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3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學習風格對學習歷程影響之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教學為例(2016) 劉恬妏; LIU, TINE-WEN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在學習歷程影響因素,使用微小發生學習分析方法透過歷程分析來探討國中學生在童軍體驗活動中所持有的信念、學習風格、意向及學習行為,並分析學習風格之訊息接收與表現的偏好,對於學習行為表現的關係。本研究以方便取樣,共蒐集了嘉義地區某國中298位學生學習風格資料及學習歷程反思資料,進行學習歷程分析,並從中選取九種學習風格典型學生,每種類型兩位,共十八位學生進行歷程分析,以瞭解典型學習風格偏好的學生在面臨學習任務時,其信念、態度、意向及最後表現出來的學習行為,進而探討學習風格對學習歷程的影響。 研究結論有:1.學生持有學習風格類型以均衡型的人數最多,而想像型最少,且在課程後學習風格有更典型的趨勢;2.學生在訊息接收上的歷程發展有一致性的特性,在學習歷程中,可以發現信念、態度、意向會影響學習行為,提升學習行為的控制能促使學習風格的轉動或擴展;3.學生的內在信念有可能影響學習風格,給予適時引導,轉化信念、態度,可提升行為意向及行動力;4.從在行為層次探究可發現具有概念層次的經驗學習理論、從具概念層次的學習歷程探究可呈現學習風格對學習歷程脈絡。本研究的建議:1.由內在的信念到外在行為為觀點的思維,有可能需要再設計信念實驗,以瞭解個人對於態度的態度;2.在臺灣有很多人從事體驗教育活動,很少有參與人員之過程經歷的研究,後續研究可再進行後設分析,以對比國外與臺灣學生的差異。3.經驗、感知、領會及概念化,可能都會個體在心理層面瞬間處理完成,而國中學生在口語表達心理意涵部份尚未成熟,建議若需要深入研究,可先從成年人著手,較有利於於資料的蒐集。Item 人格特質、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路徑關係之研究-以花東地區高中職教師為例(2016) 張家瑞; Chang, Chia-Jui本研究旨在探討花東地區高中職教師的人格特質、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的路徑關係。首先由文獻分析來探討人格特質、理財素養、理財態度與理財行為等相關之概念、理論與實證關係,之後在理論導引的前提下,建構假設模式。本研究假設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理財態度」、「理財素養」與「理財行為」具有直接影響效果;教師之「人格特質」透過「理財素養」與「理財態度」對其「理財行為」具有間接影響效果。本研究之問卷經專家之意見回饋與修正後,採描述統計、差異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及多群組分析。根據研究結果,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理財素養」呈現顯著的正向效果;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理財態度」的影響未能達到顯著的效果,需透過「理財素養」來影響其「理財態度」;教師之「人格特質」對其「理財行為」呈現顯著的正向效果。 二、教師之「理財素養」對其「理財態度」的影響達到顯著的效果;教師之「理財素養」對其「理財行為」的影響未能達到顯著的效果,需透過「理財態度」來影響其「理財行為」。 三、教師之「理財態度」對其「理財行為」有正向的影響效應。教師的理財態度是影響教師理財行為的關鍵因素。若要提高教師的理財參與不僅需要提高教師的理財素養更需要改變他們的態度,因為後兩者能產生中介作用。 在多群組分析中,以性別、實務投資經驗、理財知識的興趣等三個變項,對修正後的模式進行多群組分析,經驗證結果顯示,有實務投資經驗、對理財知識有興趣的教師於「理財態度」對「理財行為」之關係上,其「理財態度」對「理財行為」有更大的影響力。在性別上,則無顯著差異。Item 《南島時報》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建構之批判論述分析(2016) 姚竹音; Yao, Chu-Yin《南島時報》作為全國第一份以「南島」為族群意識發聲的原住民族自辦報紙,自有其不可抹滅的歷史意義,除了彰顯原住民族自我掌握文化公民權的價值,更延續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精神,解構長期以來漢文化意識型態對於原住民族的霸權論述,重新建構自我族群的主體發言位置。 本研究係採Fairlough社會學取徑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並納入後殖民批判理論觀點,輔以深度訪談,論證《南島時報》的歷史構成、社會關係、產製過程、主題脈絡、書寫抵抗、雙重意識等議題面向,以及《南島時報》如何建構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樣貌,實踐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經歸納《南島時報》的論述建構,包括「建構泛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觀點」、「走出悲情的原運」、「跳脫國家的神話」、「發揮2%關鍵少數的政治力量」、「土地與經濟是民族自治的物質基礎」、「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教育制度與傳播媒體」等六大主題,其中蘊含的文化公民權內涵,包括「解構文化霸權的多元族群權」、「奪回物質資源的自治權」以及「發揮關鍵少數力量的特殊代表權」等意涵。 此外,亦從後殖民視角,探析《南島時報》呈現20世紀末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多重殖民處境,同時探討該報如何以書寫作為文化抵抗,重構殖民者的知識權力、翻轉統治者的政治控制權力以及拆解主流媒體的論述權力。再者,藉由Freire提出壓迫者也有雙重意識,強調身為既得利益族群應解構自我(壓迫者)的文化霸權意識。換言之,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權利,不是侷限在詮釋原住民族基本權利,主流族群更有相對的責任,以一種新的世界觀共生共存。最後,本研究論證泛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論述實踐與國家政治的辯證關係、原住民族菁英觀點與霸權論述的辯證、以及論述雙重性如何轉化受壓迫者的雙重意識,並強調讓原運傳承在校園裡深耕,重申原住民族自主經營新聞報的意義。Item 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經驗與全球視野之關係研究(2016) 張有恒; Chang, Yu-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經驗與全球視野之關係,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經驗與全球視野之現況為何?(二)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或國內服務對全球視野有無差異?(三)大學生個人與學校因素、海外服務方式、海外服務經驗與全球視野之關係為何?(四)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經驗對於全球視野之影響內涵與歷程為何?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量化研究對象為2015年參與海外服務之大學生計157名與參與國內服務之大學生計211名。運用問卷調查法,參考海外服務及全球視野相關概念與理論,編製海外服務經驗量表及全球視野量表。海外服務經驗量表包含協同合作、服務準備、團隊支持、文化交流、反思覺察、回饋評量、自我承諾等7個面向;全球視野量表包含自我瞭解、價值思辨、同理尊重、人際互動、社會責任、全球思維等6個面向。為進一步探究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經驗與全球視野的影響內涵與歷程,本研究以問卷調查中同意接受訪談者,進行半結構訪談,共訪談6名學生,其中女性4名,男性2名。 量化研究結果: 一、本研究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經驗及全球視野之現況 (一)參與海外服務經驗中,本研究大學生「團隊支持」與「文化交流」平均分數較高,「服務準備」與「協同合作」平均分數較低。 (二)全球視野中,本研究參與海外服務之大學生以「人際互動」平均分數最高,「全球思維」平均分數最低。 二、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與國內服務全球視野之比較 (一)參與服務前,本研究參與海外服務之大學生,除了「自我瞭解」面向顯著高於參與國內服務之大學生,其餘面向二組均無顯著差異。 (二)參與服務後,本研究參與海外服務之大學生,在「價值思辨」、「人際互動」、「社會責任」等面向顯著高於參與國內服務之大學生,其餘面向二組沒有顯著差異。 (三)大學生參與海外服務「全球視野」之前後測比較,各面向後測均顯著高於前測。 (四)大學生參與國內服務「全球視野」之前後測比較,「自我瞭解」、「價值思辨」、「同理尊重」、「全球思維」等面向後測亦顯著高於前測;其餘面向無顯著差異。 三、大學生個人與學校因素、海外服務方式與海外服務經驗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 (一)海外服務經驗「協同合作」的分析結果中,就讀「高教體系」以及前往「華文地區」服務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22.9 %。 (二)海外服務經驗「服務準備」的分析結果中,就讀「高教體系」以及前往「華文地區」服務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24.5 %。 (三)海外服務經驗「文化交流」的分析結果中,「有社團幹部經驗」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12.9 %。 (四)海外服務經驗「反思覺察」的分析結果中,就讀「高教體系」以及具有「社團幹部經驗」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19.0 %。 (五)海外服務經驗「回饋評量」的分析結果中,「有社團幹部經驗」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11.8 %。 四、大學生個人與學校因素、海外服務方式、海外服務經驗與全球視野之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一)全球視野「自我瞭解」的分析結果中,「自我承諾」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51.6 %。 (二)全球視野「價值思辨」的分析結果中,「自我承諾」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58.1%。 (三)全球視野「同理尊重」的分析結果中,「協同合作」、「自我承諾」及「多元服務」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48.5%。 (四)全球視野「人際互動」面向,「自我承諾」及「女性」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48.7%。 (五)全球視野「社會責任」面向,「團隊支持」、「自我承諾」及「女性」具顯著影響效果,整體解釋力為44.9%。 五、質性訪談結果 本研究質性訪談結果分析,歸納兩項主題內容如下: (一) 海外服務經驗的內涵與影響因素:本項主題內容包括本研究之海外服務有實施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的內涵;反思是學生獲得具體學習的過程;團隊氣氛融洽與相互支持,有助於多元學習與友誼建立;社團幹部經驗有助於發展文化交流;地域設備限制以及語言文化差異,影響協同合作的效果。 (二) 海外服務經驗對全球視野的影響:本項主題內容包括從多元互動與反思, 發現真實自我;開啟多方對話,思辨多元觀點;建立多元關係,培養同理尊重的態度;突破文化及語言藩籬,展開異文化的互動;情感連結與成就感,是持續參與社會公益的動力;親身體認異國文化,破除刻板印象。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於政府部門、大專校院與未來研究提出提升海外服務品質與擴展相關研究建議。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研究-以國中童軍科為例(2016) 范瀛方; Fan, Ying-F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中童軍科的學習重點,為正在發展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提供補充參考。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二種方式,訪問綜合活動領域的專家學者、非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的綜合活動領域地方輔導團童軍專長教師、和現職國中童軍教師各二位,合計共六名。 本研究提出二項結論: 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中童軍科學習表現的設定需考量的原則:學習表現的文字敘寫單條內勿涵蓋過多學習結果、課程組織須符合順序性、新領綱修改的部分應加以說明。據此,受訪者建議學習表現修改五條,新增一條。 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中童軍科學習表現對應學習內容的選擇需考量的原則:傳統童軍課程在新領綱不宜佔太多的內容、應加入符合社會需求與國際議題的課程內容、應避免列入有實施障礙的課程、學習表現對應學習內容的方式應彈性。據此,學習內容被受訪者建議修改的學習表現共十八條。 依據結論,分別對發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中童軍科學習重點,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為正在發展的新領綱提供補充參考。Item 大專院校校園安全管理與學生校園安全氣氛知覺研究-以新北市技術學院為例(2016) 林蕙文; Lin, Wui-Wen本研究大專院校校園安全管理與學生校園安全氣氛知覺研究-以新北市技術學院為例,以自編「校園安全管理」及「校園安全氣氛知覺」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量化研究採立意抽樣,以新北市五所技術學院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實際回收有效樣本745 份,調查問卷除個人基本資料外,另外包含「校園安全管理」及「校園安全氣氛知覺」兩部分,綜合問卷調查歸納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生其「校園安全管理」現況同意程度呈現「中高」情形且向度分數排序由高至低依次為「設備與維護」、「危機處理」、「服務與措施」。 二、學生其「校園安全氣氛知覺」現況同意程度呈現「中高」情形且向度分數排序由高至低依次為「安全支持」、「被害恐懼」、「安全感受」及「環境知覺」。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曾否參加安全教育訓練、曾否發生校園受害經驗)之學生對於「校園安全管理」三向度及整體有顯著差異之情形。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曾否參加安全教育訓練、曾否發生校園受害經驗)之學生對於「校園安全氣氛知覺」四向度及整體有顯著差異之情形。 五、學校背景變項對於「校園安全氣氛知覺」方面,在「環境知覺」、「被害 恐懼」、「安全感受」三向度及整體上有顯著差異。 六、「校園安全管理」中「設備與維護」、「服務與措施」、「危機處理」皆 為顯著預測因素,對於「校園安全氣氛知覺」均有預測力。 七、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學校不同背景變項及「校園安全管理」皆為顯著預測 因素,均能夠預測「校園安全氣氛知覺」。Item 我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之建構(2016) 莊竣翔; Jhuang, Jyun-Siang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作為教師專業團體制定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之參考。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出教師專業倫理五大構面,並採用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邀請13位教育專家學者與現場實務教師(國小、國中、高中與高職)協助建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以連續的結構化問卷對諮詢委員進行兩次德懷術問卷調查,建構出我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一、教師專業倫理宜包含四大內涵:「專業展望」、「多元尊重」、「賦權合作」與「關懷扶助」;二、我國教師專業倫理守則包含「教師專業素養」、「教師與學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教師與同事關係」、「教師與社會關係」五大構面、前言以及三十六條條文。研究者並提出研究建議以供政府教育相關機構以及未來研究之後續參考。Item 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以音比沙童軍團為例(2016) 羅君聘; Lo, Chun-Pin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之正面影響的可能性,本研究的具體目的主要是透過研究青少年在戶外教育的歷程,並依結果作為精進戶外教育課程的基礎,協助青少年正向發展。 本研究以數所國民中學的童軍聯團「音比沙童軍團」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主要以音比沙的戶外教育課程為主,其包含環境教育初階課程-合歡山課程、環境教育進階課程-雪山課程、瓦拉米古道課程、雪山東峰課程;自行車課程;馬祖服務學習課程,前後時間達四年,冀求以研究者親身參與觀察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學員的個案訪談資料與心得,來分析青少年參與戶外教育的經歷。 本研究以現象學作為研究的基本態度,青少年時常給人活力的、衝動的、自我中心的等等的特質,這些特質容易使人產生特定的立場,這對於觀察、分析、訪談一個經驗而言,容易有過多的預設而使研究的結果產生偏誤,更開放、不預設立場的現象學態度,非常適合作為本研究觀察青少年意涵的基本態度。 根據本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五點結論:一、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是正面影響;二、同儕仍是青少年參與戶外教育的主要動機;三、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甚鉅;四、跨校園的童軍團結盟能較有效推動戶外教育;五、高強度課程對青少年而言有其必要性。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於音比沙戶外教育課程之建議有三點:一、環境教育課程的改善;二、更多樣化的戶外教育課程;三、引導員的專業培訓。 關鍵字:戶外教育、童軍團、環境教育、青少年發展、服務學習Item 心無國界-青年國際志工服務歷程之心流經驗研究(2016) 李彥瑤; Li, Yan-Yao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年國際志工服務歷程之心流經驗,訪問5名具三年以上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的青年,以深度訪談的方法,透過青年志工的回顧與敘說,獲得研究的資料。 本研究提出四項結論: 1.青年國際志工參與動機為拓展服務的廣度、多元學習的機會、貢獻己力的精神以及感受服務的感動。 2.青年心流經驗之感受為知曉服務的目標、克服困難的挑戰、獲得投入的回饋、身心感受的喪失以及創造心流的循環。 3.影響青年感受心流經驗因素為:內在動機產生自發性的經驗、全心投入獲得服務的回饋、語言挑戰與技巧失衡、服務規劃混亂影響投入程度、團隊夥伴未能凝聚為一。 4.心流經驗對青年國際志工影響為持續心理效應、強化生命洞察、產生服務認同以及提升個人承諾。 本研究提出兩項建議,做為繼續推動國際志工服務活動之參考: 1.對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的青年:釐清個人參與動機、參與國內服務累積經驗、整理服務過程經驗以及持續投入服務活動。 2.對提供國際志工服務的組織單位:妥善規劃服務準備訓練、強化服務所需技能以及邀請青年分享參與國際志工產生心流經驗捲動其他青年加入行列。Item 貝登堡《童子警探》之研究(2016) 李政霖; Lee, Chen-Lin童軍運動在歐美各國皆是在社區發起,然在臺灣是進行的童軍運動俱有中國近代歷史和政治的包袱進入校園,經時代演進,學校正規教育的童軍科是有其名,其童軍內涵早己不復存在。若由生活教育的隔宿露營,因政府法令學校需公開招標使得學校所辦理的隔宿露營委由旅行社辦理,令人懷疑真有童軍教育於其中,還是一般戶外活動教育。童軍運動主要的童軍團,學校童軍團應體制關係已經式微;社區團軍團大多徧離童軍本質,成為徒具形式的童軍運動,故本研究回歸童軍運動的基本面,即為童軍創辦人貝登堡為童軍運動所著的第一本書《童子警探》進行分析。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19世紀的英國歷史背景、貝登堡的生平與《童子警探》的緣起。二、經由《童子警探》分析貝登堡3Hs的教育思維和理想主張。三、探討後世對於《童子警探》之評價。 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與詮釋學來分析貝登堡的思想觀點。文件資料主要來自貝登堡傳記、信件和表說影片來瞭解19世紀的英國社會和《童子警探》出版之緣起並知曉後世的評價。再經對應《童子警探》內文由詮釋學來詮釋貝登堡思想觀點。由歷史背景可知19世紀的英國在世界有著「日不落國」的稱號,但已經發生社會、文化與國家的問題,引起教育界的關注,欲改善道德低落問題和提升公民意識。由貝登堡幼時生活和軍旅生涯中所發展的警探術,勾勒出童軍活動的場域、內容、價值和精神,撰寫出《童子警探》後,不僅引發英國社會熱烈迴響,亦成就全球的童軍運動。貝登堡所堅信的3Hs觀點-快樂、健康、有用的公民。(一)快樂:自娛這最低層級的快樂,瞭解他人所需並扶助他人和服務社會方能獲得幸福。(二)健康:擁有健全的體格和健康的心理並懂得照顧自我,才有能力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當知健康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而是關於全國的事。(三)有用的公民:不麻煩他人、不成為社會負擔-即為有工作和去奢節儉-有自我的信念和服務他人,方能稱為一名有的公民。 《童子警探》反映帝國衰敗的主因是工業化的結果,使人民有不健康的身心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反應出公學校的失能,徧重學科未教導學生如何生活。此書有著濃厚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態,愛國情操成為主要的公民意識。但由後來的童軍運動可以發現童軍活動正可解決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和學校問題;雖有軍事意象,實為教育活動。愛國心只是公民意識的一部分,個人自我發展和公民教育是童軍運動的重點。19世紀的社會形態、貝登堡的生平與《童子警探》的緣起、貝登堡的3Hs觀點和《童子警探》對後世的影響和評價為本研究三大結論與貢獻。建議童軍參與人員、大眾、學校教職人員與教育行政人員應瞭解《童子警探》的內涵和貝登堡的觀點,使童軍運動的價值和精神真正落實在臺灣上,而非徒具形式。 關鍵詞:貝登堡、《童子警探》、童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