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Item 《周易》禁忌思維研究(2019) 劉幸瑜; Liu, Xing-Yu本論文援用人類學的禁忌概念,來解析《周易》透過筮卦吉凶指出的危險力量所在,及其背後運作的思維模式,並追蹤這些思維模式在後世的發展。《周易》文本中包含的禁忌,主要屬於禁忌體系下的預知系統,一般是將並非常態的人、事、物預設為禁忌對象,再藉由實施禁忌來降低風險;其中的自然禁忌反映了天人感應、萬物一體的宇宙觀,而人事禁忌則反映了標榜誠信的人際觀。而《周易》禁忌思維在後世的發展趨勢有二:一是與公眾領域相關的禁忌傾向消失,或轉化為禮儀、法律,相關思維中的神秘性質消退,轉以人文需求為主,少數禁忌的神秘性質增加且朝系統化理論發展,轉化為宗教;二是與私人領域相關的禁忌,儘管實際操作方式會隨時代、地域而調整,其核心思維仍保持一貫,如對個人未來的不確定感,與對超越人類力量事物的崇拜,依然在當代社會中持續不輟。Item 民初武術家與武俠精神(2019) 盧亮廷; Lu, Liang-Ting民初武術家輩出,武俠小說風行,本文以武俠精神為軸,考察民初武術家,提煉過往在武俠文學或俠義思想上較少觸及的實人實事,先整理內憂外患下,武術成為精神寄託而有了「國術」之名的起因,其強健體魄的內涵,成為國人對抗船堅炮利的寄託,在被「東亞病夫」想像的壓抑當中,成為重要的出口。而有了庚子教訓在前,民初武術家不再以謀求實績為優先取向,而是廣泛運用著述來轉化武術中的練、演、打,將武術提升到精神層次。而通俗小說大興,武俠一門融合「志人」的技擊餘聞與「傳奇」的俠義小說,以此豐富了武術活動的世界,成為溝通真實與虛構的橋樑。從革命思想家到武術家,再到武俠小說,民初武俠精神與「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的俠義之辨連結,「俠」與「武」彼此互補。俠提供了武施展的正當性,而武給予俠身體的錘鍊,綜合國族身體、感知身體與被閱讀的身體,融以俠的行動精神,共構民初的「武俠精神」。 本論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作為全文框架說明。第二章〈武林世界與武術家群像〉企圖對之後整理武術家與理出武俠概念,做一藍圖與範圍劃定。第三章〈民初武林秘笈:武術家著書的敘事與意涵〉以武術書籍為考察材料,分析其內由敘事方式與傳達而出的敘事意涵。第四章〈小說家與武術家相逢〉側重武俠小說家以武術家來寫武俠,所隱含的觀念分析,以兩個面向作為觀察,企圖理解武術家如何和武俠有著聯繫,同時梳理武俠作家藉武人所顯現的氣節精神、「俠」觀念更重視「武力」的趨向。第五章〈以武俠精神切入的民初意義〉提出武術家以身體實踐武俠,其內自然包含對社會反應的集體潛意識、武術的能動性,以及他們之間彼此構建出的武俠氛圍。第六章〈結論〉,總結民初武術與武俠的豐富樣貌。Item 唐初《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研究(2019) 蕭如耘; Hsiao, Ju-Yun本論文主要探討唐初《道教義樞》以「自然」和相關概念所帶出的道論、人性論及修道論內容,重點聚焦在對「自然與因緣」、「自然與道性」、「自然與因果」三個主題的深入析究,考察孟安排如何站在「道教」的立場,融通佛學、道家、道教的思想詮釋「自然」及相關哲學概念,由此完整對《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思想的研究。首先,就《道教義樞》「自然」概念所蘊含出的道論而言,主要牽涉對「道體」、「自然」的討論,孟安排針對佛教對自然道氣的批評,通過傳統肯定式思維、及「重玄」否定式思維的雙重進路,說明道教的「道」實為一種即本體即境界的道體論。同時,對於「自然」的詮釋,以「重玄」融攝「自然」和「因緣」說的思想,孟安排談「因緣」是扣著「教法」創生的本質來談,重點在於帶出真正理解「自然」的方式,透過對「自」、「他」、「然」的概念辯證,打破過往認知「自然」、「他然」的概念意義,消除主、客體之間的二元分別思維,進而開顯「重玄」之道境,為孟安排詮釋「自然」概念的創新之處。亦反映與「道」的連繫,進而回應佛道論辯的議題及完整道教「道論」的思想。 其次,「自然」能作為理解「道性」的基礎,由此延伸出對道教「人性論」的探討,孟安排透過對「道性」本質內涵為「自然真實空」,取其「超越性」、不落「因果」關係下的「自然」存在本質詮釋「道性」,以及通過眾生「本性清淨」及「復性體道」工夫實踐的詮釋論述,揭顯「道性」不同於傳統中國的「人性」觀念,它不僅為具體生命「性」的範疇,更涉及至高度、抽象的形上含義,實為一新型態的人性論。 最後,針對「自然與因果」的論題,主要牽涉修道倫理的思想討論,由此開展出道教修道論的探討,其核心以「勸善」的修道主旨,貫通整體個人修持的理論,及外在修道的實踐內涵,揭櫫修善去惡、證成道果的修道觀,希冀幫助眾生脫離現實苦海。從中通過對「自然」與其他概念思想的的討論,也帶出當時道教討論「自然」的新轉變,其一為通過「自然」討論「因果」的思想主題發展,以「自然」言「因果」,呈現佛道之間「自然」與「因果」思想的互涉,有別於傳統道家、玄學言「自然」的內涵;第二為「自然」詮釋的轉變,因受「重玄思潮」興起的影響,帶入「重玄」的思維辯證,揭顯「自然」為不滯有、無雙邊的「非有非無」之義,重新定義與反省傳統道教的「自然」說法。Item 隋末唐初五言長篇詩歌研究——以內容、章法、句法、詞法為中心(2019) 戴雪雯本文以隋末唐初的五言長篇為研究對象,觀察這一時期的五言長篇詩歌寫作與時代之間的關係,以及與短篇相比,何種寫作背景下詩人更傾向於選擇五言長篇體製。同時,沿著齊梁陳隋古、今體分化以及唐代古、近體分流的詩體演化脈絡,分析這一時期的五言長篇詩歌在體式特徵上如何呈現過渡時期的駁雜風貌,如何雜糅齊梁新體以及漢魏晉宋古體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詩歌傳統。期待從這些角度來立體地呈現隋末唐初的五言長篇詩歌,並對唐代詩歌史以及詩體演化研究進行拓深和補足。本文的最終研究結論有以下幾點: 一,大業末到武德年間,由於社會動蕩對士人心靈的衝擊,不少詩歌不得不重新置身於廣闊時空結構中,去面對很多與社會、人生相關的深刻命題,也因此難以用詠物詩、宮體詩那短小的體量、別緻的寫法來表現。所以,跳出齊梁的筆法和詩體,別尋齊梁新風潮以外的表達路數,是隋末唐初詩歌必然的選擇。從穿插使用散句和虛詞、不特別開拓表達容量與意義密度等方面來看,隋末唐初五言長篇詩歌短暫跳出了齊梁詩風的窠臼。尤其需要提出的是,隋朝前期和中期的詩歌常常是隋末唐初詩歌向前代學習的重要跳板,可以從很多痕跡觀察出隋朝前期和中期詩歌對當時詩歌寫作的影響。 二,貞觀年間,由於唐太宗的有意倡導與參與,宮廷詩歌的創作環境又重新形成。相較於短篇詩歌的意淺文浮,貞觀宮廷詩人更傾向於使用長篇來寫作深廣厚重的內容,例如為政治國、天子之威、帝國氣派、歷史意識等等,從而展現以太宗為核心的政治場域,此外,樂府古體的邊塞詩寫作,以及賦得體、詠物體的另類寫作,也為貞觀朝的五言長篇寫作增添多樣的色彩。從詩歌的章法結構上來說,這一時期的五言長篇詩歌慣用總分總的三段式結構、上段詠物下段敘事抒情的二段式結構、多段式複雜結構以及流水型結構。其中,前兩種章法結構與齊梁以來的新體詩有密切的關係,後兩種則仍殘留有晉宋古體甚至漢魏古體的風神。 三,貞觀朝的宮廷詩人常常在會在一首五言長篇中同時並置兩種不同質感的內容,一種是對物象綺麗浮艷的描繪,一種則是有關為政治國或美刺諷諫之類的雅正之辭。表達這兩類內容的詩句在句法與詞法的構建上亦有所不同。浮艷類的詩句延續了齊梁以來的新變邏輯,追求表達的新穎、凝練以及意義的豐富性,在詞法和句法的安排上有諸多新創之處;而雅正類的詩句則因其表達內容的特殊性,不少詞彙多承襲自先秦典籍、歷代史傳、兩漢六朝的雅頌文章和詩歌等等,並於詩句中時常運用散句、虛詞,也有對偶不工整之處。這些現象反應詩人在寫作不同的內容時會自覺選擇相應的詩歌技術。Item 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儒學精神──以〈天人三策〉為考察起點(2019) 范如蘋; Fan, Ju-Pin本論文旨在透過〈天人三策〉的策問,以及漢初的社會因素,認識當代思潮與漢武帝所面臨的執政問題。以此時代背景、執政者的關注焦點,作為理解董仲舒建構政治思想的基礎。 武帝對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的疑慮,出自漢初以秦為鑒的浪潮,使法家難以再公然地登上政治舞台,而黃老的寬和之治,施用至武帝時期,已不足以滿足武帝積極有為的治國野心。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便給了儒家進入政治場域的契機。武帝的策問,以天人問題為開展,反映了當代天人思潮的盛行,而在實務層面,武帝關注民性仁鄙、法律治安的關聯、官員品質的良窳,以及拓威四方等問題。董仲舒將其統整為「德主刑輔」、「本正末應」的施政理念。在武帝問以天人之際的語境下,董仲舒建構的天論,嘗試調和當代社會因素與個人理念,使其學說能更易於為當代接受。 董仲舒之思想,以天人論為架構,包裝其政治思想。如以「天人災異」之說應對君權,此理路雖遠離儒家理性發展的方向,復返了周初的迷信色彩,但其以《春秋》災異紀錄為媒介,將《春秋》及儒家思想帶入當代盛行的天人思潮中,藉由災異之解讀結果,對君權達到一定的限制。而其賦予陰陽以主從位階,並以之界定君臣關係的論述,則可回應帝制型態下,對尊君的需求。 在政策內容上,董仲舒以「陽尊陰卑」開展出「德主刑輔」之說,延續了黃老道家「治道法天」的理念,為人間政治尋求形上的依據。同時,亦著眼於具體操作策略的提供,參酌了法家理念,如循名責實、分職而治、潛御群臣之術等,使儒家理念更切近於實務。其德主刑輔的理念,具體展現為「先富後教」、「原心定罪」等主張,其中對養民、教民的重視,仍深具儒家重德治、人治的色彩,而對君德修養的重視,亦符合儒家內聖外王的治國理念。 可見董仲舒的思想,在本質上仍持守著儒家的精神,但能參採各家學說,強化為操作策略,並兼顧帝制下尊君的需求、與當代的思潮貼近。雖在天論、君臣關係上,改變了先秦儒家的論點,但這些改變卻是引領儒家進入政治實務的關鍵,使儒學得以成功立足政治之因。Item 關渡先生黃敬《觀潮齋詩集》研究(2019) 高慧芬; KAO, HUI-FEN關渡先生黃敬《觀潮齋詩集》為日本昭和五年(1930)五月,毓癡陳鐓厚編《芸香齋藏書‧觀潮齋詩集》鉛印本一冊,原典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今改制為「國立臺灣圖書館」)。《觀潮齋詩集》僅43頁,共140首詩,詩作多描繪自然景物之美。 黃敬,咸豐四年膺歲貢,嗣授福清縣縣學教諭,以母老辭歸,假干豆天妃宮為社塾,以敦行為本,游其門者多達材,故當時學者皆稱其謂「關渡先生」。其著作有《易經義類存編》二卷、《易經總論》一卷、《古今占法》一卷,未刊行。詩散佚,編者以前哲遺著,代遠年湮,無存可惜;搜羅抄錄,費多年時間,共得一百四十首,欲付剞劂,謹請臺南前清秀才,瀛社謝汝銓字雪漁先生序文。因以世事傯攘,故欲刊行又止。今謹繕集一部。 目前研究臺灣清領時期詩人詩集者,尤其是道咸同時期,時常提及「黃敬」及其《觀潮齋詩集》輔以參照或佐證,甚而是研究範疇內容之一,然卻未有人為其人其書撰寫論文,加以為使清領時代嘉慶、道光時期,臺灣本土文人作品之研究更臻完備,故而以黃敬《觀潮齋詩集》為研究內容。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目前涉及詩人詩作的研究概況,並提出研究方法與步驟。搜尋以「黃敬」或《觀潮齋詩集》為題之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可以發現目前尚未有前賢學者進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針對黃敬及其《觀潮齋詩集》,在分析及歸納詩作內容後,期待補足清朝道咸時期臺灣本土文人形貌。 第二章為〈知人論世─黃敬生平事蹟考述〉,為了解《觀潮齋詩集》內容之基礎,蓋黃敬之生平、為學態度皆可在此章中一窺端倪。搜索網路資料及目前所知之參考書籍,有關黃敬生平之記載皆相去不遠,惟詳略不同。黃敬除了《觀潮齋詩集》,亦有諸多易學相關著作。 第三章為〈《觀潮齋詩集》聲律、布局、題材分析〉,本章由詩作的聲律、布局、題材三方面進行分析、整理與歸納,以期歸納出黃敬創作詩作的風格,及其慣用之韻目、使用之布局與善寫之題材。 第四章為〈《觀潮齋詩集》內容與風格分析〉,本章主要分成閒情詠物、寄言懷抱與風格特色來探討。詩作內容亦可反映出詩人為人及生活所重,透過將《觀潮齋詩集》內容進行分析與歸納,以期深入了解黃敬詩作的方向與其風格。 第五章為〈結論〉,主要說明本研究之成果,對研究過程的檢討,及未來論文研究的延伸。本論文研究成果之一為比對《觀潮齋詩集》與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所收黃敬詩作的差異;期待本論文對黃敬生平之整理及其《觀潮齋詩集》內容分析,能略微補足清朝道咸時期臺灣本土文人行貌。Item 大陸、香港初中語文教科書「寫」、「說」能力編撰研究及其應用──以北師大《語文》、香港啟思版《中國語文》為例(2019) 洪慧君; Hung, Hui-Chun臺灣現行國中國文教科書以閱讀理解訓練為主軸,然而語文教育的四大能力訓練僅偏重於一項,稍顯不足,而新課綱上路,學生語文素養亟待語文能力工具性基礎加以累積厚實。本文旨在探究大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之初中《語文》、香港啟思出版的初中《中國語文》(第四版)二套教科書,其「寫作」、「說話」能力訓練的編撰現況,可作為臺灣國中國文教科書編撰及課堂教學的參考。筆者也藉由二地教科書編撰內容,聚焦於「寫」、「說」二項能力訓練,融入臺灣翰林版《國中國文》七年級進行課程設計。透過本文探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一、二地版本「寫」、「說」能力訓練編撰在教科書上呈現形式差異甚大; 二、二地版本「寫」、「說」能力訓練的學習目標與評鑑規準的設置不同; 三、二版教科書中能力訓練序列之聯繫連結與指導說明方式相異。 而在課程設計中,得到以下啟發: 一、工具性的能力訓練是人文性素養極重要的基礎之一; 二、學生潛力甚大,教師應多創造多元能力學習機會。 因此,對於臺灣國中國文教科書有以下建議: 一、內容編列應擴充語文能力訓練項目與練習活動; 二、語文能力應更重視實用性,明確設置語文能力學習目標與評分規準。Item 論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2019) 燕麗; Yen, Li崇尚自然,主反璞歸真的老子,乃舉世聞名之真睿智者,不僅教吾人表現柔弱、愚魯,更教人無為、無我、居下、謙退、清虛,返回自然。老子思想不但擴大人類文化之廣度,更增強人類文化之深度,對人類而言,是一劑化解今日危機之良丹妙方。 老子的思想旨趣,著重反省現實人生的困頓,其精神讓吾人在困頓危厄中得到心靈的淨化,並提振生命的活力;在禮教淪為教條而瀕臨崩潰之時,提供調養生息展現曙光之生機。老子主張「歸真返樸」,「致虛守靜」,棄造作而順任自然。 《老子》一書雖僅五千言,然博大精深,本論僅針對「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如何以「道」修身,以「道」治政,於「道」中綰合修身、治政之關係,作深層的探討與剖析,希藉此一窺老子的思想精髓。 本論第二章採「系統研究」法,期對老子哲學之「基源」作一深入瞭解。 第二章老子修養政治思想之理論基礎-「道」的特性與落實:「道寄寓虛無,生成萬物」、「道出自然,柔靜幽深」、「道成就萬物,不居其功」、「道的落實」。 「道」與修養思想:「知足知止,不露鋒芒」、「慎重戒惕,致虛守靜」、「守道為貴,惟道是從」、「不自是,不自伐」、「知雄守雌,不為天下先」、「深明大道者,大智若愚」、「至柔入無間,知危避凶險」。 「道」與政治思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為天下正,萬民嚮往」、「以道蒞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鮮」、「論兵以慈、儉、不敢先為三寶」、「治國不以威刑」。 第三、四、五章均採「解析、歸納、演繹」法,直扣「原典」,以明老子「心繫百姓」之基本關懷及老子「政治哲學」思想之重心。 第三章老子的修養思想-終極目標:「虛、靜、柔、素樸」。修養的原則:「儉」。修養的方法:「減」-「損之又損」、「減去多餘的部分」、「恢復嬰兒的狀態」、「堵塞欲望之門」、「和光同塵」。 第四章老子的政治思想-終極目標:「太上,不知有之」、「輔萬物自然,不敢為」。理想君主:「與道合一的聖人」、「聖人無名」。為政之道:「虛心實腹」、「不見可欲」。理想國度:「小國寡民」。 第五章修養思想政治思想的關係-立基於同一基礎:「道即是無,無即是道」、「無蘊藏無限之有」、「以無的概念修身治國」。道德上「聖人」同時為政治上「聖君」:「謙卑處下」、「功成不居」。 總結《老子》一書,不僅適用個人,如「致虛守靜」、「柔弱勝剛強」、「知足常足」等哲理;更適用於治國如「絕聖棄智」、「以正治國」、「聖人為腹不為目」等方針。在位者必須以「清靜無為」之道來治理國家,亦即統治者需具備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素養,去除私慾,謙卑自牧,不以自我為中心,才能使百姓得到安樂。Item 上官婉兒及其詩歌研究(2019) 王曉玲; Wang, Hsiao-Ling上官婉兒是初唐時期結束前二十多年的一位風雲人物,也是當時的文壇主持。她位居權要,游刃在政治事變之中,深陷於權謀狡詐中,對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和文化風向影響相當大。她所擁有的文學意識、主導的文學活動和宮廷式的文學創作等都對當世的文人們有著非常顯明的領導作用。而她獨具特色的詩歌創作理論以及她在宮廷酬唱活動中的評判地位,對唐詩的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仔細研究這一時期的詩歌在形式上走向了成熟風骨,為盛唐詩歌的多元創作做了多方面的準備。Item 《山海經》宇宙認識及其象徵敘述研究(2019) 李碩九; Yi, Seok Gu中國學術傳統中,《山海經》是一本難以導致單一定論的典籍。歷來不少說法由多種觀點來詮釋《山海經》。19世紀末在中國學術界出現「神話」概念以來,《山海經》詮釋為神話文本。「神話」也是各家說法不同的概念,不過至今19世紀末的故事性為主神話觀仍然影響於《山海經》詮釋。於是,本研究脫離故事性為主的神話觀,將《山海經》看作一種宇宙認識的表徵,透過對《山海經》表現形式的內在結構考察,試圖重新理解《山海經》的宇宙認識與其表徵特徵。 於是,本研究透過理論與文本的考察,試圖詮釋《山海經》宇宙認識與敘述的特徵。在本論文的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背景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由此提示本研究的問題意識的基礎,接著設定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 在第二章〈神話概念與《山海經》的語言形式〉,根據緒論所提示的理論基礎,關注神話概念的性質與語言形式,而檢討作為詮釋《山海經》理論基礎的「神話」的有效性。於是,在第二章探索外來概念「神話」的詞源與中國學術界的接受。由此確認「神話」的本旨與接受之間的概念上差距,探討作為《山海經》詮釋框架的故事為主神話概念的問題與反思。進而,透過關於《山海經》的語言形式的考察,尋求適合詮釋《山海經》的神話概念。 在第三章〈《山海經》篇章結構與敘述方式的象徵〉,根據第二章的考察與從歷來經籍分類可發現的《山海經》的性質,探討《山海經》文本的性質,進而根據其篇章結構確認《山海經》文本中所內涵的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的概觀。 在第四章關注〈山經〉考察《山海經》的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山經〉基於「國用」的觀點,透過其語言形式、敘述方式、篇章結構等的部分表現關於宇宙與物類的認識體系。於是,在第四章從〈山經〉的語言形式歸納出敘述範圍的空間認識、個體敘述方式、分類體系的觀點上特徵,進而試圖理解〈山經〉的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 在第五章對〈海經〉集中考察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上特徵。〈海經〉的宇宙認識不只擴張其認識的範疇,並且轉換認識宇宙與世界的觀點。 比起〈山經〉,〈海經〉超越我國的範疇,從較客觀的角度敘述異邦奇物的特徵。〈海經〉的宇宙認識基於劃分自我與他者的境界認識,〈海經〉的篇章結構、個體敘述表出如此的境界認識。透過〈海經〉的文本考察,在第五章確認〈海經〉的宇宙認識上特徵及敘述體系上其認識的表現樣態。 在第六章考察〈大荒經〉的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空間性為主的〈山經〉與〈海經〉的宇宙認識與敘述形式比起,在〈大荒經〉的認識上較顯出基於空間性的時間認識。以「日月出入」為代表的天體相關記載與神和族群的系譜內涵時間性的因素,以〈大荒四經〉與〈海內經〉組成的〈大荒經〉的認識與敘述體係表出內涵時間性的宇宙認識。在第六章根據〈大荒經〉文本的篇章結構與敘述方式探討〈大荒經〉宇宙認識的特徵與其表現形式。 在第七章為結論歸納〈山經〉、〈海經〉、〈大荒經〉的宇宙認識及其表現形式上的特徵,綜合組成《山海經》的三層認識與表現體系。由此,試圖重建《山海經》的宇宙認識的立體性與其表現形式的象徵性,進而探究《山海經》宇宙認識與象徵敘述的特性 。Item 國中國文教科書創傷書寫教學—以融入讀書治療概念進行操作(2019) 賴琬蓉; Lai, Wan-Jung本研究產生動機乃是筆者於教學現場,有感於某任教學生因遭遇創傷事件而影響學習,進而思考,除了專業輔導系統的介入外,身為國文老師,若在教學中融入讀書治療概念,一方面加強該生國文學習,一方面是否能緩解創傷所帶來的衝擊。而青少年成長過程可能面臨諸般壓力事件,若未適時疏導,有時便演變成創傷。如將讀書治療概念融入國文教學,是否能達到預防創傷的效果。 因此,本文脈絡為探討青少年可能遭遇的創傷問題與影響,以及讀書治療的意涵與操作方法。其次,分析三版本教科書中,創傷書寫文本在各年級的分布和所占比重、內容面向等。最後,設計相關教學活動,了解融入讀書治療概念的國文教案,於教學現場實際操作的情形與可能狀況。 本研究希望能讓教育人員在籌備相關課程時做為參考,並提供教科書廠商於編選教材時,適度參酌。Item 國中文言文小組討論教學示例研究––以新北市樹林區某國中七年級為例(2019) 李文伶; LEE, WEN-LING本研究主要探討學生採用文意提問學習單進行文言文範文教學,並搭配小組 師徒制是否能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動機。以研究者任教之導師班學生二十三人為 研究對象,搭配七年級下學期三次段考各選擇一篇文言文範文進行課文提問討論 教學,同時採用小組師徒制,由師傅指導徒弟進行課文文意討論及小組活動。以 S13 及S3 同組兩位徒弟三課的文意提問單說明經由課程實作後,對徒弟角色的 學生學習確有幫助。 課程實作結束後,再經由研究者的課堂觀察、與同儕教師分享交流、學生的 回饋意見、訪談學生等方式,給予研究者諸多反思。研究者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旦被提升,學習動機跟著改變,課堂中的成就感會帶來自信心的建立,小組活 動也能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讓學生面對文言文不再害怕。 教學研究操作完成,研究者的收穫為以下三點: (一) 師生對話互動融洽。 藉由小組活動、分組合作、小組與小組競爭模式,拉進研究者與學生的 距離,課堂氛圍佳。 (二) 促進同儕教師專業對話。 課堂教學研究設計融入同儕教師意見,實作後與同儕教師分享,透過彼 此專業對話,在教學現場給予研究者最直接的幫助。 (三) 教師專業能力增能。 藉由蒐集資料的過程,研究者研讀相關重要著作,並透過教學實作後的 省思,鼓勵研究者多參與進修研習,培養專業能力。 研究者的反思建議則為: (一) 分組報告流程規劃應更明確。 (二) 課堂小組討論秩序可再加強。 (三) 文意提問學習單設計須更嚴謹。 (四) 師徒角色可適時互換。Item 蘇軾詠花詞研究(2019) 黃貞瑋; Huang,Chen-Wei黃永川先生曾在其著作論到宋代插花名家,蘇軾是其中之一, 「 對花草研究至深,有〈記南海菊〉、〈後杞菊賦〉、〈詠牡丹詩〉等,善插花,曾有《格物麤談》傳世,內對花材攝養法尤多發明。 」 由此可知蘇軾對花卉情有獨鍾,但綜觀歷來對蘇軾這方面的作品研究甚少,讓筆者興起研究蘇軾詠花詞的動機。 在蘇軾作品中婉約詞作的數量遠遠超過豪放詞,詠花詞又幾乎都是婉約之作,尤其對花的香氣、姿態之描繪,與女性溫柔婉約的特質相近,因此蘇軾詠花詞多是緣情、言志之作,藉花表達思想感情,可見花在蘇軾詞中,多是作為抒懷的對象。雖然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即說 :「 詞至東坡,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寄慨無端,別有天地。」是指其豪放之作,但在婉約詞裡蘇軾是如何吟詠各類 花卉 ,以花表現情意,用花抒發己念「寄慨無端」 使詞創作懷想達到「別有天地」的境地,這是本篇論文所要探討的。 本論文主要探索蘇軾在詞的體例中如何吟詠花, 藉此表現情意,又如何在其人生經歷中觸發思考,產生共鳴,藉此掌握蘇軾 如何在 詞中所創作 的 獨特美感特徵, 從而 體悟到詞人從花中所綻放出的個人生命情懷,進一步了解蘇軾婉約詞的作品 ,研究過程更了解蘇軾是愛花、識花、進而吟詠花,且是宋代插花的高手 。Item 「三言」邊緣人物身體敘事的人欲觀照(2019) 詹捷茵; Chan, Chieh-Yin本文以「三言」的邊緣人物為研究對象,以「身體」作為觀察人欲展演的視角,擬透過文本細讀以及相關文哲理論的運用,深入探究馮夢龍對晚明世變風氣的回應。面對儒家秩序的重整,其所界定的秩序範疇,可從政治功名、家庭倫理、道德修養三個層面逐步討論。據此,對於題目所述之「邊緣人物」則並非界定為相對於男女主角的串場角色,如:三姑六婆、商賈小販、僧侶道士,而是關注於以儒家禮教為核心的社會體制下,被排擠在主流話語之外,位處權力結構邊緣地帶的失意士人、青樓妓女以及冥界異類。職是之故,本文的關注焦點在於:「三言」如何透過邊緣身體體現人欲?在現實的困境與挑戰中,邊緣身體又將如何補充、修正日漸僵化的禮法制度?另外,在補史、輔史的編創意識下,馮夢龍以邊緣身體展現什麼樣的理想價值,以回應天理與人欲重整的時代課題? 首先,在政治領域上,失意士人面對懷才不遇的困境,雖有對君臣遇合的嚮往,但在「三言」中更偏向於對自我實現,以及創造個人獨特性的欲望。在敷衍文本主旨的過程中,「士人身體」的敘事重點,多偏重在實踐個人所信奉的道德價值觀。除能藉此展現主流社會價值觀的庸俗淺陋外,意在透過「盡己」的踐履功夫,修正、調整社會既有秩序,以實踐自我的政治理想。在家庭領域上,「娼妓身體」則展現出渴望在夫妻關係中,獲得情感撫慰的欲望。文本在建立男女情愛價值的過程中,娼妓出現「守節」「烈婦」的道德形象,遂使其逐漸與妻的社會身份疊合,暗示了以男女情慾成就夫妻之義,進而建立夫妻人倫的可能性,試圖擴充明代的禮法內涵。最後,在道德領域上,從女鬼以靈體彌補前世缺憾,以及精魅以妖體伸張義理的過程中,可見「異類身體」挾帶著超現實力量,藉由公眾輿論賦予其道德正當性,展現出對社會正義追求的心理。在恢復陰陽秩序的過程中,從人鬼、人精兩不相侵的結局,暗示人性之「善」與「惡」並非極端的對立關係,而應透過人為控制,避免使其膨脹而做出悖德的行徑。 馮夢龍帶著入世情懷和自我意識,賦予倫理價值新的內涵和意義,使邊緣人物的身體成為理想價值的具體形象。在展演身體敘事的過程中,馮夢龍不僅為這些邊緣人物注入生動的情感欲望,也試圖將其提升至儒家忠孝節義的大道層次。在保有邊緣人物主體性的同時,尋求自我價值的安頓。Item 《紅樓夢》庚辰本笑態探微(2019) 蔡佩均; Tsai, Pei-Chun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以《紅樓夢》庚辰本為底本,對文本進行材料的歸納整理,再據討論問題分章論述。歷來紅學研究者大都認為《紅樓夢》是「悲劇」之作,既是悲劇,在故事進行中出現次數如此多的「笑」,是作者透過描寫人物的笑進而補充人物形象、性格與處境。《紅樓夢》庚辰本之文本中,隨處可見的各類笑態笑貌有極多種變化,加起來一共出現3021次對笑態的敘述。本文嘗試整理出笑態次數最多的前十回次,爬梳文本中人物在不同場景的笑態,加上細節小事中人物笑態的動機與心理探析,可知各種笑態笑貌各有其功能,複雜交織表現出人物的心理變化,在故事情節中的各種場合,由於人物的何種笑態,使得環境氣氛或事情發展有了轉變。經由人物的笑態串連起整個故事,笑態發揮了人物塑造的功效,是有意義的存在。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笑態疊影而呈現了豐滿的人物形象,便是《紅樓夢》文本中笑態的重要意義。Item 元代題畫詞研究(2019) 才文月; Tsai, Wen-Yueh蒙元鐵騎滌蕩南宋浮華遺緒,在漢蒙二元統治政策與階級歧視、儒士干謁無門的政治社會背景,多民族文化的差異與融合,藝術審美趨尚的轉變,形成紛變萬端的時代特色。元詞,繼承兩宋詞高度發展的豐沃養分,經蒙元遊牧剛勁文化的培壅,吸收俗文學元曲的激盪,可說是詞學發展史上承繼與新變的重要階段。元代題畫詞在元詞的混同與重構,元畫文人畫風審美風尚的轉變的交互影響下,展現異於前代的獨特面貌。 本論文於第二章縷析元代題畫詞的時代背景,討論文人心態與創作精神的形塑。科舉廢行,遣愁寄興的文人往往寄情山水,遊戲筆墨;元畫文人畫風興盛,尚意重趣、人品即畫品、強調主體精神的審美風尚,詩情畫意成為文人排遣苦悶、寄託理想的理想載體。詩書畫三絕概念的流行,經濟繁榮與鑒藏書畫作品風氣的影響,文人往來、雅集唱遊,常以作畫品題的活動形式交流等多元因素導引下,元代題畫詞在數量、詞畫對應模式取得與前代進步的成果。 第三章以傳世畫作與題畫詞相互印證,從繪畫的構圖與經營,歸納畫幅題款的形式美感,檢視繪畫與書法藝術、詩詞美學的融通模式;從畫作與題畫詞的內涵對應關係梳理,分為直接、穩定的「寫照傳神,同構對應」;詞畫同一關紐,開放性的「若即若離,藉畫抒懷」與契合元畫風格轉變的「忘形得意,意在畫外」,論述元人題畫創發的美學範式與新格局,顯現元代題畫詞承兩宋餘緒並下啟明清題畫的詞史地位。 第四章歸納元代題畫詞一百七十六首詞作的題材類型與內涵,分為山水畫類、花鳥畫類及人物畫類,細分十三種題材類型。詞人以畫入詞的寫作模式:揉雜郭熙與韓拙的三遠法、鮮明的色彩美學與虛實相生的巧妙布置,意象與典故的鎔鑄,建構元人詞畫獨特的立體空間──畫裡江山。第五章體現元代文人主體精神的回歸,仕隱兩難的心理下發展出「漁隱待渡──理想家園」;畫裡江山的遊觀美學,寄寓文人的生命情調與心靈之窗。 本論文企求透過繪畫圖象文本的分析與文人主體精神的探微,一窺元代文人豐富的精神面貌;詞畫融通破體出位的會通化成,畫裡江山的空間意識,丹青題詠互文闡發,期能雕琢出元代題畫詞獨特的光芒與研究價值。Item 龐迪我《七克》寓言研究(2019) 孫文晴; Sun, Wen-ching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為晚明來華之耶穌會傳教士,自1599年進入中國,十八餘載的光陰,他肩負傳教使命,在以西方近代知識為傳教媒介的手段上,他則變身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隨利瑪竇在中國為西方知識的東傳留下重要的貢獻。《七克》為龐迪我之重要漢文著述,該書題名「七克」,即「人所須攻克之七」之意,主要藉對天主教「七罪宗」、「七天德」之探討,與中國有志修德者分享西方天主教「克罪修德」之修身工夫,期許共勉邁向聖賢之完人境界。《七克》為文之精采,不僅因證道論述之精實切近,更有紛呈的故事材料為其添翼增色,此諸多的故事安置論述之中,在發明意旨的用意下,已轉化為寄託寓意的寓言。本論文即以《七克》中的寓言為研究對象,統整書中共計一百六十二則的寓言,進行深入探析,歸納故事特色,並開拓對晚明漢譯寓言之研究。 本論文內容共分作七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取材、文獻回顧以及研究方法及步驟。第二章〈龐迪我其人與《七克》其書〉,主要介述龐迪我之生平事略與在華貢獻,並其作《七克》的成書意義與在華評價。第三章〈《七克》的文體特徵與寓言來源〉,主要由文體特徵的角度檢視《七克》的書寫特色,並介紹《七克》寓言的取材來源。第四章及第五章則為〈《七克》寓言的主題內涵〉(上、下),主要按《七克》七卷的順序,以七卷「七罪宗」的主題分節,探討各卷的罪宗與天德的內涵,並作寓言故事之寓意探析。第六章〈《七克》寓言的角色與情節〉,則探討故事的構成要素,主要探究《七克》寓言的角色及情節類型,並不同類型所帶來的對讀者的功能與影響。第七章〈結論〉,總結全文研究成果,以見《七克》寓言的意義與價值。Item 創意作文教學與實踐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班級為例(2019) 陳昭玲創新思維是本世紀教育重要政策,而創造力教育理論中,有其共通的論述:(一)創造思考屬於高層次的心智能力,可透過教導獲得發展。(二)每位個體均具備創造力特質,故創造思考教學可實施於任何年齡與對象。(三)任何課程皆可運用創造思考教學。 國文教學中,作文是學生表述內心所思所感的過程,透過寫作活動,是啟發學生創意思考的最佳途徑,故創意寫作應為作文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創造性寫作需經由教學指引,才能有所增進,且運用創造思考的策略或方法,可加速提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全國博碩士論文與創意寫作專書中,對於高中階段創意寫作教學的研究偏少,且社區型高中的學生於寫作時雖達文句通順的程度,但時有口語直白、取材單調重複之弊,因此,筆者以創意作文教學進行高中寫作訓練,以見證學生寫作成效。 本論文根據吉爾福德提出評鑑創造力的五項指標──「創造力五力」:敏覺力、變通力、流暢力、獨創力、精進力,做為課程設計中至關重要的項目。教學設計與實作規劃為一、「暖身篇--聯想訓練」,進行口說聯想、命名聯想、物品聯想、文案聯想、續寫聯想之教學活動與實作;二、「基礎篇--鍛字鍊句」,進行文字聯想、文句仿寫、文句聯想敘述、文句聯想描寫之教學活動與實作;三、「進階篇--謀篇成章」,進行顏色聯想、心智圖聯想、篇章改寫、大考寫作模擬測驗之教學活動與實作,循序漸進地進行高中作文創意聯想、字句精鍊與段落篇章的教學與實踐。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式,研究過程中所收集的圖文資料,主要以內容分析的方式呈現,針對學生實作結果進行作品分析、詮釋與教學省思,以全面、深入且充分地理解學生的思維脈絡、學習表現與進步情形,並輔以實際測驗成績做為佐證。透過為期三年,每年各實施一學期的教學設計與實作,促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成長,並提供高中國文教學、研究之參考。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與建議如下: 一、研究成果 (一)提升學生寫作成績表現。 (二)增進學生創意思維與觀點,擴充寫作思維向度。 (三)提供教師具體易行、方便操作之教學模式與參考。 二、建議 (一)創意作文教學要讓學生看到自己和他人進步的軌跡。 (二)創意作文教學模式宜實施分組討論,靈活變換。 (三)教師教學設計與實作規劃可再加入「織錦成緞」單元及結合「情意四心」、「批判三寶」,形成「創意的十二把金鑰匙」。Item 論《史記》中的庶民意識與階級流動(2019) 王依文; Wang,Yi-Wen司馬遷撰寫《史記》共五十二萬餘字,以獨特創新的紀傳體才寫成。十二本紀,以帝王為主,按年月記載全國性的大事;有十表,以時間為中心,把重要的歷史大事或歷史人物,依照年代或時期,用表格的方式呈現出來;書是記載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三十世家,記載諸侯、王的世系活動,盛衰興亡的事蹟,分國按家敘述;七十列傳,單獨地或分類地記述自古至漢代的各階層的特殊人物、事蹟、以及邊將各國的概況。始於黃帝,終於漢武帝。司馬遷以其獨特的庶民視角來為歷史中的人物立傳,突破以往只記帝王事,成功替「史書」寫下新的變革。其中獨特的〈秦本紀〉、〈項羽本紀〉、〈呂后本紀〉、〈孔子世家〉、〈陳涉世家〉、〈游俠列傳〉、〈刺客列傳〉、〈貨殖列傳〉更展現了司馬遷超越時代限制的庶民意識,民本思想貫穿整本《史記》。 除此之外,太史公筆下的人物活動實錄更是當時社會階級流動的一大證明。以人為本的歷史角色定位,來看社會階級中人物發展方向,來看世代的交替造成對歷史影響的結果。社會上無論是一個在不起眼的小人物,都能創造出自己的價值與實踐自身的理想。故陳涉起義撼動大秦。對歷史的回顧也正是對當代社會的反思;對暴政的反抗也正是對當局政府的警示;對特定人物的撰寫如游俠與刺客也正是凸顯自己俠義之心的投射與悲劇情節的感嘆。以真情流露之筆法,來撰寫宏大的史書,一再再肯定了每個人物無論君王、無論女性、無論庶民、無論雞鳴狗盜輩都有其影響歷史發展與改變的部分。歷史由人的活動組成,人的活動方式與結果造就歷史的改變,兩者為互見關係存在,缺一不可。Item 經師莫作畫師看-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研究(2019) 蔡長煌; Tsai, chang-huang以往對溥心畬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其文學、藝術成就與遺民意識方面。從溥氏對自身的評價,經學第一,其次才是詩、書、畫,本文嘗試以溥氏的自我認知出發,以其儒學為基礎,探析溥氏書畫中所蘊含的儒學成份,以及對書畫創作的影響。 闡述問題意識並考察先行研究成果,確立溥氏儒學研究大致上是付之闕如,從而蒐集資料與說明由經學而文藝的進路。第二章則探討溥氏學問的傳承,以其師承、母教與師友往來可知其早年治學歷程,並介紹溥氏以經解經、精研訓詁的經學特色,以及其經世關懷,進而析論溥氏詩文中經為文用之例,表現出由經學而文學、文藝的進路。第三章討論溥學與書藝的關係,挖掘其游藝近道的功夫論,回歸孔子文武合一的六藝教育,以藝修身明道,並且從他的博古、考據學問,作為書法學習過程中以此知筆意基礎,最終由溥氏的書藝成就表現在儒學實踐與傳播上。第四章由溥氏書畫同源與格致功夫,探討他透過探象以窮理的畫學思想,並對比溥氏治經語與繪畫,兩者有著相似的知識型,分析其治經方法與繪畫形式的交互作用,最後藉由繪畫體現出助人倫成教化的功能。 本研究成果,補足對溥氏儒學研究的懸缺,並以此為基礎,從思想層面重新建構對溥氏書畫的理解。從六經皆文的角度來說,廣泛的文亦包含藝,合以溥氏文儒合一的身分,表現在儒學、文學、藝術多元的視閾,體現出傳統文人涵融會通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