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影響因素模式發展之研究
    (2006) 魏米秀; Mi-Hsiu Wei
    本研究旨在發展切合本土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式。採質量結合方式,第一階段為焦點團體訪談,以質性研究結果發展假設模式及量化測量工具;第二階段為量性問卷調查,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假設模式的適配性。 焦點團體訪談共進行六場,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分為個人因素影響力、人際社會影響力及物質環境影響力。量性問卷調查共回收1071份有效問卷,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蔬菜攝取頻率為平均2.17次/日,水果為0.94次/日。處於較高行為改變階段者,蔬果攝取頻率有較高的趨勢。 二、研究假設模式在經過修正後,整體模式與資料的適配度達可接受水準,且套用至效度樣本的嚴謹複核效度可成立。模式自變項對蔬果攝取行為的解釋力達75%,影響力最大的為蔬果可獲性,其次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三、「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在「蔬果攝取社會支持」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蔬果可獲性」在「蔬果口味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中,具有調節作用。 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為多層面影響力。本研究也針對蔬果攝取議題的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11) 周羿似; Chou,Yi-Szu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現況,並探討自覺健康狀況、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情形,分析其對健康行為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桃園縣公私立國民中學學生之全體在學生,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進行分層集束抽樣,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問卷464份,有效回收率為95.28%。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 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飲食行為中以每天吃早餐表現最好,而對於食物熱量的關注及喜歡喝含糖飲料的情形仍待加強;休閒行為以從事康樂型活動比率最高,而運動行為中於運動前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好,於劇烈運動後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差;吸菸及飲酒行為中,有19.6%曾經吸菸,38.8%曾經飲酒;心理壓力調適,以與同學、朋友保持親密和諧關係表現最好,而有計畫安排功課並依計畫執行表現最差;事故傷害預防行為,以遵守實驗室器材、設備的使用與乘坐機車時戴安全帽的表現最好,而騎腳踏車時戴安全帽的行為仍待加強。 二、 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會因父親管教方式、母親管教方式、學業成就及同儕關係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母親管教方式為開明民主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顯著較母親管教方式為縱容忽視者為好。學業成就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越好。而同儕關係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亦表現較佳。 三、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行為與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整體健康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可由性別、學業成就、同儕關係、身體質量指數、自覺健康狀況有效預測,其迴歸模式之解釋力為26.0%。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推動國中學生健康行為改善策略之參考,以促進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形成與維持。
  • Item
    職場推行健康促進計畫對員工健康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某科技公司為例
    (2009) 張家榕; Chang, Chia-Jung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職場推行健康促進計畫對員工健康行為影響之相關因素。立意取樣某科技公司員工為研究對象,以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採方便取樣選取320位員為研究樣本,得有效問卷286份,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社會支持程度與支持性環境認同度均為正向,而對健康促進政策與組織之認知達中等程度以上,自覺健康行為改變情形則在「有點增加」至「有增加」之間。健康促進政策與組織之認知越佳、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對支持性環境認同度越高及參與經驗越多,其自覺健康行為改變則越多,而研究對象之參與經驗會因性別、年齡、任職部門、工作職稱及工作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在自覺健康行為改變的的預測模式中,以「社會支持」、「參與經驗」與「支持性環境認同度」為最具顯著預測力之變項。
  • Item
    家長健康素養對學童健康素養及健康行為之影響
    (2014) 李育姍; Yu-Shan Lee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及其家長健康素養之現況,並分析家長健康素養對學童健康素養及健康行為之影響。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抽取臺北市五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及其家長,研究工具採用國家衛生研究院蔡慈儀等(2010)所發展之「中文健康識能評估量表」及劉潔心等(2012)所發展之「學童健康素養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親子成對樣本314對。所收集之資料,以SPSS 22.0統計套裝軟體分別進行各項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學童整體健康素養表現優良,而學童在「性教育與心理健康」、「成癮物質防制」兩議題之答題表現較佳,但在「健康環境」及「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兩議題之答題表現較差,顯示學童在此兩項議題則有待加強。 二、 家長整體健康素養表現優良,整體及各面向答對率皆達八成以上。 三、 學童健康素養會因「家長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的不同。 四、 家長健康素養與學童健康素養達顯著正相關。 五、 家長健康素養與學童健康行為達顯著正相關。 六、 家長背景變項能有效預測學童健康素養,其中以家長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能顯著預測學童健康素養。 七、 家長健康素養能有效預測學童健康素養及健康行為。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實務工作者推動學童健康素養重點為:以學童需求為主規劃健康教育課程、針對學童及其家長推展親職健康教育介入計畫、以及強化對弱勢家庭在健康生活上的關注,以作為教育與衛生主管機關在健康教育相關策略之參考。
  • 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
    (2012) 管玉娟; Yu-Chuan Kuan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對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與行為的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對象為100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臺北市立某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採多步驟抽樣(Muti-Stage Sampling)。研究工具採自填之結構式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背景變項、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與行為四部份,共獲得有效問卷208份。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對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現況:正確用藥知識答對率為72.8%;態度方面偏向正向;行為方面採取「經常做到」。 二、 背景變項與正確用藥知識、態度及行為之關係:「年級」、「學業成績」在「正確用藥知識」方面具有顯著差異,八年級高於七年級;「父親管教方式」、「正確用藥宣導活動」在「正確用藥態度」方面具有顯著差異;「家人用藥行為」、「參與正確用藥課程」、「參加正確用藥宣導活動」在「正確用藥行為」方面具有顯著差異。 三、 「正確用藥態度」與「正確用藥行為」二者間呈顯著正相關( r = 0.63)。 四、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正確用藥知識」、「正確用藥態度」能有效預測「正確用藥行為」52.7%之總變異量。其中「學業成績」、「家人用藥行為」、「家人曾到非醫院、診所或藥局的地方購買或取得藥物」、「參加正確用藥的課程」與「正確用藥態度」能有效預測正確用藥行為。
  • 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研究
    (2012) 周慧美; Hui-Mei Chao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對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知識、態度與健康行為現況及其影響的相關因素。研究對象為100學年度第二學期七、八、九年級學生,採比率隨機分層集束抽樣。研究工具以自填結構式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背景變項、預防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四部份,共獲得有效問卷348份。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代謝症候群知識題結果顯示為中上程度,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方面偏正向,健康行為方面,學生採取「有時做到」至「經常做到」的健康行為。 二、背景變項與代謝症候群知識、態度及健康行為之關係,結果顯示 1.「年級」、「學業成績」及「知道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代謝症候群知識有顯著性差異。 2.「家庭社經地位」及「知道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與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有顯著性差異。 3.「性別」、「年級」及「學業成績」與採取健康行為來預防代謝症候群有顯著性差異。 三、「代謝症候群知識」與「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二者間有正相關,表示學生的代謝症候群知識越佳,其代謝症候群態度越正向;「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與「健康行為」二者間有正相關,顯示學生的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越正向所採取的健康行為越好。 四、研究對象背景變項「性別」、「七年級」及「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能有效預測健康行為。
  • Item
    大學生時間分配、社會支持來源、心理狀態、健康行為與自覺安適狀態之相關因素研究
    (2005) 莊惠雯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大學生之時間分配、社會支持來源、心理狀態、健康行為與自覺安適狀態現況,並探討其相關因素,研究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以全國十一所大專院校之一至四年級學生共1422人為研究對象,其中1299份為有效問卷,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研究對象課餘時間分配的總時數平均為22.65小時,幾乎96.6%的人都會花費時間在娛樂上,但僅少數人會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如宗教活動(15.9%)、當義工(14.5%)。會影響研究對象時間分配之因素有「學校」、「類組」、「性別」、「居住情況」。 二、 研究對象獲得約中等程度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家人與同儕。主要影響社會支持來源的因素與時間分配相同。 三、 研究對象自覺壓力平均屬於中等程度,而約有八成一的人有憂鬱傾向。自覺壓力的顯著預測因子為「性別」、「年級」;自覺憂鬱與所有個人因素皆無顯著的關係;且自覺壓力與自覺憂鬱間有顯著相關性。 四、 研究對象的週吸菸率為7.2%;飲酒率為6%;有規律運動習慣者佔32.5%,完全沒運動者佔35.8%;飲食習慣尚可,表現較差的行為包括:沒有服用維生素或礦物質補充劑、沒有吃適量奶類、適量水果以及常吃宵夜及零食等;平均睡眠時數屬於正常範圍,但作息不正常、熬夜的情形很普遍。整體健康行為之顯著預測因子為「身體質量指數」、「居住情況」、「社經地位」;吸菸行為之顯著預測因子為「學校」、「居住情況」、「性別」、「類組」;飲酒行為之顯著預測因子為「社經地位」、「性別」;飲食行為之顯著預測因子為「社經地位」;運動行為之顯著預測因子為「性別」;睡眠行為之顯著預測因子為「居住情況」。且有無吸菸、飲酒、飲食、運動與身體質量指數皆呈正相關。睡眠行為與自覺壓力及自覺憂鬱都呈負相關。 五、 研究對象的自覺安適狀態整體程度並不佳,比美國大學生差,各層面以「生理」層面自覺最佳,最差的則為「社會」層面。而顯著影響研究對象自覺安適狀態之因素有「身體質量指數」、「性別」;且社會支持來源、健康行為與自覺壓力都與自覺安適狀態有顯著正相關。 六、 研究對象健康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依影響力大小排序:以「社會支持來源」最具有解釋力,其次是「居住情況」及「成績」,其餘依次為身體質量指數正常者、性別、學校、父母社經地位、自覺憂鬱、身體質量指數過重者、年級。 七、 研究對象整體的健康行為與自覺安適狀態有顯著正相關。但各分項健康行為可解釋各分項自覺安適狀態的變異量並不高。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整體自覺安適狀態不佳,比美國大學生差,建議未來可以依循健康促進學校的概念,從校園著手,提升大學生整體之健康行為及自覺安適狀態。
  • Item
    船員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航運公司為例
    (2018) 沈怡雯; Shen, I-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某航運公司船員預防代謝症候群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採橫斷式調查法,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代謝症候群知識量表、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量表、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量表,以及預防代謝症候群健康行為量表等,共發出正式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5%。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代謝症候群知識為佳,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傾於正向,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及健康行為皆屬中上程度。 二、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與健康行為會因為教育程度、海勤資歷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其中教育程度以高中以下(含)優於大學,海勤資歷以資深者較資淺者為佳。 三、健康行為與年齡、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當研究對象年齡愈大、預防代謝症候群態度愈正向及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愈高,其健康行為表現愈佳。 四、預防代謝症候群自我效能可以有效預測健康行為,並解釋總變異量的61.9%。
  • Item
    雲林縣輕度中風患者對種豐富發知識、支持性環境、資訊充足度、中風復發態度及健康行為調查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8-12-??) 胡益進; 戴友榆; 林柏煌; 劉珮吟
    臺灣人口老化的問題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且隨著年齡的老化,中風的發生率呈倍數增加, 然而,腦中風在醫療照護的花費上相當昂貴,腦中風對個人健康及經濟上皆造成損害,故針對此疾病作有效的控制,實屬刻不容緩之事。若想減輕腦中風病人對國家 整體的醫療負擔,應針對高危險群進行篩檢,早期就醫且能持續追蹤、進行病人衛教,並實行健康促進介入。本研究計有755位研究對象,且皆為有效樣本,乃調 查現行衛教情形,以為提昇輕度中風患者對中風復發相關危險因素的認知,進一步減少危險因素對他們之危害;並促進輕度中風患者在飲食、運動和用藥安全方面的 健康行為;增進輕度中風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及在醫療上的可近性之調查研究,以期避免日後再發的危險性,並作為後續中風衛生教育推廣之參考。本研究之結論如 下:1.輕度中風病患的中風復發知識會因不同的鄉鎮、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狀況等而有顯著差異。2.輕度中風病患的支持性環境會因不同的 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而有顯著差異。3.輕度中風病患的資訊充足度會因不同的鄉鎮、年齡、教育程度等而有顯著差異。4.輕度中風病患對中風復發的態度會 因不同的鄉鎮、婚姻狀況、居住狀況等而有顯著差異。5.輕度中風病患之健康行為會因不同的鄉鎮、婚姻狀況等而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