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8
  • Item
    《漂鳥集》之中譯及評析
    (2003) 卓加真; Jia-chen Chuo
    本論文旨在將筆者翻譯泰戈爾(Rabindraneth Tagore, 1861-1941)《漂鳥集》(Stray Birds)一書的過程中,所累積的心得予以整理歸納。 《漂鳥集》是泰戈爾自行英譯成的詩集,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很受歡迎。可算是泰戈爾作品中出版次數最多的詩集。由於英語並非泰戈爾的母語,因此這本詩集中的寫作方式,也與一般英詩有所不同。 這篇論文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部份為譯文評析,第二部分為譯文之初譯稿和出版稿的對照,筆者以附錄之形式收錄於後。在第一部分譯文評析方面,筆者將整體結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翻譯《漂鳥集》的緣起、泰戈爾詩集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以及在中國和台灣出版市場上,關於泰戈爾詩集的出版狀況。第二章為《漂鳥集》與其作者之介紹,說明原作的風格以及其語言特性。第三章將討論泰戈爾《漂鳥集》在翻譯上所會遇到的問題,以及不同譯者對於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第四章為筆者所譯《漂鳥集》初譯稿與出版稿的比較。第五章為結論與心得。
  • Item
    從文本功能看翻譯策略:《法蘭克.卜克曼的一生》翻譯過程分析
    (2003) 許壽峰; Hsu Shou-Feng
    本研究為一本譯文文本翻譯策略的觀察分析,目的在呈現翻譯過程中,影響翻譯決策的重要因素如何經過譯者的權衡取捨等考量,於譯文中呈現。 本研究的文本為《法蘭克•卜克曼的一生》傳記第一至九章,筆者本人即為譯者。本研究的基本觀點是把翻譯活動視為一種跨文化溝通的活動,因此分析重點在於原文透過翻譯呈現為譯文後,原文文本所具有的各種溝通功能,究竟是獲得保留、部分流失,或是有所轉變。。 對於翻譯過程的分析,則是採用Christiane Nord所提出的「文本功能 — 翻譯策略」分類對照架構,從原文與譯文文本功能的比對中決定翻譯過程中究竟採用了哪些策略。分析結果顯示,根據Nord的架構來看,本研究的文本,在翻譯時主要基本採用了等功能翻譯、異功能翻譯、類體裁翻譯等三類翻譯策略,並且就不同文本體裁的翻譯實例舉例討論說明。 關於特殊文化因素的翻譯處理,在研究的文本中特別明顯的主題是基督教宗教文化,這類內容可能因為譯文讀者未必具有理解內容所需的文化經驗,因此譯文對讀者而言會有類似「異功能」翻譯的效果。 另外,研究結果發現一種譯文呼喚功能不減反增的另類「異功能」翻譯。這是因為文本中涉及中國歷史紀實內容部分,對中文讀者來說具有的呼喚功能,會大於原文文本對原文讀者的呼喚功能。使得相關專有名詞的處理就有點類似進行回譯(back translation)。
  • Item
    〈序曲.在海灣〉-─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譯註
    (2002) 余淑慧; Soh-fee Yee
    本文旨在譯介現代英國/紐西蘭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兩篇重要的短篇小說:〈序曲〉(“Prelude”)與〈在海灣〉(“At The Bay”)。論文的架構主要可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是導論,第二部份是譯文與譯註。 導論細分五節。第一節概述曼斯菲爾德(下文簡稱曼氏)的生平與著作。第二節綜述曼氏的小說藝術、地位、影響等文史資料,進而略述其小說特色及翻譯所可能遇到的問題;為了方便說明,文中酌引名篇〈花園宴會〉(“The Garden Party”)為例,討論各家(徐志摩,馮鍾璞,謝瑤玲)譯文得失,並嘗試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節討論曼氏作品的中譯概況,分別介紹少數幾本譯作及其特色、得失。第四節簡述〈序曲〉與〈在海灣〉兩篇小說的內容大意,背景資料及筆者選譯這兩篇小說的原因。第五節討論曼氏與翻譯的關係,最後以我的譯後感言總結全文。 論文的第二部份是〈序曲〉和〈在海灣〉兩篇小說的中譯與譯註。譯文力求準確,流暢;翻譯過程遇到的細節問題,例如小自一字一詞的考證與翻譯,大至文史社會的淵源脈絡,凡此種種皆採隨譯隨註的方式,列在每頁譯文頁尾,是為譯註。
  • Item
    《婚姻、離婚與子女適應》翻譯評析
    (2002) 蔡正儀; Casey Cheng-I Tsai
    本論文共分五章,主要探討《婚姻、離婚與子女調適情形》(Marriage, Divorc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一書的中文翻譯,並就譯文加以評論與分析。第一章緒論為筆者接下本書翻譯之緣由,第二章「原著介紹」簡介本書作者艾莫瑞博士的學經歷,歸納本書各章的內容大意,並提供原文書評。第三章「翻譯策略與流程」,提出翻譯策略制訂的方法與工作流程。第四章「譯文評析」以Juliane House倡議的翻譯品質鑑定方法為架構,配合西班牙學者Nicole Martinez Melis與Amparo Hurtado Albir等人提出的六項翻譯能力,舉例說明譯文的處理方式,並評估譯者的專業能力。最後加上讀者的回饋與意見,以期做到客觀、專業的評鑑。第五章「結語」為全文的總結,筆者並以此次翻譯工作的經驗為基礎,提出心得與讀者分享,並為日後翻譯品質評鑑的研究發展方向,提供一己之見。
  • Item
    《六祖法寶壇經》英譯策略初探:以成觀法師譯本為例
    (2010) 劉宜霖; LOW, Sang-Thoi
    佛教始於印度。凡所有稱得上佛經的典籍,都源自印度;《六祖法寶壇經》(733)是唯一非印度傳入華人世界的佛經。這部經典,不但是中國禪宗禪法的源頭,更是印度佛教漢化的里程碑。 1930年,黃茂林老居士首開《六祖法寶壇經》英譯先河之後,市面上就相繼出現了多達21個英譯本。2005年,成觀法師譯出了第二十個《壇經》英譯本。本論文主要探討成觀重譯《壇經》的前因後果,並根據過去十年中另外五個《壇經》英譯本為輔證,探討成觀本的眾多自創詞彙、《壇經》中幾個主要典故和文化詞,以及《壇經》中的21個異教詞彙是如何顛覆晚近佛典英譯的規範。
  • Item
    譯者的操縱:從Cuore到《馨兒就學記》
    (2010) 陳宏淑; Hung-Shu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譯者的操縱,關注的焦點在於譯者對文類、敘述模式、角色、情節的操縱。以《馨兒就學記》為例,此書為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於一八八六年完成的日記體小說,後來在一八八七年由哈普古德(Isabel F. Hapgood)翻譯成第一個英文譯本,之後日譯者杉谷代水根據此英文譯本,於一九○二年翻譯成日文的《學童日誌》,而中譯者包天笑再根據此日譯本翻譯成第一個中譯本《馨兒就學記》。這段從義大利到中國的漫長旅程是一個複雜的轉譯過程,每個版本之間的差異凸顯出譯者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研究比較義大利文、英文、日文、中文四種語言版本,觀察譯者如何操縱文本。他們的操縱顯示出翻譯其實是一種帶有意識形態的改寫。透過本研究提出的譯例,可以清楚看見譯者受到當時社會在詩學規範或道德規範方面的影響。在包天笑的譯本中,他將書中的故事改寫並在地化,類似這樣的翻譯策略在晚清頗為普遍,但透過本研究的比較與分析,可以證明包天笑的操縱也受到日譯本很大的影響,而不全然是他自己的創意發揮。在許多刪節改寫的部分,其實是日譯者杉谷代水操縱在先,包天笑只是蕭規曹隨。不過這兩位譯者的操縱都反映出他們在創新與守舊、西方與東方、異化與歸化之間矛盾掙扎,兩股力量的拉扯與當時的歷史社會脈絡息息相關。由此案例觀之,譯文並非原文的反映或再現,而是原文的來世,在異地產生了新的影響與效應。
  • Item
    「屠龍技」或「雕龍技」?──清末民初女性譯者研究
    (2011) 卓加真; Chuo Jia-chen
    西方翻譯研究學者,紛紛呼籲應以譯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強調譯者在翻譯時所從事「閱讀」與「重寫」之雙重心靈活動 (Godard 1990, 91)。本文旨在研究清末民初女性譯者之翻譯情形,並探討女性如何藉由翻譯書寫表達其政治與社會之關注,試圖為受翻譯史家忽略的女性譯者,描繪出一更清晰的影像。 本文描述清末民初女性從事翻譯活動的背景,並研究中國女性接受外語教育的狀況,以便說明當時社會對女性譯者的實際看法。儘管清末改革人士認為新興的女學中,應該加入外語學習,但在實際的課程規劃上,卻將語言等同於如刺繡、紡織一般的技藝,並未增加女性外語學習的上課時數,這說明了女性譯者在數量上明顯少於男性譯者的原因。文中選擇三位女性譯者作為個案研究之對象,依照其主要從事翻譯的時間先後順序,分別為薛紹徽、陳鴻璧與沈性仁。筆者綜觀其翻譯作品,檢視其翻譯風格,試圖從其譯文與譯作選擇上,說明譯者藉譯作所傳達的想法。薛紹徽的翻譯活動影響了她自己對外國事務的看法。陳鴻璧將西方偵探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變身成為中國的俠女。沈性仁譯作中的女性人物,也呈現出不同於當時五四時期的中國「新女性」形象。最後,筆者以附錄方式,提供中國歷史上的女性譯者紀錄,其中包括真實歷史人物以及小說中女譯者之呈現,企圖從歷時的角度,提供中國女性譯者的風貌,以便能夠更清楚的展現歷史上對女性譯者的看法與態度。
  • Item
    吳爾芙的來世:論《達洛威夫人》的各種翻譯
    (2011) 李延輝
    文學家的肉身會衰老,但他們作品裡的精髓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淘洗,以各種方式「翻譯」,藉由另一種語言或表現形式流存下來,而這些「譯作」則成了班雅民(Walter Benjamin)所云原作的「來世」(afterlife)。吳爾芙(Virginia Woolf)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作家的先驅,以意識流的技巧獨樹一幟,其纖細、敏感的寫作方式則反映出英國現代主義的精神。在中文世界中,白先勇於二十世紀六0年代發表了短篇小說〈遊園驚夢〉,該小說無論就結構、技巧、主題而言,均師法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九0年代開始,吳爾芙小說《歐蘭朵》(Orlando)及《戴洛維夫人》陸續改拍成電影。1999年,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出版了普立茲獎得獎作品《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小說以《戴洛維夫人》為中心,串連三位女性生命中的一天,並於2002年搬上銀幕。本研究計畫延續筆者以與吳爾芙相關的著作、電影與中文翻譯為本,藉由解構翻譯理論,探討翻譯的「模仿」與「越界」問題。本計畫中所討論的翻譯不只是文字的轉換,更擴大至文學表現形式,以及將人物化為文字、影像的轉換,而這些議題也和吳爾芙作品中的現代性有關。
  • Item
    從歐威爾《一九八四》中譯本看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2011) 李明哲
    以色列學者埃文.佐哈提出的多元系統論認為,在一個特定的文學系統內,若某一文學正「經歷某種危機或轉折點,或出現文學真空」時,翻譯文學將成為接近系統中心的主要活動,經過與譯入語其他並存系統(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連繫,從而採取特定的規範、行為和政策,並發揮預設之功能(例如為政治意識形態服務)。英國翻譯理論家赫曼斯率先將「操縱」觀念導入翻譯行為的研究,認為所有翻譯都是為了服務某種目的而操縱原文。原籍比利時的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則進一步將翻譯研究納入改寫及折射(refraction)的範疇。他指出翻譯為文學作品所樹立的形象,主要受到譯者或贊助者的意識形態和主流詩學所宰制。這類被統治階層接受並視為合法的經典化文學(legitimate& canonized literary repertoire),往往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特殊的時空背景擁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反共文藝」是五○年代臺灣主流文學勢力極力吹捧的文化霸權。以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為主軸的政治意識形態逐漸在臺灣文化多元系統中佔據統治地位。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完成於一九四八年的《一九八四》所捍衛及反對的價值觀雙雙相容於當時國民黨政府及美國政府的政治利益,因此臺灣的中譯本很快就於一九五○年問世。本文設定的主要目標,乃援引勒菲弗爾的翻譯改寫理論,探討《一九八四》的中譯本如何經由刪節、改寫、淡化、濃縮等手法,以符合臺灣五○年代主流政治意識形態設定的文藝政策。
  • Item
    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之品質與倫理初探: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臺北市賽珍珠基金會為例
    (2011) 裴恩; Steve Pei
    在台灣,全國有13萬餘外籍配偶,他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語言成為他們與主流社會的隔閡。社區口譯是服務當地居民的一種口譯,台灣許多非營利組織從事社區口譯幫助新住民,克服語言不通的困難,使得新住民也能享有與一般國民相同的權利。不過,台灣的社區口譯研究仍在初始階段,相關研究十分稀少。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認為社區口譯是什麼?什麼樣的口譯才是好的社區口譯?社區口譯員(通譯)又需要遵守什麼規範? 本研究整理Bühler (1986)、Kurz (1993)、汝明麗(1996)、Mesa(1997,引自Pöchhacker,2001)、Pöchhacker(2000)、Kadric(2000,引自Pöchhacker,2001)、曾話晴(2009)等口譯品質研究,還有ICTY(1999)、AUSIT(2001)、NCIHC(2005)、NAJIT(2006)、ITI(2007)、JCC(2008)、Kelly(2008)、AACI(2011)、STIBC(2011)、ITS(2011)等口譯專業倫理準則,比較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與過去研究的差異,並根據Salamon(1995)的第三者政府與志願失靈理論,對非營利組織與政府提出建議。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與半結構式訪談,調查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財團法人賽珍珠基金會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研究結果發現: 1.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口譯品質的定義與過去口譯品質研究類似,最重視的口譯品質項目為忠實(fidelity)、完整(completeness)、可信賴(reliability)。 2.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與口譯專業倫理準則類似。但受訪單位因為組織本身的社會福利背景特色,以社工專業倫理來定位社區口譯員的規範,認為口譯員有社工的角色和任務。另外,受訪單位也認為口譯員需有同理心、具有熱情的特質。 3. 受訪單位對於社區口譯的定義符合志願失靈中的三種現象。慈善的業餘性和特殊性反映在各組織以自身需要出發的訓練機制上,慈善的不足性則代表組織相關經費的不足。 本研究建議政府結合學術機關的力量,提供非營利組織社區口譯相關經費,並建立跨組織的訓練機制、認證方式,培育專業的社區口譯人才。政府也應協助制定台灣社區口譯的專業倫理規範。非營利組織也應加強組織內部對於員工的社區口譯相關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