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Item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社會資本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教師為例(2002) 徐連彥本研究為探索性的實證研究,主要分成兩個部份。首先是透過文獻分析對社會資本與公民教育的關係加以分析與闡述,並說明兩者的關係。其次是進行實證的分析,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而瞭解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社會資本現況。 文獻分析方面,首先針對社會資本的基本概念加以分析,然後以公民共和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等四種公民教育的理論為核心,闡述社會資本於公民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 研究設計與實證分析方面,在研究設計的部分,以文獻分析的結果為依據,作為本研究的架構。其中自變項計有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最高學歷、教育背景與職務等六項;依變項計有社會資本心理面與社會資本行動面等兩大部分。在實證分析的部分,以台北市之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為研究母體的對象,經由問卷調查的方式,取得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社會資本現況分佈資料。統計方法則使用描述性統計、卡方獨立性考驗、Logistic Regression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問題的性質與重要性、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文獻探討,首先闡述社會資本的基本概念,其次分析社會資本在公民教育中的意義與重要性,繼而說明公民與道德教師教師之社會資本對教學的影響,最後整理國內外有關社會資本之實證研究。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說明研究設計與流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過程與資料處理。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討論,首先以描述性統計對樣本與社會資本分佈進行分析,其次以卡方獨立性考驗分析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社會資本,第三以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國中公民與道德教師之社會資本現況,最後為研究討論。第五章結論與建議,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結論。Item 國中學生經濟教材迷思概念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2002) 陳珮宜; Pay-Yi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學生在經濟教材中的迷思概念。由於現行公民與道德第三冊是國中階段最完整、基本的經濟學教材,因而可以透過教材的內容來發現我國國三學生在學習上的迷思概念。此外,使用該教材的教師亦可在實務上對此教材及對學生學習情形作最佳的評鑑。基於此,本研究以台北市市立國中三年級學生與三年級公民科教師為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學生學習此教材時的認知程度與學習態度,以及任課教師對該教材的評價,並輔以訪談以彌補問卷之不足。而以「國中學生經濟迷思概念問卷」、「教師迷思概念問卷」二份問卷為主要評量工具。 本研究採分層叢集取樣,共得有效樣本學生數461位及有效樣本教師89位。依抽樣結果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學生經濟迷思概念產生原因可能有:教師教學因素、大眾的想 法、學生望文生義的結果。 二、台北市國三學生在現行教材的學習上普遍具有的迷思概念為: 機會成本、生產資源、比較利益、外部效果、共用財、儲蓄、生 產與消費、供需法則、經濟體系。 三、在個別經濟迷思概念中,有迷思學生與無迷思學生在國三上學期 學業成績、國三上學期公民科成績、對公民與道德科學習態度分 數都有顯著差異,且無迷思概念學生的平均分數顯著高於有迷思 學生。 四、個別經濟迷思概念的產生與性別無相關存在,但與學生國三上學 期學業成績、國三上學期公民科成績相關性均達顯著,惟在與公 民與道德科學習態度分數的相關性仍待進一步研究。 五、依據多元迴歸分析顯示:有四個變項可解釋國三學生經濟迷思概念問卷分數的變異情形。其中最佳的預測變項是「國三上學期公 民科成績」,和其他與之共同解釋經濟迷思概念問卷分數的有效 預測變項合計可解釋大約49.3%的分數變異情形。 六、在機會成本、生產資源、比較利益、外部效果、共用財、生產與 消費、供需法則、經濟體系等經濟迷思概念中,可以國三上學期 學業成績、國三上學期公民科成績、對公民與道德科學習態度分 數為區別指標,對有無迷思概念學生建立一區別函數,進行區別 分析。Item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2002) 黃丹鈺; Tan-Yu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涵,並以美國之經驗為參照,故採用內容分析法,依據美國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分析比較我國國中現行版和前版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期能對施行九年一貫教育後教科書開放之編寫有所裨益。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分別是緒論、文獻探討、研究設計與實施、分析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首先,從相關文獻中歸納經濟教育的意涵,探討國中經濟學課程內容設計的理論以及適合國中階段學習的經濟課程內容樣貌,了解我國國中經濟學課程的沿革與現況和經濟學教科書之相關研究結果。在實證方面,即以「經濟概念分析類目表」為研究工具,以「節」為分析單位,比較評析國中現行版和前版經濟學教科書之內涵,以作為日後國中階段經濟學教科書編審之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1.就總份量而言,前版教科書的內容多於現行版教科書。 2.就課程內容設計而言,前版教科書之課文敘寫方式缺乏創意、不具啟發性,單元編排較無系統。現行版教科書則以學生日常生活為教材背景,課文生動活潑,並能提供學生批判思考的機會。 3.就經濟概念而言,現行版教科書重視個體經濟概念,前版教科書則重視總體經濟概念,前版所涵蓋的經濟概念較多,但卻不見深入探討,現行版教科書所涵蓋之經濟概念較少,但較能夠針對主題做完整的介紹。 4.就活動、圖表等補充教材而言,前版教科書的數量較少、內容較為嚴肅呆板,而現行版教科書數量較豐,生動有趣且能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 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結果以及結論,謹提出下列建議: 1.教科書之編寫應兼顧學科知識、學生特性與社會需要等面向。 2.改善課程標準之編寫形式,建立合理嚴謹的教科書審查制度。 3.成立全國性的經濟教育研究機構與建立經濟學相關時事解析和分享機制,提供教材研究之相關在職研習。 4.後續研究可擴增研究範圍與對象,並可結合其他研究方法。Item 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因素之探究──以花蓮地區阿美族為例──(2002) 張錦裕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的因素」,以檢視阿美族國中生的族群認同情形,及學校情境中影響其族群認同之相關因素為何。 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及「完全參與觀察」三種方法,「問卷調查」研究法係以花蓮地區阿美族國中學生一、二、三年級為對象,採取叢集取樣方式,共計抽樣7所學校,每個學校抽樣一、二、三年級各一到三個班,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阿美族國中生的族群認同類型,並將所得資料以描述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積差相關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分析學生個人背景與學校情境中影響其族群認同的因素為何。在獲得初步資料後,再以訪問調查法進入研究場域進行訪談,並利用機會寄住原住民家庭進行參與式觀察。 依據問卷所得的資料將7個學校的族群認同情形作分類後,發現花蓮地區阿美族國中學生對於族群認同的類型多集中在雙向文化認同的調適者;其個人特質及其學校情境對其族群認同的影響如下:在個人背景方面,我族認同得分不因個人因素而有顯著差異,主流認同得分則因個人因素中的「性別」、「年級」及「父親職業聲望」而有顯著差異;就其學校情境中的影響因素之探討,我族認同得分因學校情境中的「教師歧視知覺」、「同學歧視知覺」而有顯著差異,主流認同得分學校情境中的「學業成績」、「同儕原住民印象知覺」、「教師原住民印象知覺」、「學校制度性歧視」及「各校差異」而有顯著差異。 從訪談中也獲得四點發現:(一)花蓮地區阿美族國中學生的族群認同情形多屬於雙文化認同類型,(二)其對我族認同方面,有感情上有較強的認同、族群投入較少的傾向;(三)多數學校並不覺得學校中有偏見或歧視的存在;(四)少數學生有歧視知覺或偏見知覺的感受,這些感受大多是來自於主觀上的想像。Item 教室裡的企鵝爸爸--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探究(2002) 吳怡慧; Wu,Yi-Hui本研究首先透過研究者自身教學經驗的反省,對教師關懷的重要性 產生認同感,然後在關懷倫理學對關懷價值的重新肯定之下,開始教師關懷的一連串探究。本研究主要採關懷倫理學的觀點,希望能夠瞭解國中男性教師教師關懷的觀點與經驗、表達教師關懷的方式及其影響因素。最後提出促進國中男性教師關懷倫理發展的建議,以供國內關懷倫理學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針對相關文獻作一回顧,從關懷倫理學的起源與建構開始論述,然後探討關懷的意涵與主體,進而分析關懷倫理的性別爭議。接著則分析教師關懷的方式,最後則介紹國內外教師關懷的相關研究。 透過教師訪談、教室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瞭解與分析,歸納出國中男性教師複雜多變的關懷圖像關懷經驗主要,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壹、國中男性教師對教師關懷之看法:關懷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感;關懷是一種自然的、本能的情懷;關懷是一組多元的、探索的行動 貳、國中男性教師向學生表達關懷之方式: 一、完全瞭解與真心接納;二、運動競技與學生培養感情 三、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四、鼓勵的話語與高度的期許 五、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六、靈活彈性的管理原則 七、幽默風趣的個人特質;八、勇於認錯的處事態度 九、朝夕相處的情感建立;十、噓寒問暖的日常關懷 參、在國中男性教師的關懷經驗發展中,具影響力之因素 一、求學歷程中的教師;二、個人背景影響教師關懷的認知與方法; 學生回饋增加教師關懷的動機與信念;四、教師性別對於教師關懷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針對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國中教師提出重新認識教師關懷、多元化的教師關懷及勿讓教師性別成為教師關懷的盲點等三點建議。對於後續的研究則針對研究方法論與研究內涵提出相關建議。Item Item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2003) 蔡嘉安本研究在探討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在不同家庭社會化中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之中心理念為:人們對兩性的刻板印象,實際上隱含相當成份的自我效能信念,而效能信念是社會化過程的產出。由家庭社會化因素來看,在父母的觀念中,隱含著對男女應具有之角色扮演、人生定向、人格特質的不同看法(其實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性別刻板印象),而表現在對不同性別之子女的差別待遇上,如:家事分工的不同、學業及職業成就高低的期許不同、人格特質的要求不同;加以父母本身角色楷模的因素;而影響不同性別子女自我效能信念的差異,構成子女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之一。 因此,本研究欲得知現今父母是否仍對兒女存在有相異的性別對待,以及性別刻板印象是否因家庭社會化因素而有差異。研究工具引用Wilson& Daniel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所研究之家庭社會化變項包含:子女家事活動類型;父親家事活動類型;母親教育程度;母親是否就業;子女知覺父母對自己的學業成就、職業成就、與人格特質之期望;及家庭中子女的性別結構八項。本研究以台北地區公立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抽取了台北八個行政區九所學校、台北縣八個縣轄市八所學校、及台北縣三個鄉鎮三所學校為樣本,發出問卷1253份,得有效問卷982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男學生之性別刻板印象明顯地較女學生強烈。 二、家庭社會化情形,除子女知覺父母對自己的人格特質期望沒有性別差異之外,其餘均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 (一)參與男性家事、中性家事的人數,男學生大於女學生。 (二)知覺父母對自己的學歷期望在國中、高中(職)及碩士、博士者,男學生人數大於女學生;知覺父母對自己的學歷期望在專科或大學者,女學生人數大於男學生。 (三)知覺父母對自己的職業期望屬第一類(最底層階級)、第三類、第五類者,男學生的人數大於女學生;知覺父母對自己的職業期望屬第四類者,女學生的人數大於男學生。 三、子女家事活動類型、母親的教育程度、知覺父母對自己的學歷期望不同之國二學生,其性別刻板印象有顯著差異: (一)參與中性及女性家事之國二男學生,其性別角色觀點較參與男性家事之國二男學生平等。 (二)母親教育程度為專科、大學之國二男學生,其性別角色觀點較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之國二男學生平等。 (三)知覺父母對自己的學歷期望為專科、大學之國二男學生,其性別角色觀點較知覺父母對自己的學歷期望為國中、高中(職)之國二男學生平等;知覺父母對自己的學歷期望為碩士、博士之國二女學生,其性別角色觀點較知覺父母對自己的學歷期望為國中、高中(職)之國二女學生平等。 四、父親家事活動類型、母親是否就業、子女知覺父母對自己的職業期望、與人格特質期望、及家庭中子女的性別結構不同之男女學生,其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沒有顯著差異。 針對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家庭社會化情境的建議 (一)對家務的分工,不再抱持性別分化的作法 (二)對子女的學歷期待,不再存有輕重不等的看法 (三)對自己的學歷發展,女性應勇於追求,不受性別限制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編製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表量表,以應研究之需 (二)活潑家庭社會化變項的設計,以利父母之家庭生活檢視 (三)擴大社會化層面之探討,以補本研究之不足Item 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之個案研究(2003) 杜修言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所呈現之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過程,選取一位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研究者自己為研究對象,深入其教學現場,觀察其教學實況、反思其教學理念,希望能藉由深刻的教學事件之描述、分析,以充分了解研究者教學表徵與教學推理之展現。 為了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但是參與的個案教師較為特殊,乃是研究者自己,因此在性質上,本研究係為「觀察者」即「參與者」之個案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以12週的時間,運用教室上課記錄、日常與學生、導師的隨機對話、半結構式訪談、反思札記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進行研究,希望能藉由詳細的資料呈現。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討論,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有下列三項主要發現: 一、研究者教學表徵的來源,來自以下六項因素: 國小階段當學生的經驗、高中求學階段受良師影響、大學階段於家教與補習班的歷練、初為人師時遭遇實際與理想的衝突掙扎、多年的教學經驗與觀摩學習、與研究者自我的人格特質所影響。各項因素之間彼此互動影響,有相互重疊或整合之現象。 二、研究者所呈現教學表徵的類型及教學特質,經由教室觀察與研究發現之後,分別以教師為主、以教師與學生互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主等三種區分,以歸納其進行法律教學時使用的教學表徵類別。但此三類型式並非決然劃分,其中雖以教師主導為主要類型,也可依教學現況隨時調整,儘量在不影響課程進度的前提下,多增加與學生互動的類型。 三、研究者的教學推理與行動過程的模式中,可發現研究者依據單元目標,形成性評量、與學生的互動上,隨時發現學生的學習盲點與狀況,並隨時反思其教學內容,產生新理解後,再進行修正以形成新的教學表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期盼能提供於未來有志於國中公民教育法律類教師教學、及其師資培育單位與未來後續研究具體參考的建議。Item 公立高中學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2003) 顏秀美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之相關性,主要研究目的有四:(一)了解高中生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並比較是否因個人背景而有所差異;(二)了解高中生的政治信任感傾向,並比較是否因個人背景而有所差異;(三)探討高中生的政治信任感與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之間的關聯性;(四)歸納研究結果,針對高中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的培養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首先以文獻分析的方式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理論以及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架構之基礎。而問卷調查法則用以收集實徵資料,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之「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調查表」與「政治信任感量表」。本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之一、二年級學生做為研究對象,抽樣方式則是將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法與叢集取樣方法合併使用,共計抽取30個班級,共發出問卷1242份,總計得有效問卷1154份。本研究的資料處理採用次數分配表、描述性統計量、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處理,並逐一討論各項研究結果,茲將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現階段台北市高中學生的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並不積極。 二、影響台北市高中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之個人背景因素有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政黨支持傾向。 三、台北市高中學生對政治的信任程度偏低,對於政治抱持消極、不信任的態度。 四、影響台北市高中生政治信任感之背景因素為籍貫與政黨支持傾向。 五、台北市高中生新聞媒體閱聽行為與政治信任感之間具有顯著之關聯性。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一、政府方面 (一)政府應重視人民的需求 (二)政治人物應注意自身言行並加強專業能力 二、學校教育方面 (一)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習慣 (二)加強學生對新聞媒體的使用、培養參與公眾事務的現代公民 (三)教導學生認識並正確使用媒體,免於被媒體誤導 三、媒體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對於新聞媒體政治性內容的接受度並不高,值得媒體工作者深思。並希望媒體發揮第四權的功能,不僅監督政府,也能作為政府與民眾間的橋樑。Item 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公民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2003) 陳淑芬Item 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2003) 簡婉娟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效能感的現況與相關性,以及教師在專業進修的現況及其需求,以提供相關單位辦理或改進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成長及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感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91學年度任教七年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教師為主,共抽取200位教師作為研究樣本,回收問卷為190份,剔除填答不完全之問卷,得有效問卷184份。調查結果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在整體專業成長的情形尚佳,就專業成長各層面而言,以專業態度的現況最佳。 二、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成長現況因性別及最高學歷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在整體教學效能感的情形尚佳,就教學效能感各層面而言,以教學評量的現況最佳。 四、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教師教學效能現況因任教年資、最高學歷及服務學校曾否參與九年一貫試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在專業進修之意願、時間、管道、方式及內容需求方面: 1.教師參加專業進修之意願相當高。 2.時間不適宜是影響教師參加專業進修活動的主要因素。 3.教師最希望參加專業進修活動之時段為「領域共同時間」、「寒暑假」 4.教師最希望參加「教師研習機構」及「自己服務學校」所舉辦的專業進修活動。 5.進修方式: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經常參加的專業進修活動為「參加短期研討或講習」,其次為「教學研究會」及「參加系列課程研習或成長工作坊」。 6.認為最有助益的專業進修活動方式依序為「參加系列課程研習或成長工作坊」、「教學觀摩」及「教學研究會」。 7.進修內容的需求:認為目前最需要充實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內容依序為「童軍知能」、「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及「輔導知能」。 六、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感有顯著正相關。 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1. 鼓勵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在職進修,積極參與專業成長活動,以提昇其教學效能感 2. 規劃符合教師需求之專業進修活動 (1)在時段上:應充分利用領域共同時間及寒暑假,辦理各種專業進修活動。 (2)在管道上:應以「學校本位教師進修」為主要考量,由教師自己服務的學校為辦理專業進修活動的單位,以方便教師參與專業進修課程。但亦應整合教師研習機構及師資培育機構之各項資源,以協助學校辦理專業進修活動。 (3)在進修方式上:在規劃教師專業進修活動方式時,應以參加系列課程研習或成長工作坊、教學觀摩、教學研究會等列入優先考慮。 (4)在進修內容的需求上:在規劃教師專業進修活動內容時,應以教師最感需求之童軍知能、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輔導知能等優先納入專業進修的課程。 二、對國民中學的建議 1. 加強資淺教師的班級經營能力,以提昇其教學效能感 2. 考量教師性別、任教年資、最高學歷、有無試辦經驗及專業進修的需求情形,設計合宜的進修課程 3. 專業進修可採以學校本位研習之模式 三、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之建議 1. 利用各種專業進修或成長的管道,積極追求專業成長以提昇其教學效能感 2. 加強教師自我反思的能力Item 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相關研究(2003) 林宜瀅; Yi-Ying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現階段國中道德氣氛概況、學生之道德發展及道德氣氛與道德發展之關聯性,以期對國中道德氣氛的營造及學生道德發展有所裨益。本研究的目的為一、調查國中校園道德氣氛之情形;二、探究國中學生道德發展之情形;三、分析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間之關係;四、根據研究結果,對國中學生之道德氣氛營造及提升道德發展階段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師資培訓與進修課程規劃和編排參考。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立意抽樣的方式;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道德氣氛」與「道德發展」間之關聯性,並檢定個人背景因素及道德氣氛各變項對個人道德發展的影響。研究者廣為探討國內外相關研究之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並參考相關量表,改編成「道德氣氛問卷」與「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簡稱DIT)」做為研究工具,進行實徵研究。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用次數分配表(Frequencies)、描述性統計量(Descriptive)、t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皮爾遜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 茲將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道德氣氛方面:(一)就整體而言,國中校園道德氣氛以階段二外在工具取向為稍高;(二)就各階段來說,外在工具階段具體感受強烈;不同性別、不同地區別、不同學校型態學生對外在工具取向的道德氣氛感受存有差異;學生對學校團體關係取向的道德氣氛認同感受略強;不同地區別、不同學校型態學生對團體關係取向的道德氣氛感受存有差異;學生重視學校社群規範取向的社會規範;不同地區別、不同學校型態學生對社群規範取向的道德氣氛感受存有差異 二、學生道德發展方面:(一)國中有部分學生已進入道德發展的原則性層次;(二)國中女學生道德發展比男學生成熟;(三)國中北部地區學生道德發展略高於其他地區;(四)、不同的學校型態對國中學生道德發展的差異不顯著。 三、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關係:(一)國中道德氣氛愈佳對國中學生的道德發展愈趨於成熟;(二)不同的道德氣氛取向對國中學生道德發展有所影響。 根據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國中道德氣氛階段之提升;二、營造學校成員的團體意識;三、重視校園規範的實踐,培養道德責任;四、建立校園道德社群;五、實施民主式的學校管理架構;六、加強學生「原則性」道德判斷能力;七、創造積極的道德氣氛與道德文化。Item 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2003) 江美慧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現況,以作為國中生公民教育之參考。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國中生之性別、幹部經驗、學業智育成績、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家庭政治化程度、同儕互動關係、教師教學方式、大眾傳播媒介接觸的頻率(收聽看新聞頻率)等,對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的差異情形。 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的有效問卷為依據,經專家評鑑與因素分析,自編成「國中生公民知識與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叢集取樣方式,抽取十二所學校,十九個班級,共計654位學生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各項考驗。所得之主要結果如下: 壹、 公民知識部分 一、 高雄市國三學生對於公民知識並不十分熟稔了解,屬於中等程度。 二、 不同性別之國三男女學生的公民知識程度達顯著差異,且女生的公民知識程度高於男生。 三、 幹部經驗多寡不同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經常擔任幹部經驗者優於偶爾擔任幹部者,偶爾擔任幹部者又優於從未擔任幹部經驗者。 四、 學業智育成績表現優秀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亦優於智育成績表現普通之學生;智育成績表現普通之國三學生,公民知識之得分又優於成績表現不理想之國三學生。 五、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其公民知識程度有顯著差異:高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公民知識程度優於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而中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公民知識程度又高於低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 六、 父母採民主式管教方式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父母採權威式管教方式者的公民知識。 七、 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深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淺者的公民知識。 八、 同儕互動較密切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同儕互動較疏離者。 九、 教師採民主式教學方式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教師採權威式教學方式者。 十、 經常收看(聽)新聞的高雄市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很少收看(聽)新聞的國三學生,至於「偶爾收看(聽)新聞」之類別組,與其他二組並未有顯著差異存在。 貳、 公民態度部分 一、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傾向是趨於正向、積極。而四個層面的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 「平等與民主」(平均每題得分為4.33,平均滿分為5分)、「正義與關懷」(平均每題得分為4.30)、「參與公共事務」(平均每題得分為3.83)和「社群意識」(平均每題得分為3.71):高雄市國三學生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社群意識」方面並非十分理想。 二、 女生「正義與關懷」和「平等與民主」的態度之傾向均高於男生,但是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社群意識」兩個分量表中,卻未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三、 經常擔任幹部者,其公民態度比「從未擔任者」和「偶爾擔任者」之公民態度較積極正向。 四、 學業智育成績優秀者和智育成績普通者,其公民態度較智育成績不理想者之公民態度積極正向。 五、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不因其父母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六、 父母管教方式採民主式之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父母採權威式管教方式者。 七、 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深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淺者。 八、 同儕互動關係密切者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同儕互動關係較疏離者。 九、 教師教學方式以民主式者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採權威式者之公民態度。 十、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因其收看(聽)新聞的頻率不同而有所差異:經常收看(聽)新聞者和偶爾看(聽)新聞者,其公民態度較很少收看(聽)新聞者之公民態度積極正向。 參、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的相關 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總量表和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皆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公民知識得分愈高者,其公民態度愈正向、積極,反之亦然。 肆、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之因素 一、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之因素 以「公民知識」為效標變項時,僅「學業智育成績」、「家庭政治化程度」、「父母社經地位」、「幹部經驗」和「公民態度」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可共同解釋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變異量的 33.5﹪。 二、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態度之因素 以「公民態度」為效標變項時,僅「同儕互動關係」、「教師教學方式」、「家庭政治化程度」和「父母管教方式」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可共同解釋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態度變異量的 29.2﹪。Item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2003) 李敏英; Li Min-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首先探討高職學生主要的行為困擾問題,再探究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之因應策略,最後歸納調查研究結果,提出可行建議,以作為高職學生輔導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首先以文獻分析的方式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 理論與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而問卷調查法則用以蒐集實徵資料,所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行為困擾問題量表」及「因應策略量表」。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公私立高職之日間一、二、三年級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來抽取學校,總計全國抽樣學校共64所,包含七類科(工科、商科、農科、家事、海事、護校、藝校),總計取得有效樣本1433份。本研究的資料處理採用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以及Kendall和諧係數等統計方法處理,並逐一討論各項研究結果。 本研究所獲致之發現,臚陳如下: 壹、高職學生整體行為困擾情形接近中等程度。 貳、目前高職學生深感困擾的問題有「前途展望」、「自我認同」及「學校課業」,且以「前途展望困擾」最嚴重。 參、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生所面臨的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一、高職男學生在「學校課業」、「同儕相處」、「家庭關係」、「感情問題」及「經濟問題」等五類的困擾程度大於女學生。 二、高職一年級學生在「家庭關係」的困擾程度大於二年級。 三、私立高職學生在「經濟問題」的困擾程度大於公立高職學生。 四、因為分數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之行為困擾問題顯著較多,尤其是「前途展望困擾」。 肆、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其順序等級均是以「自己面對解決」為最優先的順位,第二順位為「尋求支持」,第三順位為「從事調劑類的活動」,第四順位為「情緒發洩」,最後順位為「逃避不管」。 伍、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生面臨「家庭關係」及「前途展望」此兩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有所差異。 一、高職女學生、高職一年級學生及基於自己興趣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家庭關係」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延後至第四順位。 二、因為其他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在面臨「家庭關係」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延後至第五順位。 三、高職女學生、高職一年級學生、公立高職學生、因為家人意見以及因為其他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前途展望」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提前至第一順位。 陸、高職女學生面臨「感情困擾問題」時,採取「情緒發洩」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提前至第二順位。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在學校教育方面 一、增強高職學生的自我認同 二、健全學校的輔導機制 三、增強技能檢定之訓練 四、加強建教合作 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貳、在親職教育方面 一、提供子女和諧、溫暖的成長環境 二、給予孩子適度的管教與期望 三、父母本身應多充實親職教育知能 四、減少子女的物質慾望 五、加強培養子女「責任感」之觀念 參、在未來的研究方面 一、兼顧質與量之研究方法 二、研究編製問卷之過程 三、增加高職學生背景部分的相關研究變項Item 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2003) 鄭麗鳳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的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的現況,以及探討二者之間的相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實施道德教育、輔導和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灣省35所國民中學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人數共1215人。採用「內外控信念量表」、「利社會行為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程序處理。 研究結果發現,臚陳如下: 一、國中學生普遍傾向內控信念,並且國中男女學生在內外控信念及其各分變項均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家庭社經地位除負內控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國中學生的內外控信念分變項均沒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表現趨向積極,且國中女生之利社會行為及各層面的行為表現均較國中男生積極。 四、高社經地位及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各層面表現均優 於低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 五、愈內控的國中學生,愈容易表現利社會行為,而愈外控的國中學生 ,利社會行為表現愈趨消極。 六、國中男生的正內控、正外控、負外控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關。國中女生則是在內外控信念所有變項上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關。 七、不同社經地位國中學生正內控、正外控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關;高社經地位負內控、中社經地位負外控、低社經地位負外控的國中學生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關,高社經地位國中學生負外控與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志願服務呈顯著相關;中社經地位負內控部分與助人、關懷有顯著相關。 八、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各分變項能分別有效預測國中生利社會行為 各層面,其中「正內控」最具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家庭、學生個人、社會以及後續研究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國民中學公民教育經濟類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2003) 孫淑芬本研究採取詮釋性的個案研究法,研究者以本身為主要的研究工具,進入一位國民中學公民教育經濟類學科教師-林老師-的教學情境,探討她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教學專業知識。進入研究情境之後,研究者利用參與觀察、訪談、文件蒐集等方式蒐集資料。在檢核、分析、歸納資料之後,研究者有了以下的結論與省思。 在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方面,研究者依據文獻探討的心得,以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學習者知識、課程知識等四個項目,詳細分析林老師所具備的教學專業知識。研究者發現,教學專業知識一方面有著高度的獨特性,可以自行運作而發揮功效;另一方面,教學專業知識之間有著豐富而高度相關的連結性,協助林老師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順利而圓滿的達成教學任務。 林老師的教學專業知識,既可以各自獨立、從四個方向發揮其教學的功 能;又能夠相輔相成,運用互助合作達成相乘的效果。最後,研究者呈現林老師對教學的看法與對學生的回應這兩方面的省思與建議;以及研究者本身對學科及課程的看法與建議。Item 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2003) 吳美靜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在從事合科教學時,其教學專業知識內涵與發展及教學推理行動過程,希望能將研究結果提供給教育主管機構及是從事社會學習合科教學的教師做為參考。 為了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但是參與的個案教師比較特殊,乃是研究者自己,因此在性質上,本研究係為「觀察者」即「參與者」之個案研究。為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以一學期的時間,運用教室上課記錄、日常與學生、導師的隨機對話、半結構式訪談、省思日記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研究所需之資料進行研究,希望能藉由詳細的資料呈現,了解個案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展現。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與對象,第四章為研究發現與討論,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有下列三項主要發現: 一、個案教師的教師專業知識主要包括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對學習者相關之知識、課程架構的知識,各項知識之間彼此互動,互相影響,有相互重疊或整合之現象。 二、個案教師學科知識的來源主要有六種,包括:過去「當學生」的經驗;大學時期的學習;台灣師大地理學系第二專長班的研修;國小到高中對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知識學習;畢業後童軍和公民等科教學實務經驗的累積;社會領域教師彼此之間的合作學習及經驗交流及網際網路資源的運用等。其中以同事的協助以及網際網路的使用為個案教師教學知識最主要的來源。 三、個案教師教學推理與行動之過程大致可分成教學前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教學中多元呈現教學表徵以及教學後著重評量與省思,並發展出新的理解等三個部分。個案教師同時也在理解、教學、省思及新的理解中獲得教學專業上的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構、師資培育單位、將來從事社會學習合科教學之教師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具體的參考建議。Item 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2003) 蘇雅君本研究之目的在結合服務學習與童軍教育,並探究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影響。採準實驗研究與質性資料分析進行,以探討服務學習理念並發展一服務學習方案,並探究服務學習對國中童軍社團學生之學習效果,同時瞭解社區參與服務學習之回饋與反應,以及服務學習方案設計與推動過程之問題。 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設計有效服務學習實驗方案,以研究者自編之「國中童軍社團學生服務學習效果量表」,作為量性研究工具,並以學生記錄之服務日誌、綜合反思回饋表、服務社區之回饋表,以及研究者自身之反思做質性資料之分析。以台北縣自強國民中學91學年度參加童軍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依個人意願分為參與服務學習實驗方案活動之服務組與不參與之對照組,兩組於服務前後進行前後測,測驗其於服務知能、童軍知能、自我效能、人際包容與多元尊重、社會關懷五方面之改變,並以質性資料作為推動過程及學習效果分析之輔助。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服務學習對國中童軍社團學生學習效果之影響效果 量化測驗部分,服務學習對增進國中童軍社團學生之「童軍知能」、「服務知能」、「自我效能」、「人際尊重與多元包容」、「社會關懷」並無達統計上之顯著,但於成員自陳回饋之質性資料部分發現:1.成員表示增進許多自身之學習,如童軍技能、溝通協調、自信等,並增加對他人的包容,學會感恩。 2.於服務中會產生挫折與掙扎,但對服務的期待反而使其更有責任感,並產生快樂及充實等成就。3.服務學習讓成員與社區居民互動並拉近距離,從中互相學習且互惠,並發現社區問題。 二、 社區成員之回饋分析 服務學習活動對社區有幫助且符合其所需,社區居民從中獲得技能、生活、情感等多方面之學習與成長,且對社區服務活動及參與學生之表現持肯定正面之態度。 三、服務方案推動者(研究者)的反思 本研究驗證服務學習相關理念,協助建立本土服務學習方案,並以童軍服務活動結合服務學習,為童軍運動之推展提供一新方向,研究者自身雖於過程中遭遇若干問題,但亦藉此更瞭解服務學習,並增進與社區及參與成員之瞭解與溝通,並從中獲得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針對服務學習活動設計與帶領者、有關單位(包含學校、教育行政單位、童軍相關單位、及社區)、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多項具體建議。Item 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2003) 吳幸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彰顯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主體經驗,讓長期以來被忽視的青少女性別生活得以有論述的機會。在資料分析時,研究者採取具有性別意識的女性主義觀點,期望對於目前國中階段所實施的性別教育,能加以反省與批判。研究者希望藉由瞭解受訪者在國中階段所面臨的處境,以及當時其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歸納出目前國中階段性別教育的現況及缺失,以做為未來研究改進的參考。 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與滾雪球方式,邀請三位今年(2003年)剛從國中畢業的女學生做為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將訪談內容改寫為故事,最後並就其故事內容進行綜合分析,以得出本研究之結論及建議。 經過分析後,本研究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一、 國中女同志學生的認同及情感模式: 國中女同志學生在發展成為同性戀的認同過程中,其所面臨的掙扎與困難,和她是否獲得相關的資訊、有無支持性的團體,以及家人的態度和個人特質有密切相關。國中女同志學生對自我的概念,呈現出高度的個別差異,但都受到傳統男/女二分思想的影響,也因而造成她們適應上的困難。 二、 對老師、同學及家人的現身策略及影響因素: 國中女同志學生通常不會主動向老師現身,她們決定是否現身的因素包括:老師的人格特質、熟悉的程度和能否為其保守秘密。老師在面對國中女同性戀學生時,角色已從「性別意識中立諮商」漸漸轉化為「性別意識敏感諮商」。國中女同性戀學生會選擇性的向同學現身,並且大多能得到支持。少數同學會有歧視的行為出現,但溝通後多數已有改善。國中女同志學生會因為外力(導師通知)而被迫向家人現身,如無外力介入,則她們會試著對家人拋出訊息,但家人多半以其年紀太輕,而未認真看待她們策略性的現身。 三、 異性戀中心的課程: 目前國中各科教材仍為異性戀中心思想,不僅是「去同性戀」(不見同性戀者身影) 而且還是「反同性戀」(出現歧視同性戀者的內容)。潛在課程方面,學校對服裝儀容的規定可能會造成國中女同志學生的困擾。在補充教材部分,不論是政府或民間所編寫的參考資料,都尚未得到一般老師的青睞與採用。 四、 對未來的期待: 國中性別教育如欲全面成功,尚待其他社會因素(立法、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配合。 針對上述四點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項建議: 一、 政府 立法院應早日完成相關法律的立法、修法工作。教育主管機關在師資培育及進修時,應培養老師具有性別平等觀念;在校長遴選時,應審視其是否具備性別平等意識;而在審定新教材時,更需注意其有無出現不當的性別氣質歧視及異性戀霸權思想。 二、 學校 校內舉辦親職講座時,可以融入同志議題,藉此可以創造同志學生和父母溝通討論的機會。全力協助成立同志社團,提供所有學生一個了解同志的園地,也增加同志學生聯誼及加強自我概念的機會。此外,老師必須具備「性別意識敏感諮商」的態度與技巧。 三、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未來研究者可以國中女同志的婆為研究對象,或是改以行動研究法來從事研究,以及研究女同志的自我認同歷程,以便可以提供女同志學生更立即和適切的協助。Item 國中生家庭互動模式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2003) 陳玉屏; CHEN YU-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家庭互動模式與道德判斷之關係,及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庭組成結構、與父母居住情形、家庭經濟結構)在家庭互動模式與道德判斷成熟度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蒐集實徵資料,研究工具為「社會問題意見調查表」及「家庭凝聚性、家庭應變彈性評估量表」,研究樣本包含台灣地區23所國民中學一、二年級學生,共計781名。本研究的資料處理採用描述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並逐一討論各項研究結果,茲將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國中生家庭凝聚性及應變彈性皆在中等程度以上。 二、 國中女生知覺的家庭應變彈性高於男生。 三、 國中生知覺的家庭凝聚性以雙親家庭者較高。 四、 國中生知覺的家庭凝聚性及應變彈性皆以與父母同住者較高。 五、 不同家庭經濟結構的國中生,所知覺的家庭凝聚性及應變彈性皆無差異存在。 六、 國中生道德判斷發展屬於中等以下成熟度。 七、 國中女生的道德判斷優於男生。 八、 家庭凝聚性所形成的三類家庭之國中生,其道德判斷成熟分數無顯著差異。 九、 家庭應變彈性所形成的三類家庭之國中生,其道德判斷成熟分數無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家庭教育 (一)重視家庭和諧氣氛 (二)以民主尊重的態度教育子女 (三)重視男生的家庭凝聚性及家庭應變彈性 二、學校教育 (一)加強「法律和秩序導向」及「原則性層次」的道德教育 (二)重視性別差異,因材施教,提升國中男生的道德判斷 (三) 推行親職教育,加強輔導單親及與父母分居的學生 三、社會教育 (一)重視婚姻責任 (二)確實執行家庭教育法 四、未來研究 (一)兼顧質與量之研究方法 (二)擴大研究對象 (三) 加家庭因素的研究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