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40
-
Item日治時期「臺北幼稚園」的歷史(1900-1944)( 2022)「臺北幼稚園」是 1900 年臺灣總督府相關人士因應在臺日本人的教育需求而創設的幼稚園。該園自創設以來致力於導入最新的幼兒教育、備齊園舍、設備及教材,招聘優秀的保姆。然因臺灣經營幼稚園的環境一直沒有成熟,經營必備之人才、物質條件上無法配合,故日治前期臺北幼稚園的經營很不穩定。但是在這樣的狀況下,臺北幼稚園還是逐漸建立起臺灣的幼兒教育模式,該模式也成為其他幼稚園的模範。1926 年,與總督府關係密切的愛國婦人會為了增加會員,接辦臺北幼稚園。在該團體支持下,臺北幼稚園獲得足夠的經費,經營方面變得很穩定,成為師資、設備、教材等各方面都齊全的幼稚園,持續扮演臺灣幼稚園發展之領頭羊角色。臺北幼稚園的保姆除了教導、照顧園生以外,也肩負培養其他幼稚園保姆及推廣幼兒教育的任務,在保姆講習會上擔任講師,傳授最新的幼兒教育,或在報紙、雜誌上分享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在日治時期整個臺灣幼稚園的發展上,臺北幼稚園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直至1944 年,才因戰局緊張而關閉。本文梳理臺北幼稚園的歷史發展過程,並且探討該園的保姆如何建立臺灣幼兒教育的模式、總督府及家長對於幼稚園的態度變化,以及幼稚園師資及教育現場的狀況。此外,本文也藉由臺北幼稚園園友的訪談及留下來的照片及影片等,嘗試闡明園生在幼稚園經歷到的教育體驗,藉以補充過去幼兒教育史研究中欠缺的兒童視角。
-
Item「三高女時光屋」文字冒險遊戲( 2022)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是日治時期臺灣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女子中等教育機關,通稱「三高女」。能進入三高女就讀的學生大多來自中上層階級,他們在此學習近代知識,享受青春,也編織未來的夢想。三高女的畢業生是當時新女性的代表,他們或許進入家庭,以近代家政知識持家育兒;也有不少人在社會各個不同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他們同時必須面對傳統禮教、家父長制度以及殖民社會的限制,在人生的路上一路與之奮戰。他們為了夢想奮鬥的歷史,筆者深有感觸,故以創作文字冒險遊戲「三高女時光屋」的方式,呈現1920年代三高女學生追求夢想的故事,作品有別於學校的觀點,內容加強刻劃三名少女支撐彼此的情誼,凸顯同儕社群之於學校、家庭、價值觀的重要性。遊戲故事的主角們在追夢路上,雖然面對許多阻礙,包括傳統家庭或社會的觀念、殖民體制的限制等。不過,在主角們的努力及朋友們的互相鼓勵、幫助之下,最後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透過文字冒險遊戲的故事渲染力與遊戲性,可強化故事中腳色與玩家間的連結,令玩家更能感同身受1920年代高女學生的處境、或引發共鳴,加強其對此段歷史的認識與反思此段歷史的意義。
-
Item來到清朝的臺灣當總理─清代臺灣社會與文史桌遊的設計( 2022)清代臺灣的總理,是位不領官府薪水,卻得協助官方管理地方秩序的基層社會領導人物。總理的權力包含組織壯丁,維持村莊秩序,或募資籌款,建設公共設施,以及配合官府偵查犯罪、緝捕犯人等,清代總理可說是清代政府與民間之間的溝通橋樑。 本研究主旨希冀透過總理一職背後所展現的社會境況與統治需求,以了解清代臺灣基層社會的運作模式,和臺灣先民們在清代生活的真實樣貌,並透過桌上遊戲的方式,以「成為總理」為遊戲獲勝目標,藉由地圖圖板、遊戲配件和史料轉譯後的遊戲規則,重現清代臺灣基層社會的土地開墾、分類械鬥、修築水利設施和建設信仰中心等民間發展過程。在遊戲中,採用長時間軸的方式,呈現出歷史人、事、物在時間上的連續過程,使遊戲參與者們體驗臺灣先民面對的生活困境和各種人生抉擇,並從遊戲的過程中,學習清代臺灣史的關鍵知識。
-
Item清代臺灣的庄規與社會秩序──以三重埔的溪尾庄規為例( 2021)在清代臺灣的「淡新檔案」中,可以看到許多因鄉村社會「失序」而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失序指的是鄉村社會中本有約定成俗的習慣,當習慣被破壞後,鄉村社會只好尋求官府的介入。不過,本文感興趣的並非司法程序中的審訊,而是進入到司法程序前,鄉村社會中「失序」的秩序,究竟指涉什麼?為了瞭解此問題,本文以庄規為觀察重點,因為庄規是地方頭人維持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且是特定空間內,特定群體的生活規範,這個空間的範圍以一或數個街庄為限,說明庄規正好是鄉村社會中一種明確的秩序。本文擬望藉由庄規討論臺灣鄉村,是如何在官府的法律制度架構下,建立起鄉村社會秩序的維持方式,這套秩序並非「單向」的接收規範,而是社會自發性地,依據自身面臨的環境,凝聚的社會共識,最後才完成庄規的建立。以溪尾庄為個案討論,是因為溪尾庄規的三個特色,第一,反應鄉村社會既有傳統。第二,鄉村社會的自主性。第三,跳脫既有的保甲體系。藉由溪尾庄規觀察清代臺灣在19世紀晚期,如何因應外在形勢變化制定符合自身需求規定。
-
Item艋舺商人的改朝換代:1895( 2021)1895年6月,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啟了臺灣史的新篇章。從1895年6月日清交接臺灣統治權,到1897年7月地方行政運作骨幹的街庄制度正式形成的這兩年間,是臺灣人與臺灣總督府相互摸索統治方式、磨合雙方關係的關鍵時期。透過深入調查這兩年間,領導臺灣地方社會的地方有力者與總督府的互動,可以更仔細並立體地觀察臺灣地方如何面對1895年的改朝換代。因此本文以19世紀末的臺北河港城鎮艋舺為案例,藉由研究臺北城周邊臺灣地方有力者活動軌跡,究明總督府與臺灣地方有力者間的互動與雙方互動的意義。艋舺是一座發源於清代的河港商業城鎮,該地的重要商人多是透過兩岸戎克船貿易發家致富的泉州三邑人,並透過同鄉會及商業組織壟斷商業利益。這些商人往往會提供社會救濟與福利、維護地方治安、協助官府收稅,補足了清代官府在地方治理的缺口,並藉此累積名望與影響力,以換取特權、擴張利益。不過至19世紀末,由於亞州貿易環境出現變化,艋舺商人的利潤與實力下降。同時,臺灣政治局勢也發生劇變,讓曾叱吒一時的艋舺商人,必須轉變態度及方針。艋舺商人的轉型正發生在1895年至1897年,總督府與臺灣地方有力者相互摸索統治平衡的時間點。從該地商人的動向可以發現,艋舺的商業與政治問題相互牽動,使艋舺商人必須積極與臺灣總督府達成管理地方的共識、展開合作仲介的關係。而這些變化也改變了百年來,河港城鎮艋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