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追夢的勇氣─不一樣又如何 聽覺障礙者之生涯歷程與才能發展及其成功經驗
    (2020) 何佩蓉; Ho, Pei-Jung
    本研究旨在回顧聽障者生涯歷程與才能發展及其成功經驗,自發現聽力損失開始,家庭教養如何去形塑自我的概念與建立教育方針,接續在學校求學中的尋求突破與適應的方法,到歷經求職過程的起伏過後的契機,與才能發展的整體連結,並分析他們的成功經驗。 研究者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分別與三位聽障者進行多次對話後,歸納以下研究發現與結論: 一、 聽障者的生涯歷程 (一) 聽覺障礙者在孩童時期的養成非常重要,早期對於聽損之發現,醫療介入可以幫助語言的發展。 (二) 家庭支持為日後才能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對基本教育的堅持或是明確的方針,都有助於讓聽障者的學習穩健扎實。 (三) 進入學校建立與同儕的應對方式,或是對學習的調適,幫助聽障者融入社會多樣性。 (四) 發展多元職涯,能夠獨立生活,讓自己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 二、 聽障者之才能發展及其成功經驗 (一) 面對契機的出現,把握每個來臨的機會,努力往自己的目標前進。 (二) 勇敢面對挑戰,積極找尋解決的方法,經過付出與努力,獲得卓越的成績。 (三) 以自我興趣為開端,並且不斷的與自我或他人對話,在才能發展過程中要求完美,並且積極接受自身的障礙,促成成功的要素。
  • Item
    台北縣市聽覺障礙學生父母對融合教育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2009) 吳麗明; Wu Li-Ming
    台北縣市聽覺障礙學生父母對融合教育 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市國小、國中、及高中職聽覺障礙學生父母對融合教育的滿意度,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聽覺障礙學生父母對融合教育滿意度差異的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聽覺障礙學生父母學校滿意度量表」,研究對象為96學年度台北縣、市國民小學三年級(含)至高中職普通學校之聽覺障礙學生父母。本研究正式問卷共發出335份,回收225份,其中有效問卷205份,有效回收率為61%。調查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平均得分範圍、標準差、t考驗、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依據本研究調查結果,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整體而言,高中職(含)以下台北縣市聽覺障礙學生父母滿意目前的融合教育。從分量表來看,父母滿意融合教育之「老師的態度與教學」、「支持服務」、以及「法令與制度」;但對學生的「學習表現」與「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的情形則未達滿意程度,但也不是不滿意,屬於「普通」程度。 二、對孩子學習表現的期望為「比普通同學優秀」的父母在『學習表現』分量表的滿意度顯著高於「與普通同學相當」和「沒有特殊期望」的父母;在『全量表』」與『法令與制度』分量表的滿意度則顯著高於「與普通同學相當」的父母。 三、國小聽障學生父母在「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分量表的滿意度顯著高於國中聽障學生父母。 四、不同教育程度、參與孩子教育情形不同、重視教育項目不同、孩子就學地區不同、以及孩子聽損程度不同的父母對融合教育之滿意度均沒有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行政單位、學校教師、聽障學生父母、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聽覺障礙、聽覺障礙學生父母、融合教育、 滿意度、父母滿意度、融合教育滿意度
  • Item
    國中啟聰資源班數學課堂師生問答互動研究
    (2008) 汪怡甄; Yi-Jen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某市一所國中啟聰資源班,任課教師與三位聽障學生在數學課問答互動的情形,以及影響問答互動的相關因素,透過二十四節課的正式觀察、師生訪談、文件蒐集與省思日誌等質性研究方法獲得以下主要結論: 一、「視數學為溝通」的意涵大部份尚未在研究現場中展現,師生問答互動的內涵主要呈現在滿足聽障者溝通特質的互動、師生相互關懷、磋商學習規約與學習數學知識等部份: 1.滿足聽障者溝通特質的互動呈現在師生重視助聽輔具的狀況、師生近距離溝通、老師發出訊息前先提醒學生聽與看、教師運用手語增進理解、教師矯正學生的語音、教師重述問題、學生重述教師發問的內容、學生對教師的說明進行再確認等方面。 2.學習規約是聽障學生最常主動請示發問的項目,有關數學知識方面的疑問卻無法具體表達,整體而言學生發問的頻率不高。 3.學習數學知識是師生課堂問答互動的核心,任課教師常用二分答案的提問方式,強調記憶與精熟學習。任課教師使用「為什麼」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與反省,並出現以下的互動情形:(1)程度不佳的學生無法具體回答時,老師會自行回答;(2)老師發問後沒有候答,而是由老師自己繼續發問或直接進行解答;(3)老師發問後只注意到程度較佳學生的回應,忽略說不清楚的學生的反應;(4)某些情況下發問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的表現,而非探索學生的學習困難。 4.解題過程中,任課教師會強調數學語文的重要性,但受限於時間無法真正落實,不完整的數學語言出現在問答互動中。 5.任課教師能掌握聽障者溝通特質,進行數學教學與問答引導,並且關注學生間的個別差異。 二、影響師生問答互動的因素為: 1.教師的引導技巧:教師的數學專業素養與教學引導、教師的問答引導技 巧; 2.現有課程的限制:包括教材內容、教學時間與學生程度; 3.聽障學生的心態與能力:學生維護自尊、學生既有的數學和語文能力、學生的身體狀況; 4.環境因素:視聽覺輔具的完備程度、座位安排與教師發話角度、教室光線、教室位置等。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數點建議,並對研究過程做一整體性的回顧。
  • Item
    一位多重障礙學生升學高職轉銜之旅
    (2012) 鄭靜純; Cheng Ching-Chun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探討一名國中多重障礙學生升學高職過程中所需要的個別化轉銜服務,以及在提供轉銜服務的過程中,國中教師所遭遇的困境與解決之道。這趟旅程中的主角是合併自閉症及聽覺障礙的學生,由於他本身的溝通限制與情緒行為,使得他在面臨環境轉換時更顯得難以適應,也讓這趟旅程的難度增加了。整個轉銜歷程以學生及家長兩大主軸進行分析,依據轉銜服務歷程中三個主要的問題解決過程--學生的需求、協助家長選擇安置學校的過程以及國中端與高職端教師合作的方法,呈現出在轉銜服務的架構底下,適性且個別化轉銜服務的特色。 依據轉銜架構的服務內涵,本研究在針對高挑戰性學生進行轉銜服務過程中也依據學生特質與需求,打造適性且個別化的轉銜服務。依循旅程中三個問題解決歷程,所設計出的個別化轉銜服務包含以下要素: 一、 面對學生的需求與特質:旅程中的主角是一位對於環境轉換感受相當敏感的孩子,因此在轉銜服務的歷程中更需要去注意預告的部分,透過課程介紹、參觀學校、體驗高職課程,並搭配行事曆的運用,逐步的讓他可以接受畢業的概念,減緩環境轉換的衝擊。 二、 協助家長選擇的過程:家長的參與有助於成功的轉銜,在選擇安置學校的過程中除了提供充足的資訊、參觀學校之外,也要穩定家長的情緒,並且安排家長與高職教師接觸,讓彼此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未來的合作加分。 三、 與高職端的交接過程:提供給高職教師簡潔、清楚的資料,將重點放在輔導策略的轉移,讓後端教師在接手時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學生的特質,有助於縮短磨合期,做為高職教師的諮詢對象。 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認為在轉銜服務教學實務上,針對高難度的孩子更要注意他們個別的需求與行為特質,並且提升家庭參與,提供高職教師有效的轉銜資料,以提升學生進入新環境的穩定度。
  • Item
    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研究
    (2007) 林淑貞
    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聽障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學習成效。採單一受試中的跨受試多探試設計,以三名國小中高年級聽障學生在「多媒體繪本閱讀理解測驗」評量單上的答對百分比為指標。並以「聽覺障礙學童學習態度檢核表」、「多媒體繪本教學回饋表的問卷」對相關人員進行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聽障學童之閱讀理解能力具有提升的立即和保留效果。且在學習態度上具有正向的影響。同時也有相當的社會效度支持。最後,提出教學及未來研究建議,供教師,聽障生家長及研究者參考。
  • Item
    聽人與其聽障手足互動歷程之敘事研究
    (2010) 蔡珊珊; Shan -Shan Tsai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三位有聽障手足的普通成人的敘說,及訪談其聽障手足與父母,了解與聽障手足一起成長的聽人會經歷哪些經驗,以及手足互動的歷程。 經過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先厚實地呈現三位主要研究參與者的個別故事,再指出從三個故事中發現的共同點:沒有共同的溝通方法、為滿足聽障手足語言治療的需求,都會減少手足間的互動,手足的障礙程度也會影響手足間的互動;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手足關係的發展;家庭社經地位,會影響父母如何引導手足相處;聽人手足會協助聽障手足與他人溝通、會主動關懷身障者,也會因體諒父母的付出,主動去分擔父母的辛勞。 最後回歸到研究目的,發現擁有聽障手足,帶給聽人手足的經驗,包括:受到父母的教導、照顧較少;背負父母的雙重期待;擔憂遺傳問題;社會壓力影響聽人手足表明手足有障礙的意願;聽障手足的能力與父母交付的重擔程度成反比;聽障手足的輔具與治療費用會排擠家中經濟資源的分配。聽人與其聽障手足間的手足關係,可能和一般手足關係相似,也可能是聽人手足負擔較多的協助與照顧責任。根據以上發現,我提出一些省思,及給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建議。
  • Item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特殊需求因應策略之研究
    (2006) 楊惠婷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特殊需求因應策略所覺知的供需情形,以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與雲林縣之普通班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國民中小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特殊需求因應策略調查問卷」。有效樣本429份,回收率74﹪。所得資料則以描述統計、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個人背景變項之是否擔任特教班教師,以及學校背景變項之任教階段的教師,在因應策略需求程度覺知上達顯著差異。 二、個人背景變項之性別、職務、是否輔導過聽障生之外的身心障礙學生、是否擔任特教班教師、特教專業背景,以及學校背景變項之任教階段的教師,在因應策略運用程度達顯著差異。 三、教師所覺知聽障生在行政支援策略、社會/心理環境、認知學習環境、教材教法調整與家庭支援策略五大層面,近九成的因應策略運用程度遠不及需求程度,達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普通班教師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直接教學模式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英語科學習之成效研究
    (2006) 黃君宜; Jiun-Yi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直接教學模式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在英語科學習的成效,研究對象為四名七年級中重度聽覺障礙學生,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A1-B1-A2-B2的實驗設計。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直接教學模式能提升四名受試者學習英語的成效,並且整體而言保留成效也不錯,其中二名學生保留效果較好。 二、四名受試者在「字彙拼寫」的學習效果及保留成效最好,其次是「文法選擇」,最後為「閱讀理解」。 三、四名受試者總結性評量表現在原班的排名有進步,回到原班參加全校定期考查時的成績排名也有小幅進步,顯示四名受試者接受資源班直接教學模式的補救教學有效。 四、直接教學模式能改善二名學生的學習態度,而學習態度有提升者其學習成效也較好。 五、四名受試者對於直接教學模式均感到滿意,對教學內容的滿意度高低依序為「字彙拼寫」、「文法選擇」、「閱讀理解」,與學習成效結果的順序相同,顯示對學習成效越有幫助的教學越能使學生感到滿意。對直接教學要素中的「清楚的反應訊號」、「同聲反應」滿意度最高。
  • Item
    以眼球追蹤研究觀賞中華職棒球賽之行為:聽障與觀看經驗
    (2019) 陳志強; Chen, Chih-Chiang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9)的數據,臺灣的聽障者共有122,911人,在所有身心障礙類別中排名第四,《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提及身心障礙者也有參與休閒運動的權利,在臺灣,最有代表性的運動為棒球,中華職棒(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PBL)是臺灣第一個成立的職業運動聯盟,至今累積二十九年歷史,總計擁有超過兩千萬的進場人次,轉播技術也蓬勃發展,透過各種轉播介面關注棒球比賽成為球迷的日常。棒球和其他運動一樣是用視覺功能「看」的,而探究不同特性的人觀看行為是近來新興的研究主題,眼動儀研究方興未艾,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本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學系自行研發之眼動儀EyeNTNU-p30為研究工具,結合觀看中華職棒賽事之行為與眼動儀測量,觀察聽障與無聽障、不同看球經驗之間的眼動差異,研究問題為:一、透過實景影片瞭解不同組別的研究參與者觀看現場棒球賽的眼動凝視行為;二、探討「聽障與否」對於觀賞棒球轉播的眼動凝視行為之影響;三、探討「觀賞棒球比賽經驗的差異」對於觀賞棒球轉播的眼動凝視行為之影響。研究方法以立意取樣與滾雪球法招募研究參與者,參與者限定為男性,一共取得77名有效樣本,依「聽障與否」、「觀賞經驗」兩項指標為分組依據,將研究參與者分為6組:「聽障、豐富經驗」、「聽障、普通經驗」、「聽障、無經驗」、「無聽障、豐富經驗」、「無聽障、普通經驗」與「無聽障、無經驗」,研究參與者分布為:聽障研究參與者(N=31)、無聽障者(N=46),豐富經驗(N=28)、普通經驗(N=20)、無經驗(N=29)。本研究以無母數檢定與卡方檢定針對眼動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轉播畫面部分,豐富觀看經驗者對於「球員數據」區域內感興趣(region of interest, ROI)凝視時間多於無經驗者,具顯著差異(p<.05);二、現場實景部分,豐富經驗與無經驗者的觀看行為亦有顯著差異(p<.05)。以上兩點與許多類似研究符合:相關經驗與先備知識的不同會導致組間有不同的眼動行為;三、無論聽障與否,觀看棒球轉播與現場實景的眼動行為皆無顯著差異(p>.05),與過去比較聽障與否之眼動差異研究有些微出入,研究者判斷可能是實驗類型與性質與本研究不完全相同所致。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得知:「聽障與否」不構成觀看棒球賽之眼動行為差異、「經驗差異」則有差異,無論是「豐富經驗」或「普通經驗」,皆與「無經驗」組有顯著差異。本研究建議未來可嘗試將研究參與者帶進球場觀眾席,研究真實處於球場內的不同情況(如高張力緊張局面、換局空檔、啦啦隊舞蹈表演)的眼動行為。並且職棒球團應重視啦啦隊的規模與發展,且對於安排廣告於棒球轉播時出現的位置多加留心。本研究結合聽覺障礙、棒球觀看和眼動分析,在臺灣學術界具有一定程度的首創意義。
  • Item
    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視覺-動作統整能力之探討
    (2015) 張秋萍; Chang, Chiu-Ping
    本研究探討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與聽力正常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表現是否有差異。研究參與者為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與國中聽力正常學生各20名,兩組學生的性別與年級相配對。本研究使用「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再版之普及版甲式」、「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及「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處理速度指數三項測驗進行測試,透過統計分析檢驗兩組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表現是否有差異,分析視覺-動作統整能力正確度與速度之間的相關性,並探討不同性別、年級、聽力損失程度、父母聽力狀況及教育安置等背景因素之聽覺障礙學生的視覺-動作統整能力差異情形。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與聽力正常學生在「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之「視覺-動作統整」主測驗得分無顯著差異,顯示兩組學生的視覺-動作統整能力正確度無顯著差異。 二、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與聽力正常學生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處理速度指數組合分數有顯著差異,顯示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較聽力正常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速度表現較差。 三、以20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和40名全體參與者的相關分析比較,發現視覺-動作統整能力在正確度與速度間的關聯性未達顯著。而「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各測驗間有內部相關;「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處理速度指數各分測驗間亦有內部相關,顯示運用這兩項工具測量聽覺障礙學生的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正確度與速度有一定程度的信效度。 四、不同性別、年級、聽力損失程度、父母聽力狀況與教育安置的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正確度和速度皆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利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綜合研究結果,顯示視覺-動作統整能力兩組在正確度沒有顯著差異,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速度表現較弱,因此建議在教學上宜對視覺訊息量呈現應酌量,並將學習步調放慢,確定聽覺障礙學生吸收理解教學內容後再進行新的學習內容,或許可幫助他們提升視覺-動作統整能力速度,且在學業成就表現漸有進步,以避免在學習與生活適應上產生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