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7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點子獲取方式與技法適用情境之研究(2004) 陳靜玫本研究在探討民間顧問團體之技術輔導人員之思考點子獲取方式與創造技法適用情境,針對技術輔導人員在個人思考點子獲取方式、個人整理點子常用方式、團隊創造技法運用頻率、團隊創造技法在創造情境的適用性及團隊整理點子常用方式等的表現情形進行分析。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技術輔導人員進行思考點子獲取方式與創造技法適用情境之調查,總共發出問卷315份,總回收有效問卷280,總回收率為88.9%。本研究結果可做為個人與團隊創造發想的參考。本研究發現所得的結論如下: 1. 研究結果顯示,技術輔導人員在點子獲取方式(如:資料查詢、與人洽談及自我沈思)上,以「資料查詢」為第一優先。 2. 在個人及團隊整理點子常用方式上(如:二維表、魚骨圖…等16項),以「流程圖」的使用頻率為最高。 3. 團隊創造技法(如:列舉法、SCAMPER法…等10項)使用頻率以「腦力激盪法」為最高。 4. 在成員差異性大、願嘗試錯誤性、民主式領導、討論活潑化、期望點子多元化的創造情境下,極適當的團隊創造技法為腦力激盪法;在背景知識夠的創造情境下,極適當的團隊創造技法為腦力激盪法及NGT法。Item 高工室內空間設計科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3) 陳德明本研究旨在探討高工室內空間設計科學生創造力的表現情形,及其影響學生創造力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描述性研究方法,以台灣省、台北市及高雄市之高工設有室內空間設計科的16所學校中,抽取25%共四所學校之室內空間設計科三年級學生共119名為研究對象,回收有效問卷共119份,回收率100%。 本研究透過「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高工室內空間設計科學生創造性思考活動」以及「高工室內空間設計科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調查問卷」等測量工具與問卷,蒐集高工室內空間設計科學生創造力表現之相關資料。 研究獲得之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性別、認知風格類型及美術專業訓練等三項,是高工室內空間設計科學生創造力表現最具潛存影響的因素。 二、高右腦認知、高內動機且實習成績高之學生,其創造力的表現較好。 三、高仁慈高權威的教師類型有助於提昇學生的創造力。 四、高左腦高右腦型、高內機動高外動機型的學生,在創造性傾向的表現較高。 五、創造力在不同領域的表現,建立在該領域的知識基礎上,創造力因為領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 六、創造性傾向屬於情意的部分,領域雖不同,但創造性傾向表現高者,其創造力的表現也較高。 最後綜合上述結論,分別從教師教學、學校行政、教育行政主管單位及後續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我國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2003) 林啟鵬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職業學校組織創新相關因素,並藉以瞭解職業學校組織成員對影響相關因素的看法,據此提出推動學校組織創新的參考。 為達到研究目的,首先探討有關文獻,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經信度(Cronbach’s α信度係數考驗)及效度(因素分析)檢驗,再經專家會議修正,編成正式問卷「學校組織創新因素及創新績效問卷」施測,以此蒐集資料,作為推論依據。 研究對象係台灣地區職業學校公私立職業學校組織成員,有效樣本共計有506份。蒐集所得資料採用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等描述統計方法及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推論統計方法。經過統計分析結果,獲得下列結論: (一)在影響職業學校組織創新相關因素共有組織特性、領導風格、組織學習、團隊運作、創造能力、集權化程度、正式化程度、資源提供等八個構面因素。 (二)學校成員對影響相關因素看法 1、學校成員對於影響學校組織創新相關因素看法呈現高影響程度, 且在集權化程度、組織特性、團隊運作、組織學習、資源提供等五個構面認為影響程度較高,而創造能力、領導風格、正式化程度等三構面影響程度則偏低;2、成員性別、服務年資、教育背景、現任職務、任教科別、曾任行政工作年資、學校屬別、學校位置等不同背景組織成員對於影響相關因素看法一致;3、學校規模、學校歷史等組織變項對於影響相關因素有顯著差異 (三)學校成員對組織創新績效的看法 1、學校成員對於學校組織創新績效看法呈現高績效程度,且技術創新績效高於管理創新績效;2、成員性別、服務年資、教育背景、現任職務、任教科別、曾任行政工作年資、學校屬別、學校位置等不同背景教師對於學校組織創新績效看法一致;3、學校規模、學校歷史等組織變項對於學校組織創新績效看法有顯著差異 (四)學校組織創新因素與組織創新績效的關係 1、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中之領導風格、創造能力、組織特性、團隊運作及組織學習構面與管理創新績效有高度相關,集權化程度及資源提供構面為中度相關,正式化程度構面為負相關;2、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中之組織學習、領導風格、創造能力、組織特性及團隊運作構面與技術創新有高度相關,集權化程度及資源提供構面為中度相關,正式化程度構面為負相關;3、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中之領導風格、創造能力、組織學習、組織特性及團隊運作與整體創新績效有高度相關,集權化程度及資源提供構面為中度相關,正式化程度構面為負相關;4、學校整體組織創新相關因素與學校整體組織創新績效為高度相關;5、學校組織創新相關因素中之領導風格、組織特性、創造能力、組織學習、團隊運作構面對學校組織創新績效具有預測力Item 高職機械科學生個人創造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奈米科技概念知識學習為例(2012) 袁宇熙; Yu-Hsi Yuan奈米科技因為科技的發達而成為各國重要的尖端發展領域,其中人才的培育更是關鍵因素。臺灣因為優秀的技職人才,乃造就了舉世驚羨的臺灣經濟奇蹟,然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情勢,更有必要提早著手進行技職人才的科技培育工作。有鑑於此,本研究乃藉由奈米科技、學習理論、數位多媒體教材、創造力教育等相關文獻之回顧,研究者參與適合高職機械科學生專業科目學習的融入式教學法與數位多媒體教材之建構。研究樣本經立意取樣選取公立高職機械科二個班級、私立高職兩個班級為實驗組,施予融入式奈米科技概念知識揉合創造力啟發教學;而另選取公立高職機械科四個班級、私立高職二個班級為控制組,僅實施原課程科目單元之教學。研究工具乃分別就國內外相關研究量表加以選取,經原作者同意後,敦請專家學者就題意進行適當修正,引以為本研究之心理意象表徵的量測工具。實驗教學的期程分別為機械製造實施六周,合計11個單元;機械材料則進行十四周,合計29個單元的奈米科技概念知識學習揉合創造力啟發教學於99學年實施。經前測、實驗教學與後測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後,應用雙因子多變量變異數(two-way MONCOVA)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為資料分析方法,進行研究資料之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公私立學校實驗組的創意自我效能與個人創造力分數無顯著差異;公立學校的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創意自我效能與個人創造力分數同樣無顯著差異;然私立學校的實驗組之創意自我效能與個人創造力分數則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再經實驗處理效果量(power)之檢定,顯示教學效果達到中等效果量。接著,依據文獻所提出的個人創造力影響因素模式,經實驗組樣本群代入模式後檢定結果顯示達到良好適配水準,使研究假設模式獲得支持,且支持班級因素、個人因素及家庭因素皆對學生的創意自我效能及個人創造力有顯著正向影響力;然控制組樣本群的檢定結果,則顯示班級因素僅能影響個人創造力,且家庭因素對於受測學生的創意自我效能及個人創造力皆不具影響力;同樣的,兩群組結構平均數差異性檢定結果,同樣支持模式分析之發現。 研究建議方面,就學術建議部分提出:1.研究量表具信效度,可資後續相關研究參考之用;2.個人創造力影響因素模式獲得良好適配,顯示模式可供教學單位進行奈米科技概念知識學習揉合創造力啟發教學參考之用。另就實務上之建議,則提出:1.奈米科技概念知識與創造力啟發之數位多媒體教材可供相關教材開發單位發展教材時的參考;2.融入式奈米科技概念知識學習揉合創造力啟發教學模式亦可供相關教學單位研擬教學模式時之參考。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1.可考量增加實驗場景外來變異因素之控制、單位內異質性因素之控制、新奇與干擾的影響因素、對實驗情況的反應干擾等實驗控制變項之掌控;2.可進一步探討學業成就導向班級氣氛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3.可考量擴大樣本數,或擴大實施科別,以再驗證實驗教學效果。Item 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程度關係研究(2012) 黃筱雯運用設計賦予生活創意、增添價值,已是滿足基本需求後的無條件配備。本研究以廁所之性別標示作為探討大眾對其創意、偏好及易辨的相關問題,並針對不同背景之受測者,探究其中是否有差異存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 一、了解不同屬性之個人對性別標示創意、偏好及易辨的情形。 二、探討創意、偏好與易辨程度三變項彼此間之相關程度。 三、分析創意與偏好程度對於易辨之解釋力。 本研究以自行發展之問卷,透過電腦PowerPoint軟體播放及紙本問卷之結果,以電腦統計軟體SPSS將其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差異檢定、相關分析等歸納整理,結果發現: 一、不同屬性之受測者對於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確實有 顯著差異存在。 二、性別標示圖像之創意、偏好與易辨兩兩變項間具顯著相關。 三、構成性別標示圖像的5個因素各有其不同的特徵性質。 四、創意評量與偏好評量的10個變項對性別標示圖像之易辨有24.5%的 解釋力。 最後,依本研究之結果,對標示圖像設計相關領域提出一些建議,亦期望能對相關議題有所助益。Item 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活動指導教師對創造力教育觀點之研究(2009) 陳科仁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參與「全國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活動」指導教師為對象,旨在探究參與活動之教師對創造力教育之觀點,研究目的:一、探討指導教師對學生參與本活動之觀點;二、探討指導教師培訓參賽學生之過程內涵;三、探討指導教師對創造力評量之觀點;四、探討指導教師將創造力教育於班級教學之運用與學生回饋。 研究採調查研究法,研究工具為自編「全國高職學生技術創造力培訓與競賽活動指導教師對啟發創造力教育觀點」問卷,本問卷經專家會議,項目分析、信效度分析後編製正式問卷,以電子郵件方式寄送1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4份。資料處理方式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 一、指導教師性別以男性居多,學歷半數以上為碩士,任教職年資涵蓋1-25年各階段且學校支持師生參與本活動。二、指導教師認為學生參與本活動對學生創造力啟發及未來發展均有正面助益。三、培訓參賽學生過程中,指導教師會設計與應用具有創意之教材與教法以啟發及提昇學生創造力。四、指導教師對創造力評量之方式與內容有高度共識。五、研究發現,曾參與本活動之教師無論任教學校公私立別、學歷、學校支持態度、任教職年資雖有不同,其對創造力教育之觀點無顯著差異,均願意將創造力教育融入班級教學中,啟發及引導職業學校學生創造力。 最終,研究者依研究結果,針對未來研究方向與創造力競賽辦理單位及創造力教育實務工作者提出建議,俾供參考。Item 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心流經驗之相關因素研究(2010) 陳姸竹; CHENYENCHU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以內在動機為基礎,闡述個體在活動情境中的正向心理經驗感受。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心流經驗」為理論基礎,探討影響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創作過程內在相關的因素,包括:(一)個人背景變項在心流經驗表現之現況;(二)個體核心自我評價與心流經驗的關係;(三)個體在工作特性模式感受與心流經驗的關係;(四)個體核心自我評價與個體在工作特性模式感受與心流經驗的關係。 本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研究法與分層隨機叢集進行抽樣,有效樣本共有893 位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在研究工具設計上依據Csikszentmihalyi (1996)心流經驗特徵,並參考Novak , Hoffman ,& Young(1999)心流特徵分類、Jackson and Marsh(1996)發展心流經驗量表改編成「創作心流經驗量表」,以及改編Hackman and Oldham (1975) 工作診斷調查表,Judge et al. (2003)核心自我評價發展成為「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心流經驗之相關因素調查問卷」,並透過描述性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進行量表與研究假設的驗證。 本研究經實證結果發現: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創作過程中,個人背景變項在年級別、參與設計競賽次數、半年內專業實習課程對心流經驗具有顯著差異,其中年級別愈高、參與設計競賽次數愈多,以及投入專業實習課程愈投入者其心流經驗亦愈高;此外,核心自我評價、工作任務特性均對心流經驗具有顯著差異,其中高核心自我評價的學生與工作任務特性者愈明確其心流經驗表現相對愈佳,而且對心流經驗產生正向效果之影響。 最後,本研究冀望未來高職廣告設計科教師與學校主管機關在進行教學時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依研究結果提出後續相關之建議。Item 高職機械專業科目融入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2008) 李光耀; Guan Yau Lee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職機械群專業科目融入式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進行教學研究,立意選取一所模具科二年級學生為實驗組學校,並以另一所模具科二年級學生為校外控制組,實驗組學生為78人,控制組學生為79人,進行為期十六週。實驗組的進行方式,是在機械力學、機件原理課程中運用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透過創造力技法的訓練與發明實例之介紹,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創造力有效與專業科目結合。二組學生皆以「吳靜吉新編創造思考測驗」、「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及「機械技術創造能力測驗」為量化評量工具,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輔以研究者編之「創意學習單」、「學生學習反應問卷」、「學生訪談問卷」、「教師教學紀錄表」為質化資料,以了解本方案實施之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 壹、實驗方案能顯著提升學生在圖形創造思考能力「獨創力」、「精進力」分數上的表現。 貳、實驗方案能顯著提升學生在語文創造思考能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分數上的表現。 參、實驗方案未能顯著提升學生在機械技術創造能力「實用性」、「流暢性」、「獨創性」、「變通性」分數上的表現。 肆、學生的創造力表現與不同機械力學、機件原理的學業成績沒有顯著差異。 伍、學生對創造力議題有深刻的體會,且對上課方式有正向反應。 陸、教師須營造學習環境與不斷的學習,將教材教法與實際生活應用連結,透過兼具過程與成品的評量,有效提升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