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106
-
Item國中學生考試觀之研究( 2022)受到中華文化儒家及科舉制度的影響,「考試」的角色與功能的重要性,深植於教學現場師生與家長的觀念中。學校與考試雖有客觀的制度性措施,學生卻帶著對考試進行主觀性的詮釋,並發展出不同的意義與行動取向,即形成了「考試觀」。本研究先梳理與考試有關的教育社會學理論,再以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描述班級共同的考試觀及四位個案學生的考試觀。本研究目的為:一、描述選定班級集體學生發展出何種共同的考試觀。二、針對選定的個別學生,分析形塑其考試觀之社會文化脈絡。根據研究目的選定大臺北地區一所國中的一個國三班級為研究場域,資料蒐集的時間為國三上學期10月初至國三下學期6月底離校,以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來探究國中學生的考試觀。研究發現第一部分將描述班級學生共同的考試觀。考量多重社會文化脈絡下,班級內學生個體觀念與行為仍有差異性,對考試的觀點與回應策略有所不同,第二部分則透過描述四位個案學生個別的考試觀,呈現個體與多重結構力量的拉扯與調適策略。透過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獲致以下的結論:一、學生將學校考試分成「小考」、「大考」、「期末測驗」和「模擬考」等類別。二、面對考試學生發展出「背」、「理解」、「猜」和「作弊」的行動策略。三、學生的生活節奏與未來生涯被考試所管控。四、學生認為補習是準備考試的雙面刃。五、學生的考試觀在自我與多重結構力量的拉扯中調整與形塑。六、學生的考試觀是其主體性的展現。研究的啟示從考試之面向討論適性發展與階級再製、人生幸福的想望、個體能動與自在性及考試觀對教師的影響等問題,將作為教學現場與政策制定與調整之參考。
-
Item我國大學入學制度公平性之能力取向分析( 2021)我國自2002年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以來,在入學機會及弱勢入學方面,均仍有許多公平問題值得深入探究。能力取向相較於其他教育公平理論關照更加全面,且能力取向在大學入學制度之研究尚待開拓,過去國內以能力取向探討教育問題之研究,均未建立分析架構,因此,本研究透過詮釋學方法及文件分析法,深入探討能力取向之個體殊異性、資源與轉化因素、抉擇(能動性)、能力與功能運作等核心概念後建立分析架構,並據以分析我國大學入學相關政策、法規及實務上的公平問題。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入學機會:(一)雖然目前已有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及特殊選才等入學管道,但其中只有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能夠彰顯個體殊異性;(二)家庭經濟及文化資本是影響個體學業表現的重要資源,而個體身心健康、父母職業、高中教師資歷、個體所在縣市等,亦是重要的轉化因素;(三)即使入學管道相當多元,但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個體抉擇,且指定科目考試與學科能力測驗有其時間序,考生報考指定科目考試未必出自自由抉擇;(四)符合學力資格,且身心狀態都能符合大學招生規定者才有機會進入大學;(五)選才將個體的優勢條件視為準備好上大學的條件,忽視個體達成該項表現的過程,也未關注到大學入學後能成功的能力;(六)高等教育階層化,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進入學費昂貴品質較差的大學。 二、弱勢入學:(一)以經濟或文化不利定義弱勢略顯狹隘,並且以身分界定弱勢也忽視個體殊異性;(二)資源補助以經濟為主,忽視個體不同需求,且未關注個體抱負的重要性;(三)入學管道僅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能凸顯弱勢生的特殊境遇。 針對前述問題,本研究提出實務改革措施及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一、大學入學機會:(一)達成教育機會均等的政策目標,不宜由入學率之量化數據來呈現,必須深入探討限制個體實現這項功能運作的原因,逐一審視資源、轉化因素、個體抱負等關鍵,並將個體就讀的大學之品質亦納入衡量指標;(二)個人申請及特殊選才最能彰顯個體殊異性與能動性,也能以更多元資訊評價學生,應給予大學擴充名額的空間,並持續辦理招生專業化,提升審查員知能,避免個人申請選才淪為積點競賽;(三)個人申請審查尺規之訂定,應更全面考量準備好進入大學的能力,而不是僅以學業表現或優勢條件來選才;(四)調整考試期程,讓考生能真正依照自己的傾向做選擇。 二、弱勢入學:(一)弱勢定義範圍應更為擴大,並且讓不符合現行法定弱勢身分,但受教育之能力確實受到剝奪之個體有陳述的機會;(二)必須察覺「多重弱勢者」其能力受限的程度更為嚴重,分配資源時,應更加細緻地排序;(三)部分大學優先或逕行錄取弱勢生的作法應予修正,可參照美國1978年的Allan Bakke案之後建立的兩階段審查模式;(四)大學校系在建立書審評量尺規時,可將能力、能動性、抱負等概念作為重要的選才構面。 針對後續研究,建議可更進一步採取訪談法,了解個別學生的處境,另外,本研究以外國研究成果提出「準備好進入大學」、「入學後能成功的能力」之能力清單,未來可進一步建構合於我國的能力清單。
-
Item臺灣偏鄉小學推動STEAM教育之經驗、策略與運作模式( 2021)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偏鄉小學推動STEAM教育經驗,分析臺灣偏鄉小學推動STEAM教育之策略與影響因素,並解析臺灣偏鄉小學推動STEAM教育之運作模式與課程發展歷程,同時反思臺灣實施STEAM教育實務經驗與理論差異之情形。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為主,輔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兩階段正式研究。第一階段研究,針對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愛迪生出發公益學習活動-到校服務扎根計畫」106學年度至109學年度22所小學之教師發放問卷,以瞭解教師進行跨領域教學情形、對STEAM教育理解程度以及STEAM教育推動經驗與意見。第二階段研究,透過訪談、觀察與文件檔案資料,探究臺南市左鎮區光榮實驗小學、彰化縣竹山鎮秀林國民小學與彰化縣芬園鄉同安國民小學等偏鄉三校推動STEAM跨領域專題課程經驗並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一、不同性別、教學年資、是否偏鄉與是否教授自然科學領域之教師,對於STEAM教育理解與實施情形無顯著差異。二、STEAM教育受「推動性」、「持續性」與「有效性」三大因素交互作用,以「外部催化」、「內外整合」「或內部激盪」等策略,有助於提升教師實施STEAM教育之意願。三、STEAM教學以「問題情境」為運作核心,形成「問題情境、學科整合、教學轉化、情境再創」之課程動發展態歷程。四、STEAM學習以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取代高科技設備,並依學習準備度給予學生嘗試錯誤探究機會而非按圖索驥。五、臺灣實施STEAM教育宜需強化藝術的人文性與整合性角色,結合學校在地元素與學生生活經驗,透過專家協同教學,採跨領域專題設計,以培養學生跨領域知識整合與應用的能力。
-
Item一個框架,各自表述學校時間框架與國中生時間運用策略之研究( 2022)在教育系統中,每個學校都會設定一個時間表,引導各種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與學生通常需要參照時間表行動。學校透過時間框架規範每個師生的作息,雖讓學校穩定有序,也可能限制學生的作為,促使學生運用策略跨越既定的時間框架。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某個特定學校為研究場域,研究者希望能深入理解不同類型學生是否都會被學校時間框架所框限而試圖想跨越,試圖理解該校的時間框架如何?學生如何詮釋此時間框架?學生是否試圖跨越時間框架?以何種策略跨越?為何跨越?這樣的跨越與學生之社會文化背景有何關聯?其研究目的如下:一、該校的時間框架如何?學生如何詮釋此時間框架?二、幾位選定的學生,其時間觀點(time perspective)為何?是否試圖跨越時間框架?以何種策略跨越? 三、這樣的跨越與這幾位學生之社會文化背景有何關聯? 為能厚實描述學生對於學校時間的詮釋,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徑,選定台北市某所中學描述其時間框架與脈絡,並以該校某個八年級班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八年級上學期隨即進入現場進行實徵資料的蒐集,直至九年級上學期結束,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文件分析等研究方式,藉此理解學生時間運用的觀念與行動。 本研究透過相關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之後獲致下列結論:赤子中學基本時間框架是反覆循環的時間迴圈;身處學校時間框架下學生的學校生活是被框限的,若不遵從可能會遭受懲罰;師生互動下教師對學生的好惡也影響了時間框架的鬆緊。再者,學生選擇是否跨越學校時間框架也與其階級文化、學業成績有關,且學生回應策略與其時間取向亦相互影響。故在「官方」定義的時間,學生對於學校時間的意義實則上有自己的詮釋,引導著學生展現出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
-
Item以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研究( 2022)1980年代後期,歐美國家相繼採用市場治理來因應高等教育擴充後所產生的教育經費、品質和績效問題,市場治理邏輯主張公開大學資訊讓學生進行明智且知情的選擇,以增進大學提升品質和績效。此外,新治理主張的網絡治理提出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透明工具,並強調大學資訊應對學生及相關利害關係者公開,以促進績效、決策、理解和支持。OECD指出,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組織一樣,應對外公開治理過程及成果資訊。近期,學術界及行政界倡導證據為本的研究和決策,資訊公開乃是證據本位決策之基礎及關鍵要素。以上不論是市場治理、網絡治理、企業治理以及證據治理,均強調大學資訊公開之重要性,資訊公開漸受高等教育決策者重視並納入政策。近年來,美、英等國家基於高等教育市場消費者選擇之資訊需求,建立高等教育資訊平臺,公開大學資訊提供學生作為校系選擇之參考。臺灣亦於2005年建立制度性之大學評鑑並將評鑑資訊對外公開,並於2015年建立「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本研究目的為探究政府以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理由、了解推動成效、探究面臨之挑戰以及各界對其之建議。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並以訪談作為資料蒐集方式。研究結果發現:(1)政府採用資訊公開作為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之理由為高等教育治理及大學自主之需求、高等教育市場機制之需求、大學社會責任所需、促進大學良性競爭、證據本位政策規劃所需以及資訊工具成本較低;(2)對於政府公開大學資訊成效,認為在大學績效課責、爭取外界支持大學以及促進大學良性競爭等具有初步成效,並能促進大學決策與內部管理以及政府決策,但在降低學生和大學間的資訊不對稱成效則較有限;(3)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面臨資訊正確性、資訊即時性、資訊穩定度、資訊相關性、資訊傳遞及解讀、資訊應用、資訊機敏性以及造成兩極化效應等八個面向八項挑戰;(4)對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提出資訊品質、資訊內容、資訊傳遞和解讀、加強資訊公開決策過程的外界意見溝通及強化外界監督力量等五個面向之建議。並依據研究結論,對政府推動大學資訊公開提出建議。關鍵詞:資訊公開、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