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楊秉煌"
Now showing 1 - 19 of 1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文繪本融入教學在兒童華語教學上的實施成效研究—以香港5-8歲的學童為例(2023) 張潔美; Chang, Chieh-Mei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在探究中文繪本,並以《狐狸愛上圖書館》(Lorenz, P. 2013)融入初級華語文教學,香港幼兒對繪本教學的接受程度為例,以及其對學童學習成效之提升狀況。研究者採用個案行動研究法,透過觀察、錄影、訪談、學習單、錄音等資料蒐集,提供教師參考和客觀分析。 本研究方法以香港5-8歲的七位學童做為研究對象為範例,當中的五位為團體線上教學,另外兩位為單獨面授教學進行為期數年,一次約一小時的中文繪本教學。關於中文繪本教學的方式,乃教師是從過去的「靈魂人物」轉變為輔助角色,把即將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童,使學童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尋找答案,以強化學生華語的學習成效。本研究主要總結: 一、本研究對象之幼兒對繪本融入華語文教學有不錯的接受程度 二、繪本教學對於香港幼兒學習華語文之說、讀、寫、作皆有成效 (一)幼兒能朗讀繪本內容和表達出個人簡易生活小故事提高華語學習興趣、主動了解繪本的故事意義及文化。 (二)幼兒對寫簡易的中文字漸漸產生興趣 (三)使幼兒能簡易了解繪本故事,亦能體會繪本故事寓意。 三、進行繪本教學時要善用方法,克服各種困難 (一)教師在教學時間不足的情況下須加強備課內容與短時間內的有效利用 (二)透過學習單的書寫,能夠了解故事人物的動機、作者所要傳達的寓意。 (三)教學香港幼兒書寫華語文字、聽力及閱讀能力要善用激勵性策略與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應材施教,客製化使每位受試者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果。 四、本研究能促進研究者對華語文教學之專業成長,依據本研究的主要發現與結論,研究者對香港幼兒進行繪本教學的接受程度及未來,對其研究者提出具體之建議。Item 九十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地理考科試題研發工作計畫研究報告(2002-01-01) 楊宗惠; 李明燕; 沈淑敏; 陳哲銘; 楊秉煌; 蘇淑娟Item 人文地理學襄後現代主義的研究取向(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1-07-??) 楊秉煌在人文地理學的領域裏,對於後現代主義的研究是一股方興未艾的潮流,然而對於何謂後現代主義,不論是在學科之間,或是在學科之內,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存在。因此,本文藉由對幾位在人文地理學的後現代研究取向裡佔有重要及先趨地位學者的著作加以討論,一方面介紹這些地理學者對後現代主義的主要主張學說:包括了將空間置於優位性、強調單一與殊異性、與對概括化與理性化的棄卻;另一方面,也希望藉由對這些學者所關注議題的討論與辯證,對後現代主義所提供給地理學研究的豐富能量得以略窺一斑,期能更加開啟人文地理學裡後現代主義研究的多元面向。Item 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教學之應用-以底特律耶穌會高中為例(2020) 尹昌舜; Teresa Lien天主教耶穌會教育機構遍佈全球,其獨特的教育理念一直是百年來教育學研究的重點之一。1993年耶穌會公布《依納爵教學法:實務之道》文件,作為各級耶穌會學校辦學的方針。本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底特律耶穌會高中為例來研究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課程的應用。研究透過對依納爵生平以及耶穌會教育史的回溯、理論的介紹以及文獻蒐集的整理,闡明依納爵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同時並將依納爵教學法與其他二語學習法交互比較,分析其相容之處,以了解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教學領域的應用情形。 研究者在底特律耶穌會高中擔任華語老師,負責以教科書《歡迎》為教材撰寫「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Curriculum Design and Review Process),該專案是確保教師在教學時不偏離依納爵教學法的課程設計架構。研究者在論文中也將討論「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的書寫格式、要點及其欲達到的目的與作用。研究者將「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實施在華語教學中,透過實際課堂內及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觀察、紀錄,輔以學生、家長及教師三個面向的訪談資料,提出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課程實施的修正,為日後其他機構在華語教學上欲採用依納爵教學法提出策略及方向。Item 加拿大大多倫多地區華人移民社群的發展與變遷(1990-2018)(2018) 劉欣玠; Liu, Hsin-Chieh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其所接納的移民來自世界各地,自1988年加拿大政府頒布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the 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後,主流社會逐漸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由於政治秩序的穩定、族群間相處融洽、生活與教育品質優良等因素,一直都是華人移民地的熱門之選,華人移民主要以來自臺灣、香港及中國為主。本研究將探討自1990年代開始華人移民在大多倫多地區社群的發展及變遷,研究的重點將分為以下三大主題:一、華人社群的空間區位變遷,二、華人社團組織的發展與變遷,三、華人移民者在當地生活的跨文化適應等相關議題。Item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2019) 李明釗; Lee,Ming-Chao1970年代是華語、粵語流行音樂發展的關鍵時期,又稱之為「唱自己的歌」的年代。台灣客家音樂,受當代「民歌運動」、「粵語歌曲興起」啟蒙,以及「1988還我母語運動」之影響,開啟了近代台灣客家流行歌曲創作之風氣。而馬來西亞客家音樂,受當時香港流行文化、粵語歌曲興起之影響,開始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歷史。 本文回顧客家流行歌曲之發展過程,以《無緣》與《巴刹風光》兩張唱片為研究起點,進行台灣、馬來西亞四十年來客家唱片之比較。1970年代後是台灣客家流行音樂的轉類點(1981年),卻是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的起始點(1977年)。雖然台馬兩地客家音樂均受當代華人音樂之影響,但客家歌曲內容表現及音樂風格,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線。台灣強調文化傳承,傳統與創新並進,而馬來西亞缺少傳統元素,以當代熱門流行曲翻唱為主,但兩地唯一共通點是音樂內容受當地社會環境影響。如今台灣客家流行音樂正蓬勃發展,唱片數量為全球之冠,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現況早已不復當年,斷層十分嚴重。 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音樂曾經在1990年代有過交流合作,但時期不久。如今在台灣政府新南向政策鼓勵下,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文化交流頻繁,更拜網路社群所賜,讓兩地音樂人有機會跨國交流,也預告了未來客家音樂跨國合作的新趨勢。Item 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實施於僑大先修班中國地理課程的研究一一以中國地理課本第一章疆域為例(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 2000-07-??) 江碧貞; 楊秉煌多媒體教學走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教學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地理學科的教學上,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地輔助教學上所需之大量圖表的展現。另一方面,許多僑生在中國地理這個科目的學習上,受限於其對中文、中國地理的熟悉程度較低,相對地其學習成就也較為低落。據此,筆者們,針對僑大地理學教學的需要,發展地理科的多媒體教學工作,透過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計,製作能互相配合的多媒體教材。本文便是以僑大先修班所使用中國地理課本第一章為例,來研究此一教學媒體與課文配合的相關議題。Item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2019) 黃幼娟; Huang, Yu-Chuan本文探討對寮國經濟素有影響力的華人,在寮國歷經共產主義封閉後再開放的近代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期望呈現當代寮國華人社會的區域特色及背景,客觀地分析在時代與政治變遷的脈絡下,寮國華人社會的變與不變。為能清楚地呈現寮國華人「移民決策」的轉折,文中詳述了諸多華人移民個人的前期生命歷程,包括其在中國與寮國社會的相對位置。在這樣的回溯中,儘量結合移民個人特徵(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與社群特徵(社會經濟發展、易達性、遷移紐帶)的分析,以清楚呈現之間的因果關係,了解移民的決策過程。可以確定的是:移民決策的推力,雖然有時代背景、國家政策等提供誘因,親緣與鄉緣的紐帶也產生相當影響,但「個人生命週期的動態」仍是主要因素。拉力部分,寮國當地雖有華人族裔社區存在,仍需要更多的社會群體支援,以提高宜居性。本文亦在國際和歷史的大框架下,探討寮國華人社會角色。結合宏觀至微觀的各種觀察,比較分析寮國華人群體與其他時代及地區移民的差異,期能探得未來寮國華人移民的動向。關於華人的地位與角色,近年因為中國的興起,寮國華人–包括屬於離散族裔的老華僑和實踐跨國運作的新移民,其在寮國的社會地位,均處於前所未有的高度。Item 故鄉或他鄉——葡萄牙第二代與1.5代華裔移民身分認同之研究(2022) 陳嘉惠; Chen, Jia-Hui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受經濟等原因相吸,移入葡萄牙的華人移民人數達到一個小高峰。這些較有代表性的華人第一代移民於當地紮根、發展,其後代子女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青年。與第一代移民相比,第二代和1.5代普遍更有語言優勢,第二代則被認為相對更能融入葡萄牙社會。然而,作為葡萄牙華裔,他們的身分認同又是如何的?是否存在哪些不同之處?本研究基於這個核心問題展開,旨在探討葡萄牙華裔青年身分認同之情形,包括認同的差異、形塑認同之差異的因素,以及認同可能帶來的影響。為此,邀請十位年齡介於18歲至30歲之間的華裔青年,採半結構式訪談,收集有關家庭背景、求學經歷、社群交際、歸屬感和歧視經驗等分析資料。根據研究結果,葡萄牙第二代與1.5華裔青年的身分認同存在明顯差異,1.5代較第二代更能認同中國人身分,其中第二代認同中國人身分有之、認同葡萄牙人身分有之,游離於兩者的亦有之。在形成認同的差異方面,既夾雜了歸屬感的需求,也涉及了多重認同的選擇。最後,他們的認同將影響他們的流動意願、族群忠誠感和對於婚戀的選擇。Item 正體字學習的價值認同探討 – 以泰國中華語文中心為例(2020) 梁如秀; Liang, Ju-Hsiu華人佔泰國的人口比例不少,在政治和社會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街頭巷弄也經常能看到正體字的店家匾牌,移民已久的泰國華裔在當今簡體字蔚為學習風潮之下,了解影響他們選擇正體字學習的因素和其背後所重視的價值,可為泰國的華語教育工作者提供新方向。研究者透過資料蒐集了解泰國的華文教育發展與變遷,並從泰國中華語文中心的學生、家長和華語老師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綜整資料後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大多數的學習者認為正體字比較正統且字體優美,文字的使用由正入簡容易,正體字有助於學習其他漢字圈國家的語文。受訪者平常在泰國學校也學習中文,但以簡體字為主,家長每個禮拜從遠處不辭辛勞地送小孩來假日學校學正體字,則是因為家長自身為華裔血統在其過去的學習經歷即是學正體字,所以更重視華語和正體字的學習,而影響學習者的重要動機之一也是為要跟使用正體字的人聯絡,所以學習正體字的主要族群 跟自身家庭背景和身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學習者學習華語文的主要目的除了升學,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是因為興趣,喜歡正體字的美和臺灣的人、事、物,並要看懂正體字的報章雜誌、影片等。興趣是最持久的學習動力,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目的能幫助華語老師更好地安排課程內容。 華語是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之一,越來越多人重視華語的學習,泰國政府也將華語文列為學校教學的第二外語。現代漢字字體分為兩個系統,雖因各種因素泰國學校多採用簡體字教學,但正體字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我們不可忽視其正統的結構及書寫的方式,這是身為一個華語教師應有的認知,並有責任加以維護和推廣。Item 泰籍僧侶居臺學習華語之現況與其文化適應之研究—以臺灣法身寺禪修協會泰國僧侶及志工為例(2022) 釋法正; Shi, Fa-Zheng到另一個國家必需面對許多挑戰。這些來臺灣的泰國公民,他們就不得不面對語言、文化、飲食習慣和氣候方面的差異。在不同的國家生活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有些人覺得變化太大了,因為他們沒有想到生活中會有這麼多不同方面的挑戰。筆者為泰國法身寺的僧侶,來臺留學已9年。在此期間,接觸到很多僧侶及志工,因此對他們學習華語的情況感興趣,想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學習經歷。臺灣與泰國的文化、飲食習慣、氣候截然不同,法身寺僧侶及志工是否有遇到困難以及如何克服,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臺灣法身寺禪修協會3個分院的僧侶及志工,了解其學習華語的動機、經歷及問題。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對象為3個分院的僧侶及志工,共16位,除了了解其學習的經歷及現況外,也希望藉由此研究,可以讓後續想來臺灣留學的僧侶或志工,可以先做好心理準備,提前準備所需的東西。在泰國會辦華語課程給僧侶及志工,都是以簡體字以及北京語言中心所編排的教材來上課,所以大部分聽說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讀寫的問題就比較大了。環境和文化對學習語言的影響很大,本研究結果顯示家中有華僑的受訪者,在學習上比其他受訪者厲害許多,因為時常接觸華語以及華人文化,所以知道的詞彙比其他受訪者多,來學習時吸收較快。另外受訪者在生活上面對的問題,大多是氣候及飲食,因泰國不常下雨,因此街不會有帶傘出門的習慣,但臺灣四面環海,濕氣較重,如果不養成帶傘的習慣,會照成自身的不便,泰國大多是重口味,因此臺灣清淡的菜餚,讓他們吃不習慣,需要時間來調適。除了了解他們的學習經歷,這項研究還希望有益於未來的來者,特別是僧侶和志工,他們來臺灣時將面臨類似的挑戰,讓他們在身心上做好準備。Item 漢語中的五行概念及其理論為基礎之教學設計(2022) 李美帥; LEE, Mei-Shuai漢語是個古老的語言,其中的漢字如急、情、忙、怒、風、瘋、悲等和詞彙如大膽、失神、有魄力、火氣大、焦慮、甜美等以及成語如相由心生、樂極生悲、心肝不好、心腸不好、六神無主…等都明顯受到了中國古典哲學中五行學說概念的影響。不謀而合的,在法語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隱喻的用法根源於希臘古典哲學中的四大元素(The 4 moods)。這讓我們發現到古哲學對現代語言的影響。筆者認為若能在漢語教學中依照五行概念的基礎設計教案,將其貫徹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中,並做出漢、法語言中受古典自然哲學影響的跨文化比較,將能促進漢語教學的效率。筆者嘗試以字本位教學為基礎,以字帶詞,以詞帶句,及集中識字的教學技巧,加入相關傳說的介紹、五行典故、文化概念、成語及相關詩詞韻律。過程中,融合法國高中LV3第三外語漢字門檻405個被動字及255個主動字的教學目標,讓漢語學習能與法國教育部規定之高中學習目標接軌,並於2021至2022年度實施教學。筆者配合《黃帝內經》中一年分配的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擬定一學年30堂課程的時間,在一周一堂的書法文化課中做出一學年的教材範例與教學設計。本研究的對象為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兩所中學四個班級的39位學生,對其進行試教以及實施學習反饋問卷分析及訪談,深入了解本教學設計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以及對其提高漢語水平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的作用。結果顯示,本教案設計對於提升學習中文的興趣以及了解中華文化是有效的,學生因此學會了漢字的構字、構詞的技巧、漢語中的譬喻用法、中國五行文化概念的認識以及希臘古哲學四元論對法語的影響等。Item 澎湖縣女性新住民語言學習及生活適應之情形(2020) 柯婕妤; Ko, Chieh-Yu本研究旨在探討澎湖縣女性新住民語言學習與生活適應之情形,以來自非華語國家之新住民為主要研究對象,了解澎湖縣提供的語言學習管道現況,現有學習資源是否符合新住民學習需求。為達研究目的,除採文獻資料分析澎湖縣新住民發展歷程以及當地提供新住民之華語學習管道外,另運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選擇不同鄉市共十二位新住民進行訪談,國籍以越南及印尼籍為主,收集其華語學習與生活適應之經驗作為研究分析文本。 本研究發現澎湖縣現所提供的正式學習管道為國中小補校以及成人基本教育班,就內容而言尚且能夠滿足新住民學習華語的基本需求。然而辦理學校及開課班級少,各鄉市新住民無法有效利用正式管道學習,仍更為依賴生活周遭的非正式資源。澎湖新住民使用正式管道學習華語之情形,受到原教育程度、居住區域、課程內容與時間多方因素之影響,同時部分鄉鎮面臨臺語作為日常語言的學習需求。生活適應方面與語言關聯密切,日常生活、工作就業都需具備華、臺語能力,幫助新住民產生自信心、家庭關係和諧以及取得較好的工作機會。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亦提出相關建議,如:增加成人基本教育班開班數量,提供多元的課程時間與程度分級;整合開課訊息,以數位、紙本的方式同時宣傳,使相關資訊更容易查閱;製作並推廣課程影片、學習節目,放置網站及錄製光碟,作為新住民於照顧家庭、工作閒暇之時的學習資源。藉由本研究瞭解離島新住民之語言資源與學習情形,能提供相關單位在規劃新住民語言學習政策時具備更多元的參考方向。Item 疫情線上--以越南胡志明市臺灣學校校訂課程「西貢時光機」課程為例(2022) 邱欣怡; Chiu, Hsin-I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在新冠疫情下越南胡志明市臺灣學校以Zoom線上教學方式實施「西貢時光機」校訂課程之研究。從課程實施過程中,幫助學生熟悉並了解越南在地文化,以及課程實施期間所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運用錄影、線上螢幕拍照截圖、省思札記、學童學習回饋單、學生自我學習評分量表等方式,留下詳實的紀錄,把所搜集的資料做歸納分析,加上前後測問卷填答之結果,了解課程之實施後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1. 「西貢時光機」課程能協助學生地方認同。2. 「西貢時光機」課程能協助學生認識越南在地文化。3. 實施「西貢時光機」課程前,教學者應透過資料搜集,深入瞭解越南的歷史、地理與其他相關的人文內容,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4. 實施「西貢時光機」課程後,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使學生更了解在地文化。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針對不同年段學生進行在地文化課程行動研究,以及可以與其他領域連結,提出建議。Item 臺灣華語教材中的宗教民俗文化編寫研究(2021) 莊惠雯; Chuang, Huai-Wen隨著全球華語熱延燒多年以及臺灣在國際能見度的提升,來臺學習華語的人次跟著逐年遞增,華語教學領域的理論發展亦方興未艾。根據劉珣(1994)的看法,華語教學過去經歷了語言結構導向和功能導向的階段,現在應更加著重於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深化和導入研究,在教材方面,則應以「結構-功能-文化」三項並重的原則進行編寫。 本文選擇宗教民俗文化作為研究課題。在華人社會中,臺灣的信仰文化相對多元而開放,且融合了儒、釋、道多方民間特色,但在華語教學領域,該如何針對信仰文化進行導入、該選取哪些內容、如何分級,仍欠缺相關研究。 本研究選取市占率最高的三套綜合型華語教材作為研究對象,以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剖析教材文本,探討臺灣的華語教材涵蓋了哪些宗教民俗文化的項目以及如何編排,並根據分析結果和文獻理論,歸納華語教材的宗教民俗文化編寫原則,最後提出內容分級和教學方面的具體建議。 研究發現,臺灣的華語教材在宗教民俗文化方面編寫形式多元,但在內容選材和分級方面並未有統一的標準,整體而言與理論層面有所落差。期望本文的研究結果和編寫建議,未來能作為教材編寫以及教學設計的參考方向。Item 越南來臺留學生語言學習與文化適應之研究(2024) 阮氏茶; NGUYEN THI TRA隨著越臺之間交流與合作的增加,由於其特殊的經濟和文化重要性,近年來愈來愈多越南學生選擇來臺攻讀華語。本研究旨在探討越南來臺留學生在臺灣的語言學習與文化適應情況。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採用内容分析、深度訪談和觀察等方式,針對越南留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文化衝擊及其適應策略進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以來臺灣攻讀學士學位的越籍學生爲研究對象,其在臺時間為1至5年之間。本研究的具體目的為:1.分析越南留學生在臺灣的語言學習歷程、2.探討越南留學生的文化適應情況、3.提出相關政策和教育建議。研究結果發現,語言障礙、文化差異是影響留學生適應的主要因素。此外,個人因素如個人來臺動機亦對其適應過程產生重要影響。研究結果具體如下:1. 來臺動機:語音相似、親朋好友在臺灣、臺灣多元文化國家、臺灣具有安全舒適的環境、就業機會、聽從父母與朋友的建議。2. 語言障礙:詞彙不足、語速太快、課堂學習内容有難度、練習語言環境缺乏、自信心不足。這些問題都成爲越籍學生語言學習困難。3. 文化差異:越南學生在臺灣面臨各種文化適應問題,包括被歧視、飲食、交通、節慶和氣候等。這些適應問題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幾點教育政策與學習方法的建議,以促進越南留學生在臺灣的學習和生活適應。Item 越南學生跨文化適應影響之探究—以臺灣南部某大學為例(2023) 顏妤璇; Yen, Yu-Hsuan近年來越南籍學生來臺留學人數穩定成長,在111學年度人數來到2.3萬人,佔境外生全體總數23%,位居第一。本研究欲了解越南學生來臺跨文化適應之情形以及影響跨文化適應之因素為何。本研究參與者選自○○大學就讀的越南籍學生共七位,來臺時間四個月至三年不等,其中有兩位僑生。研究方法為個案研究法,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資料後加以歸納和分析。研究結果可知越南學生跨文化適應之影響因素,有以下三方面:一、語言能力方面:學習上,有上課聽不懂、漢字書寫的困難;生活溝通上,說話他人聽不懂、結交臺灣朋友不容易。二、社交支持方面有在臺越南家人的協助和在臺老師、同學和朋友的幫助。三、留學動機方面有:個人因素、學術和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其中經濟因素包括來臺留學可合法打工、畢業後想留臺工作。研究結果發現,越南學生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中,社交支持影響最大。在社交支持的影響下,越南學生在臺四個月內可以進入適應期,甚至可以不經歷危機期階段直接進入適應期,U型曲線趨近水平線。這跟Lysgaard(1955)提出的跨文化適應U型理論不一致。Item 越南芹苴市華語文教育發展之研究-以芹苴華文夜校為例(2020) 阮氏玉梅; Nguyễn, Thị Ngọc Mai越南共有五十四個民族,其中華人是越南第四大的族群。在越南,華語 文教育是目前很受關注的議題,不僅是因為越南華人華語教育的傳承,更重 要的是已經成為越南國家外語教育政策探討的重點。除此之外,近年來因中 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形成全球的「華語熱」。越南華語教育發展歷史悠久, 南部城市自古就有許多華人移民所以相對來說華文教育發展較為發達,早期 華人會館兼具語言與文化傳承的作用。自從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後華語文教 育發展亦隨之改變。南部第二大城芹苴市 (Cần Thơ) 唯一歷史最悠久且最具 規模的華文學習場所是芹苴華文夜校。 研究調查發現,過去芹苴華文夜校曾 經是華校,後來隨著社會的演變,現在提供華族子弟學習民族語言,並且更 發展成為芹苴市華語學習的重要教學機構。 本研究想要探討越南芹苴市的華語文教育發展,深入了解芹苴華語文教 育的演變和發展趨勢,並以芹苴華文夜校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有三 :1. 了解過去從1975年到目前越南當地的華語教育政策與現況,在國家語言教育 政策下,芹苴華文夜校進行華語教育的轉變。2. 華語在芹苴市成為熱門語言, 芹苴華文夜校華語文教學現況以及面臨的問題。3. 探討芹苴華文夜校以及芹 苴市的華語教育未來發展與展望。 本研究以田野調查、實地進行觀察與訪談的方法進行研究,發現目前在 越南華語教育政策仍在變動,華文教育面臨嚴重師資不足的問題而且由於英 語是重要的國際語言,所以相對應在華語教育推動方面仍有不足之處。故本 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越南政府應該積極推動華語師資培訓工作,同時越南應提 供新住民子女有學習華語文的據點以配合台灣跨國旋轉教育之推動。Item 雙色玫瑰的嫁接:美國華裔繼承語學習策略(2022) 陳勤樺; Chen, Cin-Hua華人移民至美國已有百餘年歷史,其子女在雙文化、雙語言的環境浸染下成長,猶如揉雜著雙色花瓣的玫瑰。和外語學習者不同,華語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暨傳播媒介,對華裔子女而言具有和家庭、民族、自我認同連結意義的「繼承語」。華裔父母作為語言花園的園丁,看待繼承語的態度及選擇的學習策略如同嫁接玫瑰的手法,將對子女的繼承語學習成效帶來重要的影響。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調查了七名美國華裔父母的移民經歷、教育理念及他們為子女制定的繼承語學習策略,透過分析其學習動機、學習方法、遭遇困境,歸納出成功維持繼承語的要素。本研究發現,美國華裔父母主要希望子女透過學習繼承語維繫家族情感、承襲中華文化、奠定族裔認同並拓寬其發展道路。華裔父母採用的學習方法包含沉浸式中文班級、私人中文家教、學校選修課程等「課程學習」以及家庭語言規劃、經常返回母國、收看影視媒體、閱讀文學作品等「非課程學習」,在美國學習繼承語會面臨融入與維持的考驗,具備提供非課程學習環境的資源是華裔家庭的優勢。除此之外,繼承語學習的習慣需要從小建立,當父母看待繼承語的目標明確、雙親態度一致、能長遠考量子女的雙語學習歷程,並根據實際執行狀況彈性調整學習方法,將提高成功維持繼承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