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高中體育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
    (2013) 張雅鈺; Chang, Ya-yu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高中體育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的探討,研究目的在於了解社群運作的歷程,並分析社群運作時所遇的困難,討論社群採取的解決策略,最後則分析社群成員感知,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體育教育工作者建立跨校體育專業學習社群與研究的參考。本研究歷程可分為三個期程,運作前期為初步建構期,為社群成員共同擬定及修正專業成長活動的規則,並嘗試運作;運作中期則是磨合調整期,修正上期的運作方式,加入其他專業成長的活動,並以凝聚社群成員向心力為最大目標;運作後期則為穩定發展期,成員間已熟悉社群專業成長活動的進行,此期並加入了外部專家資源,提升社群協助教師專業成長的功用。本研究所得結論為:一、本研究歷程可分初步建構期、磨合調整期及穩定發展期等三大期程;二、社群遇到的困難及策略可分為運作方式及運作技術方面;三、社群成員感知分析可分為專業成長、社群運作、外部專家、跨校背景等四大部份。本研究建議如下:一、以同質性、異質性、互補性的成員背景考量成立社群;二、術科練習目標及方式應考量教師根本需求及教師地域性而進行;三、社群運作從教學問題解決導向討論開始;四、社群活動主題發展除了依據個人需求外,可考慮納入當前推動的教育政策;五、師培專家及實習輔導老師為社群良好的外部專家參考資源;六、與校內同事建立情感,以普遍推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 Item
    小組檔案評量運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運動教育模式為例
    (2009) 蕭明芳; HSIAO, MING-F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小組檔案評量之實踐歷程;瞭解小組檔案評量於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並透過親、師、生三方面瞭解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所遭遇的困難及其看法。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佳佳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進行11週的樂樂棒球課程。本研究小組檔案評量於體育領域教學中的實踐歷程為:先確認教學問題、發展行動策略,其次,將小組檔案評量的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不斷反省、修正。研究發現:小組檔案評量確實發揮讓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能深入且從多元的面向去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在認知方面,透過學習過程反省,增加對動作概念、規則、戰術的理解;在動作技能方面,有助樂樂棒球動作技能的提升;在情意方面,促進團隊合作、感受運動樂趣;在實踐方面,能增進學生參與運動。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所遭遇的困難:在學生方面,發現對學習單的題目理解較差,原因為過去體育課較少讓學生進行反思,並將反思轉換成文字的緣故,因此需要更多時間的訓練與養成;在教師方面發現批改費時、無法立即給予回饋、擔心學生及家長的負面觀感、少數學生參與度低,其解決方式是調整檔案內容、使用策略鼓勵學生準時繳交作業、檔案管理由學生輪流擔任。此外,學生、教師及家長都認為實施小組檔案評量有助學生學習,並能增加親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
  • Item
    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7) 陳怜潔; Chen Ling Chieh
    本研究為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其主要目的為探討動作分析模式教學的實施過程,學生對於動作分析模式教學的接受程度,以及實施動作分析模式教學後學生動作概念的建構情形。動作分析模式是以兒童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教師提供學習情境,以問題解答的方式做引導,協助兒童探索基本的身體動作,促進身體意識、空間意識、方向意識及時間意識等動作概念的認知。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小二年級一個班二十六位學生,以動作分析模式的課程內涵,設計體育課教學活動內容,包含墊上運動、平衡木、呼拉圈等,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利用訪談、觀察、學習單、教學日誌、接受度調查表等資料的蒐集,歸納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1.體育課實施動作分析模式教學時,學生的接受程度是高的;2.動作分析模式的教學,有助於學生身體動作概念的建構;3.行動研究的過程可促進教師省思及提昇體育教學能力。以上結果期望提供教學現場的教師,在體育課中以動作分析模式設計教學時參考。
  • Item
    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應用於國中壘球校隊之行動研究
    (2013) 陳柏蓉
    本研究旨在探討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應用於國中壘球隊訓練後,球員在技能與比賽表現學習的訓練成效,同時探討教練及球員對理解式球類訓練法的感受、看法與省思,並深入瞭解教練在理解式球類訓練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為桃園縣某國中體育班壘球隊球員七年級6 位、八年級3 位,九年級5位,共15 位及教練1 位,設計20 節的理解式壘球訓練,並配合壘球主、客觀技能測驗與比賽表現評量進行訓練前、後測驗。在量化資料部份,分別以成對樣本t 考驗對球員前、後測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在質性資料部份,蒐集教練訓練日誌、球員訓練心得及球員訪談所得的資料,以持續比較法進行內容分析。結果:一、球員在壘球主、客觀技能前後測,分別在戰術執行能力(t=.82, p<.05)及擊遠(t=4.03, p<.05)項目有達顯著差異;二、球員壘球比賽表現GPAI 前後測在位置調整(t=3.69, p<.05)及技能執行(t=3.08, p<.05)項目有達顯著差異;三、球員皆肯定理解式壘球訓練的訓練活動設計,並表示能增進比賽技能與享受訓練 的樂趣,對於技能與比賽表現的訓練有正面幫助;四、教練指出理解式球類訓練法能改變球員訓練時被動的學習態度,並能提升球員技能及比賽表現之訓練成效;五、教練在訓練過程中發現到比賽計分、訓練時間、問題討論及教練介入程度方面等問題,並提出有效解決方法。結論:本研究得知教練及球員對理解式球類訓練法表示肯定及支持的態度,能促進球員在壘球運動的訓練成效,透過理解式球類訓練法,教練能有效解決訓練時遇到的問題及困境,提供壘球校隊訓練不同的訓練模式。本研究的發現可提供未來學校壘球校隊訓練設計與後續研究作為參考。
  • Item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應用於國中體育課之行動研究
    (2013) 林憶如; Lin, Yi-Ru
    研究者自擔任體育教師以來,感受到學生在體育課中的道德素養越來越薄弱,尤其在教學中屢見學生越來越沒有責任感,常遇到問題即責怪他人或是表現出自私行為等。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個人與社會責任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PSR) 進行體育教學,探討TPSR行動方案的歷程,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與因應策略,從中進行教學反思,以促進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29名,設計22節的教學單元,透過錄影觀察、教師日誌、訪談、學習單等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一般的體育課實施TPSR責任模式是可行的方式,尤其以體育教師兼任導師的身分來進行教學活動,可增加教學的實施可行性,教師與學生都正向的接受此課程。過程中遭遇困境與因應策略為:1.責任概念的認知:體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感受;2.小組討論的品質不佳:藉由小組討論單縮小討論範圍、課餘時間進行事前活動檢核;3.目標設定的困難:教師製造公平正義的氛圍、修改活動規則;4.賦權方面的阻礙:藉由教師的活動檢核來解決。上述策略使困境獲得改善,TPSR對國中生有正向的影響,研究者從中也獲得專業成長。
  • Item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排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3) 張明山; Chang,Ming-Shan
    本研究旨以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學模式設計成排球教學活動,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實施教學活動時,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策略,並探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省思與修正,以獲得教師專業成長。輔以「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來了解學生在問題解決能力的改變情形。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某國中七年級一個班級共28人為研究參與者,施以PBL的排球低手傳球教學,進行共十週的教學活動,前後並施予「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以相依樣本t檢定統計方式做量化分析,質性部分蒐集PBL問題討論單、學習單、生活小記、教師教學日誌、攝影觀察與訪談資料加以歸納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在教學中因應教學現場實際情況對教學單元、問題設計、器材運用做妥善之調整與修正,並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可提升學生參與程度、學習興趣、動作技能與問題解決力。 二、學生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的預防問題分數達顯著進步;從質性資料中發現學生的問題解決力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之轉變。 三、在環境、學生、教師方面所遭遇的困難,採取合適處理策略。 最後,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球類教學融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之 行動研究
    (2013) 陶秀珠; Tao, Hsiu-chu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一、球類教學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教學前後,學生在責任層級表現差異。二、球類教學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教學過程,學生在實施過程中責任層級的表現情形。三、參與研究教師於球類教學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過程中遭遇到的困境與因應策略。四、瞭解研究教師於球類教學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省思與專業成長。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為高雄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共30名(15名男生、15名女生)及體育教師1名,並應用Don Hellison所提倡的TPSR責任模式,進行6週12節的行動方案課程。研究資料蒐集採PSRQ問卷、教師日誌、訪談大綱,學生學習資料等。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實施球類教學融入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前、後的表現:一、在層級I尊重的表現有顯著差異(t=5.60, p<.05);在層級III自我導向的表現,有顯著差異(t=3.15, p<.05)。在層級II努力與參與、層級IV關懷與幫助中,並無顯著差異。二、學生在球類教學融入TPSR責任模式教學過程中,由質性資料發現TPSR對球類教學有正面的影響。三、研究者從球類教學融入TPSR責任模式課程教學中遭遇的問題與因應策略:(一)意識談話時間過長:利用關係時間了解學生想法、增加活動時間(二)小組會議時間討論不夠熱烈:善用學校獎勵制度。四、參與研究教師在教學行動研究的歷程中有所省思與成長。
  • Item
    Mosston互惠式教學形式應用在國中生急行跳遠之學習成效
    (2013) 趙保昇; Jau, Bau-Sheng
    本研究在於探討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對於國中七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技能表現之學習效果影響,並比較男女生學習效果的差異。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立某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年級學生一班,共30(男生18位, 女生12位)位同學。參與研究的教師為研究者本身。實施每節45分鐘,共4週,8節課。以學習態度量表與跳遠技能測驗所蒐集之量化資料採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與共變數分析加以處理,同時以開放性學習後問卷蒐集質性資料,並以內容分析法加以詮釋。研究結果發現:(一)在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後,男生(t= -6.75,p<.05)與女生(t= -6.58,p<.05)的技能表現皆有明顯的進步。(二)在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後,不同性別學生(F= .74,p>.05)的技能表現無明顯的差異。(三)在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後,男生(t= .12,p>.05)與女生(t= -1.66,p>.05)的學習態度表現無明顯的進步。(四)在互惠式急行跳遠教學後,不同性別學生(F= .02,p>.05)的學習態度無明顯的差異。本研究發現互惠式教學在急行跳遠技能測驗表現上具有良好學習成效且研究參與者也反應出對互惠式教學法的喜愛,此可供體育教師與其他相關單位作為體育教學法選擇方面的參考。
  • Item
    一場用生命譜寫的籃球賽-籃球隊訓練與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
    (2011) 嚴佑寧
    由於一件攸關生命的校園事件,讓研究者產生進行本研究的動機;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方式,將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校隊訓練之中,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籃球隊訓練應用南門國中教育核心價值的成效,分析隊員於品格之學習情形並探究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方式。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立南門國中男子籃球隊為研究對象,實施時間從民國九十九年九月至十二月,研究期間運用學習單、研究者教學日誌、家長回饋等資料,以評估球員學習成效,本研究經資料分析後,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品格教育融入籃球校隊訓練確實可行 二、本校教育核心價值應用於籃球校隊訓練具有明顯成效 三、品格教育課程的融入豐富了校隊訓練的內容 四、研究者進行行動研究過程中能夠獲得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於在籃球隊訓練中進行品格教育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舞蹈融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訓練之行動研究
    (2006) 楊廣銓; Kuang-Chuan, Yang
    本文旨在分析研究舞蹈融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訓練之可行性與功效,瞭解學生對舞蹈融入運動訓練的接受程度、身體感知能力及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模式進行,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一、二年級學生共十名為研究對象,針對排球的動作特性及身體訓練所需之運動要素,對應舞蹈元素概念為課程設計主軸,分成四個階段實施。透過實際體驗,觀察校隊選手的表現,以開發身體感知能力為主題,並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歸納彙整後以三角檢核法進行分析探討。結果發現: 一、對舞蹈融入運動訓練的接受程度 學生能了解並接受舞蹈融入運動訓練所帶來的樂趣與益處。 二、對身體使用方式感知經驗的影響 學生能感知及描述動作過程中身體所發出的訊息,能透過舞蹈活動的練習,來做到身體肌肉使用的控制與掌握。 三、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 學生能說出於排球訓練時身體所面臨的運動技術動作及動作使用方式等問題,並提醒自己於技能學習時應注意要點及動作時肌肉用力的方式。 由於學生能透過舞蹈探索身體要素能力及自我感知經驗,提醒自己身體各部位使用肌群與施力方式之不同,故可達到整體身體運動能力與素質不斷自我提升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