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768
  • Item
    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才能發展軌跡之研究
    ( 2022) 李家兆 ; Li, Chia-Chao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才能發展軌跡。透過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的生命故事,探討其才能的發展歷程。本研究共有二十五位研究參與者,以研究者參與中華資優教育學會與摩根士丹利公司共同辦理的惜才育英計畫進行研究。本研究採用敘述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並反覆閱讀後進行分析與歸納,以了解其才能發展歷程、家庭環境及教育歷程。本研究由兩大部分呈現研究結果。第一部分描述不同研究參與者的才能發展故事,並據以描繪成才能發展軌跡,包括其在教育歷程的事件及生命歷程的事件。第二部分以才能發展理論及才能發展層次為基礎,進行跨個案的分析與討論,研究發現如下:一、 本研究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早年展現能力,且具有早熟的自我信念。二、 研究參與者其原生家庭資源匱乏,也使得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的才能發展因而受限。三、 心理社會技能是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才能發展的關鍵,而心理社會技能是逐漸累積與習得的。四、 因家庭資源匱乏,學校師長對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有重大影響。五、 校外學習機會拓展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的視野,開展更多的學習機會。最後,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積極發掘與輔導社經地位不利資優學生;關注社經地位不利學生的心理與情意需求;強化學校的支持系統與長期追蹤輔導機制;持續進行社經地位不利優秀學生的長期追蹤研究;對來自貧窮家庭環境的優秀學生的關注;來自社經地位不利家庭的優秀學生亟需社會資源的挹注。
  • Item
    未竟之路–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涯發展歷程之探究
    ( 2021) 吳佳蓉 ; Wu, Chia-J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以及探討影響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因素。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中的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與現場觀察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訪談四位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資料蒐集整理完成後,將各類資料歸納分類並摘取主題,再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結果說明如下:一、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歷程,依序為「啟蒙期」、「探尋期」、「沉潛期」、「心流期」、「回饋期」、「朝向自我實現期」六個時期,此六個時期是「不斷前進」的過程,以啟蒙期為基礎朝向自我實現期邁進,且自我實現期並非職業生涯發展的終點。二、影響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歷程的因素,可歸結為「個人因素」、「場域因素」、「系統因素」三環因素概念,三環因素皆是由數項小因素構成,各因素之間互相牽引,影響個體職業選擇、職業調適、與職業轉換。研究建議如下:依本研究之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政府機構、啟明學校、藝文協會、視障街頭藝人、社會大眾、與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學前幼兒優勢才能發掘模式的建構與驗證
    ( 2021) 石夢良 ; Shi, Meng-Liang
    學前階段的教育一直被大家所重視,因為幼兒期是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如果提供適切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在培育優秀幼兒時,資優的概念相對靜態,而才能發展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才能發展強調外顯才能和內在潛能的發展,提供孩子更多機會和支持性策略去滿足廣泛才能領域發展的需求。了解和發現本階段的幼兒的優勢才能,有助於家長和教師應對各種類型孩子的教育問題,及時回應他們的教育需求,以免他們的優勢才能因不恰當地忽視而被弱化。本研究旨在尋求一種基於才能發展觀的多元才能發掘模式,建立學前幼兒優勢潛能的評估系統,豐富學前幼兒優勢才能發掘模式的文獻,進而從實踐層面給予家長和老師可參考的簡便易操作的識別孩子潛能的方法。整個發掘模式的構建過程包括:準備階段、識別階段與驗證階段。準備階段是為了保證觀察檢核的可靠性與有效性;識別階段採用教師、家長結構式觀察檢核;驗證階段採用校標關聯效度、區別效度等方式驗證該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對象取自廣東省湛江市的一所公立幼兒園和深圳市的一所公立幼兒園,研究工具採用「多元智能量表-幼兒版(CMIDAS-A)」、自編「學前幼兒行為觀察量表」以及「資賦優異評定量表-幼兒版(GRS-P)」,研究資料分析方式包括SPSS數據處理和質性的主題分析。結果發現:一、學前端幼兒被認為最可發掘與培育的才能領域有藝術、語言和數學,最難以發掘和培育的是認知與創造力;二、多元觀察檢核的才能識別模式能有效識別出語言、音樂、美術、社會智能;三、創造力可以顯著預測其他智能發展情形,未來可以作為才能識別模式的一環。
  • Item
    國小中年級閱讀理解困難學童口語理解能力之探討
    ( 2021) 邱怡婷 ; Chiu, I-Ting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國小中年級閱讀理解困難學童與一般學童在多項口語理解能力,包括基礎語言能力與高階語言能力上的差異,以及多項口語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間的關聯性。同時,也探討多項口語理解能力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解釋力。最後,基於口語理解與閱讀理解在篇章層次皆有相似處理歷程,研究也探討使用口語敘事聽理解能力對區別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預測力。 研究對象為61名國小中年級學童,包括27名閱讀理解困難學童,以及34名對照生理年齡的一般學童。所有受試者皆以非語文智力測驗、標準化識字測驗及標準化閱讀理解測驗,排除識字與智力問題,作為篩選和分組之依據;以標準化語言測驗測量兩組學童的詞彙與語法能力;並以自編的高階語言能力相關測驗測量推論理解、文本結構與理解監控能力。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一、 國小中年級學童在不同詞彙、推論理解、理解監控能力的表現有難易度之差異。 二、 閱讀理解困難學童與一般生理年齡學童在多項口語理解能力上有顯著差異,包括在基礎語言能力與高階語言能力上均表現較一般對照組學童差,且閱讀理解困難學童於口語理解能力上缺陷並未侷限在單一的口語理解能力向度。 三、 在控制學童之生理年齡、非語文智力、工作記憶與識字能力的影響後,口語理解能力仍然與閱讀理解能力有關。基礎語言能力與高階語言能力對閱讀理解能力具獨立的變異解釋量,其中語法能力與文本結構能力能對閱讀理解能力有直接的影響,而詞彙能力與推論理解能力能對閱讀理解能力有間接的影響效果。 四、 國小中年級學童依閱讀理解能力高低進行分類的組別,可由學童的推論理解與文本結構的口語敘事聽理解能力加以預測與區分。 總結而言,本研究發現國小中年級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口語理解能力有缺陷,且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口語理解能力上,研究結果支持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困難是同時涵蓋閱讀與口語理解能力的領域一般缺陷。研究也發現學童的基礎語言能力與高階語言能力可以預測閱讀理解能力,且分別對閱讀理解能力有直接與間接效果,支持閱讀簡單觀點的理論,口語理解能力為閱讀理解能力之必要成份,同時也支持口語理解能力為多向度而非單向度的觀點。本研究對未來學齡兒童閱讀與口語能力研究,以及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臨床介入與教學提出相關的建議。
  • Item
    詞彙與文章結構策略提升閱讀困難中學生社會科閱讀能力之研究──探討處遇精準度之中介效果
    ( 2021) 王宣惠 ; Wang, Hsuan-Hui
    本研究以閱讀科學實徵為基礎,針對中學階段學生的學科學習需求,設計一套融入學科詞彙策略與文章結構策略的素養導向社會科教學(簡稱實驗教學),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實驗教學對整體中學生以及閱讀困難中學生的學習表現成效。研究對象為482名大台北地區公立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研究者首先在一所公立國中招募兩位教師參與者,並採教師層級的區段隨機分派控制試驗,將教師任教班級隨機分派至實驗教學組與一般教學對照組,兩組學生分別為182與181人;為增加對照,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法於另一所公立國中招募無教學對照組學生119人。各組學生在一般閱讀理解、一般詞彙與背景知識之基準線一致。實驗教學與一般教學皆為標準化教學,教材腳本、文本以及教學資源皆由研究者設計提供,並透過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提供支持。為確保實驗教學的教學忠誠度並確認對照教學未受實驗教學影響,本研究以教學觀察進行處遇精準度的評估,包括教學忠誠度與教學傳遞品質。研究結果顯示:(一)本研究實驗教學在多數教學成分具有中高度忠誠度,與一般教學具有方案區別度,其教學品質約介於中度至中高度,但整體品質顯著低於一般教學;(二)實驗教學成效受處遇精準度影響,如以處遇精準度作為效度工具之分析顯示實驗教學無效,如以處遇精準度作為中介變項之分析則證實學科詞彙策略、文章結構策略以及書寫活動等實驗教學成分有效;(三)無論有否接受學科教學,一般閱讀能力中學生的學科閱讀理解表現皆隨時間成長,但閱讀困難中學生有接受學科教學者能維持持平,未接受教學者則會顯著退步。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對中學階段閱讀困難學生的學科閱讀提出未來研究與教學實務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