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4

本系教育目標:培育區域研究及其應用能力之跨領域人才。

    東亞學系隸屬於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系所位於臺北市和平東路校本部誠大樓九樓。自100學年度起由「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及「國際漢學研究所」整合為「東亞學系」,招收「漢學與文化組」、「政治與經濟組」兩組之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104學年度政治學研究所整合至本系,並自106學年度起,開始招收博士班,東亞學系之學制達到大學部、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完整規模。

  107學年度起,為進一步培育跨領域之專業人才,特別是聚焦於東北亞、中國、東南亞及其周邊等區域,東亞學系改採不分組招生,強調多學科的交融,並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為主軸。大學部的教學定位在人文社會領域的通才養成,授予文學士(Bachelor of Arts, B.A.)學位。碩士班培育具獨立研究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授予社會科學碩士(Master of Social Science , M.S.S.)學位。博士班以高階人文社會研究為主,授予社會科學博士(Ph.D.)。

  系上目前聘有19位專任教師,其中教授有9位、副教授9位、助理教授1位。專長領域涵蓋東亞漢學、歷史、文學、文化研究、國際關係、政治學、兩岸研究、金融與經濟學等,可提供不同學制學生知識養成與生涯發展之需。

 

本系特色

「東亞學系」為國內唯一具有大、碩、博完整學制的東亞研究相關學系,並為跨領域、整合性專業人才的教學研究單位,提供有志於東亞區域研究之學子系統性的學術訓練。赴外研習及深造亦可與歐美、日韓、東南亞多所設有「東亞研究」等名校接軌。

【學術研究】

    本系專任師資學經歷優,研究能量豐富且具學術聲望,研究範圍涵蓋東亞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研究等相關領域,並主持多件科技部及相關產學合作等研究計畫,研究成果豐碩可觀,具國內一流之水準。

【系所國際化程度】

    本系教師背景多元,另聘有日籍與韓籍的外籍教師,提供學生完整教育內容,同時積極鼓勵大、碩班學生赴東亞或歐美國家交換,以開拓國際視野。本系境外生比例高,同儕之間可相互學習跨文化之差異。


課程特色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區域研究及應用之跨領域人才,課程涵蓋「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各學制課程特色如下:

【學士班】

    本系學士班旨在培養人文社會領域之通才,以跨地域、多學科為目標,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亦設有日韓語課程,並援引臺師大東南亞各語系課程之資源,提供學生跨文化的認識,以及東亞區域的基本知識能力及視野,課程包括東亞文化概論、東亞文化遺產、東亞漢學概論、東亞區域研究理論與實務、東亞各國文化政策、東亞政經模擬實務等。

【碩士班】

    本系碩士班旨在培養獨立思考與獨立研究之人才。研究領域與師資陣容多元豐富,課程兼具「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兩大領域,在現今的區域研究項目愈趨多元,以及社會上逐漸重視具備跨領域人才的情況下,不論學生的研究興趣為東亞文化與思想、文化創意與應用、東亞政經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治理等,修課選擇皆具有廣度與深度。

【博士班】

     本系博士班旨在培養高階之學術研究人才。扣合核心領域課程,強化跨領域研究素質,提供區域研究的紮實訓練。以文化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二大重點領域,發展東亞研究與教學特色。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強調東亞視野、在地實踐、跨域整合及批判思考四大目標,培育具有理論與實踐、全球在地化的高階學術人才。

 

升學就業

升學

 報考本系或校內外文史哲相關研究所,政治、外交、公共事務、國家發展、大陸研究所等

 

就業

1. 東亞漢學、文化應用、政經議題、區域發展等相關研究單位或智庫,從事學術研究人員。

2. 外交、文化、政經、僑務、國家發展等公部門,從事行政或公務人員。

3. 擔任具備專業知識的記者、編輯、旅遊從業人員、行銷、企劃、企業管理人才。

4. 從事翻譯工作,日、韓、英或歐語類外交翻譯專業人才。

5.文化產業等相關創意產業、服務業之專業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86
  • Item
    朝鮮末年之救亡圖存論—以《皇城新聞》為探究核心(1898-1910)
    (2024) 蘇瑞華; Su, Re-Hwa
    十九世紀中葉,列強逐漸叩關,朝鮮開始了開化時期的更張變革。為了因應列強的壓迫與近代化的挑戰,朝鮮王朝開始了鮮明的救亡圖存思想與行動。約莫到了甲午戰爭後,進入了朝鮮末年最激烈的救亡圖存時期。更具體來說,是指「獨立協會」(1896)成立後到1910被日本併吞為止,也就是廣義愛國啟蒙運動期間。這十餘年期間的救亡圖存思潮與行動概分為激進開化派、保守道學派、穩健開化派等三種。當時主要兩條救亡圖存路線是愛國啟蒙與義兵抗日。愛國啟蒙主張先養成民族實力,是屬於穩健開化路線;義兵的武力行動則主張即刻武力對抗日本。其中,《皇城新聞》是屬於穩健開化的愛國啟蒙時期媒體。《皇城新聞》(1898-1910)是朝鮮末年的眾多報紙輿論中,經營時間最長的代表性媒體,本論文希望透過對《皇城新聞》的探究來了解朝鮮末年的救亡圖存實況。因此,筆者選定《皇城新聞》的政治領域、宗教與儒學領域和民族精神領域等三個主領域為研究向度。在三個主領域底下都還有幾個子領域,涵蓋層面多達十種之多。此外,筆者再以「保守與進步之間」作為衡量指標,客觀分析《皇城新聞》的救亡圖存論。大抵而言,《皇城新聞》的主筆們屬於穩健開化儒者,以安定大局為著想,在急變與緩變之間採取合乎時宜的決定。因此,《皇城新聞》救亡圖存定位呈現出「在保守的政治性中尋求社會性的進步」的樣態。
  • Item
    條漫的崛起與海外發展:以台灣LINE WEBTOON為中心
    (2024) 高詠萱; Ko, Yong-Xuan
    韓國漫畫從1990年代末雜誌漫畫衰弱後,逐漸轉向網路漫畫的形式。從1998年的〈雪貓日記〉到2003年的〈純情漫畫〉,直至現在的條漫,韓國條漫在這十幾年內,發展出獨特的形式和行銷模式,在韓國國內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為了尋求更大的市場,NAVER WEBTOON更是以LINE WEBTOON的名義,並以台灣為首站,開啟條漫的海外擴張。在進入台灣市場前,LINE WEBTOON意識到台灣本土漫畫產業中作家與作品的缺乏,因此以「發現本土作家」與「利用IP創建本土生態系統」為目標,致力於復興台灣漫畫產業,並且也做出了一定的聲量和成效。由此,本文將說明條漫在韓國崛起過程與海外發展策略,並透過LINE WEBTOON譯者的作業方式與台灣作家對LINE WEBTOON的看法,來說明LINE WEBTOON在台灣的發展成效。
  • Item
    以計算政治學與文字探勘研究中共領導風格與路線: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之比較
    (2024) 章瓏耀; Chang, Long-Yao
    隨著習近平第三次成功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對其個人領導風格和政治路線的研究變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的政治言論和行動不僅突顯了其個人對中共政治的深遠影響,也反映了中國政治方向的轉變。這篇論文試圖透過計算政治學的角度,利用文字探勘和自然語言處理等資訊科學技術,深入分析習近平與前中共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的談話內容和語言使用模式。通過比較這三位領導人的言論,揭示習近平在語言表達上的獨特性及其背後所體現的政治策略和意識形態傾向。研究不僅聚焦於關鍵詞的頻率分析,還將探討用詞選擇和語氣變化,以期對習近平的領導風格和其對中共未來政策走向的影響進行更全面的理解。本研究的結果將為解讀當代中共的政治變革提供新的視角,並為政治學研究領域帶來計算方法的新應用。
  • Item
    真實性保存概念下的產業文化資產發展:以嘉義製材所為例
    (2024) 郭大敬; Kuo, Ta-Ching
    臺灣總督府為了配合阿里山林業資源開採,於嘉義市北門地區投入巨額經費建構嘉義製材所。日治時期嘉義製材所佔地廣大,具有許多現代化製材設施,創下許多嘉義第一,更被稱為東洋第一。嘉義製材所竣工至今已超過百年,過去為嘉義地區製材產業核心場域。隨著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部分產業空間藉由活化再利用轉換功能。本研究嘗試分析嘉義製材所各時期發展,探討其身分價值的轉換,藉由訪談主管機關及經營管理單位,瞭解嘉義製材所保存及再利用情形。爬梳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相關政策,瞭解目前推動阿里山產業鏈串聯、整合的實踐程度。這些政策實施不僅重現過往製材產業場景,更能使社會大眾瞭解嘉義製材所的重要性。最後以維護場域完整性與真實性,探究阿里山林場、嘉義製材所及沿線車站聚落保存藍圖,是否完整呈現阿里山產業鏈過去的樣貌,藉此驗證嘉義製材產業系統對於當代社會的價值意義。
  • Item
    以美、德之假新聞網路監管模式探討臺灣假新聞網路監管之挑戰
    (2024) 許凱寓; Hsu, Kai-Yu
    隨著科技技術的日新月異,網路空間的使用已經是人人每天的例行事項,但網路的惡意使用也隨之而來,自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以及2019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假新聞對世界各國家造成嚴重的傷害。在此情況下,西方國家紛紛開始對假新聞之監管做出對策。與此同時,臺灣也曾於2022年推出《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希望能透過法案的制定監管臺灣境內網路之假新聞;然而草案因機制問題造成爭議進而使臺灣民眾反彈,《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之推行就此作罷。本研究透過對美國與德國假新聞監管的相關法案做探討與比較後認為,透過參考德國模式對《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進行修改較為適合臺灣目前之社會狀況與需求。
  • Item
    計算中國學:「國台辦新聞動態」的訊號及情感分析
    (2024) 葉宥均; Yeh, Yu-Chun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台辦)為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並作為中共對台發布聲明、接待台灣重要政商人士的重要單位。國台辦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執行中央政策、推動兩岸交流、維護和平穩定以及兩岸同胞福祉等。其存在與發揮的作用對於發展兩岸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及特殊性,並為雙邊關係帶來積極的影響。有鑑於此,本研究以「計算中國學」的方式,藉由文字探勘技術研究進行中國研究。以國台辦發布的新聞動態文本為基礎,輔以說明兩岸關係的重要發展、國台辦的功能與角色的背景知識,以此分析中共對台發布新聞是否為一種政治訊號傳遞,以及探究中共官方對台關係的情感分析。本研究收集自2009年4月至2023年3月止,共546筆國台辦新聞動態文本,利用文本分類、詞頻以及正、負向詞進行情感分析,根據數據結果進行有效說明,並分類及歸納出文本類型是屬於官僚或訊號理論,以及其相關的兩岸關係判別之關鍵字。企圖以數據化、圖像化呈現在一定時期內中共官方的對台關係趨向,揭示兩岸關係關係的實際發展情形,將判讀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的直覺進行量化,提供出一個衡量兩岸關係走向的觀測指標。
  • Item
    從歷史制度論探討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之異同
    (2024) 李念庭; Li, Nian-Ting
    本文在2024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頒布之際,嘗試以「歷史制度論」檢視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的制訂背景及發展歷程,從中了解並比較臺灣與韓國在關鍵時刻出現時所作之抉擇,以及主要行為者間的競合關係。臺灣與韓國為生活型態相似的國家,近年來兩國外食人口和網路購物的數量成長,讓「生活型塑膠垃圾」如塑膠袋、塑膠容器、免洗餐具、吸管、宅配包裝等一次性塑膠愈來愈多,尤其COVID-19出現後,臺韓兩國的民眾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及消費型態,急劇增加的塑膠垃圾亦使立法委員、環保公民團體對限塑政策之執行成效提出質疑。本研究發現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的起源看似相似,且臺韓兩國制度發展的既得利益者皆為「國家機關」。然而,從政府公開資料來看,後疫情時代臺韓兩國的生活型塑膠垃圾同樣是逐年成長,這歸因臺灣與韓國在面臨COVID-19和全球環境趨勢等重大議題時,主要行為者遵循利益脈絡的互動關係影響其路徑軌跡,進而發展出各自的限塑政策模式。
  • Item
    華人空間的轉移與建構——以泰國曼谷耀華力為例
    (2024) 陳勝泰; Phumraphee Sae-t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泰國曼谷的華人空間的轉移與建構,本研究所講的華人空間是侷限在泰國曼谷的耀華力地區,從最古老的「三聘」如何成為現如今的「耀華力」。本研究以1892~2016年為時間範圍,並採用文獻分析法、質化田野研究法和調查研究法,收集和分析相關的文獻和資料。本研究發現,泰國政府對華人的政策和泰中關係的變化,影響了泰國國家民族敘述下的華人性,以及耀華力作為華人聚居地的發展和轉變。本研究指出,耀華力的唐人街華人性是泰國政府刻意推動而被建構的,以取代原來古老的三聘,並在泰中建交的背景下,強調泰國與中國的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本研究對於理解泰國華人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變遷,以及泰國唐人街的特色和意義,有著重要的貢獻和價值。
  • Item
    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戰略對半導體供應鏈韌性之影響
    (2024) 李亭翰; Lee, Ting-Han
    日本的經濟安全保障戰略對半導體供應鏈的影響在近年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該戰略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國家之自主性與國際上之不可或缺性,包括技術研發、生產能力、原材料供應 、技術保密 ,以及人才培育等多個要素。這一戰略可能帶來半導 體產量的提升,日本將投資於技術升級和自主生產能力之提升以面對未來半導體需求增加之問題。日本擁有優秀的技術實力吸引國際合作,從而提供穩定供應鏈。此外,人才培育是戰略中的一個重要要素,日本將致力於培養半導體領域的專業人才,進一步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該戰略的實施也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效仿,加速全球半導體產業之生產自主化以分攤東亞地區之地緣政治風險。該風險需深入研究,以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協作機制的持續發展。
  • Item
    企業多角化轉型策略研究—以韓國CJ集團娛樂與媒體事業群為例
    (2024) 曾筱庭; Tseng, Hsiao-Ting
    202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的電影《寄生上流》;《愛的迫降》、《機智醫生生活》等近年當紅的韓劇;《一日三餐》、《尹食堂》等人氣綜藝節目;每年於世界各地舉行的韓流年度大會「KCON」,以及年末舉辦的大型頒獎典禮「MAMA大獎」,甚至是韓國最大的連鎖電影院CJ CGV,背後皆出自於CJ集團,不論是影劇、音樂到社交等流行文化,CJ集團已全方位涵蓋,可謂為韓國娛樂影視產業的龍頭。但CJ集團二十年前僅為三星集團底下的製糖公司「第一製糖」,本研究認為CJ集團透過勇於嘗試與失敗造就的精準投資眼光,加上敢於任用不同領域人才,給予自由發揮的平台,走出與眾不同的道路,再利用多角化深入不同產業,並將各產業垂直整合,打造出娛樂影視產業鏈,成功自傳統產業轉型為綜合娛樂影視集團。本研究以上述提及之CJ集團為個案研究對象,並聚焦在其四大事業群中娛樂與媒體事業群,首先透過文獻回顧分析探討CJ集團的多角化發展背景與轉型動機,以及多角化轉型策略內容與轉型期間的整體變遷,再透過SWOT分析與PEST分析,從供應商角度了解到個案企業的優勢為產業鏈的垂直整合,接著利用行銷4P與深度訪談得知消費者選擇CJ產品的原因為其精準貼合目標客群喜好,最後再藉由五力分析總結出個案企業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為成功的品牌行銷、強大內容能力,與集團內部垂直整合的豐富資源。因此藉由影視媒體產業的成功轉型,CJ除了將其自身品牌擴張到全世界,也帶領韓國文化躍上國際舞台,達成最初的目標,更可以說,韓國流行文化產業能有今日的成就,CJ扮演著核心的領頭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