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769
  • Item
    高中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法治化之研究
    ( 2022) 林聖凱 ; Lin, Sheng-Kai
    摘要 台灣社會的開放與脈動連帶著改變台灣教育環境,從零體罰到解除髮禁甚至要求學生自主組織學生自治會以民主參與之方式共同決策校務與運作,此一連串的教育轉變可謂使學校一步步邁入民主法治化之新紀元,而造成學校高權之瓦解並非一蹴即就,而是隨著台灣社會貫徹法治國精神之實踐,打破長久以來學校與學生之間特別權力關係之枷鎖,學生不再是學校主宰之客體亦非國家利用教育行政機器所欲達成社會控制而試圖教化與馴化之群體,此現象可被視為行政程序法自民國88年2月3日公布以來規制保護人民權利並限制政府權力行政法原理作用下相互映之表現,除此之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成為新興學科毋寧係對於學生權利意識覺醒與啟蒙發揮催化劑作用,經過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法治教育之賦權過程,學生開始理解自身權利之保護,透過法治教育之洗禮,學生得以檢視學習環境中法治觀念欠缺之處,透過倡議、發展學生論壇平台,學生開始向教育體制挑戰,而經由學生「做中學」漸進式之溫和抵抗,教育體制開始傾聽亦開始改革,然而校園環境中享有教育管教權限之教師社群中亦存有相歧異之看法與執著而不斷著衝突著,而目前尚未取得平衡。 從國際環境來論,台灣身為國際社會之一員,尊重民主潮流乃為台灣加入國際社會能力與誠意之表現,隨著兒童權利公約(CRC)在國際上受眾多民主國家之重視,儼然亦成為評價民主國家人權表現檢核之指標,這一股國際上對於兒童(係指18歲以下之人)人權之重視,也影響著國內教育環境與之配合,從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學生獎懲規定、學生自治組織、校務會議運作學生參與、行動載具使用規則、服裝儀容規定之制定,無不遵守正當法律程序中民主理念,學生參與與校園民主治理成為決策校務運作程序之必要精神,而在全體社會中,為求民主參與展現層面更為普及,儘量擴大公民參與群體亦符合兒童權利公約所揭示表意權利之核心價值,是故當代對於降低公民身分年齡為18歲之普及措施成為當代憲政改革朝野共識,可期待著將來高中校園將存有合法公民身分(18歲之公民)之部分群體,而教育體制如何給予未來公民資質與身分之教育培養將成為教育單位所面對之重要課題,然而教授學生民主素養與實踐並非公民與社會科之教師單一責任,從行政單位至教學單位皆屬教育之一環,皆應以民主法治之精神從事教育工作,然而教育現場之資深教師若從自身求學經驗與其意識型態可能非全然符合當代社會之民主要求,另外,為尊重學生自主性與給予表達意見機會而令學生代表加入決策則也可能因為資訊不對稱或權利不對等而使學生淪為形式主義之橡皮圖章,此皆為當前所存在之難題。從學生事務層面來論,高中學校與學生間之緊張階級關係亦逐漸朝向開放平等關係邁進,自大法官釋字382號解釋經釋字684號解釋至釋字784號解釋三個學生權利發展之里程碑,學校與學生之間特別權力關係從僅有改變身分關係之教育措施被視為行政處分,經大學學習階段之學生從特別權力關係中獲得解放,至釋字784號解釋揭示不應區分學生所處之學習階段而給予行政救濟上之差別待遇,高中學校與其學生間即因此進入一種特別法律關係型態之新關係,於此同時,教育部逐項檢視學校對於學生教育措施之合法正當性,不論係涉及學生身體自主與穿著自由之服儀規定、規範教師對於學生施以德性教育措施之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對於學生不良行為所為獎勵與懲罰之規定、乃至於學生申訴程序等皆進行大規模之調整已配合法治需求與國際規範。本研究試圖以高中學校與高中學生間之權利義務關係作為研究主體,針對上述重大變革之項目逐一研析與評論,並提供相關修正意見,期待本研究得增進當代教育學界對於高中學校與其學生之間互動與所依循知之法律規範之瞭解與修正,並能引導相關研究之投入。本研究發現由於相關法制變革使得高中學生身分產生本質上之變動,然而校園規範卻尚未因應配合修正,導致校園規範尚未符法治要求,因此本文建構現今高中學校之法治規準以此對於尚待修正之校園規範進行修正與建議,希冀高中學校教育措施能服膺釋字784號保護學權之意旨,最後期待透由校園規範法治化研究成果能發揮導引校園管理邁入法治發展之作用。
  • Item
    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施之研究—以中部某國小為例
    ( 2021) 蕭伊蝶 ; Hsiao, Yi-Tieh
    戶外教育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正面積極效能,教育部將戶外教育列入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重大議題,並以戶外教育修訂校外教學法規,要求學校每學期至少實施一次,此重大舉措,使戶外教育發展方式多元。除單獨實施外,可整合各項重大議題,或結合部訂課程,成為跨領域課程的利器,或發展成為形塑符合學生需要與學校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形塑核心素養。學校本位課程更是新課綱是否落實的關鍵。因此,本研究採自然典範,探討以戶外教育為學校本位課程多年,極具課程特色的個案學校,其於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頒布前,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為何?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施行後,其實施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的現況為何?並探究影響個案學校持續推動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的關鍵因素為何?並就其豐富的經驗,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頒布前,個案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一)課程型態變革歷程:從初期單一班級活動,到中期全校性班級活動,至後期由教務主任領導下,轉向學校本位課程的永續規劃與發展。課程型態發展歷程中,除家長協助與校長支持外,教務主任角色更是舉足輕重,教務主任才是將戶外活動轉化為課程的重要推手,其在課程領導中承上啟下,推動課程發展、整合資源、溝通協調、促使行政支持教學系統,並激勵組織的學習動能。(二)面臨的挑戰,分成六大因素: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是家長干預影響課程;資源因素:教材不足、補助不確定;學校因素:人事異動與學生差異;課程與教學因素:課程認知落差,課程化難度高;教師因素:專業與體能差異,產生壓力;安全管理因素:天候與高山症難預測。(三)因應策略:外部環境因素:事前溝通訂出界線;資源因素:以外部資源增能教師,就地取材訓練學生;學校因素:教師共備共學、學生個別訓練;課程與教學因素:支持性環境,以課程核心具體規劃;教師因素:經驗共享相互提攜;安全管理因素:備案、備藥與家長協助。二、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施行後的現狀:(一)課程實施方式:在既有基礎上積極迎接變革;提前全面實施滾動修正;固定排課;連結部定課程進行跨領域整合;注重縱向銜接連貫;固定場域以深化課程;以共同核心素養貫穿課程。(二)面臨的挑戰,分六因素:外部環境因素:家長參與程度差距大;資源因素:人力物力資源不足;學校因素:面臨適性教學設計與教師任職穩定度問題;課程與教學因素:新課綱課程轉化的挑戰;教師因素:教師條件不同,壓力與負擔龐大;安全管理因素 :應變能力考驗大。(三)因應策略:資源因素:沿用過去因應方式;學校因素:同儕協作同行,改變師生互動模式共同成長;課程與教學因素:體現新課綱精神;教師因素:同僚專業相互支持楷模學習;安全管理因素 :固定領域與增加醫療量能。惟面對教師對戶外教育喜愛、本位課程認同度與人事異動問題,以及新課綱課程轉化及學習重點對應,尚未提出具體措施。三、影響個案學校持續推動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的關鍵因素:(一)學校生態:正向健康(二)學生學習成效:顯著(三)國家政策:具體明確(四)教師專業成長:精實。可見發展戶外教育為學校本位課程,必須建立於: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外部系統支持、教師自主與專業發展、學校生態健全與安全氛圍、學生正向學習成長四大要素。綜合本研究結果,歸納出個案學校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特色:一、善用國家具體政策為課程說帖。二、善用各方資源。三、學校生態正向健康。四、教師專業成長精實。五、長期實施並跨領域多元呈現的戶外教育。六、戶外教育成效顯著。個案學校戶外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為:一、以既有基礎持續滾動修正。二、跨領域教學的遠見。三、從隨性到固定排課的轉變。四、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連貫的改變。五、轉向固定場域以深化課程。六、創新嘗試以共同核心素養貫穿課程。針對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一、減輕教務主任工作負擔;二、師培育單位應系統性增加戶外課程;三、拓展戶外教育與學校本位課程共享資料庫內容;四、增加正式教師員額配置;五、擴充穩定補助學校發展戶外教育經費;六、建立完整核心素養評量機制。
  • Item
    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研究—以H機關團隊領導力訓練課程為例
    ( 2021) 廖炳煌 ; Liao, Ping-Huang
    本研究旨在建立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的動態歷程。用H機關共138位中階主管,分為四個梯次,分別參與的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團隊領導力訓練」內容,設計量表與觀察紀錄,整理並歸納出檢核要件和影響因素,驗證冒險方案計畫的動態歷程和重要內涵。藉以提升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的品質。本研究目的為建構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動態歷程,並運用實施過程中已經分析確認之檢核要件及相關影響因素,提供方案計畫帶領者調整或修正操作項目、前導問句、活動規則或引導討論等部分內容,以保持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前後的一致性和穩定度,提升冒險方案計畫實施品質,確保實務工作者運用這個動態歷程模式,能夠有效的實現客戶所期待的訓練成果。本研究為了分析確認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檢核要件與影響因素,以及建立冒險方案計畫的動態歷程與重要內涵。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團隊領導力問卷調查」、「操作項目契合度意見調查」與「團隊領導觀察紀錄」、「帶領反思紀錄」這四種研究工具,確認學習成效及操作項目契合度二項檢核要件,和「個人行為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次團體的形成和團隊發展狀態」的四項影響因素,進行整理、分析、比對,調整冒險方案計畫,重複這樣的螺旋循環,直到方案計畫呈現穩定的型態。並採用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觀察紀錄法及相關理論,探討並回應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的結論有以下幾點:一、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檢核要件有兩項:1.學習成效;2.操作項目契合度。二、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影響因素有四項:1.個人的行為表現;2.人與人之間的互動;3.次團體的形成;4.團隊發展狀態。 本研究的每一梯次方案計畫結束之後,經過學習成效的前、後測結果、操作項目契合度意見調查的平均值、t檢定及迴歸分析等量化統計,協同研究員的團隊領導觀察紀錄及帶領者反思紀錄這四個研究工具,確認檢核要件及四個影響因素的觀察分析,帶領者和協同研究員討論之後,決定調整下一個梯次的方案計畫實施的內容,進行螺旋循環,直到穩定的狀態。有提升方案計畫內容品質的效果,應該可供實務工作者和學術研究者參考與實施。 從這些發展與實施的理論及本研究探究的共同點可以統整出,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重要內涵為:1.需求評估、2.設計、3.發展、4.實施、5.評量。本研究將評量擺至在中心的位置,從需求評估開始、設計、發展與實施都可以進行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的比對和判別,找出冒險方案計畫需要修正的地方。也因為有這樣的6.理解、7.慎思、8.對話、9.批判,使得整個冒險方案計畫愈趨近於訓練目標和主辦單位的目的,也就更能確保冒險方案計畫實施的品質。 本研究提出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的動態歷程及重要內涵之結合,使得實務工作者可以更精準理解企業客戶的訓練需求,透過更有依據的冒險方案計畫的發展與實施,幫助個人與團隊都有改變的可能。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動態歴程和重要內涵之結合,符合將「行動」和「研究」結合為一。也因為在冒險方案計畫實施後,公司的內部的驅動因子(強化、奬勵、鼓勵及監測)等制度建立起來,參與者的行為才會產生徹底的改變。對於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而言,將冒險方案計畫動態歴程和重要內涵,配合公司建立內部的驅動因子,然後將三者結合起來,才會使整個冒險方案計畫趨向穩定的最終階段。
  • Item
    一所公立實驗學校前期發展歷程個案研究
    ( 2021) 李協信 ; Li, Sie-Sin
    本研究藉由一所全新籌建公立實驗學校-自主實小自2015年至2018年間的創校歷程,採取個案研究法理解公立實驗學校前期的學校整體圖像、學校社會系統發展歷程,並以學校社會系統模式闡釋學校整體圖像發展歷程,研究結果如下:一、自主實小的行政相較於體制學校提供教師較高的支持彈性;在課程與教學方面,透過整體作息以及課程共備開發,建構出獨特的主題課程、每日體適能以及班群教學運作模式,成功引發學生高度學習動機、以專家角色沉浸在學習中;教師亦因班群教學模式,調整既有的教學習慣,重新學習團隊合作,雖面臨教學風格差異、班級經營方式不同、共同備課耗時及生活習慣不同所產生的困擾,卻也帶來教師間高度合作、互相學習、彼此專長增進課程設計豐富度等優點。二、自主實小自確定辦理實驗教育開始,即在實驗教育理念、課程與教學、行政運作與組織型態發展上,從公立體制學校出發,朝向實驗學校邁進,受到學校社會系統「結構系統:創新的規訓」、「個人系統:安穩的冒險」、「文化系統:部分的集體智慧」、「政治系統:歧異的核心價值」等四個系統發展變化關鍵要素的影響,開展出「在自主中擺盪的實驗教育理念」、「教師自主的課程觀」、「團隊合作的教學觀」、「啟迪自主的師培觀」、「保留彈性的環境觀」、「折衷自主的決策觀」等與一般體制學校不同的運作觀點,貼近種籽、華德福等實驗學校的運作觀點。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給自主實小的建議:系統性保持與體制學校、實驗學校之親師生交流,發揮「跨界學校」之價值;建構自主實小行政願景圖像及實施計畫,嘗試教師團治校或明定各處室及班群之職掌及權責範圍;透過有效師資進用及師資培訓進行主題課程及班群教學素養增能,提升目標一致性,增進教師歸屬感與效能感;持續交流對話,澄明實驗教育理念實踐樣貌,共同實踐教育願景,降低政治系統運作。 二、給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嘗試以教師團治校模式,完整授權教師辦理公立實驗教育;提供實驗教育學校教師調動較高的彈性;因應實驗教育推動,主動進行配套措施法制化 三、給公立學校的建議:以「印地安發言棒」、資訊即時流通等正向模式降低校內政治系統運作,形塑校園平等互惠、論辯求真的組織文化;校長角色的自我認知與團隊帶領能力增能;全校共同參訪備課,以拉近彼此教育視野。
  • Item
    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
    ( 2021) 趙書聖 ; Jhao, Shu-Sheng
    本研究旨在建構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之指標,並分析各指標之權重結 果。本研究以十位溯溪產業和院校學者等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兩回合「德懷術」與「層級分析法」,並操作「SPSS 22.0 統計軟體」與「Expert Choice 11.5 專家 決策分析軟體」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得出「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分為五大層面:「溯溪環境風險與應變」、「溯溪能力」、「繩索與確保系統」、「山域基礎技能」、「技能裝備知識」,共有 30 項指標。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在「五大層面」中,依重要性排序為:溯溪環境風險與應變(44%)、溯溪能力(20%)、繩索與確保系統(18%)、山域基礎技能(12%)、技能裝備知識(6%)。 一、「溯溪環境風險與應變」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風險管理(40%)、溯溪活動安全教育(26%)、BLS 基本救命術課程(野外急救與傷患後送、傷患背負)(10%)、溪谷事件處置(9%)、緊急撤退及緊急露宿(7%)、山岳氣候(5%)、溪谷訊息通報(3%)。 二、「溯溪能力」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溪谷協力救生(30%)、激流渡溪方法與技巧(30%)、溯溪技能實務操作(20%)、帶隊注意事項與規範(12%)、深潭先鋒架繩(5%)、溯溪手語(3%)。 三、「繩索與確保系統」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溯溪確保系統操作(41%)、確保訓練(31%)、溯溪基礎繩結與應用(9%)、山野簡易確保方式(9%)、繩索特性與使用(6%)、理繩收繩(4%)。 四、「山域基礎技能」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溪谷雨量監控與應變(39%)、溯溪之計畫/行政/隊伍管理(27%)、地圖判讀(水流及環境判斷)與 GPS 座標定位(13%)、山野環境保護(11%)、登山體能訓練(6%)、溯溪概論(基礎知識)(4%)。五、「技能裝備知識」各指標依重要性排序為: 溯溪與水域裝備(50%)、個人技術裝備使用與管理(16%)、團體技術裝備使用與管理(13%)、裝備保養與維修(13%)、裝備使用與背包防水裝填(6 %)。 最後,根據本研究所分析之結果,提出對休閒溯溪指導員專業能力之未來 應用建議及後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