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749
-
Item人類世中的文學:以超物件閱讀二十一世紀美國小說( 2020)本論文提出名為「超物件閱讀」的後批判閱讀模式,以回應同一現象於不同量尺之下以不同方式體現的人類世量尺差異問題。以往見到的解決方式無法兼顧不同量尺。超物件閱讀藉由向文本內的超物件調和並追尋其輪廓,得以闡釋不同量尺如何受超物件影響。 第一章說明超物件閱讀的脈絡與程序,尤其著重說明人類世、經修正的物件導向本理論、後批判轉折,以及稱為修辭詩學的敘事學分支等脈絡。第二章是三篇案例分析之首,向失能超物件調和以閱讀約書亞.費瑞斯的小說《The Unnamed》(2010)。為彌補醫學、社會與關聯等失能模型之不足,我提出辯證失能模型以闡釋位於身體、心理、物質生態與社會生態之交錯點的平衡生態位。第三章向數位超物件調和以閱讀林韜的小說《Taipei》(2013)。為正確勾勒數位邏輯對類比生命經驗的影響,我將迷因重新定義,並提出名為情感物件的新物件類型用以探索概念層次以下的思維量尺與生死間的觀點分野。第四章向敘事超物件調和以閱讀Ben Lerner的說《10:04》(2014)。藉由將主角於小說的後設小說與私小說敘事生態中定位,我描繪以惠特曼式序列化與回顧移位將社會概念化的新方法,以此方法所構成的敘事超物件抗衡新自由主義的敘事超物件。第五章透過史坦尼斯勞.萊姆的小說《索拉力星》(1961)對超物件作概念分析。索拉力星是一星球/外星生物超物件,因而在其身上體現超物件的五項定義性面向:黏性、非定位性、時間波動、分相性與互為物件性。小說的三個主要人物則分別體現對超物件的三種回應方式:終止、倡議人類中心主義,與調和。希冀閱讀文本超物件可提示如何向文本外的人類世超物件調和。
-
Item中文V掉結構之第一語言習得( 2022)本研究主要探討中文為母語孩童對於中文「掉」的語義與「V掉結構」字面義和非字面義的習得。所探討四個和V掉結構習得相關的議題,包含類型效應、隱喻效應、語境效應及年齡。研究對象為60名國小學生,分為3個組別:7歲、9歲和11歲。此外,成人組則由20名研究生組成。本研究方法採用兩個有無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在無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受試者只看到句子,然而有語境的真值判斷任務,提供受試者圖片及故事作為輔助。研究結果顯示,掉1 (往下掉落)對於孩童來說是最簡單的,其次為掉2 (物品移除),而最難的則是掉3 (事件完成)與掉4 (狀態改變)。至於隱喻效應,V掉結構的字面義對小孩來說比非字面義來得容易。再者,受試者在無語境下表現得比在有語境時候來得好。換言之,當沒有提供照片與故事,他們的表現較佳。最後,本研究中所有孩童皆能夠理解掉的四個語義以及V掉結構的字面義。至於V掉結構的非字面義,11歲孩童的表現優於7歲及9歲。然而,就「掉」的類型效應及V掉結構字面義與非字面義而言,這三組孩童仍皆未達成人般表現。
-
Item中文表向下動詞的語法及語意分析( 2022)本文藉由分析平衡語料庫4.0語料,研究中文表向下移動的近義動詞。根據中央研究院的詞頻表,本文選擇「落」、「掉」、「跌」、「倒」、「摔」、「降」六個動詞為研究主題。研究目的在於區分六個動詞在語法、語意及表述向下移動的特徵。在分析中,根據動詞的非賓格/非作格用法,將它們的句構分三大類:[客體/施事 動詞 補語]、[客體/施事 動詞 (____)]及[(____) 動詞 客體],當中客體/施事是動詞的核心論元。補語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六類;介詞+處所名詞、趨向動詞+處所名詞、下、複合趨向補語、數量補語及結果補語。[客體/施事 動詞 (____)]中,動詞可單獨存在或接處所名詞或副詞。[(____) 動詞 客體]出現在存現句、領屬句、無主語結構及致使結構。客體/施事的語意特徵,如具體或抽象、人類或非人類,以及重複共現的並置詞也納入分析以決定六個動詞表述的動作類型。本文採用Talmy (2000a)的概念結構系統及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隱喻兩項認知理論作為理論架構。一方面將Talmy (2000a)系統內的分類精簡為10項以分析六個動詞表下移動作的特徵,這10項分類為:(1) 關注焦點、(2) 分別性、(3) 延伸度、(4) 情態、(5) 視角位置、(6) 視角距離、(7) 視角方向、(8) 關注階段、(9) 關注層次及(10) 驅動力。第一項說明移動事件強調的成分,第二至第八項與動作特徵相關,最後兩項說明移動主體與動作起因的特徵。另一方面採用Lakoff & Johnson (1980)的概念隱喻中方位隱喻與實體隱喻來解釋六個動詞的隱喻用法。 研究發現[客體 動詞 介詞/趨向動詞 處所名詞]是六個動詞主要的句構。在此句構中,六個動詞在表具體下移動作時呈現差異。「落」表示自然動作、「掉」描繪與人類相關的突發動作、「跌」描述導致嚴重後果的人類動作、「倒」表達直立物體從垂直方向往水平方向下移的動作、「摔」表達與人類相關的猛烈動作、「降」則是代表能以刻度衡量的動作。此外,「倒」在視角距離與其他動詞有所區分,而「降」在強調動作階段與其他動詞有所不同。根據六個動詞呈現的特徵,本文提出關注焦點、有界性、情態、視角距離、關注階段、主體類型與使動性為區分它們的主要類別。此外,「落」、「跌」、「降」表延伸義的語料數遠大於呈現基本義的個數,而延伸義與基本義之間的關係以方位隱喻與實體隱喻解釋。本文進一步提出此兩項隱喻不足以解釋「落」的延伸用法,而必須藉助其他隱喻類型,如事件隱喻,來補足說明。另外,六個動詞在書面語與口語語料的使用也被比較,發現「落」、「跌」、「降」傾向用於書面語,而「掉」、「摔」、「倒」傾向在口語中使用。六個動詞的句構類型亦隨著書面語/口語而變化。本研究藉由比較六個動詞的句法、語意及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分析它們的細微差異,藉此理解它們表達的下移動作在我們的認知中有何不同,又如何反映在語言使用上。
-
Item不同矯正性回歸的種類和來源是否對英語為外國語言學生的寫作表現有影響( 2020)學習新語言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從錯誤中學習。因此,如今已發現寫作矯正性回饋(WCF)在改善寫作方面相當重要。然而,過去的研究卻指出,寫作矯正性回饋對寫作表現的影響,端視諸多因素而定,包括寫作矯正性回饋來源與類型。所以,本研究檢視兩種不同來源的寫作矯正性回饋 - 來自教師或同儕的間接矯正性回饋(CF)與間接提示矯正性回饋(ICCF),對英語學習者造成何種影響。全體參與者(N-94)進行初級寫作作業,由兩位評量者負責評分。參與者依得分而分成四組,分別為:同儕ICCF、教師ICCF、同儕間接CF與教師間接CF。參與者分別接收到寫作矯正性回饋類型與來源後,在為期21週的時間內,完成四項不同的寫作與修改作業。結果顯示,這四組的寫作表現都有顯著改善,而且接收ICCF的參與者改善程度,不同於接收間接CF的參與者。在從同儕與教師接收寫作矯正性回饋的參與者之間,同樣有觀察到這些差異。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對英語教學實務深具意義。具體而言,研究結果突顯出同儕與教師給予的間接CF和ICCF,在影響英語學習者寫作方面的教學意義。
-
Item漢語中的動詞懸置空補語( 2022)作為論元刪除分析的延伸,此論文探究漢語動詞懸置結構中的空補語,並將其分類為名詞型、動詞型以及句子型。有一個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即於動詞懸置的空缺中,先行詞的某部份意思無法被理解到。從語意拷貝(LF-copying)的角度而言,先行詞中的語義只被部分複製到刪略位置。根據此現象,我發現 (1)對於名詞性空補語,指示限定詞的存在與否可以預測數量附加語(adjunct)是否被包含在空缺中;(2)動詞性空補語並無法存在。不論是否有明顯的主詞、或是空主語 (PRO),句子型空補語大多為 CP。根據Radford (2004) 的系統,這些補語的動詞為控制動詞或義務情態詞。只有少部分句子型空補語為 TP,即例外格位標記動詞 (ECM verbs) 的補語。針對句子型空補語有以下觀察:(1)所懸置的動詞不受 Goldberg (2015) 的相同動詞要求 (Verbal Identity Requirement) 所限制;(2)其和簡答句的對應性;(3)和時態標記符號的並存。最後,此文也探討了句子型空補語為空指代補語 (null complement anaphora) 的可能性。抽取測試 (extraction test) 以及其他證據指向一個深層回指 (deep anaphora) 和淺層回指 (surface anaphora)並存於句子型空補語中的狀況。總體而言,基於動詞懸置空補語的複雜性,此文認同以綜合的分析來處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