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303
  • Item
    在模擬遊戲情境中學習永續:實踐與反思
    ( 2021) 蕭人瑄 ; Shiau, Jen-Shiuan
    根據實踐中的理論,個人會以擁護理論與他人交流,但有另外一套指引行為的使用理論,與擁護理論往往有段距離,對於永續,人們是否也是知其名但不行其實?尤其永續並非一人可成,人們在情境中是否能夠與他人同管理對資源的使用,一同邁向永續?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參與者在模擬遊戲情境中與他人一同學習永續的歷程,採混合研究法,在資料收集、分析與結果呈現上,以質性資料為主、量性資料為輔,以實踐中的理論為質性分析架構,透過模擬遊戲FishBanks提供以漁業為背景的虛擬情境,以及在玩兩次遊戲之間穿插反思討論的活動架構,讓16位成人參與者同時在遊戲中與情境和他人互動,展現使用理論。參與者在第一次遊戲中演示了「共有財的悲劇」,之後進入永續發展的兩個面向:反思不永續的問題及成因並加以改善,以及理性設計邁向永續的方式;接下來在第二次遊戲中確認這些設計。結果顯示,參與者在遊戲前已對永續相關概念有高度認同(擁護理論),在第一次遊戲中的使用理論顯示,在經濟導向目標下各組相互競爭漁獲,會擔心漁獲下降產生損失,但沒有讓魚群恢復的機制,也無法透過組間協商產生群體決策。事後反思問題出在公司的營運方式、獲利策略及和問題心態上,在形成過漁之餘,各組雖自行制約但步調不一,此外引導人頻繁拍賣船隻也引人詬病。群體進一步商討出共同的永續導向目標及規範,並在第二次遊戲中以協商做為平衡群體捕撈量和魚群量恢復的管道,各組也因考量環境導向目標而改變獲利模式,透過自我克制及遵守群體規範來減緩捕撈壓力,關注魚密度低的海域且提早規劃派船,重視信任及群體和諧,但也因為群體策略結果不如預期,加上第二組的求勝行徑與第四組的不參與群體,以及參與者對情境的解讀不同、迷思、情緒、勞累及潛在社會價值觀等因素,為落實永續增加變數,群體於最後一次協商時打破原有制約規則,回歸自由競爭市場。不過,參與者在活動對永續內涵及做法產生更深更廣的認知,且在多方面展現雙環學習,也表現出小規模公地治理的群體行為模式。總的來說,本研究豐富了永續教育中的內涵,尤其是社會面向,參與者能夠在模擬遊戲的多個系統中體驗複雜問題,看清不永續發展歷程並將解決問題的層次提升至群體,共同規劃並實驗群體治理資源使用的過程,如此產生對不永續和永續更深刻的認識與學習;但在從「我」變成「我們」的過程中,個人的行為或學習似乎跟不上對群體的規劃,許多個人的使用理論形成群體運作上的障礙,包含來自價值觀的框架,可見參與者雖然展現對永續的重視以及個人層面的學習和行為改變,但在相互搭配上並不穩定,建議未來可著重創建共享願景並提升衝突管理的技能,以增進團隊學習,也可以在遊戲中增加角色或改變設定來擴大學習的系統與情境,以求更貼近現實狀況;研究者另就教學實務和未來研究兩個面向提出建議。
  • Item
    永續消費行為研究-臺灣、德國之比較
    ( 2022) ALESSIA CZEHAK ; Czehak, Alessia Christine
    none
  • Item
    桌上遊戲結合的環境議題教學-以能源教育課程為例
    ( 2022) 馮立誼 ; FENG, LI-YI
    在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的架構下,正規教育課程更加強調與生活經驗連結,對於「議題的教育」有更多展望;另一方面,越來越多教學者採用具特定議題主題的桌遊產品投入教學。新課綱下教師尋求更多元的教學法、教學媒體與素材,尤其議題教育的架構為桌上遊戲投入教學提供了新的契機,但是當桌遊真正進入課程時,也存在諸多挑戰。於此,本研究期望透過參與真實教學環境下之案例,了解教育現場的桌上遊戲融入議題教學具體過程。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者與高中專任教師合作,以能源為主題、進行桌遊融入的議題教學設計並實施。經過課前的設計工作、兩個班級先後實施教學,於課程完畢後安排教師訪談、再進行研究紀錄的彙整;文本分析階段則結合教育遊戲設計模型、環境教育教學目標,進行資料的編碼與詮釋。研究者以一能源相關單元的議題教學為個案,分析並詮釋教學現場教師、學生以及桌遊三個角色之間的互動內容;經過對於三者互動的探討,本研究整理出在該個案中,桌上遊戲提供予議題教學的實質內容、對於教學產生的影響。經過研究分析,該個案中各角色之互動內涵如下:(一)桌遊與教師: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的改變。(二)桌遊與學生:引起學習動機、促使解決問題。(三)教師與學生:學習經驗的連結與轉化。桌遊則為此次議題教學帶來了兩類內容:議題知識與資訊、議題情境與觀點。本研究最終歸納出,桌上遊戲對於該個案的師生提供了不同面向的益處,而桌上遊戲與議題教學之間的互動及展望也更加清楚。
  • Item
    比較Facebook與YouTube氣候變遷議題留言的審議品質
    ( 2021) 鄭茵 ; Jheng, Yin
    氣候變遷傳播是環境傳播中與氣候變遷議題相關的資訊流。隨著媒體科技革新,現今公眾能在社群媒體上進行氣候變遷之資訊交換。近期在社群媒體上受到民眾關注之氣候變遷議題有海平面上升、北極熊生存危機等,亦有青年氣候倡議者出現,Greta Thunberg正是在平台上受到高度關注的意見領袖,除了她發起的氣候變遷罷課運動(Friday For Future)資訊之外,她在聯合國氣候峰會(UN Climate Change Summit 2019)的演說資訊也大量曝光於平台上,引發民眾熱議。然而僅瀏覽留言內容並無法得知公眾在社群媒體上是否對氣候變遷議題進行審議,須以審議指標為基準評估留言的審議品質。本研究發展適用評估社群媒體上中文留言品質之審議指標,藉以分析平台性質與貼文類型與討論的脈絡和品質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旨在探討平台間不同的特性是否影響討論網絡的形成,亦採用質性框架分析法,將留言進行分類,藉此可以更了解留言討論之主軸及脈絡。在研究議題上將海平面上升、北極熊生存危機以及Greta Thunberg聯合國氣候峰會演說內容分成以偏重科學視角的「生態衝擊」以及納入科學以外面向的「青年倡議」兩類別貼文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受平台機制影響,兩平台留言之審議品質有所差異,而留言者對氣候變遷因應之討論內容大多偏向消極態度。從研究者文本閱讀資訊中亦發現情感導向內容爭議小、回應快,但無法達到氣候變遷內容之深度探討;而立場辯論內容爭議大、傳播速度快,能讓使用者聚焦於氣候變遷內容的討論,不過若立場過於偏激,可能造成傳播的反效果。
  • Item
    探討我國青年的氣候行動及影響因子
    ( 2022) 卓宥阡 ; CHO, Yu-Chien
    近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皆指出氣候變遷造成的風險不容小覷,為此揭示氣候變遷是具高度危機性的全球問題。面臨氣候危機,青年世代未來將會擔負更大的角色,為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力量之一,且青年採取的氣候行動對於人類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此外,近年有越來越多國外文獻,針對氣侯行動之影響因子進行探究,甚至著手有別於過去傳統聚焦在個人化的氣候行動因子,而是以其他的框架與模型,詮釋現今影響氣候行動的因素。為此,本研究結合多個模型與架構,進而更全面性探討我國青年採取氣候行動的確切原因。本研究以我國青年為研究對象,採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發放,共回收1,566份有效問卷。藉以氣候變遷素養、集體行動之社會認同模型(SIMCA)以及健康信念模型(HBM)為架構,以瞭解青年氣候行動的現況,並探究影響青年採取氣候行動的關鍵因子。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青年具有相當高的氣候行動意願,但實踐層面較著重「軟行動」層面,包含搜尋氣候相關資訊之技能、採取氣候說服行動、實踐氣候友善消費等。此外,影響青年採取行動的因素有知識構面中的內容知識、情意構面中的自我效能,以及集體模型中的恐懼和社會認同,故提升青年採取的氣候行動,可以透過增加氣候相關的內容知識或是強化自我效能感與社會認同感,進而促進其採取氣候相關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