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43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位中學校長多元文化領導意識覺醒的敘事研究(2024) 廖純英; Liao, Chun-Ying研究者自我敘說從初任教師階段到跨越超過11年校長生涯多元文化領導實踐歷程的生命經驗,透過敘說不同階段的關鍵事件與遭遇的多元文化領導難題,分析多元文化意識覺醒歷程及教育實踐經驗如何轉化為領導智慧,以做為校長多元文化領導及校務經營的參考。本論文採用Freire意識覺醒三階段理論與校長多元文化領導概念交互作用後,對照反思研究者多元文化領導的實踐行動。本研究採敘事研究法,針對案例故事中有關弱勢族群、階級、性別平等意識、學校組織權力、課程與教學等議題進行深度分析,並獲得以下結論:一、意識覺醒歷程隨著不同學校多元文化脈絡而轉化,校長勇於突破權力結構的限制,做一位多元文化領導人。二、面對多元文化領導難題,校長做為弱勢族群的守護者,敏覺文化差異造成的偏見與歧視,透視問題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問題,以對話溝通跨越邊界,捍衛公平正義。三、校長以勇氣與智慧跨越邊界處理多元文化教育議題,培養自我覺察力與敘事力在領導中完成意識覺醒。四、校長多元文化概念意識覺醒與多元文化領導實踐是交互影響的歷程。五、在多元文化領導過程,校長以學生需求為主體,基於捍衛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與維護公平正義精神作價值判斷的準繩。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一、對教育現場校長多元文化領導的建議(一)校長可以轉化視角看見自己與師生的需求,敏覺現象背後的文化意涵,跨出疆界與師生對話以提升自我意識達批判層次,達成多元文化領導。(二)校長可以運用自身所擁有的領導力,促進提升校園多元文化意識,促進不同文化個體或族群自由解放,創建多元文化校園。二、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一)教師應敏覺教育現場的不公不義現象,促進以文化回應教學的課程設計。 (二)建議提供教師增權賦能,鼓勵開設多元文化課程以建構學生平等、民主的多元文化概念。 三、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在校長領導的培育與訓練課程應培養校長敘事力,讓校長成為能透過敘事歷程達意識覺醒的多元文化領導人。 (二)教育主管機關應鼓勵學校推動多元文化教育,建構多元文化校園。Item 偏鄉小型學校推動區行政優化之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區合作模式計畫」為例(2024) 陳名潔; Chen, Ming-Jie學校行政在實現教育目標和貫徹教育政策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並與教師的教學工作相輔相成,直接影響著教育品質和學生成長。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鄉小型學校推動區行政優化之成效,以新竹縣關西區所執行的合作模式計畫為例。透過文件分析、焦點團體座談和個別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進行探討。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小型學校面臨著諸多行政挑戰二、領導人共識為合作首要步驟 三、溝通與理解為促進合作的關鍵 四、合作模式為學校帶來積極影響 五、計畫須持續修正與調整 六、合作模式具備推廣潛力 本研究亦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人員、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未來偏鄉小型學校推動行政優化提供參考,促進教育的實質改變。Item 從Karl Mannheim世代概念探究反課綱學生的認同與行動(2024) 詹郁萱; Chan, Yu-Hsuan2015年反課綱學生運動是解嚴後首次由高中生主導的大規模學生運動,從2015年5月1日臺中一中學生抗議後,經歷學生串聯倡議期、學生運動高峰期及學生返校深耕期,期間教育部雖未廢除104課綱,但同意新舊版本教科書並行。後於2016年5月31日蔡英文政府廢止104課綱,學生獲得參與學校課程審議會的代表權,參與課綱的審議。支持及反對課綱微調,常被解讀為大中國史觀及臺灣史觀之爭。然而從過程黑箱、檢核小組成員代表性的程序正義,到微調內容所反映的意識型態,反課綱學生反對課綱微調原因不盡相同,難以單一原因解讀。因此本研究以Mannheim世代概念為研究框架切入瞭解反課綱學生的認同與行動,進而以世代位置將焦點放在歷史脈絡,關注歷時性的時代變遷如何影響反課綱學生展現出共時性的認同與行動,促成反課綱學運集體實踐,以及學運經驗如何影響反課綱學生往後的認同與行動。本研究採敘事探究取向,訪談四位參與反課綱學運學生,研究發現在「社運蓬勃的民主時代」下,太陽花學運引發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隔年課綱微調議題與學生經驗相關,啟發反課綱學生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對「教育轉向本土化教育時代」及「處於校園學權萌芽的時代」所形成的生命經驗進行反思。在這些交織的時代變遷下,反課綱學生因其所處家庭及學校場域,形成各自相似卻又不同的生命經驗,從反對與經驗脫節的中國史、回憶並連結家族記憶、發展出支持多元史觀的「扎根生命的在地認同」;覺知或深化在校園及教育政策失聲處境形成「受迫無權的學生認同」。這些認同與增加中國史篇幅及未納入學生聲音的104課綱對立,並因其對民主與社群的想像,形成歸屬及責任感,激發學生集體實踐。除退回課綱訴求本身,反課綱學生期望透過學運展現學生主體性,重新定義自己的認同,包含學生身份與校園文化。Item 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科書中的國族與族群建構(2024) 林靜榆; Lim, Jing-Yee馬來西亞從19世紀開始,因出口貿易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來到此地謀生。在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管治下,族群間的隔離與差異日漸顯著。隨著馬來西亞獨立建國與民族主義抬頭的挑戰,族群爭議進入白熱化階段。為了培育忠誠於國家的國民,馬來西亞政府通過國家教育改革,著手培養國家意識和國家精神,並強調馬來文化的優先地位。然而,這樣的國族政策卻忽略了少數族群的語言和文化權益,不同類型的華文學校因而誕生。當時,馬來西亞華裔族群為了維護華文教育,拒絕政府津貼,創辦了華文獨立中學。另外一部分的華文中學則接受政府津貼,改制為國民型華文中學。同為馬來西亞的華文中學,卻擁有不同教育體制與課程,所教與所學大不相同。在此環境脈絡下,本研究的重點,主要是想探討馬來西亞不同類型華文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國族概念與族群概念的建構有何異同並期能歸納研究發現,提出有意義的結論與建議。本研究針對上述兩類華文中學之初中歷史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與對應分析的結果。整體上,雖然國民型華文中學在國族概念的呈現上更為豐富,華文獨立中學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則涵蓋了更多的華人族群概念內容,但兩種不同類型華文中學的「伊斯蘭」與「馬來」內容皆不少,並且這兩類華文中學皆以華族宗教與歷史王朝(王權)作為主要的(華人)族群建構內容。Item 萬年班長—高中幹部制度的社會學分析:校內社會關係的再製與延續(2024) 吳芳瑜; Wu, Fang-YuItem 臺灣STEM教育課程研究現況與前瞻之研究:以John Dewey「做中學」哲學為鏡(2024) 張鴻文; Chang, Hong-Wen當代,似是科技的世紀,因應科技與人才競爭的發展,致使STEM教育之教育浪潮蔚為風行。但是,於此過程間,雖STEM教育似有著無數的變化與實踐,卻少關注STEM教育之基礎理論,故本研究希冀以「內容分析法」探詢臺灣STEM教育現況;且考量當前關注STEM教育者較少關心教育哲學基礎,且Dewey「做中學」哲學與STEM教育關係緊密,於此本研究亦將嘗試以Dewey「做中學」哲學作爲臺灣STEM教育課程哲學基礎,加以運用「詮釋學」闡析哲學概念後,且透過「比較教育」之方式引入自臺灣STEM教育課程內。首先,本研究以「由跨領域整合的教學方式,於生活情境中培養學生具備21世紀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之餘,亦強化學生與學習間的關係使其享受學習」作為臺灣STEM教育之理解,且分析其具四大要點;其次,本研究發現Dewey「做中學」哲學可經《思維術》一書中找尋如「生活情境」、「行動獲取知識」與「學習方法」之理念要素和「學生」、「教師」與「學習場域」實踐元素為要旨豐富其論述,且此哲學仍有其啟發與限制;最後,本研究將二者要點做統整,以為臺灣STEM教育課程該當可藉Dewey「做中學」哲學回應前者既有限制,且完成新版定義與前瞻。於建議處,本研究提出研究與教學二面向:前者,可拓展觀察臺灣STEM教育之面向與議題、Dewey「做中學」哲學之文本和更豐富之二者對話;後者,則於前述研究成果之啟示與限制皆可作為進一步反思之媒材,從而提升臺灣STEM教育課程或Dewey「做中學」哲學之實施成效。Item 高中生對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公平感之研究(2024) 王秉立; Wang, Ping-Li自2002年多元入學方案推動以來,我國考招制度歷經諸多變革。近年來,隨108課綱實施,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審核標準納入申請入學制度當中,然而學生對其公平性的討論卻持續不斷。學生是學習主體,更是升學的當事人,但我國考招制度研究中卻鮮少關注學生觀點,究竟學生認為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公平與否?原因為何?學生所關注的重點為何?仍需教育研究者深入探討。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對臺北、新北四所不同學校高中生的訪談,探討高中生對於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公平感,分析影響學生公平感的可能因素,並了解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改革想法,從而統整學生觀點並提供建議,以期對後續學習歷程檔案制度以及相關研究的發展有所貢獻。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可歸納以下結論: 一、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公平感可分為資源、規則、資訊、機會與風險五類。其中,資源與規則是最多學生採用以評價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公平性的標準,次之為資訊、機會,最少則為風險。 二、學生評價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公平性時傾向多面向考量,並且有所側重。 三、學校、性別,以及學習歷程檔案上的表現和學業成就等因素,會影響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公平感。與之相較,不同階級學生在各面向公平性上的評價則趨於一致。 四、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的改革建議,分作支持與緩辦兩派。 根據上述發現,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以提升學生公平感與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公平性: 一、增加主管機關與高中端的合作,強化學校與額外資源支持。 二、重新檢視目前一、二階制度設計,或更多授權予各科系決定。 三、針對二階資料審查制定並公布更加明確的章程與資訊。 四、強化學習歷程檔案與教育體系之間的連結,並放寬內容大小的限制。 五、分散單一學測考試失敗的風險。 六、多方面檢視學習歷程檔案公平性,並納入學生想法、予以回應。Item 以國家安全之名?2012 年後香港教育的(去)政治化、安全化與霸權:通識科教科書內容分析(2024) 郭宇亨; Kwok, Yu-HangItem Jane Roland Martin女性主義教育思想重探(2024) 許晏綾; Hsu, Yen-Ling本研究主要透過詮釋學方法,探討Jane Roland Martin的女性主義教育思想,包括Jane Roland Martin的學術經歷背景及轉變,以及探究其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及對當代女性教育家的分析及批判,並透過其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概念,包括性別敏銳教育、學校之家、文化財富等概念,進行評析及討論。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在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步驟,並進行國內文獻初探。第二章則說明Jane Roland Martin的生平經歷、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承繼與啟蒙以及其發展。第三章則探究其對不同女性教育思想家的思想的再詮釋。第四章以Jane Roland Martin 女性教育思想的拓展,包括學校之家、文化財富等概念,並進行評析。第五章結論提出本文的結論以及後續研究建議。經過本研究,Martin在轉向女性主義研究後,對傳統教育理論有諸多批判,認為女性在教育領域幾乎被忽略。所以Martin主張,應重視女性經驗、情意的學習、家庭教育等內容,而後她也以這些主張,持續拓展出學校之家(schoolhome)、文化財富(cultural wealth)等內容的相關著作。其中更包含了性別敏銳教育、3C教育、教育-性別系統等這些Martin教育理想的說明。而經過對Martin女性主義教育思想的重探,研究者發現Martin對現代教育有下列貢獻,包括(一) 分析教育與性別的關係、(二)說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三)重視教育的全面性、(四)對教育場域的再構等內容。從上述能看出Martin的女性主義教育思想持續延伸,並越加完善,使得範圍涵蓋學校、家庭、社會、國家,也可從中看出Martin對性別意識、教育實踐和文化財富保護的重視。Item 碩士生學習歷程社會化之研究(2024) 林仲威; Lin, Chung-Wei因大學學歷貶值使業界提高徵才門檻,造成許多大學生為了就業而選擇讀碩士班,故攻讀碩士已成為臺灣社會趨勢,但是碩士生在研究所學習歷程裡,學習困難對其壓力極大,所以因應策略在碩士生學習困難應對上有重要性,而社會化相關理論,有助於探討碩士生的學習過程,涵蓋碩士生在研究所面臨的學習困難,以及擬定因應策略去應對學習困難,因此本研究選擇以有關社會化的理論去探討碩士生學習歷程。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有以下四個目的:壹、對碩士生就讀研究所的期盼還有動機進行探討。貳、對碩士生於研究所學習歷程裡,所碰到的困難進行探究。參、理解碩士生為了應對學習困難,所使用的因應策略。肆、對於碩士生學習過程社會化帶來影響的脈絡因素進行分析。本研究選擇某所大學的教育研究所作為研究場域,並挑選該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碩士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所選擇的研究法為質性研究法,且經由文件分析還有半結構訪談去蒐集資料。依照對資料的分析,歸納下列五點結論:壹、碩士生就讀研究所的動機還有期望主要為功利性考量,其次為學術研究考量。貳、對英文資料的理解、指導教授針對論文的不明確指引,還有由於疫情產生的影響或系所研究重心而捨棄論文題目,為碩士生在研究所學習的主要困難。參、打混策略常用來應對作業、變通性策略常用在論文撰寫,至於順從策略是碩士生學習時最常運用的策略。肆、尊重教師的社會期望和研究所教師的教學方式係對碩士生學習帶來影響的主要社會脈絡。伍、碩士生論文常受到大學制度影響,至於碩士生在大學所學知能、在學校的教學經驗,以及研究所教師所設計的課程常對碩士生作業撰寫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