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855
  • Item
    公立高中教師教學自由與其限制之合憲性檢視:以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為例
    (2022) 藍莉涵; Lan, Li-Han
    本論文旨在探究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的憲法基礎,以及針對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於教學自由之限制,進行合憲性檢視。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以及「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1970年代,美國聯邦法院較為保障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1988年,最高法院作成Hazelwood School District et al. v. Kuhlmeier案判決,下級法院將其標準用來審查中小學教師的課堂言論,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漸受限制;2006年,最高法院作成Garcetti v. Ceballos案判決,下級法院將此案標準應用在中小學教師的教學,使得課堂言論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大幅限縮教學自由。2015年Arce v. Douglas (2015)判決中,聯邦巡迴法院法官運用了最高法院Board of Education v. Pico (1982)案之標準,肯定學生「獲取資訊的權利」亦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障,判決學生勝訴。因此從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學生的「獲取資訊的權利」亦可推導出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自由。有別於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並未明文列舉學術自由,我國憲法第11條提到講學自由,但過去偏重大學層面的學術自由制度性保障;至於教學自由是否是中小學教師的憲法基本權利,對此問題,本研究肯定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應受憲法承認,其憲法依據,包括三者共同形成:1.憲法第11條之學術自由下教師的個人權2.憲法第21條學生受教育權之衍生權,以及3.憲法第15條之執行職業自由。本研究試圖勾勒出合憲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的圖像:1.形式上符合法律保留原則:修正高級中等教育法第43條,就其授權的內容、目的、範圍具體明確的規定。2.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限制之違憲審查標準採取「中度審查」。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公開授課」之規定,部分通過中度審查基準(共同備課),部分並未通過中度審查基準(每學年公開授課一次)。「學習歷程檔案」之目的及手段有實質關聯,通過中度審查基準而合憲。關於「跨領域或跨科目協同教學」,協同教學之規定(手段)與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目的)並無實質關聯,未能通過中度審查基準而違憲。
  • Item
    鐵人三項參與者認真休閒、遊憩專門化、流暢經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2023) 林庭安; Lin, Ting-Ann
    臺灣每年舉辦超過20場鐵人三項賽事,知名品牌Challenge Taiwan於2023年的賽事更是破8000人次的參與,鐵人三項除了包含三種不同特性的運動且具階段性的挑戰外,參與者同時需要兼具知識、技術、耐力、毅力與體力、投入長時間、高消費的一項休閒運動,因此參與者投入其中的休閒行為模式歷程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目的:以休閒行為中「認真休閒」、「遊憩專門化」、「流暢經驗」和「休閒效益」四個變項探討其關係,並作為驗證鐵人三項參與者的休閒行為模式。方法:以量化研究方式蒐集有效樣本482份,透過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與探討鐵人三項參與者休閒行為理論間的關係與驗證整體模式的適配性。研究結果:認真休閒正向顯著影響遊憩專門化、流暢經驗和休閒效益;遊憩專門化正向顯著影響流暢經驗與休閒效益;流暢經驗負向顯著影響休閒效益;遊憩專門化部分中介認真休閒與休閒效益;整體休閒行為模式經修正後屬適配。結論:首先參與者認真休閒態度越高,遊憩專門化越高並在休閒效益也越高;其次參與者認真休閒態度越高流暢經驗越高而在休閒效益收穫反降,本研究發現鐵人三項運動的訓練強度、練習時間以及追求成績的壓力,使該項運動不同於其他休閒活動,因此在流暢經驗中產生負向影響休閒效益;整體而言鐵人三項運動具有特殊性,使其在流暢經驗與休閒效益間關係驗證相異於過往研究結果。
  • Item
    體驗教育引導員課程取向之研究
    (2023) 李柏昂; Li, Po-Ang
    課程取向做為課程設計的基礎,使課程組成有較高內部一致性,因此均衡調和澄清各種課程取向,有助於體驗教育引導員瞭解課程設計的邏輯優先順序,理解與分析課程設計中的脈絡。研究目的為探討體驗教育引導員課程取向,藉以發展體驗教育引導員課程取向分布,提供體驗教育工作者在課程設計之參考。研究方法採用紮根理論,資料蒐集以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六位體驗教育引導員為主,課程觀察與文件分析為輔,並以課程取向的哲學基礎為架構進行分析,對研究資料進行互動思考、持續比較分析與系統編碼,直到資料飽和建構的模式進入成熟階段,再次回顧文獻相互比較,進而逐漸浮現出體驗教育的課程取向分布。結果與討論:一、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的專業成長要素,分別是學習的來源、課程的焦點、接案的類型、經驗的積累、課程的風格,以及領域的脈絡等;由此發展歷程得知,體驗教育是引導員與經驗之間持續不斷交互作用的歷程,也是課程與取向永不止息的溝通。二、影響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課程取向之因素,分別包含在目標因素、歷程因素,以及情境因素的範疇當中;各範疇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引導員發展歷程中所凝結的部分概念,看見體驗教育專業的技術知能、核心價值與情境互動,勾勒課程取向分布概略的輪廓。三、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之課程取向分布,分別包含認知過程發展取向、自我實現取向、社會重建取向、科技取向,以及課程價值取向等;從這些分布比較清楚瞭解,體驗教育課程是可以建構於不同的取向,代表課程應該做什麼的信念,推展成為需要肩負的目標是什麼。四、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評估課程取向之感受,分別是真實的體驗、歷程的掌握、學習的態度、課程的要素、行為的改變,以及領域的發展等,都是值得體驗教育課程取向深入研究的議題。結論與建議: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在發展歷程中,受到課程取向因素的影響,發展出五種課程取向分布,並能評估自身對於課程取向之感受。建議後續相關的研究者持續探究與善用引導員課程取向分布圖;建議體驗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考該課程取向發展專業課程與組織體系。
  • Item
    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2023) 張昱騰; Chang, Yu-T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關係,採用量化問卷調查法,有效施測樣本數為1,550位學生,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並依量化研究結果,探究影響偏差行為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國中生依附關係表現最佳是依附同儕、其次是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二、國中生自我效能表現最佳是社會性自我效能、其次是學業效能、自我調整效能。三、國中生道德疏離能表現最佳是道德辯解、其次是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最後是行為粉飾與比較。四、國中生偏差行為表現最佳是一般違規行為 、其次是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最後是網路偏差行為。五、不同性別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行為粉飾與比較、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六、不同年級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網路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七、不同區域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八、「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一般違規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7.3%、11.9%、18.5%、25.7%。九、「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人際攻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1%、5.2%、6.5%、19.3%。十、「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偷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4%、4.9%、13.4%。 十一、「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遊蕩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0.8%、3.8%、4.4%、14.5%。 十二、「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網路偏差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1.1%、4.3%、4.9%、15.1%。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生、教師、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澳門學校實施戶外教育課程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3) 鄭智明; Cheang, Chi-Meng
    本研究目的在於建構一套在學校教育環境下實施戶外教育的評估指標,以促進學校教育與戶外教育之融合發展。本研究方法經由文獻分析法與系統性文獻回顧法,並透過深度訪談法邀請共9位戶外教育不同界別的專家進行個別深度訪談,以蒐集之研究資料透過文獻品質評估,三角檢測與專家效度,建構與進行修正指標。研究結果與結論為 : 其一是澳門特色之戶外教育意涵與特質,戶外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其目標結合國家與地區政策、文化特色與發展,整合資源並獲取政府與社會專業機構協作支持,建立安全風險管理機制與教學人員發展體系。其二是把戶外教育課程評估指標整合成具系統性之架構層次,當中包括「課程規劃與組織、課程設計與發展、課程實施與教學、課程成效與優化、安全風險管理機制」5大構面、15個向度與50個細目指標。依據上述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提出之建議為 : 其一是學校首要工作是從政府或學校領導層級認同與重視戶外教育的效益,並需要透過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法規支撐課程的建構,從而發展出一套具澳門專屬特色之戶外教育課程。其二是整合社會資源,充分與政府與社區緊密連結支持,達成合作策略。其三是建立戶外教育教學人員專業發展體系,有助戶外教育在澳門的有效發展與實施。安全風險管理是戶外教育課程不可或缺的核心,致力提升教職員工、學生與家長之風險評估與管理之重視與認識。其四是後續之評估指標成效可透過德懷術與層級分析法,借重專家學者等決策成員之偏好權重來評估各效益項目的相對權重及優先順序,以深入驗證本研究建構之戶外教育評估指標之代表性。
  • 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賦能之研究
    (2023) 蕭如軒; Hsiao, Ru-Syuan
    為培養大學生維持與控制自己學習狀況的行動與決策能力,並承擔起與學習相關的責任,高等教育需要提供賦能的學習環境,而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是可以考慮的教學策略之一。本研究以證據為本,心理賦能為導向,設計一門在高等教育執行的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採用不等組準實驗研究設計,先進行前導研究確定課程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進而在正式研究中以質量混合研究方法衡量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賦能的有效性與延續性成果,並探究有課程設計策略與心理賦能的關係。實驗組50人,對照組25人,共有75名研究參與者。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參與者心理賦能及其各維度 (影響力、勝任感、意義感以及自我決定) 的後測分數皆顯著比前測分數來的高;在與對照組的比較方面,在排除前測分數影響後,實驗組參與者在心理賦能總量表及影響力、意義感兩個維度的分數均顯著優於無參加課程之對照組。在質性研究結果方面也蒐集到能夠與量化研究結果相呼應與補充的成果;在後續訪談及其他文本資料分析中也發現,實驗組參與者不僅在課程中有心理賦能的表現,課程結束後在正向人際關係、自我掌控以及學習典範等方面也有延續性的學習遷移表現。本研究之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實驗課程的課程設計策略 (包含:創造參與&支持的環境、挑戰&勝任的過程、自主&當責的過程以及換位思考&賦予意義的過程) 與大學生心理賦能效益具有因果關係。除此之外,本研究也發現課程帶領者在課程設計的結構賦權措施/機制與參與者心理賦能結果之間亦扮演關鍵的角色,之於課程角度的結構賦權方面,課程帶領者是否能貫徹課程設計的理念並有效執行將直接影響課程設計策略的有效程度;之於參與者角度的心理賦能方面,課程帶領者對於課程學習團隊的建立,以及帶領參與者進行個人或團體引導反思的歷程也起了關鍵作用,兩者相互影響,彼此成就,間接地影響參與者心理賦能的感知與後續行動。
  • Item
    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南投縣高點國中為例
    (2023) 朱珮芬; Chu, Pei-Fen
    本研究以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歷程為探究主題,採行動研究法,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與文件分析,聚焦於動態實施歷程的困境突破與問題解決,進而描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在原住民重點地區滾動式修正的最佳路徑。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於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之際,對學校整體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影響,並從整理「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Education)」相關研究,了解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有效作法,進而探究影響因素,並在未來提供教育主管機構規畫原住民族教育之參考。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有:(1) 以中性的系統觀形成發展歷程,透過課程實施及環境系統循環影響整體課程運作(2) 無限廻圈解決問題模式,支持校本課程永續發展。本研究之建議包括「政策支持」、「課程發展」、「教師專業」與「未來研究」四個面向。關鍵字:學校本位課程、原住民族教育課程、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
  • Item
    我國大專校院學生自治發展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3) 吳律德; Wu, Lu-Te
    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大專校院學生自治發展指標。採用文獻分析法建構學生自治發展的核心價值及發展指標的基本理念,並據此運用修正式德菲法、層級分析法建構指標評估向度、面向、次面向及其具體內涵與定義。主要結論如下: 一、我國大專校院學生自治發展的核心價值:維護學生權利、落實校園民主、遵守法治國原則、學習民主自治。 二、我國大專校院學生自治發展指標之基本理念為大專校院為提昇其學術品質及學生學習效果,以具學生公共意見與意志參與的校園民主治理為核心,從其學生自治發展條件、組織發展本身、學生自治發展成效等,以前中後的三個向度評估之。 三、指標建構結果 (一)學生自治發展條件(評估向度) (A)學生個人的校園公共參與 (A-1)學生的社團參與程度及自願程度 (A-2)學生自治組織的參與程度、自願程度及多樣性 (A-3)學生自身以個人參與途徑的校園公共事務參與程度 (A-4)學生自身以團體參與途徑的校園公共事務參與程度 (B)大專校院對學生自治的支持程度 (B-1)大專校院對其學生自治組織定位的認知程度 (B-2)大專校院促進學生自治組織與其他單位的合作程度 (B-3)大專校院對學生自治組織獨立性的保障程度 (B-4)大專校院在學生自治組織申訴的支持程度 (B-5)大專校院對學生參與校園民主治理的支持程度 (二)組織發展本身(評估向度) (C)學生自治之組織發展 (C-1)學生自治組織人力及財務資源的運作、財務的透明度及規範度(C-2)學生自治組織參與內部治理且經選舉產生的成員性別平等保障制度及其行為規範公共的可及性(C-3)學生自治組織在科技的使用及互動程度(C-4)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與非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或其他學生社團的合作程度(C-5)學生自治組織參與校外或國外學生自治組織聯盟的程度(三)學生自治發展成效(評估向度)(D)學生自治組織內部(對學生或會員)的影響力(D-1)學生自治組織蒐集與處理學生公共意見與意志的行動及影響程度(D-2)學生自治組織對學生提升在校學習自治能力的行動及影響程度(D-3)學生對學生自治組織政策落實學生自治之核心價值的行動及影響程度(D-4)學生對學生自治組織的信任與支持程度(E)學生自治組織外部(對學校)的影響力(E-1)學生自治組織對校園公共議題的行動及影響程度(E-2)學生自治組織對大專校院政策的行動及影響程度最後本研究針對教育部、校方、學生自治組織實務參與者、未來相關研究及指標施測發展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國中小戶外教育課程與學習評量設計檢核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3) 徐秀媫; Hsu, Hsiu-Chieh
    本研究係以戶外教育為內涵,以素養導向原則、逆向式課程設計為基礎,建構中小學進行戶外教育課程設計與學習評量設計之檢核指標,作為教師在國中小設計戶外教育課程及其學習評量之依據與檢核工具。研究者蒐集並研析戶外教育相關理論、法令規章及實證研究,界定學校戶外教育課程之內涵作為研究架構基礎。本研究先採用5場次種子教師工作坊與1場焦點座談,進行戶外教育課程與學習評量設計之前導研究,在種子教師工作坊中邀請各縣市國教輔導團員、參與戶外教育相關專案教師及12年國教前導學校教師參與試用,焦點座談則邀請戶外教育學者、實務專家及戶外教育計畫相關教師參與。本研究採用修正式德懷術,經前導研究彙整前述試用意見及焦點座談之專家意見,編制與修訂德懷術問卷初稿,以建構國中小學校戶外教育課程與學習評量設計之檢核指標架構,進行適切性檢核。研究者邀請15位戶外教育、課程與評量專長之學者專家、實務專家及國中小具設計戶外教育課程之專家教師組成德懷術專家小組參與研究。研究結果為我國國中小戶外教育課程與學習評量設計檢核指標架構,包含「課程核心概念與主題設定」、「學習目標設定」、「學習活動設計」、「學習動機引發與維持」、「學習時間規劃與安排」、「學習策略引導與運用」、「戶外教育資源運用」及「學習評量設計」等8個檢核指標,檢核指標下分為37個檢核指標重點及其重點說明。此項檢核指標架構中,係依循素養導向原則,採用逆向式課程設計理論而發展,重視學習評量在課程設計中發揮促進學習和改進教學的功能。檢核指標架構中,有關戶外教育風險管理、戶外技能僅停留在原則性檢核。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針對檢核指標架構之運用方式、未來研究精進方向及各級教育單位推動戶外教育課程發展提出建議。
  • Item
    戶外領導課程對參與者轉化學習之研究
    (2023) 謝宜蓉; Hsieh, Yi-Jung
    本文旨在研究了解戶外領導課程對於參與者的轉化學習成果和探究戶外領導課程對於轉化學習的影響。以2005年至2012年間,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開設的戶外領導力課程為本研究主要研究課程。以半結構訪談法,訪談當時參與課程的研究生,共計六位受訪者。根據研究結果,戶外領導課程的課程結構模式,從個人動機、團隊溝通、大自然、高挑戰的戶外情境、課程設計、團體支持、帶領者、服務學習等因素模式等,是觸發轉化學習的因素。在戶外領導課程中,參與者的轉化時機,不單指一個時間點,從觸發點開始,已經啟動。戶外領導課程參與者的轉化學習成果有十項:與自然連結、發展休閒活動和戶外知識技能、認識自己、獲得自信心和復原力、同理心、價值觀、影響職涯選擇、生活態度、世界觀等轉化學習成果。轉化學習成果與過去研究結果不同的是團隊帶領和價值觀中的教育觀點改變二項。戶外領導課程,經由課程特性和經驗學習歷程,產生具有廣度、深度、穩定度的轉化學習效果。研究發現轉化學習成果的持續,要有個人觀點轉化和行動,還需要有有助於轉化的環境(環境和社群支持)。
  • Item
    政府信任、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結構方程模式之運用
    (2023) 游斯然; Yu, Shih-Jen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各國衡量公民生活品質和生活滿意度的重要指標。過往國家對於經濟發展之衡量,多數關注於經濟成長水準,或絕對的物質生活水平,缺乏精神生活面的衡量。目前探究政府信任、社會聯繫、公民政治參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仍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民眾之政府信任程度及社會聯繫狀態對於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並探討公民政治參與之中介作用。本研究資料來自103年到105年之「國民幸福指數調查暨主觀幸福感研究」資料庫,三年共包括9470位研究樣本。本研究之依變項為「主觀幸福感」,自變項為「政府信任」及「社會聯繫」,中介變項為「公民政治參與」。自變項與依變項皆為潛在變項,中介變項為觀察變項。在統計分析部分,採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e)進行結構模式分析,以探討「政府信任」及「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最後探討「公民政治參與」之中介作用,並進行性別及教育程度分組之多群體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政府信任和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具有正向關係,而公民政治參與對於政府信任和社會聯繫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在多群組分析方面,各路徑係數沒有性別差異。在教育程度中,政府信任與公民政治參與之負向關係,以及社會聯繫與公民政治參與之正向關係,皆在大專以上者關係更為緊密。本研究結果可以作為促進民眾主觀幸福感之政策和實務參考依據。
  • Item
    臺灣北區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滿意度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
    (2023) 李育逢; LI, Yu-F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的服務經驗,與就業力關係之研究。採「混合研究」的方法,依序採量化資料和質性訪談,以北區原住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量化部份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逐步迴歸和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質化部分則依照研究目的,挑選不同個人變項的8位原住民大學生進行訪談。並依據研究結果,探究影響原住民大學生就業力的可能原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中得分高低依序是「同儕關係」、「學術投入」和「活動參與」。二、原住民大學生在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服務經驗中得分依序是「就學輔導」、「民族與文化教育」、「原資中心的師長支持」和「就業輔導」。三、原住民大學生的就業力中,得分最高的前三項是「人際互動」、「工作責任與紀律」,和「團隊合作能力」。四、原住民大學生校園經驗對整體就業力以及人際互動等8項能力,均有顯著關聯性。其對整體就業力的解釋力達30.2%。並以校園經驗中的「學術投入」的關聯性最高,其次為「同儕關係」,「活動參與」。五、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的經驗,對整體就業力以及人際互動等8項能力,均有顯著關聯性。整體就業力的解釋力達達16.9%。其中以「就學輔導」的關聯性最高,「就業輔導」次之。六、研究發現住學校宿舍,積極參與校園經驗中的「學術投入」和「同儕關係」,和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的經驗中的「就學輔導」,對整體就業力具有高達39.2%的解釋力。七、訪談結果和量化的結論大致相同,認同校園經验中的 「學術投入」和「同儕關係」,及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輔導與服務經驗的「就學輔導」,對就業力相當重要。最後本研究針對原住民大學生、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社會企業治理運作之個案研究
    (2023) 王奕超; Wang, Yi-Chao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灣非營利組織發展社會企業的議題,以個案公司為例。使用訪談法,描述個案治理型態、效能與挑戰,並且分析個案與母基金會之共善運作。本研究的組織型態概念,係以個案董事會與相關利害關係人,其對於公司運作觀點基礎,內容以受訪者見解結合文獻資料而論述,統整描繪個案的型態特色。而藉由受訪者對個案產品定位觀察、當前法制與政策影響、與個案以股權全部捐贈而成為慈善化發展的評價……等,結合相關資料,探究個案的治理效能、受到的認同與產生的挑戰。本研究以紮根探究方式,發現以傳統的治理理論未能妥善闡釋個案的運作精神,因此嘗試「靈性資本」觀點,以宗教精神結合象徵性資本概念,詮釋個案之共善治理運作。本研究關注以下三面向討論:一、研究個案之組織型態。 二、探索個案治理之效能與挑戰。 三、分析個案共善運作的方式與意義。 本研究描繪個案治理與實務,以逐步探索評價其挑戰,以詮釋其共善運作的意義,希冀提供觀察相關類型組織參考。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個案多元治理的效能良善,符合社會企業治理對社會的助益。因受到宗教精神鑲嵌與股權百分百捐贈於慈善,而產生具有獨特的治理型態。 二、受訪者認同的個案效能,是偏向其社會貢獻與環保教育。受訪者較不關切其財務收支,反映出財務穩定應在評鑑的「社會企業治理概念」之中,對於多數的受訪者們而言,是易忽視的面向。 三、個案產生的結構性挑戰,是受基金會的「宗教精神鑲嵌」所致。其產品主要服務於基金會相關賑災與人員之所需,呈現一定的宗教樣板之樸素樣式,而且在市場行銷方面較非符合大眾化需求。 四、從公民治理的觀點而論,本研究認為符合學者所述之「退縮性」議題。個案發生單一消費爭議、員工人權方面,與外在批評等形成議題。 五、本研究以共善觀點,形成各種資本交換與互相增能合理性解釋。詮釋個案共善治理運作,靈性觀點下可詮釋個案與基金會之各種資本的轉換。 本研究最後提出三大建議,其一為對個案的治理建議,其二為因此個案研究,所衍生對於臺灣社會企業產生的觀察建議,其三為後續延伸研究建議。
  • Item
    童軍活動運用於國中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輔導小團體為例
    (2023) 賴國彰; Lai, Kuo-Chang
    本研究旨在探求童軍活動應用在輔導小團體時,成員的挫折容忍力是如何隨著團體歷程而改變。研究目的如下所示:一、探討如何運用童軍活動設計能夠增進學生挫折容忍力的輔導小團體方案。二、分析以童軍活動設計的輔導小團體方案實施歷程、遇到的問題及因應策略。三、評估學生在歷經以童軍活動設計的輔導小團體方案後的發展情形。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新北市某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共八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除以挫折容忍力量表來檢視成員在團體進行前後的差異外,同時以訪談大綱、名牌小書、團體回饋表、團體活動紀錄表、團體觀察紀錄表、滿意度調查表等蒐集質性資料,俟資料蒐集完畢後進行分析與歸納。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的方案名稱為【當挫折來敲門】,將「挫折容忍力要素」、「童軍規律」、「綜合活動學習重點」以及「團體發展階段」作為方案的設計核心,使方案的設計得以緊扣研究目的。 二、八週的實施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但衝突期隱藏在形成期當中,大多為規範期難以進入發展期;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可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小團體的開設、成員的參與狀況以及課程的設計與執行,因應策略都考驗著帶領者對方案的理解程度。 三、在量化分析上,成員挫折容忍力的分數前後調查有增加,而差異多寡受其本身的參與態度,以及在團體中是否有同儕的支持有關;在質性研究上,從成員的訪談分析中發現成員陳述出來的概念與接納自己及他人、有效溝通、欣然面對成功、貼近他人及發揮憐憫心、用別人的觀點觀察生活、選擇抗壓而不是備壓力擊垮、訓練自律及自制力與維持心智堅韌的生活型態等挫折容忍力要素相符。
  • Item
    社區高齡者與大學生參與活躍老化方案之研究
    (2022) 葉元之; Yeh, Yuan-Chih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高齡者與大學生參與活躍老化方案之學習經驗與成果,並以參與臺師大高齡者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下稱長健方案)的高齡者與學生、教師為對象,進行焦點團體座談及深度訪談。其中5名高齡者參與焦點座談,3名高齡者與學生以及2名教師參與訪談。以質性研究歸納分析結果發現,高齡者的學習體驗包括:(一)高齡者對於課程的投入程度高;(二)能感受到自身身體變健康及心情感到輕鬆、靈性的體驗較不明顯;(三)對學習體驗感到新奇,學習成果包括:(一)身體健康狀態與運動習慣的改善;(二)生活態度與情緒反應的調節;(三)人際互動技巧與能力更加多元。大學生學習體驗包括:(一)主動積極投入課程;(二)能體驗到新奇性;(三)能體現自己身體、心情的變化。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一)打破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並改善與家中長輩的關係;(二)獲得新的生活態度與人生體驗;(三)發展同理心,學習與不同族群的溝通技巧;(四)精進未來職場上的準備;(五)找到興趣攻讀更高學位,有助生涯發展。 在影響學習體驗的因素方面,本研究發現,個人因素、課程因素及校園環境氛圍因素,都對學習體驗有不同的影響。其中個人因素影響最大,高齡者及大學生都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高齡者是為了促進健康及自我實現,而大學生則是就業考量,高齡者的學習體驗亦受家庭關係及個人過去生活經驗的影響;其次是個人因素,課程內容及老師教學風格對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會有影響,對高齡者而言,老師的教學風格比課程內容更加重要。在校園環境氛圍方面,學校支持系統、上課環境、師生互動、同儕關係會影響學習者的體驗,但不會是很決定性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亦發現,臺師大長健方案有許多優勢,包括有豐富的研究量能、資源可以提供豐富又符合高齡者需求的課程;高齡者到師大上課,會感覺自己成為師大的學生,對學校有認同感,有助其持續終身學習;學生加入活躍老化方案,可促進青銀共學、落實代間學習等。本研究基於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對於政府方面建議多補助相關有意義的在地活躍老化方案;對於學校建議多提供青銀共學的機會、試辦社區高齡教育中心、增加藝術類課程等;對於參與方案課程的老師建議加強體驗教育教學法;建議高齡者多參與相關課程,促進身心健康;對於大學生則建議多參與相關方案,透過經驗學習體驗多元文化。最後,並對於未來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提出建議。
  • Item
    公立中學教師與學校之聘任關係與相關權利救濟
    (2023) 劉彥暉; Liu, Yen-Hui
    解嚴之後,隨著法治教育的落實和深化,人民權利意識逐漸甦醒,向來備受國家高權禁錮的特定人民,開始瞥見一絲曙光,嘗試突破這層桎梏。過去的校園內,充斥著特別權力關係的氛圍,特別是公立學校教師在人事規章制度青黃不接之際,多半比照公務人員的規定,呈現公教不分的情況。歷經多號大法官解釋的努力,本於「有權利即有救濟」的立場,逐漸將教師的身分單獨分離,而出現訴訟救濟的契機。首先,本文從教師的身分為始,逐一檢視是否該當於專業人員、公務員及勞工的地位,而認為三者兼備,並存且相容。其次,公立學校與教師的法律關係,在教育實務上,係透過聘任制度所形成。故正確界定其法律性質乃首要之務,是第一層次。本文認為屬於行政契約。其中,公立學校教師一部分來自私校轉任,箇中的關鍵在於:能否取得離職證明書以順利報到,這部分素來迭有爭議。本文主張發給離職證明書乃雇主的法定義務,無由拒絕。再者,若因教師法的事由致生下解聘、不續聘、停聘的結果,學校教評會的決議定性是第二層次,本文以為乃契約上的意思表示;接著,依教師法明文,該決議的效力繫於主管機關的核准與否,故該核准決定至為關鍵,是第三層次。本文認為乃行政處分;最後,一旦木已成舟,教師不服該身分變更的結果,究應以何者作為對象﹖對哪一項決定提起救濟﹖是第四層次,本文主張應以主管機關為被告,提起撤銷核准處分之訴。回到「有權利即有救濟」上,其他不涉及身分變更而對於教師的個人措施,若有不服,是否皆可訴諸司法﹖本文蒐集並分析近來各級行政法院的判決,進行類型化區分,計有行政處分措施、契約上意思表示措施及內部管理措施等三類,而異其救濟的可能。最後,相應選擇最適當的途徑,以確保教師權益。
  • Item
    企業探索訓練課程發展之研究—以Team Adventure公司為例
    (2023) 章恩慈; Chang, En-Tzu
    本研究以Priest(2022)5Ds組織發展模式和鄭滄祥等人(2022)ADDIE課程品質認證系統的理論模式為基礎,深入探究個案公司Team Adventure(以下簡稱TA公司)企業探索訓練課程之發展歷程。本研究採用單一個案嵌入式研究設計,以TA公司2021年至2022年間開設的六個課程為分析單位,並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文件分析和參與觀察進行全面資料蒐集。訪談對象包括TA公司的2位引導教練、2位後勤團隊業務代表,以及3家大型企業的4位客戶代表,共進行17次訪談。為確保資料可信,研究使用三角驗證法、同儕及指導教授的審查,並運用受訪者檢核表進行資料驗證。研究結果顯示:首先,需求分析的核心在於「聚焦客戶需求」和「內部資訊共享」。其次,課程設計強調「動態循環」,透過「目標平衡」和「後勤行政」的協調,確保課程順利執行。第三,課程實施階段,引導教練運用「引導反思」的技巧,啟發學員在「態度」和「行為」轉變,強調「企業探索訓練」的核心價值;儘管引導教練主導執行,課程助理也具關鍵作用。第四,課程評估需要關注各階段,透過「課程面」和「行政面」的觀察和討論,提供建議,推動企業客戶和TA公司內部組織的發展。第五,透過課程執行和內部反思的雙向驅動,有效提升TA公司內部課程發展歷程的完整性。最後,研究者提出了「ASPIRE企業探索訓練課程發展圖」來概括說明,包含「需求分析」、「設立目標」、「課程計畫」、「課程實施」、「階段性反思」和「課程評估」六個構面,強調在企業探索訓練中「反思」的重要性。這些研究結果不僅為TA公司的課程發展提供了關鍵見解,同時也為未來相關研究和實務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基礎和啟示。
  • Item
    新竹地區高中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之研究
    (2023) 李季; Lee, Chi
    本研究旨在探悉新竹地區高中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之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竹地區高中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之差異情形,探討新竹地區高中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各層面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以民國一百一十一學年度就讀新竹地區公、私立高中職日間部一、二、三年級在學高中學生為母群體,採用問卷調查研究法,以分層叢集便利取樣方式,共得413份有效樣本。以SPSS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對蒐集之樣本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新竹地區高中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呈現中下崇拜程度,其中以「忠誠相隨」為最高。二、具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新竹地區高中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的差異情況:(一) 男性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程度大於女性學生。(二) 公立學校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程度大於私立學校學生。(三) 可支配零用錢額度越多、每次觀看的時間越長之學生偶像崇拜程度優於可支配零用錢額度較少、每次觀看時間較短、觀看男性網路創作者之學生。(四) 觀看女性網路創作者之學生對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程度大於觀看男性網路創作者之學生。三、新竹地區高中學生之數位分身虛擬網紅偶像崇拜中各層面間之相關情形呈顯著正相關。
  • Item
    戶外冒險活動對身心障礙子女主要照顧者壓力影響之研究
    (2023) 蘇湘雲; Su, Hsiang-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活動的介入對於身心障礙子女之主要照顧者在壓力上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深度訪談法,以方便取樣之方式,挑選某集中式特殊教育學校內,有參與本研究設計之戶外冒險活動的未成年中重度障礙者之家庭主要成人照顧者進行訪談,共計五名,並依照壓力的構面分析影響與其中機轉。研究結論如下:一、 本戶外冒險活動協助參與者建構正向的自我概念與效能感,並透過傾聽他人的經驗與態度,增添自身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廣度。二、 本戶外冒險活動豐富了參與者的人際資源,包含增加開拓人際的機會、創造家長同儕間的情感連結、創造歸屬感,與產生想法的交流互助。三、 本戶外冒險活動助於參與者產生正向的情緒感受,包含「感到安全」、「快樂」、「幸福」、「放下」、「愉快」、「釋放」、「開心」。四、 本戶外冒險活動所產生的具體經驗能成功透過隱喻連結至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包含透過翻船復位經驗學會要引入正確的方式與資源解決問題,以及運用成功攀登高處的經驗確立堅持的處事之道。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幾項建議,提供給未來將以戶外冒險介入作為身心障礙家長紓壓團體之辦理單位,以及相關研究工作者。針對相關辦理團體的建議包含提高身心障礙家庭成員的最大參與度、加強行前的準備,與依照團體與個別成員的狀況擬定減壓目標和順序三項;針對未來研究者則建議可以連續性深度課程作為介入、以量化工具作為研究方法、納入相關身心障礙家庭重要成員與安排目標效益和機轉的優先順序。
  • Item
    臺北市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2023) 林欣薇; Lin, Xin-Wei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瞭解臺北市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及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110學年度就讀臺北市公立、私立大學中參與服務性社團的大學生,有效問卷共396份。透過IBM SPSS Statistics 23.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問卷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式所得資料。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在志願服務參與動機及各面向呈現正向發展。 二、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在自我效能及各面向呈現正向發展。 三、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會因學校性質、打工狀況、參與社團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自我效能會因打工狀況、參與社團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參與服務性社團之大學生志願服務參與動機與自我效能呈現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學校單位、大學生以及後續的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