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Item 影響國中教師對學生態度整差異因素(1973) 黃明章Item 我國高級中學學生升學問題與輔道(1973) 鄭熙彥Item 布魯納認知理論在課程組織中的應用(1974) 梁恆正學校課程在服應社會變遷所做的調適,通常是課程組織方式的改變。美國在一九五七年後的教育改革,以強化中小學課程為重點,課程組織著重優異智能的充分發展為規準,布魯納認知理論在這種時代思潮下,乃與「新課程」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本研究假定布魯納認知理論為「新課程」提供重要的學理依據,因此本研究旨在:1.探討布魯納認知理論的基本概念;2.分析布魯納認知理論與課程組織的關係;3.闡明「新課程」的基本原則,提供我國課程實驗的參考。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哲學分析法,著重理論分析,並參酌歷史分析法,以掌握布魯納認知理論與課程發展的關連。全文分成兩大部份。前面二章討論布魯納心理學中,認知的意義、發展及智能成長三個基本概念,導引出文化-教育-智能的重要關連;進而探討內在動機、直覺思考、發現學習及學習遷移四個涉及教育過程的概念,以究明課程組織的心理基礎。第二部份乃據此闡明布魯納對於課程組織的主張;本研究提出「學習準備度觀念的轉變」、「知識構造化以組織教材」及「教學方式配合認知發展」三個指標,釐清布魯納倡導「螺旋型課程」的原理,並分析「學科結構中心」課程理論所受布魯納認知理論的影響及其發展。最後乃歸納本研究發現而殿以結論。 根據理論分析所得,本研究引申四點原則,提供改進我國課程實驗的參考: 1.「新課程」強調認知的過程,著重學童的「發現學習」,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配合課程的實施。2.目前我國「新課程」仍停留在翻譯多國教材階段,教材結構與學童認知結構的配合,亟待進一步研究。3.根據「螺旋型課程」組織的原理,我國各級學校課程的安排,應再作調整。4.今後課程修訂應採協同方式,逐步祛除翻譯外國教材的依賴性,而糾合各學科專家、教育學者、心理學者、藝術家、中小學教師共同設計,以配合本國學童的發展及社會需要。Item 國中校長的教學視導任務(1976) 陳金進Item 國民中學教室中師生關係現況及其影響因素(1980) 黃桓Item 國中學生生活科技課程經驗之性別分析:一個教室的個案研究(2002) 許智英; Chin-Yin Hsu在傳統既定印象中,「科技」向來被視為男性的天下,這種意識型態 常常導致女性對科技的恐懼,並影響女性接觸宇學習科技相關學科的動 機,但過去科技教育領域卻缺乏相關性別研究。有鑒於學生為學習的主 體,個體認知對所學有理解與詮釋的主動性,為了解國中學生學習科技的 情形及其中所蘊含之性別議題,本研究採教室本位質性個案研究,邀請東 東國中二年A 班36 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採用教室觀察及焦點團體訪談 作為蒐集田野資料的主要方法,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他們學習生活科技 課程及接觸相關科技的情形及看法,探討學生學習的主觀經驗,以性別分 析為主軸進行課程經驗之研究。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壹、學生的課程經驗與課程設計理想確有落差存在,且具有個殊性。 貳、對女性不利的學習環境依然是現今教育的問題。 參、傳統刻板印象是學生建構其課程經驗的重要影響因素。 肆、男女大不同乃社會建構下的產物。 故針對研究發現,提出如下建議: 壹、建立對女性友善的科技教育體系 一、革新科技課程內涵,融入女性經驗。 二、打造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 貳、鼓勵學生發聲,加強師生交流 參、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持續與擴展進行課程經驗相關主題的研究。 二、應用女性主義教育學的研究取徑。 三、探究科技領域傑出女性的學習歷程。 四、進行男性研究。Item 明代社學之研究(2002) 丁淑萍; TIEG, SHU-PING本研究主要是透過廣查明代地方志,並輔以明代一般性史籍,以探討明代社學的發展,並進一步釐清社學的性質及歷史地位。研究發現如下: 一、社學萌於元,是設於縣級以下的學校,明代沿之,經太祖的創制,英宗、憲宗、孝宗及神宗等皇帝也下詔督辦社學,使社學的辦理漸趨完備。 二、自社學的設置者、管理者、經費來源等方面來看,發現社學具有官學的色彩,但若自教師、學生、課程來看,則與私學相近,因此將社學視為「準官學」。此外,明代社學含有普及教育的理想,在程度上屬於「小學」教育的階段,在對象上含有平民教育的內涵,在內容上有社會教育的意義,但從入學的強迫性與否來看,社學並非義務教育。 三、明代可考社學總數為11,967所,其中分佈於兩直隸與十三個布政司的有11,881所,每府(州)平均有54.75所,每縣平均有8.75所。 四、明代社學的興衰,受到皇帝下詔興舉、提學官的督導、府州縣官的關心與否以及陸王心學的影響。 五、明代社學的歷史意義可分別自如下三方面來看:(一)社學屬明代教化政策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與其他教化機構結合,具有社會控制的功能;(二)社學在官學系統中的意義,一方面是作為地方儒學的下級學校,一方面則可自學校數量的增加、設置地點深入基層以及招收對象不限等方面來看,社學促使教育機會擴大;(三)社學為明代啟蒙教育的一環。 總之,明代社學是第一次以官方的力量來為鄉里百姓提供眾多的教育機會,在中國教育史的發展上,實在不容忽視。Item 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2003) 蔡慧君台灣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然而長久以來,原住民所遭受到的種種不平等待遇,致使原住 民族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教育上都處於相當弱勢的不利處境。儘管原住民長期處於教育劣 勢,但其中仍不乏有少數接受過大學教育的知識精英,探討他們過去的學校經驗與族群認 同狀況,相信能給予教育工作者一些不同的啟發。職是之故,本研究乃採「深度訪談法」 ,訪談了7位原住民知識精英,並從訪談所得資料歸結出10項結論如下: 壹、家庭生活的穩定與父母教育態度是支持原住民知識精英得以安心求學之根本因素。 貳、「學業成績」仍為學校教師與同儕判斷原住民成就與能力的最重要標準,惟原住民學 生在校園中常遭受「雙重標籤效應」之對待。 參、「課業壓力」及「缺乏友伴」為原住民知識精英在大學階段較感適應不良之兩個因素 。 肆、原住民知識精英對加分政策抱持肯定態度,但仍期望學校相關單位輔以配套措施。 伍、原住民知識精英長期與漢人混居,對族群差異的敏感度不高。 陸、大學原住民社團的參與,對於原住民知識精英之族群意識的啟蒙與動員具有相當影響 力。 柒、對族群文化的認知不足,以及母語能力的喪失,致使原住民知識精英對族群認同的內 涵僅以血緣為據。 捌、社會大眾對原住民之刻板印象與偏見,原住民知識精英以「努力求取成就」來建立自 信,期能擺脫污名。 玖、原住民知識精英的族群認同型態大致可分為「涵化型」和「融合型」。 拾、文化模式理論不適用於解釋原住民知識精英獲得高教育成就之原因。Item 國民小學推動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2003) 吳建華; Wu, Chien-Hua近年來,課程改革帶給學校極大衝擊,無論是學校的組織結構、文化、權力生態等皆產生重整的現象。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深入瞭解一所國小如何透過組織學習營造有利於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環境,透過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方式取得實徵資料後,歸納出個案國小推動組織學習的歷程、影響因素、策略與議題等。在「組織學習歷程」方面,可分成奠基期、成長期與穩定期,各期皆有發展的重點與困境。在奠基期,學校主要是從時間、空間與人員選取等面向著手,營造一個組織學習的環境;在成長期的發展重點則是營造團隊學習的文化,困境則是成員理念的溝通與團隊學習的弔詭問題,而學校是透過平衡領導、團隊重組及共識營活動加以解決;在穩定期階段,學校著重研究理念的推動、學習活動的分殊與深化,困境乃缺乏足夠的研究時間及成員外部流動趨止,校長則是鼓勵教師進行協同合作研究及訂定職務輪調辦法解決相關困難。在「組織學習的影響因素」方面,外部因素有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地方教育政策、學校社區環境等;內部因素則有校長領導的模式、校園空間的規畫、學習時間的運用等。在推動「組織學習的策略」方面有知識管理、系統思考、團隊學習、改善心智模式、教師評鑑等。在「組織學習的議題」方面有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學習領域發展的競逐及基本學力測驗的推動等。 綜合言之,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一、組織學習因應時空脈絡呈現不同發展階段 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是促發學校推動組織學習的動因 三、人員組成結構決定組織內部學習的可能性 四、組織脈絡與組織學習是互為影響的動態關係 五、交互使用「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領導模式是較佳的組織 學習推動策略 六、願景的回顧與省思是組織持續學習的催化劑 七、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是相互彰益的關係 八、團隊運作是啟動學校組織學習的關鍵 基本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發展國小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研發完善的課程與教學評鑑機制,作為推動組織學習的參考依 據 (三)實施教師分級制,形塑教師專業倫理文化 二、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1.校長應多花時間對學校教師行銷個人的辦學理念 2.願景建構完成後,應定期省思與回顧,並提出短期、中期與長期的 發展目標 3.九年一貫課程的組織學習活動規畫應朝專業發展、自我更新模式邁 進 4.成立領域召集人會議,作為學校課程發展的核心領導團隊 5.增益團隊領導者的課程領導知能 6.學習領域課程小組的組成,宜考量教師專長與興趣 7.營造組織知識共享的科技與文化環境 8.建立職務輪調制度,促進組織內部知識的更新 (二)對教師的建議 1.籌組異質的班群及學年團隊,進行課程與教學的研討 2.培養個人第二專長 3.加強非正式關係,成立學習社群 三、對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主題方面 1.研究不同背景學校的推動經驗 2.探究學校內部團隊的運作情形 3.瞭解學校班群空間的使用情形 (二)研究觀點方面 1.以「微觀政治」的角度探究 2.以「組織文化」的觀點切入 3.以「組織演化」的視域分析Item 國中初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之研究:以六位女校長為例(2003) 林靜慧近年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並追求專業發展的情形相當普遍,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行政主管或領導的職位,然在教育行政領域中,對於女性的研究多半採用實證主義觀點去解釋社會現象,使得對於女性領導者的瞭解一直是處於以男性為思考的架構中。由於社會文化的變遷及性別角色刻板化的影響,兩性在成長過程中,經驗了不同的社會化歷程,是故,當女性晉升至以男性為主導的場域時,其所面臨組織社會化及角色調適之歷程有其不同於男性之處。基於此,本研究將焦點置於瞭解國中初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之脈絡及歷程;影響她們組織社會化之相關因素;以及在面臨組織社會化時所遭遇之困境及因應策略。 本研究邀請六位國中初任女校長參與,主要藉由訪談的方式,瞭解六位國中初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之歷程,最後則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女性領導者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 根據研究蒐集資料,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1. 組織社會化歷程受到個人與脈絡因素之交織影響。 2. 初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歷程有其階段性。 3. 組織脈絡對於初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有其影響及限制。 4. 個人因素影響初任女校長組織社會化之歷程。 5. 重要他人對於女校長生涯發展有其決定性。 6. 有效運用正式與非正式組織有助於組織社會化之進行。 7. 女性缺乏認同的角色學習典範。 8. 家庭的支持是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關鍵。Item 教師之學生分類架構(2003) 李昆翰本質性研究調查探究教師對學生的分類行為,包括隱含其中的深層意義,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其主要目的有四:第一,探究教師對學生分類的行為;第二,發掘教師對學生的分類所隱含的意義;第三,發現教師對學生分類與其互動策略的關連;第四,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選擇一個國中班級與該班導師為研究對象,以訪談及觀察為研究方法,並蒐集相關文件資料。就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以下結論: 一、教師對學生的分類,是基於管教的便利性,而不是求理性、周延的科學分類。進行分類時,特別著重學業和行為表現兩個面向。 二、教師對學生的分類反映其信念與觀點,且與個人經驗及教師任務有密切關連,兼具社會與個人兩種性質。 三、教師的學生分類架構由「順從性」及「可教性」兩個主軸交織而成。學生根據「順從性」可分為「助力型」、「阻力型」、「安分型」三類;依照「可教性」,學生可分為「可教性高」與「可教性低」兩種類型,由此形成六種學生類型。 四、師生互動關係分為三種。教師與「助力型可教性高」和「阻力型可教性高」兩類學生的互動情形,稱為「積極互動模式」;教師與「助力型可教性低」與「阻力型可教性低」兩類學生的互動情形,稱為「消極互動模式」;而教師與「安分型」學生的互動,無論可教性高低,都屬於「隨機互動模式」。 五、教師的學生分類架構,隱含著學生性別與階級的差異。 六、教師的學生分類架構,隱含「班級本位」與「功利主義」的思維。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過程中所遇到的限制與困難,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Item 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2003) 胡士琳; Hu, Shih-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並從中瞭解微觀政治現象所蘊藏的問題及其對學校組織運作的影響,最後找出能有助於解決微觀政治現象所蘊藏問題之政治權力策略。在本研究中,學校行政體系是由校長、行政人員及教師三種不同利害關係人所構成的關係網絡,而微觀政治現象則是由「意識型態與利益」、「政治衝突」以及「政治權力策略」三大要素所形成。基於研究目的,為了深入探究實存於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一所國民中學為個案進行研究,並藉由訪談與觀察的資料蒐集方式,經由對於資料的分析與討論、探索反省與啟示,以提出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在學校行政體系微觀政治現象中,不同利害關係人間意識型態的矛盾,來自其所持利益觀點的不同。 二、在學校行政體系微觀政治現象中,各利害關係人常會避開正面的衝突。 三、在學校行政體系微觀政治現象中,某一利害關係層級的政治衝突,會影響其他利害關係層級亦產生政治衝突。 四、在學校行政體系微觀政治現象中,體系成員的政治權力策略運用是基於權力階層關係。 五、在學校行政體系微觀政治現象中,當體系成員運用影響型與保護型政治權力策略時,容易產生不良的影響。 六、學校行政體系微觀政治現象所蘊藏的問題,在於利害關係人缺乏反省力。 七、學校行政體系微觀政治現象所蘊藏的問題,會擴大影響學校組織層級的運作。 八、學校行政體系微觀政治現象所蘊藏問題之解決,應透過體系成員的道德意識來運用政治權力策略。 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本研究對學校行政體系成員的建議如下: 一、體系成員應超越自我意識型態與利益 二、體系成員應使潛藏式的政治衝突適時浮出檯面 三、體系成員應具有生態觀,避免輕忽任一利害關係層級中的衝突 四、體系成員應避免受制於權力階層型態,促進更合理的互動關係 五、體系成員應加強對權力策略運用的反省,避免壓迫他人或隱匿自我立場 六、體系成員應加強自我道德的修練Item 教師專業及其制度化之歷史發展(2003) 黃嘉莉; Huang, Jia-Li本研究旨在以專業社會學理論與歷史制度論為基礎,透過文獻分析及理論分析,針對英、美兩國教師專業制度發展的歷史,探討教師專業制度對教師專業的影響與衝擊。 根據文獻分析與理論分析教師專業理念與其制度化後,結論如下: 壹、實踐層面 一、政府在維持與提昇教師專業有其影響力,相對的也會因制度設計不週而影響教師專業的建立。 二、教師專業制度的設置,往往會因為社會需要而有替代制度,影響教師專業的建立。 三、教師專業知識為建立學術研究的成就與理論價值,在大學為生產教師專業知識之主流的架構下,忽略教師針對實際教學知識的研究。 四、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知識隨著時代而發展不同的模式,在能力取向下教師專業知識的理論科目不受重視,加大理論科目與實際教學之間的距離。 五、教師證書的授予必須掌握師資培育的許可、師資培育的實施、教師檢定三關卡。 貳、社會文化層面 一、透過專業社會學的發展觀點,發現教師專業理念是隨歷史階段而有不同的意義與功能。 二、教師專業理念隨著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意涵,雖有負面的評價,但是教師專業仍具有促動革新的價值。 三、回顧教師專業制度的歷史,制度形成與否對於教師專業理念的形成有關鍵的作用,但是制度形成後的結果卻與原提升教師專業的目的不同。 四、政府主導教育改革的意義與價值,使得教師專業制度多配合其政策而改變,忽略建立教師專業制度的完整性與一貫性。 五、教師專業制度是公共性的議題,政府的主導性優於教師專業團體,教師專業並未建立具獨佔性的領域。 六、因教師專業並無排外的資本,促使教師專業制度成為政治角力的場域,政治力的彰顯使得教師專業的實質發展受到忽略。 七、回顧教師專業理念的發展,教師往往被視為是技術性與不受信任的社會文化影響,使得教師專業制度多著重管理教師。 八、教師專業制度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影響,並未發展出屬於教師工作特殊性的專業實踐文化。Item 市場導向的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工作性質的探討(2003) 楊士賢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把市場機制引進教育場域,這趨勢對身處教育第一現場的中小學教師產成極大的衝擊。到底市場機制將提供教師工作一個向上提升的良好背景,還是如同Stephen Ball所言,會「驅走教師的心靈」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先探討相關文獻,了解各種不同的觀點,再進行實證調查,檢證何種觀點較適用於臺灣現況。 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518人為樣本,並以自編之「教育改革與教師工作問卷」為工具,調查不同背景的國中教師所知覺到的教育市場導向趨勢,並考驗市場導向與教師工作性質的相關及預測情形。本研究以t考驗、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獲致如下結論: 一、教育改革中的市場導向大致可分為市場競爭、家長選擇、學校自主、多樣化與私有化五個層面 二、台灣目前教育改革中市場導向的趨勢堪稱明顯 三、市場導向的趨勢在都市化程度高的地區較明顯 四、年長與資深的教師感受到較高的市場導向趨勢 五、市場導向會使教師的工作負荷增加 六、市場導向無法使教師的自主權增加 七、市場導向會使教師知覺到較高的專業性 八、市場導向不利於學校同事間的關係 九、對教育市場導向的過度樂觀態度有待進一步商榷Item 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2003) 康瀚文; KangHanWen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台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各領域教師、學校裡參與教科書選用過程的相關行政人員與家長代表等人對國中教科書的選用的看法、問題與建議。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半結構式訪談等研究方法對現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進行研究。研究步驟方面,先蒐集教科書選用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與分析,以形成問卷編製與訪談問題的基礎;之後依據文獻所得編製問卷,並在台北縣市以叢集隨機抽樣抽出41所公立國民中學加以施測;之後以文獻所得、問卷結果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進一步了解真實的學校情境脈絡下,學校教師、行政人員與家長對於教科書選用制度的看法、問題與建議。最後依上述所得研究結果,提出對現行九年一貫課程國中教科書選用制度的結論與建議。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一、 在教科書選用制度的層級方面 (一)目前國民中學教師仍贊成學校自行選用教科書 (二)教師贊成縣市政府選用與地方學區的選用的比例不高 (三)不同職務與地區的教師對理想上教科書選用負責層級的意見有差異 二、 在教科書選用制度的人員方面 (一)目前學校內參與選用的人員以各領域教師為主 (二)參與教科書選用的人員應以多方參與為主 (三)行政人員應更強調其行政諮詢與協助的角色 (四)教育行政機關必須扮演規範教科書市場的把關角色 三、 在教科書選用制度的流程方面 (一)各校有另外組成專責單位的比例不高 (二)教科書選用的政令宣導與選用前的建立共識部份仍然不足 (三)辦理與教科書選用有關的研習仍有改進的空間 (四)目前選用的主要單位為各領域教學研究會 (五)目前評選教科書的規準由各領域教師設計 (六)教師認為學者專家應協助設計教科書的評選規準 (七)多數教師對目前教科書選用時間長短尚可接受 (八)部份的學校在評選教科書時沒有準備備用版本 (九)部份教師認為學校在選用後並沒有公布說明整個選用過程、理由、與教科書的使用方法 (十)部份教師認為學校在選用後並未對教科書進行評鑑 (十一)各校最常用的評鑑方式是提到各領域研究會上討論 (十二)評鑑後缺乏回饋給教科書出版商的管道 四、 在教科書選用制度的選用規準方面 (一)就整體的選用規準來看,教師對各層面的選用規準均相當重視;唯最重視「內容與組織」的選用規準 (二)出版商因素的好壞是教科書選用的必要條件 五、 在教科書選用制度的選用年限方面 (一)目前各校的教科書選用以一學年選用一次為主 六、 在教科書選用制度的可能相關因素方面 (一)在所有的可能的相關因素裡,教師認為教師個人因素與學生因素影響程度最高 (二)目前學校行政人員係以「各領域教師」、「提供專業意見」兩種角色參與教科書的選用 (三)目前家長的角色多是信賴學校而不提供意見 (四)教科書出版商的影響策略以「提高教科書的附加價值」為主 七、 在教科書選用制度的其他議題方面 (一)大多數的教師傾向於國編本與其他教科書共同競爭教科書市場 (二)半數以上的教師對於現行選用制度與在市場上的教科書並不滿意 (三)參考書與測驗卷的品質令人擔憂 (四)大多數的選用人員對於學校場域裡的選用過程並沒有太多的問題 依據本研究的結論,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與出版商的相關建議。Item 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研究(2003) 李玉惠; Yuh-Huey Lee國民中學學校革新之社會動力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探討民國八十六年以來,臺灣地區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分析國中革新的層面與成效、國中革新社會動力來源與推動策略及其成效、學校內外因素對革新的影響程度、相關人員抗拒革新的程度、抗拒革新的原因、抗拒的方式、行政人員處理抗拒的策略,以及預防或減輕抗拒革新策略之成效,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單位與人員參考。本論文只要研究對象是臺灣地區國中的學校校長、行政人員和教師,共計訪談15位校長、教師和行政人員;問卷調查共涉及12個縣市98所學校,合計992人,回收有效問卷的百分比率是83%;並且與不同縣市國中校長,進行十二次小型團體對話,每次十至十五位校長, 蒐集學校革新社會動力資料。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研究結論: 1.民國八十六年以來,國民中學已經有些革新,其中教學革新大於行政革新;革新也已發揮一些成效,惟其成效仍屬有限。 2.民國八十六年以來,國中教學革新和行政革新趨向,已清楚顯示係由統一規範轉為多元開放,由孤立固定轉為合作發展。 3.國中革新多源自於目的追尋、機械決定和自然演化;每種動力來源均有些成效,其中以目的追尋和自然演化之成效較高。 4.國中革新時會運用多元推動策略,較常使用價值統合、溝通說服和教育成長;而其中以溝通說服和教育成長之成效比較高些。 5.國中革新時,受學校內外因素影響程度頗大;而校內因素的影響程度略高於校外因素,其中以學校經費和設備影響最大。 6.國中革新時,有關人員都會有些抗拒;而校內人員的抗拒程度略大於校外人員;在校內人員中以教師的抗拒程度比較高。 7.國中革新時,有關人員會表現多樣的抗拒方式,惟間接抗拒略高於直接抗拒;行政人員則較多用積極疏通和釋放善意作處理。 8.國中革新時,引起相關人員抗拒的原因相當多而複雜;惟亦有很多種策略可以有效預防或減輕成員對革新的抗拒。 9.不同背景的國中,在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各方面,大致而言是大同小異;其中大部分無顯著差異,只有小部分細目達到顯著差異。 10.不同職務人員,對國中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之知覺,大致上大同小異;惟校長對各項成效的知覺均高於教師,且達顯著差異。 二、 建議 (一)對教師的建議 1.以自我精進帶動學校革新。 2.以教育家自許豐沛動力泉源。 3.以參與決策匯聚革新動力。 4.以自我實現促進動態革新。 (二)對學校的建議 1.投入更多努力積極推動學校革新。 2.激發源自目的追尋的革新動力。 3.兼用多元推動策略增強革新動力。 4.重視教師反應意見匯聚革新動力。 (三)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提升學校人員革新知能增進革新動力 2.善用預防或減輕成員抗拒策略強化革新動力 3.落實學校本位管理激發學校革新動力。 三、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本研究所探討之問題均頗值得作為研究主題。 2.可利用本研究作基礎進行更聚焦的深入研究。 3.研究學校革新的動力必須兼採質與量的方法。 關鍵字:學校革新、社會動力、動力來源、推動策略、抗拒與因應。Item 《莊子》的功夫修養論及其教育意涵(2003) 黃俊峰《莊子》的功夫修養論及其教育意涵 黃俊峰 摘 要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莊子》功夫修養,以期對現代教育的現況,有所啟示,並且破除對於莊子消極頹廢的誤解。 「氣」的觀念在《莊子》中站有重要的地位,因為「通天下一氣」所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因為「氣聚人生,氣散人亡」,因此「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真人是經由功夫修養之證成,有真知而後「物論」可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第四章至第七章,針對莊子「安、齊、忘、化」的功夫修養進行探討。 「安」,主要探討「安之若命」、「安時處順」以及「安其性命之情」三個觀念,即安於自己限定、存在的境域,主政者不擾民,生命自己會在生活中得到自在。 「齊」,主要探討齊「物論」、齊物以及齊死生,即不同「物論」差異的解構,物我環境關係的和諧,以及死生大惑的同一。 「忘」主要探討「心齋」、「坐忘」以及「朝徹、見獨」以及「忘適」等觀念進行探討,即執著的去除,自我中心意識的解,將自我與存在場域中。 「化」,主要探討「自化」、「觀化」以及「安化」「與時俱化」、「物化」以及」最後之「參化」等觀念進行探討,即觀照生存境域的變化,和事局的變動融合為一,參與世界的變動在其中感受逍遙自在。 經由前四章對於莊子功夫修養的探討,在第八章提出對教育的建議。 壹、 安於先天限定,不怨天;定於生存境域,不尤人;提供自在環境,不擾民。 貳、 教育「物論」的差異,「意識型態」的解構;物我關係的和諧,生態教育的重視;死生尊嚴的尊重,生命教育的重視。 參、 改革執著的去除,整體教育的考量;整體意見的廣納,個人衷心的消弭;行動重於口號,改革融於生活。 肆、 觀造人民安定的需求,不求速效;融於生活環境,配合時代脈動;教育改革的參與,逍遙自在的承擔。 關鍵字:莊子、功夫修養、氣、真人、教育Item 國民中學教師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策略之研究(2003) 曾寶儀本研究採取觀察與訪談的方法,探討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因應策略類型。主要的研究目的除了了解教師如何理解與實踐九年一貫課程之外,也嘗試將觀察與訪談所得結果類別化,以形成本研究之教師的因應策略。 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執行著重經驗導向的課程理解與實踐,以現有的資源與經驗來實踐課程改革。 二、教師的課程理解與實踐受到社會環境脈絡與學校結構的限制,例如科舉症候群的傳統思想、學校的時間與人力結構等,均會限制教師的課程實踐。 三、教師因應課程改革策略各自有不同的涵義,本研究歸納有以下五種類型:消極順從策略、融入策略、創造性調適策略、退縮策略、抗拒策略。Item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之研究(2003) 黃瓈葳本研究旨在探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相關概念、研擬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的可行步驟,並以屏東縣為例進行三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列舉可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之資源,以提供教師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時之參考。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與課程設計實作方式進行,文獻部分主要探討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涵與特色、課程設計的內涵、以及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相關的研究分析;課程實作部分以文獻分析為基礎進行課程設計,包含學習節數的規劃、發展主題、選擇主題、研擬主題課程目標與設計主題課程架構等步驟,並以屏東縣為例進行「黑鮪魚文化季」、「墾丁風鈴季」、「抗SARS總動員」等三個主題統整課程設計。 根據文獻分析與研究者進行課程設計實作的歷程,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除含九年一貫課程之特色外,其規劃有確立課程地位、規範十項指定內涵為最低要求,以及新的教學評量概念等特色。 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節數安排上可採用學習節數的下限。 三、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統整、達到基本能力、橫向連結與縱向連結為理想。 四、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的步驟為:決定教學節數、發展適當的主題、選擇適當的主題、研擬主題統整課程目標與設計主題統整架構、以及發展教學活動設計的程序。 五、將六大議題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 六、屏東縣可作為主題統整課程設計之主題列舉。 七、主題的選擇在進行以屏東地方特色為主題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時,扮演重要的角色。 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學校行政、教師、未來後續研究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小組,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學校行政的建議:學校行政應支持與配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實施。 二、對教師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的建議: (一)瞭解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與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念。 (二)瞭解學生的需求與起點行為,設計需求評估表。 (三)選定學習的主題。 (四)研擬主題統整課程目標與設計主題統整架構。 (五)發展教學活動設計與學年整體課程計畫。 (六)課程檢討的程序宜力求真切完整。 (七)不斷進行專業成長並加強團隊合作。 三、對未來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現職教師投入行動研究。 (二)將分段能力指標轉化為較具體之教學目標。 四、對課程綱要修正的建議:修正課程綱要的錯誤(參考表4-7)。Item 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之教育科學蘊義(2003) 王志華本研究旨在闡明傅科的知識考古學,用以瞭解教育科學論述的演變及其對人類圖像的定位。首先,就二次戰後法國哲學中獨特的「反人文主義」思潮,縷析傅科考古學思想的理論淵源,勾勒傅科與結構主義的關聯;復次,就知識考古學的方法,冀求深度理解考古學的分析策略。接續,就傅科人文考古學的分析,進一步探討各時代的知識型。最後,批判地檢視傅科的知識型理論,用以檢視教育科學知識型的發展,並探討其所預設的人類圖像。 綜合前述探討,所得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傅科獨到的考古學研究,係站在時興的反人文主義思潮背景中,以傳承自法國科學哲學的歷史視野,用以答覆康德的「啟蒙」問題,否定自啟蒙運動的歷史線性進步觀。 二、傅科的知識考古學一種力倡「非連續性」、「消解主體中心」、「以文獻作為文物」途徑的歷史研究。從「論述」角度探討知識的內部層次,探討論述的構成規則,其論述分析直指無意識層面,且質疑我們習以為常的分類方式。 三、自文藝復興以來,關於人文科學知識的解析,發掘出三個時代斷層蘊含著三種迥然相異的知識型發展,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知識秩序,體現各個時代的真理意志及其相應的人類圖像,從而發現人類作為知識主體地位的不穩固性。 四、現代時期中以自然科學為仿效對象的(教育)科學論述,係古典時期素樸表徵知識型的現代轉化。此種表徵性/科學性論述型構具有「唯我論」的色彩,此種「唯我論」的教育科學論述將複雜的世界化約為簡單的命題,卻不能觀察或描述自身,造成以人類作為能思維的知識主體圖像難以確立。 根據以上之結論,爰提以下建議作為教育革新參考: 一、摒棄當前教育改革中線性進步觀的迷思。 二、廢除高等教育體制中跨領域、跨學門的相關學籍限制;並於後期中等教育融入「哲學」領域的課程,已培養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素養兼備的學術菁英。 三、教育議題的討論應秉持開誠布公的態度,而能廣納諸「異見」。 四、積極從事華(台)人教育學術本土化工作。 五、關於實證教育科學的研究,宜採取後實證的研究觀點,以彰顯教育研究者的主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