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7
Browse
Item Item 設置技藝教育資源中心之需求性研究(2001) 呂學人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藝教育實施現況、技藝教育資源統合需求及技藝教育資源中心設置意見。為達成上述目的,採用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國中技藝教育班、實用技能班辦理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及技藝教育主管行政機關業務承辦人員等三類對象;研究工具則為研究者自編之問卷。 在國中技藝教育班辦理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部分,共獲得208份有效樣本;在實用技能班辦理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部分,共獲得129份有效問卷;而在技藝教育主管行政機關業務承辦人員部分,則獲得15份有效問卷。問卷資料採次數分配、平均數、單因子變異數及t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方析,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獲致的重要結論摘錄如下: 一、技藝教育實施成效方面 國中技藝教育班、實用技能班辦理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對整體實施現況皆呈現同意的看法。 二、技藝教育資源統合需求方面 有70%以上的國中技藝教育班、實用技能班辦理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及技藝教育主管行政機關業務承辦人員,認為各縣市辦理學校資源與可資運用的社會資源有統合之需要。 三、技藝教育資源中心設置意見方面 (一)設置需求 有70%以上的國中技藝教育班、實用技能班辦理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及技藝教育主管行政機關業務承辦人員,贊成由技藝教育資源中心從事資源統合工作。 (二)成立型態 有70%以上的國中技藝教育班、實用技能班辦理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贊成由高中職學校附設成立技藝教育資源中心。至於技藝教育主管行政機關業務承辦人員的看法,則較不一致。 (三)設置方式 有60%以上的國中技藝教育班、實用技能班辦理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及技藝教育主管行政機關業務承辦人員,贊成每縣市各設置一所技藝教育資源中心。 本研究綜合上述結論,認為技藝教育資源中心有設置的需求性,同時分別提出對於技藝教育主管行政機關與技藝教育資源中心辦理學校等單位的具體建議。Item 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訓練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2001) 彭仁桂; Jen-kuei Peng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訓練成效影響因素之構面及衡量指標、研提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訓練成效影響因素模式、訓練成效評量工具,以供職業訓練主管機關於行政決策、規劃促進訓練成效計畫與評鑑訓練績效之參考,並提供各公共職業訓練機構以有效提升訓練成效。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專家座談及調查研究法;使用自編之「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訓練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調查問卷,對全國12所公共職業訓練機構所有行政人員及職業訓練師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回收率為57.8﹪;再對調查所得之數據進行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t考驗、克朗巴克(Cronbach)a係數值分析,以及薛費(Scheff’e)法、最少顯著差異(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法作事後比較等統計分析。 因素分析後,合計粹取得到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訓練成效影響因素之七個構面及四十七個衡量指標,按其對訓練成效之影響程度依次為訓練制度、環境與規劃,職業訓練師資,組織文化,技能檢定與就業輔導,訓練實施,行政支援,以及訓練成效評鑑七個構面;並依據資料分析及文獻探討結果,提出對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及主管機關促進訓練成效之建議。Item 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技術創造力評量之研究(2002) 黃崇金本研究旨在探討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技術創造力評量,並建構電子創新設計能力量表、創新指標與評分標準。採文獻探討、專家會議與問卷調查等方法以達成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以八十九年度台灣北部地區設有電子科之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二、三年級電子科為研究對象,取樣6 所公私立高職學校樣本數278份,有效回收樣本253 份,有效回收率91%。量表與問卷獲得資料,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t 考驗、信度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統計分析後獲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創新性、精密性、實用性為評量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技術創新設計指標。 二、本研究所設計之評量表,信度考驗採用評分者信度與重測信度。電子創新設計能力量表的創新性、實用性、精密性其評分者一致性信度介於0.666***~0.797*** 均達顯著水準。重測信度所得的相關係數介於0.388~0.506,均達.05 以上顯著水準。效度方面採用對照團體效標關聯效度考驗,得到電子創新設計能力量表成績方面,不同技術創造力程度的學生,其電子創新設計能力的表現有顯著差異。技術創造力較佳的學生,優於技術創造力較差的學生。顯示此量表不失為有效可信技術創造力評量之工具。 三、分別針對創新性、精密性以及實用性,訂定評分標準。 最後,根據本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對教學課程內容,以及對未來研究 之建議。Item 技職教育電機電子群專業能力之銜接規劃研究(2002) 劉世勳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規劃我國技術職業教育電機電子群培育技術人力之專業技術能力之銜接,如何因應未來產業發展的需求,做好水平整合、垂直分工,達到「七年一貫、無縫銜接」的理想目標。研究方法係採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專家評估法進行實證評估,並結合文獻探討、職業分析、內容分析等方法進行規劃研究。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蒐集國內外職業分類、現行技職學校課程標準及規劃中的技職一貫課程,以職業分析及內容分析法,以產業界用人的觀點,彙整電機電子業技術人員應備專業職務與能力,共計基層技術人員專業職務31項,技術能力171項,中級技術人員專業職務32項,技術能力153項,高級技術人員專業職務34項,技術能力165項,合計專業職務97項,技術能力489項,作為編製德懷術需求程度評估表之依據。其次,經由十三位專家審查評估表內容項目,統整簡併為中性的職務名稱與技術能力項目,彙整為正式評估表,共計「專業職務」23項,「技術能力」171項。分為基層、中級、高級三層級技術人員,各層級再依操作、裝置、維修、應用、檢測、分析、設計、管理、研發等九種技術能力層次,分別就23項專業職務一一評估其需求程度。最後,依據三次德懷術評估結果,規劃預定培育技術人員之培育目標及專業能力之銜接。獲得結論如下: 一、 電機電子業技術人員應備職務統整歸納為23項專業職務及171項專業技術能力。 二、 電機電子業基層技術人員必備專業職務12項,能力18項,應備專業職務15項、能力22項,外圍專業職務20項,能力52項;中級技術人員必備專業職務9項、能力10項,應備專業職務23項,能力83項,外圍專業職務23項,能力54項;高級技術人員必備專業職務15項,能力28項,應備專業職務23項,能力65項,外圍專業職務23項,能力84項。 三、高職以培育操作、裝置、維修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之能力為主要目標,應用、檢測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之能力為次要目標。二專以培育應用、檢測、分析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之能力為主要目標,以設計電機電備產品為次要目標。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以培育設計應用、檢測、分析、管理、研發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之能力為主要目標。 四、高職電機電子群以電機電子工具儀器、數位邏輯電路、電子電路、工業電子、微處理機/單晶片等5項職務,26項相關技術能力為共同核心能力;群組能力則包含18項職務及70項技術能力。 五、二專電機電子群以電機電子工具儀器、數位邏輯電路、電子電路、電腦軟體及網際網路等5項職務,25項相關技術能力為共同核心能力;群組能力則包含18項職務及81項技術能力。 六、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電機電子群以電機電子工具儀器、數位邏輯電路、電子電路、電腦軟體及網際網路等5項職務、25項相關技能力為共同核心能力;群組能力則包含5項職務及91項技術能力。 七、技職教育體系中,高職、二專及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電機電子群預定培育專業能力之銜接架構,如圖6-1所示,高職系培養具操作、裝置、維修、專業技術能力之基層技術人員,二專係繼續培養具應用、檢測、分析及設計專業技術能力之中級技術人員,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培養具應用、檢測、分析、設計、管理、研發之專業技術能力之高級技術人員,三者之間應互為銜接。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就技職課程發展模式、後續課程設計、技職一貫課程規劃、綜合高中專門學程規劃、高職轉型社區學院等方面,對未來技職學校系科設置與課程發展之規劃課題,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及後續研究的建議。Item 我國高職車輛與環保課程內涵之建構(2002) 程榮凱本研究之目的在發展我國高職「車輛與環保」課程之內涵綱要,本研 究以修正型德懷術作為主要研究法,修正型德懷術和完整型德懷術在實施 過程(實施回和數和專家的選擇)及目的(預測未來,達成最後共識)上 是相同的。本研究共有32 位專家參與,共計實施一回合的專家會議和三 回合的德懷術問卷調查。首先,專家會議中依據布魯姆(Bloom)的教育目標 分類架構歸納出9 項教學單元和36 項教學細項作為德懷術問卷草案。接 著利用實施三回合的德懷術問卷過程以達到共識,每一回合計算標準差用 以表示離散程度;計算眾數和平均數了解專家意見集中趨勢。 依據研究結論發現獲得以下結論: 一、我國高職「車輛與環保」課程內涵架構分成:(1)教學目標、(2) 課程規劃綱要和(3)教學單元和教學細項。 二、依據各題項最後平均數分數介於2.400∼2.499 共有40 項,佔所有題 項的90.91﹪。雖然尚有其他四項被歸納為「重要程度」,整體說來, 可以說明本研究所爐列的各項教學細項都是必須且重要的。 三、依據依據研究發現最重要的前十項教學細項為: 1、認識3R 2、認識汽車排放廢氣之來源與種類 3、汽車廢油來源與類別 4、汽車維修廠廢棄物處理與回收 5、回收冷媒與使用 6、認識替代能源車輛 7、空氣污染的來源 8、汽車廢棄物來源與類別 9、認識汽車可資源回收之零組件 10、環境保護的意義與重要性 四、依據獨立性t 考驗結果發現,教師和非教師在八項教學單元中的題項 表現無顯著差異存在。Item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2002) 蔡國強本研究旨在在瞭解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的自我概念及成就動機狀況,並探討其個人背景、自我概念及成就動機三者之間的相關性。 本研究採描述研究法,首先,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等方法蒐集高職學生的自我概念及成就動機相關資料。研究工具是以自編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內在特質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背景資料、自我概念及成就動機三部份。以全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為研究對象,抽樣17所學校,發出1350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1266份,回收率94%。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有以下三點: 一、 高職學生的自我概念以家庭自我為最高,依次為社會自我、生理自我、道德自我,最低為心理自我。在高職學生個人背景變項中,有性別、學校公私立別、就讀類科、就讀興趣及前途抉擇等五項是對自我概念有所影響。 二、 高職學生的成就動機以「他人—追求成功動機」及「他人—避免失敗動機」並列最高;其次為「自我—追求成功動機」,最低為「自我—避免失敗動機」。在高職學生個人背景變項中,有性別、就讀類科、就讀興趣及前途抉擇等五項是對成就動機有所影響, 三、 從高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的典型相關分析中得知:自我概念總分、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和心理自我,對「自我—追求成功動機」及「他人—追求成功動機」有較顯著影響。 最後,本研究根據發現與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當局、高職教師及學生家長等三方面,提供改善高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的建議;並提供後續研究的建議。Item Item 模糊理論應用於「高級中等學校資訊教育評鑑」之研究(2002) 賴銘欽; Lai, Ming-chin模糊理論自L.A.Zadeh教授於(1965)所提出後,在期刊、雜誌及論文等相關文獻中都有相當數量及篇幅予以探討,並獲一定程度的肯定。但大部份以工程領域方面應用文獻探討較多,應用於教育評鑑方面做有系統探討的文獻鮮少看見,因而引發本研究有系統地進行「模糊理論應用於「高級中等學校資訊教育評鑑」之探討與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首先以文獻分析法,蒐集、分析、歸納及彙整相關文獻,確立高級中等學校資訊教育評鑑類別、分項及分項內容等因素集之層級結構;其次運用模糊層級分析法(FAHP),以專家為對象,實施調查研究發展各因素權重值,建構高級中等學校資訊教育評鑑完整指標體系;最後隨機選取模擬評鑑學校,實施高級中等學校資訊教育評鑑模糊綜合評判(FST)實證研究。 本研究為提高數值化評鑑運算模式的實用性,特運用MS OFFICE EXCEL及PHP網頁程式語言等工具自行發展權重值計算與模糊綜合評判之e化評鑑運算模組,免去人工計算時可能產生之錯誤。研究結果顯示,的確能快速、準確及客觀呈現接受評鑑學校資訊教育推動情形,確實支持本研究所建構的模糊理論應用於「高級中等學校資訊教育評鑑」之e化評鑑模式,具有高度實用價值,希望以此綜合性數值化評鑑方式,提供有關單位辦理資訊教育評鑑時之有利的評鑑決策模式。Item 知識管理應用於國教行政之系統模式研究—以國民教育行政資訊傳(2002) 蔡志宏; TSAI. CHI-HUNG在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重要核心資源,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及資訊技術的普及下,人類藉由網路所獲取資訊更為容易快速。而政府在推動國民教育時,若能藉此打造E化國教行政資訊系統,運用知識管理模式來整合與改善國民教育行政決策傳播與行政效率將有助於教育改革與推動。本研究以國民教育行政傳播網為例,運用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策略來規劃系統平台,資料流程圖(Data Flow Diagram,DFD)來分析系統的資料流動與運作情況,實體關係模型(E-R Model)來擷取相關的內容與描述系統管理者層次結構,派翠西網路(Petri-Nets)分析網站系統管理者、國教司業務人員、各縣市教育局、各縣市網路中心、各縣市教師研習中心及各國中小行政人員等六者間的可能動態運作行為,藉此塑模出系統網站運作的動態機制,並轉置成為本網站系統管理與維護的控制架構與模式。利用樹狀結構方式,塑模出主題討論區角色層次。同時使用知識表徵技術(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echniques,KRT),可有效的擷取出「國民教育行政資訊傳播網站」相關的內容與描述系統角色間關係結構。運用資料採擷(Data Mining)技術可在發掘有用資訊或知識的一連串過程中,從資料萃取出有用的知識以提供實行決策分析與應用。運用貝氏統計模式(Bayes Probability Model,BPM) 來預測線上瀏覽者預測知識發現成功率的高低。研究中對分析瀏覽者在網站知識發現的行為路徑,有益於網站管理者在修正網站架構重要參考依據。對於知識被發現的機率高低,可作為資料維護者在資料上架時的考量因素之一。最後,運用Excel為工作平台的VBA技術設計一個行為路徑記錄分析收集器,及配合樞紐分析表分析各項資料,包括統計瀏覽器類型、統計瀏覽器版本、統計瀏覽者行為路徑、統計瀏覽者拜訪次數、統計網站每時、日、月流量等。對於分析瀏覽者的相關資訊,有助於系統管理者在維護與建置上的參考依據之一。Item 台灣東部地區高工專業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2002) 陳春華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東部地區高工專業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首先透過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建立研究的整體架構,其次,根據文獻分析的結果,編製「台灣東部地區高工專業教師評鑑指標問卷」為研究工具,此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分層隨機抽樣法,以台灣東部地區公、私立高工學校8所、198位專業教師和5,900位學生為母群體。共抽取45位專業教師和600名學生為施測對象,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平均數差異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等。經分析結果,獲致下列主要結論: 一、台灣東部地區高工學校校長、專業教師及學生對「專業教師評鑑指標」均傾向於「非常重要」。 二、校長對「專業教師評鑑指標」的「行政服務」層面重要性最高,專業教師認為「人格特質」層面重要性最高,而學生以「學生輔導」層面重要性最高。 三、專業教師對「專業教師評鑑指標」,因背景因素(諸如:性別、年齡、任教年資、學校隸屬、最高學歷、任教群別、擔任職務)的不同而無顯著差異。 四、學生對「專業教師評鑑指標」,因背景因素(諸如:性別、學校隸屬、就讀群別、就讀年級)的不同而無顯著差異。 五、專業教師與學生對「專業教師評鑑指標」的各個層面之重要程度,因角色不同有差異。 根據文獻分析、研究發現及結論,研究者對教育行政機關、高工職業學校、教師及後續研究者分別提出一些建議,以供改進教學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三個CCD攝影機動作擷取系統之實作(2002) 王俊仁由於電腦3D 影像技術的快速進步,已可利用電腦來製作出一個可在3 度虛 擬空間中移動的虛擬人物,然而虛擬人物的動作光靠人工手調來製作如歌手歌 唱、舞蹈等動作,幾乎是不可行的,因為需花費龐大的時間人力成本,且仍無法 非常的接近真實人物的動作。若是透過動作擷取系統(Motion Capture System)(或 稱為動態擷取系統)拍攝真實演員的動作,並將其套用至虛擬人物上,則可以使 虛擬人物的動作有如真實人體的動作一般的靈活。目前國內已有電腦動畫公司購 置來製作人物動畫,購買系統所須花費的成本非常高,因此本研究乃發展一套較 低成本使用三個攝影機與色球辨識的動作擷取系統。 本研究提出的人體3D 動作擷取方法為在環形黑色的布幕背景中,拍攝演員 的動作,演員的身上須穿著黑色衣服,在身上的12 個關節點上放上彩色球。用 3 台CCD 拍攝演員的動作,以解決部份關節點在移動時拍攝不到的問題,並將 拍攝到的關節點的位置,使用本研究提出的修正曲線與計算方法,計算各關節點 三度空間中移動的座標,再利用關節點之間的座標關係產生動作擷取檔– CSM (Character Studio Motion)格式的檔案,以利在3D 軟體上展示,如3ds max 4 軟體, 而Character Studio 是專業製作兩足角色動畫的工具軟體,是屬於3ds max 4 的 Plug-In 軟體。 本研究已製作出只使用3 台PC 與3 台CCD 攝影機,加上自製軟體,可將 所拍攝之演員連續動作套用至3ds max 4 軟體的虛擬人物上,做出和演員相同的 動作。Item 創造思考教學對提升高職電子科學生技術創造力之研究(2002) 廖千惠本研究在編製一套創造思考教學單元活動設計,對高職電子科學生進行教學實驗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於以探討此實驗課程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電子創新設計能力之影響。 本研究採「不相等前後測控制組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台中市嶺東中學電子科兩班學生,計74人。依原來上課分組,隨機分派方式區分為實驗組、控制組,實施為期十週的實驗教學。研究工具計有:吳靜吉新編創造思考測驗、電子創新設計能力量表。實驗教學結果,使用t考驗統計方法研究結果發現: 一、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方面,語文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分數未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二、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創造思考能力方面,圖形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流暢力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三、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電子創新設計能力方面,新穎性分數未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四、 接受創造思考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電子創新設計能力方面,精密性、實用性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學課程內容,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2002) 施吉安; Shih, Chi-An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為達到研究目的,經由國內外文獻探討、專家訪談並結合自己本身的教學經驗,建構出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的教學方式。研究設計採問卷調查法和訪談調查法,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在教學活動結束後,對參與教學活動的三個班級每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並從中隨機抽取五名學生及四名在本校有經驗的教學者進行訪談調查,以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歷程,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教學者的教學成效,並探究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之可行性。本研究得到結論如下:一、經由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的接受度高達77.2%。二、研究者所設計的資訊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活動實施後,經由學生問卷調查和四名教師訪談之結果分析,顯示這種教學方式具有相當的可行性。Item 高級職業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 以台灣省高職學校為例 ─(2002) 彭利源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高職評鑑計劃的實施情況與問題,判斷高職評鑑計劃的整體優缺點及其成效,研擬具體建議以作為未來發展與改進高職評鑑之決策參考。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同時採用文獻分析、觀察訪談、問卷調查、文件分析、專家座談等方法。首先透過理論分析,探討教育評鑑與後設評鑑的理論、系統、歷史沿革與系統架構,並指出「人」及「制度」影響評鑑的兩大要素中,關於「人」的部分,提出「教育評鑑的心理學研究」;關於「制度」部分,提出「世界主要國家技職學校評鑑標準之比較」,做為文獻探討的基礎。同時使用CIPP模式進行評鑑標準與權重的分析,以了解評鑑標準分配的合理性。 其次,採用觀察與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文件分析法及專家座談法以蒐集與分析相關實證資料,尤其對各校評鑑結果、成績統計分析與各範疇各項評鑑標準成績分佈統計提出說明,借由評鑑結果回饋評鑑標準的設計是否恰當?屬於總結性後設評鑑。根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文獻探討,編製問卷,以各校人員分佈狀況取2,678位教師含行政人員和446位訪評委員為對象,實施問卷調查,經由平均數、百分比、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加以處理分析;觀察與訪談設計25題項,隨隊參訪13所學校評鑑逐一實施記錄;文件分析設計有37題,搜集完整文件資料完成記錄和統計;三場專家會議,詳細記錄會議內容;根據上述研究提出實證研究結果與實施成效結果,最後以評鑑實施檢討列出評鑑優缺點為結論。 經由上述研究的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方面: 強化學校內部自我評鑑的主要精神。 設置經常性的評鑑經費。 分析學校的「SWOT」研擬努力目標,以內部評鑑促成自我持續改善。 二、教育主管方面: 觀念上應強調評鑑為反省的機制。 促使學校編列固定的評鑑經費,明訂評鑑的實施事項,逐年提出評鑑報告。 整合各項評鑑。 三、學術研究單位方面: 研究一套以內部評鑑為主,又能搭配外部評鑑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評鑑輔導諮詢單位。 四、實施方面: 背景方面有3項。 輸入方面有5項。 過程方面有3項。 結果方面有5項。 後續研究方面有5項。Item 指紋前處理與編碼之可撓性與可擴充性VLSI架構設計(2002) 林建成指紋影像前處理、指紋特徵編碼(或稱萃取)及指紋比對為指紋辨識中的三大部份,其中指紋前處理與指紋特徵編碼佔整個指紋辨識約90%的時間。本論文提出一同時適用於部份指紋前處理(preprocessing)與編碼(encoding)功能的可撓性(flexible)與可擴充性(scalable)VLSI晶片設計,將部份指紋辨識的軟體演算法以硬體化取代。演算法內容包括:二值化(binarization)、細線化(Thinning)、端點找尋(end point)以及分叉點找尋(bifurcation point)。其中可撓性的設計,將使得本設計架構可適應不同的演算法;可擴充性的設計,可使得所設計的晶片,擁有易於擴充影像遮罩尺寸的彈性空間。 研究成果估計可將整個指紋辨識演算法的1/3計算量實行硬體化。硬體化的價值除了可以加快運算處理速度、降低成本及縮小體積之外,並可作為未來與CMOS Image Sensor整合在一起成為單一指紋晶片設計做準備,有效達成階段性研究的貢獻。本研究特別著重硬體元件模組化設計,用以考量未來繼續發展的擴充性。同時建構一軟硬體整合驗證與測試平台,輔以印證本研究成果之正確性,使得本設計能更趨符合兼具學術創新與產業實用之雙重要求。 關鍵字:指紋辨識、影像前處理、特徵編碼、VLSI晶片設計Item 印刷企業技術學習、組織文化與績效表現之研究(2002) 韓豐年科技與資訊的發展造成產業技術快速變遷,傳統的思維與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今快速多變的產業結構與範疇,唯有經由不斷的學習,方能累積企業的核心能力,應付外在環境的衝擊。印刷企業大都屬於本土型中、小型企業,組織學習的概念對企業經營者而言,模糊而不易理解,唯有技術學習才能引導產業吸收新的知識、技術與設備,建立本身的技術能力與競爭優勢。 本研究探討技術學習的諸多面向與內涵,歸納出技術學習過程的運作概念模式,為了驗證技術學習對企業的重要性,提出技術學習是組織文化影響公司績效表現的中介變項的研究模式,將技術學習視為解釋及說明公司績效表現的重要預測因素。 本研究以台灣區印刷公會的會員做為實證研究的對象,有效分析樣本廠商共有128家,採用t檢定、多變量分析,迴歸分析及LISREL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分析並驗證本研究所提出的各項假設。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為:1.技術學習的三階段過程理論模式獲得支持,技術導入、技術專屬化與技術累積的技術學習過程中存有方向與順序的因果關係;2.組織文化對技術學習有正向的影響,主要是「市場文化」、「專案文化」兩變項與技術學習的三個階段產生交互作用;3.組織文化、技術學習與績效表現三者之間有因果關係存在,組織文化能夠直接影響公司績效表現,也可透過技術學習而影響公司績效表現,組織文化的間接影響公司績效表現的效果遠高於直接影響效果,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架構模式獲得確認,技術學習具有部分中介效果;4.影響公司內在績效表現的主要變項為組織文化的「專案文化」與技術學習的「技術累積」過程;5.影響公司衍生績效表現的主要變項為組織文化的「派閥文化」、「專案文化」與技術學習的「技術累積」過程。Item 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研究(2002) 李宜臻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1)瞭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的現況;(2)建立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項目及其相對重要性;(3)提出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在課程設計能力方面的建議,以提供日後有關單位參考。 為達成上述目的,研究者首先實施開放式問卷調查,以瞭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的現況與蒐集建構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項目的資料。根據開放式問卷調查的結果配合科學/科技、「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相關文獻的探討,研究者建構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項目。 為具體驗證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項目,本研究進行德懷術調查法,針對37位專家學者,透過三次來回的意見諮詢,確立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項目及其相對重要性。此能力項目共有66項,分為「科學/科技」、「選擇教學主題」、「編輯教材」、「實施教學」與「自我評鑑」五個方面。 最後,根據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能力項目及其相對重要性,研究者對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在課程設計能力與後續研究兩方面提出結論與建議。Item 應用線上分析處理於網站自動化統計機制之研究-「以技職課程資源網站」為例(2002) 袁熒助; Yuan Ying-Juh由於網路科技蓬勃發展,帶來豐沛的資源,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e)成為資料庫技術中的新主題,而資料挖掘(data mining)、線上分析處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AP)等技術,近年來亦日漸被重視,並且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上。所謂資料挖掘就是從資料庫中採掘出隱藏的、非顯著性有用資訊的過程,而OLAP則是一種快速擷取多維資訊和了解資料整體概況的工具,不需要設定資料層級就可以快速的瀏覽並分析資料。因此,OLAP可滿足決策者對大量多維資訊做分析比較之需求,以幫助洞察現況或決策分析。 由於OLAP須直接對資料庫做統計及彙算的工作,基於安全性的考量,限定於區域網路內使用;對於如何將OLAP統計的結果放置於網站上供人瀏覽,又能達到自動化更新的效果則為本研究的重點之一。 本研究是以教育部技職課程資源網站為例,將技職校院所上傳之幾十萬筆資料進行多維度分析,先建立課程資料cube,再運用資料轉換服務(Data Transformation Service, DTS)與VBScript的技術,以及配合排程的設定,發展出一套網站自動化統計機制;並且藉由統計結果察覺上傳資料的正確與否,進而修正錯誤達到維護資料倉儲之目的,期能使OLAP與網站資料倉儲的結合應用,提供一套方便可行之模式。Item 應用鷹架學習理論及派翠西網路技術在網路化輔助學習模式之研究—以「電腦硬體裝修丙級學科技能檢定」為例(2002) 王進成; Cheng-Cherng Wang由於電腦網路日趨普及,網路化的電腦輔助學習(NAL),將會成為未來輔助學習的主流。但網路化系統及網狀式的NAL結構,會使得各畫面的流向變得更為複雜及難以控制;另外,如何整合實體教師及網路系統的虛擬教師,亦是NAL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本研究嘗試應用派翠西網路(Peri-Nets)技術,規劃NAL系統及分析NAL軟體畫面流向控制,並應用鷹架學習理論建構一個整合實體及虛擬的學習環境。 鷹架學習理論植基於「建構主義論」,強調知識的獲得,是由個人建構而成,而此一建構之過程是藉由同儕之間的水平式學習,或是教師與學習者的垂直式學習,再轉化為個人的知識。本研究應用此理論,作為NAL系統之規劃方法。 派翠西網路(Peri-Nets)技術,是一種兼具有數學及圖型的模式,本研究應用此技術,作為模組化系統分析及發展的工具。此技術使NAL的設計、除錯、更新、及維護更容易達成,特別是應用在發展NAL紀錄與追蹤系統,紀錄學習者學習進度、學習狀態、學習路徑、與動態行為,或是追蹤比對系統的控制基礎時。 本研究首先經由文獻分析及專家會議,確立研究的主要架構與方法之後,研究者再依此設計專用網站及「電腦硬體裝修丙級學科技能檢定輔助學習系統」,將之整合成為NAL之實例。 研究者期望,本研究建構的鷹架學習模式及派翠西網路(Peri-Nets)流向控制模式,可提供作為未來NAL之系統規畫、系統畫面,及NAL軟體畫面之流向控制管理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