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Item 104至108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高中職組男聲合唱指定曲研究(2021) 黃世寧; Huang, Shi-Ning本研究共有五章,係以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高中男聲合唱之指定曲適切性為研究議題,並同時從理論、分析和實務三個向度切入進行的研究。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一直是各級中小學音樂團隊展現學習成果與互相觀摩的指標性舞台,而研究者自106學年度起因曾有許多機會隨國立新竹高中男聲合唱團參與音樂比賽,在過程中不僅對高中男聲的聲音表現印象深刻,更有感於比賽指定曲不但是比賽中重要的評判規準,更為合唱的教學現場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教材資源。指定曲的數量隨著比賽逐年辦理而累積,內容和素材也呈現顯著的轉變。 基於前述之研究背景,研究者接下來將借重第二章「文獻探究」(分為二節)中的學理基礎探討高中男聲的特質與要點,作為指定曲內容分析之依據,並透過歷年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高中男聲合唱指定曲整理,了解指定曲內容的變化;第三章為「104至108學年度高中男聲合唱指定曲內容解析」(分為五節),將近五學年度中的15首指定曲以學年度為單位進行劃分,依照幾項基本且重要的樂曲適切性判斷要素,分析指定曲的內容與特色;再透過第四章之「三位高中男聲合唱團指導教師教學經驗訪談」(分為三節)瞭解指定曲的內容於實際教學情境中的選擇情形,使本研究的廣度更臻完備;第五章之「結論」為本研究綜合理論、分析與實務的探究討論後提出關於指定曲適切性之建議。本研究另含附錄一「104至108學年度高中男聲合唱自選曲」、附錄二「104至108學年度高中男聲合唱參賽隊伍一覽」與附錄三「104至108學年度高中男聲合唱指定曲演唱音域綜合整理」,以供對照相關章節內容參閱。Item 106至109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國中組女聲合唱指定曲研究(2024) 陳安琪; Chen, An-Chi本論文旨在研究106-109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國中女聲合唱的指定曲,透過對變聲期女聲聲音分析的文獻以及對樂曲歌詞及音樂素材的探討給帶團教師作為選曲的參考。學生音樂比賽以促進音樂教學為目的,並鼓勵學生培養團隊合作、提升音樂素養和興趣。為了達到評分的一致性,該比賽規定參賽團隊需依照比賽辦法演唱「指定曲」。從105學年度開始,合唱各類組統一指定曲為三首,參賽隊伍可從中自由擇一。研究者自107學年度指導新竹培英國中女聲合唱團參與音樂比賽,親臨現場看到不同團隊的表現後,更加體會到指定曲作為評判標準的重要性。基於前述之背景,研究者將在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方法及限制」,指出指定曲在音樂比賽中的定位,並將針對文獻和樂曲進行分析作為方法來研究106-109學年度的國中女聲合唱指定曲;第二章為「文獻探究」,藉由學者對於國中女聲音色特質與音域發展的論點,瞭解該階段少女因受變聲期影響所經歷的變化,另外透過整理歷年國中女聲合唱之指定曲,歸納出樂曲內容的變化;第三章為「106至109學年度國中女聲合唱指定曲內容分析」,將該年度區間的12首指定曲以學年度進行劃分,分節討論創作者背景、歌詞及曲式、旋律及音域、調性及和聲、速度及節奏、力度、織度及伴奏,並依以上要素對曲目進行整體上的評估;第四章的「結論」依據前一章對曲目的分析結果,提出建議並衡量該年度指定曲的是否符合該年齡之發展階段。本研究另含附錄一「80至109學年度國中女聲合唱指定曲」、附錄二「80至109學年度國中女聲與其他類組重複之指定曲」、附錄三「106至109學年度國中女聲合唱比賽自選曲」以供相關章節對照參閱。Item 106至109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國中組男聲合唱指定曲研究(2022) 張汝佩; Chang, Ju-Pai研究者自88學年度起於國中任教,103學年度開始接觸國中組男聲合唱比賽,106學年調至台中市崇德國中創立男聲合唱團服務至今,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一直是各級中小學音樂團隊的重要舞台,綜觀近年來音樂比賽國中男聲合唱組的參賽情形,隊伍雖比國中組女聲少,但仍維持一定的數量與好表現。從民國八十年開辦至今,隨著指定曲目數量逐年累積,指定曲的曲目也逐漸出現變化,音樂比賽每學年度提供的指定曲目是否對於國中階段男聲在聲音發展與音樂學習經驗能給予正向影響,研究近四年之比賽指定曲是本論文欲探究的研究議題。本論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為「緒論」,分為二節:分別就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方法、研究限制進行說明;第二章為「背景探究」,分為二節:首先了解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合唱組指定曲制定辦法,再回顧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男聲合唱指定曲,第二節為四位國中男聲合唱團指導教師經驗分享;第三章為「106 至 109學年度國中男聲合唱指定曲」,分為四節:分別以學年度為單位,依序針對最近四年每學年度的三首指定曲音樂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以樂曲分析為主體,先介紹作詞、作曲、編曲者、歌詞翻譯與歌詞內容釋義,再分析樂曲結構與音樂內容:包含各部音域、創作背景、樂曲的架構與重要動機分析,及了解各聲部關聯與力度設計。第四章是研究者對於「106 至 109學年度國中男聲合唱指定曲」的結論與建議,期許未來有更多國中男聲合唱的指定曲與適合男聲合唱的教學內容。本研究含附錄一「106至109學年度國中男聲合唱比賽自選曲」。Item B. Reimer「美感教育」與D. J. Elliott「實踐哲學」立論分析之研究(2009) 何育真; Ho Yu-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B. Reimer「美感教育」與D. J. Elliott「實踐哲學」立論之緣起背景、發展與立論之核心概念,以及兩種哲學派典間的思辯與批判,從中分析「美感教育」與「實踐哲學」立論之價值性與差異性,因此,音樂教育哲學文獻是本論文資料研究之主要來源,目的在探究音樂教育的本質與價值;此外,Reimer與Elliott將音樂教育哲學所探討的範圍涉獵到「權力」、「意識型態」、「社會正義」等議題,所以批判教育學文獻是本論文中另一個輔助資源,作為提供與Reimer及Elliott的立論之間關於「政治」議題的對話,最後就台灣未來學校音樂教育的實踐方向提出具體建議。本研究採取理論分析法,針對研究議題作深入剖析,依研究目的與研究結果發現,將本研究獲得結論分述如下: 一、「美感教育」哲學在1970年代是全盛期,Reimer「美感教育」思想之來源包括: Langer, Meyer, Mursell, Broudy, Leonhard& House, Schwadron等人,Reimer提出「美感教育」之後,北美音樂教育界中認為音樂對人文素養與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1980年代中期,批判「美感教育」哲學最為激烈的為Elliott,Elliott「實踐哲學」思想之來源包括:Sparshott, Dennett, Csikszentmihalyi等人,Elliott提出「實踐哲學」之後,北美音樂教育界更加重視教育中變動的脈絡議題。 二、Reimer「美感教育」的立論可以分成五個核心概念,包括「協同合作」的哲學、「美感的體驗」、「美感認知」、「音樂智能理論」、「課程模式」;Elliott「實踐哲學」的立論可以分成五個核心概念,包括「整合性的」與「反省性的」哲學、「音樂的體驗」、「音樂認知」、情境中的「音樂製作」與「音樂聆聽」、「課程理論」。兩人的論述足以提供音樂教育者從事教學實踐時的參考。 三、「美感教育」與「實踐哲學」兩個派典經過相互思辯之後,研究者發現它們各有其價值性,可並行不悖。音樂教育實踐時需兼具「美感教育」與「實踐哲學」的思維,才足以反映社會多元文化的價值觀,進而達到整合性的學校音樂教育目標。 四、本研究從音樂教育實務的三個基本議題去比較兩人之立論:(一)我們為何要教導音樂:Reimer主張音樂教育主要在於從聆聽中去加深人們情感生活的體驗;Elliott主張動態的多元音樂課程可以使學生達到「自我實現」的價值。(二)我們需要教導什麼音樂:Reimer主張要教導音樂的內涵要素,也就是要教導「內在認知」;Elliott主張「音樂製作」與「音樂聆賞」的教學應包含多面向的層面。(三)我們應該如何教導音樂:Reimer主張普通音樂課程計畫與特殊音樂教育課程計畫要並重以及實行;Elliott主張要反思性地去實行「音樂課程即是實驗課程」。 五、Reimer「美感教育」與Elliott「實踐哲學」的立論與批判教育學論述,對於台灣未來學校音樂教育實踐的重要蘊義為:(一)音樂教育主要在於從聆聽中去加深人們情感生活的體驗,這需要一種「內在認知」的深化教學;在動態的多元音樂課程中,教師亦應運用各種「音樂挑戰」方式以激發學生多元的「音樂素養」;(二)音樂內涵須以非語言的情感投注超越語言的「概念化教學」;「音樂製作」與「音樂聆聽」的教學應包含多面向的層面;(三)音樂教師除了規劃普通音樂教育課程,也要注重對音樂有較高層級學生認知的需求;因此,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要具有反思性,才能幫助學生提昇「音樂素養」的層級。(四)音樂教師需對傳統音樂教育的實施提出質疑與反省;(五)音樂教師需以多元的「星叢式」(constellation)論述方式解說音樂作品;(六)音樂文化必須自律,不能被「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所宰制;(七)個人應經由批判的反向思考能力以建立對音樂教育的價值觀。 關鍵字:B. Reimer、D. J. Elliott、美感教育、實踐哲學、音樂教育哲學、批判教育學Item 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融入團體鍵盤視奏教學之行動研究(2024) 張秀慧; Chang, Hsiu-Hui本研究以Gordon音樂學習理論為基礎,設計適合團體鍵盤班之視奏教學活動,透過活動實施,探討學生視奏時之音高、節奏、視奏即興等改變狀況,並在教學設計、學生學習與教師省思中進行修正與再造,以作為未來研究參考。本研究為行動研究,四位國小六年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教學實施共三循環十二堂課,評量包含前測及每一循環結束後評量共四次,研究工具包含視奏評量表、教學設計、觀察紀錄表、教學日誌及學生訪談紀錄表,研究資料以質性編碼、描述性統計與皮爾森相關係數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Gordon音樂學習理論有助於視奏之音高、節奏與視奏即興等教學活動設計 。 二、音高部分,學生的高音表現優於低音,故視奏時應加強低音訓練。 三、節奏部分,學生在大/小分拍表現優於分割拍/延長拍,所有學生4/4/拍成績皆有進步。 四、學生視奏時之音高表現優於節奏。 五、學生們在視奏即興部份,和弦判斷與固定拍表現皆有進步,固定拍表現優於和弦判斷。 六、學生達到視奏即興進步所需要的學習時間長度不一,教學者應善加觀察學生差異並輔以適當教學計畫。 七、團體學習方式有助於視奏教學活動。 最末,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教學設計、視奏測驗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Gordon音樂學習理論應用於幼兒音樂活動之個案研究(2020) 胡宸瑋; Hu, Chen-Wei本研究旨在探討二至三歲孩子參與運用Gordon音樂學習理論所設計之幼兒音樂活動期間,其音樂表現與參與度變化情形,及父母對活動的參與度與看法和教師所遇之挑戰。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選取使用Gordon音樂學習理論為基礎的Music play教材內容及研究者自編音樂素材,課程活動以歌唱為主,肢體律動、個別音高、節奏型與樂器道具等為輔,設計並實施以Gordon音樂學習理論為基礎自編之音樂活動,透過觀察、問卷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經過幼兒音樂課程活動與回家聆聽課堂音樂檔,參與活動後孩子的音高、節奏整體表現方面均有提升。 二、團體活動與個別活動能刺激不同個性與音樂能力的孩子。 三、幼兒天生具自發的音樂行為,對課堂音樂越熟悉越能產生更多回應與互動。 四、父母對音樂活動的看法和參與度與孩子於課堂中的表現具有相關。 五、音樂活動與課後素材能幫助父母增加家中音樂播放的次數、頻率及類型,並營造更豐富的音樂環境。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進而提供幼兒音樂教育者、研究者進行未來教學與研究之參考。Item Reger, Max “Lose Blätter” Op.13之演奏詮釋(2012) 李函瑾; Han-Ching Lee前言 闡述筆者選擇雷格作品的動機 第一章 概述作曲家生平事蹟 第二章 探討樂曲特色與樂曲結構 第三章 分析樂曲之樂句、段落以及探討其演奏詮釋 第四章 結語Item Singin' and Dancin' in Hollywood: The Role of Music, Song, and Dance in the Movie Musical(2009) 陳美如; Elizabeth WozniakDespite the public fascination with the film musical,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academic pursuit of its music. Frequently, the musical numbers are the highlights of these films, and they can function as a means of non-verbal expression and a manifes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 It 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dance, and the language of cinema (particularly camera angle and editing) that these issues are examined, and upon conclusion, it is hoped that greater academic attention may be given 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se elements. The prime examples for this analysis are two musical numbers: the “blues” sequence in the An American in Paris Ballet from An American in Paris (Vincente Minnelli, 1951), and the solo dance scene in Singin’ in the Rain (Gene Kelly and Stanley Donen, 1952). Both films were made during Hollywood’s “Golden Age,” and are centered around song catalogues of specific composers; George and Ira Gershwin in the case of An American in Paris and Arthur Freed and Nacio Herb Brown for Singin' in the Rain.Item 七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的發展與變遷(2005) 陳嘉文Item 三套鋼琴系列教材之音樂創作內容分析研究(2020) 游季庭; Yu, Ch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芬貝爾基礎鋼琴教程》、《美啟思成功鋼琴教程》與《好連得成功鋼琴教程》之音樂創作內容,以內容分析為研究法,分析與比較各套教材《鋼琴教本》及《鋼琴樂理》以音樂要素進行「作曲」與「即興」之編排進程與比例。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 《芬貝爾》《鋼琴教本》的音樂創作內容皆為即興,「旋律」占最多,「和聲」次之,編排上由淺入深,「其他音樂要素」之運用則較少且不連貫;《鋼琴樂理》即興比例較高,作曲和即興皆以「旋律」占最多,編排能循序漸進,而作曲於各音樂要素之運用上內容相對較少。 二、 《美啟思》《鋼琴教本》的音樂創作內容以即興的比例較高,「旋律」占最多,僅針對調性之內容循序漸進的編排,無「其他音樂要素」之運用,作曲運用的音樂要素則較缺乏系統性;《鋼琴樂理》以作曲的比例為高,「旋律」占最多,編排進程能由淺入深,即興所運用的音樂要素則較少。 三、 《好連得》《鋼琴教本》的音樂創作內容皆為即興,運用之音樂要素以「旋律」占最多,針對音高與調性之概念編排上循序漸進,「其他音樂要素」之運用則較少;《鋼琴樂理》以作曲的比例較高,運用之音樂要素以「節奏」占最多,然「節奏」與其他各音樂要素之編排皆較缺乏系統性。 四、 三套《鋼琴教本》之作曲比例較低、編排進程較不連貫,即興之比例皆相對較高,以「旋律」占最多,編排較具系統性,又以《芬貝爾》內容最豐富;三套《鋼琴樂理》即興比例較低且編排上較無連貫,《芬貝爾》和《美啟思》之作曲內容編排能夠由淺入深,音樂要素之運用以「旋律」比例最高,又以《美啟思》之內容最豐富。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材設計者、教材使用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三組小品集:巴哈 六首《小前奏曲》BWV 933-938、舒曼《森林情景》、巴爾托克《羅馬尼亞聖誕讚歌》(2013) 李虹靜; Hung-Ching Lee鋼琴演奏是一門極為深廣的藝術,眾多的作曲家及汗牛充棟的樂曲,希望從巴洛克、古典浪漫及現代樂曲中各選一組鋼琴作品作為演奏及研究的素材,從中探究背景、風格及詮釋。首先從巴哈《小前奏曲》的研究,由於我對從小就熟練的巴洛克樂曲,因此期望從結構、和聲、對位各個層面深入地瞭解,而進入不同的層次。第二部分,舒曼的《森林情景》可以概括他的音樂風格,舒曼音樂的文學性、故事性、抒情性以及和聲對位的風格,都在曲集中表露無遺。這個曲集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浪漫派音樂,其性格小品風格、調性的多變、不協和及半音的應用都是典型的浪漫派風格。透過研究過這個曲集,使得我更能掌握與詮釋浪漫派音樂。最後,巴爾托克的《羅馬尼亞聖誕頌歌》的音樂風格,對我是個全新體驗。研究巴爾托克的音樂觀念,有助於瞭解他的音樂、甚至廿世紀音樂的一部分。Item 不同知覺學習風格高中生對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形式偏好之研究(2012) 劉哲伶; LIU, CHE LI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高中生對「文字」、「圖片」及「影片」結合音樂與旁白之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的偏好情形,同時探討不同呈現次序對偏好所產生的影響,並且分析聽覺、視覺、動覺、混合知覺及三種知覺皆弱等學習型之高中生,其在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形式偏好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研究者改編之「知覺學習風格量表」與自編之「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形式偏好量表」為研究工具,搭配「文字」、「圖片」及「影片」形式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蒐集相關資料。研究對象是採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天空高中(化名)之六個班級共272位學生參與本研究並填寫兩份量表,有效回收之量表為220份,回收率達80.9 %。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高中生對「文字」、「圖片」及「影片」三種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形式之偏好程度皆傾向喜歡,其中最喜歡「影片」形式。 二、「文字」、「圖片」及「影片」形式的教材呈現次序組合不會影響高中生對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之偏好程度。 三、高中生的知覺學習風格對三種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形式的偏好程度,會產生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音樂教學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做為音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音樂欣賞教材的參考依據。Item 中國詩詞空間意境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中的實踐(2011) 林岑陵; Tsen-Ling Lin本論文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探討、分析中國詩詞中形成空間意境的方法。第二個部分以構成空間意境方法的概念為切入點,觀察分析近代音樂作品中空間意境的呈現。第三個部分以作品的實例作為運用中國詩詞空間意境的概念在我音樂創作中實踐的佐證。 本文首先闡述意境組成的要素,探討以「方向的對比」、「山水的對比」、「景物高下的對比」、「數量多寡的對比」形成空間意象,分析以蒙太奇手法建構出「空間的擴張」、「空間的凝聚」、「空間的轉向」、「空間的深度」、「空間的改造」、「空間的簡化」。再以上列各論點的概念,觀察分析近代的音樂作品。更進一步以筆者的作品之實例,作為實踐中國詩詞空間意境概念的佐證。Item 中小型演唱會音響工程規劃與再進化之探討(2020) 李鴻松; LEE, Hung-Sung隨著電子樂器的運用日漸廣泛,音響工程對於音樂表演的整體呈現有關鍵影響。本研究以中小型演唱會為主,設計與進行音響工程規劃。首先,以論文說明樂團演出之音響需求與配置、舞台音響工程常用方案、以及舞台音壓過大對樂團演出與觀眾聆聽感受的干擾。為達到演唱會之音響需求並降低音壓,本研究使用音箱模擬(cabinet simulator)、前級放大(pre-amplifier)、與樂手耳內監聽(In ear monitor)為優化與解決方案。接著,本研究聘請樂團實際演出一場中小型演唱會,包含電吉他、電貝斯、爵士鼓、Keyboard、以及主唱之演出配置,使用前述方案為音響工程規劃,並同時進行現場收錄音為畢業製作,讓觀眾實際體驗,印證論述本研究方案之可行性與優點。最後,本研究綜述此方案在提升演唱會整體呈現、收錄音工程、以及現場調校等層面都有更理想的效益。本研究為中小型演唱會音響工程提出整體規劃實例與再進化之建議。Item 中等學校音樂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師資生學習滿意度與授課教師之建議(2024) 張淨淳; Chang, Ching-Chun本研究旨在瞭解中等學校音樂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實施現況,以問卷調查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修習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學習滿意度,並透過訪談瞭解《教師專業素養暨課程基準》頒布後,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授課教師之相關建議,最後綜整歸納論述我國中等學校音樂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實施現況。研究結果如下:一、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開設情形1. 學分數以最低門檻之規劃占多數。2. 課程開設趨於多元,少數學校採跨課程整合規劃科目。二、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修習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之學習滿意度情形1. 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修習教育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屬「普通」程度。2. 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修習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專門課程之學習滿意度屬「普通」程度。3. 不同背景變項之藝術領域音樂專長師資生在學習滿意度上無顯著差異。三、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授課教師之相關建議1. 教師認為學用落差的現象觀察是可被預見的,師資生仍需透過教育實習、兼課等累積實際教學經驗,從而獲取實務相關知能。2. 教師認為衝堂問題難以解決,需要學校各單位評估與討論,且不同的套配措施都有其優點以及需克服的難題。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師資培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中等學校音樂教師對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之設計需求研究(2005) 林佳儀摘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中等學校音樂教師編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情形,並分析音樂科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的人本設計原則及適性化特質。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者自編「中等學校音樂教師對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之設計需求調查問卷」,選取二十位「有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和「無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現職中等學校音樂教師,以實機操作【Show 3D】和【編輯手】兩套軟體的方式填答。問卷調查結果之統計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同質性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重複數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方式。研究結果發現: 一、「有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教師最常遇到的困難是製作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過程費時費力,而「無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教師表示無法進行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最大因素是任教學校之設備不足。 二、「有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與「無自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材」的教師對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之設計需求看法一致,在學習設計上,線上示範教學比內建精靈教學受肯定;在螢幕設計上,文字類的功能按鈕設計比圖案類的功能按鈕設計評價高。且教師一致期望軟體能提供與音樂科內容相關的多媒體資料庫、及能接受各種不同格式之音訊檔案等兩項適性化特質。 本研究建議教育主管單位編列預算,設置音樂科多媒體電腦教學設備,及增加教師研習課程的軟體種類。同時建議軟體研發單位能在多媒體教材編製軟體中增加樂譜及動態影像資料的製作與編輯功能,以符應音樂科實施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的需求。Item 中等學校音樂跨領域課程之個案研究(2022) 簡君儒; Chien, Chun-Ju本研究旨在探究中等學校音樂跨領域課程方案之設計內容與實施啟示,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從多次參與「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的學校中,選擇臺北市立五常國中音樂跨域「製琴‧傳情」課程方案教師群,以及臺北市立永春高中音樂跨域「吹響民主與人權的號角:悲慘世界」課程方案教師群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自編之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訪談參與課程方案的教師群,並分析其跨域課程方案相關文件。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中音樂跨域「製琴‧傳情」課程方案是因「一人一樂器」的教育願景而開始,由生活科技教師邀請音樂、理化教師進行跨域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包含四弦琴的製作、樂器發聲的原理以及四弦琴的彈奏。 二、國中音樂跨域課程方案因有學校行政協助跨領域學科的課堂連排,以及跨域教師群的共同備課與協同教學,得以克服課程進度實施與跨域知識學習的問題。 三、高中音樂跨域「吹響民主與人權的號角:悲慘世界」課程方案是欲以「人權議題」融入學習而開展,由音樂教師邀請英語文、公民與社會、歷史、生命教育教師進行跨域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包含音樂劇歌曲演唱、英文歌詞改編以及人權議題音樂劇發表。 四、高中音樂跨域課程方案因有人權議題融入跨域學科,以及跨域教師群的共同備課與協同籌備學年成果發表,得以克服課程內容連結與跨域知識學習的問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中等學校行政單位、跨域課程教師群以及未來欲從事跨域課程相關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之用。Item 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大學音樂系學生人格特質與自我實現之調查研究(2020) 江淑菁; Chiang, Shu-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等教育師資培育大學音樂系學生人格特質與自我實現之現況與關係,及不同背景之人格特質、自我實現差異,使用王秀美與李長燦之「人格特質量表」、楊國樞與陸洛之「自我實現量表」為研究工具,以方便抽樣方式,抽取國內五所大學音樂二至四年級學生,最後回收502份有效問卷,將問卷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如下: 一、 音樂系大學生傾向於「友善性人格」、「外向開放性人格」及「審慎性人格」,「神經質人格」傾向較低。 二、 音樂系大學生「自我實現」為中等偏高程度,其中「造福人群」的傾向較高,「悅納自己」較低。 三、 不同性別、年級及師培資格之音樂系學生於部分人格特質及自我實現達顯著差異。 四、 音樂系大學生整體人格特質與整體自我實現具有顯著相關,其中以「神經質人格」、「友善性人格」與自我實現之「創意審美」達高度相關。 五、 音樂系大學生人格特質能有效預測不同面向自我實現,對「悅納自我」的預測度最佳;「友善性人格」對於不同面向之自我實現皆有一定的預測度。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音樂系大學生、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後續研究參考。Item 中部五縣市國民中學音樂教師 人格特質、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2013) 周嘉彥; Chou Chia Yen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五縣市國民中學音樂教師人格特質、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情形,使用「人格特質量表」、「角色壓力量表」及「工作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以中部五縣市共251所國中之音樂教師代表為對象進行普查,最後回收207份有效問卷,將問卷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部五縣市國中音樂教師人格特質最傾向「嚴謹自律性」人格,其次為「外傾支配性」人格;整體角色壓力為中等程度,其中以「角色衝突」的來源最高,其次為「角色模糊」;整體工作滿意度為中等偏高程度,其中「人際關係」的感受最高,其次為「工作成就」。 二、不同性別、最高學歷、任教年資、教師身分及學校地區之音樂教師在人格特質之「外傾支配性」、「開放性」、及「和善性」人格方面呈現差異。 三、不同年齡、最高學歷、任教年資、教師身分、擔任職務及指導音樂性社團之音樂教師在角色壓力之「角色衝突」、「角色模糊」、「角色過度負荷」及「整體角色壓力」方面呈現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齡、最高學歷、任教年資及學校規模之音樂教師在工作滿意度之「工作成就」、「主管領導」、「人際關係」、「工作環境」及「整體工作滿意度」方面呈現差異。 五、中部五縣市國中音樂教師人格特質、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彼此具有顯著相關。 六、中部五縣市國中音樂教師之「外傾支配性」人格、「神經質」人格、「整體角色壓力」及「角色模糊」對整體工作滿意度具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國中音樂教師、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後續研究參考。Item 丹·佛瑞斯特《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之指揮詮釋研究(2023) 曾煒昕; Tseng, Wei-Hsin本篇論文旨在透過指揮者的角度研究美國當代作曲家丹·佛瑞斯特 (Dan Forrest, 1978-) 於2013年初完成的大型合唱—管弦樂作品《給在世者的安魂曲》(Requiem for the Living)。丹·佛瑞斯特目前為在國際上逐漸打開知名度的中生代作曲家;作為一位全職作曲家,佛瑞斯特至今已有為數可觀受歡迎的各式音樂作品問世;身為一個基督徒,宗教性作品更是佔了他眾多的創作當中的絕大多數,而《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便是其中最傑出且受歡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對此,本文將針對《給在世者的安魂曲》一曲其相關的創作背景、樂章與歌詞安排、樂曲架構,以及樂曲的指揮詮釋等內容進行分析探討。期望透過本文的研究,可將這首藝術性及欣賞價值兼具的傑出當代基督教合唱作品有系統地介紹給廣大合唱音樂與基督教聖樂的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