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1

一、 本系簡史
  本系之前身「特殊教育中心」係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在教育部「加速特殊教育發展計畫」下設立,為國內第一個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的機構。目前系內近半數之教師均曾在入系前接受過中心之洗鍊,擔負在職教師研習、學術研究交流與推廣服務等承先啟後之重責。在此深厚基礎之上,先於民國七十五年由當時的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吳武典教授籌創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於民國七十九年設置大學部(統稱特殊教育學系),民國八十一年增設博士班,而成為一個完整的特殊教育師資培育機構。為有效統合系所資源,民國一○四年起特殊教育學系及復健諮商研究所改採「一系多所」方式運作。民國八十一年林幸台教授繼任系主任,其後之系主任分別為林寶貴教授、張蓓莉教授、王振德教授、盧台華教授、張正芬教授、郭靜姿教授、洪儷瑜教授及陳心怡教授(現任)。民國八十八年及民國九十二年本系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為因應特殊教育師資的迫切需求及師資培育多元化管道的實施,又於民國八十三學年度增設特殊教育輔系課程,以供本校各系學生選讀。此外,自民國七十六年起,本系即陸續開辦「中小學教師暑假研究所學分班」、「特殊教育專業學分研習班」等,並於九十學年度辦理「學士後特殊教育師資班」,以提供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機會,民國八十八年及九十二年進一步開辦暑期教學碩士班及暑期行政碩士班,民國一○五年暑期教學碩士班轉型為暑期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以提昇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人才之專業研究能力。本系創立迄今因基礎紮實、師資優良、課程深具特色,已成為國內培育特殊教育師資與專業人才,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之重鎮。
二、 任務與目標
 

本系之任務與目標為培育優質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引導特殊教育全面發展及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

 

(一) 培育人才

 
1.

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教學、研究及行政領導人才。

(1) 大學部:培養中等以上學校特殊教育師資。
(2) 碩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特殊教育專業及行政人才。
(3) 博士班:培養各級學校或相關機構之學術研究、教學或行政領導專業人才
2. 提供各級學校特殊教育或相關工作人員在職進修研習。
(1)

暑期碩士班:提昇小學或中等以上學校在職教師及行政人員之特殊教育知能。

(2) 研習班:含短期及學分研習。
3. 培育特殊教育相關領域之人才,包含: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人員、教育行政人員、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人員、各類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基金會、個人工作室、輔具相關公司/機構服務人員。
4. 提升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之特教知能,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聽力師、社工師等人員。
  (二) 學術研究
 
1.

從事各類特殊教育研究。

2. 進行特殊教育相關政策之規劃研究。
 

(三) 推廣服務

 
1.

辦理國際及校際之學術研討與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

2. 出版特殊教育刊物、傳遞新知。
3. 輔導辦理特殊教育學校(班)及相關機構之教學與研究。
4. 從事特殊教育宣導工作,導正社會大眾之觀念與態度。
三、 學生人數(105年10月24日更新)
 
 

在校生人數

畢業生人數

大學部

186

983

特教碩士班

86

363

復諮碩士班 50 74

特教博士班

55

73

教師在職碩士學位班

81

273

特殊教育在職專班 25 0

 

四、 課程結構
  (一) 大學部
 
1. 修業規定
 

本系學士班學生分「師資培育組」及「非師資培育組」兩組。「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38學分,「非師資培育組」學生畢業需修畢128學分。此外,學生並得依興趣選修輔系、雙主修及各種學分學程。

2. 特色
 
(1) 建立核心課程,以為學生共同必選學分
 

本系成立之初,在課程設計上分為智障、語障、聽障、視障及資優五組,供學生選修至少二組。然為因應融合教育思潮及師資培育趨勢,民國八十三年乃納入各類身心障礙學生教育之必備與通用課程,以「輕度障礙組」為本系學生共同必選組別,建立特殊教育通才訓練之核心課程。民國九十三年更擴充此組之學分數並改名為「身心障礙綜合組」,以更臻完善。目前本系學生可由身心障礙綜合組、身心障礙綜合+資優組、資賦優異組三組中至少選一組為必修組別,另有重度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三組之課程設計,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修。

(2) 加強教材教法與實習課程,使理論與實務密切結合
  本系各組教材教法及實務課程皆分別規劃,在教學實習方面,除全校一致要求之大四教學實習外,學生之實習課程尚包括「特殊學生評量實務」與身心障礙綜合組之「特殊教育教學實習(輕/重)」,俾利理論與實務之密切結合。
(3) 訂定學生社會服務辦法,增進學生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本系自九十學年度起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必須參與社會服務十小時,四年共計四十小時,以為畢業之必備條件,並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外各項活動,進而與特殊需求者多作直接接觸,及與家長及相關福利團體充分聯繫,以增進其實習與歷練之機會。
  (二) 研究所
 
1. 修業規定
 

碩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繳交碩士論文一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碩士學位。博士班學生依規定需修畢30學分之課程,並通過學科考,提出修業期間發表之學術性論著一份及口頭發表專題討論一場後,始得提出論文計畫口試;通過口試後著手進行論文研究,至少一學期後始能提出論文,口試通過後授予教育博士學位。

2. 特色
 
(1) 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分組設置
  碩博士課程除共同必修、共同選修(含理論與研究、統計與研究法、行政與制度)外,自民國八十八年起課程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兩組,以達專精並符合入系前學生之興趣與選擇。
(2) 兼重實務課程
  為求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碩士班開設有身心障礙教育實務、資優教育實務;博士班開設有研究實務、行政實務及教學實務等必選課程。
(3) 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師生共同參與
  碩博士學生必修二學期之特殊教育專題討論各一學分課程,由系上教授輪流擔任課程設計與執行。每學期根據議題的發展趨勢與重要性,分別邀請不同領域之學者專家,分享其專業經驗與研究成果,並開放給本系所有有興趣之師生共同參與研討。
五、

組織

  (一)師資
  本系現有專任教師18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助理教授4名和助教4名。另有名譽教授3,兼任教師11名。專任教師多數均曾留學美、日、英等國,且專精領域相當多元與廣泛。
  (二)分工
  本系每位專任教師均需參與系務發展工作,根據有關議題,採定期與不定期方式開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效。工作小組分為系務分工與專業分工兩項。系務分工計有人事組、經費設備組、學生輔導組及研究發展組共四組,每位教師至少需選擇參與其中二組。專業分工分為身心障礙組與資賦優異二組,依教師之專長,每位至少加入其中一組。此外,設有特殊教育學刊編輯小組,由系上教師輪流擔任小組成員與執行編輯工作,並根據突發之議題與學術研討會之舉辦隨時設立任務編組,以利系務之運作。
六、  特色與成果
   (一)辦學與研究特色與成果
 
1. 執行研究專案,表現優異。
 

本系教師積極執行研究專案,過去五年間主持國科會及教育部等單位委託之專案研究計劃案約100餘件。

2. 發表學術論著,成果豐碩。
  本系教師除上述主持研究計劃外,亦定期發表其研究成果於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研討會,或由出版公司出版專著,成果豐碩。
3. 舉辦學術研討會,促進學術交流。近期辦理的重大學術活動如下: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五年) 
*海峽兩岸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八十六年) 
*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民國八十七年)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國際研討會(民國八十八年) 
*2001數學學習障礙研討會(民國九十年) 
*2002第八屆亞太地區聽障會議(民國九十一年) 
*2003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
*2004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三年)
*2005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四年)
*2006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五年)
*2006第九屆亞太資優會議(民國九十五年)
*2007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7第十八屆亞洲智能障礙聯盟大會(民國九十六年)
*2008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七年)
*2009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八年)
*2011第三十五屆國際學習障礙研究學社年會暨華文學習障礙國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中日特殊教育學術交流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1華文地區「資優教育行動方案之實踐與展望」研討會(民國一○○年) 
*2012大學推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一年)
*2013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特殊教育學生需求與支持(民國一○二年)
*2014世界關懷自閉症日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國際自閉症類群教育研討會(民國一○三年)
*2014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融合教育之回顧與展望(民國一○三年)
*2015東亞讀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民國一○四年)
*2015臺灣師範大學姊妹校聯合特教論壇(民國一○四年)
*2016第一屆亞太地區正向行為支持國際研討會(民國一○五年)

4.

出版學術性刊物,深受肯定

自民國七十四年出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陸續獲得國科會優等期刊獎、政府出版服務評獎之連續性出版品類「優良出版品」獎、國科會教育學門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第一級刊物,且自2003年列入TSSCI觀察名單,於2004年列入正式名單迄今。

  (二) 服務成果
 
1. 本系多位教授曾任或現任國際性或全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理事長或主席),包括:世界資優教育協會(吳武典教授)、亞洲智能障礙聯盟(盧台華教授)、亞太資優教育聯盟(郭靜姿教授)、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張訓誥教授、 林幸台教授、林寶貴教授、盧台華教授、張蓓莉教授、張正芬教授)、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王振德教授、郭靜姿教授、陳昭儀教授)、中國輔導學會(林幸台教授、吳武典教授)、中國測驗學會(吳武典教授、林幸台教授)、中華民國視障教育學會(張訓誥教授、杞昭安教授)、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吳武典教授)、中華民國溝通教育學會(林寶貴教授、 杞昭安教授)、 台灣職業重建專業學會(林幸台教授、吳亭芳教授)、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和台灣學習障礙學會(洪儷瑜教授)。
2. 本系教授亦積極參與各級教育行政機關有關特殊教育之推行工作,包括擔任行政院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負、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少年輔導委員會委員、特殊學生鑑定輔導委員會會委員、特殊教育評鑑委員等,以拓展服務之層面。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29
  • Item
    視覺功能篩檢與視覺訓練方案對特殊需求幼兒視覺復能之研究
    (2024) 謝錫寶; Hsieh, Hsi-Pao
    研究目的: 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量化研究 ; 第二部分為質性研究。量化研究的研究目為透過視覺功能篩檢了解東臺灣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雙眼視覺功能的現況。質性研究有兩個階段:(一)個案研究:視覺訓練方案的介入對雙眼視覺功能異常幼兒之雙眼視覺功能及視知覺的影響 ; (二)深度訪談:透過訪談分析特殊需求幼兒照護者參與視覺訓練方案之前後經驗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 一、 量化研究:本研究之量化研究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屬橫斷面研究,透過大規模篩檢就讀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除了解幼兒雙眼視覺功能的現況外,也針對不同的背景變項(城鄉、性別、族籍、有無收到通知單、視力異常等)進行分析。 二、 質性研究:(一)個案研究:透過第一部分篩檢的結果,發現雙眼視覺功能異常的幼兒,在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下,經回診眼科醫師確診異常問題後,依照視覺訓練方案進行訓練,並在介入視覺訓練方案期間,追蹤其雙眼視覺功能及視知覺能力的改變,由訓練的歷程漸次建構兒童發展之支持系統。(二)深度訪談: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中的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對參與視覺訓練方案的照護者進行深度訪談,經資料蒐集整理後,做歸納分類並形成主題,再進行綜合的分析。 研究結果: 一、 視覺功能篩檢:本研究共計篩檢501位幼兒園之幼兒,其中幼兒視覺功能異常的比例以聚合近點的(融像恢復)能力為最高(23.8%)、其次為追視(5.6%)、聚合近點(維持融像)能力(4.6%)、躍視能力(4%)。視力異常確實可以反應許多視覺功能的連動問題,然而城鄉、族群、性別的分析結果都指出視覺健檢僅有視力篩檢,無法真正找出視覺功能異常的幼兒。 二、 質性研究: (一) 個案研究:三位個案共同主訴:弱視、斜視、無立體視及個別的日常生活問題,例如:時常跌倒、上下樓梯踩空、身體歪斜、頭部不正、橫向閱讀障礙、擁擠效應、複雜背景搜尋困難等問題。隨著介入視覺訓練方案後,皆無弱視、眼位變正,有立體視,移除視覺訓練方案後,仍可保持良好穩定功能,且解除了上列個案的生活困擾問題。 (二) 深度訪談: 1. 視覺能力不僅是視力一項,如果仍持著視力及視覺的概念,非一般屈光問題的學童,其就醫經驗就變得困難。 2. 斜弱視治療除了遮蓋治療與開刀還有視覺訓練可加強治療效果。 3. 應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與學習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有無視力以外的困擾。 4. 視覺訓練方案為針對視覺功能異常的幼兒與照護者所設計的視覺復能教育計畫。 5. 視覺訓練方案需要跨領域的專業的團隊通力合作或主持人需具備誇專業整合能力。 6. 家庭支持是視覺訓練方案的最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7. 一個好的視覺訓練方案,不僅會解決幼兒的視覺功能問題,也可以改變其生活困擾,進而提升學習的效果甚至心理層面的改變。 8. 對醫療制度的建議:衛教說明應清楚、需告知除手術外視覺訓練可以處理斜弱視、視覺訓練應納入早療評估項目,如果有健保給付可以讓減輕家長的負擔。 結論與討論 根據本研究的三個部分所搜集的結果給予以下的意見:1. 眼科團隊需擁有視力值以外的視覺功能檢驗能力與落實轉診。2.應告訴學童有斜弱視問題的家長,除了遮蓋治療、斜視手術以外,還有視覺訓練可以加強治療效果。3.視覺訓練需要跨專業團隊或是具有跨專業整合能力。4.建議早療服務將視覺訓練方案導入在視覺功能異常的幼兒服務中。可解決沒有健保支持的問題,解決因經濟問題無法就醫的困難。5.給學校的建議:在視力篩檢通知單上,除視力以外可註明學習、生活、行動上的問題及建議適合的回診的醫療單位。6.家庭支持是視覺訓練方案的最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 Item
    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決策現況與支持因素之研究
    (2024) 許祖劍; Xu, Zu-Jian
    對於智能障礙學生而言,自我決策是其做選擇、做決定,且能自我掌控、獨立生活的重要能力。本研究之樣本來自中國大陸湖北省部分縣市的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學校支持及家庭支持之現況,比較其與普通學生之差異,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智障學生之差異,分析學校支持、家庭支持與自我決策能力的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取樣方式爲立意取樣,問卷爲改編,其向度爲自我了解、心理賦權、自我調整及獨立自主。研究結果顯示,在自我決策個人能力現況部分,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顯著低於普通學生;智障學生不同性別、生源地以及父親的教育程度差異不顯著,而不同年齡段、智力等級、教育階段、住宿形式、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類別差異顯著,母親的職業類別在自我了解能力向度有顯著差異。跨變項之分析結果爲輕度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顯著落後於普通學生,大齡智障學生(16歲及以上)顯著低於普通五年級學生,大齡輕度智障學生與五年級學生沒有顯著差異,高職智障學生顯著落後於五年級學生,高職輕度智障學生與五年級學生沒有顯著差異。在學校支持部分,普通學生與智障學生感知到的學校支持差異不顯著。智障學生不同性別、生源地、教育階段、住宿形式的學校支持程度差異不顯著。不同年齡段、智力等級的學校支持差異顯著。在家庭支持部分,普通學生感知到的家庭支持程度顯著高於智障學生。智障學生不同性別、教育階段、父母職業類別之家庭支持差異不顯著。不同智力等級、生源地、住宿形式、父母教育程度之家庭支持有顯著差異。智障學生不同年齡段之家庭支持在自我了解向度有顯著差異。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整體分數與學校支持程度的分數呈顯著的正相關,與家庭支持程度的分數呈顯著的正相關。學校支持與家庭支持亦呈現顯著正相關。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學校支持、家庭支持,可解釋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26.7%的變異。學校支持與家庭支持不同向度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学校支持部分,自我了解支持、心理賦權支持可顯著預測個人自我決策能力,在家庭支持部分,獨立自主支持可顯著預測個人自我決策能力。最後,本研究建議進一步提升學生個人自我決策能力水準、學校支持及家庭支持水準;增強學校與家庭合作,共同提升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
  • Item
    視覺障礙長者數位能力與需求之研究
    (2024) 吳佳諶; Wu, Chia-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障礙長者的數位能力發展現況、數位能力發展相關需求,並探討視覺障礙長者間數位落差的情形。採用調查研究法,以問卷調查進行資料收集。調查問卷引用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針對全國身心障礙者數位發展的調查問卷作使用,進行面對面以及電話訪談逐題訪問,做為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研究參與者透過社團法人中華視障安養福利協會,招募60歲以上視覺障礙長者,進行立意取樣,計有100人接受調查,包含女性43位及男性57位,共計100份有效問卷。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八成以上的視覺障礙長者積極參與網路世界,但不到三成能夠獨立操作資訊設備。二、九成以上的視覺障礙長者需要輔助軟體參與網路世界,其中四成以上有數位相關課程的需求。三、數位落差確實存在視覺障礙長者間,包括第一層數位落差以及第二層數位落差。四、個人背景變項中的年齡、自覺經濟狀況以及視覺障礙狀況顯著影響視覺障礙長者數位能力發展。因此儘管超過八成的視覺障礙長者活躍於網絡世界,仍需關注那些未參與網絡世界的視覺障礙長者。資訊訓練的設計和安排應針對視覺障礙長者的需求,並考慮個人背景變項,以更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數位能力發展。這不僅能提升其生活品質,還能確保他們在中高齡重返職場的趨勢中不被排除。除此之外,本研究顯示視覺障礙長者參與數位世界中的情況及統計分析結果,希望能夠以此為基礎,提供政府部門、社會福利機構及職業訓練單位對於視覺障礙長者參與網路世界之相關建議及啟發,以進一步促進視覺障礙長者的數位能力發展與社會融合。
  • Item
    普教與特教教師對學習障礙學生接受雙語教育的觀點之初探
    (2024) 黃彩婷; Wong, Choi-T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普教與特教教師對學習障礙學生接受雙語教育的觀點。通過採用質性研究方法,分別向雙語教師、特教教師、學障生共十五名的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化的深度訪談,探討學障生在接受雙語教育的情況下之學習情形與教師之教學及輔導經驗,並了解雙語與特教老師對其有何感受和建議。祈更了解融合班雙語教育實施現況,為雙語教育與特殊教育之持續發展提供改善方向。研究根據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及分析後歸納出以下結論:一、學障生於各雙語課之學習表現存差異,整體學障生大致習慣雙語課的學習模式,但雙語融入確實有引起學障生部分學習挑戰;二、雙語及特教教師指出了有助學障生於雙語課中學習的教學策略,並表示可通過普特教師合作以更照顧其需求,且雙語教師亦提出針對學障生的個別支持與跟進,並就其教學任務及評量作調整;三、學障生對雙語課之感受呈正向,但對英語字詞學習動機不大,對不同雙語課堂活動與學習模式的喜愛程度存顯著差異,並對雙語課堂設計、教師及同儕於雙語課上提出了期許;四、雙語、特教教師整體皆對雙語教育抱積極態度,唯部分特教教師同時亦提出擔憂,並指出普特合作在雙語教育上仍有待加強緊密度,且融合班實施雙語教育仍存在困境,期能通過加強各方對雙語教育之共識、雙語課之教學設計、師培及在職培訓、師資甄選上的審視以改善雙語教育現場。依據本研究的結果,研究者對教師、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師資培育單位四方面提出實務上的建議。並根據研究限制,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參與者兩方面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之教學實務知識研究
    (2024) 張書豪; Jang, Shu-Hau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時,所具備的教學實務知識。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資料,分析9對任教於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的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及其實習學生的教與學。同時,邀請具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身分與學術經驗的10位協同編碼者及3位外部諮詢顧問,進行資料編碼與信實度檢核,藉此探究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實務知識的建構來源及實務知識內涵。盼本研究能有助於資優教育的師資培育,並強化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實踐。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一、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  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餘,仍願意並持續承擔此責任,呈現實習輔導的實踐意義,包含:倡議資優教育的使命及實踐的勇氣、傳承教育的信念、資優教育專業的雙向互惠到形成實踐社群、掌握情境學習的互動特性。二、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建構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可視為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將教學知識轉化為實習學生成為人師的學習指引。其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建構來源共有六項,包含:實習輔導教師回顧自身實習經驗、透過輔導實習學生累積的經驗、跟其他輔導教師交流對話、資優班夥伴教師協助、同時擔任其他教學專業工作以及專業進修,藉此建構指導實習學生的教學實務知識。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知識內涵(一)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意象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對實習學生的期待,做為實習輔導要達成的目標,主要有九項意象:價值認同化、專業導向化、多元嘗試化、理想脈絡化、風格建構化、經驗系統化、教師形象化、教育使命化、教職目標化。(二)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原則本研究發現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務原則有下列四項:營造教學歷練的各種機會,培養教師專業;引導實習學生發掘自身的獨特,長出自己的樣子;提供實習學生支持、關懷與鼓勵,對教職懷抱正向感;以身作則,並保持開放與彈性。(三)資優教育實習輔導的實踐慣例1.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會依照教育信念、帶領實習學生的經驗、生涯專業背景與任教的教育階段有不同的實習輔導方式。2.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會因應實習學生的生涯、特質、教學風格、專長、能力、喜好興趣、經驗、修習的師培機構與學程等,以區分性教學支持每位實習學生成為人師。3.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輔導實習學生時,會體察教學情境的脈絡與結構,注意各項情境因素對教學輔導的影響,將情境化為教學的助力,提升實習學生的學習成效。4.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的教學內容,不僅緊扣實習成績評定表現指標,更注重以下八項學科性知識:對資優教育的了解(如何將學科專業融合資優教育)、分析教材/學科內涵與原則、因應資優學生調整教學方法、激勵資優學生思考的提問方式、多元有效的評量、適合資優學生的班級經營、提供給資優學生的學科相關活動,以及指導實習學生準備教甄。5.資優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在輔導實習學生時,認為能有效提升實習學生學習成效並常用的實踐策略有:了解實習學生、規劃實習輔導階段、直接示範、與實習學生對話、鼓勵實習學生參與、培養實習學生反思、支持實習學生實踐、模擬試教。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社會故事教學提升自閉症幼兒請求行為之研究
    (2024) 陳悅意; Chan, Yuet-Yee
    社交溝通為建立關係與滿足生活需求之重要媒介,以語言或非語言 方式達到與他人交換訊息、分享資訊、表達自我想法與需求和理解他人 情緒等目的。其中,提出請求為人類基本技能,學齡前幼兒學習進行對 答以獲取所需。然而,自閉症幼兒因社交溝通上的缺損,導致其在口語 表達上出現阻礙,進而影響自閉症幼兒與他人建立並維持關係。自閉症幼兒的學習策略包括視覺支持、個別化教學、結構化的教學流程、心智理論教學和增強物的使用。社會故事的原則與理念即結合上述特徵,教導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社交溝通行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故事教學對自閉症幼兒的社交溝通行為成效。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受試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 5 -6 歲自閉症幼兒,使用社會故事教學,評估其提出請求之社交溝通行 為。所有流程均在幼兒家中進行,依據研究設計,每位參與者進行每週 三次、每次約兩個小時,共約 3-7 次的觀察,以評估幼兒在教學前的社 交溝通行為;介入期則進行約 10 次的社會故事教學;維持期包含 3 次觀 察,以確定幼兒在社會故事教學後能夠維持其社交溝通成果;而類化期 的數據收集則於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各收集 1-3 個數據點,以了解 及比較研究對象對於目標行為的類化情況。最後,透過視覺分析和效應 量分析所蒐集到的數據資料,並綜合質性回饋及社會效度分析作為本次 研究之結果,以供給自閉症幼兒之重要他人作為參考。主要結果如下:一、社會故事教學能立即提升自閉症幼兒之請求行為。二、社會故事教學對於自閉症幼兒請求行為具正向的維持成效。三、自閉症幼兒的家長表示幼兒能把請求行為類化至生活情境;且家長也願意繼續使用社會故事來引導幼兒進行其他社交溝通行為的學習。針對本研究的結果與限制,對於未來相關研究有四項建議:首先,建議未來研究能在不同場域進行社會故事教學,並用於其他目標行為的學習。其次,建議在類化期的教學中,邀請幼兒之重要他人參與教學,以評估所習得之社交溝通行為的類化程度。最後,建議增加更多的參與者與使用不同研究法,以提升外在效度。此外,本研究亦提出實務教學上的建議,建議實務工作者在編寫社會故事時先構思故事大綱再做下一步的編寫,並在教學中多鼓勵幼兒的正向行為,並與家長保持緊密的聯繫。
  • Item
    新北市自閉症青少年自殺行為之相關危險因子初探
    (2024) 周秉萱; Chou, Ping-Hsuan
    「青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作為等情案」調查報告中指出,衛福部2020年統計,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15至24歲人口群自殺通報更是逐年增加,2016至2020年分別為4,365、4,905、6,352、7,991及10,659人次,2020年該人口群通報人次已佔所有通報人口群中的26.4%。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自殺排名占第二位,僅次於意外,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自傷議題的嚴重性。許多不同的研究均指出,不同的青少年族群都有自殺行為的可能性;然而,身心障礙青少年自殺風險高於一般青少年,其可能原因來自於自我形象的改變、相關情緒困擾及壓力、家庭內部壓力、學習困擾及同儕關係,以及社會適應等多重因素複雜交互作用下之結果。國內目前對於身心障礙青少年之自殺相關研究,多以零星個案報告為主,對於此族群自殺相關之危險因子、有效之介入方式,尚未有系統化的研究。本研究使用新北市自殺防治通報系統,與新北市特殊教育通報網之資料庫進行分析,收集2019至2022年間,年齡介於10歲至21歲且具有身心障礙身分或取得特殊教育鑑定之自閉症青少年共92位,並隨機抽樣具自殺行為之一般青少年92位作為對照組,針對其過往之自殺行為,分析其自殺相關風險因子。研究結果指出,自閉症青少年有較高的自殺發生率,其中自閉症青少女自殺發生率較男性高,除此之外,同儕關係衝突及童年逆境此兩項風險因子,在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作為自閉症青少年之自殺相關風險因子之前導研究,期能持續深入發展,獲取更多的研究數據與證據,進而為第一線自殺防治工作政策擬定提供相關建議。
  • Item
    國中數理資優生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在生物表現之關聯探討
    (2024) 陳鴻任; Chen, Hong-Ren
    自然學科的才能發展需要學生長期的澆灌與培養,因此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被認為是為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數理學術性向一年級資優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間的現況與相互關係。主要目的為發展「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國民中學數理學術性向資優生生物表現才能發展量表中各分量表之現況,然後分別檢測「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的測驗工具品質;最後,建立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中介模型。本研究為量表調查法,研究工具為自編量表,正式研究對象則是全國共分成北中南東地區,共369人,調查結果將經由探索性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與結構模型進行驗證,最後發現如下:一、「國民中學生物才能發展因子量表」與「國民中學生物自我調節學習量表」具有高信效度。二、相較於一般生,資優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表現良好。三、資優生身分別、對生物有興趣、小學曾是資優生和得過科學相關競賽獎項之學生在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中具有顯著差異。四、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與生物表現之中介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度、可信度與解釋力。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學校與家長了解資優學生獨特的才能發展因子與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為資優生創造生物學習全面性的才能發展。關鍵詞:資優學生、才能發展因子、自我調節學習、生物表現、結構方程模型
  • Item
    雙北地區大專院校聽覺障礙學生心智理論能力之研究
    (2024) 陳榆婕; Chen, Yu-Chieh
    本研究旨在了解雙北地區大專院校聽覺障礙學生的心智理論能力。研究透過自編個人基本資料問卷進行調查,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體背景、聽覺相關變項,並透過自編語言能力評估表蒐集學生自評與教師評量口語能力,接著進行國民小學六年級閱讀理解篩選測驗,確保學生具備基礎閱讀能力,最後進行心智理論量表施測,將數據資料整理後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專聽障生與一般聽常同儕在心智理論量表分數中沒有顯著差異。 二、使用聽覺輔具方面,使用人工電子耳與一般聽常組在心智理論量表分數中無顯著差異,而使用人工電子耳的聽障生與一般聽常組在語言心智理論分數方面顯著優於配戴助聽器的組別,顯示電子耳在語言心智理論方面之優勢。 三、在父母聽力狀態方面,父母兩人或其中一人具有聽覺障礙的聽障生在語言心智理論分數顯著優於父母為聽常之聽障學生,顯示父母具備聽覺障礙在語言心智理論能力方面仍可能具有優勢。 四、聽力損失程度、開始使用聽覺輔具年齡、聽覺輔具使用時間、主要溝通方式以及是否接受過早期介入,在心智理論量表分數中皆未達到顯著差異,顯示這些聽覺相關因素在並非影響聽障者心智理論之關鍵。 五、在口語能力方面,學生自評以及教師評量對他人口語理解以及口語清晰度之表現分數,對於心智理論量表分數並沒有顯著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