不再是全然陌生的工作。除此之外,翻譯專責單位的設立有助於推廣口譯的形象,而口譯研究工作也得以為口譯的學術地位奠定理論基礎。 此次研究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口譯專業化概況以及職業聲望。一項職業的聲望與專業化地位息息相關,專業地位越受肯定者,往往其職業聲望也較高。本研究依據專業化理論中之特質觀點,探討口譯的專業發展概況,並根據相關研究編製小型職業聲望量表,以大致定位口譯人員的職業聲望高低。 研究結果發現,在八項專業指標中(「專業知識與技術」、「利他的專業服務」、「正式/長期的訓練」、「專業成長」、「專業倫理」、「專業權威與自主」、「專業文化」、「社會認可」),口譯在「專業成長」一項的表現深獲認可,代表一般人認為從事口譯工作必須不斷的追求進步、補充新知、精進技能。不過,口譯在「社會認可」此項指標的表現較不理想,亦即口譯對社會之重要性及地位尚未受到大眾的重視。至於職業聲望方面,在包含三十種職業的小型聲望量表中,口譯的聲望地位大致與護士相仿。而在檢驗職業聲望與各專業指標之相關性後發現,本研究所採用之專業化指標確實與職業聲望達顯著正相關。 本論文的章節分配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三章;「研究方法」;第四章「調查結果」;第五章「分析與討論」;第六章「結論」。Item 非專業口譯員之口譯內容、策略與行為分析:以新時代癒療課程「敏感度訓練工作坊」為例(2005) 余苑瑩摘要 目前一般大眾對於口譯的專業性認知仍舊不足,許多需要翻譯的場合僅延聘通曉外語的人士擔任口譯工作,然而,未受過專業訓練者很可能因為氣力分配不均、處理不當,造成訊息漏失,進而影響活動進行與參與者權利。本研究以新時代癒療課程「敏感度訓練工作坊」為例,以錄音帶逐字轉謄口語稿分析該工作坊所延請非專業口譯員之口譯內容、策略與行為;同時,由參與者角度,觀察其非語言行為及其翻譯對於聽眾之影響,藉此突顯專業口譯品質在癒療(醫療)情境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逐字稿分析結果大致可分為五大類(在其之下共分十三項):(I.)翻譯增刪、謬誤;(II.)口譯員自我定位的混淆;(III.)語言相關表現;(IV.)非語言相關表現;(V)未受過口譯專業訓練的翻譯行為等。課堂參與觀察發現有(1)缺乏眼神接觸;(2)面部表情與身體動作;(3)輔以手勢、肢體語言;(4)跟隨講者變換位置;(5)馬上翻譯;(6)翻譯時段影響表現等六項。Item 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 Personality Prefile and Anxiety Level(2005) 施彥如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調查台灣地區自由會議口譯員之人格特質及職業焦慮現況。 研究工具為麥布二氏人格類型量表(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與情境特質焦慮 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Tests),參與之會議口譯員計三十名,研究資料經 ANOVA、線性迴歸、Stepwise 多元迴歸、Student’s T-test、Pearson 相關係數統計 分析,得以下結論: (1) 受試者於人格方面偏內向型(Introversion, 66.7%)、感覺型(Sensing, 73.3%)、 思考型(Thinking, 77.7%)、判斷型(Judging, 70%).。最多的人格類型為ISTJ (內 向-感覺-思考-判斷, 43.3%) 與ESTJ (外向-感覺-思考-判斷, 16.7%);; (2) 受試者之四種心理傾向或最多之人格類型都與台灣地區整體大學生及不同 行業專業人士相似; (3) 受試者最多之兩種人格類型-ISTJ 及ESTJ-佔全體之60%,表示會議口譯此職 業別吸引許多實事求是、認真專心之人格類型,他們責任感強、貫徹始終、 注重事實與邏輯、不易退縮或分心,與文獻中針對會議口譯員之描述有許多 共通之處; (4) 受試者之特質焦慮與常模未有統計上顯著之差異,表示受試者之平時的焦慮 程度並未比人口常模低,且受試者之特質焦慮(平時人格中焦慮傾向)對情境 焦慮(做口譯時之焦慮程度)之影響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其人格類型對口譯 時之焦慮程度之影響也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5) 唯有受試者之口譯年資與其口譯時焦慮程度呈現負相關且達統計上顯著水 準。結果顯示口譯應著重後天之累積經驗而非過度強調先天特質。 本研究結果可供口譯員、口譯學生、口譯教師、訓練機構等相關人士作為 生涯規劃、學程設計、及學生篩選之參考。Item 台灣地區國語中新外來詞的收集、整理與研究:1981-2004(2005) 邱明瀚本論文旨在收集整理當代台灣地區國語新外來詞的語料,並審視其種種面相,包括新外來詞的定義、構詞方式、語源類別、文化分類、與社會文化的相互關係,進而探討新外來詞究竟該不該加以規範。除了管窺新外來詞的靜態分佈與動態使用狀況,並希望能從中探討未來外來詞在台灣地區發展的趨勢。筆者以自己收集的418個新外來詞為研究對象,並以《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為參照,回顧外來詞流變,觀察外來詞新像,以期引起更多人對新外來詞研究的注意,及時收集台灣地區外來詞的語料,投入新外來詞的研究工作,探討翻譯在詞彙層面的應用。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目標,並界定外來詞的範圍;第二章文獻探討,概述外來詞的歷史分期與各時期特色,並整理過去對外來詞的相關研究;第三章外來詞之分析架構,敘述研究方法,並依外來詞的構詞方式分類;第四章新外來詞語料的分析,以筆者所蒐集的語料為藍本,以不同的分類方式觀察新外來詞,並探討台灣地區新外來詞在過去二十三年間的發展、與社會文化共變的現象;第五章結論,除了綜合評析筆者對新外來詞的研究、檢視研究目標的達成,並提出省思與建議,作為日後新外來詞研究的可能方向。Item 通俗佛學翻譯--由《不要綁架自己》談起(2004) 郭家琪本文旨在由《不要綁架自己》(Faith: Trusting Your Own Deepest Experience) 一書的翻譯,探討通俗佛學翻譯,全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筆者翻譯後,產生探討通俗佛學翻譯的動機,並略述論文架構。第二章為追本溯源,將佛教翻譯分為三類,略述通俗佛學的源起及翻譯特性,並扼要點明通俗佛學翻譯的難題重點。第三章交代《不要綁架自己》一書作者背景,並簡單敘述書籍內容,順帶簡單探討禪修在美國的歷史流行。第四章切入本文重心,通俗佛學翻譯策略,並兼探討兩本通俗佛學傳世之作-- 《西藏生死書》及《當和尚遇到鑽石》,以加添本文探討通俗佛學翻譯的深度廣度及說服力,從三書的異同綜論通俗佛學翻譯傾向採取的策略,並將這些策略大致分類。第五章總結筆者翻譯的心得,並提議比照推廣科普的動機及作法,將「佛普」獨立為一學門,供後來有心學者及譯者傳遞研究。Item 翻譯練習在台灣高中英文寫作教學之定位──師生行為與態度研究(2004) 王滿芳本論文主要探討翻譯練習目前在台灣高中英文寫作教學中之定位。有關「翻譯」寫作題型近年由於在升大學「推甄」、「學測」及「指考」中取消,因而使其失去傳統大學聯考時代做為考試題型而具引導平日教學之影響力,加上大考中心開發更豐富、多樣的寫作題型,以及主流溝通教學法之指導作用情況下,因此確有必要探究、了解平日英文寫作教學活動和月考翻譯寫作命題方面,高中教師對使用翻譯的行為、態度是否受上述因素影響而有所改變?以及學生對接受翻譯練習的態度、行為表現是否有所不同? 有關教師部份,在設計與翻譯練習有關的問卷題目後,以筆者任教學校內的13位英文教師為研究對象,依教學服務年資深淺每10年做一區隔,共分三組,請其勾選填答問卷,然後再針對教師填答部份予以更深入訪談。從問卷調查、訪談及蒐集月考翻譯試題所獲結果,加以比較、分析討論得知:絕大多數高中英文教師無論在平日寫作活動項目中或校內月考翻譯題型命題,使用翻譯練習或翻譯的態度、行為並未受大學入學考試題型變化而有明顯改變。教師態度、行為未有明顯改變的考量因素包括英語在台灣屬外語、學生母語是中文而且教學現場為混合程度編班;絕大多數教師認為透過穩定、規律的翻譯練習方式有助學生了解如何在涉及不同文化、思維的中、英兩種語言系統間進行換碼並熟練中譯英字、詞、片語、句型等文法相關方面的正確性學習。此外,教師亦認為盛行溝通教學法雖強調語言流暢度重於正確性,主張多用標的語、少用或避用母語,翻譯仍為高中教師最常運用的英文寫作教學活動項目和寫作評量題型。 至於學生部份,以筆者新任教兩班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先請其做學年初始學習狀況自述,然後穩定進行維時一學年的翻譯寫作練習活動,並於學年結束時讓學生填寫接受翻譯寫作練習之相關問卷及其學習歷程反思。從調查所得結果亦證實: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翻譯練習有必要並有助他們平日英語學習,他們並不因大學入學考試取消翻譯題型而有不同之行為表現,其接受翻譯練習的態度也未明顯改變。 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翻譯在高中英文寫作教學方面所能扮演的角色與如何使用的教學建議,並指出本文限制及未來的研究方向。Item 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風格評析(2003) 陳美靜; Chen Mei-ching本論文從文體角度探討林語堂先生翻譯《浮生六記》時運用何種策略再現原作風格。「風格」一詞乃西方style一字的對譯,主要指文字的表現方式和特色。《浮生六記》的風格特色為散偶結合,文章錯綜有變化;寫景狀物,形象鮮活。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林語堂與《浮生六記》」,內容為《浮生六記》作品簡介,林語堂翻譯此書的動機、策略探討,及大陸學者對林氏譯本的評價摘要;第二章是「林譯句式評析」,討論林氏翻譯時如何處理對偶、排比、散偶結合的句式;第三章是「林譯修辭評析」,探討林氏對比喻修辭、對比技巧、各種感官描寫的翻譯;第四章是「林譯與《浮生六記》其他譯本」,分析、比較林譯本和另外兩個譯本的異同。本論文期能透過上述的分析,瞭解林氏的翻譯策略,以為日後譯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