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德國包浩斯文化遺產發展之探究(2014) 王思宇; Wang, Szu-Yu二十世紀初,包浩斯學院於德國威瑪成立。作為現代化潮流中最重要的工藝與美術學院,包浩斯試圖追求藝術與技術上的新統一,同時透過新技術與新材料,為工業社會創造了新的建築與設計語彙,並在全世界刮起一股極簡旋風。另一方面,包浩斯學院最初從威瑪發跡,歷經在德紹的壯大與柏林的凋零,在這個三個城市均留下了為數不少的文化遺產。這些與包浩斯人有關、並帶有強烈實驗性的作品,深深影響了現代社會對於工藝設計與設計教育的看法。 本研究試圖從包浩斯相關的歷史資料著手,採取歷史研究與文獻分析的途徑,分析當代在威瑪、德紹與柏林三個城市的包浩斯文化遺產發展。作為現代主義的重要代言人之一,包浩斯在威瑪與德紹的眾多建築已在1996年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本研究從博物館學的角度切入,主要探討威瑪古典文化基金會、德紹包浩斯基金會與柏林包浩斯檔案館這三個包浩斯資產管理單位,如何透過展覽與教育計劃,以運用這些遺產作為向大眾傳達訊息的媒介。另一方面,將包浩斯的文化遺產導入觀光的行銷策略,以開拓其在文化觀光上的縫隙市場,透過觀光的經濟利益使其維護保存遺產的使命能夠存續。Item 歐洲流行音樂節–基於現象學之觀光體驗研究(2014) 沈玟均; Wen Chun Shen此為一個藉由站在旅遊者的角度,對參與流行音樂節慶的旅遊體驗所進行探討的研究論文。本研究將援用詮釋現象學研究法,欲呈現臺灣遊客是如何論述自身對於節慶活動,重構岀特定現象所指涉的本質意義。本研究源自近年新型態的旅遊概念,現代人逐漸開始強調以自我感受為主體之旅遊體驗,由原本規格化、統一化的觀光消費,逐漸轉為以精緻化、個人風格取向之消費模式。觀光是為全球發展最為興盛之產業,更是現代人生活無可或缺的休閒方式,「體驗式觀光(experience tourism)」所透露出的表意訊息,猶如在宣示過去集約式的傳統觀光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人所欲追求的愉悅;而對於旅遊品質的要求,顯然早已不在有形商品之上。現代旅遊轉而向強調消費最初的本質,亦是指人的五官所接受的整體感官經驗,因此,體驗式經濟的崛起勢必帶來觀光旅遊型態轉移。 本研究以「經驗」為主幹,首先以文獻回顧的方式,追溯以往學術界上對於音樂觀光、節慶活動、流行音樂文化等議題上的剖析,再以陳述近年於歐洲盛行的觀光活動:戶外大型流行音樂節為研究主題,探討九位臺灣人至歐洲參與流行音樂節之旅遊體驗的學術之作。在研究方法的部分,筆者將以詮釋現象學的角度,並採用深度訪談及經驗探究的方式,針對包含研究者本人與其它八位曾赴歐參與音樂節的台灣人,以一至二次的深度訪談,帶引受訪者分享、描述其所經歷的音樂節觀光體驗。此研究呈現岀這九位研究參與者係如何描述其在歐洲的音樂旅行經驗,以及其背後關乎生活世界的意義架構又是如何堆砌而成,最後研究者發展岀四個面向和議題來分述、歸整岀參與音樂節體驗的核心意義之本質。在成果呈現與分析的部分,筆者彙整九位的音樂節體驗相似與相異之處,再分以四個部份:社交互動、文化指涉、個人獲益、象徵意義予以作主題式的論究,總結岀九位流行音樂愛好者持著音樂現場表演的高度熱愛,對於歐洲地區的音樂節慶擁有著偌大的憧憬和響往,行前須先克服歐洲旅遊高額的旅行開支和耗時的旅程,為的便是得到親身實境音樂節的感受。雖然九位研究參與者在身份、職業、個人特質、教育等方面有些許的差異,但從研究中發現,臺灣旅客的歐洲音樂節經驗幾乎都被給與高度正面的評價,並且將之比作是一段需要切身經歷才能體會、收穫滿載且獨一無二的珍貴回憶。Item 臺灣赴歐青年志工之旅遊實踐與反思現代性研究(2011) 林湘蘋; Lin Hsiang-Pin本研究以臺灣國際志工生活在歐洲的居遊敘事為縱軸,並且運用認真休閒(serious leisure)、移動性(mobility)與反思性(reflexivity)之觀光休閒及社會學論述為橫軸,以交疊鋪陳出當代臺灣青年跨國移動當志工的現代性意涵。本文除了從認真休閒及跨國移動的面向切入探討臺灣赴歐志工旅行經驗,同時亦分析其透過在地居遊實踐所形構與體現的「歐洲感」(sense of Europe)。研究的取徑採質性訪談為主、文本分析為輔,除了以10名曾經居遊歐洲的臺灣青年志工為主要報導人,亦將國內三本與歐洲志工經驗相關的書籍納入資料分析的範疇內,以與訪談所得內容相互補足及參照。 近年來,臺灣青年以志工身分從事的跨國旅行活動逐漸蔚為潮流,無論是參與各個非營利組織的服務團隊亦或大專院校的服務性社團,甚至是自行尋找海外的志願服務機會,青年對於國際志工行動的投入漸增,遂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新興旅遊趨勢。臺灣青年對於志工旅行的熱衷,展現了認真休閒論述所要強調之休閒活動中的積極性意義。在臺灣青年旅人的心目中,志工旅遊不單只是一種放鬆或享樂的過程,從事國際志工居遊行旅的重要意涵在於,他們能以在地人之姿深入當地文化、體驗其特有的「歐洲感」,同時藉此跨國移動經驗,塑造自我與他者、臺灣與國際社會之間的連結網絡,而該社會文化網絡亦成為形構其移動旅行路徑的關鍵來源。此外,在異鄉的志工居遊實踐,也是使臺灣青年成長蛻變的生命儀式,透過歐洲與臺灣生活體驗之間不斷的異己辨證歷程,而產製對於自我以及原生社會的反思動能。上述對於旅行移動與跨國服務的意義探討,正是本研究的主要貢獻所在。 藉由對國際志工居遊行旅的分析,本研究欲呈現觀光研究的跨領域研究面向,並期望臺灣赴歐青年志工的旅遊現代性論述能在臺灣作為亞太現代性之相關議題上,提供另一視野的理解觀點與個案研究。Item 文學觀光意象的探討:英國莎翁故居之個案研究(2011) 黃雅惠; Huang Ya-Hui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源自於近年文化觀光的蓬勃發展,以及目的地意象在旅遊決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綜觀國內外目的地意象的相關研究,鮮少是針對特殊主題的觀光景點,例如文學觀光,故本研究以莎士比亞故鄉Stratford-upon-Avon作為個案探討,探討文學地方意象以及影響意象型塑背後的原因,期望在文化\文學觀光與旅遊意象的相關研究上做出具體的貢獻。 於研究方法部份,多數的研究是採用量化的途徑擷取意象,並調查意象型塑的影響因素。然而本研究為求深入探討文學地方意象的建構,決定採用質性的途徑,以自由揭露法擷取意象,並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探索意象型塑的原因。於訪談對象的選取,以立意抽樣法尋找各五位英國與台灣籍遊客進行研究的訪談。 本研究第一個部份為文學觀光意象的擷取。結果發現遊客在Stratford感知的意象傾向獨特功能性與獨特心理性的層面,顯示出遊客在文學觀光景點能夠感受到更多不同於一般觀光景點的意象。在獨特功能性的意象方面多與莎士比亞有關,證實莎翁作為型塑Stratford地方意象的重要性;在獨特心理性的意象部份則是由文人所營造出文化與文學的氛圍,以及Stratford城鎮的歷史與都鐸式建築特色所引起的情感意象,由此可知文學觀光景點的意象偏重在文學與歷史文化層面。 本研究第二個部份聚焦於影響文學意象型塑的原因,從「文化距離」、「文學觀光客類型論」與「Baloglu& McCleary個人與激勵因素之意象形成架構」三個主題來探討。結果發現:(一)受到文化距離的影響,英國遊客本身的歷史文化背景,讓他們在Stratford的旅遊體驗有較強烈的文化情感連結,因此對歷史層面的意象有深刻的感觸,相較之下,台灣遊客因為與英國文化距離較遙遠,故無法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更進一步的情感互動,而感受的意象偏向文化商品的層面。(二)從文學觀光的動機和體驗深度兩個構面將十位受訪者分成四類文學觀光客,並分析動機與體驗深度如何影響文學觀光客對意象感知的差異,結果發現遊客主要受到動機的影響,而體驗深度只有有限的影響。(三)在個人因素方面,意象的型塑僅有受到教育背景以及職業的影響。在激勵因素部份,遊客會受到教育資源、影視媒體、旅遊手冊、當地導覽與觀光單位所提供資訊,以及之前旅遊經驗的影響。Item 從《世界城市圖》(Civitates Orbis Terrarum)詮釋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歐洲旅遊的概念(2012) 宋純慧; Sung, Chun Hui《世界城市圖》於1572年至1617年在歐洲的安特衛普(Antwerp)及科隆(Cologne)出版,內容為六大冊的城市圖像,以歐洲城市為主,也包含亞洲、美洲、非洲城市。出版商Georg Braun在第三冊出版時曾說明出版《世界城市圖》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讀者臥遊(armchair travel)。本論文以《世界城市圖》為文本,並以旅行時跨越疆界遇見他者與自我建構的角度來分析《世界城市圖》的圖像內容。 《世界城市圖》的出版見證當時的時代氛圍,世俗的旅遊興起,然而卻也面臨不少的困難,例如因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而引發多次的宗教戰爭,因而圖冊可以充當臥遊用。圖冊內容以歐洲城市為主,許多城市圖像以一個當時技術不可能做到、近90度垂直的高視角來俯視並描繪整座城市。圖冊除了描繪城市外,也將一地的習俗、歷史等繪入圖像中,讓讀者、旅者可以收藏世界,從百科全書式(encyclopedic)的畫法中可以看出當時歐洲人對於歐洲及歐洲以外的世界非常好奇,並且急於收藏。 然而,從圖像的再現中發現,圖像並非中立。圖像中除了展現人類的自信外,也隱含了當歐洲人在跨越疆界時,因差異而區分出「自我」與「他者」,且藉由與他者的互動而建構出自我。從圖像中可以發現,此時歐洲人除了展現無比的信心外,無形中也透露出優越感。歐洲人透過百科全書式的再現技巧來呈現他者,他者包含歐洲以外的世界―亞洲、美洲,也包含基督教世界以外的伊斯蘭教徒,圖像中的他者,歐洲以外的世界仍以歐洲的想像被呈現、被凝視、被探索。基督徒的教堂取代摩爾人的清真寺、土耳其人形象好戰窮兵黷武、美洲的古文明被摧毀後改以歐洲形式的城牆出現在圖像中、印度的住民則以怪異且含獸性的形象出現。雖然歐洲文明優越的論述在19世紀才正式確立,然而從圖像中看來,其優越的概念早在16世紀的圖像中已然出現,透過圖像,歐洲人建構出一個自信且優越的自我。Item 二十世紀初英國工藝美術發展 - 現代設計之形塑(2011) 李懿; Yi Li「設計」無所不在,在強調如文化創意產值等美學經濟的今日,其內在定義與意涵更顯不凡。追本溯源,design被認為源自於拉丁文disegno一字,自文藝復興以降,便用來表示作品之底稿或草圖,然而,卻也正是因為其中所蘊含的技術成分,「設計」相當程度被視為不同於傳統的美術(fine art),反而是帶有實用性質的應用美術(applied art)。此定義在歷經產業革命之英國,藉由當時多位思想家與社會運動家,例如威廉莫里斯等人的提倡及推行,一種不同於主流品味,挑戰傳統思維的美學革命儼然成形。在此運動中企圖藉由對「手工藝」的高度評價,重新定義現代生活的意義。 「手工」創作,不僅是實踐藝術理念與革新思想之場域,更是建構現代大眾文化與其生產品之要素,其重要性更橫跨時間、疆域之藩籬。至於「現代工藝」一詞之運用,更導引出「手工藝」與「現代性」二者間交互之主客體關係。 若以此概念切入,則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倫敦文化菁英圈中所形成的「藝術與工藝運動」,無疑是此觀點之首次宣示,更是再思該歷史現象的原點,亦不啻為構築本研究論文之基石。然而,本文並不以此歷史事件為限,除了探究其成因,更著眼於其效應,旨在多面向地思考現代設計理念建構之源頭、作用與後繼影響,並且試圖就社會改革、階級品味之流動與藝術之再定義,還原「現代設計」之歷史定位,更冀求勾勒出其當代樣貌與核心精神。Item 英國Battle遺產觀光符號的建構與展演(2011) 陳瑾瑜; Chen Chin Yu本研究從旅遊符號經濟面向切入,以觀光客的凝視為理論架構,藉由英國1066年Hastings戰爭(Battle of Hastings)發生地的Battle小鎮遺產觀光(heritage tourism)的符號形塑作為分析的主要場域與文本,探究當地Hastings戰爭歷史觀光商品化過程中的符號生產脈絡與生成系統,以及旅遊符號消費建構下戰爭歷史的觀光再現與意義展演。本文透過文獻檔案分析、實地調查、旅遊行銷文本分析、與觀光中介者的通訊訪談,以及遊客部落格分析等多維綜合的質性研究方法,試圖理解Battle在發展遺產觀光的過程中所做的文化選擇、文化詮釋與文化轉譯,從中思考旅遊符號經濟發展與地方社會、文化變遷的關聯互動,揭露觀光消費經驗建構與文化挪用、生產/再生產、展演的複雜性。本研究更為台灣學界引介歐美社會遺產觀光發展策略中經常運用的歷史重演(historical reenactment)。以每年在Battle所舉辦的Hastings戰爭重演節事進行研究分析,從理論與實務經營面向,探討歷史重演作為觀光場域的文化展演,是如何透過對過往生活、事件的再現策略,傳遞與形塑Hastings戰爭的歷史想像與英格蘭文化認同,並落實遊客對於歷史體驗消費的欲望,從而創造戰爭歷史遺產的觀光符號價值。Item 法國諺語反映的葡萄酒文化(2011) 柯雁馨; KE Yen-Hsin歷經幾千年孕育而成的葡萄酒文化儼然是“西方文化”代名詞之一。而談到葡萄酒的生產國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經常是法國。法國釀造與飲用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每年在葡萄酒的生產質量上,更是經常名列世界前茅。對許多法國人而言,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酒,也是一種重要的飲食元素,為日常飲食中之不可或缺;對非法國人的多數人來說,葡萄酒則是他們認識法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 一些書籍上頭與葡萄酒相關的法國諺語,引發筆者好奇,富含葡萄酒專用詞彙的法文是否有著為數不少與葡萄酒有關的諺語呢?有口語文學之稱的諺語因貼近生活,常能有效地反映人們的生活情況、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觀,或因天、地、人之不同所產生具民族性的想法和觀念。因此,本論文以流傳於法國社會的相關諺語作為分析之素材,著重於諺語內容之探討,希望藉此觀察存在於法國的葡萄酒文化。Item 地話 (terroir)意涵之轉變:以法國勃艮第葡萄酒區為例(2010) 劉富美; Liu Fu Mei「地話」一詞涵義從「葡萄樹生長的自然環境」,擴展為「具有領域權的特定空間」,人們長期與這塊區域互動下,產生了認同和共同記憶,建構出葡萄栽種區的地方意象。本文以法國勃艮第葡萄酒區為個案,探究造成地話意涵轉變的原因,結果顯示,在全球化浪潮下,勃艮第人們藉由「創制 (invention)」聖文生節和印有遼闊葡萄園的酒標,將當地特有的地方意象-葡萄酒-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的籌碼,勃艮第地方透過節慶和符號等策略,做為地方再現的方式。其次,經由法國國家層級制定「法定產區制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e, AOC)」政策,這個政策不但成為日後歐洲共同體的葡萄酒規章依據,也是歐美貿易協定的談判基礎。此舉既賦予「地話」法律依據,同時讓葡萄酒間的差異根植於土地,這種「壟斷地租」的特性,成為葡萄酒特殊且無法複製的文化宣稱。Item 薩爾茲堡藝術節對地方發展與影響之探究(2019) 劉靜宜; Liou, Jing-Yi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是開啟日後文化節慶觀光熱潮的催化劑,工業城市中不斷增長的公民文化造成文化民主化的轉變,使得大眾庶民文化取代過去的菁英精緻文化。而原本中世紀以宗教及皇室活動為主的慶典,也因此轉化成以日常休閒娛樂性質為主的節慶活動,加上工業化後交通工具的發展帶來移動性的增加,人們對於異文化的接觸頻率大幅上昇,造就了以文化為主軸的節慶觀光行為的快速發展。此後,文化節慶的數量及發展規模皆呈現大量成長,節慶也被認為是文化經濟中發展最快且最重要的形式之一。節慶活動不僅能夠滿足觀光客對於文化的需求,節慶亦可以為城市帶來許多層面的改變及影響,因此,對於今日許多地方而言,節慶活動是推動地方各個層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奧地利的薩爾茲堡藝術節(Salzburger Festspiele)是最早以特定人物為主軸 的表演藝術節慶,且建立於文化節慶活動蓬勃發展之初,在二十世紀初期奧地利 混亂的時空背景下,何以決定節藝術慶活動的建立、如何建構節慶活動的內容, 皆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另一方面,薩爾茲堡藝術節身為一個經歷過戰爭歲月 的百年節慶活動,如何順應時代的變遷及潮流、如何在百花齊放的節慶發展潮流 中維持節慶的可延續力、以及如何保有節慶的競爭力,亦是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