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146
  • Item
    劉鳳苞注《莊》對莊子思想的詮釋與轉化
    ( 2022) 林瑞龍 ; LIN, JUI-LONG
    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為「以文評莊」的集大成之作,故近代學者研究此書,多由「文學角度」詮釋《莊子》。但劉氏於書中自序云:「雪心者,謂《南華》爲一卷冰雪之文,必索解於人世炎熱之外,而心境始為之雪亮也。後之讀是篇者,其亦可渙然冰釋矣。」可知劉鳳苞注解《莊子》,除了文學,其思想必定有值得注意之處,若略而不論,不免有愧於其將書命名為「雪心」之衷。故本論文欲由「本體論」、「宇宙論」、「逍遙論」、「工夫論」、「聖人論」、「政治論」等角度,探討劉鳳苞的注《莊》思想,並藉由與《莊子》思想的對比,以明其對莊子思想的繼承與開展,進一步瞭解其所呈現的時代意義。在本體論中,劉鳳苞注解《莊子》時,以為「道」有四項質性:「超越性」、「根源性」、「遍在性」、「不可言性」,基本上無異於莊子對「道」的設定。但若由「宇宙論」的角度出發,劉鳳苞注文中論及道之生成時,又出現了「元氣」、「一」等元素。此外,又以「氣化」詮釋莊子的宇宙論,「道」為生化本根。使莊子思想的設定產生了變化,改變了「生」的意涵,間接使得「道」轉為「創生的實體」,屬於「實有形態的形而上學」。在注解「逍遙」境界時,劉鳳苞承襲了莊子由「心」上論逍遙,但提出「自適於清虛」的說法,將莊子判斷是否達「逍遙」境界的標準,改為「清虛」。又將孟子的「仁義之性」融入個體的性中,則萬物皆具仁義之性,此或可視為萬物皆具逍遙之質,以化解莊子無待逍遙普遍性的困境。論及莊子的「心齋」、「坐忘」、「攖寧」等工夫時,劉鳳苞秉持著儒、道二家「旨趣固兩相符合」的立場,試著調和儒、道的學說。強調工夫必先由儒家仁義道德之處開始實踐,漸漸內化後,并其仁義之迹與用心一起化掉,因而特別重視「化」與「忘」的工夫。劉鳳苞注解「聖人」境界時,因劉氏的工夫論中本帶有「儒學化」的傾向,故其「聖人論」同樣的帶有儒學化的傾向。如注解「神人」時,將《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與《孟子》的「過化存神」融入「無功」。亦如論「真人」時,將孟子「以直養無害」的工夫論融入真人「息以踵」的特徵。因而劉鳳苞詮釋莊子「聖人論」時,為能通於莊子的道境,故特別重視「泯其迹」,且并其「用心」一塊泯除。劉鳳苞在評論儒家的「德治」時,看似承襲了莊子對儒家德治的否定。但又於〈駢拇〉篇首總論中,強調仁義之與道德,雖然稱謂不同,然皆源於性命。故知劉鳳苞所抨擊的「仁義」,乃出以名的「仁義」,若仁義能處於「渾漠相忘」的狀態,「化其仁義之迹」應是可行的。對於劉鳳苞在注解《莊子》時所展現的儒學化傾向,筆者不以為其曲解了莊子的本意,反將它視作劉鳳苞由現實生活中所體悟到的莊子思想,藉以忘懷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
  • Item
    唐代寓言賦研究
    ( 2021) 林穎欣 ; Lin, Ying-Shin
    本研究以唐代寓言賦作為主題,寓言是兼具故事與寓意的文體,寓言賦則是具有故事與寓意的賦體作品。賦為中國文學特有的體式,發展至唐代更是兼備騷賦、俗賦、駢賦、律賦、散賦眾體,唐代同時是中國寓言發展承上啓下的高峰時期,就寓言賦的發展觀之,唐代為集大成的階段。唐代寓言賦承續先秦兩漢魏晉的寓言表現,於時代背景與個人經驗下,重新架構出別出機杼的寓言賦作,其於繼承之外更有拓新。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在於:唐代寓言賦究竟表現出什麼樣的賦體與寓言文體特色?研究聚焦於寓言賦的「賦體」與「寓言」兩大面向,以及寓言的「故事」與「寓意」兩大要素進行探討。研究自中國古代寓言賦的淵源與發展著手,用以釐清寓言賦的承繼關係和發展脈絡,接著對於唐代寓言賦進行探討,主要針對唐代寓言賦的文體、故事與寓意進行分析。首先說明文體類型與分體特徵,其次分析故事取材與承繼關係、角色類型與象徵意涵、對話運用與情節結構,再者論述寓意層次、表現方式以及寓意主題,最後梳理唐代寓言賦的評價與影響,以此彰顯唐代寓言賦的賦體之美與寓言之義。
  • Item
    從成人到成神:明代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研究
    ( 2021) 陳昱甫 ; Chen, Yu-Fu
    論文題目訂為《從成人到成神:明代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研究》,旨在經由《年譜》、《文集》和《四庫全書》與地方志等史料文獻的搜集、比對和考證,輔之以福建閩中地區田野調查的資料,研究明代吏部尚書吳鵬,如何從成人之道的完滿,發展到成神之道的圓滿,從成人到成神又具備哪些條件與過程。即是究竟具備哪些主、客觀條件:主觀層面包括吳鵬的生平事蹟、仕途經歷、交友關係、神異經驗與塑造的人格特質等;客觀層面則涉及明代的歷史脈絡、時空背景、社會氛圍等特殊的機緣,以及對於江南道教、佛教的影響,使得江南一帶與瑜珈法教的有識之士或群體,肯定吳鵬的修煉與貢獻,而將之納入瑜珈法教神譜中視為傳法祖師。  本文聚焦於「從成人到成神」和「吳鵬的生平事蹟與修行轉昇」,在緒論與結論之外,再分為五章:第貳章、第參章,考察吳鵬的家世淵源、年少經驗與仕途經歷,進而擴展到親緣、地緣與業緣等社會關係網絡,解決《明史》等史料文獻,對於吳鵬偏頗的評價,以及《明史》為何未收錄〈吳鵬列傳〉的課題,發現晚明的黨爭相當激烈,以及《明史》編修者的問題,導致閱讀明代的史料文獻,都具有未盡公允之處,通過多方的視角以建構本文判讀史料文獻的標準,進而深入到各章的考察。第肆章、第伍章,關注吳鵬從成人到成神,具備的主、客觀條件,一是賑饑、治河與禦叛,符合《禮記》功烈於民的標準,成為生祠的祠廟神。二是具有非常的出身與修行,以及諸多神異經驗的啟迪,還有實際精進不懈的修行,更設有乩壇──集慶壇,師承萬崙谷仙翁的教導,又對於儒、釋、道的經典,都具有傳播與流傳的貢獻,加諸和雲谷禪師的淵源,得以被瑜珈法教尊奉為傳法祖師──吳公太宰。第陸章聚焦於明代瑜珈法教神譜的轉變與傳播,發現瑜珈法教積極的向中央政府靠攏,通過政府肯定的天臺山、嵩公道德、吳公太宰等,建構自身的正統性、合法性與權威性,此外,根據目前閱讀所及,神譜的祖師又具有「嵩公道德、吳公太宰」與「淨光和尚、吳公太宰」兩種組合,佛教史上的淨光和尚對於天臺宗具有重大的貢獻,然而,卻和吳公太宰的聯繫薄弱,故進而將淨光一詞置於嵩、吳祖師的脈絡思考,發現以雲谷禪師為中介的師傳者,淨光還具有經典與儀式的內涵,所以瑜珈法教神譜以嵩、吳祖師為主。與此同時,發現晚明歷經農民起義、明清鼎革等動亂,使得南明王朝的軍隊、義士與遺民,逐漸從浙江移入福建繼續固守或避難,瑜珈法教也隨之傳播至閩中地區。
  • Item
    宜蘭仰山書院文人及其制藝研究
    ( 2021) 黃文瀚 ; Huang, Wen-Han
    本研究曾通過109年度科技部「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計畫」,由仰山書院與師徒為出發點,逐一介紹宜蘭在地學子的作品,舉凡八股文、詩賦、散文等,由晚清至日本時代,探討其人活動對文學產生的影響,並剖析仰山書院文人群體的貢獻,架構出宜蘭地區科舉文學的研究。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步驟、文獻分析等。在特殊貢獻方面,發現楊士芳會試同年齒錄、介紹李望洋萬人衣與誥命聖旨、蒐羅蘭地八股文與士人履歷書,以及採用日人編輯〈宜蘭移住民史〉,新增相關的史料,補充前人未及之處。第二章「仰山書院與師徒」,查考仰山書院的顛末沿革,瞭解其營運方式、經費來源、開銷支出,以及歷來地方長官對於它的增建,書院山長對於教育的推動,並探討該院畢業學生的發展。第三章「仰山書院八股文教育」,根據宜蘭縣史館典藏的清代課卷,研究仰山書院的課試內容,就其學生學歷、師長教學、研習科目、寫作策略以及獎勵方法等項,進行實證探究,逐一展開分析。第四章「從噶瑪蘭城至紫禁城─蘭士考試取仕之路」,介紹蘭境唯一的進士楊士芳生平與作品,分析其齒錄,如何突破三代務農的窮苦背景;解析其八股文,如何發憤讀書考上進士。楊士芳雖未如其所願當上官職,最終返鄉擔任仰山書院山長,循循善誘,提攜後進。與其不同的是,從小一起讀書的同窗李望洋,雖三次未考中會試,憑藉著大挑一等候補甘肅試用知縣,勇於前往回亂戰區,在試用期滿後當上正印官,旋受到左宗棠的賞識而快速升官,一十三年後以河州知州實任官銜返回宜蘭。第五章「文人型鄉紳的崛起」,仰山書院的讀書人大多未仕進,他們留在故鄉共謀善舉,攜手合作,舉凡創建孔廟、勸捐廟宇、造橋鋪路、水利設施、書院私塾等,創造諸多的地方貢獻。 第六章「儒學教育的轉化─鸞堂與鸞書」,全臺鸞堂在清末至日初時期盛行,諸多信息顯示,其源頭皆指向宜蘭。鸞堂可視為傳統書院漢文教育的延續,鸞書也帶有科舉文體轉化的痕跡,進而釐清全臺第一本鸞書的歸屬,以及鸞賦何以出現與消亡的情形。 第七章「仰山書院文人抗日行為之辨正」,過去研究多視楊士芳、李望洋等人,以碧霞宮作為秘密基地,塑造其不事二主的忠貞形象;也將鸞堂戒煙不合作運動,歸至喚醒堂楊士芳,吹響抗日反攻的號角;更有甚者,不惜偽造史料與增刪作品,如碧霞宮建廟榜文與〈開生路論〉,力求洗白。然而,在檔案、報紙資料公開的時代,過去想掩蓋的歷史黑幕已然揭去,上述種種抗日的情事,純屬後人安排情節,天馬行空想像而來,與歷史上的楊士芳、李望洋等仰山書院士人的真實事蹟是大相逕庭的。 第八章「結論」,闡述本論文的總結與研究價值。 以上,宜蘭仰山書院的文人活動,大致分為「科舉時代」與「後科舉時代」二類,依循清代噶瑪蘭廳設治至日本接收宜蘭城的順時序列,來規劃章節內容,本研究架構也就具有了編年性。
  • Item
    漢藏語同源問題
    ( 2022) 李長興 ; LI, CHANG-HSING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的一種歷史語言學,旨在建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及系屬劃分,並重建原始母語,探索出語言自母語分化後的演變規律與方向。其所利用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透過比較語言或方言間的差異,透過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詞,重建原始語言音系,並找出從原始語言演變至後世親屬語言的演化規律。第一章敘述漢藏同源歷史比較所需的材料跟方法以及介紹漢藏比較近50年來的研究成果跟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章則首先介紹漢藏語言系屬劃分的不同觀點以及介紹多家學者對於原始漢藏語性質的看法,其次嘗試以漢語書面文獻材料所考證的音類成果以及周秦兩漢時期的借詞對音規律去觀察、構擬上古漢語音系,探討上古漢語音系的聲母系統及韻母系統面貌,進而上溯至原始漢語音系。透過歷史比較法建構原始藏緬語音系。第三章則從原始漢藏語的歷史比較背景入手,本文主要運用借詞在貸入諸親屬語言內部無法形成整齊的語音對應規律原則來判別漢藏語間的同源詞跟借詞區別,透過實際舉例操作進行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鑑別,凡符合這條鑑別原則的皆為借詞。在從多個面向探討漢藏語言的語言現象後,提出6條關於鑑別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原則。第四章則透過漢藏比較尋覓漢藏同源詞,1074個比較詞項的歷史比較尋覓到22個漢藏同源詞。第五章則從藏緬語言的形態進行歷史比較,得出藏緬語言可溯源至原始藏緬語時期的僅使動態、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反義詞前綴三個形態,再與上古漢語的形態進行比較。本文針對漢藏語同源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解決長期圍繞漢藏語言是否同源的爭議,內容包括漢語古音的重建、古代漢語是否具有形態、同源詞表的選擇、語言分化時的共同創新、漢藏間是否具有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類型是否轉換、多音節與單音節等問題重新探索,從具體的語言探索語言的發展,從歷史的比較重建語言的音系。本文在進行漢藏比較前,先利用漢語書面文獻材料(以諧聲及詩韻為主,佐以通假、又音、詩韻、聯綿詞等綜合運用)重建漢語的原始形式,排除後起詞項,繼以藏緬語言書面文獻及活語言材料進行跨級比較,重建藏緬語言的原始形式,最後進行比較詞項的漢藏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