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2

國家重大政策以「海洋臺灣」為發展主軸,需 要大量相關的海洋科學研究的人力資源。鑑此,本校於95學年度成立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結合本校地球科學系所擁有完整之地球科學各領域(如大氣科學、地質 學、地球物理、天文學及海洋科學)之專才師資,將可以因此擴展培育優秀之具地球系統整合實力的海洋環境科技研究人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89
  • Item
    由媒體記者的自我效能看待氣候風險與環境傳播
    (2022) 楊樺; Yang, Hua
    氣候變遷是全球重視的環境問題,許多環境教育相關研究發現,民眾主要是從大眾傳播媒體中,獲得氣候變遷資訊和知識,媒體報導氣候變遷議題時,常常會面對報導內容的科學資訊不正確、錯誤呈現風險統計數字,和扭曲事實等批評。氣候變遷議題渉及到科學知識正確性和風險不確定性,作為氣候變遷新聞製作者的媒體記者,工作上也必須符合新聞產製的價值認定和常規要求。氣候科學內容和新聞製作常規挑戰下,記者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握資源,可以妥善完成氣候變遷報導,以及是否重視對環境友善的氣候變遷相關環境傳播,是本研究關切的重點。本研究採取量化及質化混合研究,以電視記者為研究對象的量化研究, 回收224份有效問卷,以暸解氣候變遷風險感知、氣候變遷風險知識,是否影響記者氣候變遷新聞報導自我效能,以及自我效能對環境傳播的影響;再以質化的深度訪談,訪問5位現任或曾任電視記者,進而分析和詮釋量化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氣候變遷風險感知對氣候變遷報導自我效能,有部分顯著的正向影響,且氣候變遷報導自我效能,對環境傳播有部分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氣候變遷風險知識對氣候變遷報導自我效能的預測上,則未達顯著。以上可知,當記者的氣候變遷風險感知提升時,其氣候變遷報導自我效能也會隨之提升,進而增加其對環境傳播的正向影響。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在氣候變遷報導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記者在氣候變遷風險感知的得分較高,應和媒體報導數量增加有關。而在氣候變遷風險風知識上,記者得分偏低,其中得分較高的是能源議題。記者氣候變遷自我效能得分很高,記者認為,不論之前是否有之前報導的經驗,如果媒體組織能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協助,記者會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友善環境行為上,記者個人在氣候變遷環境傳播較被動,但同意透過討論和報導氣候變遷,可以學習到新知識,媒體有加強氣候變遷報導的社會教育責任。研究結果也顯示,媒體也應增加在氣候變遷「調適」的相關報導。記者相當不滿意媒體組織在氣候變遷報導上的表現。記者認為,媒體組織可以有很多鼓勵或協助記者報導氣候變遷新聞的方式,包括加強和氣候變遷學術團體合作、鼓勵參加相關新聞獎、實施教育訓練,以提升記者自我效能感。
  • Item
    學校環境教育人員工作職責與專業素養內涵探究
    (2022) 莊潔; Chuang, Chien
    教育工作者是引領學生邁向友善環境與永續生活方式的關鍵角色,因此,提升人員的專業素養為推動環境教育之必要路徑。我國環境教育法執行已逾十年,累積數量可觀的認證環境教育人員,尤其以學校單位所屬環教人員比例最高。然而目前正規體系環教人員缺乏專業素養發展指引,應進一步探討以利人員專業成長,並做為人員職涯藍圖。本研究旨在探究正規教育體系下中小學校環境教育人員的職責與專業素養內涵。以教師專業發展、成人學習、職能積木模式為理論,研究採混合設計,以紮根理論的質性研究分析方法進行職責框架的建立,再透過職能分析的流程,彙整為專業素養內涵,並以敘述性統計與IPA分析結果。研究期程自2018到2022年,分四階段進行:前導階段,以文件分析、訪談三位學者與四位資深環境教育工作者蒐集資料,彙整後透過同儕研究會議與專家諮詢會議建立初步架構;第二「確立職責」階段,透過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共32位之三場焦點團體確認職責、工作內容架構;第三「檢核內涵」階段,邀請上述32位成員逐項檢視各層級內容,獲得修訂建議與必要性統計數據後,得出具體作為與專業素養內涵;第四調查階段,運用「學校環境教育人員專業素養內涵分析調查」問卷,調查43位中小學績優環境教育人員,獲得質性意見與統計數據,與前階段比對後修訂為「學校環境教育人員專業素養內涵分析」。研究最終提出以下幾點結論:一、學校環境教育人員應包含行政、教學、領導三類角色;二、從個人擴及到團隊的專業素養成長;三、「有系統的規劃學校師生EE增能活動」一項應優先改善;四、「最必要專業素養內涵」應為學校環教人員優先提升項目;五、「學校環境教育人員專業素養架構」為三層級模式。研究結果可供未來學校環境教育人員自我檢核、課程規劃與政策訂定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主題與對象建議。
  • Item
    親環境行為的障礙:環境素養調節作用的批判性理論研究
    (2022) 江懿德; Chiang, Yi-Te
    環境與永續發展的困境,是全球人類至今仍不斷面對且充滿挑戰的課題。這些問題的唯一解方,就是改變人類的行為。環境教育在臺灣發展已逾三十年,環境教育的學術領域中,除了課程教材教法之外,「親環境行為」與「環境素養」是主要的兩大研究題目。然而,改變人類的行為非常困難,除了那些能夠促成親環境行為的因子之外,近年來也有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親環境行為障礙」。本研究希望建立臺灣親環境行為背後的理論基礎,釐清環境素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希冀填補理論和實務當中的鴻溝,以補足環境行為學研究之缺口。本研究將嘗試以親環境行為障礙形成理論架構,解析親環境行為複雜之結構因子,以及探討環境素養在其中所扮演之角色。本研究設計了以親環境行為障礙影響親環境行為與環境素養之調節作用作為主軸的研究假設,並依據過去理論文獻建立了親環境行為障礙量表。為此,本研究設計包含有親環境行為障礙、親環境行為、環境素養的正式問卷之在臺灣各縣市發放,最終收回1,024份有效樣本。藉由調查問卷收回之數據進行包括描述性統計、差異分析、相關分析後,以多元線性迴歸分析、調節模型交互作用效果分析進行假設驗證。本研究結果顯示「個人親環境行為」受到了「制度因素障礙」、「環境知識障礙」、「優先權障礙」、「舊有行為模式障礙」的顯著負向影響,並以「優先權障礙」之路徑係數絕對值最高。「公共親環境行為」則受到了「社會文化因素障礙」、「情感涉入障礙」的顯著正向影響,以及「環境知識障礙」、「控制觀障礙」、「優先權障礙」與「舊有行為模式障礙」的負向影響。「情感涉入障礙」是影響「公共親環境行為」中路徑係數最高的變項。本研究藉由調節模型交互作用效果分析進行假設驗證的研究結果,證實了親環境行為障礙會對親環境行為有所影響;此外,環境素養能夠在親環境行為障礙中,針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中扮演調節作用的角色。並且透過不同的調節模型交互作用效果,揭示了親環境行為障礙對親環境行為的複雜影響,以及不同的環境素養所扮演著不同的調節變項角色。本研究彌補了親環境行為研究上的空白,在過往的知識與理論基礎上建立了新的觀點,以量化方式確立了親環境行為障礙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並且證實了環境素養可以在其中進行調節作用。
  • Item
    雙北市家庭親子戶外自然活動與兒童環境教育學習關係之研究
    (2023) 胡兆基; Woo, Siu-Kei
    根據國內外文獻,家庭親子戶外自然活動對兒童的環境教育具有高度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的目標係以探索兒童的環境教育內涵,提出戶外自然活動之具體策略,以及探討家庭在其中所扮演之角色。本研究將會從戶外自然活動對環境教育的重要性、親生命性 (Biophilia) 如何支持戶外自然活動、戶外自然活動對兒童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的角色四方面,探討戶外活動、親生命性、以及家庭成員三者在兒童環境教育中所扮演之角色,然後提出藉由自然關聯性 (Nature Relatedness) 之研究方法,說明家庭親子戶外自然活動,對兒童的環境教育具體實踐的有效性。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方法取得問卷488份,並已進行克隆巴赫係數檢定以達到適合的信度,問卷亦已進行內容效度專家審查。研究方法配合量化與質性,包括自然關聯性問卷和兒童繪畫分析。有助瞭解不同背景的家庭藉由不同認知模式,教育子女親環境行為,係為學習原生家庭父母的環境素養行為良好方式。本研究透過實證,以提供親子戶外環境教育之具體建議。本研究結果表明,雙北市的家庭親子戶外自然活動,與自然關聯性與親生命性理論在國際研究上的結果相呼應:包括高和中強度戶外自然活動比低強度更影響兒童的自然關聯性:高和中強度戶外自然活動與兒童自然關聯性相關有8項指標達到顯著 (*p<0.05),當中7頂更是高度顯著 (**p<0.01) ,而低強度戶外自然活動與兒童自然關聯性則無顯著相關;在兒童繪畫分析中,兒童有明顯的親生命性傾向。研究結果亦發現,家庭造訪戶外頻率和強度對自然關聯性的影響比家長背景變項的影響更高:家庭背景變項中只有一項對自然關連觀有相關,而兒童年齡和自然關聯之間呈負相關:兒童年紀越大自然關聯性越低;此外,父母較高的教育程度,影響家庭參與更高強度的戶外自然活動,而家庭收入愈高則戶外活動強度與頻率愈高。本研究有助了解更多華人社會尤其台灣的家庭親子戶外自然活動與自然關聯性的關係,以引導將來更多這一方面的研究,填補學術上的不足。
  • Item
    永續發展教育遊戲開發設計與實踐
    (2023) 陳鳳涵; Chen, Fong-Han
    在臺灣,環境教育已成為中小學課程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延伸為永續發展教育中的一環。在推動環境教育的過程中,從環境保育、資源分類、回收等面向切入。因此永續發展在很多人心中存在一種錯誤理解,以為永續發展跟環境保育與資源回收劃上等號。本研究為設計一款旨在教育學習者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的桌上遊戲,強化臺灣全面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開發設計的 SDGs Board Game 是藉由永續發展議題及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傳達一個重要概念:「激發自覺」乃至「改變認知」,幫助參與者能發覺問題,學會提問、探索議題的脈絡和重要成分。而遊戲中的互動與討論,促進參與者能說出自己的觀點,也能學習採納不同觀點的機會,並於遊戲過程擬定目標、確認目的及策劃行動。同時,承擔決策之後的風險與結果,提供修正與再次決策的機會練習。遊戲設計完成後進行遊戲機制與教學活動測試後,最終提出結論:一、永續發展桌上遊戲器材有助於教學的進行;二、製作 SDGs Board Game 輔助教教學教材,協助教師未來之應用;三、SDGs Board Game 傳遞每個人的行動與世界息息相關;四、SDGs Board Game 以學習者為中心。對教學者而言,具有教學啟發作用,也是一套可實踐運用在教學現場的教材。對學習者而言,從遊戲中體驗理解永續發展目標彼此連動息息相關,建構對永續發展議題的認識。本研究核心價值在凸顯參與者在遊戲過程中的互動情境下「自行發揮」的實踐、學習與反思,讓這套桌遊不僅是永續發展教育的教具,也可提供給企業、公部門、學校與民間單位使用。本研究設計的 SDGs Board Game 可豐富永續發展教育相關課程的教材庫,有助於推廣永續發展教育。其結果與建議,可供未來想運用此遊戲教學,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學校與人員參考。
  • Item
    探討香港爬行寵物的飼養現況及飼主的動物福利行為與其社會支持間之關係
    (2023) 陳思頴; Chan, Sze-Wing
    近年爬行寵物(爬寵)越趨流行,香港有關爬寵的研究偏向動物被遺棄或逃逸後對生態的影響、市民對爬寵的知識或是寵物貿易的研究,暫時尚未有針對飼主的飼養行為和爬寵的動物福利之研究。本研究採用混合方法研究,先以質性研究與四位香港爬寵飼主進行了一對一的半開放式訪談,初步探索香港爬寵飼主的飼養行為以及當中的有利動物福利的行為(動物福利行為),並從中整理出與飼主動物福利行為相關的因素及提出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假設;接著以量化研究(網路問卷)收集數據驗證研究假設,問卷收集時間為2022年3月10日至2022年4月11日,有效問卷數量為203份。結果顯示香港爬寵飼主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於i) 家人、同住人及朋友,ii) 其他爬寵飼主和 iii) 社交媒體;此外,飼主比較多在滿足寵物對溫度和光源的需求上出現有利動物福利的行為,但在滿足寵物對居住空間和躲藏空間的需求上表現則比較弱;另一方面,本研究並未發現與爬寵行為有關的爬寵福利影響因子,只發現與飼主行為有關的爬寵福利影響因子;最後,來自其他飼主和社交媒體的社會支持對飼主的飼養行為有關的爬寵福利有直接影響。
  • Item
    環境教育實務工作者在海洋廢棄物議題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觀點
    (2022) 洪鈴雅; Hung, Ling-Ya
    教學者的教學觀點往往會反應在教學實踐上。然而目前對於非正式和非正規的環境教育實務工作者的教學觀點研究甚少。對於沒有教育背景的實務工作者,其教學觀點與實踐的關係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現象學研究方法,個別剖析五位長期投入在「海洋廢棄物議題教學」的環境教育實務工作者,了解其教學實踐與教學觀點,再從五位共享的經驗現象,再次思考和建構環境教育的本質義涵。現象學分析揭示了五位研究參與者的最終理想是改善他所關切的環境問題,認為「環境教育就是影響他人成為『環境行動者』」。意義本質共六項,分別為「置身現場覺察與探索環境問題」、「轉化經驗進行教學」、「改善環境問題為目標」、「擴大影響力的行動」、「環境倡議和教學的雙重使命」、「教學者即行動者」。五位研究參與者在的議題教學觀點有共通性,以「視環境為問題」的教學觀點切入,偏好直接參與(做中學)的教學策略搭配議題解說知識內容;但在教學實踐的具體策略上因教學者特質而有差異,其過往的生命經驗連帶影響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不同。研究最末提供研究限制說明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 Item
    國民小學校長正向美德、行政領導作為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情形之探究
    (2023) 鄭權鑫; Jeng, Chuan-Sh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校長正向美德、行政領導作為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情形之現況、差異和相關。以調查研究法針對中部地區六個縣市的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工具採用正向美德優勢力量表、校園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量表、校長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行政領導作為量表,採分層隨機取樣方式,發出383份樣本問卷,回收326份,有效問卷320份,有效回收率為83.6%。問卷資料分析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美德整體表現現況為高程度;「心靈超越」層面表現最高,「人道與愛」層面表現最低。二、國民小學校長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行政領導作為整體表現為高程度;「推動願景與理念」層面表現最高,「社區關係合作與資源鏈結」層面表現最低。三、國民小學校長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情形整體現況為高程度;目標價值「和平」層面表現最高,「繁榮」層面表現最低。四、不同性別、學歷國民小學校長的正向美德表現有顯著差異。五、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校長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 行政領導作為整體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學歷、學校地理位置國民小學校長分別在五大層面表現各有顯著差異。六、不同性別國民小學校長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 情形有顯著差異。七、國民小學校長正向美德表現與行政領導作為之間具有中度正相關。八、國民小學校長正向美德表現與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情形之間具有中度正相關。九、國民小學校長行政領導作為與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情形之間具有高度正相關。本研究依據上述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國民小學校長以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 Item
    自然科學博物館高中生環境議題探究與實作學習方案發展之研究
    (2022) 吳景達; Wu, Ching-Ta
    本研究係探討在 12 年國教 108 課程綱要開始實施之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基於教育部重點發展館所之任務,遂以國內高中生為教學對象,發展以環境議題為主題,進行探究與實作的學習方案之理論和實務研究。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本館為場域,選擇全球氣候變遷為環境議題教學主題,採取專題導向教學,引領高中學生,透過二階段引導式探究與實作學習歷程,進行議題的理解,並且產生解決議題的行動。研究對象是組隊報名參加「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探究與實作」競賽的高中、高職學生,共計有 52 組 131 位學生。為瞭解教學方案的學習成效,本研究以測驗式問卷蒐集參與學生在全球氣候變遷認知的學習成效,從學生在參加研習前的平均得分為 8.14 分,研習後平均得分為 10.11 分,延宕後測平均得分為 10.39 分,可以發現教學方案所提供的全球氣候變遷課程不僅有助於增加學生的認知,亦具有持續性的學習效果。完成探究與實作學歷程的學生共計有16 組 44 位學生,藉由評比學生在參加前發表的探究規畫,和完成後發表的成果報告,發現在學習歷程前後學生在「科學探索」與「結論獨特性」二項有顯著差異,可見教學方案有助於增進學生對探究與實作的學習。另從半結構性訪談發現,有許多組的學生中斷學習歷程是在「發現問題」與「規劃研究」階段,最希望得到的協助是輔導和研究資源的提供,因此研究者發現除了需更進一步的加強探究與實作前的引導培力課程,更建議科博館可以主動將學習方案和學校的多元選修課程、科學性社團活動結合,提供學生更多參與、以及輔導的機會;並結合社會資源,打造媒介和提供學習資源的平台,以協助更多的學生進行探究與實作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