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20
-
Item東亞國家之政治體制選擇偏好:一般公民、政治菁英與地緣政治面向之分析( 2021)本研究探討影響東亞政治體制選擇的三個面向:一般公民、政治菁英和地緣政治,結合量化和質化研究方法,先透過民主化理論和政治支持理論引導,再回顧過往相關研究之方向與成果,蒐集具代表性的數據資料以統計、文字探勘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軟體進行處理,再將所得之研究成果以質性方法深入分析詮釋。首先,就東亞一般公民面向而言,本研究聚焦於重新檢證民主化理論,結果發現:在人口統計學變項之年齡與教育程度上,愈年長者愈支持民主、教育程度愈高者愈支持民主,對於民主化理論還是相對有解釋力的;另外在政治學變項上,對本國民主體制之認知愈高者愈支持民主,也對於民主化理論是相對有解釋力的;而人口統計學之性別變項與社會學變項之經濟條件,則對於民主化理論較無解釋力。其次,就政治菁英面向而言,本研究聚焦於東亞華語文化圈下三個政治體制歧異的國家(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針對政治菁英紛雜而又相似的政治類公開文稿特徵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三國政治菁英皆強調經濟治理、重視對美關係、呼籲團結;中國大陸與台灣政治菁英從不同出發點皆重視民主;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政治菁英皆因治理而強調多元文化價值;台灣與新加坡政治菁英皆因小國背景而提倡與國際社會的聯結。是以,本文可以發現三國政治菁英皆對民主政治體制擁有相當偏好,但在內涵上台灣政治菁英的民主偏好與自由有更強的聯結,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政治菁英就呈現民主、治理與協調之間的融合關係。再者,就地緣政治面向而言,本研究爬梳美、中競逐關係下的地緣政治現況,透過空間性的資料展示,描繪出東亞的發展已經不是一味遵循西方模式,中國路徑逐漸吸引東亞國家,牽引東亞國家走向西方式自由民主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最後,本研究針對東亞前典範時期之典範競爭概念進行分析,回顧不同政治體制各自論述之內涵與其在東亞情境下的不同表現與意義,進一步導出在未來的動態發展場域下,東亞地區基於規範主義式微將出現的區域合作以及從價值追求到聯盟爭霸的政治現實。
-
Item移民女性化:東南亞五國臺灣女性移民之研究( 2020)傳統移民研究認為男性在遷徙過程裡扮演主導角色,女性移民的角色屬於「附屬的」,亦經常處於弱勢處境;但在「移民女性化」成為近來國際移民重要趨勢後,女性移民的角色宜從不同面向深入觀察。本研究目的在透過問卷調查資料與深入訪談,從臺灣女性遷移至東南亞五國的經驗進行探討,研究發現在臺灣人向東南亞拓展的過程中,女性確實逐漸佔有重要角色。首先,本研究發現多數前往東南亞的臺灣女性屬於經濟性移民或社會性移民(結婚),普遍具有高學歷背景及自主追求發展機會的特質,更發現,這些女性移民以個人移民型態居多,即她們是自己決定遷移;而從反向跨國遷移觀點切入,東南亞的臺灣女性移民在具有相對優勢下,就業與經濟發展程度較佳,進而站上更高的社會階層位置。 其次,從「就業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政治與國家」三個面向歸納東南亞臺灣女性移民的適應策略與同化脈絡,本研究發現她們採取「有利於己」的彈性策略在移居國生活與生存,而在追求穩定生活與工作下,她們不會費力尋求改變移居國社會的秩序,即使不喜歡或不滿意,仍舊尊重主流價值與社會制度。另一方面,她們距離真正「入境隨俗」仍有一段距離,與母國仍舊保持緊密的臍帶關係,經常流轉於母國與移居國之間,多數人亦沒有打算永久定居,心裡認為自己是客居他鄉,未來還是要「落葉歸根」。 最後,本研究觀察東南亞臺灣女性移民透過群體的共同活動建立在移居國的社會網絡,發現不僅陸續出現以女性為主體的社團,不再只有附屬於傳統社團裡的婦女部門外,擔任重要社團領導者的女性也漸漸增多;同時,她們更發展出網路社群,透過虛實互補方式,擴大臺灣女性移民的群體力量,顯示在個人、家庭與工作以外更多的自我能力展現。
-
Item一個事件,兩種論述? 韓半島和臺海核心現場戰地展示論述之比較( 2021)20 世紀中葉以來,在東亞有兩處因戰爭造成的分斷:一處在韓半島,另一處和臺灣海峽有關。這兩處分斷在經歷戰爭和長期的軍事對峙後,在曾經發生戰爭的地方出現了不少擁有相關論述的展示館,而歷史對立主體的展示如何論述同一場戰爭是本研究關心的課題。引申南韓學者白永瑞「核心現場」的概念,使韓半島和臺海這兩個東亞近代史的紛爭之交織能有所關聯。本研究將聚焦在韓半島南北兩側和臺灣海峽兩岸的主要戰地展示之論述,先解析並直接比較「南韓-北韓」和「臺灣-中國大陸」四地戰地展示的內容,再從宏觀記憶和微觀記憶的視角綜合比較韓半島和臺海的戰地展示,以期發現戰地展示的核心價值。經過一系列比較研究,歸納出:「和平共處」(keep peace)、「擱置爭議」(keep reconciliation)和「保持溝通」(keep talk)是戰地展示的核心價值。
-
Item探討臺灣企業在越南之進入策略對投資績效的影響( 2021)越南自1990年以來一直是臺灣企業相當關注之新興投資地區,在投資金額與投資件數方面皆屬外資投資前三位,於新南向政策推動與美中貿易衝突之轉單效應下,越南近年來更是臺灣企業在海外投資的不二首選。隨著臺灣企業在越南投資持續升溫,如何有效地提升企業在越南的投資績效已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研究議題。本研究以136間臺灣企業在越南轉投資的資料探討臺灣企業在越南的進入策略是否會顯著影響臺灣企業於越南的投資績效。研究主要探討投資區位、進入模式、產業類別等變數,並透過企業之投資報酬率、資產報酬率,分析臺灣企業在不同的進入策略下於越南投資對投資績效有何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臺灣企業在越南的進入策略僅投資區位、產業類別對於臺灣企業在越南的投資績效具有顯著影響,經實證分析後得出,臺灣企業投資設廠於北越地區以及投資勞力密集型產業對於臺灣企業赴越南的投資績效愈有利。反之,本研究實證結果,臺灣企業的進入模式對於影響臺灣企業在越南投資績效的因素中,似乎並無絕對顯著之影響。隨著越南投資法的革新,企業赴越南投資之最適進入策略會根據投資法改革之方向進行調整,近幾年越南積極開發北部地區,以優惠的投資政策吸引外資前往北越地區並獎勵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投資,且對於外資之持股比例逐漸加以限制,但配合越南新版的投資法採持股比例較低之進入模式、投資資本密集型產業卻不一定能帶來較良好的投資績效表現。因此,必須再尋找其他可能的解釋變數如進入投資的時間點等重要因素進行實證研究。本研究雖有部分的研究限制存在,但研究結果仍可提供臺灣企業在制定赴越南投資策略時做為參考。
-
Item擺盪於自由民主與非自由民主之間:菲律賓政治變遷之研究(1972-2020)( 2022)本文旨在探析菲律賓的自由民主與非自由民主之政體變遷,根據自由之家資料作為基礎,並以V-Dem智庫與非自由民主指標檢視歷屆政府,透過歷史研究途徑、文獻分析及比較與歷史研究法,以此觀察菲國政體自1972年迄今之變動,探究自由民主與非自由民主之關係。菲律賓的非自由民主與自由民主關係微妙,後馬可仕時期政府長期擺動於兩種政體之中,其中,本文不僅檢視兩次人民力量革命對菲國自由民主之影響性,亦觀察歷屆政府表現,以探究政府與自由度變動之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菲國的政體變動軌跡並無一致性,即便是面臨人民最重要之三大核心問題—失業、貧窮、犯罪—政府回應之處理能力並未和自由度變化有相關性;人民滿意度亦未與自由度和政府處理問題之能力具有相關性。值得注意的是,菲國後馬可仕時期之政體逐漸朝向非自由主義式民主政體靠攏,艾奎諾三世與杜特蒂政府皆維持在部分自由國家,他們並未促進自由度,然他們處理失業、貧窮、犯罪等問題卻明顯較有成效,並獲得人民的高度肯定,故其正當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