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4
Browse
Item 三民主義價值論之研究─從價值哲學觀點論三民主義價值體系之建構(1982) 徐國銘; Xu, Guo-Ming本論文之研究,旨在從價值本身之探討,歸納出基本的價值原理,然後以價值原理來 嘗試建構三民主義價值體系。第一章和第二章,乃以歷史的觀點,以哲學家為範圍, 來敘述中西價值思想、價值哲學之源流與發展。第三章價值基本問題之探討,以價值 主客觀,分類問題,價值次序和價值選擇原則問題為討論對象。第四章價值理論建構 ,以價值之定義,價值內容和價值體系為基本理論。第五章至第八章,為三民主義價 值論之存在基礎,內容架構,基本原則和目的取向。大體上,吾人把三民主義視為一 種價值思想,有其一貫的價值取向、價值判斷標準(價值原則)和價值內容。結論部 份,則綜合上述,提出三民主義價值體系,使吾人可以清楚地明瞭三民主義之整體價 值。Item 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暨週休二日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與態度之影響研究(1998) 謝哲仁本研究旨在探討週休二日對國中學生休閒認知與態度之影響。主要的研究目的為:一、瞭解當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的休閒活動項目為何。二、瞭解當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之關係為何。三、瞭解當前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與休閒態度對休閒行為是否有預測性存在。四、比較實施週休二日制前後,台北縣市國中學生休閒認知、休閒態度之差異性。五、綜合研究結果以提出結論與建議,做為休閒教育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工作,以「國中學生休閒認知和態度調查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台北縣市國中學生為施測對象,獲得有效問卷1214份。而由問卷所蒐集到之資料分別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亦使用t考驗比較林東泰(民82)所蒐集的資料與本研究所獲之資料。 研究結果獲得下列幾點重要發現: 一、 本研究結果比較週休二日前研究發現,學生休閒活動項目不論在平時或假日幾乎沒有改變,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仍有窄化的情形,而學生對住家附近休閒場所數量的滿意程度及住家附近休閒設施和場所的品質則有提高的現象。 二、 學生當前的休閒認知、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均是趨向積極、正面的,而休閒認知、休閒態度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程度均呈正相關且皆達顯著水準。 三、在預測變項(休閒認知、休閒態度)當中,休閒認知較能有效預測休閒行為,並且以女生或二年級學生的預測程度較佳。 四、週休二日後,學生休閒認知、休閒態度(休閒態度量表又細分為休閒需求,休閒投入和休閒體驗等三個分量表)平均數較週休二日前均有提高,但無顯著差異存在,唯有在休閒需求平均數較週休二日前顯著下降,顯見週休二日實施後,學生有較充分的休閒時間或休閒設施等因素,可能使他們的休閒需求上獲得滿足,而在量表上呈現下降的現象。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研究心得,本研究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一、透過各項親職教育活動,加強家庭休閒教育素質。 二、增進學校休閒教育功能: 1.應加強休閒認知的教學 2.提升休閒教育師資水準與加強教師在職進修 3.加強學校休閒宣導,提供學生休閒諮詢與輔導 三、 社會教育方面,應善用傳播媒體,從事休閒教育宣導工作,以彌補家庭及學校休閒教育功效之不足。Item 抗戰前中國國民黨統治正當性基礎之研究(2001) 趙叔鍵本論文以知識社會學為研究途徑,以政治社會學的統治正當性、文化霸權概念為基本概念,對抗戰前中國國民黨政權的統治正當性進行分析。本論文以為,就人類政治史而言,政權的運作型式可能有民主、共和、獨裁等許多種,執政者產生的方式,也可能有世襲、選舉、革命等不一而足的方式。但無論政權運作的形式為何、執政者產生的方式為何,政權不會因存在即獲得永久穩固的保障,政權的鞏固,有賴於社會的文化及心理意識認同其統治正當性;若缺乏此正當性,則縱政權有合法性,亦難保其穩固。因此,所有的統治者都會選擇一套有利於其鞏固政權的道德與文化論述,經由各種手段教化人民,使他們相信政權的正當性。但夏蟲不能語冰,人的意識亦受其[所處環境的制約,因而統治者的道德與文化論述不能產生於真空之中,必須產生於既存社會環境中,否則將難被社會接受。例如傳統中國社會視皇帝為「天子」,君主的統治正當性來自上天的賦予,因而每當改朝換代之際,競逐政權者必然要假造證據,稱天命已變,訴諸神秘力量來創造己身的正當性,元末有名的「銅人一隻眼,挑動天下反」,與洪秀全假托天父天兄,即是顯例,而新政權產生後,也一定會舉行祭天大典,以示新統治者乃受命於天。然而當社會面臨重大危機而導致社會文化及心理意識轉變時,統治正當性的來源與形式將會改變,執政者若不能體察此種改變,提出新的正當性論述,其政權也將陷於權威危機中,甚至崩解。此時執政者所面臨的,不僅是統治能力下降而導致的改朝換代危機,更是國家社會的文化與心理意識轉型的危機。而為因應危機,各種新的道德與文化論述將會出現,爭奪成為新社會的文化與心理意識主流,最後誰能勝出,端視其解決危機的能力。新政權能否鞏固,亦視其能否選擇最能解決危機、符合當時環境需求的道德與文化論述,作為新政權的文化霸權。而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國家社會大轉型,一是春秋戰國時代,其時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崩解,各國兼併不己,終出現秦漢以降的專制皇權統一大帝國,另一是鴉片戰爭迄今,在不現代化即亡國的危機下,所開始的浩大轉型工程。 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戰國的亂世,先秦儒家想要恢復的是三代的封建秩序,其思想本身即有反變遷的秩序情結,由於不能切合春秋戰國社會變遷的趨勢,故不為各國執政者所接受。但進入漢代後,天下一統,執政者所需要的,是有助於穩定政權的思想。具有濃厚秩序情結的儒家思想,在與法家尊君思想結合後,成為最有利於專制皇權的思想,遂脫穎而出,成為專制皇權欽定的文化霸權。在先秦儒家的思想裡,國君的統治正當性主要來自其施政符合仁政或三代封建秩序的標準,西漢以降儒法合流的結果,皇帝自身即是權力正當性的來源。社會為一大家庭,君主即是大家長,固有長者應照顧晚輩(臣民)的責任,但臣民對君主的服從效忠卻是一種絕對的義務。臣民如不對君主效忠,不只是忤逆長上,更是對整個社會賴以存立的尊卑關係之違犯。天子若不行仁政,只能靠知識份子予以道德勸說,然君臣關係既是具倫理道德意義的尊卑關係,則臣民對君主的規勸就只能是一種建言,不具任何約束力。職是之故,當清末列強入侵,中國面臨存亡危機,受傳統儒家教育薰陶的知識份子首先尋求的,是勸說君主發動改革,待改革無效後,方在深沉的危機意識下,轉而思考仿歐日君主立憲例,並由批判西漢以降的儒家傳統著手,甚或由先秦儒家思想著眼,意圖瓦解專制皇權的正當性論述。同時,深受西方近代科學教育影響的孫中山,則意圖以西方的共和體制來代替皇權。 知識份子對專制皇權與儒家意識型態共生體的嚴厲批判,使兩者的絕對權威產生動搖,最後專制皇權在無能因應危機下,終在辛亥革命後瓦解。但專制皇權的崩解,並不能帶來新興共和政體的正當性。「天地君親師」的儒家倫理秩序雖已逐漸崩毀,支撐新共和體制的社會文化及心理意識基礎卻遲遲不能產生,中國遂進入失序的狀態。 清末的維新與革命,都是對中國遭受列強侵略下國家生存危機的反應。只是孫中山的革命側重於「驅逐韃虜」的種族革命,以為推翻滿清皇權,建立共和,中國就能因應列強進逼的危機;康有為則著眼於民族精神的重建,欲以先秦孔子原始思想為國教。就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康有為比孫中山先看到重建中國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但康的保皇主張卻和清末中國改革知識份子社群的風向背反,加上錯誤捲入袁世凱、張勳兩次帝制復辟運動中,使其欲以孔教重建傳統社會連帶關係的努力歸於失敗,更因而導致陳獨秀領導的新文化運動的非孔非儒風潮,使儒家學說受到全面的否定。 洪憲帝制的失敗,象徵重建專制皇權型式的國家權威的努力之失敗,但支持共和政治的社會文化及心理意識卻猶未建立,結果是造成中央權威的無力化與地方權威的興起。孫中山的護法運動既訴諸於無足夠社會正當性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國會,其無能開創統一的中央權威已可預見。 1919年的五四運動創造了對新統治正當性的需求,群眾政治與復興民族成了新正當性論述的必要元素。受新文化運動非孔非儒風潮影響者遂紛紛引進各種主義,欲以之重建中國的政治,而未參與新文化運動非孔非儒風潮的孫中山,則一向對儒家倫理持尊重的態度,此一態度當他決心以訴求反抗帝國主義作為統一中國的政治號召時,儒家倫理思想作為建構現代中華民族國家中的精神接合劑的作用乃受到正視,孫中山並對於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提出了一定的主張,如八德,他要求將對於君主的效忠改為向人民與國家的效忠,又如他讚揚《大學》所呈現的儒家道德政治哲學主張。 戴季陶是三民主義儒家化的重要理論家,他為了反共的需要,誇大了孫中山與中國儒家道統思想的關聯,將孫中山描繪成為道統繼承者,強化儒家的仁義道德觀念在孫中山哲學中的比重,以此諷喻與對比陳獨秀創始的共產黨的階級鬥爭主張,戴季陶又鼓吹領袖制,這就終結了中國君主專制時代道統與治統對立的局面,而在國民黨的黨國領袖中得到第一次的統一。 以軍功起家的蔣中正,在取得國民黨政權內的政治領袖地位後,便依照戴季陶主義的構想,透過他對於儒家化三民主義的詮釋,建立他繼承孫中山道統與政統的地位。在民族主義的時代要求、科學主義與實驗主義的迷思、傳統內聖外王的道德政治觀念、以及對於西方新興的法西斯主義帶來富國強兵的憧憬與誤解下,蔣中正提出了行的哲學,將三民主義與《大學》的道德政治哲學相勾連,而透過尊孔以及新生活運動的道德領導,以及將對於國家的效忠與對於國家唯一正確思想的力行合而為一的意識型態建構,終於使儒家意識型態重新在現代的國民黨一黨專政政權中找到其再生的養分。儒家意識型態從民國初年被視為君主專制與封建保守的象徵形象中脫出,成為中國民族主義的核心力量。 本論文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回顧三民主義與儒家思想之關係,乃發現在三民主義教義發展的過程中,孫中山視固有儒家道德與道德政治哲學為凝聚中國民族主義的有效力量,可以提高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固結人心,得便展開反抗帝國主義及其扶植的軍閥割據勢力。孫中山正是在這種與中國歷史情境交會的生命體驗中重詁儒家倫理思想的時代價值,開創了三民主義與儒家思想會通的空間,戴季陶則更進一步賦予三民主義儒家化的詮釋,將孫中山與自孔子中絕的中國道統哲學相接合,並以民生哲學加以統攝,蔣中正則站在戴季陶的論述基礎上,從文化意識型態霸權的建構需要,一方面強調三民主義對儒家思想的繼承關係,另一方面則強調三民主義的儒家化詮釋是合於孫中山思想的詮釋典範,前者得藉以對比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民族主義立場的純度,後者則在樹立自身作為孫中山領袖地位的繼承者地位。蔣中正依賴儒家化三民主義論述建立的國民黨黨國領袖的統治正當性,終於在他克服黨內外不同政治勢力間的權力鬥爭而當選總裁時完成。我們也發現,蔣中正對於三民主義的有關詮釋與創述,都是在他以政治與軍事上的表現贏得在國民黨內的權力地位後,用以鞏固其作為黨國領袖之權力需要而展開的,如他在〈訓政時期約法〉通過而出掌大政後,便以戴季陶主義為本,開始他有關革命哲學的理論創造,目的在藉由鼓舞革命黨員投身革命事業的同時,樹立個人作為政治領袖、知識領袖與道德領袖的三重權威。他為訓政時期規劃了建國的工作目標,而當他宣布對日抗戰後,他獲得全民擁戴,躍升成為國民黨繼孫中山之後的第一個獨任黨國領袖,他則進一步以戴季陶主義為基礎,完成自身力行哲學三民主義體系的建構。成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詮釋者與實踐者,這是他統治正當性的來源。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正可證成內聖外王之道的成就路向在孫中山和蔣中正之間的差異,孫中山是以內聖的工夫,具足學術德行之後,再發為外王之事功者,是歷史上「以聖為王」的罕見典型,而蔣中正則係承續孫中山開創出來的格局與思想,力求貫通實踐,而在北伐、抗戰諸事功中後再求學術德行之精進,可說是「由外而內」的成就路向,是「以王為聖」之類型,而後一種類型的存在,則正好說明了蔣中正尋求統治正當性基礎的辛苦。 但蔣中正是有侷限的,他出身自傳統中國家庭,喜讀儒家經典,具有完全不同於西化的孫中山的氣質。他之所以青睞於戴季陶的民生哲學,絕對與戴季陶獨尊先秦儒家的思想有關,而我們確實也看到,蔣中正力圖克服自身個性上的缺失,追求內聖外王之道的急切感。當我們回顧一個對於現代政治運作一知半解的傳統思維的領袖,欲在一個尚未完成現代化國家組織結構的社會中推展淵源自西方思潮的三民主義的景象,也許會更同情這一幕演出的倉促,也不免會為他的成敗得失感嘆不已。Item 人權教育之實施原則與策略之研究--以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為例(2003) 夏智瑩本論文擬分七個章節進行研究,以文獻探討和實施方案為兩大主軸,以此出發做各個不同面向與不同層次之研探。 文獻探討主要是對國際人權法典、區域性人權公約,以及各重要單項人權文件的緣起、精神及特點做綜合性之說明,同時呈現海峽兩岸的人權背景與不同角度之內涵。其次,就人權教育理論基礎說明人權的基本概念、人權教育的理念與基本規範、人權教育的成立,最後說明國內外人權教育之概況。 接著探討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中的五大原則:雙元性、融入性 、全面性、生活性、漸進性;與人權教育之實施策略:如人權教育之課程與教材、有關師資之培育工作、加強人權教育宣導、改善學校人權教育措施、規劃人權教育之研究發展與評估、完成實踐公民社會的學生人權教育加以探討,並就人權教育的問題與評估、目標與理想、功能與成效及其發展與影響加以說明。 結論中提出多項研究建議,如建請政府有關單位,加速著手編譯人權法典、人權文獻、及有關人權教材等工作,各級學校師資陶成之建議等;筆者深切期待我國之人權教育,能在政府既定的時程內,依照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落實執行,深盼一個充滿人權素養的文化大國能夠早日來臨。Item 陳立夫與台灣儒家學說之發展(2003) 魯學蓮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是攸關陳立夫在台灣推展儒家學說的貢獻來加以探討。 陳立夫的成長與背景,並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良師益友,為他奠立了穩固的思想基礎,更讓他確立了將來發展的志趣事業。 探討相關文獻的同時,發現到陳立夫所論著之書籍非常多,內容都有助於我們更認識中國的儒家學說,在著述的分類上可分成儒學類、易學類、倫理道德類、科學、經濟類,從以上之分類不難看出陳立夫的學識非常淵博。 從中國儒家的學說精華而言,四書是認識中國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陳立夫歷經數年的光陰,編纂了一本「四書道貫」。原本獨立的學說內容中,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加以融合,更道出儒家一貫的思想內容。相關的儒學著述還很多,在文獻中有詳細的介紹。 儒家學說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的內容,最大的貢獻是應用在教育上。因此了解儒家的教育觀,並就儒家學說在教育的實用性加以探討,就顯得有其重要性,當然陳立夫將儒家學說在教育的推展成效上,更是有不可否認的功勞。 陳立夫自幼承襲中國傳統之教育,及長接受了新式教育,即使是當時留學美國榮獲工學碩士,他仍感到儒家學說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既深且遠,只是被國人所忽視。因此,在行有餘力的同時,對儒家學說有深化的研究,並完成了「四書道貫」的著述。編著了「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分為第一輯和第二輯。另外在教育部的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擔任主編,執筆了「人文教育十二講」。後來更是力促組成「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並成立「孔孟學會」,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 就以上的討論,分析研究心得,提出研究時所獲得的收穫,並就研究所發現的困境,希望將來在推發儒家學說時,能薄盡心力提供淺見,並就本研究未周詳之處,促使下一階段的研究能有所展望。Item 國中童軍教師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調查研究(2003) 林繡子; Lin shiow Tzyy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後,童軍教育發展之意見。首先經由文獻探討,論述童軍教育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念、內涵與兩者之關聯,其次分析原有童軍教育課程內涵及在呼應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下可加入之新內涵,並依文獻分析設計問卷調查童軍教師之意見,最後提出個人之建議,以供未來童軍教育發展、童軍教師教學及設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有: 一、了解國中童軍教師認為童軍教育在課程內容上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施宜調整之方向。 二、了解國中童軍教師認為在教學上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施宜加強之専業知能。 三、了解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內涵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上應用之意見。 四、綜合研究成果,提供童軍教師改進教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及童軍教育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有: 一、國中童軍教師認為童軍教育課程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可達成之程度,較呈樂觀看法。而可達成程度較低者有「提供反思訊息」、「學習統整」、「應用基本的外語能力,展現自己對國際的理解與文化的學習(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家庭生活活動」等題項。 二、國中童軍教師評估自己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専業知能可達成之程度,亦較持樂觀看法。而可達成程度最低者為「活動教育的專業知能」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差異情形 (一)童軍教育課程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綱要可達成之程度 1、性別:女性教師僅在指定內涵層面顯著高於男性教師。 2、童軍科教學年資:不因童軍科教學年資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進修時數:進修時數較多者評定可達成之程度高於進修時數較低者。 4、教學専長領域:不因教學専長領域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大學畢業科系:不因大學畢業科系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6、最高學歷:四十學分班與大學畢業兩組群,僅在基本理念層面,顯著高於其他學歷者。 7、學校規模:任教於學校規模63班以上之童軍教師,僅在「第四階段能力指標及基本能力」層面,高於任教於學校規模45~62班者。 (二)童軍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専業知能可達成之程度 1、性別:不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童軍科教學年資:年資較淺之教師評估自己可達成之程度較年資較深者高。 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進修時數:進修時數較多者評定可達成之程度高於進修時數較低者。 4、教學専長領域:不因教學専長領域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大學畢業科系:不因大學畢業科系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6、最高學歷:不因最高學歷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7、學校規模:不因學校規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童軍教育內涵編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適合性之意見 (一)童軍教育內涵經常實施之前十個題項以露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此類別居多,實施較少者多為戶外教育及服務活動題項。 (二)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要性的前十個題項中,有多項關乎戶外活動的知識及環境教育,而較不重要的題項以童軍資訊類別居多。 (三)童軍教育內涵實施現況與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要性評等差距頗大,社會服務活動及戶外教學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要性評等高,然而實施情況不佳。 (四)依其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重要性,本研究中童軍教育內涵之61個題項大部分皆適合列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 基於上述之結論,本研究針對童軍教育教學內容、童軍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 一、對教學內容之建議 (一)通盤檢討原有之童軍教育課程,淘汰不合時宜者。 (二)加強結合「家庭生活」、「反思訊息」、「學習統整」、「外語能力培養」、「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等教學活動。 二、對童軍教師之建議 (一)「準教師」之専長應朝多元化發展。 (二)在職教師應不斷進修,主動充實専業知能,提昇専業自主之能力。 三、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加強舉辦充實教師専業知能之相關研習。 (二)加強童軍教師之回流教育。 四、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建議 (一)配合童軍教育內涵之重要性,取捨童軍教育內涵,多呈現重要性高之童軍教育內涵,並落實教學。。 (二)善用童軍教育具有特色之制度及教學方法。 五、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方法方面:針對専任童軍教師進行深入訪談或質性研究。 (二)在研究主題方面:課程綱要之變動、單元或主題式統整課程之實務教學研究、年資影響原因之探討、社會服務活動及戶外教學實施現況不佳原因之探討。Item 公立高中職校教師提前退休問題之研究(2003) 林慶桐本研究目的在於:一、瞭解教師對退休制度之看法。二、分析高中職校教師提前退休之原因。三、瞭解教師大量提前退休帶來之影響。四、探討改善教師提前退休熱潮之策略。五、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自編之「公立高中職校教師提前退休問題之研究調查問卷」為工具,對宜蘭縣近五年間提前退休及未來三年內可能申請退休之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獲得一些重要發現,舉其大要:一、教師提前退休年齡以五十歲和五十五歲為兩大高峰;二、教師認為五十五歲至六十歲之間退休,對人生規劃與學校教育最為理想。三、教師決定提前退休最優先的考量雖是個人身心因素,但退休制度迭傳修改,福利恐將縮水;教育政策,搖擺多變,教師無所適從,亦為主因。教師大量提前退休,固然有促進學校人事新陳代謝的正面功能,卻也加重國家財政負擔、影響教育改革成效、造成學校新進教師缺乏經驗傳承,甚至引起社會人心不平,在在都警惕我們應該正視問題之嚴重性。 根據以上發現,本研究試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在教育行政機關方面:一、改變退休給與制度,謀定後動,並配合良好的宣導工作;二、順暢教師輪替,審慎教育改革;三、高中職校仍然隸屬國立;四、教師應即退休年齡宜修正為六十歲;在學校行政單位方面,宜宣 揚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鼓舞教師士氣。給在職教師的建議是:調整心態,積極樂觀,面對教育變革;妥善擬定生涯規劃,及早安排未來生活;拋開年資的迷思,不斷進修與學習,提昇專業能力。Item 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成效之研究(1945-2002)(2003) 嚴冠珠文化資產是一個國家文化承續的實體表現,而古蹟是文化資產中最豐富且最吸引我們的一項;不同年代的古蹟,具有該時期之特色與風格。保存古蹟,即保存人類之歷史文化,為現今世界文明國家社會建設、文化建設與都市計畫一致努力追求的目標。 台灣經濟成長,於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但國家社會的發展大多重視經濟效益,忽略了民眾的生活空間與土地的歷史、文化。環顧四週的環境,實在很難捕捉到有關歷史的觸感;馬路一條條地拓寬,老房子一間間地拆除,重要的史蹟卻一一地消失。我們的居住環境盡是冰冷、無情的鋼筋、混凝土或玻璃帷幕的水泥叢林,滿街令人眼花撩亂的招牌,那負起歷史傳承的古蹟文化,幾儘淹沒其中。 本研究探討重點,從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內涵、原則、價值及要領;古蹟政策制度、法理依據、主管機關與台北市文化局近年來作為的探討;以至於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問題、困境及改進方向之檢討研究;並檢視台北市古蹟保存與維護之現況與進展。 本研究建議:(1)古蹟保存與維護及再利用推向文化經營層面,作為一個文化教育的場所;(2)透過社區教育、地方居民認同,帶來地方發展契機;(3)法令與政策隨時空變遷,彈性修改;(4)確立古蹟主管機關權責,建立政府與民眾協調機制;(5)政府重視古蹟、活化古蹟、古蹟再利用,為國內古蹟保存運動的另一個思考方向。Item 日治時期六三法制對台灣法治政治的影響(2003) 余重信日本治台的第二年(西元1896年)由國會通過第63號法律,授權台灣總督,准其發布與法律具有同等權限的行政命令。是日本在台灣實行殖民政治的根本。 雖然六三法內容非常簡單,僅有六個條文,但卻擁有四大特性,其一是總督有立法權,其二是台灣與日本為異法區,其三是日本國會對總督之立法無權過問,其四,台灣首次與西方式法制接觸。因此是否促成總督如同軍閥一般?同時六三法期限為三年,屆滿時延了再延,實施10年之後,仍然再以立法權掌控在行政機關的三一法及法三號持續交替運用,前後長達50年之久。依六三法制所頒布之重要政令規章,不勝枚舉,影響之所及,更是深遠,直到日本結束統治,國民政府依然延用這些相關配套的行政措施。 因此,本論文就將六三法制的意義與性質,存在之社會背景以及影響,逐步分析,同時針對台灣同胞對六三法制之不滿,而興起民族運動,請願設置台灣議會的各種努力,也有廣泛的涉獵。至於六三法制對台灣法制現代化影響甚大,亦是本論文討論的重點。讓一百多年前日本的這項典章制度攤開,供專家、學者一齊來評估其得失。Item 屏東地區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係之研究(2003) 陳作忠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一)了解屏東縣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環境之現況;(二)探討屏東縣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之原住民族國中生在學業成就的差異情形;(三)探討屏東縣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關係與學業成就之間的相關程度;(四)探討屏東縣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物理環境與學業成就之間的相關程度;(五)探討屏東縣原住民族家庭關係與家庭物理環境對國中生學業成就的預測力。(六)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當局、學校教師及家長在推行原住民族家庭教育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屏東縣原住民族五所國中(含來義中學國中部),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350份問卷,回收347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13份,共獲得334個有效樣本,問卷有效率達96.25﹪。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與「屏東縣原住民族家庭環境問卷」,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進行描述統計,以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假設之考驗,所獲得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原住民族國中生在學業成就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家庭結構的原住民族國中生在學業成就上並沒有顯著 差異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原住民族國中生在學業成就上並沒有 顯著差異 四、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關係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 五、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物理環境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 六、原住民族國中生在學業成就的預測上,家庭物理環境中的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設施」一項最具預測力 根據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於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加強族群關係教育,恢復原住民族優良傳統文化 (二)在原住民族社區中開設有關親職教育之相關課程 (三)充實教育資源以提升學業成就,拓展向上流動機會 二、對學校及教師的建議 (一)學校教師能建立教育的使命感 (二)教師需要掌握學生家庭環境狀況,啟發學生學習動機 三、對原住民族家長的建議 (一)重視家庭生活,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 (二)父母應主動積極參與學校教育 (三)建立正確的教育信念 (四)學習教養子女的技巧與能力,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 (五)提供子女正確的教育價值觀 (六)多投入經費於子女的教育設施及參與文化活動 四、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方法方面:兼採行動研究方法。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擴大研究對象來源。 (三)在研究主題方面:擴展內容,深入探討學業成就之其他相關變項。Item 壹北市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之研究(2003) 王鈺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臺北市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並探討外在環境因素、個人背景因素及消費動機因素與網路咖費消費行為的關係,以及性別因素在外在環境、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部份之差異。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利用焦點團體法及文獻探討,深入瞭解青少年身心發展狀況與可能影響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行為之因素;之後,編制調查問卷,採非機率抽樣法之配額樣本,針對戶籍居住於臺北市且有網路咖啡消費經驗之滿十二歲至未滿十八歲青少年進行調查,取得五一三份有效問卷,並透過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卡方獨立性考驗、列聯相關係數、Cramer’s V係數、獨立樣本t考驗及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等統計方法加以解釋,獲得下列結論: 一、外在環境因素總量表的平均得分高過中間值。 二、臺北市網路咖啡青少年大部份都有與家人同住;超過五成表示其與家人的感情是屬於良好的;九成有知心朋友;超過五成與同學的人際關係是屬於良好的狀況;超過六成對課業感興趣;大部份覺得自己的學業狀況是屬於普通的。 三、消費動機因素總量表的平均得分高過中間值。 四、在消費行為之消費次數方面,「去過十次以上」占最大比率;消費頻率方面,「每月一次以下」占最大比率;消費時間方面,「一至三小時」占最大比率;在消費金額方面,「低於100元」占最大比率;金錢來源方面,「長輩給的零用錢」占最大比率;在從事活動方面,「玩線上遊戲」占最大比率。 五、「外在環境因素」與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的「次數」、「頻率」、「時間」、「金額」、「金錢來源」及「從事活動」都是有相關的。 六、就學狀況與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行為的「金額」、「金錢來源」及「從事活動」有相關,但與「次數」、「頻率」及「時間」並無相關;與父親關係與「次數」及「金錢來源」有相關,但與「頻率」、「時間」、「金額」及「從事活動」無相關;與母親關係與「頻率」、「時間」、「金額」及「金錢來源」有相關,但與「次數」及「從事活動」無相關;與兄弟姊妹關係與「次數」、「頻率」、「時間」、「金額」及「從事活動」有相關,但與「金錢來源」無相關;人際關係與「金錢來源」有相關,但與「次數」、「頻率」、「時間」、「金額」及「從事活動」無相關;課業興趣與「次數」、「頻率」、「時間」、「金額」、「從事活動」有相關,但與「金錢來源」無相關;課業狀況與「次數」、「頻率」、「時間」及「從事活動」有相關,但與「金額」及「金錢來源」無相關。 七、「消費動機因素」與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的「次數」、「頻率」、「時間」、「金額」及「從事活動」有相關,但與「金錢來源」無相關。 八、臺北市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外在環境因素,無論是網咖設備正向因素、網咖服務正向因素或其他外在環境因素,皆無男、女不同之性別差異存在。 九、臺北市青少年在網路咖啡之消費動機方面,無論是好奇動機、成就動機或親合動機,皆有男、女不同之性別差異存在。 十、臺北市青少年在網路咖啡之消費行為方面,在「次數」、「頻率」、「時間」、「金額」、「金錢來源」與「從事活動」皆有男、女不同之性別差異存在。 根據以上結論與後續針對臺北市網路咖啡青少年個案所做的發展任務訪談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一、青少年方面:慎選網路咖啡店與休閒場所、慎選友伴與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建立與父母師長的良性互動、提昇自身對時間的控制力、學習控制慾望與建立良好金錢觀、學習生涯規劃與建立人生願景、認識自我特質並肯定自己、提昇情緒控制的能力與方法、建立一套健康積極的人生哲學。 二、家長方面:營造氣氛和諧溫暖的家、培養良好親子關係、建立良好雙向溝通互動模式、善盡為人父母的職責、以身作則遵守法律做子女的榜樣、多陪伴關心子女、適當提供電腦軟硬體設備、增進電腦資訊能力與興趣。 三、學校方面:教師應加強教學設計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重視多元智慧肯定學生多方面的成就、尊重個別差異肯定學生的努力、營造和諧融洽的班級氣氛、主動關心學生家庭與平日生活狀況、增進自身資訊素養能力與興趣;行政單位應對網路咖啡要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加強綜合活動輔導課程的實施、充分利用學校資訊設備、辦理多元社團與營隊活動、提供各種休閒活動內容與機會。 四、業者方面:提供優質的設備與環境、確實配合法令做好管制、朝向社區資訊教室邁進、協助提振國內資訊產業。 五、政府方面:教育部門應落實青少年發展任務之輔導、鼓勵家長多充實親職教育知能、提昇學校資訊設備與教師資訊素養、輔導網路咖啡成為社會教育一環;立法部門應加速通過一套全國共通的網路咖啡專法、以嚴格管理取代禁止申設、增進法律執行時之可行性;經濟部門應給合法且符合規定之網路咖啡店優良標章、鼓勵網路咖啡業與資訊業結合共同開發國際市場。 六、未來研究方面:擴大研究對象、嘗試考驗構念效度、考慮量化與質化資料的統整方法、進行被簡化部份的後續研究。Item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析論(2003) 吳耀庭本論文主要是藉古說今,為解決台灣文化觀、價值觀衝突,和表達、社群、物質文化割裂問題,並調和個體身心靈需要而作。主要依據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方法論,兼採「和諧化辯證觀」,與「中觀辯證觀」的思辯方法。但比較以問題導向,從思想脈絡的繼承、適應及創新面向探究。 「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背景因素與目的」章中,分析國際、中國背景因素,並點出延續傳統慧命抑制耶教發展,光大人文層次應和科學精神,及融契各型文化會通終極理路的目的。 「以美育代宗教實謂層次淺析」章,分析了美育與宗教的特質與功能,並從物質文化、社群文化、表達文化和文化文法四層面,分析蔡說實謂層次的內涵。 「以美育代宗教說意謂層次分析」章,從超克科學唯物主義的坎陷、超克軍國黷武主義的坎陷和形塑美感天代替宗教天的極則來加以剖析。 「以美育代宗教說必謂層次分析」章,關注美感經驗與終極真實的融契,美感普化與宗教大同的融契,及終極融契與終極代替面向的論辯。 「以美育代宗教說與人類發展」章,探討終極融契與文化大同、大同社會和全神全人新宗教的發展問題。 結論章,論述該說是否能對中國文化第三期發展,並對文化大同與大同社會理論與實踐,有所貢獻問題。且論具足文化融貫條件的台灣,是否能因其啟示,而積極進行全球文化的融契工作,並肯定全神全人新宗教的發展趨勢。Item 民進黨對台灣政治發展之影響(1986~2000年)(2003) 張家敏本論文共分七章二十四節, 其章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四節, 主要是透過對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 建立本論文研究架構, 以求本論文的有效、客觀; 後就國內外與本研究相關之研究說明介紹, 並簡要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理論、名詞釋義及相關文獻探討。 第二章 政治發展的理論 本章共分五節, 主要是深入分析政治發展的意義、階段-目的論、政治文化論、體系能力論, 並透過上述理論之分析綜合建立本研究評估之標準: 民進黨對台灣憲政體制之影響、民進黨對台灣政黨政治之影響、民進黨對台灣政治參與的影響、民進黨對台灣政治文化的影響。 第三章 民進黨對台灣憲政體制之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節, 主要是針對威權體制的轉型、解除戒嚴及國是會議、六次修憲三方面, 來探討民進黨與我國憲政體制的發展發揮何種具體的影響力。 第四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黨政治之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節, 將我國政黨政治的發展以民進黨為主軸, 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為推動國會改選時期(1986年~1991年); 第二時期為取得地方政權時期(1992年~1997年) ; 第三時期為邁向執政時期(1998年~2000年), 來探討民進黨在我國政黨政治上扮演著何種角色。 第五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治參與之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節, 主要分析民進黨在1986~2000年間八次重要的選舉、大眾傳播中之競選廣告及社會運動有何影響及貢獻。 第六章 民進黨對台灣政治文化之影響 本章共分為三節, 以台灣的政治文化層面來探討, 分為三個部份來分析民進黨與省籍情結、國家認同、民粹思想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第七章 結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 主要內容分為研究發現、研究建議與研究展望。在研究發現中, 將針對本研究目的, 做一全面性回顧。在研究建議部分, 將提出對台灣政治發展的建議及未來發展方向。在研究展望部分, 將提出本論文研究完成後, 檢討此研究作為日後更深入研究的奠基。Item 公益彩券盈餘運用於社會福利支出之研究-以91年臺北銀行發行之公益彩券為例(2003) 王建程Item 胡適政治思想之研究(2003) 封德徐本文以縱切與橫剖兩個面向,論述胡適一生政治思想之演變。首先以所處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分析大環境與小環境,對胡先生治學與倫理基礎做一初步探討,從而切入其政治思想角度,得知胡先生乃是一自由主義與民主政治之堅定支持者。 胡適在中國歷史上跨越了近代、現代和當代。左派學者甚至以為近代史、現代史劃分點,而胡適在這一時期正好扮演精神導師的角色。由於這兩千年一大變局,影響之層面不止於政治,更旁及文化再造、新思潮引入與社會運動。若僅從制度乃至政治單一層面切入,將無法窺得胡先生政治思想全貌。故本文試圖從文學革命、思想革新與胡適思想核心的科學主義三個主題為經;以傳播媒體勃興、政局更迭與教育變革三個社會事件為緯,深入探討胡適的時代角色。 本文第三、四章為全文的核心。先從橫剖面論述胡適之政治思想內涵,得知儒家仁政思想與現代民主思潮有其共通點,並以胡先生所提倡之新道德觀與傳統治道亦有截長補短之功,為本文較大一發現;而自由主義更是民主政治之理論基礎,其具體實施則有賴民主憲政。其次從時間縱切面探討胡適一生的政治參與,可從《每週評論》、《新月月刊》、《獨立評論》以迄《自由中國》四種刊物看出,胡先生一生以在野身分諫執政當局為主,但是當國家有難,亦可奉獻一己,不致流於矯情。 最後以胡適政治思想,對政界與教育界影響呼應第三章—胡適的時代角色問題。他投入的教育改革,推崇並堅持民主自由精神,反對極權政治的言論,以及對政治建設的具體措施,聯邦式的統一,均有相當獨到見解,足以為今日政壇之借鏡。Item 我國國會黨團協商機制之研究以立法院第二屆至第五屆第二會期為例(2003) 侯世傑民主政治中「服從多數,尊重少數」是很重要的原則,國會中席次的多少代表政黨之實力,在法案爭議時,多數黨可經由表決取得多數支持以貫徹其意志,但也可經由協商對於少數表示尊重,減少政黨間對立與抗爭,使得國會議事進行順利,故國會的「黨團協商」便日受重視。 立法院黨團協商制度先由非正式「朝野協商」之形態開始,之後演進到由「立法院組織法」給予黨團正式名稱與定位,再到制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對黨團協商運作及效力加以規定,成為立法院黨團協商運作重要的法律依據。 黨團協商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化解立法審議過程的紛爭,縮短冗長的議事程序及減少朝野之間非必要的議事抗爭,增進立法議事效能,使法律案、預算審議及議事進行順利;相對的它也會遭少數人或團體操控及杯葛,癱瘓議事進行或阻撓法案的通過。 本論文將就「國會黨團協商之民主機制理論建構」、「立法院黨團協商機制之設計模式與功能運作」及「黨團協商機制之檢視與策進」等方面加以研究,比較民主先進國家有關黨團協商之運作方式,及比較立法院各黨團之組織規程,並再舉立法院黨團協商運作之實例說明,另外配合訪談相關人士對黨團協商制度進行深入了解,期能對立法院黨團協商之制度深入研究,並將其結果供各界參考。Item 都市阿美族生活適應之研究—兼論達魯安會所之建構(2003) 賈莉莉落葉歸根是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國人對家鄉、土地有著一份深刻的熱愛,離鄉背井就像是沒有根的浮萍,一方面忍受著孤獨寂寞,一方面要承受在外工作、及生活方式適應的壓力而無處宣洩--這是中國人對遊子的想法,也是現在許多都市原住民的真實寫照。 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在花東縱谷區的阿美族,透過年齡制度及部落聚會所建立其社會結構並傳遞文化。由於其人口最多並漢化較深,又沒有像「山地山胞」有「山地保留區」任其耕作,因此二十幾年來,阿美族移居都市的數量比其他原住民族比例高出許多。而進入都市的阿美族失去與原鄉的聯繫、溝通的場所,文化傳承要如何進行?另一方面都市阿美族因失去如同部落的聯繫與照顧,必須獨自面對生活中一切問題,而得不到慰藉。此種現象讓筆者思考是不是有一個地方(或方法)能聯繫都市中阿美族與原鄉之間的關係,並在都市中讓阿美族重建其社會結構,得到彼此的慰藉、互相照顧,更能使都市中阿美族的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本研究問題為:如何提升都市中阿美族「生活適應」?什麼方法能聯繫都市中阿美族與原鄉之間的關係,並在都市中讓阿美族原住民重建其社會結構,得到彼此的慰藉、互相照顧,更能使阿美族文化得以在都市繼續傳承? 基於上述,本文先從都市原住民相關理論出發,提供都市原住民問題檢視之標準,再從阿美族遷徙背景及在都市地區生活之狀況作一介紹後,一方面整理都市阿美族生活適應方面所需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探討其造成生活適應問題因素分析,透過問題發生及因素探討,並輔以紐西蘭毛利人Marae集會所經驗,提供如何提升都市阿美族在未來「生活適應」方法—建立都市聚會所的必要及未來方向。基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達魯安聚會所是阿美族文化之精髓與基礎 二、阿美族遷移都市是「推拉力」作用之結果,通常屬於適應失敗型 三、都市阿美族適應困境包含了心理、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各層面 (一)群居生活雖可重建原鄉社會結構,然造成與大社會更深的隔閡。且負面族群互動經驗,使都市阿美族對與其他都市成員互動產生排斥。 (二)缺乏良好的訓練導致就業困難,收入來源以非技術勞力工作所得為主。 (三)收入支出的娛樂費偏高,教育費偏低,顯示都市阿美族對自身及下一代教育不甚重視 (四)家庭文化背景,造成下一代教育水準低落 四、都市中建立達魯安會所,不僅可提高都市阿美族生活適應,更能延續其文化 (一)都市達魯安會所提供阿美族成員心靈撫慰功能 (二)都市達魯安會所建設應是政府政策重點,並予以補助及規劃 (三)達魯安會所建立是台灣多元文化精神之展現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發現,提出問題討論並給予阿美族達魯安會所建立及整體原住民族會所建立時之建議,最後提供未來研究之展望,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台灣地區老年人休閒活動之研究-以1996年台灣老年人休閒活動調查結果作分析(2003) 舒坤雲摘 要 人類壽命的延長是世界一致的趨勢,今日大多數老年人重視運動與保健,亦享有退休制度和各種福利與津貼。在其經濟生活獲得保障後,老年休閒活動之需求與發展漸形重要,休閒活動已是老年生活重要的課題。 老年休閒活動具深層文化與價值。本論文研究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等;第二章探討人口的變遷與高齡化世界的來臨,以及探討老年學的學理基礎,以協助老人瞭解自我;第三章探討中外學者對老年休閒活動的理論與觀點,以及休閒活動的意義與分類,以瞭解國內老年人從事休閒活動的類別;第四章以一九九六年衛生署休閒活動調查結果作分析,探討老人參與各種活動之情形,年齡與老人活動參與的關係,及老人休閒活動參與之因素;第五章探討老年人休閒活動的政策面、供給面、參與面,敘述政府對老年的照顧與措施,如何保障全體國民與老年人之經濟安全;第六章研究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性,行為因素與社經背景亦影響老人休閒活動與其功能;第七章綜合各章的分析與論點,檢討與歸納之,並提出老年休閒活動未來之發展方向與建議: 一、 建立休閒活動的正確觀念。 二、 提升休閒活動的生活水準。 三、 整體規劃休閒活動的環境。 四、 提供安全的休閒活動機構。 五、 結合民間培養專業的休閒人才。 六、 老人休閒活動應常與國外交流,提升品質。 總之,希藉由認識老年,及瞭解老年休閒活動之意義與功能,作一系統分析,以作為老年未來休閒活動之引導。Item 臺海兩岸統合關係研究—以歐洲聯盟經驗為例(2004) 童慧玲人類進入廿世紀的前半期,就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與中國都處在劫難的中心。1945年,第二次大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國,導致中國以臺灣海峽為界,兩岸分裂分治的局面。臺海兩岸歷經卅年的敵對,十年的熱交流,又十年的經濟熱、政治冷的矛盾交流。臺灣以海島外向型經濟,如何在全球化區域統合的經貿趨勢下,突破中共的外交封鎖,求國家的安定與人民的幸福,是為當前重要課題。 歐洲各國戰後,從煤鋼共同體發展到經濟共同體,因為擴大合作帶來的外溢效果,再擴大合作成為歐洲聯盟,現在已發展到共同貨幣,2004年5月1日起,又加入中、東歐的新成員國,成為25國的聯盟,目前正朝向擬定歐盟憲法的方向發展。歐盟的統合經驗,不是一蹴可幾的,中間也曾經有疑慮,但是,透過菁英份子的努力,促成合作的繼續發展。歐洲人民享受合作帶來的成果,並未因超國家組織職能擴充,而減少對國家忠誠。 本論文嘗試以歐洲聯盟統合的經驗,探究兩岸統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採用歐盟統合理論的最新分析途徑,包括辯證功能主義、歷史制度主義以及政治經濟研究途徑。在理論層面,從修正的統合理論分析臺海兩岸困境及緊張情勢,並以新功能主義和「核心-邊陲」變動理論角度切入兩岸關係,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統合初步。在事實層面,本論文提出以臺灣為中心的地理研究,並以經貿板塊的形成切入議題,說明兩岸地緣及經貿關係親密,政治關係疏離,甚至處於戰爭邊緣的乖離現象。兩岸地緣接近,加以同文同種,如何共存共榮,是當前最大挑戰。 本論文研究結果,兩岸長期經貿往來熱絡,貿易依存度逐年提高。近年來又透過民間智庫交流,致力於各種介面的統合,大中華經濟圈已然成形。建議兩岸政治領導人,「存異求同」坐下來談,中期目標訂在兩岸共同市場的推動,俟兩岸社會、文化及政治制度的差距逐漸縮減後,依新功能主義溢出效果之發展,再進入遠程目標的政治統合。兩岸統合有進度表,沒有時間表,完全依兩岸的善意及進展向前推進。Item 台灣水利組織事權與經營管理一元化可行性之研究(2004) 賴合明; Lay Her-Ming政府於民國八十七年元月正式通過政府再造綱領,作為跨世紀政府體制改造的行動準則,對於我國目前事權分散的水利機關組織體系,有待配合政府再造之推動,建立一個上自中央,下至地方執行一元化經營管理的體制。本論文探討主要目的如下: 1、研究整合台灣水利事權重新統合的必要性。 2、對日益缺乏之水資源開發問題,提出有效對策。 3、對於水利事業經營管理及督導應訂績效管理。 4、應對預算制度、組織、人力、法規針對現況適時提出建議修正。 本研究發現: 1、水利組織規劃應順應潮流水、土、林不分家。 2、建立永續經營理念兼顧開發管理。 3、公權力不張,人民守法精神待加強。 4、用水管理制度不完備。 在政策上建議: 1、河川管理應以水系和區域性的整體性考量。 2、環境資源部或水利總署下應配置水利警察局或大隊。 3、水利防災體系和研究單位應儘速的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