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美力跨界:國民小學跨領域美感課程實踐之研究
    (2022) 謝依蓁; SIE, YI-CHEN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一套藝術與自然科學於國小階段的跨領域美感課程,依此課程三大主軸–提升美感經驗、理解跨域美感課程共通概念、藝術創作加入存在美學及跨域整合等內容,進行課程實施與教學。期望透過課程的實施,破除藝術領域分科僵化的教學形式,融整其它領域的知識結構,並能藉由降低藝術挫敗感提升學生藝術學習自信,同時展現於國小階段視覺藝術與自然科學跨領域美感課程設計的可能性及價值。為達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國小六年級一個班級12位男生及12位女生共24位學生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以行動研究取向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採取質化的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資料蒐集,從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專業成長三個層面,探討跨領域美感課程建構與實施。研究結果如下:一、藝術為本位的跨域美感課程建構能提升學生美的實踐力。二、五感體驗能提升學生藝術敏銳度與創造力。三、學生透過跨域整合能付諸美感行動。四、藝術教師透過跨領域美感課程建構與實施提升跨域美感知能。
  • Item
    國民小學美感教育推動之個案研究
    (2021) 王春綢; Wang, Chun-Chou
    本研究其目的在探究國民小學(以下簡稱國小)催化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的動機、美感教育的推動困境、美感教育的推動策略,及推動美感教育對學生學習發展的效益。本研究依據上述目的所擬定之研究設計為實證分析,主要是以三所個案學校之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為研究對象,並採用訪談法、觀察法、文件分析等研究方法,蒐集三所個案國小美感教育推動情況,同時瞭解及分析國小美感教育推動困境、解決策略及美感教育對學生學習發展效益之歸納整理,以達成本研究目的。 本研究經過理論歸納與實證分析兩階段的研究歷程,因應研究目的所提出 的研究問題而獲得的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學校善用獎勵制度,鼓勵師生共創美感成功經驗,可催化美感教育政策行 動者的動機。 二、領導者以美感藝術專長帶領專業成長,能激勵美感教育政策行動者的動 機。 三、美感教育師資不足,教師美感專業素養不夠,藝術課程時數太少,導致美 感教育長年不受重視。 四、老師與家長以升學及成績為考量,對美感教育的認同感不足。 五、學校運用政策領導策略,善用紅布條、跑馬燈等公開宣導美感教育之重要 性,可提升教師對美感教育的重視。 六、學校運用行政領導策略,成立美感教育推動小組,申請藝術輔導團到校輔 導,強化教師美感教學能力。 七、學校運用教學領導策略,成立教師美感學習社群,善用公開授課機制,增 強教師美感教學能力。 八、學校運用課程領導策略,辦理美感論壇、研習、工作坊,研發課程,提高 教師美感課程創新能力。 九、打造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規劃美感教育校訂課程,深化美感課程實踐。 十、學校結合藝文場館開發美感體驗課程,可增加學生美感多元課程與生活實 踐。 十一、學校積極申請政府及民間資源,讓美感教育走出教室結合生活。 十二、教師運用數位科技教學,增加學生美感學習興趣,提升教師美感教學能 力。 十三、借鏡美感教育先進國家,運用跨領域美感教學,統整學科學習,可讓學 生的學習與世界趨勢接軌,產生學生學習發展的效益。 十四、推動美感教育可強化學生知識、能力與態度,達成五育均衡的學習效 益。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歸納為具體結論,以提供教育行政有關單位和國民小學 推動美感教育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與參考。
  • Item
    尼采與莊子的壯美觀—臺灣美感教育的省思
    (2007) 李崗; Lee Kang
    本文旨在闡明尼采與莊子的壯美觀,並且藉此針對台灣美感教育的困境,嘗試提出「壯美教育」的相關論述,以作為一種超越之道。首先,回溯台灣美育政策的歷史發展,指出教育界長期忽略美育問題,並缺乏美學素養與理論思維的事實。其次,根據尼采與莊子的美學視野,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壯美觀」,可以清楚說明壯美這種感受,其實涉及生命動力和生命智慧兩項要素。進而,再綜合教育學的相關論述,將壯美教育的內涵,分成自由、體驗與創造等要素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壯美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產生壯美感受的生命經驗,並建立壯美觀念的美學素養,同時舉出《四百擊》的欣賞教學,作為具體實施的參考案例。
  • Item
    布洛(E. Bullough)的心理距離說及其教育蘊義
    (2014) 林暄宜; Hsuan-Yi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英國美學家Edward Bullough的心理距離說及其教育價值。首先,透過詮釋學、分析哲學之方法,了解其生平、所處之時代脈絡,概覽整體思想背景及重要性;其次,探討心理距離說的重要內容,並佐以其他相關理論及作品加以補充;進而,以訪談法訪談學校教師,藉以分析教育場域中,教師在教材選擇、教學形式、師生關係、親師互動與同事相處等五大面向上,如何掌握心理距離的關係。 綜合前述研究,研究成果可歸結為幾個要點: 一、 理論方面:Bullough的心理距離說為其美學思想核心,而心理距離是美感經驗產生的可能徑路之一,適切(不即不離)的心理距離是動態的,距離只是程度上的差異等美學意涵。 二、 實踐方面:保持合適的心理距離即以教育愛為核心的教育實踐,教師依據教育愛的持距力是教育美感能否產生的要素,而促進學生與家長參與教育並不會減損教育的價值。 最後歸納Edward Bullough心理距離說之教育價值,作為教育發展之參考: 一、 教師的持距力可以透過經驗的累積與省思獲得精進: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改善距離限制,並依據教育愛的內涵,與教育對象保持適切的距離,透過心理距離的拉近與拉遠,教師能超脫現實生活中的我執與欲利,以全新的眼光諦視教育對象的面貌,進而創造教育的價值。 二、 學生美感經驗的塑造:教師與學生相處時,其持距力應根據學生的特性進行調整。藉由心理距離的介入,教師能對習以為常的教育環境「陌生化」,適時的「留白」,從而更能接納學生、欣賞學生。 三、 教師與家長的教育伙伴關係:教師藉由持距力適時拉近家長與教育的距離,促使教師與家長的教養觀念趨於一致,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依歸,促使學生透過教育,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進而能發揮所長。 四、 教師與同事間的友伴支持系統:同事之間,恰如其分的距離保持才能協助學生內化自我價值,而非涉入過多的利害關係。教師亦應適度抽離,並在教育愛的引導下重回教育本體,使學生的價值創造成為可能。
  • Item
    桑塔亞那(G. Santayana)的美學思想及其在教育美學上之蘊義
    (2012) 許尹鏵; Yin-Hua Hsu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哲學家George Santayana的美學思想及其在教育美學上之價值,透過詮釋學與分析哲學之方法,先瞭解其生平、所處的時代脈絡、概覽整體思想背景及重要性。其次,觸及其美學思想層面,討論其濃厚自然主義氣息的美學思想,及承繼並修正Kant的美學思想;初步瞭解其美學思想後,簡要介紹其主要美學著作《美感》(The Sense of Beauty)一書的內涵,以為第四章論美感之基礎;並簡要說明其前後其審美觀點之轉變。 進而,深入其美學思想核心,分為兩部分探究:其一為論美感,依序討論Santayana對美的性質、素材、形式及表現之看法,並介紹其對遊戲的獨特觀點;其二為論藝術的內涵與品味,分為藝術的內涵、類型與美感品味之形成三面向作研討,得知Santayana的美學思想重視感官、聯想、理性之運作,及各種藝術類型之適切呈現,此將有助於形塑審美經驗及品味之培育。 綜合前述研究,本研究提出Santayana的美學思想於教育美學上之三點啓發,以作為臺灣美育發展之參考。 一、教育的本質及目的的美感面向:教育是場充滿意外的冒險;教育兼含創造與破壞面向;教育過程需要理性與感性相輔相成;教育即愛的展現;其目的為追求自然理性的快樂,並使人成為他自己。 二、教師即詩人的美感角色:教師須成為喜愛旅行、化腐朽為神奇、重視感官經驗、從生活中培養浪漫情懷、擁有豐富知識、能持續拓展自身視野且不斷提升自身心靈等多種詩人形象。 三、學生美感經驗的塑造:藉由喚醒學生使用感官知覺、激發學生聯想能力、適切呈現音樂、圖像、神話、故事、詩、遊戲等素材以塑造其美感經驗。
  • Item
    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內涵
    (2008) 魏雅彤
    本研究試圖探究席勒美育思想中的人文內涵,以解決當前藝術與人文課程所面臨的困境。席勒是歷史上首位提出「美感教育」一詞的哲學家,其思想深受康德和歌德兩人影響,而帶有鮮明的二元論與調和的色彩。席勒以此建構出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之美育論述。席勒認為人有兩次的誔生,第一次的誕生是自然賦予人的,使人具有感性和理性的雙重天性;第二次的誕生是美賦予人的,使自由成為人性的可能。席勒並提出自然、自由、及遊戲等核心概念,構成了他美育思想的完整圖像。依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如下的建議:一、融入人文內涵的教育思維;二、加強人文素養的師資培育;三、喚起人文關懷的校園氛圍。
  • Item
    Maxine Greene之美育思想
    (2006) 賴品儒; Lai, Pinju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Maxine Greene的美育思想,透過詮釋學的研究方法,先瞭解其生平和思想背景,再從Greene美育觀的三個層面來探討,藉以提出對台灣美育發展之啓示。 首先,是Greene美育觀的核心概念「想像力」與「藝術」,這個部分側重於個人與美育的關係;其次,擴展至第二層面的教室與校園,Greene企盼學校能將美育放在教學的中心,注重學生的情意陶冶;最後,是Greene的終極理想,她希望藉由美感教育的施行,能落實民主多元,並打造一個可以容納各種不同聲音、種族、信仰,並充滿希望和創造的社群。 綜合前述探究,本研究提擬五點建議,以作為台灣美育發展的參考。 一、打造理想的美感教育:讓個人、校園與社群成為一個圓裡的共同組成要素,相互關聯彼此影響,讓「美育」居住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 二、培養師生的想像力及創造力:師生不要將美育拘泥在藝術科,應時時處處培養美感,讓美的感受與經驗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三、回歸人性化的學校教育:學校不要將學生視作人力資源,要讓學生成為一位具有自由意志及選擇能力的個人。 四、落實多元文化的課程:從美育做起,讓學生透過文學及藝術等課程學習釋放想像力,透過他人的角度來觀看和聆聽,以開放的態度來認識自己的文化與他人的文化之差異,實踐對不同文化的尊重。 五、建立民主自由的社群意識:透過對話溝通與互助合作,將人們聯繫起來,並意識到彼此的差異性與共同性,願意為建立美好的家園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