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3
緣起
九十二年八月一日本所正式設立,係由教育學系「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群」規劃,九十二年即招收首屆碩士班研究生;首任所長由教育學院吳院長武典兼代,後繼所長分別為張教授明輝、潘教授慧玲及黃教授乃熒。後因學校一系多所政策,九十九年由教育學系許主任添明兼任本所所長。
本所之創設,係為配合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政策,致力培育優秀的教育政策與行政專業人才,並提供相關現職教育人員進修機會,充分開發教育體系的人力資源,並深化研究品質,輔助我國教育決策的運行,以發揮及擴大對教育學術研究與教育改革之影響力。
展望
本所有以下努力方向:
一、系統性進行教育政策與行政之研究,發展學術特色。
二、擴展臺灣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之範疇,提昇水準,期與國際接軌。
三、開拓國內教育政策與行政人力資源,發揮學術研究之影響力。
四、配合學校未來發展,發揮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專長與優勢,提升本土領導及國際競爭力。
五、提供相關教育現職人員進修機會,培養兼具教育政策與行政理論素養及實務能力之人才。
六、擴大文教機構行政管理與企業教育訓練人才之培育。
七、建立專業服務網絡,充分應用研究成果,成為教育政策與行政的重鎮。
Browse
Item 108課綱下國小校長公開授課之研究(2021) 劉玳君; Liu, Tai-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在108課綱下,對公開授課之看法、踐行、影響因素、挑戰與因應,以及成效。透過質性的研究設計,本研究以訪談法、文件分析法與觀察法為方法,主要透過立意取樣,選取八位對於校長公開授課較多思考與經驗的國小校長為研究對象,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分析與統整,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供未來實務與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校長對校長公開授課的認知,包括:引導與示範的宣示、實踐教學、落實專業領導,校長並對政策多採支持態度。 二、國小校長依多方考量,實踐在地化的公開授課方式。 三、校長認知與態度、學校規模、學習氛圍及政策支持皆為影響國小校長公開授課之因素。 四、國小校長面臨公開授課的挑戰,包括:政策共識與配套、無課務編排、教學複雜性與非專長授課、學校業務繁雜等,有待因應。 五、國小校長公開授課對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共學之學校文化產生成效。Item 108課綱下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公開授課之個案研究(2022) 洪詩喬; Hung, Shih-Chiao本研究旨於探究108課綱實施後國民小學教師對於公開授課的政策詮釋、實施歷程、影響因素以及實施成效之經驗。本研究採用質性取徑的多重個案研究設計,依照學校規模、不同地區等條件選取三所國民小學,包含行政端與教師端等共十六位教師。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與文件分析進行資料蒐集、彙整與分析,提出學校實施教師公開授課之結論與建議,以供後續推動或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綜合本研究之發現,獲得以下之結論:一、教師對於公開授課政策詮釋不盡相同,主要關注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二、教育政策引領學校推動,以彈性、多元方式辦理,教師多能完成備課、觀課與議課等歷程。三、影響教師實施公開授課因素眾多,涵蓋政策、學校、教師與學生等層面。四、實施教師公開授課能增進學校正向氛圍以及教師省思,至於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尚待持續推動才得以檢證。Item 2016年芬蘭國家課程綱要政策形成之研究─制度邏輯觀點(2016) 許仁豪; Xu, Ren-Hao在全球化歷程中,各國無不展開一系列的人才培育政策,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改革備受關注。面對社會急遽的變遷,芬蘭政府亦制定2016年綜合學校國家課程綱要,並以橫向跨領域和改變學校文化為這次課程綱要改革的重點。 芬蘭國家課程綱要的形成與執行有賴於中央、地方與學校三層級間的合作,因此2016國家課程綱要政策的制定,並非由中央集權的方式決定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內容,而是在來自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工會、家長聯盟、大學等利害關係人,透過反覆的溝通、合作,最終得以確認此次的課程改革政策之基本架構。 本研究旨在瞭解2016芬蘭國家課程綱要政策發生的原因,以及政策制定的條件與模式。研究者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到芬蘭採訪11位參與政策制定的利害關係人,並輔以文件分析作為訪談語料之補充。 研究結果分為三個部分,關於課改政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區域發展不均、男學童學習意願較低、歐盟深化帶來的改變、以及學生是否具備未來的能力。本研究繼而藉由制度邏輯觀點,耙梳2016芬蘭國家課程綱要政策形成的條件,包括: (一) 國家教育署雖為課程綱要的主要制定機關,卻以集體動員的方式,建立課綱政策之共識; (二) 國家教育署在集體動員過程中,透過組織邊界開放法則與建構學習型組織作為其政策制定的領導策略; (三) 國家教育署與各個參與政策制定的利害關係人,彼此的互動是在信任與平等的文化中展開。 最後,本研究從制度邏輯觀點中的同化與破例實踐進行分析,發現2016的課程改革內容在不同面向上,呈現有不同程度的破例實踐現象,包括: (一) 課改政策中針對既有教育問題多依循往例,在制度邏輯觀點的分析上,較偏向同化實踐; (二) 橫向跨領域課程架構是奠基於過去芬蘭校本課程所向前推進,為介於同化與破例實踐之間的政策調整; (三) 數位科技融入課程跳脫過去政策格局,較為趨向破例實踐。Item 一加一大於N-數學實踐社群能動性之探究(2020) 呂宜霖; Lu, Yi-Lin在108新課綱所掀起的教學變革脈絡之下,本研究描繪教師社群如何透過能動性的展現跳脫環境的限制,主動進行自我專業成長,並發揮社群能動性的力量持續進行變革,將改變的種子散播到各個教學現場。本研究也會聚焦於社群中的個體所展現的個體能動性,以及個體能動性如何與社群能動性互相影響。 本研究以質性個案研究法為取徑,以文件分析、田野觀察與訪談蒐集資料,並且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如下: 1、 社群能動性由個體能動性建構、連結、融合而來。 2、 個體能動性受社群能動性的影響而持續保持動能。 3、 實踐社群以新課綱為共同努力的目標,能動性展現專業成長與提升的意義。 4、 實踐社群因個體與社群能動性的相互加乘,而可以不斷學習、實踐與修正,促成一加一大於N的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研究建議: 1、 建議個體選擇目標相近、志同道合的社群一同共創與實踐。 2、 欲組成社群需要關注到社群的三個特性,才能夠不斷持續實踐且對於社群的成效有所增益。Item 一所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經驗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2016) 李易穎; Lee, Yi-Ying近年來從新聞報導與教育現場中,不難看到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意願低落,學校行政團隊對於學校穩定與校務發展扮演極重要角色,更是推行教育政策與創新發展的領頭羊,若長期處於更迭動盪狀態,是學生學習與教育發展的危機,本研究針對一所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核心,訪談七位教師,受訪對象為兩位兼任主任、三位兼任組長與兩位曾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半結構訪談之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旨在瞭解行政工作經驗與感受,在個人層面、組織層面與系統層面的各項挑戰與困境,輔以生態系統架構分析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之因素,以回應當前教育現場之困境。 當前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薪資、國家政策、學校氛圍、工作負荷、升遷等不滿足;責任、人際關係滿足與否因人而異;學習獲得滿足,根據個案研究分析與發現,歸結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在個人、組織與系統層面上面臨許多挑戰與困境。 貳、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個人內在層面有責任心、較能勝任行政工作、配合 個人規劃與個性;個人外部層面有人情因素、簡章規定或家庭。 參、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組織層面有學校氛圍、資源掌握度和領導者、同事 的人際關係。 肆、影響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系統層面有薪資、寒暑假課稅制度與假期福利。 伍、透過滿足激勵與降低保健等因素,能增進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意願。Item 一所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於學習共同體之實踐(2017) 黃彥博; Huang, Yan-Bo在一所學校中之中,校長為最高的領導者,而校長領導也一直是許多學者們所欲探討的主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更加深入的研究後,領導理論已經出現了新興領導理論,而校長服務領導也已經開始有了更多的討論。本研究研究一所臺北市國民中學(快樂國民中學)之校長,探究其如何運用校長服務領導策略去領導及影響個案學校中的學習共同體及學共社群。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以參與觀察法與半結構式訪談做資料蒐集,研究者針對資料做分析處理之後,得到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服務領導人格面向策略讓學共社群教師擁有高度自主性 二、服務領導任務面向策略讓學共社群目標明確 三、服務領導過程面向策略讓學共社群一步步被建立起來 四、服務領導人群面向策略使得學共社群教師能有所發揮與成長 根據以上的研究發現,希望給予各學校單位、教育行政單位以及後續之相關研究做一參考。Item 一所完全中學教師兼行政工作處境之研究(2016) 徐詩柔; Xu, Shi-Rou「行政人才荒」是學校領導重要課題。本研究選擇一所完全中學為研究場域,由於完全中學的行政組織架構相較普通高中會複雜許多,更能凸顯學校行政面臨人才流動頻繁而影響其穩定的嚴重性。本研究以激勵保健理論對 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處境進行研究分析,探討在完全中學組織脈絡下,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處境,以及影響教師續任行政的因素。 研究過程採取訪談與文件分析方式蒐集資料,訪談對象包括 3 位主任、8 位組長與 1 位導師,共 12 位教師,綜合文獻探討及訪談研究結果之結論如下: 一、完全中學獨特的組織文化會對學校行政團隊帶來挑戰。 二、學校行政工作對教師的誘因不足。 三、新進教師是學校找不到人兼任行政的解決方法。 四、行政工作負荷重與易受教師責備是資深教師不願兼任行政的原因。 五、現任兼行政教師對行政工作不滿意的感受較高,但會因個人因素與成就 感的平衡,而激勵其願意續任行政。Item 一所普通型高中課綱轉化與展化學習之研究-從文化歷史活動理論取徑(2019) 陳汶靖; Chen, Wen-Ching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普通型高中面對課程改革的發展背景脈絡與108課綱轉化的組織策略,在108課綱轉化脈絡下,探究學校活動系統之生成及其動態變化關係,並分析學校活動系統所生的矛盾及其組織展化學習的關聯。 研究方法採個案研究法,資料蒐集以訪談11位研究參與者為主、文件分析法為輔,在個案學校的發展背景脈絡下,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架構進行分析,深度描繪學校因應新課綱轉化而生的學校活動系統,包括其交互作用與動態變化,以及學校組織展化學習之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一、課綱轉化為具體且完整的學校活動系統,行動主體是教師與行政團隊,以108課綱總綱、領綱及政策文件為組織工具,組成核心小組及校級社群展開集體行動、參與分工,發展出活動系統內的互動法則、規約及模式,並藉由與教育組織及利害關係人等社群之共同參與,朝向以學生適性學習為本的目標客體。二、個案學校以不同階段與規模的活動系統,發揮主體與社群之特質與能動性,引發明顯的擾動與矛盾,藉由工具、分工與規則的中介及互動,進行組織展化學習。 進一步提出研究建議如下:一、面對課程改革,學校組織可透過學校活動系統之擾動與矛盾轉化歷程,達成組織展化學習目標。二、學校組織發揮教師專業社群之集體行動,實踐中間領導之角色與動能。三、學校組織擔任國家型計畫,加速學校課程發展進度並促進區域校際互助與協作。Item 一所高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社會資本之探究(2014) 許美鈞; Hsu, Mei Chun許多研究顯示發展教育改革的進步與教師個人及群體的教育知能息息相關,更是學校變革能力及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因應103學年度十二年國教的到來,教育當局訂定102學年度為「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年」,希望透過此年度的教師總動員,為十二年國教有更好的準備,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更被當局視作教師專業成長支持系統之一 (教育部,2013)。 在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的趨勢下,專業學習社群被視為建立教師持續進步專業知能的最佳的途徑,加上政策的誘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許多學校紛紛成立,縱觀歷年PLC相關研究,鮮少從資源或關係角度觀看學校內PLC發展。本研究以社會資本的角度對臺北市某所高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狀況進行研究分析,探討社會資本於社群實踐及學校發展的影響,研究者透過個案研究法對其社群發展狀況做全面性的了解。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社會資本蘊含著三種型態面-關係、資源及行動。隨著社群性質的不同(自發性 vs. 計畫主導性),其社群社會資本發展的模式亦不相同。倘若三種型態的能量齊聚,則較易展現社群社會資本之效能,形塑出使社群永續發展的社群歸屬感。而學校領導則為活化社群社會資本的重要推進力。由個案學校之例,研究者進一步發現教師間的社會關係,尤其是信任,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持續發展的基石。其所促成學校組織文化氛圍的改善,是為學校革新的脈動之輪。Item 一所高中特色課程發展之組織變革歷程研究(2013) 徐新雅; HSU,HSIN-YA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學校將面臨許多接踵而至的衝擊與挑戰。爰此,學校勢必要做些調整與改變,方能在變動的環境下,突顯學校辦學特色與創新學校價值。故本研究將以一所公立個案高中為研究對象,採質性個案研究法,運用訪談、觀察和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以描繪出個案學校於發展特色課程的脈絡中,所歷經的變革階段以及涉及的變革影響因素,同時亦會針對學校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加以探討,進而勾勒出個案高中如實的變革路徑。 根據個案的研究分析與發現,歸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透過校長與特色課程推動小組的藍圖形塑,確立學校變革方向與願景。 貳、經由例行性、任務性與自發性會議的頻繁交流,引導成員採取變革行動以及解決各方衝突與意見。 參、針對特色課程規畫與實施情形進行成效評估與改進。 肆、鞏固學校變革動力因素,減低與因應成員的抗力因素。 伍、學校發展特色課程尚待解決結構面、技術面、人員面的困難與挑戰。Item 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教育課責之探究—以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為例(2021) 范悅音; Fan, Yueh-Yin近年來,教育課責(又稱績效責任)已是許多國家所關注的議題,因其為達成教育目標、改善施政效率與效能之重要機制,亦可監督公權力使用的正當性,避免遭受誤用。國內對於教育課責已有相關研究,但內容較少聚焦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教育課責,且歷經《地方制度法》的施行與地方政府數次改組後,中央與地方之權責關係也產生了變化。是故,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中央—地方」的教育課責,並選擇「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個案作為探討標的,透過訪談法與文件分析法以了解目前統合視導運作機制與課責效果。本研究的研究發現為: 一、層級課責為統合視導主力但轉型後減弱 二、法律課責以檢視依法行政為主要途徑 三、政治課責缺乏立即性而效果有限 四、專業課責效力繫於人為因素且轉型後更甚 五、社會課責對於課責網絡影響力強且轉型後更為明顯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統合視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之權限劃分研究:以國小延伸英語教學為例(2010) 王貿; Wang, Mao近年來,中央與地方在許多國民教育議題都出現不同主張,有時因中央與各地方採取不同作法,甚至被譏諷為「一國多制」,徒增學生、家長、社會之動盪氛圍,並且不斷消磨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互信基礎,著實不利教育發展的穩定性與公平性。然究其緣由,主要係肇因於各方對於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見解不同所致,故本研究選擇「國小延伸英語教學」個案,以延伸英語教學作為探討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標的。運用文件分析法與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藉由文件分析法探求法規範之解釋,訪談法蒐集訪談對象對權限劃分之意見,兩相交叉比較,剖析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劃分。 本研究結果發現,從實然面觀之,中央教育權限有「自我限縮」與「妥協讓步」的情況;地方教育權限則有依「中央態度」、「縣市首長考量」與「地方資源條件」擴大的情況。從應然面觀之,中央教育權限有兩種相衝突之主張;地方教育權限則應先探究地方自治之意義與範圍,且即便地方擁有因地制宜之權限,仍須先完備相關配套措施。此外,現行教育權限劃分之運作,中央在經費補助、自治監督與政策規劃,地方在政策規劃與執行等方面,皆無法確實保障教育機會均等;且無論是中央或地方層級,都有危害教育機會均等之虞。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從權限劃分、教育機會均等與英語教學等方面,提出改進之建議,供教育當局參考。Item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之研究:多元流程模式分析(2011) 張硯凱; Yen-Kai Chang過去教育領域在政策研究範疇上,多集中於政策執行或評鑑,鮮少直接關注政策形成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自95年試辦以來已有五年光景,在推行過程中,曾遭受部分利益團體的反對,為究此之因,國內也有相當多的研究者已投入心力關注此議題,惟探討焦點多圍繞在意見調查及認知態度、現況與成效、政策推動歷程、變革研究、政策內涵以及政策執行等面向上,缺乏對於政策形成的重視。是以,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時空背景與多元流程,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與其他政策規劃參考之借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透過蒐集文件及半結構式訪談來獲取資料,並以Kingdon提出的多元流程模式為分析架構,試圖從三條流程、政策企業家與政策之窗等概念,勾勒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圖像。 綜合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時空背景,主要源自於學生受教權利及教師自身權益的公共議題產生,促使推動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國內氣氛的形成 貳、總結性教師專業評鑑制度於實務推動上並不可行後,為回應民意,教育部除著手解決相關公共議題外,也開始思考推動其他教師評鑑的可能性 參、促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問題要素包含國外教師評鑑趨勢、教師法草案完成一讀、各縣市的先期推動經驗、教師專業提昇是大眾共識等 肆、影響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形成的政治因素包含不同利益團體力量的彼此互動、未受政黨因素不當干擾以及陷入膠著的教師法草案 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在政策建議的發展上,呈現激進、進化、趨同與漸進等四種發展模式 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在議程設定與備選方案的發展上,分別呈現進化及漸進兩種發展模式 柒、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中的三條流程,在發展過程中彼此間會互相影響,同時採行穩健的方式逐漸發展成熟 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的政策之窗是在流程匯集前後,經由多位政策企業家的長期努力不懈下所打開的,開啟過程曾經歷了消逝與再現的階段 基於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文末針對行政機關、利益團體、現職教師、立法委員、其他政策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氣氛對校長工作滿意度之影響—臺灣2018年TALIS資料之分析(2021) 吳宗諺; Wu, Zong-Yan本研究旨在了解臺灣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氣氛與校長工作滿意度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對於三者之差異,並探討整體三者之間的關係,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從中驗證學校氣氛的中介效果,最後則以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不同教育階段在三者之間的關係之比較。本研究使用臺灣2018年TALIS資料庫中的國小、國中及高中校長資料,以量化研究法為取徑,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型、Bootstrap法及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臺灣國小、國中及高中校長共524人,其中國小校長共192位,國中校長共185位,高中校長共147位。測量工具皆有一定的信效度。基於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出以下重要結論,茲臚列如下:一、正向且開放型的學校氣氛對於提升校長的工作滿意度至關重要,而教學領導在國中小階段能影響校長所知覺到的學校氣氛。 二、女性校長較男性校長更容易知覺到其教學領導作為,而教學年資高的校長較教學年資低者更常從事教學領導作為 三、年資高的校長較年資低者所知覺到的學校氣氛來的開放,而不同教育階段對學校氣氛有顯著差異 四、年資與年齡高的校長較年資與年齡低者更加滿意其工作 五、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氣氛與校長工作滿意度彼此之間呈正向關係,而校長教學領導透過學校氣氛影響其工作滿意度,學校氣氛在校長教學領導與其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中屬於完全中介 六、國中校長在教學領導、學校氣氛與其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上所受到的影響最深,國小校長的教學領導在未受到學校氣氛之中介作用前對其工作滿意度之影響最深,國中小校長的教學領導則對學校氣氛有顯著影響。造成該差異之原因在於教師的自主性與專業度不同,且受到外部因素如學校性質或情境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氣氛對校長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上,以學校氣氛為最重要的因素。不同教育階段的校長須以不同方式營造正向且開放的學校氣氛,進而能提升其工作滿意度,增進學校效能。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校長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中投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生覺知學校行政作為與學習適應之研究(2015) 吳宜芳; Wu, I-Fang本研究旨在瞭解中投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生學習適應之現況,與免試入學生覺知學校行政作為之情形,並分析中投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和其覺知學校行政作為是否有關聯。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中市、南投縣、及其他部分縣市之鄉鎮共同就學區範圍的公立(包含國立、市立)及私立高中的免試入學生,抽取樣本人數為819人,有效問卷為698份。研究調查所得之資料以SPSS 22.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次數分配與百分比統計、平均數與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處理。 歸納本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中投區高中免試生整體和各層面學習適應之情形良好,尤其是學習環境層面的學習適應情形。 二、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覺知學校行政作為良好。 三、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越能覺知良好的學校行政作為,學習適應情形亦越良好。 四、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越能覺知校長教學領導,師生關係越良好;越能覺知學校提供各科學習方法或學習相關策略,及越能覺知教師引導個人學習動機,釐清學習困難,設定與完成學習目標,其同儕關係越良好。 五、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較不能擬定及遵守讀書計畫,也較忽略預習。其主要的焦慮與心理衝突是:學不懂的課業內容累積、課業成績不如人,以及課程內容不符興趣與能力的挫折感。 六、高一、高學業成績、一般地區、第一層級的中投區高中免試生,學習方法和整體學習適應較良好。 七、女生、高三、通學距離近、高學業成績、公立學校、第一層級的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較少心理衝突。 八、男生、高一、私立學校、第一次免試入學的中投區高中免試生,覺知學校環境設備與資源的情形較良好。 九、中投區高一免試生的學習適應和學習方法較高二免試生良好;通學距離近者較少心理衝突;中、高學業成績者的學習態度、家庭物質和心理環境較良好。 十、中投區高中部分免試生未能明顯感受學校課程特色,也覺知到較多教室周遭干擾學習的噪音。 依據本研究所獲結論,提出結論與具體建議,俾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人員、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中等學校教師專業標準形成之研究: 新制度論觀點(2014) 呂柏毅; Lu, Po-Yi本研究以公共政策理論(新制度論)作為分析基礎,期望透過新制度論對於制度變遷的觀點探究教師專業標準形成之背景與歷程,嘗試勾勒整個專業標準形成之路徑,及其過程中影響教師專業標準形成之關鍵因素、不同利害關係人之立場與權力互動,最後針對歷程中所遭遇的挑戰或困境,提出可行的推行策略,作為未來教育政策正式推動時的重要參考之一。 透過不同利害關係人(包含政府機關、學者專家、校長團體、家長團體、教師會、一般教師)的訪談分析與會議紀錄整理,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專業標準制定之時空背景主要係源自於學生受教權之保障與社會公平性之考量,此兩項時空條件點燃了教師專業標準制定之引信;過程中影響教師專業標準制定之因素有三,分別為「制度效益」(教師專業標準是否帶給利害關係人更大的效益)、「社會認同」(教師專業標準是否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文化脈絡」(考量教師傳統社會地位的因素);不同利害關係人之立場,由於具備不同的政治圖像與目標界定(教師會與家長團體將教師專業標準定位為教師評鑑之工具,其餘團體皆定位為教育專業最高精神參照),以及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政府、校長、教師三者因為制度關係屬於上下級的關係),導致彼此的立場有同有異(圖4-9),家長團體因為要求實施教師評鑑,所以非常支持教師專業標準;政府與校長為了回應家長團體的訴求,也是偏向支持教師專業標準;一般教師則是擔心教師評鑑的副作用,因此偏向反對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會則是站在維護教師權益的立場,非常反對教師評鑑制度,因此對於教師專業標準自然極力反對;學者專家則為提供專業意見與協調衝突的中立者;面對教師專業標準推行之挑戰,首先需理解國內過去教師評鑑制度的發展脈絡,並取得教師團體與基層教師的信任、考量國內教育現場的工作實況、賦予地方學校適當的專業自主空間。 最後,透過新制度論對於制度變革的觀點,從制度的起源背景、沿革因素、協商過程,以及對未來造成的影響與可行策略加以探討,完整的囊括一套制度的過去、當下與未來,即添加了制度發展時間軸的概念,此觀點是傳統制度論(階段論與反階段論)較為缺乏的面向。且基於本研究之發現,研究者針對政府機關、學者專家、校長團體、家長團體、一般教師、教師會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以學生觀點探討我國私立大專校院之退場機制(2022) 陳淳; Chen, Chun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退場學校學生對我國私校退場機制的看法,以及當前退場機制之配套措施如何保障學生權益,包括資訊傳遞及討論參與、轉學安置到後續追蹤輔導等程序。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之設計,選取訪談法作為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並透過立意取樣和滾雪球取樣,訪談多位來自停止招生與停辦學校的學生,進行分析、統整,最後再從退場學校學生的角度,針對《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與退場機制之配套措施提出建議,供未來相關規範制定及後續研究參考。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對於退場過程的資訊傳遞及討論參與,退場學校學生認為退場宣布太過倉促,且資訊之傳達並不完整,因而希望教育部及相關單位建置「私校退場資訊公開平台」以落實資訊透明。 二、對於停止招生階段之受教權益保障,退場學校學生最重視能否如期畢業,同時,部分學生認為選修課程內容若與科系專業無關,將有損其受教權益。 三、對於停辦後的轉學安置措施,退場學校學生雖認同校外上課,也接受轉學安置,但仍然主張原校畢業是對他們而言最為妥適的配套措施。 四、對於後續追蹤輔導措施,退場學校學生最重視學分抵免,認為應設置關於學分抵免與安置補助措施之規範,同時,也希望轉入學校就其適應情形表達關心。Item 以歷史制度論觀點探究高中校規與學生管教制度之流變(2018) 張綺文; Chang, Chi-Wen台灣在經歷政治轉型後帶來了教育民主化發展的契機,與此同時許多校園中長期被壓抑或者新產生的困頓也一一浮現。時至今日,台灣的學校教育並未因民主化而讓「威權式教育」的力量消失,但隨著教育法規、政策的修訂與革新,學生作為教育基本權的主體,師生間的權力結構發生改變,校園規範的訂定與執行也勢必受到波動,進而影響教育人員的管教策略選擇。 在台灣校園中因學生管教而起之爭議層出不窮,相關研究往往只針對單一政策或法案,無法了解結構變動下管教制度的形成與演變,尤其僅以體罰之禁止與否判斷管教方式是否民主,亦不符合現代民主教育之精神。本研究以歷史制度論為分析途徑,透過歷史研究法對高中校規與學生管教制度本身、發展過程及發展的主導方針作歷史性的探究,同時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藉由訪談台灣高中教師,以及分析教師的認知版模,並釐清制度與結構、行為者之互動,尋覓得以讓校園達成真正民主之契機。 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壹、 台灣歷史脈絡對於威權式校規與重於管制、訓導的管教制度發展影響甚鉅。 貳、 舊有管教制度的慣性通過正向強化作用抵銷行為者的改變。 參、 1994年教育改革、2006年零體罰入教育基本法、2013年制定高級中等教育法新增學生權利及義務專章,皆打破原有制度路徑,可視為關鍵節點。 肆、 教師作為行為者會受到制度和文化之影響,但同時亦具有策略選擇的自主權力。 伍、 學校校規變動的時間點、修改動能來源及教師的理念會影響變革的成效。 文末依據研究發現,提出本研究之建議。Item 以活動理論觀點探究校長社群的展化學習與實踐(2021) 黃郁姍; Huang,Yu-Shan順應全球教育改革趨勢,我國政府於108年開始正式實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課綱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並透過降低部定課程學分數來開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空間。全國各級學校皆「動起來」積極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在此脈絡下,不論校本課程的建構乃至跨領域素養課程的設計,皆涉及「「討論技術及方法的引進」、「專業討論文化的建立」、「探究性教學的實踐及反思」,而這些的改變多少考驗著學校領導團隊和教師們的課程領導力、對話溝通能力及集體學習能力。本研究採田野調查法,記錄一群偏鄉校長團隊的實踐與其集體能動性形塑之歷程。因著政策文本的啟動,偏鄉教育行動者意識到新課綱的推行可能為偏鄉教育帶來危機與轉機。新課綱是迫切需要改變的理由,而學校和老師需要怎麼樣的能力才能順利轉化課綱?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面對這些挑戰,需要在地教育工作者團隊不斷提問並付諸實踐才能具體回應與改變。本研究個案校長實踐社群作為一活動系統,以聯合行動體型態對外尋求課程專家支持開展資源網絡,並建立以因應新課綱為明確標的的增能夥伴關係。茲此,個案團隊不再只是被動承接課程專家給予之課程架構模板,而是更進一步在實踐之中積累課程領導能力,以成為能解決在地教育問題的行動主體。本研究運用文化歷史活動理論作為理論分析取徑,梳理個案社群聯合行動主體之形成,再討論個案社群與社群之間的網絡關係及課程共力系統的生成。Item 以生命影響生命--教師實踐社群和專業資本發展之個案研究(2018) 譚欣欣; Tam, Ian-Ian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之下,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多樣化,而教師需擔負起的責任也日趨重大,教師專業能力及其成長的議題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建立專業學習社群為提升教師專業的有效方式之一,而教師的專業成長的任務著重於教育實踐的改進,而教師專業資本的積累有助於教學效能的提升。因此,聚焦於教師實踐社群的建構與運作,探討教師專業資本的積累,將有助於突破傳統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帶來新的方向。 本研究以蒲公英教師實踐社群為個案,探討此教師實踐社群的建構、運作與教師專業資本的積累。研究採取觀察記錄、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蒐集資料,以及對蒲公英教師實踐社群的召集人一位、教師四位進行深度訪談,進一步蒐集與分析資料,針對個案教師實踐社群的運作進行討論,並探討教師專業資本的積累。 透過研究發現,教師實踐社群的建構與運作除了召集人的努力之外,還有賴一眾的老師與研究團隊的積極參與,形塑出社群的運作模式與特色。此外,透過教師實踐社群的參與發現,教師專業資本的積累與運用以社會資本為關鍵,藉由信任關係的連結促進人力資本與判斷資本的積累運用。在成長的歷程中,種子老師得到了個人化的專業成長,而協作輔導老師也在陪伴的過程中增進了專業知能,激勵了老師們專業資本的積累、分享與運用。與此同時,個案教師實踐社群亦面臨著規模擴充、人員招募、未來發展的挑戰。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進一步提出有關教師實踐社群建構、運作,以及教師專業資本積累之相關建議,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社群,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