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4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生性平意識與性平教育實施知覺研究—以某國立大學為例(2018) 潘才學; Pan, Tsai-Hsueh本研究旨在探討某國立大學學生性平意識與性平教育實施知覺的關係,以個人背景變項、性平教育參與經驗、性平意識對性平教育實施知覺進行探究。本研究採用混合研究設計,首先採取量化研究問卷調查法,蒐集有效樣本1,006份,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並運用IPA「重要―成功」模式,將性平教育實施知覺分為四個象限。質性研究再以量化研究結果,做為焦點團體訪談的訪談大綱,探究學生對該校性平教育實施四個象限的認知。茲將本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學生性平意識高;女生對性平意識各因素高於男生;一年級學生對公平性別權力實踐意識高於二、三年級學生;教育學院、文學院學生對性平意識各因素高於理學院、社科學院學生;性平教育參與經驗得分高的學生對性平意識各因素分別高於得分中與得分低的學生。 二、學生對於性平教育實施重要程度認知偏高;女生對性平教育實施各因素重要程度的認知高於男生;教育學院、文學院學生對性平教育實施各因素重要程度的認知高於理學院、社科學院學生;性平教育參與經驗得分高的學生對性平教育實施各因素重要程度的認知分別高於得分中與得分低的學生;性平意識高的學生對性平教育實施各因素重要程度的認知高於意識中與意識低的學生。 三、學生對該校性平教育實施成功程度認知偏中;女生對校園氛圍營造成功程度的認知高於男生;一年級學生對整體性平教育實施、空間規劃成功程度的認知高於四年級學生;性平教育參與經驗得分高與得分中的學生對活動推廣成功程度的認知高於得分低的學生;部份性平意識高的學生對部份性平教育實施成功程度的認知高於意識中與意識低的學生。 四、個人背景變項、性平教育參與經驗、性平意識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性平教育實施重要程度認知的解釋力分別為4.9%、9.4%、43.9%;對性平教育實施成功程度認知的解釋力分別為.04%、.03%、1.7%。 五、運用IPA分析學生對該校性平教育實施重要、成功程度認知的大小差距,排序為行政運作、空間規劃、課程設計、校園氣氛營造、活動推廣。 六、運用IPA分析學生對該校性平教育實施重要、成功程度的認知分為四個象限,分別為重要但不成功共5項亟需改善,重要且成功共8項成功因應,不重要且不成功共8項無需要求,不重要但成功共4項過於投入,並運用焦點團訪談,探討學生對該校校性平教育實施重要、成功程度的認知。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學校相關單位、教師、學生,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大學生課外學習成果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從校務研究策略觀點探析(2018) 陳明國; Chen, Ming-Kuo本研究係以校務研究的策略觀點,探究學生課外學習成果及其影響因素,以正視大學生課外學習成果的重要性;其中課外學習成果係以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具備程度加以衡量,並以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以及學務方案/活動品質作為影響因素進行探究。本研究係以獲得「教育部補助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經費補助之四間私立綜合型大學的二至四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有效樣本共計1,033人,研究結果發現: 一、大學生自評其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的具備程度接近理想;對於校園經驗的知覺與投入程度感到尚可;對於學務方案/活動品質,亦即符合評量標準的程度則是感到尚可。 二、個人背景變項對各研究構面差異分析的數據顯示當學生沒有重修、有工讀經驗、在校內工讀、有社團參與、較高的社團職務、社團投入時間較長以及來自高家庭社經背景,其校園經驗相對較好。低年級以及參與社團的學生對於學務方案/活動品質有較高的知覺。此外沒有重修、有工讀經驗、有社團參與、社團投入時間較長以及來自高家庭社經背景的學生,對於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備程度的自評結果相對較為理想。 三、研究結果顯示本研究校園經驗、學務方案/活動品質對於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均具有解釋力且呈現正向的相關性,其中校園經驗對於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具備程度的關聯性相較其他因素更為重要。 四、針對本研究的量化結果所進行質性訪談中發現,各校受訪的校務研究人員及學務人員對於校園經驗或是學務方案/活動品質雖然都認為是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重要影響因素,但幾乎都未曾思考這些因素對於課外學習成果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校務研究之功能與看法,發現二者並不一致,校務研究人員對於校務研究的功能有較為清楚的概念,但目前研究範疇大都侷限於課堂內的學習成果;而學務人員則對與業務推動有關的議題有清楚的概念,但卻未思考將相關的調查納入校務研究的範疇,這凸顯目前校務研究的功能並未完整的推展到各個業務單位。 五、各校學務人員對本研究在學務方案/活動品質採用美國高等教育標準促進評議會」(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的評量指標均認為是相當合適與重要的評量指標,且有助於引導學生對於學務方案/活動的認識,惟受訪的學務人員均表示部分的評量指標的問項並不適合用來對所有學生的調查,因此如能慎選受訪對象,將能有效反映方案的品質。Item 戰後臺灣高職公民課程中的公民主體圖像(2018) 居佳勳; Chu, Chia-Hsun本論文旨在探究戰後臺灣高職公民課程中的公民主體圖像。晚近國外公民教育研究指出分流教育不僅是生涯選擇,更是公民培力差距與不平等公民主體配置的開始。由此本論文從公民身分和公民培力理論出發:分析戰後高職教育目的下高職公民課程設置的目的與功能、戰後高職公民課程中的公民身分內涵與公民教育特性及其所形構的公民主體圖像、檢視戰後高職公民課程是否進行公民培力、最後從政治、社會經濟脈絡下學校道德秩序的轉變,分析高職公民主體圖像的轉變與公民培力差距的出現條件。 本論文把Foucault論述理論作為研究取向,以文本分析為研究方法,分析戰後臺灣的高職公民課程文件、政策文本、歷史文件、相關研究與課程制定者之訪談逐字稿等文本。本論文依據政治經濟脈絡與高職課程結構的轉變,劃分出三大時期來理解高職公民課程與公民主體圖像,並且主張因為政治、經濟產業與學校道德秩序的轉變,不僅轉變高職公民課程的目的與特性,更轉變公民主體圖像。 透過戰後高職公民課程文件的分析,本研究發現:一、高職公民課程與公民主體圖像鑲嵌於政治經濟脈絡,1945-1986年威權統治與勞動密集產業脈絡下培育反共為國建設的責任公民、1987-2005年威權轉型與技術密集產業脈絡下培育關注社會議題的參與公民、2006-2018年政治民主化與知識經濟脈絡下的培育遵守民主規範的知識公民。二、戰後高職公民課程的公民身分義務論述始終為優勢論述。三、解嚴前高職公民課程相對沒有公民培力的內涵,直到解嚴後高職公民課程才逐漸出現公民培力的內涵;但晚近以社會科學知識化的主流公民培力論述,卻與高職體系存在格格不入的關係,進而必須稀釋與簡化公民課程,強化公民培力差距。四、戰後以來經濟產業對未來社會參與者的期待,在高職公民課程的公民主體圖像形構上,始終扮演重要角色。Item 大學生公共參與經驗與學生權利意識關係之研究-以北區大學校院為例(2018) 李立旻; Lee, Li-Min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區大學校院學生公共參與經驗與學生權利意識之關係,採用混合研究設計,量化部分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意識問卷」為研究工具,有效施測樣本為788人,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此外並針對量化研究結果,進行質化焦點座談訪談,以探究影響學生權利意識的深層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北區大學院校大學生整體公共參與狀況以「校內學生社團」人數比例為最多,其次依序為「學生自治組織」、「校內議題主張」、「校外議題主張」、「校外社會組織」;大學生學生權利意識總平均為2.71分(滿分4分),顯示大學生之學生權利意識有提升之空間,就各面向而言,表現由高至低依序為「人際面向」、「個人面向」、「社會政治」面向。 二、大學生公共參與程度受性別、年級、學校類型、雙親教育程度、主修領域、修課經驗影響;而學生權利意識則因性別、年級、學校類型、主修領域、修課經驗、校園民主環境實際影響。 三、不同公共參與經驗對學生權利意識有顯著差異;以「學生自治組織」、「校內議題主張」兩個參與經驗影響最為顯著。 四、個人背景變項與學習經驗對學生權利意識的 R2 係數為.051,預測整體學生權利意識的解釋力為 5.1%;不同公共參與經驗對學生權利意識不高,其 R2 係數為.503,預測整體學生權利意識的解釋力良好,R2 係數為50.3%。 整體而言,學生公共參與經驗對於學生權利意識發展有正向影響,最後本研究針對大學生、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Item 建構國小推展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之研究(2018) 陳姵言; Chen, Pei-Yen本研究藉由德爾菲調查法與分析層級程序法,建構國小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做為學校實施環境教育與成效檢核之依據。首先蒐集研析環境教育相關理論、法令規章、實證研究等,做為研究架構基礎,其次以「德爾菲法專家問卷」、「學校推展環境教育成對比較問卷」、「國小推展環境教育成效問卷」為研究工具,分別邀請十位環境教育專家為對象,藉由專家意見彙整,建構出國小推展環境教育指標系統及國小環境教育指標權重體系,再邀請三位A環境教育獎評審委員,對所建構的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進行適切性檢核。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透過SPSS 12、Export Choice 2000等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獲致如下結論: 一、國小推展環境教育指標系統簡明可行具實務功能性。 二、國小推展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以教師專業素養為核心。 三、指標權重體系既能彰顯指標的優先順序,亦能呈現相對權重關係。 四、指標權重體系彰顯環境教育專業特性。 五、評選系統具有實務應用之適切性。 六、評選系統呈現指標權重特性,可發揮實質評核功能。 最後提出下列建議: 一、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可做為國小推展環境教育指引與規劃方向。 二、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可協助教育現場實施自我評鑑與成效檢核。 三、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可依時空背景遷移適時加以修訂。 四、師資培育體系與學校應持續關心教師專業素養的培育與提昇。 五、擴大研究對象,進行中學、大學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建構。 六、進行後續研究探討課程與教材在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中的重要性。 七、利用不同研究工具進行國小推展環境教育評選系統成效評估。 研究結果提供現行國民小學推展環境教育規劃、評鑑與成效檢核之參考。 關鍵字: 國小推展環境教育指標評選系統、德爾菲法、分析層級程序法Item 影響國中學生民主價值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2018) 陳岱均; Chen, Tai-Chun本研究以新北市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法,目的是瞭解影響國中學生民主價值的因素,以及在這些因素之下的差異為何。研究者經由文獻回顧與探討找出背景變項:家庭背景中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物質條件、父母親教養模式、父母親對於公共事務的興趣與親子間討論時事的頻率;個人背景中性別與年級,以及學校背景中教師管教方式。本論文針對新北市國中十所學校進行問卷施測,發現影響國中學生民主價值的因素在平等權是「母親教育程度」、「父親對公共事務的興趣」與「教師在班級經營的管教方式」;在自由權是「父親對公共事務的興趣」、「年級」;在參政權是「父親教育程度」、「年級」會影響國中學生民主價值發展。 關鍵字:民主價值、新北市、國中學生、政治社會化Item 日本理財教育課程綱要層級分析—以臺北地區國、高中公民科教師為例(2018) 張伊婷; Chang, Y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地區國、高中公民科教師對於日本理財教育課程綱要的差異情形與層級分析。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以日本金融公關中央資訊委員會於2015年制訂的《學校的理財教育年齡層目標》為依據設計問卷,針對臺北市、新北市的國、高中公民科教師做差異性分析以及層級分析研究。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性別、修習財經相關課程數量在部分日本理財課程綱要之理財主題之重要性排序達顯著差異,但任教階段和教授理財課程興趣則未達顯著差異。 二、 臺北地區國、高中公民科教師對日本理財教育課程綱要的四大主題重要性排序分別為「生活規劃與家計管理」、「消費生活與預防財務困境」、「生涯教育」、「金融與經濟結構」。 三、 臺北地區國、高中公民科教師對日本理財教育課程綱要整體學習目標的重要性排序,國中教師認為整體學習目標較重要的前五名為「了解消費者的權利與責任,並培養從日常生活中活用的態度」、「了解並培養消費者應有的基礎知識與態度」、「了解工作的意義和金錢的價值」、「習得蒐集日常消費資訊的能力並正確使用之」,以及「了解儲蓄的意義,並養成儲蓄習慣」;高中教師認為的前五名則是「了解並培養消費者應有的基礎知識與態度」、「習得蒐集日常消費資訊的能力並正確使用之」、「了解消費者的權利與責任,並培養從日常生活中活用的態度」、「了解消費糾紛之原因,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金錢使用的方法」以及「學會實現自己所立夢想的方法,與面對現實該如何努力的態度」。Item 童軍服務員參與木章基本訓練之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之研究(2018) 葉姿彣; Yeh, Tzu-Wen本研究旨在探討童軍服務員參與木章基本訓練之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在我國童軍教育是透過自願參加、戶外活動、特定儀典、由做而學等方法,達成品格培育、技能與知識教導、自我照顧、愛國與助人等教育目的。 為使參與服務的服務員皆能成功勝任其職,於是有了「木章基本訓練」制度的興起,幫助欲參與童軍服務的義務服務員掌握成為服務員該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以為童軍們學習的表率。 本研究邀請六位曾受木章基本訓練的童軍服務員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探討這些服務員在參與木章基本訓練前、中、後不同階段所呈現的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 分析與討論六位童軍服務員的受訪內容後回應研究問題,以Kolb(1984)經驗學習理論剖析學習歷程,再以King和Evans(1991)對學習成效的分類,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童軍服務員具有正向的動機與期待 二、童軍服務員的先備經驗對學習歷程中有所影響 三、童軍服務員的學習成效與反思有助於日後工作表現Item 資深旅遊從業人員遊憩專業化歷程之研究(2018) 陳怡君; Chen, I-Chun隨著2001年全面實施週休二日、國定假日等政策,越來越多民眾投入旅遊休閒活動且充分展現對此之熱衷,其中甚至有一群人報考國家考試、取得執業證照成為專業的旅遊休閒工作者。本研究以遊憩專業化歷程的理論概念,探討資深旅遊從業人員的遊憩專業化歷程,包含進入歷程的原因在認知、行為與情感三個內涵的變化,於歷程中的轉捩點及這段歷程對研究參與者個人生涯、價值觀的影響。本研究採質化取向訪談之研究方法,以六位符合研究條件之資深旅遊從業人員為研究參與者,並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從進入歷程的研究分析中,發現旅遊從業人員接觸旅遊活動的管道包含他人引介、社團牽線等群體活動為主。其人格特質包含樂觀、社交、智能、自律及盡職等特質及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個人努力及獨特氣質等認真休閒者特質。 二、從投入歷程中的研究中,研究發現:資深旅遊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主要來自於經驗傳承,而過去遊憩經驗則會影響帶團的應變能力。資深旅遊從業人員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包含溝通能力、協商能力、危機處理能力、行程掌握能力、閱讀地圖能力。為了提升帶團技巧的熟悉度可透過寫反思日記從經驗中學習、多嘗試不同種路線,或是參與協會課程;當技巧越來越熟悉時,必須在帶團操作上思考如何展現溫暖,關心旅客的需要。當資深旅遊從業人員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後,有機會由觀光局送往他國培訓或是擔任協會的重要培訓講師,培養後進。旅遊工作的多元性、新鮮感使資深旅遊從業人員能持續在旅遊工作中獲得快樂;因此,當旅遊變成工作時,仍會繼續培養其他的休閒技能來增強在旅遊工作上表現。 三、在投入歷程時,可能會受到生涯偶發事件、生命歷程改變之影響,研究發現:擔任導遊從業人員反而能調整時間帶團與照顧家人。 四、在投入歷程後的影響,研究發現:旅遊工作具高度自由度,資深旅遊從業人員會利用空餘時間持續發展多元職涯可能。越具備專業帶團能力的資深旅遊從業人員,越願意挑戰新的路線與不同類型的團。擔任旅遊從業人員後,在國內的旅遊會偏向自助旅行的方式;越具備專業帶團能力的資深旅遊從業人員,越願意關心環境保護的議題、在帶團中提醒旅客,或身體力行參與環境保護活動,如生態解說導覽、淨灘等。 五、在歷程的延續發展上,則發現當休閒視為工作的遊憩者將遊憩活動視為一種職業時,其遊憩專業化內涵是相互循環影響。 根據上述內容,本研究提供在旅遊遊憩專業化投入的遊憩者與旅遊業管理者之建議。最後,研究者亦針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省思,對後續研究提出未來研究可行方向之建議。Item 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力發展研究(2018) 蔡雅涵; Tsai, Ya-Han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其個人背景、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力發展之關係。其中個人背景包括性別、社團幹部經驗;課程經驗包括服務方式、服務知能與服務學習發展歷程經驗的準備與服務、反思、慶賀;團體動力知覺包括團體凝聚、團體規範、溝通互動;領導力發展則包括自我覺察、真誠一致、承諾、協同合作、共同目標、以禮相爭、公民資質、改變。 研究對象為105學年度第二學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設選修「服務學習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學生,共35名。量化研究工具為「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經驗與領導力發展問卷」,包括:服務知能量表、服務學習發展歷程經驗量表、團體動力知覺量表、領導力發展量表,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與逐步迴歸分析,並蒐集學生課堂之反思心得與服務日誌等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力發展皆屬良好程度。其中服務學習發展歷程經驗平均得分最高為「慶賀」,依序為「反思」、「準備與服務」;團體動力知覺平均得分最高為「團體凝聚」,依序為「團體規範」、「溝通互動」;領導力發展平均得分最高為「承諾」,依序為「共同目標」、「以禮相爭」、「協同合作」、「公民資質」、「改變」、「真誠一致」、「自我覺察」。 二、本研究大學生不同個人背景(性別、社團幹部經驗)對領導力發展皆無顯著差異;而不同服務方式之大學生僅有「共同目標」有顯著差異(p<.01),且為中小學服務的學生顯著高於高齡者服務的學生。 三、本研究大學生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力發展皆屬於中度正相關。以多元迴歸分析課程經驗與團體動力知覺對領導力發展的解釋力為54.1%,其中以「準備與服務」、「反思」、「溝通互動」為顯著預測變項;逐步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反思」為領導力發展、承諾、共同目標與以禮相爭的顯著預測變項,解釋力依序為29.6%、24.6%、52.3%與19.5%,「準備與服務」為共同目標與公民資質的顯著預測變項,解釋力分別為52.3%與20.4%。「團體規範」為改變的顯著預測變項,解釋力為31.7%;「溝通互動」為協同合作的顯著預測變項,解釋力為29.7%。 四、質性資料分析共歸納出六項主題包括:「服務實作後增進自我覺察與承諾」、「透過團體動力培養共識與協同合作」、「服務學習與反思提升社會責任的體認」、「從服務經驗中領悟出新觀念」、「透過服務學習尊重多元差異」、「從挫折中找到資源解決問題」。 本研究歸納研究結果對於提升服務學習專業課程之成效、加強服務學習師資培育之品質,以及未來研究對象、變項與方法等提出建議,期能提供相關教育人員規劃與實施服務學習課程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