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723
  • Item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所收字形研究——兼論香港寫字教學之困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陳曙光 ; CHAN, CHU-KWONG
    香港教育局編製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是小學寫字教學的重要參考材料,也是廣大小學老師判別字形對錯的依歸。教師根據《字詞表》教學時卻出現不少問題,最具爭議是《字詞表》的字形與日常所見不同;而部分教師批改錯字的尺度亦飽受家長及社會人士非議。本文以文獻研究方法,梳理《字詞表》所收字形,發現當中不無可商榷之處;加上該表所收與臺灣標準不同,不同電腦字體之間亦有差異,以致書籍、網頁字形不統一,令教學倍添困難。部分教師只遵從《字詞表》,矯枉過正,令小學生失去學習中文的興趣。本文認為必須仿效中國及臺灣頒布具法律效力的「規範漢字表」;各大學的教育學院也應為小學老師提供更全面文字學訓練。
  • Item
    「玄解」《世說》:以「海岱清士」、「見此張緩」兩則為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吳冠宏 ; WU, KUAN-HUNG
    本文先從《世說‧賞譽》第六十五則與《世說‧文學》第七十八則之關鍵問題:「海岱清士如何解?」、「見此張緩如何解?」入手,筆者將歷來兩則多重詮釋的分歧現象,分別統整出三段理解歷程與三種詮釋類型:前者一為「透過互見法考辨文獻,以傳統的『清流』定位『清士』」、二為「從人格與士風別之以方正之流及不羈之清」、三為「不必有與不必無的徐寧是以清為玄的名士」;後者一為「史評:孫綽之人品評價」,二為「文賞:文章之法」,三為「玄解:體玄的人格理想」;繼而再針對此一詮解的轉進與探索的內涵,進行其異同得失之比較,以開啟《世說》詮釋學的視域。藉由這兩個示例的深究微觀,筆者希冀能發揮以一舉多的效用,從而召喚更多後繼者,去發現《世說》文本與《世說》詮釋文獻之詮釋循環中仍潛藏著有待挖掘的「玄」味與「玄」意,只有當我們認真活在當下,並用心扣問傳統,才能由之發現玄學新語彙,從而激揚出融舊開新的交響及與時俱進的力量,尤深盼本文所體現的論述成果,在建構《世說》詮釋學乃至中國經典詮釋學的實踐之路上,亦能提供一啟示性的案例及具體可參的作法。
  • Item
    歌仔冊《最新十二碗菜歌》的語言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許嘉勇 ; HSU, CHIA-YUNG
    歌仔冊是民間傳統的閩南語文獻,保留了早期大量的庶民語料,本文以 20 世紀初的《最新十二碗菜歌》為材料,首先分析其三種版本的來由和異同,並略述此文本的主旨內容。其次探究其聲韻規律屬性,分別從韻母、聲調兩大面向進行剖析,韻母方面從九個複合韻目找出「定韻字」,並以這九個複合韻目之音讀為此文本「定腔韻」,得出此文本的方音屬性為泉州海口腔,簡稱為「泉海腔」,聲調上並從去聲不分陰陽及陽平、陽去變調相同來應證其方音屬性。末尾的字詞特色則分八例泉腔特徵詞、四種近代借詞、十例易誤解字詞三個部分詳加探討。
  • Item
    世變下琉球知識人的行動策略——論蔡大鼎《北上雜記》中的「盛世」書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王矞慈 ; WANG, YU-TZU
    《北上雜記》是琉球知識人蔡大鼎在日本侵略琉球廢藩置縣的前後六年之間,乞師清廷時的滯京之作。本文意在探討琉球末世王朝蔡大鼎如何置身在動盪世變中,試圖運用雜記文體表述無法直明的政治書寫意圖。其書中特意記載北京的「盛世」圖景,雖看似與觀光遊記無異,但對比同時期各使節對於北京的描寫,便能知曉其中實具有想像與真實間的差異。並理解在秩序解體、瀕臨亡國之時,琉球知識人並非無有作為,實有其獨特的回應之道,試圖化用所學,以文學「盛世」作為召喚記憶,抵抗並超越現實成敗的書寫意圖,《北上雜記》一書作爲時代最好見證,就更值得我們注目。
  • Item
    論《西遊記》的《心經》與「無字真經」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 謝文華
    本文聚焦在《西遊記》的《心經》和「無字真經」二個現象進行觀察,發現二事雖為各自獨立之故事情節,卻彼此潛藏微妙地內在呼應,在交會點上呈顯對「語言文字」的高度反省,作者似有意透過故事鋪陳,使讀者明白:用再多言語詮解《心經》,反不如「靜默」更能獲致「真解」;如來佛所傳授的「無字經書」,才是對東土眾生最好的「真經」,由此似乎歸結出:「真解」不待語言溝通,「真經」否定文字功能的矛盾觀感。如此作為,可謂作者別出心裁之警筆,畢竟用奇幻動人的故事吸引閱讀脾胃乃情非得已之策略,故藉由兩個文學衝突點的精心營造,使讀者在此駐足留心,感受「語言文字」的認知迷障,體察《心經》的潛在內涵,並瞭解「無字真經」之價值依歸,當讀者有此自覺地閱讀認知時,最終或可領略《西遊記》作者刻意凸顯《心經》和「無字真經」二事,其文學意圖指涉之對象,其實正是小說自身。若此說得以確立,則小說「價值」將因不同閱讀視角而有重新定位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