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Item ACCEPTS教學模式對國中啟智班學生兩性互動教學之成效研究(2004) 伍曉珍本研究旨在探討以「ACCEPTS教學模式」教導國中啟智班智能障礙學生兩性互動之成效。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single subject design)之跨受試之多探試設計(multiple probe design),並以問卷調查作為補充設計。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研究對象選取台北市一所國中三名啟智班學生,三名受試在「魏氏兒裡智力量表」智商得分在53至70,並在ACCEPTS技能評量、以及社交測量中皆顯示有不適當的社會技能。實驗處理階段,每名受試接受ACCEPTS教學模式,教學涵蓋與人相處以及交朋友技巧兩個層面。所得資料以視覺分析及評分者信度考驗來進行探究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ACCEPTS教學模式對增進三名受試之與人相處社會技巧具有顯著成效,其維持效果都達受試預期目標水準。 二、ACCEPTS教學模式對增進三名受試之交朋友社會技巧具有顯著成效,其維持效果都達受試預期目標水準。 三、教師與受試家長皆認同ACCEPTS教學模式對受之社會技巧正確表現有提升的效果,並且進一步分析教師與受試家長之評定結果,發現兩者觀點一致。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做綜合討論並提出本研究之限制及對 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ATDE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對國小資優生之創造力與創作表現之研究(2023) 許竣理; Hsu, Chun-Li數位設計課程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進而引導學生多元的創造力與創意發想。本研究希望透過教學改變,藉由數位設計與分享資源,啟發學生創新思考的能力。本研究主要在探討「 ATDE 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對資優生創造力表現之影響。研究者服務於金門,相對於大都市的孩子,他們的資源是較為缺少的,利用科技縮短城鄉差距,這是身為離島資優教師的責任以及教學重點。由於適合國小的創造思考教學數位設計課程目前尚無前例可參考,因此研究者設計了一學期32周五個階段的數位設計課程教學,以了解資優生的學習情況及改變歷程。由於研究對象有限,只有12個學生,所以希望藉由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兩種資料,能夠更全面地看待研究的問題。量化資料主要依據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前、後測、創意繪圖作品前、後測與實驗教學完畢3D作品,資料以專家共識評量、各組互評的方式呈現,量化資料分析後經過平均數的比較、t 考驗與描述性統計分析,以作為學習歷程的分析參考,也是質性資料的客觀依據。質性資料蒐集主要包括:各階段學生作品、各階段學習評量、學生訪談、助理教師觀察記錄與教師省思日誌六大類,蒐集到的資料經過三角校正以提高信度與效度。本研究結論有三: 一、實施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教學後,學童在創造力表現有明顯不同,提升了學童流暢力、獨創力、精密力等各項創造力。 二、融入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教學策略,學童於課堂的表現是正向且有所進步的,在教學活動時有著高度學習動機,學習態度亦趨向正向積極,懂得發揮團結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與自我不同的見解,並欣賞別人的想法。 三、接受「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數位設計」課程之資優班學生進行作品設計,能激發更多學習回饋,且能刺激學生作品的獨創性。 從研究結論來看,本課程設計教學有助於資優生創作力的具體表現。希望本研究能作為未來數位設計與創作力課程教學的研究參考。Item CoRT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學生語文創造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2003) 游健弘; Yu Chien-Ho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修訂de Bono所設計之CoRT創造力課程對國小資優班學生語文創造能力之 教學成效。研究設計採用「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北市兩所國小五年級資優班學 生為研究對象。針對實驗組進行十周的實驗教學。研究工具包括: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 、創意短文寫作、創造思考策略運用紀錄表、教學回饋問卷、創意手札。評量所得之結果 以共變量分析及次數百分比加以探討。 根據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壹、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方面: 實驗組在流暢力之後測成績顯著優於前測。而以共變數分析之結果,實驗組在獨創力成績 顯著優於對照組;在變通力成績則無顯著差異。 貳、在語文創造活動方面: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後測成績沒有顯著差異。 參、在創造思考策略運用方面: 實驗組在進行創意短文寫作時,大多有運用某項策略進行創意活動,不曾出現隨意幻想的 情形。在使用策略的比例上,實驗組的各項策略使用比例差距較小,幾乎每項策略都能平 均使用,而對照組則大多集中在少數策略,尤其是隨意幻想佔了近百分之四十。 肆、實驗組對課程之感受與回饋: 大部分學生對CoRT創造力教學持肯定的態度,認為學習後的收穫有: 1. 學習到創造思考的技巧並且能應用。 2. 發現自己的進步與改變。 3. 不過也有學生認為自己的進步不多,因為自己本身就缺乏創造力。 伍、實驗組接受CoRT創造力課程後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情形 學生在生活上的應用,其適用的情境包含了創新設計、產生靈感、做決定、解決衝突、解 決問題、修正等。學生也能因著不同的情境運用不同的策略,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Item DISCOVER課程對提升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力之成效(2010) 蔡碩穎; Shou-Ying Tsai本研究旨在根據DISCOVER課程架構編擬一個適合資優生的主題課程,並經由教學實驗後,探討此三個單元的教學對增進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及創造力之成效。 本研究設計採用「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臺北縣兩所國小五年級一般智能資優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實驗組進行26次的實驗教學。研究工具包括:自編DISCOVER課程、多元智能量表乙式、新編問題解決測驗、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甲式、教學評量單、個別課程記錄單、作品評量單以及教學回饋問卷。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共變數分析及次數百分比加以探討。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實驗組在多元智能量表乙式的表現,以個別學生來看,具有一種優勢智能的有5位;兩種優勢智能的5位;三種優勢智能的2位;四種優勢智能的1位;五種優勢智能的2位;六種以上優勢智能的2位;沒有展現出優勢智能的10位。 二、實驗組在DISCOVER課程中展現的優勢智能,以個別學生來看,自評具有一種優勢智能的有5位;兩種優勢智能的有5位;三種優勢智能的有9位;四種優勢智能的有7位;六種以上優勢智能的有1位。 三、在DISCOVER課程中,實驗組學生在問題類型II、III、IV、V、VI前後測的表現上有顯著的差異。 四、經過DISCOVER課程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的表現,變通性及全量表之後測成績顯著優於前測;以共變數分析之結果,實驗組學生在解決方法、界定原因、預防問題以及有效性的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 五、經過DISCOVER課程教學後,實驗組學生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甲式的表現,流暢、獨創與全量表之後測成績顯著優於前測;以共變數分析之結果,實驗組學生在變通的表現顯著優於對照組。 六、實驗組學生在創造力作品中的新奇、問題解決、精進與統合、總分四個向度與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語文版甲式中的流暢、獨創、變通、全量表四個向度之間的相關皆未達顯著水準。 七、實驗組在DISCOVER課程中選擇各問題類型活動的情形,從學生整體選擇的情形來看,以問題類型I至IV為主,占總選擇次數的92%,而問題類型V和VI則占總選擇次數的8%。 八、藉由教學回饋問卷可知,大部分學生對DISCOVER課程持肯定的態度。學生認為透過該課程可以提高自己在問題解決與創造力的能力。此外他們的收穫還包括資訊利用的能力、運用優勢能力進行學習、團隊合作、表達能力、動手操作的體驗。Item Easy Writer寫作軟體對增進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寫作表現之研究(2006) 李安妮; An-Ni Li本研究採單一受試法之「A-B實驗設計」,旨在探討「Easy Writer寫作軟體」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寫作表現及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對象乃經桃園縣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安置就學輔導委員會鑑定為學習障礙之國中階段學生,六名受試者在經由「Easy Writer寫作軟體」介入後,比較其獨立使用電腦文書處理系統與使用「Easy Writer寫作軟體」之寫作成品在文章流暢性、文章內容品質與寫作態度等變項上之差異。資料處理則採目視分析與得分百分比方式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Easy Writer寫作軟體」教學可提升學習障礙學生文章流暢性與文章內容品質的表現,但受個人因素及寫作次數有限的影響,並不穩定。 二、 「Easy Writer寫作軟體」教學可提升學習障礙學生的寫作態度,但效果並不明顯。 三、 學習障礙學生對使用「Easy Writer寫作軟體」進行寫作的滿意度持肯定且正向看法。 本研究除針對上述研究發現加以討論外,並綜合結論與研究限制提出實際教學及未來研究上之相關建議。Item How School Affords Students’ Talent Development: An Autoethnography Study(2020) 顏靖芳; Yen, Ching-Fang本文旨在探究環境可賦予性與學生能力培養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其互動下學生之成果展現。研究者採用生態觀點,亦即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探討心理社會因素與物理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學生的才能培育,以及這些環境因素如何促進學生之才能展現。研究發現學校環境對學生的才能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可以促進學生的才能發展,另外,環境可賦予性應與可展現行動的學生能力相互搭配,以促進其發揮最大潛能。研究者另指出,學校應該消除教育中的系統性障礙,並提供的學習機會來培育學生的才能發展,資優教育的價值並非是針對特定學生進行特別的教育,而是要以資優的眼光看待每位孩子,以發揮最大優勢的方式予以啟發。Item iPad®結合影片示範教學方案對國中重度自閉症學生生活技能之成效(2018) 王瑞婉; Wang, Jui-Wan生活技能為自閉症者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近年來研究顯示:經由影片示範教學,能有效教導自閉症者生活技能;且由於行動裝置的普及,使得影片示範的使用上更為靈活。然而以國內目前情況來說,針對重度自閉症者教導生活技能,以行動裝置結合影片示範教學的相關研究則較為匱乏,因此希望藉由本研究,驗證此教學方法能否有效教導重度自閉症學生生活技能。 本研究以兩位國中重度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探討以iPad®結合影片示範教學方案,能否有效教導三項生活技能--沖泡飲品、擦窗戶、洗碗,研究問題為:iPad®結合影片示範教學方案,對增進國中重度自閉症學生學習生活技能是否有成效,及其社會效度。研究設計採單一個案研究法之平行跨行為多探試設計,自變項為iPad®結合影片示範教學方案,依變項為生活技能表現之工作步驟正確度,來完成百分比。本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基線期、介入期及維持期,以目視分析作為本研究資料結果的主要分析方法。 研究結果發現,自變項對兩位國中重度自閉症學生學習生活技能有成效,並具有良好的社會效度。本介入方案使用iPad®作為教學載具,在自然情境中執行影片示範教學。運用有效的影片示範要素,加上少至多提示系統的褪除策略以及增強策略,讓重度自閉症學生最終能夠精熟目標技能,即使提示褪除後也能獨立執行。由於執行示範影片教學需花費較高的成本,因此仍需探究是否有更符合經濟效益的介入方式,以期未來更能將此介入方案應用於實務當中。Item PTR-F家庭支持模式對發展遲緩行為問題兒童及父母之研究(2020) 羅美雯; Lydia M. V. Loh過去的研究證實,以家庭為本位的介入方案可以有效幫助父母處理兒童在家中所出現的挑戰行為以及減少父母的親職壓力。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討以家庭為本位的預防-教導-增強介入模式(Prevent-Teach-Reinforce for Families, PTR-F)對於具有挑戰行為的發展遲緩兒童之家庭的影響。本研究以兩個家庭有出現挑戰行為問題的發展遲緩兒童為研究對象,並採用PTR-F 模式作為以家庭為本位的介入,並探討孩子挑戰行為之變化、兩位母親對於孩子的行為支持計劃(Behavioral Support Plan, BSP)之執行精準度,以及團隊(研究者和母親)在介入過程中之精準度。PTR-F模式主要分五個階段實施:(一)組隊(Teaming);(二)評量(Assessment);(三)介入(Intervention);(四)教練(Coaching);(五)評價(Evaluation)。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撤回實驗設計,整個實驗為期約四個月。在實驗結束時,研究者透過訪問兩位母親所得的質性內容,建立本研究之社會效度。研究結果顯示,兩位孩子的挑戰行為在實驗階段間變化(基線期一至介入期一;基線期二至介入期二)具超過50%之差距。此證明了PTR-F模式對兩位孩子的挑戰行為具有明顯的介入效果。此外,兩位母親也達到了平均值80%以上的高執行精準度以及平均值90% 以上的高介入過程精準度。本研究的觀察者間一致性為95%以上。最後,本研究亦討論PTR-F家庭介入模式的建議和限制,並提出未來PTR模式之執行和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研究與實務人員參考。Item RTI運用在國小學生閱讀障礙鑑定之研究(2014) 何淑玫; Shu-Mei Ho本研究目的為:(1)以閱讀障礙類型之診斷為模擬效標,鑑別「無教學反應」(non-responsiveness,NR)的RTI分組指標為何;(2)比較不同教學反應組別在智力、語文能力、需求特徵之差異。本研究對象為曾接受語文有效補救教學一年的27位新北市某校五年級學生。本研究RTI分組候選指標有三種─成長(growth)、後測水準(level)、及雙重差距(dual discrepancy)。本研究以閱讀障礙類型之診斷作為RTI候選指標之模擬效標,而模擬效標之適切性分別由閱讀障礙學生出現率、閱讀障礙各類型之比例、及診斷是閱讀障礙學生之外部效標(縣市學障鑑定)作為依據。 本研究結果為:(一)最佳RTI分組指標為後測水準常模參照識字(正確性或流暢性)-1SD切截,其優點為敏感性(81.3%)與精確度(77.8%)高、犯偽陽率與偽陰率低,尤其對識字有困難的讀寫型與語言型閱障生之偵測可達100%,且犯偽陰性之缺點可藉由後續鑑定程序之其他工具協助修正;(二)本研究閱讀障礙診斷標準為-1SD,診斷結果符合文獻調查之閱讀障礙出現率及各類型比例,且診斷是閱讀障礙學生之外部效標良好;(三)最佳RTI分組指標所區分的R與NR兩組在智力方面無差異;兩組在語文方面除了受分組指標操作影響之項目(識字與朗讀文章的正確性與流暢性)呈自然差異外,閱讀理解、聽覺理解、聽寫等並無顯著差異;兩組在需求特徵之各題項雖無顯著差異,但NR組在「閱讀不流暢、理解抽象符號或詞彙差」較R組弱。此外,R組學生中是否具「不會寫出完整通順句子」特徵,可提供避免遺漏偽陰性學生鑑定之參考。 基於運用RTI在閱讀障礙鑑定之發現,提供學校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Switch 互動式體感遊戲方案應用於國小自閉症學生動作表現之成效(2022) 曾敏容; Zeng, Min-Rong自閉症學生在臨床的行為表現上,有動作表現方面的問題,因此藉由Switch互動式體感遊戲探討能否提升自閉症學生動作表現。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使用Switch互動式體感遊戲方案介入國小自閉症學生動作表現之成效。研究設計採用單一個案研究法中的跨受試多基線設計,研究對象為三位自閉症國小學生,自變項為Switch互動式體感遊戲方案,依變項為動作表現,動作表現包含上肢動作、下肢動作、平衡及身體協調共四個項目。實驗過程以Switch互動式體感遊戲方案進行動作表現介入,並觀察介入成效;同時蒐集資料,利用圖示法、視覺分析及c統計分析,並加入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教師及研究參與者家長想法作為社會效度之分析。未來研究可以加入不同學習階段或不同特教類別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將學生在家中也能使用Switch互動式體感遊戲。本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Switch互動式體感遊戲方案對提升自閉症學生動作表現具有立即成效。 二、Switch互動式體感遊戲方案對維持自閉症學生動作表現無一致維持成效。 三、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教師及研究參與者家長對於Switch互動式體感遊戲方案持正向看法。Item Teaching Early Numeracy to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TEN-SEN)教材改編與實施對臺灣自閉症幼兒一對一數數之學習成效(2021) 潘秀佳; Pan, Hsiu-Chia一對一數數對於自閉症幼兒相當重要是數量的概念,更是數學學習能力的基礎。國內教導自閉症幼兒的數學教材與相關研究付之闕如,而國外教材Teaching Early Numeracy to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TEN-SEN)已具有實證基礎,適用於自閉症及特殊需求的學生。本研究探究TEN-SEN改編教材的實施對於臺灣自閉症幼兒數量概念中的一對一數數能力是否有提升情況。本研究以三位4至6歲自閉症幼兒為研究對象,採用單一受試研究之跨受試者多基線設計,自變項為(TEN-SEN)改編教材,依變項為代表學生學習進步成效的學習階段,與一對一數數步驟達成百分比,以視覺分析法分析研究結果。本研究信效度良好。研究結果顯示TEN-SEN改編教材與學生的學習階段有建立穩定功能關係,但在步驟達成百分比只有兩位學生有成效。本研究分析錯誤類型後可分為14種。TEN-SEN改編教材在台灣執行中,從社會效度發現再度強調了偏好物在教學中以及一對一數數的重要性,建議未來在收案條件限制要較為嚴格,真確性檢核表設計可以更加完善。Item 一位國中資源班新住民學生自我概念探究(2012) 林承億; LIN, Cheng-Y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源班新住民學生的自我概念。採用質性研究法,以一位國中階段接受資源班服務的新住民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半結構大綱與新住民學生及其重要他人(父母、老師、同儕)進行深度訪談,輔以觀察記錄、文件檔案和研究日誌,經由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歸納以下結論: 本研究個案的身體自我評價高,很有信心,親子互動良好。家族的接納及對母族文化的認同有助於提升自我概念,學業自我概念受學障特質影響,表現與同儕無差異。社會自我概念會隨著與同儕的互動模式增強或減弱,但宗教信仰能夠幫助自我概念的回穩。惟家庭社經地位對國中資源班新住民學生自我概念各階層的影響較為負面。 基於研究結果,對於新住民學生、其父母、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言,期許具有特殊需求的新住民學生,得以獲得更多關注。Item 一位多重障礙學生升學高職轉銜之旅(2012) 鄭靜純; Cheng Ching-Chun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探討一名國中多重障礙學生升學高職過程中所需要的個別化轉銜服務,以及在提供轉銜服務的過程中,國中教師所遭遇的困境與解決之道。這趟旅程中的主角是合併自閉症及聽覺障礙的學生,由於他本身的溝通限制與情緒行為,使得他在面臨環境轉換時更顯得難以適應,也讓這趟旅程的難度增加了。整個轉銜歷程以學生及家長兩大主軸進行分析,依據轉銜服務歷程中三個主要的問題解決過程--學生的需求、協助家長選擇安置學校的過程以及國中端與高職端教師合作的方法,呈現出在轉銜服務的架構底下,適性且個別化轉銜服務的特色。 依據轉銜架構的服務內涵,本研究在針對高挑戰性學生進行轉銜服務過程中也依據學生特質與需求,打造適性且個別化的轉銜服務。依循旅程中三個問題解決歷程,所設計出的個別化轉銜服務包含以下要素: 一、 面對學生的需求與特質:旅程中的主角是一位對於環境轉換感受相當敏感的孩子,因此在轉銜服務的歷程中更需要去注意預告的部分,透過課程介紹、參觀學校、體驗高職課程,並搭配行事曆的運用,逐步的讓他可以接受畢業的概念,減緩環境轉換的衝擊。 二、 協助家長選擇的過程:家長的參與有助於成功的轉銜,在選擇安置學校的過程中除了提供充足的資訊、參觀學校之外,也要穩定家長的情緒,並且安排家長與高職教師接觸,讓彼此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未來的合作加分。 三、 與高職端的交接過程:提供給高職教師簡潔、清楚的資料,將重點放在輔導策略的轉移,讓後端教師在接手時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學生的特質,有助於縮短磨合期,做為高職教師的諮詢對象。 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認為在轉銜服務教學實務上,針對高難度的孩子更要注意他們個別的需求與行為特質,並且提升家庭參與,提供高職教師有效的轉銜資料,以提升學生進入新環境的穩定度。Item 一位學習障礙觀念攝影藝術家的成長歷程暨鏡頭裡的學障影像(2020) 徐曉帆; Hsu, Hsiao-Fan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一位在影像創作領域有傑出表現之學習障礙觀念攝影藝術家為研究參與者,旨在探討研究參與者之成長歷程與其所感知的障礙經驗。透過研究參與者之生命經驗及學習障礙影像創作意涵之敘說,重現其學習成長之背景與歷程,及其感知的障礙經驗。 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中之「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模式進行分析,以整體脈絡檢視研究參與者之成長歷程,並歸納研究參與者所感知的障礙經驗類別,再從研究參與者對其「學習障礙影像創作」意涵的敘說中,探索其影像創作中所表達之學習障礙意涵。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成長歷程 研究參與者在學齡期浮現閱讀、書寫、專注力、溝通表達、社會技巧與人際互動困難等學習障礙症狀,並為各個發展階段帶來不同的挑戰。學齡期在追趕課業中渡過;青春期的國中階段,面對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的挑戰,交織成最痛苦的一段時光;隨著適性發展、培養個人學習方法、拓展交友圈,進入成年期後,研究參與者能掌握大學與研究所課業要求,人際關係也在摸索中成長。 研究參與者在學齡前期即展現繪畫的興趣並持續培養成能力;青春期參賽獲獎後,研究參與者看見自身藝術的潛能,並在每一階段的升學路徑抉擇中,整合評估自身特質、興趣、能力,選擇適合個人發展的方向。成年期,研究參與者長期培養的創作能力獲得國內外競賽肯定,並採觀念攝影方式創作一系列以學習障礙為主題的影像作品。 二、 學障影像意涵 研究參與者以觀念攝影方式創作,將其成長歷程中感觸最深刻的障礙症狀轉化為影像作品,呈現其在「溝通表達」、「人際互動」、「閱讀與學習」中的體會,進一步讓外界能藉由創作理解學習障礙者所感知的障礙經驗。 三、 成長歷程與影像創作交織下的內涵 「溝通表達」、「人際互動」、「閱讀與學習」所帶來的困擾,在成長歷程裡帶來不同層次的影響。「閱讀與學習」上的困難,隨著青春期階段找到學習方法,並在藝術領域適性發展後,為人生帶來的影響逐漸下降。「溝通表達」與「人際互動」的困難,則在學齡期浮現,並在各個階段不同的學習、生態環境中交錯影響,持續為人生帶來挑戰。 四、 探索克服逆境的支持力量 自我接納、個人的學習態度、自我覺察與統合、父母的教養與支持、合適的生態環境、重要貴人的支持,是克服障礙症狀,並迎向獨一無二精采人生背後的不可或缺支持力量。 最後,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給學習障礙者,自我接納,並找到與障礙共存的方法;面對學習,需要堅毅不放棄的毅力;探索個人特質、興趣與優勢能力,整合評估未來發展;拓展人際交友圈,提升溝通表達與人際互動能力。對於教育現場工作則期盼教師們留意學習障礙者之社會技巧困難,鼓勵學生表達內在想法,以支持與接納的態度促進學習障礙者的整體學習適應。此外,加強輔導與特殊教育之合作,並培養情緒調適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同時也需看見學習障礙者的優勢能力,適性揚才,並提供轉銜至職場的支持關懷,協助學習障礙者適應職場生態環境。Item 一位特教教師教學歷程之敘說研究(2010) 陳秋娥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身為研究對象,透過自我的日記、教學輔導記錄及與家長、學生間互動的文件,從我的生命經驗敘說切入,透過經驗的敘說發展,探索及分析我的生命經歷對我教學歷程的阻力與助力;並反思我在教學歷程中的重要信念,包含教學困境與改進策略。 我從排斥成為一個特教教師到投入的歷程中,是因為生命經驗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母親」形塑出我的人格特質、教養觀念、待人接物的態度,更是建立我潛在教育信念的重要人物。而國小四年級導師所贈與的日記本,是建立我養成寫日記,藉此自省及自我成長的重要關鍵。求學歷程中國小五年級被排擠欺負、生命經驗中與父親的相處、教學歷程中教養妹妹的經驗,以及個人內在情緒管理的失控經驗,則是教學歷程中心境轉折的重要經驗。 將每個特殊生視為具有一般生能力,故在教學輔導過程中面對讓學校師生及家長共同努力輔導卻無明顯成效的Angel,而促使我尋求特教專業成長,進而讓我在教學歷程中內外的成長與轉變。 我試圖將我的教學歷程與Gudmundsdottir(1998)所提出的教學推理歷程模式作比較,藉此呈現我在教學歷程中困境與改進策略,以呈現我在教學歷程中的重要信念。 研究進行至尾聲,針對敘說研究歷程,我亦提出個人省思及心得,希望藉此對自身更加理解與認識,將研究者歷程中的矛盾與困惑忠實傳達給讀者。Item 一位罕見疾病學童學校支持系統建構之研究(2005) 許小莉摘要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透過資源整合,實施入班支持行動,進行五次入班宣導,並結合專業醫師醫療資源及社福資源,針對一位國小罕見疾病外胚層發育不良併無汗學童建構學校支持系統。研究目的為增進該生的同儕互動、自我瞭解、轉銜協助、及提出建構支持系統注意事項。 研究結果顯示: 一、該生進步情形 (一)透過輔導室社交測量3.0前後測結果得知,該生的班上社會地位指數(天馬型別)由臨界進步到一般;班上社會地位分類(Coie型別)由被拒絕進步到普通;被拒次釋由十九次減少至四次;已加入次級團體。 (二)訪談該生導師、家長、同儕、該生及問卷調查得知,該生人際互動、情緒管理及同儕接納度進步很多。 二、學校支持系統的建構已對該生、家長、同儕、導師及學校老師等對象提供支持。 三、學校支持系統的實施,能增進該生同儕接納度。 四、學校支持系統的實施,能使該生更瞭解自己。 五、學校支持系統的實施,能協助該生順利轉銜,進入軟硬體皆合適合的國中就讀。 六、藉由本研究能提出建構支持系統相關注意事項。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資源班老師、罕見疾病家長提出具體建議,並提出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Item 一位腦性麻痺大學生回溯融合教育的學習經驗(2017) 黃詩婷; Huang, Shih-Ting本研究邀請一名腦性麻痺大學生(SN),以深度訪談方式探討他從小至今在融合教育中的學習經驗。主要發現如下: SN所讀的學校幾乎都提供了無障礙物理環境,教師們提供了特殊教育相關服務與措施。SN雖在書寫及行動方面有部分限制,但他覺得他的特殊需求皆被滿足。大學階段他使用筆電和代步車,降低不少特殊需求程度。SN在人際互動上較為被動、不會主動經營人際關係,與同學關係較為疏離、歸屬感較低。他不太接納自己的腦性麻痺狀況,以致形成自卑心理、不切實際的價值觀,並以追求課業表現平衡自卑感。在大學階段,他覺察並理解自己價值觀不正確,進而接納自己的障礙生命。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限制及研究省思,提出相關建議,供未來推動融合教育之參考。Item 一位視障者人際關係之質性研究(2014) 沈詩維; Sim Shi Wei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觀察和訪談的方式深入探究一位視覺障礙者的人際互動網絡、影響他與人互動的因素、互動過程中所遭遇的難題,及其因應與調適策略,藉以了解視覺障礙者的人際關係。 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主要的人際互動網絡由家人與在學校認識的人組成,以視障者佔大多數。 二、在與明眼人互動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比較會受到視障以及因視障引起的心理因素影響;在與視障者互動的時候,則受到個人的個性與特質影響。 三、研究參與者面臨的難題依序為父母關係失和、金錢問題、感情與朋友關係問題。研究參與者嘗試化解家庭危機但情況持續惡化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金錢問題藉由省吃儉用、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感情與朋友關係遇到困境的時候,研究參與者會針對問題做修正,但效果不彰的時候,則會恢復原形。 根據以上的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學校教育人員、相關實務工作者、家長以及未來的研究提出若干建議。Item 一位語文能力優異學生才能發展歷程分析之個案研究(2024) 陳寗; Chen, Ning本研究旨在以才能發展的典範取向,探討一位語文能力優異學生成長背景、才能發展的現況、影響其才能發展的因素,以及才能發展的歷程,研究者以個案研究法蒐集相關資料,分析其才能發展的各個階段,期望能夠提供教育工作者在資優教育中的參考。研究結果顯示:一、以Gagné的DMGT模式理論為視框來闡釋個案的才能發展,可以發現家庭支持和學校教育在其才能啟動和開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尤其是母親的持續支持和教師的專業指導。在學校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的引導下,個案的語文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進一步的發展。二、研究者以標準化測驗工具,搭配自行整理的語文資優才能發展評量指標評估個案語文才能發展的現況,標準化測驗成果顯示了個案語文上的天賦潛能,而評量指標的結果則顯示個案在語文能力、作品中的高層次思考及個人內在特質的表現上,大多落在「能力試探與識別」及「專業素養的培育」二個層次內。三、以Subotnik等人所整理的才能發展進程,可看出個案才能發展的歷程有朝向更高層次階段發展的趨勢,但在小學階段僅能觀察個案從潛能天賦的識別發展到素養的階段。四、在才能發展過程中,個案受到了家庭、學校及個人內在特質的多方面支持,其中學校的主題式課程提供了其早期接觸語文發展的舞臺,並且提供機會讓他將能力進一步的整合應用。本研究呈現了語文資優生在才能發展過程中的具體經歷,期能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實踐參考,有意識地支持學生才能發展。Item 一位資優生手足回觀家庭經驗 與手足關係之敘事探究(2012) 紀詠齡; Chi, Yung-Ling身為兩位跳級資優生的手足,我在本研究中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重新回顧自家的家庭經驗,包含自己、家人及彼此間交叉互動的生命故事。 本研究敘寫主要共分成四部份:一、同一個屋簷下:此部分先從整個「家」的發展歷程談起,再藉由回憶與蒐集相關資料,重新形塑與了解每一位家人,包含爺爺、父母、姊姊、我與兩位跳級資優生弟弟;二、一刀未剪的童年:主要透過整理手足成長照片、與家人的對話、生命經驗的追憶與傳述,呈現父母的教養、我的求學經歷及過去家庭的生活樣貌,使自己在敘事的同時,反思並重構生長於資優生家庭裡,「手足關係」與「親子關係」的重要意義;三、追憶小調青春:此部分猶如開啟一趟自我人生經驗的回溯之旅,敘說我在「資優」家庭中成長的獨特經驗與觀察;四、快攤一只時光卷軸:藉由回憶以及與弟弟們不斷地對話,我重新看待資優手足們學習與成長的歷程。 最後,本研究除了呈現我的資優家庭整體發展歷程,也傳達了家庭核心價值對於家庭發展、父母教養與資優手足成長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亦可由一位資優生手足的視角,深入洞見資優生的手足關係與親子關係之獨特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