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980
  • Item
    小說家的靈感泉源:珍.奧斯汀與「橋頓樂集」
    ( 2021) 林貝亭 ; Lin, Pei-Ting
    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筆下的女性角色以音樂才華著稱,她的小說也充滿著生動的音樂場景。她筆下的文字源自於她的現實生活:她是一名業餘音樂愛好者,她對音樂的熱情持續了一輩子,她珍藏的八冊「橋頓樂集」(Chawton Collection)是最好的證明。這些樂譜形式不一,有的是現成的印刷譜,有的是珍.奧斯汀親手謄寫的手抄譜,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源讓今人得以一窺這位小說家真實的音樂世界。  珍.奧斯汀擅長彈奏鋼琴,橋頓樂集主要以鍵盤樂曲和歌曲兩大樂種構成,都與鋼琴相關,樂曲內容不只反映出英國鋼琴正值急遽發展的歷史背景,也展現出英國音樂舞台多樣化的風貌。樂曲的收錄來源廣泛,有義大利莊歌劇,也有歡樂花園的流行歌曲,有輝煌的軍隊進行曲,也有家庭聚會用的小型舞曲;廣納百川、雅俗不拘。此外大量的鍵盤原創曲目,也見證了倫敦鋼琴樂派在鋼琴工業的帶動下乘勢興起。這些樂曲,尤其是歌劇選曲,其相關的戲劇內容和珍.奧斯汀的小說有許多共通性,珍.奧斯汀顯然將其作為小說創作的原型。橋頓樂集不只為珍.奧斯汀提供日常音樂消遣,也是她寫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 Item
    探討斯特拉溫斯基《D調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組曲》和《嬉遊曲》
    ( 2022) 花苾茲 ; Hua, Pi-Tz
    伊果.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的《D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931年,這首樂曲是斯氏第一次為小提琴創作協奏曲。斯特拉溫斯基本人並不會演奏小提琴,這使得他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觀點來思考,以較不常出現的技巧、非小提琴正常的演奏方式(anti-violinistic)來創作。從《D調小提琴協奏曲》開始的十年間,斯特拉溫斯基與小提琴家杜希金(Samuel Dushkin, 1891-1976)密切合作,兩人從斯特拉溫斯基的芭蕾舞劇、歌劇、鋼琴作品中選曲,為小提琴與鋼琴改編了多首二重奏作品並且巡迴演出,為小提琴的聲響和演奏技法開創一個新的格局。這些二重奏曲目包含1932年改編自芭蕾舞劇《仙女之吻》(The Fairy’s Kiss, 1928)的《嬉遊曲》(Divertimento),以及1933年改編自芭蕾舞劇《普欽奈拉》(Pulcinella, 1920)的《義大利組曲》(Suite Italienne)。斯特拉溫斯基的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 period)為1920-1951年,他的小提琴作品大多是這個時期的創作。在這三十年間,斯特拉溫斯基試圖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創作,音樂風格冷靜、簡約。最重要的是,斯特拉溫斯基運用二十世紀的創作手法來重新詮釋十八世紀的作曲形式與作品,保留巴洛克時期的特色並且巧妙地加入新穎的音樂元素。本篇論文將簡述斯特拉溫斯基的生平、時代背景、音樂風格,以及小提琴作品,進而針對《D調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組曲》、《嬉遊曲》的創作背景做研究,並且深入了解這三部作品的樂曲結構和演奏詮釋。
  • Item
    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
    ( 2021) 丁莉齡 ; Ting, Li-Ling
    從巴洛克數 低音時代演進到古典時期,大提琴逐漸從支撐低音的樂器轉變為獨奏樂器,大提琴奏鳴曲在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筆下奠定 重要的意義,貝多芬使大提琴在這樣的室內樂形式中有更多發揮的空間,無論在 演奏音域、技巧、角色平衡上都有著與過往的作曲家顯著不同之處,也成為大提 琴奏鳴曲受到後世作曲家重視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以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之內容為主軸,以宏觀的角度從貝多芬時代大提琴的發展與演進、貝多芬對大提琴演奏的影響與推展,探討大提琴在貝多芬手中技巧與地位的改變;並透過古典時期奏鳴曲的發展歷史,了解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的樂曲形式內容與意涵;而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分屬貝多芬生平的第一、二與第三風格時期,經由音樂作品內容的探索,從而瞭解在大提琴奏鳴曲中,貝多芬各時期創作風格的體現。最重要的部分,以演奏者的角度討論樂曲的架構及內容,提出演奏詮釋上個人的觀點,並在樂譜版本比較中,對「手稿」、「初版樂譜」之細節有更多的了解與探討。期望能將本文各面向的探就作為演奏詮釋上的基石,理論與實作間彼此相長,交相輝映。
  • Item
    普羅科菲夫《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與《降B大調第七號鋼琴奏鳴曲,作品83》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
    ( 2021) 陳姿吟 ; Chen, Tze-Yin
    普羅科菲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非常重視鋼琴作品的創作,也是非常特別的一位二十世紀音樂家。尤其,他獨樹一格地將注意力集中於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更是二十世紀作曲家中所罕見者。他的鋼琴曲種涵蓋廣泛,而他的九首鋼琴奏鳴曲更為鋼琴作品中的經典曲目,充分地呈現出他作品風格的特質及前後期風格的轉變。普羅科菲夫所自述的五種創作風格,包含古典風格(classicism)、抒情風格(lyric element)、怪異諷刺風格(an element of either grotesqueness, jesting, or mockery)、觸技風格(toccata or motor element)與新穎風格(innovation),皆充分地運用於他的鋼琴奏鳴曲之中。《第一號鋼琴奏鳴曲》為普氏學生時期的作品,是九首奏鳴曲中少數的單樂章的作品,音樂風格承襲後期浪漫風格,旋律抒情線條綿長,大量使用四音動機;《第七號鋼琴奏鳴曲》有三個樂章,似乎在表現出戰爭時的痛苦心境,三個樂章有著不同的性格,情緒張力及對比強大。此詮釋報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普羅科菲夫生平,概略介紹他的創作風格及九首鋼琴奏鳴曲;第三及第四章先後介紹《第一號鋼琴奏鳴曲》與《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曲式分析、音樂特質與演奏詮釋;第五章為兩首樂曲的比較,以旋律、調性、節奏、織度方面著手進行探討;第六章為結論。期許此詮釋報告對想了解普羅科菲夫早期與晚期風格的讀者有所幫助。
  • Item
    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之研究與詮釋探討
    ( 2021) 陳俐如 ; Chen, Li-Ju
    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作曲家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被譽為「德國三B」之一,與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和路特威希.封.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並陳,為德國音樂鮮明的表徵。布拉姆斯是絕對音樂的擁護者與實踐者,音樂形式與風格崇尚莊重的古典樂派,堅守客觀保守的古典主義精神與絕對音樂的立場,是浪漫樂派保守勢力中的最後復古者。本論文分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布拉姆斯之生平與作品概述、第三章:《G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四章:《A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五章:《d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分析與詮釋、第六章: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之整合探討、第七章:結論,等七章來進行研究探討;先以布拉姆斯的生平與作品概述作為開端,並探究其音樂特色。接著針對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作樂曲結構分析,再依個人觀點論述其詮釋方式。最後,將上述研究內容進行總整理,歸納出個人結論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