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翻譯法蘭德斯的兒童故事:以巴特·慕亞特作品的中文譯本研究為例
    (2022) 周姵瑩; Zouk Penne
    本論文的目的研究兒童文學的翻譯,特別針對荷蘭語翻譯為中文的兒童文學作品做分析。由於在文化上講荷蘭語的地區與中國及臺灣很不同,使得譯者在模仿原文文化元素的翻譯更為一項困難的任務。本研究以巴特·慕亞特的兒童書De Melkweg與它兩本中文譯本為例,一本為針對台灣市場的翻譯,另一本為針對中國市場的翻譯,兩本為不同譯者所翻。本研究探索譯者翻譯文化元素中的角色,還有對原文與譯文深入的分析,推演譯者翻譯兒童文學時應用的翻譯方法。本論文認為,幾種因素會影響兒童文學中文化元素的翻譯,例如兒童文學在目標語言文化中文學多元系統理論的立場、以及在兒童文學翻譯的規範中譯者個人做出的選擇。
  • Item
    「完美」的童年? 三本幾米繪本英譯研究
    (2021) 冷艾玟; Leng, Ai Wen
    兒童文學經常改編自其他讀者群年紀較大的作品。替兒童翻譯及改編這些作品時,居於來源語文化及目標語文化之間的中介方,可能因目標語文化看待兒童的觀點、兒童文學在目標語文化的文學多元系統中的地位,以及目標語文化對兒童文學的規範而修改內容。相對來說,針對作品中的諸多元素要以歸化或異化做多少修改,亦能影響目標語讀者看待作品、原作者以及來源語文化的角度。本研究認為,在美國兒童文學市場中,中介方基於美國對兒童的保守觀念,以及為確保兒童對童年留有「完美」印象而強加於己身的責任感,傾向以歸化的方式翻譯並改編作品。本研究更認為,文本經高度歸化,會使目標語讀者沒有機會接觸到外國內容,而這些內容實際上可能反而更能與讀者的現實生活產生共鳴。透過三本由臺灣作家兼插畫家幾米所著的繪本,本研究使用美國出版社Little, Brown Books for Young Readers所出版的英文改編版本,與繁體中文的來源文本資料以及西班牙文的譯本相互比對,藉此闡述以上論點,並著重探討英文改編版本如何呈現那些被認定為不適合孩童閱讀的文字及視覺元素。
  • Item
    從《三劍客》與《亞瑟王之死》的日中兒童改寫本看情色元素的操縱
    (2019) 涂瑋瑛; Tu, Woei-Ing
    東方出版社「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光復書局「彩色世界兒童文學全集」在臺灣兒童文學界都佔有重要地位,兩套選集都是從日文本翻譯的世界名著改寫作品,卻都抹去了日文源頭的痕跡。收錄作品中有些原作是非兒童文學作品,含有兒童不宜的元素。本研究以情色元素為主題,研究文本為《三劍客》與《亞瑟王之死》,比對收錄於兩套選集的中日文版對情色元素的操縱。 比對結果顯示偕成版、講談版、東方版將幾乎所有情色元素「淨化」,小學版與光復版則保留較多情色元素與故事細節,但也會刪除或淡化過度情色的部分。改寫本遇到劇情需要必須保留部分情色元素時,傾向貶低女性角色,維護男性角色的正面形象。比對過程中也發現,日文改寫者決定了大多數對於情色元素的操縱,而中文譯者幾乎照單全收。改寫本的出版年代不同,比對結果的差異顯示社會與兒童文學價值觀隨時代演變,對於情色元素的接受度逐漸提高,改寫本能保留的細節也更多。
  • Item
    安 徒 生 故 事 中 譯 本 研 究
    (2003) 呂奕欣; Yi-hsin Lu
    本論文以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論為基礎,探討近百年來安徒生故事的中譯現象。埃文-佐哈爾指出,若翻譯文學處於文學系統的中心位置,則譯文講求「充分性」,若翻譯文學處於系統的邊緣位置,則譯文注重「可接受性」。翻譯文學的位置,會影響譯者的策略。 本論文分為五個時期來討論近百年來的安徒生故事中譯本。第一時期為早期的譯文,主要受晚清的翻譯規範影響。晚清的翻譯文學處於邊緣的地位,因此直譯的譯本並不受歡迎,並且出現了大量改寫以符合譯入語文化價值觀的譯本。 第二時期為新文化運動,此時的譯文位於文學多元系統的中心位置,因此安徒生故事的譯文多採直譯的策略,十分講求譯文的充分性。 第三時期為三○年代,此時期的安徒生故事預設讀者從知識份子轉變為兒童,逐漸走向邊緣的兒童文學系統,譯文也開始有了簡化與注重教育性的傾向。 第四時期之後,為五、六○年代台灣地區的譯本,此時期文學系統位於整個大多元系統的邊緣,安徒生故事也沒有新的譯本出現,可說是發展停滯的空窗期。 第五時期為一九七七年至今,此時安徒生的中譯發展可分為兒童與成人兩系統。安徒生在兒童文學系統發展得相當蓬勃,不過受限於兒童文學的自我定位,因此譯文有大量改寫的情形。至於成人系統的譯文仍處於邊緣地位,因此除了葉君健的譯本之外,並無其他著重充分性的新譯本出現。 綜合以上分析,可發現安徒生故事的中譯過程並非靜態的語言轉換。翻譯文學在多元系統的位置,會影響譯者如何操縱譯文。筆者最後提出建議,認為未來應有更多樣化的新譯本,以彌補舊譯本之不足,並符合多元系統中不同讀者的需求。
  • Item
    《動物農莊》兒童譯寫本比較研究
    (2009) 鄭郁欣; Yu-hsin Cheng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自一九四五年出版以來,已譯為多種語言,為諷刺文學的經典代表之一,台灣於此五十年間亦屢有譯本推出,至今約有四十本中文的《動物農莊》,除了以原作諷刺文學身分所推出的一般譯本,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多元需求的出現,《動物農莊》也獲得了新的身份,不僅化身為兒童文學,也成為英語學習教材。本論文將分析台灣出版的六版《動物農莊》兒童譯寫本,以沙維特(Zohar Shavit)所歸納之五項兒童文學翻譯現象為分類基準,分別為依附現有模式、譯文完整性、譯文複雜度、意識型態或價值觀的改寫,以及風格規範,分項檢視此六版《動物農莊》的譯寫策略,綜論六版的個別特色,討論譯寫本經過增修裁切,原作中的寓意是否保留或是產生變化?又兒童譯寫本期能達到哪些功能與效果?這些功能與效果與原作相較,又有哪些差異?並以分析結果提出對非兒童文學進入兒童文學領域時譯寫策略選擇的建議。
  • Item
    「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兒童文學傑作選」的附文本研究
    (2017) 孟令函; Meng, Lin-Han
    東方出版社與國語日報出版社為臺灣兒童文學史上的兩大兒童文學出版社,歷史悠久且出版品極多,時至今日仍發行許多出版品。兩家出版社在六零年代各自推出了許多翻譯兒童文學套書,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國語日報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傑作選」及東方出版社推出的「世界少年文學選集」。兩套叢書規模、出版時期相近、皆為翻譯兒童文學作品,其時代意義、在兒童文學出版史上的地位都相當重要。   本研究選定東方出版社的「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國語日報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傑作選」進行研究比較。透過查找、收集這兩套叢書的初版作品,選取其豐富的附文本資料(包括給讀者的序言、人物介紹等等),針對兩家出版社的附文本進行比較。   東方出版社的「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國語日報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傑作選」,分別表現日本、美國兩大兒童文學勢力對台灣兒童文學的影響,且兩套叢書的附文本內容、譯者、出版者之文化背景都有明顯差異,本研究針對兩套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的附文本進行比較,並分析譯者背景及其翻譯策略,呈現兩家出版社各自引介兒童文學叢書的不同手法,並讓譯者在引介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現身,展現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對臺灣兒童文學帶來的文化影響。
  • Item
    論羅德•達爾童書中譯本的翻譯與改寫現象
    (2017) 蔡月媚; Tsai, Yueh-Mei
    羅德•達爾 (Roald Dahl,1916-1990) 不僅為西方兒童文學名家,並且有別於一般童書,其兒文創作不時以嘲諷的文字風格描繪兒童不宜的故事內容,因此,本研究冀望透過歷時性研究,爬梳達爾在臺灣的接受史,檢視其童書如何藉由翻譯與改寫在國內兒文市場被通關放行。首先,儘管達爾童書早期中譯本出版者眾,卻無任何出版社提出有系統的出版計畫,導致其人其書面貌模糊。接續的志文出版社《新潮少年文庫》以較完整的編輯策略介紹其童書,並多保留達爾苛刻的寫作風格,譯文也採全譯,而非早期譯本的改寫策略。小天下出版社取得達爾童書最新版權後,則將其改以套書方式出版,並形塑達爾兒文經典大師的形象,不過,翻譯策略除於前人譯本的基礎上予以修改或重譯,對其中似乎較兒童不宜的內容,譯筆則常趨向溫和淡化。 整體而言,正是因為上述國內不同時期出版社與譯者的協力合作,達爾及其童書得由最初零散模糊的介紹,終至成就其在臺灣兒童文學大家與經典童書的地位。儘管如此,探討各出版社編輯策略與譯者翻譯策略時,尤其是關於達爾童書中易引發疑慮的內容與情節,本研究發現達爾童書中譯本與改寫本產出的歷程也同時反映出臺灣不同時期兒童文學的出版文化、主流價值與翻譯策略相互對話的成果。 關鍵詞:羅德•達爾、兒童文學、翻譯、改寫
  • Item
    不只是兒童文學:伊索寓言功能流變
    (2015) 林憶珊; Lin, I-Shan
    伊索寓言為家喻戶曉的兒童啟蒙讀物,故事多以動物為主角,敘述淺顯易懂、篇幅精簡、清晰,再利用故事的內容闡明一則則人生道理。但是伊索寓言在上古世紀卻非只是兒童讀物,而是辯論家在論說時用以隱射、舉例的修辭材料,有些故事甚至兒童不宜。伊索寓言在中古世紀被作為神職人員講道時的證道故事,文藝復興時期成了文法學校的語言學習材料,啟蒙時代的伊索寓言更扮演著啟發孩童想像的讀物。如此多變的功能,變的不是伊索寓言的本質,而是不同時代、不同翻譯的作法。本論文以時間作為主軸,闡釋各階段伊索寓言的形貌,分析出版品的形式與內容,描述伊索寓言的功能轉變。第一章探討伊索問題以及寓言體,第二章為修辭材料以及證道故事,第三章分析六本十七世紀出版之伊索寓言,探究語言學習材料的內涵,第四章分析六本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的伊索寓言,進一步描述、分析伊索寓言在啟蒙時期的轉變,第五章綜覽二十一世紀的伊索寓言,包含其功能、形式以及應用。最後一章結論針對先前的論述加以重整。不同時期的翻譯,針對其預期的使用者需求,都會加以調整內容、形式。本研究認為伊索寓言的功能轉變也呼應了歷史的時間線,其內涵也從最早的修辭功能,不斷擴大、增加、改變。未來研究可朝文本之廣度、深度以及語言、地區著手。本研究透過描述、解析不同時期的伊索寓言,進一步剖析被挪用、刪減、變形的文本,看見翻譯如何被創造、被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