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492
  • Item
    敦煌寫卷中的地論學派義章文獻研究
    (2024) 劉鐔靖; Liu, Tan-Ching
    關於地論學派具體思想與特徵,由於地論學派的第一手文獻大多散佚,過往研究者以淨影慧遠著作群為主要參照,亦多透過僧傳,或是智顗、吉藏著作的傳述,掌握地論學派的思想與特徵。本研究之特點,在於透過敦煌寫卷中的地論學派義章類文獻為主題研究,以敦煌寫卷保存地論學派相關一手文獻為研究對象,與淨影慧遠、傳世文獻之論述進行同異比對,並指出傳世文獻未提及地論學派據其學派思想與特徵,對特定名相展開的論述及歧異。本研究的主要範圍是敦煌寫卷中的地論學派四件義章類型文獻:「S.4303」、「S.613」、「Φ180」、「及法師撰《大義章》(BD00453V)」。研究視角是以四件寫卷之中有兩項以上的名相義,計有八項的現象,稱為「共同名相」,並與淨影慧遠《大乘義章》進行比對與討論。全文分為七章,重點放在第三章至第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範圍、前人研究成果、基於共同名相與「跨多個寫卷的文本群」的研究取徑,並指出採用淨影慧遠《大乘義章》為共同名相分類的參考座標,以及預期成果;第二章為文獻學面向的分析,以三個面向分析四件敦煌寫卷:(一)文獻題解與研究視野、(二)抄寫形式、(三)以所引用佛典判斷內容成立時間及學派判斷;第三章至第六章探討四件敦煌寫卷之八項共同名相與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分成四章論述:第三章是「教迹」與判教觀相關;第四章是「六相」與教理論相關;第五章是「三寶」、「十地」、「三量與四量」、「一乘」、「三道」與修行論相關;第六章是「佛三身」與佛陀觀相關;第七章結論。本研究提出文獻、哲學、詮釋三個面向的研究貢獻。關於文獻面向,提出義章文獻兩項索引性質:一是義章文獻作者的自我引用現象、二是義章文獻名相詮釋的相互引用關係。據此兩項索引性質,認為敦煌寫卷中的地論學派義章類文獻具有從個別寫卷到跨多個寫卷的文本群的探討視野之可能性。關於哲學面向,以判教觀、教理論、修行論、佛陀觀四個面向,探討八項共同名相呈現的「概念史的繼承」以及「學派詮釋」。約要地說,本研究範圍中的地論學派主要基於清淨如來藏(或稱法界)為「一」之弱意義的如來藏作為教理詮釋的基底,運用法界緣起、體相、緣集、體相用三大義、六相、一與三(多)、行位等解釋名相義,形成互不相違的理想大乘義。關於詮釋面向,指出兩項:一是地論學派義章文獻之詮釋侷限性,指出「預設讀者」與「學派詮釋」為其侷限性;二是地論學派南北道入華嚴宗、法相宗解讀。
  • Item
    氣學系譜下的注莊方法論
    (2024) 方冠中; Fang, Kuan-Chung
    本研究以方法論的角度,討論歷代注解《莊子》的著作。「方法論」一詞是當代學術規範下的詞彙,指面對研究對象所採用的策略或手段。然傳統注解《莊子》的思想家們,並未對自身的注解策略進行反思,缺乏對本身著作的後設性思考。因此,本研究採用「方法論」的角度,以探析傳統注《莊》著作中所蘊藏的思維方式。本研究將傳統的解《莊》著作,分為黃老、道教、玄學、佛教、理學五個面向進行探討,以這五種時代思潮作為注解思想家的方法基礎,進而在時代思潮的框架下,產生各別著作對《莊子》的不同理解。因此,以《莊子》一書的注解與詮釋,來探析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並提出五種關於《莊子》用語方式,作為傳統的方法論思維。除了從傳統思維中提供當代學術的方法論思考外,亦可由以《莊子》為核心的思考方式,來調整當代方法論思維對「意識」的過度側重。在「方法論」思考方式中,實則是蘊藏著關於「本體論」的理論圖式。「氣」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維的基礎。故本研究藉由對傳統解《莊》的研究來提出方法論思考外,同時也以「氣學本體論」提供對傳統思維的本體論想像。
  • Item
    納音說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2024) 徐建婷; Hsu, Chien-Ting
    本論文研究由樂律與天干地支五行組合成的六十甲子形式之納音,及其相關問題;納音是象數易學的一個《易》例,廣義的納音則包括樂律被納入其他物類而組合的各種圖式。本論文發現:納音形成過程有四個時期——醞釀期、發展期、成熟期和應用期。醞釀期為先秦至漢初,樂律學的成熟,包括樂學中的五聲六律等,構成納音興起的條件。發展期在漢代,樂律與不同物類如陰陽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等組配為圖式,律學思想與天文、曆法有契合之處,提供人們生活的準則與占卜方法,並發展出天與人和諧的思想。成熟期為樂律與易學融合,學者研究產生豐富的理論如卦氣、京房六十律、鄭玄的爻辰說,以及各式各樣的納音圖例。應用期的納音著重於「納音數」,特別是應用在命理學與擇日方面。重要的學說如揚雄的「太玄數」、葛洪的「五音六屬」、萬民英的《三命通會》之說,影響了納音數的推算以及此學說日後的進展。納音數定義為「人本命所屬之音」,本論文發現有五種推算納音數的方法:一、用揚雄太玄數;二、同樣用太玄數,但先立五行之序;三、用生數,以此五行所剋者為納音;四、用葛洪五音六屬法;五、從五音所生法。本論文兼顧納音之哲理與實務推算的應用技術。
  • Item
    潛意識台灣——以台灣一九七〇後小説家吳明益、甘耀明、童偉格、伊格言為研究核心
    (2024) 陳樂; Chen, Le
    本研究的主體對象是七〇後出生作家的小說作品,採用的方法為深層心理學相關理論和文本分析法。首先,緒論部分對七〇後作家群像進行描繪,指出其寫作上的共同點及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其次,在此基礎上選取七〇後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吳明益、甘耀明、童偉格、伊格言並對其創作歷程和作品審美特色進行泛述。這些作家最初都從書寫鄉土開始,他們以都市人的想像與感受書寫鄉土世界並將現代主義中主體對自身的追尋、孤獨、異化感等個體心理體驗嫁接到鄉土中,這些心理體驗具體表現為在小說中大量使用夢境、神話、原型意象等代表個體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呈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夢境展現了個體潛意識的變形,夢境對個體心靈起到滿足欲望、彌補匱乏、放飛夢想、探索自我甚至精神控制的作用,夢境既與個人經歷相關,也可以表現人類集體無意識,從個體潛意識之夢到具有原型意味的夢,都對人格發展起補償作用,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神話是人類對世界的集體想像與理解世界的方式。作家通過對神話的重新敘述,對神話進行變形、借用或重寫,從而發揮了反抗壓迫、療癒心靈、凸顯神聖時間等作用,神話有時也代表虛假謊言,如科技或政治的神話往往被證明是虛妄,也傷害了個體生活。在此基礎上審視神話及其價值,探討爲何人們對神話的需要,失去神話的現代社會又對人的精神有何影響。作家還在不同作品反復書寫相似情節、主題、特定的意象、人物形象、人物關係模式,這並非簡單重複或靈感枯竭的表現,而是作家有不得不書寫的心理情結需要通過反復書寫某個故事、人物、情緒、本能來實現寫作目標,其所形成的原型是集體潛意識的反復展現。本部分對此進行總結並指出原型書寫意味著作家一再回到某些難解的問題、情緒與心結,正是人類心理無意識的表象。在對小説作品中夢境、神話、原型等寫作表象進行分析以後,在結論部分進一步將七〇後作家與「新南方寫作」思潮進行對照,審視其寫作上的共鳴。
  • Item
    「異」夢:新世紀以來中國小說的「詭態」書寫(2000-2023)
    (2024) 林介如; Lin, Chieh-Ju
    本論文以「詭態書寫」為主題,針對新世紀以來涉及中國現實問題的小說提出討論,檢視作家如何回應充斥在社會中的「中國崛起」、「中國夢」等相關概念,重新思考「夢」在不同議題上可能會呈現的變貌。新世紀以來,作家面對社會的轉型、發展與革新,一方面進入現代化與全球化的世界,也有感於國家的崛起與進步;另一方面,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也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與弊病,以及人們在精神上的不安與焦慮,進而質疑國家反覆強調的理想社會圖景。由上所述,「詭態」反映了進步與積極思維的另一種樣態,試圖擾亂秩序與標準,另闢討論的空間。小說家以非理性、不和諧與反樂觀的敘事,處理存在於歷史經驗中的鬼魂敘事,經濟發展中的荒誕狀態,以及青年世代的苦悶精神等,這些都與光明美好的國家論述背道而馳,並以「小說」抵抗「大夢」,不僅重新反省中國過去與現在的創傷與陰暗,並試圖調整「夢」的未來組成,重視個體也有想像、創造或重置「中國夢」的能動性。
  • Item
    論盧前〈望江南.飲虹簃論清詞百家〉
    (2024) 林慶彥; Lin, Qing-Yan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盧前〈望江南.飲虹簃論清詞百家〉,共一百首,為論詞組詞,藉〈望江南.飲虹簃論清詞百家〉探究盧前對清朝詞家的評論、審美觀,及其意義。首先,盧前的〈望江南.飲虹簃論清詞百家〉橫跨清初至清末,故本研究將盧前的百首詞作分成四個階段探討,分別為清順康、雍乾、嘉慶至端木埰之前、端木埰至清末,藉此劃分方式觀察盧前的著眼點。清順康時期,盧前指出此階段的詞風由紛呈並出轉為南宋「清空」詞風。雍乾時期,南宋「清空」詞風漸趨穩固,浮現弊端。嘉慶至端木埰之前,常州詞派現世,不少詞人受「意內言外」一說影響。端木埰至清末,晚清四大家嶄露,詞學創作趨於大成。其次,盧前不只著眼於詞風的流變,同時也透過評論指出作詞要點,詞作應以情感、才學為底蘊,善用文詞,展現自我風格,並且符合規律,方能立足於詞壇。若是詞選本、詞話、詞學理論陳述精要且影響力甚鉅者,盧前也會一併列入評論,加深論述的厚度。最後,將盧前的〈望江南.飲虹簃論清詞百家〉置於「論詞長短句史」評價其地位。論詞長短句組詞於清朝盛行,清初的焦袁熹藉〈采桑子〉創作論詞組詞,到了清末,朱祖謀則以〈望江南〉創作論詞組詞,盧前承接其後,並發揚光大。綜上所述,盧前〈望江南.飲虹簃論清詞百家〉不僅為百位詞人加以評論,指明作詞之法,同時為民國舊體文學注入活水,也為論詞組詞拓展新的視野與深度。
  • Item
    壯大於咸陽—《 史記 》 〈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2024) 黃盈蓁; Huang, Ying-Chen
    《史記》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二十四史之首,史學價值自不待言。 本論文立足目前學界以考古材料考證 《史記》 秦孝公至秦始皇時期史料之缺乏,以 〈秦本紀〉、〈秦始皇本紀〉 記載相關 史事為研究核心,透過三重證據法比對傳世文獻與考古材料,補充、修正並證實〈秦本紀〉與〈秦始皇本紀〉相關內容 ,發揮考古材料糾繆補遺、證史之真之效歸納 《史記》秦晚期史料之考古學詮釋體系。第一章闡明研究動機 與 目的,回顧既有研究成果,詳述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探究秦孝公時期史事, 指出商鞅爵制應為十六等,與秦漢二十等爵制有別;〈秦本紀〉 載 「 為田開阡陌 」 之田制改革則可擴充為 擴大畝制、實施授田、農民設封三項 。 第三章探究秦惠文王與秦武王時期史事, 證實〈 秦本紀 〉記周天子致胙史事為真,且司馬錯滅蜀後 秦人確於蜀地設縣為官;史傳秦武王舉鼎絕臏身亡,其所舉銅鼎可能重量區間則在 50-212公斤之間。 第四章主要探究秦昭襄王時期史事,指出公子市雖封於宛,然可能並未就國管理;秦人雖曾攻下 「洞庭」、「五渚」、「江南」等楚南方地,然不久即為楚收復;〈秦本紀〉載昭王母宣太后死後葬於芷陽酈山,芷陽陵區 IV號陵園即可能為其陵墓。至於長平之戰阬殺趙卒說法, 「阬」字 解釋 當由「活埋」改作「先殺後埋」。 第五章探究秦始皇時期史事,點出秦始皇二十一年韓人反於新鄭與昌平君徙於郢二事實際上互為因果,郢陳一帶以張良為代表的韓人與楚項氏一族亦存有私交;〈秦始皇本紀〉「 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一句 則應將「鐘鐻」、「金人」連讀,釋作支撐鐘架的「鐘鐻金人」。 最後結合阿房宮與秦陵地宮考古成果,指出阿房宮並未建成,印證 〈秦始皇本紀〉載地宮 「穿三泉」、 「 以水銀為百川 」等相關論述 。第六章總結研究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 Item
    瘋狂與禮教——《莊子》生命觀下的儒學批判
    (2024) 左珉; Tso, Min
    《莊子》一書向來被視為逍遙無待、修身養心的智慧經典,目前學界的探討大抵不脫形上宇宙本體論、主體存在論或工夫論等面向,但對於《莊子》生命及權力之析論則較不多見,其內蘊仍有待發掘。而大多數《莊子》論著皆屬正向的思考徑路,不過,本論將針對《莊子》「非常人」的思維反向進行儒學批判:即以《莊子》死亡書寫中的乖異行徑和一系殘傷醜惡的畸人形象,闡明在儒家禮教權力施展的囿限之下,《莊子》將如何反思儒家的喪葬價值及顛覆儒家理想人格框架、如何在生命的瀕臨之中「轉」入逍遙之「化」境。本文亦將輔以余德慧「人文臨床」、「生死學」之論,推展出嶄新的《莊子》生命觀詮釋。而由《莊子》文本雖能看出其對於生命的觀察、批判與關懷,但全書卻從未提及「權力」二字,故本文將於包羅多方的可能詮釋中,擇以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古典時代瘋狂史》的「瘋狂」視角,據此界定《莊子》反權力的「瘋狂」人格及其生命觀背後的「懲戒權」,亦即探悉儒家禮教對人們身體、語言及思想的宰制,如傅柯嘗言:「對秩序而言,身體是用於穿透和塑造的。秩序就像一個大的骨架,發出指令,身體便被穿透和侵蝕。」《莊子》所要批判的,便是帶有成心和分判價值的儒學文化脈絡。此外,本論以《莊子》生死學為研究主軸,並與儒學進行溝通辯證,故將以先秦儒道互動下所形成的《莊》學文本為研究範圍;也就是說,根據目前學界共識,僅〈內篇〉為莊子本人之思想,但本文或許不能將〈外篇〉、〈雜篇〉棄而不談,乃因〈外篇〉、〈雜篇〉中具更多與儒家人物對談之內容,皆涵括了《莊子》生命觀之旨要,因此,本文是以《莊子》一書為依據進行討論。期許能在歷史的追溯、理論的定位及《莊子》欲傳達的可能意義之上,提供一個方法論的對話,建構出「瘋狂」的生命觀系統。
  • Item
    抒情與敘事的辯證──楊牧「詩史」之探究
    (2024) 黃羽梃; Huang, Yu-Ting
    本研究擬以「詩史」為框架,探究楊牧詩作中的「敘事以抒情」技藝,以及詩人如何以歷史敘事之縫隙開展詩作,又如何以詩呈現其介入社會之思考。「詩史」乃中國文學批評中的詩學文論,最早作為杜甫的稱號,闡釋其詩作對安史之亂及其後的現實之描繪。宋以來的論者針對「詩史」開展論述,辯證詩歌的抒情性與敘事性問題。從楊慎、王夫之的討論裡,可見其人探問「詩史」如何鎔鑄抒情與敘事於詩中。清初錢謙益則因世變論證、實踐「詩史」。「詩史」的意涵反映的是詩人如何以史/事/情回應所處的現實,以文學對抗社會的厄難;文學性方面「詩史」則體現「抒情」與「敘事」如何同時作為詩歌的特質而存在。楊牧的文論中,可見重視詩創作與歷史敘事的連結,詩更必須回應現實,進而以詩作實踐「敘事以抒情」成為其一生志業。本研究第一章爬梳「抒情傳統」、「詩史」、「楊牧詩作研究」三面向之前行研究,以奠定研究基礎。第二章試圖重點式梳理歷來論者對「詩史」 的討論,釐清詩人如何看待詩歌抒情性與敘事性的問題,進一步探悉論者對「詩史」創作手法的建構。並以楊牧的散文、論述為基礎,討論楊牧與「詩史」相似之創作思路,並辨析楊牧詩的「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內涵。本研究認為「詩史」在楊牧詩作中反映為「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兩面向,此二重性非二元對立,而是互相影響的。為更細緻地詮釋楊牧詩作,因此將其詩作中具備「詩史」意涵之詩作分為「歷史意識」、「社會介入」兩類。第三章以其具備「歷史意識」詩作為例,論證楊牧如何以歷史敘事為題材譜寫詩作,並融入詩人的想像於其中以言志。第四章以具備「社會介入」之詩作為例,探賾楊牧如何以詩批判臺灣海內外的戰爭、威權等。本研究既以「抒情與敘事的辯證」為題,三、四章詮釋詩作時亦關注詩人如何敘事以抒情,藉此闡發楊牧的詩美學技藝。第五章則總結並討論楊牧「詩史」之研究成果,以及未來仍能開展之研究可能性。擬藉本研究之初探,以窺楊牧「詩史」之樣貌。
  • Item
    他者之死亡與時空凝結術:朱天心、駱以軍與童偉格的現代性廢墟書寫
    (2024) 陳鼎元; Chen, Ting-Yuan
    本研究借重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寓言理論,以及黃錦樹的「重寫中文現代主義」的方法論框架,試圖探討朱天心、駱以軍與童偉格皆聚焦於廢墟意象的現代小說作品及其文學意義。在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的「重寫現代性」論述之下,三位小說家非如前行研究所指認的後現代派,反而應被視為現代主義書寫者;他們一方面回頭重寫台灣六〇年代現代主義所忽略的主體內裡空缺,另一方面也撬開被現代性封存的經驗:傷廢亡逝。從死者所借來的說故事權威,雖然在抗克均質空洞時間觀的過程中,同時使自身漸趨疲乏,但貶值經驗裡永遠潛藏世俗醒悟的可能性。在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所謂「表意鏈崩潰」的後現代裡,三位小說家不但各自以中斷起手式,將語言系統當中參符、意符與指符的相繼缺場分別喊停;為他者傷停補時的倫理,也使得被物化消解的現代故事們,全都在瞬時凝結的美學當中成為復活寓言。這種既崩潰又重寫的意志,正是中文現代主義乃至於所有現代主義的本源辯證圖式。最後,本研究將巴特(Roland Barthes)的texte、屠友祥所翻譯的「文」、黃錦樹對於「texte/文」的探討,結合班雅明對於真理的織物性比喻,加工縫紉出專屬於本研究對於「現代性」、「重寫中文現代主義」與「純粹語言」的全新認知:一個具星座布列態勢的文本理念——不停往返於災難與救贖之間的「返口」(gap / op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