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2
  • Item
    以層級結構為本的漢語結果複合動詞動貌分析
    (2022) 許昕媛; Hsu, Hsin-Yuan
    本研究旨在以層級結構分析漢語中結果複合動詞(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RVCs)的動貌。結果複合動詞是由兩個元素組成的複合詞。根據Li& Thompson (1989)的研究,漢語結果複合動詞的第一個組成元素(V1)通常為表示動作或狀態的動詞,第二個組成元素(V2)則表示該動作的結果。以往的研究對結果複合動詞的動貌分類有不同的看法。Tai(1984)指出,由於漢語結果複合動詞無法與進行貌(progressive aspect)同時出現,因此需歸類為達成動詞(achievements)。然而,Smith(1997)認為結果複合動詞與完成動詞(accomplishments)更類似,因為 V1所傳達的動作過程不能與V2傳達的動作結果分開。同時,大多數文獻也未能合理分析程度達成動詞(degree achievement verbs, DA verbs)。程度達成動詞為一種表達狀態變化的動詞,在漢語中經常以結果複合動詞的形式出現。為了解決程度達成動詞的分類問題,Hay et al.(1999) 提出了層級結構,而該方法也為Peck et al.(2013)所採用來針對漢語動詞進行動貌分類,其中也包含結果複合動詞。然而,儘管層級結構已被Peck et al. 證明能夠辨識出漢語中的程度達成動詞,他們對結果複合動詞的分析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因此,本論文利用層級結構來研究結果複合動詞,並詳細分析結果複合動詞補語的層級特性。本研究指出,根據結果複合動詞補語(即V2)的有界性和持續性,漢語結果複合動詞的動貌可依層級結構分為五類:開放結果複合動詞(open-scale RVC)、下封閉結果複合動詞(lower-closed-scale RVC)、上封閉結果複合動詞(upper-closed-scale RVC)、完全封閉結果複合動詞(totally-closed-scale RVC)和兩點封閉結果複合動詞(two-point closed-scale RVC)。它們的層級屬性可以從進行貌標誌「正在」、否定蘊涵測驗、程度型問句(how-questions)以及與層級相關的修飾語,如「很」和「完全」中觀察到。分析結果也顯示,結果複合動詞中存在著內部差異,因此需要將它們分類並個別對待。
  • Item
    漢語修飾語「小」與「微」的語意:語料庫為本的行為特徵分析
    (2022) 黃薏如; Huang, Yi-Ru
    本研究探討漢語近義修飾語小與微的語意和用法。作為名詞修飾語,小與微有「微小」之義,而作為程度修飾語,小與微則代表程度「輕微」。雖然已有文獻討論小與微的修飾行為,但鮮少有人以語言學角度探討其語意及用法,目前也無人比較這兩個近義修飾語。有鑑於此,本研究旨在運用量化與質化方法,全面分析漢語近義修飾語小與微的異同。我們蒐集自2020一月至2022五月期間,PTT語料庫男女板(Boy-Girl)、食物板(Food)、女孩板(WomenTalk)中的小與微語料,加以標記,並利用標記過後的語料,進行量化語料庫方法之行為特徵分析(Behavioral Profile Approach),藉此找出得以有效區分小與微之語意特色。此外,本研究也以語言學角度,解釋小與微的語意延伸和語用功能。研究結果顯示,作為名詞修飾語時,小與微有高度相似性,但作為程度修飾語時,小與微則有語意和用法上的差別。雖然小與微的使用會因為各看板內討論主題而有所差異,但整體來說,作為名詞修飾語時,小主要修飾「無生命(Inanimate)」及「有生命(Animate)」對象的「體積大小」、「年齡」,或以「小稱」稱之。微較常修飾「無生命」對象的「數量」或此類對象所及之「程度」。作為程度修飾語時,小與微皆有「程度輕微」之義,但小主要修飾「心智/情緒(Mind)」、「特徵/屬性(Attribute)」、「運動/動作(Motion)」類別的動詞和形容詞,微則修飾「特徵/屬性」、「改變(Change)」類別的動詞和形容詞居多。從研究結果發現,小與微的語意會隨著被修飾對象之不同物性角色(qualia role)而有所改變。此外,小與微的語意也藉由隱喻(metaphor)及類型轉換(coercion)而延伸,或於語境中被議定。當談及小與微的語用功能,小經常用來緩和由說話者內心的期待與現實對比之下產生的差異,而小與微皆用來弱化任何可能侵犯到說話者及聽者面子的行為。
  • Item
    中文V掉結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2) 黃正勛; Huang, Jheng-Syun
    本研究主要探討中文為母語孩童對於中文「掉」的語義與「V掉結構」字面義和非字面義的習得。所探討四個和V掉結構習得相關的議題,包含類型效應、隱喻效應、語境效應及年齡。研究對象為60名國小學生,分為3個組別:7歲、9歲和11歲。此外,成人組則由20名研究生組成。本研究方法採用兩個有無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在無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受試者只看到句子,然而有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提供受試者圖片及故事作為輔助。研究結果顯示,掉1 (往下掉落)對於孩童來說是最簡單的,其次為掉2 (物品移除),而最難的則是掉3 (事件完成)與掉4 (狀態改變)。至於隱喻效應,V掉結構的字面義對小孩來說比非字面義來得容易。再者,受試者在無語境下表現得比在有語境時候來得好。換言之,當沒有提供照片與故事,他們的表現較佳。最後,本研究中所有孩童皆能夠理解掉的四個語義以及V掉結構的字面義。至於V掉結構的非字面義,11歲孩童的表現優於7歲及9歲。然而,就「掉」的類型效應及V掉結構字面義與非字面義而言,這三組孩童仍皆未達成人般表現。
  • Item
    中文分類詞對名物分類知覺之調節: 神經語言學研究
    (2021) 張宜琪; Chang, I-Chi
    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又稱為薩丕爾-沃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主張語言可以影響人們如何感知世界。雖然相關行為研究支持語言能夠影響思維的說法,但仍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如Pinker,2007 [1994]),認為儘管實驗中使用非語言的刺激,實驗中仍可能有潛在的語言干擾。因此,Thierry(2016)建議,語言相對論的議題可透過認知神經領域的研究方式,去探測基於無意識感知處理的自發大腦活動。本研究旨在藉由兩個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實驗檢視中文分類詞在前語言層面(pre-linguistic level)及語言層面(linguistic level)對於中文母語者的名物知覺的影響。在實驗一中,我們參考胡世強(2019)的實驗設計,並做些微調整,共計招募三十位中文母語者及七位英文母語者。我們採用特異刺激典範(oddball paradigm),而受試者的任務則是在看到目標刺激時按鍵。實驗刺激分為標準刺激(使用相同分類詞的圖片,出現機率80%)、特異刺激(使用和標準刺激不同分類詞的圖片,包含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within-dimension deviant)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between-dimension deviant),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圖片為一隻貓,出現機率5%)。中文母語者的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在175-250毫秒間誘發顯著的P2效應,而英文母語者只有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誘發P2效應。我們推測在英語母語者中發現的P2效應,可能是由刺激材料中的物體外觀所誘發,而非語言的影響。在實驗二中,中文母語者同實驗一中的受試者,實驗二亦採用特異刺激典範,但是刺激材料為中文字詞。字詞刺激分為標準刺激(出現機率80%)、維度內及維度間違反特異刺激(出現機率15%)與目標刺激(為字詞「老鼠」,出現機率5%)。雖然在標準刺激和特異刺激並無觀察到顯著P2效應,但我們發現維度內違反特異刺激在250-350毫秒間,於大腦前方的位置誘發較早的N400。綜合兩個實驗的結果,在中文母語者中所發現的P2及N400效應,顯示出無論在前語言層面或語言層面,中文分類詞皆可能影響中文母語者對於名物的知覺。本研究也支持語言相對論的論點—語言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影響人們對於世界的感知,且不同語言的使用者也可能有不同的認知處理方式。
  • Item
    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理解與使用
    (2021) 陳韋伶; Chen, We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之習得,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訊息來源類型、習得順序、題型效應以及年齡效應。本研究包含兩項測驗:圖片敘述測驗與選擇題測驗,分別測試兒童的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孩童,依年齡三歲及五歲分成兩組,每組二十人;另外有對照組的二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研究結果顯示,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比起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更早習得。其中,視覺和非視覺訊息的標記對兒童來說同樣容易;比起轉述訊息的標記,兒童對推論訊息的標記有較多誤用。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顯著優於他們在圖片敘述測驗的表現,顯示兒童辨識中文示證性用語的能力比起使用相關標記表達訊息來源的能力來得更好。最後,本研究發現年齡是習得中文示證性標記的關鍵因素。三歲兒童已經可以掌握直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但仍難以理解間接訊息來源的標記;五歲兒童處理間接訊息來源標記的能力比起三歲兒童已有顯著增強,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總言之,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中文示證性標記習得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 Item
    現代漢語浮游量詞結構及相關句型句法分析
    (2019) 鄭榆樺; Zheng, Yu-Hua
    本論文的目的是分析現代漢語一組在文獻上未受到太多關注的量詞。根據這組量詞的分佈和特性,這組量詞可以被分爲兩類:名詞組量詞(ADQ)和副詞量詞(AVQ)。就目前所知,文獻上有三篇作品曾探討過這組量詞的部分:Shin (2008), Paul and Whitman (2010) and Kuo (2016)。由於這組量詞和浮游量詞(FQ)的表現十分相似,所以本論文將回顧擱淺分析(Stranding Analysis)和副詞分析(Adverbial Analysis)的文獻並且指出對於現代漢語中這組量詞,副詞分析會是比較恰當的分析方式。根據一些觀察,本論文我提到名詞組量詞和副詞量詞具有不同的基底結構。名詞組量詞是嫁接在名詞上的量詞,結構上就像是同位語(Aoun et al. 2001)或是名詞組反身强調詞(Siemund 2003),而副詞量詞本身就是一個副詞,所以出現在副詞可以出現的位置。至於副詞量詞和其相關名詞之間的回指關係,本論文認爲Doetjes (1997)所提出副詞帶有空範疇(empty category)的分析並不能夠解釋中文浮游量詞的語言事實,本論文主張將現代漢語浮游量詞視爲不帶有空範疇的副詞量詞(Kayne 1981,Jaeggli 1982)。
  • Item
    中文話語標記「我覺得」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0) 吳中育; Wu, Chung-Yu
    時至今日,談到中文言談標記「我覺得」的研究,大部分還是著重於成人在立場表述時的使用情形,至於兒童如何習得這個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的認識情態標記,相較來說反而鮮少著墨。有鑑於此,本實驗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在具體運思期發揮七種「我覺得」語用功能的發展,尤其在不同文體或情境下。採取量化與質化並行的研究方法來觀察實驗組四十五位兒童,其細分成三個年齡層和對照組十五位成人,以小組討論方式,來蒐集真實的自然語料,同時輔以統計檢定及言談分析作為佐證。 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參與者在論說類型之任務中使用「我覺得」的數量明顯偏高,於此兒童跟成人在偏好上相當類似。 二、就功能性而言不管兒童還是成人「我覺得」最常被用來評論,不過兒童仍然無法用「我覺得」做結論。 三、其固定模組或組成公式則顯示,位於句尾的「我覺得」分布比較狹隘。 四、依據兒童的能力指標也可以看到三階段發展:從低年級到中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猜測或建議;從中年級到高年級,逐漸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表達事後想法。儘管如此,七歲到十一歲的兒童似乎尚未習得如何使用「我覺得」來提出結論。 總結而言,本論文不僅僅拓展了對中文言談標記的理解,更為往後此方面之母語習得帶來重要的教學啟示與應用。
  • Item
    部件覺識之比較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為例
    (2020) 陳冠元; Kuan-yuan Francis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學習者於漢字部件覺識上的比較。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透過三項理解能力測驗來測試受試者是否具備漢字部件的隱性知識,並能藉此來判斷出符合結構規則的漢字及提取不熟悉字詞的字義。本研究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受試者的語言背景、受試者的中文能力、漢字的透明度、及語境效應)在部件覺識上的影響程度。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四十位外籍學生,依其語言背景及中文能力分為四組:漢字圈中高級、漢字圈中低級、非漢字圈中高級、非漢字圈中低級,每組各有十位,以及對照組的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研究發現如下: 一、所有實驗組均在不符合部件位置的非漢字判別上辨識率最高,此結果顯示出所有的受試者均擁有部件位置規則的覺識。 二、受試者在提取字義的表現取決於漢字的透明度,愈透明的漢字愈容易透過意符來完成字義連結,然而在透明度較低的漢字中,所有受試者皆傾向於使用音符來做字義推斷。 三、語境的加入有助於受試者提取漢字字義,大部分受試者在句子脈絡中的整體表現均優於字詞脈絡,此效應對非漢字圈中低級受試者的表現影響尤為顯著。 四、在相同語言背景、不同中文能力的比較上,中高級受試者的表現較佳。此外,漢字圈受試者的表現並非皆受益於母語正向遷移的影響,其在假字判別及不透明字的字義提取表現上皆呈現負遷移的現象。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操縱變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受試者對漢字部件覺識的表現,亦證實受試者對此覺識的理解及使用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而改善。
  • Item
    論漢語中的終結點選擇
    (2013) 張家豪; Chia-Hao Chang
    本文主要研究漢語中的終結點是如何決定。林若望(2003)指出漢語中,現在式選擇已終結事件,而過去式選擇未終結事件。 與林若望(2003)不同的是,我提出過去式的情境裡,終結點是由時態以外的的因素決定,例如受詞的定指與不定指、主要動詞的自然語意、以及漢語的內部時貌標記。關於內部時貌,我會引用Travis (2006)與廖偉聞(2004)在文中另外介紹。 我主要的結論是,時態為過去式時,漢語的終結點是由自然語意和內部時貌標記決定的。在分析過程中,我會提供實質的語料證據。另外,我會區分語意中實現貌與終結點的差別。除此之外,我還會提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與動詞的共現狀況,並且進一步推斷出漢語內部時貌標記的自然語義
  • Item
    中文「老」字之第一語言習得研究
    (2013) 徐佩瑜; Pei-Yu Monica Hsu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中文「老」字的隱喻辭意理解,主要探討的議題包括標誌理論、語意透明度、生命效應、題型效應以及年齡因素。本研究包含兩個理解能力測驗:口頭詮釋測驗與選擇題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位兒童,依平均年齡七歲至十一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位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字面意義比隱喻意義容易習得。其中,兒童對語意較模糊的隱喻用語有較多錯誤,兒童的理解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老」的生命效應除了與修飾的名詞搭配有關之外,亦與隱喻意義之辨識有關。在題型效應方面,兒童在選擇題測驗的表現比口頭詮釋測驗好,顯示兒童在辨識隱喻用語語意之能力優先於口頭詮釋。最後,年齡是習得隱喻用語的關鍵因素,七歲兒童仍在理解字面語意階段,八歲及九歲兒童雖能理解隱喻用語,但仍未達到成人能力的階段,十歲及十一歲兒童已能理解隱喻用語搭配無生命名詞;總言之,兒童對於「老」隱喻用語之習得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