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中國古裝劇字幕翻譯策略探討:以《羋月傳》為例
    (2024) 劉懿萱; Liu, Crystal
    在現今串流媒體興盛的時代,世界各地的觀眾能輕易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的影劇內容,然劇集中各具特色的文化意象,向來都是譯者翻譯時的難題。在各式影劇中,中國古裝劇富含中華歷史及文化特色,在亞洲地區十分受歡迎。隨著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們也越來越常看見古裝劇配上英文翻譯的字幕,將華語內容推向國際。本論文以中國古裝劇《羋月傳》(Legend of Mi Yue)作為分析文本,探討古裝劇的字幕英譯策略。研究者以功能對等、文本類型、和目的論等理論為分析基準,並將Halliday所提出的語域理論(Register Theory)與李運興教授提出的五種文化詞處理模式應用於字幕分析。分析項目分為三大項:「宮中習語英譯分析」、「文化詞英譯分析」,及「古文詩詞、成語比喻英譯分析」。在「宮中習語英譯分析」中,本論文從Halliday所提出的語場(field)、語旨(mode)、語式(tenor)等面向檢視譯文的翻譯品質與譯者的翻譯策略,並適時提出修改建議。在「文化詞英譯分析」及「古文詩詞、成語比喻英譯分析」部分,本論文則參照李運興教授的文化詞處理模式分析古裝劇節目譯者使用的翻譯策略。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古裝劇劇情涉及不同情境、階級地位,以及語言風格,譯者應依各語境調整翻譯方式,才能盡可能傳達劇情及人物的話語特色。而在翻譯中國古裝劇中的文化詞及古文詩詞、成語比喻時,譯者應在傳達文化意義及方便觀眾理解間取得平衡,避免因過度直譯而導致譯文突兀難懂。
  • Item
    臺灣動畫電影配音翻譯中的臺灣國語—以《史瑞克》和《冰原歷險記》系列電影為例
    (2024) 林芫鴻; Lin, Yuan-Hung
    本土化翻譯一直是臺灣動畫配音的重要策略,片商在譯文中融入方言、流行語等在地元素,以此作為行銷手段吸引臺灣觀眾。1996至2015年間,臺灣政治環境的改變及伴隨而來的民族意識抬頭帶動了台語熱潮,同時期也出現不少臺灣國語配音的經典角色。本論文以該時期出品的《史瑞克》和《冰原歷險記》為研究文本,探討臺灣國語攜帶的人物特質、適合的角色類型,又帶來什麼戲劇效果,並歸納添加臺灣國語的配音翻譯策略。本研究發現,使用臺灣國語配音的角色多為喜劇角色(comic relief character)和主角的跟班(sidekick),性格傻氣討喜,為整部作品增添不少笑料;使用臺灣國語則進一步增強了這類角色帶來的娛樂效果,並讓臺灣觀眾倍感親切,但同時也容易加深臺灣國語的刻板印象。臺灣國語配音翻譯策略則可以分為運用臺灣特有的音韻特色、添加句尾助詞和感嘆詞、使用簡單台語詞彙和短語、塑造口頭禪等四大層面,讓角色對白更生動有趣,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不過,現在臺灣國語已漸漸失去熱度,未來的配音譯者可能需要另尋其他可以吸引臺灣觀眾的口音。
  • Item
    電玩遊戲中譯英策略分析—以《少女前線》為例
    (2024) 郭宇舜; Guo, Yu-Shun
    自從電玩遊戲於1950年代問世至今,不僅硬體技術進步迅速,市面上的遊戲類型愈趨繁多的同時,遊戲產品也因為需進入全球不同國家的市場銷售,促成遊戲在地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且近年來開發商為追求畫面品質與故事劇情,更是投入巨額資金進行開發,而在地化成也為開發商回收成本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行動裝置的普及也使玩遊戲不再是家用主機及電腦的專利,然而卻鮮少有人對手機遊戲文本翻譯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將以筆者熱愛之手機遊戲《少女前線》中英文本為素材,套用功能學派及多位電玩翻譯研究學者的理論進行歸納,採用文本分析法探討其中譯英翻譯策略並分析背後原因。整體而言,分析發現《少女前線》為了能在螢幕尺寸較小的手機上呈現文本,譯入英文時常運用簡化策略,且影響了遊戲後期原文的撰寫策略,不僅如此,修正策略亦被廣泛應用來修正原文寫作失誤,避免英文版玩家遭遇理解困難,至於其他提及的翻譯決策及現象成因值得後續深入研究。
  • Item
    《孫子兵法》英譯本翻譯策略之比較及軍事參考價值之初探
    (2024) 梁家瑋; Liang, Chia-Wei
    國軍與美軍之間的交流因全球局勢的變化而日趨頻繁。儘管國軍長官慣於引用《孫子兵法》作為戰略思想基礎,然而國軍卻尚未重視到《孫子兵法》英譯文之價值,導致傳譯人員時常以品質參差不齊的譯文進行翻譯,不僅無法準確地傳達國軍觀點,也可能扭曲長官原意,影響與美方的溝通效益。據此,本研究旨在透由紐馬克的文本類型與溝通翻譯理論、弗米爾的目的論,以及諾德的功能加忠誠原則,比較與分析格里菲斯所著之《孫子兵法》英譯本、哈里斯之《孫子兵法》英譯本,以及羅順德/鄭麐所撰之《孫子兵法》英譯本,俾利探究何者之譯文最具備國軍於軍事交流中的使用價值。為達到此宗旨,本研究不僅透過13位國軍上校長官,以問卷方式協助彙整出「國軍長官最常引用之《孫子兵法》詞句」,以聚焦本研究目的,更運用紐馬克之翻譯手法,分別針對翻譯策略、詮釋顯著差異之譯文,以及文化詞彙進行研析,以評估各譯者間譯文的差異對軍事價值之影響。本研究發現,就翻譯策略而言,格氏與哈氏之翻譯風格傾向直譯,而羅/鄭氏則傾向意譯;然依譯文的詮釋而論,格氏係三譯者中與國軍思想脈絡最相近者;而若以文化詞彙角度而視,羅/鄭氏的功能性對等譯法,則最能達到溝通效果,係最適合國軍於軍事交流中使用之翻譯手法。
  • Item
    臺灣電視劇《華燈初上》英文字幕翻譯研究
    (2023) 程筠雅; Cheng, Yun-Ya
    近年來串流平台興起,臺灣的電影、電視劇多了不同的播放管道,開始加上各種外語的字幕翻譯,以期將華語內容推向國際。自 2021 年年底熱播的《華燈初上》(Light the Night),除了有英文字幕,還有英文配音,是目前臺灣比較少見的影視作品,故作為研究文本。本論文以功能對等理論、文本類型、目的論為基礎,並統整出字幕、配音、對白的翻譯與創作原則,再蒐集劇中的文化詞實例來分析翻譯策略。其中,粗話先按照認知心理學家 Steven Pinker 的理論分類,再參考李運興教授提出的翻譯策略來分析;熟語等其他文化詞則參照 Gottlieb、Pedersen 的翻譯策略模型,並適時採用文化補償策略提出修改建議。此外,劇中角色會說國語、台語、日語,因此也會探討英文字幕和配音如何處理多語言混用的對白。研究結果發現英文版的對白使角色較不生動,也少了多元文化和語言混用的特色,相較於中文版顯得單一化。
  • Item
    論電玩遊戲繁簡中文版的翻譯規範異同——以《Fallout 76》為例
    (2021) 黃宇心; Huang, Yu-Hsin
    近年來電玩產業活躍發展,越來越多遊戲開發商願意投注成本於在地化業務中,藉此拓展海外市場,電玩在地化產業也因此日益蓬勃。中國人口基數大,電玩遊戲市場潛力不容小覷,而台灣雖然人口較少,但玩家消費力驚人,使得不少遊戲開發商願意為出品的遊戲推出中文版。中國和台灣雖然同樣使用中文,但政經文化背景差異大,因此不乏有開發商願意為自家的遊戲分別推出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版。本研究以角色扮演遊戲《Fallout 76》的實際文本做為案例,透過圖里的規範理論分析簡中版和繁中版翻譯策略的異同。整體而言,簡中版譯文較具充分性,面對不同電玩在地化獨有的各種挑戰時,大多以緊扣原文的方式處理。相對之下,繁中版譯文較具可接受性,頻繁使用增譯、減譯、調動句型等策略,並較傾向使用台灣本土的措辭。透過本研究可發現兩岸不只政經背景差異大,電玩文化不盡相同,電玩在地化譯者使用的策略也大相逕庭,值得未來更深入研究。
  • Item
    從《紅字》中文譯本更迭看翻譯的運作
    (2011) 賴汶姍
    本研究旨在觀察《紅字》一書臺灣主流譯本──傅東華版本,和中國大陸經典重譯計畫的兩簡體譯本翻譯表現,並給予未來中文譯本翻譯策略和譯文建議。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探討《紅字》一書在文學史上地位、翻譯理論之梳理和研究方向定位。第二章為《紅字》一書內容介紹及中譯概況,包括霍桑及其作品簡介、臺灣出版書目和主流翻譯版本更迭、以及《紅字》的簡繁體翻譯概評。第三章分析比較各版本在插入語句和譯註的處理策略,探討各版翻譯表現,第四章分析宗教語境的翻譯,第五章為總結,歸納未來新版譯者應努力改進之方向。
  • Item
    英譯藍博洲《幌馬車之歌》
    (2011) 馬逸飛; Marko Kovacevic
    人類透過記敘文來理解這個世界,記敘文成為我們定義世界以及其中人事物的工具。就記敘文的本質而言,內容可以是極為私人的故事,亦或是描寫一個族群所認同的訊息與生活領域。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此類文體翻譯成另一個語言,以及翻譯過程所將面對的語言、文化和個人情感等難題。此次研究的文本為作家藍博洲所撰寫的幌馬車之歌,為一本兼具社會寫實與抒情性質的記敘文作品。抒情的部分在於描寫白色恐怖(民國三十八年至七十六年間)時期,人民無故人間蒸發的故事;寫實的部分則為本書於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一年首次發行時,提供台灣讀者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迥異於政府針對白色恐怖事件所提出的官方說法(或甚至避而不談。本次翻譯的是藍博洲於民國八十年撰寫的幌馬車之歌,而不是民國九十三年出版的版本,考量的因素為前者較易為西方讀者所接受。然而,從譯者的觀點來看,翻譯此版本時需針對某些部分加以修改,包含文本脈絡、內容與寫作風格。藉由翻譯技巧中的增譯法和省譯法來處理上述問題,期能創作出文法與語法流暢的譯文,精準呈現文章脈絡,讓西方讀者享受閱讀過程。本論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章為序論,說明該書與作者之背景,以及選翻此書的緣由。第二章探討幌馬車之歌在台灣和國外的接受度;第三章則著重於翻譯過程,討論翻譯時所遭遇的問題與解決方法。最後一章為本論文之結論,並提出後續研究相關的議題。附錄則為此次翻譯幌馬車之歌的譯文。
  • Item
    《大傢伙的蹤影》童詩集中譯自評-探胡鬧詩之翻譯策略與雙語圖文本侷限
    (2011) 吳恬綾; Wu, Tien Ling
    本研究目的是以等效原則探討胡鬧詩的翻譯策略與雙語圖文本侷限。 《大傢伙的蹤影》(1992) 是美國桂冠童詩詩人傑克‧普瑞拉斯基 (Jack Prelutsky 1940 - ) 的胡鬧詩集,以兒童的想像角度出發,觀看家人朋友和自然,傳達渴望被愛的感受。詩作運用獨特的文字與聲音遊戲,是譯者的一大挑戰。本論文從《大傢伙的蹤影》中節譯30首詩,以奈達 (Eugene Nida 1914 - )「動態對等」理論出發,採用等效改寫策略進行實驗性翻譯與自評,並以四份同類型中譯本:分別是雙語本《一條魚 兩條魚 紅的魚 藍的魚》(1992)、雙語本《下雨下豬下麵條》(2006)、全中文本《人行道的盡頭》(1995) 和全中文本《阿麗思走到鏡子裡》(炸脖)(2005) 為佐證,分析其中的自創詞與文字遊戲技巧,評析文本達到「目標語等效」的最佳策略。 結論提出,雙語譯本若以語言學習為目的,易受中英對照牽制,譯者文字與翻譯決策也受限,譯文效果既不夠忠實,達不到雙語學習目的,也壓縮了詩人文字的發揮空間,成為原文的配角;若將翻譯目的設定為翻譯學習,譯者就無需受限於原文,能更自由地翻譯自創詞和文字遊戲,達到翻譯教學與搞怪文字的雙重效果。全中文本因不受原文牽制,譯者較能在娛樂讀者的目的下,自由決定等效的策略,保留聲音與遊戲形式,並大膽改寫內容,讓譯文更能發揮對等效果,提升譯本獨立存在的藝術性地位。
  • Item
    論網路模因與翻譯:以網路流行語與網路圖片為例
    (2017) 黃孟瑾; Huang, Meng-Chin
    網路模因在近幾年來的研究數量逐漸增加,然而翻譯在網路模因的傳遞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較少受到研究關注的議題,因此本論文以網路模因與翻譯為核心,藉由分析經翻譯網路語言和網路圖片,探討網路模因與翻譯之間的關聯,並檢視網路模因經翻譯後替目標語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研究發現,經翻譯後的網路流行語和網路圖片在目標語文化帶來下列影響:一、翻譯能見度提高─就網路流行語來看,現在有些網站會記錄詞語是從何處翻譯而來,也有網路使用者討論翻譯使用網路流行語的情形;就網路圖片而言,譯者的署名、譯註、評論皆使翻譯的能見度提高,譯者與讀者的互動亦是如此。二、發展出具有在地化特色的衍生作品─網路使用者透過轉變詞性、和其他中文詞語結合等方法,將譯自其他語言的網路流行語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用法;網路圖片則是因為譯者翻譯時改編形式,而衍生出在地化的翻譯圖片形式。三、無論是網路流行語或網路圖片,經翻譯後其衍生用法或作品仍符合網路互動的潛規則。 由此可見翻譯在網路模因的傳遞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將網路用語以及圖片形式引進的仲介,但譯者和網路使用者的改編與衍生用法,讓翻譯模因有了在地化色彩,這些改編與衍生用法不只符合目標語的溝通規範,也同時遵循網路模因的結構與網路文化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