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報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723
  • Item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所收字形研究——兼論香港寫字教學之困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陳曙光; CHAN, CHU-KWONG
    香港教育局編製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是小學寫字教學的重要參考材料,也是廣大小學老師判別字形對錯的依歸。教師根據《字詞表》教學時卻出現不少問題,最具爭議是《字詞表》的字形與日常所見不同;而部分教師批改錯字的尺度亦飽受家長及社會人士非議。本文以文獻研究方法,梳理《字詞表》所收字形,發現當中不無可商榷之處;加上該表所收與臺灣標準不同,不同電腦字體之間亦有差異,以致書籍、網頁字形不統一,令教學倍添困難。部分教師只遵從《字詞表》,矯枉過正,令小學生失去學習中文的興趣。本文認為必須仿效中國及臺灣頒布具法律效力的「規範漢字表」;各大學的教育學院也應為小學老師提供更全面文字學訓練。
  • Item
    「玄解」《世說》:以「海岱清士」、「見此張緩」兩則為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吳冠宏; WU, KUAN-HUNG
    本文先從《世說‧賞譽》第六十五則與《世說‧文學》第七十八則之關鍵問題:「海岱清士如何解?」、「見此張緩如何解?」入手,筆者將歷來兩則多重詮釋的分歧現象,分別統整出三段理解歷程與三種詮釋類型:前者一為「透過互見法考辨文獻,以傳統的『清流』定位『清士』」、二為「從人格與士風別之以方正之流及不羈之清」、三為「不必有與不必無的徐寧是以清為玄的名士」;後者一為「史評:孫綽之人品評價」,二為「文賞:文章之法」,三為「玄解:體玄的人格理想」;繼而再針對此一詮解的轉進與探索的內涵,進行其異同得失之比較,以開啟《世說》詮釋學的視域。藉由這兩個示例的深究微觀,筆者希冀能發揮以一舉多的效用,從而召喚更多後繼者,去發現《世說》文本與《世說》詮釋文獻之詮釋循環中仍潛藏著有待挖掘的「玄」味與「玄」意,只有當我們認真活在當下,並用心扣問傳統,才能由之發現玄學新語彙,從而激揚出融舊開新的交響及與時俱進的力量,尤深盼本文所體現的論述成果,在建構《世說》詮釋學乃至中國經典詮釋學的實踐之路上,亦能提供一啟示性的案例及具體可參的作法。
  • Item
    歌仔冊《最新十二碗菜歌》的語言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許嘉勇; HSU, CHIA-YUNG
    歌仔冊是民間傳統的閩南語文獻,保留了早期大量的庶民語料,本文以 20 世紀初的《最新十二碗菜歌》為材料,首先分析其三種版本的來由和異同,並略述此文本的主旨內容。其次探究其聲韻規律屬性,分別從韻母、聲調兩大面向進行剖析,韻母方面從九個複合韻目找出「定韻字」,並以這九個複合韻目之音讀為此文本「定腔韻」,得出此文本的方音屬性為泉州海口腔,簡稱為「泉海腔」,聲調上並從去聲不分陰陽及陽平、陽去變調相同來應證其方音屬性。末尾的字詞特色則分八例泉腔特徵詞、四種近代借詞、十例易誤解字詞三個部分詳加探討。
  • Item
    世變下琉球知識人的行動策略——論蔡大鼎《北上雜記》中的「盛世」書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王矞慈; WANG, YU-TZU
    《北上雜記》是琉球知識人蔡大鼎在日本侵略琉球廢藩置縣的前後六年之間,乞師清廷時的滯京之作。本文意在探討琉球末世王朝蔡大鼎如何置身在動盪世變中,試圖運用雜記文體表述無法直明的政治書寫意圖。其書中特意記載北京的「盛世」圖景,雖看似與觀光遊記無異,但對比同時期各使節對於北京的描寫,便能知曉其中實具有想像與真實間的差異。並理解在秩序解體、瀕臨亡國之時,琉球知識人並非無有作為,實有其獨特的回應之道,試圖化用所學,以文學「盛世」作為召喚記憶,抵抗並超越現實成敗的書寫意圖,《北上雜記》一書作爲時代最好見證,就更值得我們注目。
  • Item
    《歐陽文粹》編纂之意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謝佩芬; HSIEH, PEI- FEN
    《歐陽文粹》乃現今所能得見之最早歐陽脩古文選本,於歐文之傳播、接受,及兩宋古文承變、創作頗具重要性。編選者陳亮稱許歐文「根乎仁義而達之政理,蓋所以翼《六經》而載之萬世者也」,有意以其「通於時文者」「明先王法度」。本文詳察該書各篇內容、筆法,以探求其編纂規準與意義。獲知:所收論、書、箚子、奏狀、序、記、雜著、碑銘、墓銘、墓表非盡為科舉需試文類;內容除論及三代先王政法、六經義理外,亦含涉道文理念、為學、取士、遇合等主題,而各文所涉對象、書寫時空常與慶曆新政相關;寫作筆法則多架構謹嚴,層層推論,紆徐詳密,各有精妙獨到處。尤為重要者,在其分類意識,如「箚子」、「雜著」乃《歐陽文粹》新設類目,且所收「雜著」大抵為題跋文章,頗為單純,與其他宋代文集「雜著」內容較繁雜之情形有別。而此書「雜著」一類,可能對其後呂祖謙《宋文鑑》、周必大《歐陽文忠公文集》之分類編次有所啟發。該書所選篇章,部分為後世共認之歐公佳作,兼為各選集屢收之什,足證其編選眼光穩確。此外,是書亦極可能為最早以「文粹」命名之單一文人選集,其後此類「文粹」書籍迭現,蔚為風潮。版本、文獻價值之外,《歐陽文粹》之編纂意義實不容忽視。
  • Item
    「如見其揮運之時」——書法臨摹的他者問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林俊臣; LIN, CHUN-CHEN
    本文旨在探討書法臨摹活動所隱含的思想內涵。書法臨摹活動本身即建立在自我如何向他者學習之互動關係之上,然而當前此崇尚創造精神為主的趨勢之下,對於傳統臨摹裡亦步亦趨地學習碑帖,屈從他者而侷限個人之創造性,既保守又不具開創性;然而古代書論裡,普遍認為臨摹既是繼承古典,又要在繼承中完成自我之更新,所形成之開創性弔詭。因此,本文於這兩種創造性觀點所產生的張力下,透過莊子思想觸及之技藝工夫,探討臨摹的他者(碑帖)與臨摹主體間的拮抗關係,以及自我他者化等過程,如何成為主體內的先在社會性(sociality),進而與當代探討他者倫理的學術資源: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霍耐特(Axel Honneth)之承認理論、孟柯(Christoph Menke)的幽闇美學等交織對話,確立書法臨摹活動於當代學術裡的意義。
  • Item
    論《西遊記》的《心經》與「無字真經」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0-12-??) 謝文華
    本文聚焦在《西遊記》的《心經》和「無字真經」二個現象進行觀察,發現二事雖為各自獨立之故事情節,卻彼此潛藏微妙地內在呼應,在交會點上呈顯對「語言文字」的高度反省,作者似有意透過故事鋪陳,使讀者明白:用再多言語詮解《心經》,反不如「靜默」更能獲致「真解」;如來佛所傳授的「無字經書」,才是對東土眾生最好的「真經」,由此似乎歸結出:「真解」不待語言溝通,「真經」否定文字功能的矛盾觀感。如此作為,可謂作者別出心裁之警筆,畢竟用奇幻動人的故事吸引閱讀脾胃乃情非得已之策略,故藉由兩個文學衝突點的精心營造,使讀者在此駐足留心,感受「語言文字」的認知迷障,體察《心經》的潛在內涵,並瞭解「無字真經」之價值依歸,當讀者有此自覺地閱讀認知時,最終或可領略《西遊記》作者刻意凸顯《心經》和「無字真經」二事,其文學意圖指涉之對象,其實正是小說自身。若此說得以確立,則小說「價值」將因不同閱讀視角而有重新定位之契機。
  • Item
    糾繆與示範:論清高宗《御選唐宋文醇》對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之取捨與古文重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鍾志偉; CHUNG, CHIH-WEI
    唐宋八大家是古文之典範,隨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及其賡續選本產生流弊,其價值定位也受挑戰。康熙朝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首度以十家文為選本發難,翻駁茅本,見重士林,代表清初質疑聲音。清廷如何介入與回應,關乎政策與文學走向,乃重要議題。對此,乾隆帝《御選唐宋文醇》為頗佳觀察對象,弘曆透過改良欣本,矯治選本沉痾,今人鮮少關注。本文首先探究《文醇》生成背景與弘曆之古文價值批評,標舉其綰合經義,有補世用之文學觀。其次,探討《文醇》對《全集錄》取捨與重述,彰顯弘曆選文品味,與唐宋古文之新義。此外,弘曆有意以唐宋文為器,透過推求古人心跡,楷模了良吏與忠臣形象,也坦露人主焦慮於綱紀,借此發揮穩固政統之力量。
  • Item
    宋代之醫者群像及醫德觀探討——以文言小說為考察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盧秀滿; LU, HSIU-MAN
    本文透過宋代文言小說所載醫者及醫療相關事例之整理與分析,藉以探究宋代醫者之群像及故事中所反映之宋人的醫德觀。首先,考察文言小說所反映之宋代醫學發展概況,並將其與宋前小說之同類故事進行比較,從中指出宋代醫學發展最明顯之特徵為:醫者分科名稱之細部化與藥方記載、收集在當時之盛行;其次,探討醫學發展卓越之宋代,其醫者們所顯現之群像特色;包含行醫者不同之族群背景、女性涉醫之多見以及被挑戰與質疑的醫學專業等;最後,則藉由相關故事之考察與梳理,闡明宋人從正、反兩面將報應思想融入其中的醫德觀。
  • Item
    民國高教體制下的經學課程:從大陸到臺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車行健; CHE ,HSING-CHIEN
    民國以來,經學歷經了許多挑戰,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其與教育的關聯,一方面經學被支解歸併入其他新式學科,另一方面則是在各級學校中取消經學的相關課程。但在一九三○年代以前,經學仍受到學界一定程度的重視,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間。然而,隨著國民政府統一全國的態勢底定後,教育部銳意推動高等院校課程的標準化,從制度面對高校課程進行全面的整理與規範。這個做法對經學在高校的傳衍與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本文擬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以大陸時期為主,著重在課程標準化下,經學課程朝向儒家經典教育方向的發展。後半部則將焦點置於一九四五年後臺灣高等院校施行的情況,冀望透過這樣的探索,能對經學在近代高等教育體制中的實存樣態有較清楚而完整的認識。
  • Item
    自修辭視野檢視《墨子‧天志》三篇思維論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張書豪; CHANG, SHU-HAO
    本文藉助西方修辭學的概念,亦即「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說服方式」,探討〈天志〉三篇的思維歷程。得知〈天志〉三篇論證「天」的性質,是經過「天的普遍性、規範性」、「天的超越性、起源性」、「天的意志是兼愛」三個步驟;當中運用了修辭學的例證法、修辭式推論、類比推論等論證模式。循此論證步驟,可以看出〈天志〉的目的,主要是藉由論證「天」的性質,使「兼愛」成為具有形上意義的道德本體,是一種「神性意志」式的「功利主義」理論系統。這三個論證步驟並非完美無缺,在盡最大努力實踐「自我(們)說服」的修辭學要求下,可從刪除謬誤的類比推論,安頓「天」所具備的「正義」和「政治」兩義,以及改換難以證實的前提等修訂、調整,鉤勒出由〈天志上〉到〈天志下〉,最後〈天志中〉的思維軌跡。
  • Item
    論真德秀的帝王教學及經史觀念對朱熹的繼承與轉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張莞苓; CHANG, WAN-LING
    南宋的真德秀服膺於朱熹學術,但其解經方式多以「六經」為先、史書、子書並列,不同於朱熹首重《四書》義理的解經方式。兩人差異的關鍵之一,在於他們對於《四書》、六經與史書之間的本末體用看法,具有相當微妙的差異。本文以真德秀為研究主體,並與朱熹進行對比,凸顯二人特色及差別,首先分析兩人在「《大學》經筵」上的解經風格與引用情形,點出兩人在帝王教學與解經策略上的差別;其次討論兩人如何看待《四書》、六經與史書之間的本末體用關係,呈現他們同中有異的經史觀,並看見真德秀對朱熹的繼承與轉化。
  • Item
    談甲骨卜辭「我作基方山二咸」的文例解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張宇衛; CHANG, YU-WEI
    本文以新綴合「丙戌卜, 貞:我乍(作)基方 二 ,弗其鼎 (翦)」之卜辭為例,主要探討其中「我作基方 二 」一句之語法結構與部分字形問題。字形方面,聯繫字體斷代,主張「 」為「山」而非「火」,並指出「 」應釋作「咸」,屬於副詞,後面省略動詞(作)或動賓結構(作山二)。至於語法結構探討上則運用動詞語義角色、論元結構等視角,釐清動詞「作」後面所承接雙賓語的結構類型,歸結出「山二」為動詞「作」的當事賓語,「基方」為為動賓語,並聯繫卜辭相關文例推論「基方」為「基方作墉」之省,而「我作基方(作墉)山二」全句可譯作「我們為基方(作城郭一事)興築山(堙)兩座」。文末,則藉由此一文例解讀,重新將相關卜辭文例進行排譜。
  • Item
    薛季宣《書古文訓》與奏議、書信關係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鄭芳祥; CHENG, FANG-HSIANG
    本文關注薛季宣學術思想與古文創作之間關係何在的問題,嘗試以薛氏政治思想、生平事蹟為經緯,探討其奏議、書信所論之政治思想與時事議題,並與其《書古文訓》綜合研究。本文認為,薛氏的學術養成、仕宦經歷,以及《尚書》學研究方法,皆於古文中得到印證。此外,薛氏經解與古文所共同關注之政治思想與時事議題,可析為三,分別是「知人」、「安民」,及論「敘」、「謀」。凡此要點,從薛氏個人論之,與其入仕前學術養成及鄂州、淮西、湖州等仕宦經驗相關。而從整體時局論之,則是宋金對峙局勢下,邊境問題、對外關係、國是紛擾的真實呈現。薛氏《書古文訓》與奏議、書信的關係密切,是觀察南宋國是議題及學術影響古文創作的良好案例。
  • Item
    段玉裁論訓詁「為傳注」與「造字書」之分別與義蘊——兼論黃侃相關訓詁理論之來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陳志峰; CHEN, CHIH-FENG
    現代訓詁學通論著作中述及「訓詁體式」 之內容者,多有「隨文釋義」與「通釋語義」兩類,是傳統訓詁材料最重要 內涵。此兩類訓詁體式,關係密切,而要義各有不同,此義早為段玉裁所揭。本文擬以此為核心,細論段玉裁對「為傳注」、「造字書」之觀點與實踐,並以此為基準,從學術史之立場論段玉裁此一論述在近現代訓詁學發展。爰分擬以下三題,以系統深入討論:或「訓詁材料」之之一、段玉裁論「為傳注」、「造字書」之義蘊二、段玉裁論「為傳注」、「造字書」與本義、引申義三、由「為傳注」、「造字書」」之異,論黃侃學術之淵源經由討論,本文以為「為傳注」、「造字書」當區分為兩類:一類為「為傳注」對經典文獻脈絡之特殊體認有關,不應視為客觀詞語解釋,此是「造字書」者所不能為;第二類則當自段玉裁之詞義觀而論,此涉及本義、引申與假借,「說字」與「說經」兩者對三類之採取,層面狹廣不同。最後,本文並由學術史之觀點,因枝振葉,沿波討源,以近代訓詁學之奠基人黃侃為例,檢視其訓詁學內涵中對於段玉裁學說之歧互與繼承。
  • Item
    全形復性——道教度亡科儀的生命關懷與醫治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12-??) 陳藝勻; CHEN, YI-YUN
    道教對於人體的關懷,貴生、重生並希冀延生,可以說是立教核心,在追求長生不死的理論體系中,處處可見圍繞著身體所衍生出來的各種關乎保養、治療與醫藥的元素。與中國古代關於全身而歸的信仰殊異,以登真成仙為終極目標的道教,關注的不僅止於死時身軀的完整與屍體的保存方式,而是將形體整全—— 即「全形」的概念—— 作為生身成仙與死後得度的先決條件,重新詮釋了形體與魂魄之間的關係,賦予全身而歸新的意義與可能性。基於「全形」思維,道教特別關懷亡魂形體「不全」的苦狀,並認為人在生之時為疾病所苦,死後亦「身膺病苦」、「隨魂受疾」,換句話說,形軀的完整與否影響了死後亡魂身形與處境,甚至也左右得到救贖的可能。因此,道教度亡的首要工作,便是以炁醫治、拯療、聚合缺損且零散的魂形,使之全形復性,而後亡者才能得到臨壇聽法並進一步受度生仙的機會。本文以道藏中的度亡科儀文獻為主要資料,分為三個部分討論。首先闡述道教全形觀念的發展與內涵,其次探討亡魂形相不全的原因,最後說明炁在度亡科儀治療亡魂儀節中的意義與作用。
  • Item
    曾公田求編鐘銘文考釋及格式問題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黃庭頎; HUANG, TING-CHI
    本文主要對2019 年出土的曾公田求鐘進行銘文考釋及格式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有三:首先,在前賢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對部分銘文進行新釋讀,包括對「呼【命尹】厥命皇且(祖),建于南土」重新斷句,對「斦(鎮)應京」、「余無謗(傍)受」、「隶(肆)余行辝卹」、「( 徹)我土疆」等銘文提出新的訓詁,也對如「小心有德」、「遹褱多福」、「有慶有成」、「終龢且鳴」、「永命」等銘辭的流行時期及情況做了細緻爬梳。其次,通過對詞彙運用與主題選材分析,認為曾公田求鐘銘文刻意使用「昔在」、「王客我于康宮」、「呼【命尹】厥命皇且(祖)」或是「永命」等西周用語,並以大量篇幅追述曾國光榮的歷史,說明曾公田求鐘銘文不是單純承襲西周銘文,而是有意的模仿。其三,將曾公田求鐘銘文放入春秋銘文的寫作脈絡,比較時代接近的晉公𥂴、秦公鐘及秦公鎛銘文,發現其敘述口吻或寫作格式更接近時代稍早的晉公𥂴,推測此類寫作格式在春秋早期至中期可能普遍出現過。最後,再將曾公田求鐘銘文放入曾國銘文脈絡,比較同時期的羋加編鐘及稍晚的曾侯月與攴鐘,發現其他兩篇銘文的寫作結構與敘述方式更能反映當時春秋流行風尚。由此推知,曾公田求鐘銘文的用字遣詞、寫作格式或敘述口吻存在古典傾向,除了印證作器者的擬古意圖,也為春秋銘文的編寫及表現方式帶來新的思考。
  • Item
    日本近世初期禪僧朱學思想釐探: 以薩南學派南浦文之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06-??) 陳威瑨; Chen, Wei-chin
    本文以日本薩南學派重要人物,活躍於中世至近世初期的禪僧南浦文之為探討對象,呈現其儒學思想與應用儒學的情形。南浦文之甚有功於朱子學在日本的傳播,然而過往研究觸及的範圍仍少,故本文嘗詴再度梳理其儒學思想內容,並根據其禪僧身分,以及幫助島津家進行外交工作的相關表現,進行更完整的探討。本文指出,文之秉承朱子學學統,強調自得之學,而又有成己成物之理想,以此主張佛儒一致,並重視學校的教化功能。此外,本文進一步探討文之運用儒學資源的情形,說明他透過儒學來建立以禪僧身分為君主祈禱的意義,以及合理化薩摩侵略琉球的行為,藉此從東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觀察文之的活動。
  • Item
    論吳昌綬、張祖廉之生平交誼及詩詞唱和—以《松鄰書札》、《城東唱和詞》為中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12-??) 佘筠珺; SHE, YUN-CHUN
    近付學人吳昌綬以刊刻《仁和吳氏雙照樓景刊宋元本詞》聞名,目前學界對其早年的活動行跡並未詳考。吳昌綬畢生交誼最厚者為張祖廉,於其歿後為之聚書,出版百餘通吳氏寄給張氏的書劄手稿《松鄰書本》,及二人年少時在蘇州唱和的《城東唱和詞》。近年書劄材料成為文學研究的新趨向,本文將以吳昌綬交游書劄作為文本,考訂其生平行實,次尌唱和詵詞探討吳昌綬鑑賞碑拓古物、校訂古籍善本的態度,以及書劄中的詵詞成為刊本的選擇過程。清末民初刊行書畫墨跡主要以名家為主,出版時人手跡較為罕見,本文也將討論《松鄰書本》作為文本以外的被觀賞之物,如書劄之花箋、鈐印到以石印本作為書劄的出版物等,並指出吳、張二人在書亯中呈現的關懷主題,勾勒二人多面向的交游細節。
  • Item
    劉卲《人物志》之經學淵源與創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12-??) 梁偉賢; LEONG, WEI-HEAN
    劉卲的《人物志》,向來被視為品鑑人材之書,其歸類則見仁見智,有名家、雜家、儒家等說法。細考其內容,雖雜見各家之說,然貫通全書的主脈,是大量仿寫儒家之經傳,及引用儒學的重要概念以建構其說,其他學派之文相較之下實為少數,故知其終以儒學為要。劉卲是一位人品淳厚、經學淵博之儒者,其政治理念亦是儒家以禮樂治國的思路。《人物志》描述的聖人,是儒家式的聖人,其撰著的目的,是欲以儒家之禮學平治天下;其才性理論,也以儒學為主而建構。過去的研究,罕有將《人物志》納入儒學發展的一環來討論,本文則詴從經學史的角度,探討劉卲的為人與學行,並析解他如何透過經學思想,創造其才性理論,且發展出自成一格之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