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Item C羅作為品牌:談名人形象塑造與名人品牌化(2020) 豐源; Feng, Yuan本論文以葡萄牙足球選手C羅(Cristiano Ronaldo)為例,探究名人形象塑造與名人品牌化。而若由Rojek(2001)與Smart(2005)對於名人、運動明星的分析來看,C羅無疑是一位由媒體與大眾共同在社會結構空缺中建構成形的國際名人,這部分從C羅效力於曼聯時(2003至2009年)的蛻變便可證明。 時至C羅為皇馬披袍(2009至2018年),C羅的傲人足球實力、葡萄牙國「足」英雄身分、同志男神地位與高度商業化發展已全面透過媒體、廣告代言和大眾的作用達到Lury(2004)定義的抽象名人品牌化階段。 至於C羅與貝克漢等其他男性國際名人間的最大鑑別,是C羅完整而多元的實體名人品牌CR7(包括CR7 Crunch Fitness、CR7 Footwear、CR7 Underwear和Cristiano Ronaldo Fragrance等等)與其抽象名人品牌化現象互相呼應且吻合。尤其,C羅在其故鄉馬德拉自治區上所打造的同名旅館(Pestana CR7 Hotel)與同名博物館(CR7 Museum)更是抽象與實體名人品牌化最強而有力的展演與整合。 本研究結合文獻資料法、感官分析、質性訪談法與田野觀察法,依序解構媒體對C羅的影響、C羅在廣告代言作品與CR7品牌商品中的感官意象,以及Pestana CR7 Hotel與CR7 Museum對於C羅在國際名人地位的鞏固。Item 不正常的正常化:重探塞拉的《杜瓦特家族》(2023) 張宜庭; Chang, Yi-Ting1942年西班牙作家塞拉(Camilo José Cela,1916-2002)出版其首部小說《杜瓦特家族》(La Familia de Pascual Duarte)後一舉成名,成為當代西班牙小說的新典範,透過獄中主角帕斯掛於等待死刑執行期間,以極其赤裸的自白書寫來回顧其慘烈的家族與謀殺歷史,寫實記述了內戰前後西班牙社會所面臨的殘暴與痛楚,以及破碎家庭加諸於個人身上所造成的重複暴力循環,塞拉爾後筆耕不輟、並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本論文將以法國哲學家及思想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所提出之「常態化」(normalization)、「規訓權力」(discipline power)、監獄與懲罰等權力知識論述重新探訪帕斯掛所生長的文化環境,檢視他何以在如此高壓的社會隔絕系統中逐漸地「異常化」;同時援引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之「鏡像階段」(Mirror Stage)、「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等人格及心理理論,來探討杜瓦特家中早已「不正常」的家庭結構,梳理被「異化」的帕斯掛如何在深受母親慾望同化、且父位功能欠缺的狀況下,既無法解決伊底帕斯情結,亦未能進入社會化的象徵界,長期面臨性別認同不安、強迫性焦慮以及罪惡感侵蝕等困境,進而不斷壓抑自己的內心世界,以至於這些內在衝突與負面情緒開始影響到其所認知的外在世界,並出現精神官能症(neurosis)之心理病徵,導致他最終墮入瘋狂之邊境,選擇啟動其所認定的「正當」暴力機制犯下多起謀殺、甚至弒母之罪行。Item 世界文化遺產之管理:以法國勒哈佛爾為例(2021) 郭盈希; Kuo, Yin-Si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認證,是當今最有討論度的文化標章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可以迅速提升知名度,讓景點躋身文化觀光的國際舞台。然而,成為世界 文化遺產後,並不保證會有穩定、大量的觀光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世界 文化遺產列表之初衷,也從未包含文化觀光,更遑論成為發展地方經濟的助力。 同時,自1972年認證創立以來,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景點與文化更曾被質疑缺乏 多樣性。直到今天,我們仍在探索世界文化遺產認證之影響與作用;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仍在持續討論如何建立適當、多元、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產列表。位於法國諾曼地的勒哈佛爾,以其海運與港務相關產業聞名。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以混凝土為主要建材重建之勒哈佛爾市區,曾是法國最受爭議的城市景觀之 一。而工業色彩厚重的勒哈佛爾,在2005年時,以其建築與都市規劃之特色,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而自2005年後,勒哈佛爾更開始展現 了其工業之外的文化活力,例如:夏季藝術節、城市導覽、遊輪觀光...等。勒哈 佛爾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如何維護遺產,同時發展地方文化特色? 勒哈佛爾是 如何讓世界文化遺產認證不只是一時的狂歡與長久的疑惑;而是瞬間的驚喜和長遠的影響?同時,勒哈佛爾可以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議題中,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呢?Item 二十世紀初英國工藝美術發展 - 現代設計之形塑(2011) 李懿; Yi Li「設計」無所不在,在強調如文化創意產值等美學經濟的今日,其內在定義與意涵更顯不凡。追本溯源,design被認為源自於拉丁文disegno一字,自文藝復興以降,便用來表示作品之底稿或草圖,然而,卻也正是因為其中所蘊含的技術成分,「設計」相當程度被視為不同於傳統的美術(fine art),反而是帶有實用性質的應用美術(applied art)。此定義在歷經產業革命之英國,藉由當時多位思想家與社會運動家,例如威廉莫里斯等人的提倡及推行,一種不同於主流品味,挑戰傳統思維的美學革命儼然成形。在此運動中企圖藉由對「手工藝」的高度評價,重新定義現代生活的意義。 「手工」創作,不僅是實踐藝術理念與革新思想之場域,更是建構現代大眾文化與其生產品之要素,其重要性更橫跨時間、疆域之藩籬。至於「現代工藝」一詞之運用,更導引出「手工藝」與「現代性」二者間交互之主客體關係。 若以此概念切入,則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倫敦文化菁英圈中所形成的「藝術與工藝運動」,無疑是此觀點之首次宣示,更是再思該歷史現象的原點,亦不啻為構築本研究論文之基石。然而,本文並不以此歷史事件為限,除了探究其成因,更著眼於其效應,旨在多面向地思考現代設計理念建構之源頭、作用與後繼影響,並且試圖就社會改革、階級品味之流動與藝術之再定義,還原「現代設計」之歷史定位,更冀求勾勒出其當代樣貌與核心精神。Item 二手市集作為節慶活動的城市影響─里爾大型二手市集(2018) 李俐欣; Lee, Li-Hsin文化觀光是近代中,一種結合「文化」與「觀光」的新型態觀光模式,它不僅讓在地文化有向世界表現自己的機會,也透過觀光增加經濟方面的收入。且越來越多觀光客會選擇參加文化觀光活動中的大型活動、藝術節、節慶等,經由體驗節慶,感受當地人的生活及文化。 在法國,比起南法的蔚藍海岸,北部一直被認為是個氣候不是很好的地方,每到夏日假期,大家紛紛往南邊渡假,吸引不到觀光客的到來。但里爾市(Lille)位於北部-加萊海峽區(Nord-Pas-de-Calais)的,且於西元2016年法國合併區域時與皮卡第區(Picardy)合稱為上法蘭西大區(Hauts-de France),曾經為法國重要的紡織大城,在經過經濟蕭條時代後依然存在的傳統大型二手市集(La Braderie de Lille)。隨著時間的發展,從一個當地的習俗活動,漸漸演變成具有節慶形式的觀光活動,每年吸引將近兩百萬的人潮,在經濟上有很大的助益。然而,如果只朝著這個目的發展下去,可能使節慶過度導向觀光,失去本身的真實性,造成當地居民對這個文化的認同感下降,甚至是失去。對於環境來說,人們製造的垃圾更是龐大的汙染。因此,本文將以里爾大型二手市集為研究對象,探討它本身的二手文化以及作為節慶觀光中所會產生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環境方面的影響及如何去面對。Item 以凡爾賽宮當代藝術展Joana Vasconcelos Versailles探討法國文化遺產之轉型與爭議(2014) 許祐綸; Yu-Lun Hsu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發展,是基於對凡爾賽宮2008年以來引發爭議與討論之當代藝術特展的意涵探問,以及對於法國脈絡下,當代藝術與歷史空間結合之特殊軌跡的思辨。研究以2012年法國凡爾賽宮當代藝術特展Joana Vasconcelos Versailles作為個研究,分析文化遺產空間與當代藝術特覽結合的脈絡與意涵建構。 研究借用Bourdieu的場域概念,探討凡爾賽宮在法國文化遺產場域變遷下,以當代藝術特展作為場域競爭策略的特殊意義。研究梳理法國文化遺產場域自十八世紀以降的歷史變遷、當代藝術與文化遺產在法國情境中的結合特性,以及凡爾賽宮自身的當代轉型軌跡,進而分析Joana Vasconcelos Versailles之於凡爾賽宮的場域競爭特性。研究同時細部探討該屆當代藝術特展意涵,從展覽內容與歷史空間的對話特質,詮釋Joana Vasconcelos Versailles的意義建構以及權力知識生產。本研究對法國文化遺產及當代藝術特展之相關媒介進行文獻分析,與凡爾賽市政府單位、參展藝術家Joana Vasconcelos及其工作室成員進行質性訪談,亦前往特展進行田野調查,進行多重資料收集與分析參照,並透過遺產之後現代變遷、場域競爭策略,以及展覽政治等概念,分析回顧凡爾賽宮當代藝術特展的歷史性軌跡,並深入詮釋個案特展的意義。研究指出,Joana Vasconcelos Versailles為法國文化遺產以及凡爾賽宮後現代場域變遷脈絡下的產物,發展自凡爾賽宮近十年來,透過與當代藝術之結合,所進行的象徵資本更新與場域位階鞏固策略,並具體在移動性、時間性與展示實踐聚合折衝等面向,展現場域競爭特質。特展更在公共性儀式轉換、論述形構與主體生產三個面向,施展意義建構及展覽政治。 藉著從法國文化遺產場域變遷脈絡研究Joana Vasconcelos Versailles,並對展覽中當代藝術與遺產空間之對話特質作細部探討,本研究試圖對後現代文化遺產意涵,以及歷史空間與當代藝術的結合樣貌,提出更為脈絡化的分析方式與批判詮釋。Item 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的漫遊:城市漫遊者、穿越時空與自我救贖(2022) 陳浩締; Tan, Catherine Haw Tee《午夜巴黎》作為伍迪·艾倫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在過往的研究中主要涉及導演個人的拍攝風格、懷舊,以及城市意象的探討。在極少數的研究中,有學者注意到男主角吉爾的漫遊者身份,卻未對此作深入的討論。更值得關注的是,電影裡佔大量篇幅的穿越時空,以及經過整個奇幻之旅而達到的自我救贖,沒有得到太多的研究。筆者發現,以華特·班雅明的漫遊者理論來檢視《午夜巴黎》,正好可以對電影裡的漫遊、穿越時空和自我救贖,進行脈絡化且細緻的分析。本研究將透過電影裡的場景,分析吉爾在巴黎漫遊的狀態,試圖描繪人與城市空間互動的心理圖景。同時,筆者使用漫遊者理論中的「移情」,在理論層面上探討漫遊者穿越時空的途徑。最後,本研究引入約瑟夫·約翰·坎伯「英雄的旅程」剖析吉爾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並以班雅明的「彌賽亞時間」來探究吉爾的漫遊(包含穿越時空)何以能完成自我的救贖。Item 休閒?教育?以威瑪世界遺產志工計畫為例(2018) 何逸媺; Ho, Yi-Mei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逐年地增加,人們也越發重視,透過教育極力向下一代推廣保護遺產的重要性。本文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所發起之世界遺產教育計畫,以2015年威瑪世界遺產志工作為個案,透過文獻探討、觀察及訪談等方法,從參與者和執行單位的角度探究:(1)世界遺產志工的休閒型態及其融入遺產教育的情況;(2)世界遺產志工實踐情形,欲由休閒面提供遺產教育一種新的認識。 研究發現,世界遺產志工作為短期的計畫型休閒,參與者持有不同動機,要透過教育傳達保護遺產的理念並不容易,尤其個人的態度亦會影響學習的效果,但為取得休閒和遺產教育之間的平衡,了解甚至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有其必要。再者由於該活動不具發展的可能性,組織應盡力讓成員和遺產產生互動,以落實保護行動,幫助青年獲得更多效益之餘,達到加強教育的效果。最後就官方倡議目標來談,重視擴大青年和地方社群的參與,以及發展組織間的合作,亦是成功實踐計畫的關鍵。Item 冰島流行音樂錄影帶中的國族意象再現(2024) 蕭伊辰; Hsiao, I-Chen自1944年冰島正式獨立後,冰島流行音樂作為冰島重要的出口物之一,於世界舞台上反應及形塑冰島的國家意象中扮演關鍵角色,冰島音樂當代知名的冰島音樂人如Björk、Sigur Rós、Kaleo及Of Monster and Men,透過他們出色且獨具風格的作品及音樂錄影帶,傳播他們對於自身國家的認同與視覺意象,許多觀看者透過觀看這些視覺意見建立對「冰島」此國家的第一概念與印象。本文檢視冰島流行音樂錄影帶中的視覺再現並梳理這些意象與當代冰島流行文化的關係,分析來自特定、已享有世界名譽並產出視覺素材的冰島流行音樂家於主流串流平台如YouTube、Spotify上發佈的音樂錄影帶。本文將試圖揭露流行音樂錄影帶如何影響及形塑國族意象。Item 創意與工業遺產的永續發展: 以英國鐵橋谷與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為例(2014) 徐藝真近十年來,文化觀光市場的扁平化,體驗經濟當道,伴隨著創意概念而興起的相關發展策略,如創意產業和創意城市等,成為全球城市及文化觀光景點的熱門選擇。本研究遂探討文化資源稀少的後工業城市,如何將工業遺產的活化策略,結合學者Greg Richards提出的創意空間、創意奇觀與創意觀光三種發展模式,來塑造城市與遺產的獨特性,並在全球市場中保有相對的競爭優勢。 筆者以英國鐵橋谷與德國關稅同盟礦區為例,蒐集個案與體驗經濟相關的活化證據,分析在不同的歷史脈絡、資源規模及政治環境等條件下,三項創意模式同工業遺產結合的規畫要點,包括空間與實體建物、工業文化資源與社區居民的運用,了解三項創意模式搭配進行的操作方式。接著,經由跨個案的比較之後,試圖建構出一個客觀、以證據為基礎,且能普遍適用於其它工業遺產的「創意活化框架」,來了解創意、觀光與地方發展的關係,工業遺產於地方發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促成工業遺產永續發展的關鍵。Item 創意與觀光: 巴塞隆納經驗之個案探究(2014) 涂雅喬; Tu, Ya-Chiao在現今全球各城市發展中,『創意』為許多都市政策的焦點。此研究背景在於巴塞隆納的都市更新與觀光相互依存的複雜關係,以及該城市從文化觀光中心論述轉變而來的新創意觀光模式。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概念化城市中的創意元素以及探究市中的觀光焦點如何從文化觀光轉變為創意觀光。 此研究旨在探究巴塞隆納的創意觀光發展,並採取理論性架構來檢視該城市的觀光產業以及觀光政策。依據巴塞隆納的實際例子,採集的資料將會被放進三個主要框架中檢視,即創意節慶、創意空間、以及創意觀光。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之方法,將巴賽隆納市的實例,依據上述三項主題逐一探究。研究同時也採用文化創意產業策略、創意城市策略、以及創意階級之論述,融入創意觀光之發展的討論,以期能開啟創意觀光中關於節慶、地方、觀光以及創意之間的關係。Item 創意觀光之「家」的旅遊體驗——以台灣人入住歐洲Airbnb為例(2019) 莊璧菁; Chuang, Pi-Ching共享經濟的出現,對旅遊業產生重大衝擊,其中以Airbnb影響最為劇烈,連結創意觀光與體驗經濟,成為遊歐旅客對飯店、旅館、民宿、青旅、沙發衝浪等住宿形式之外的另一項選擇。Airbnb的出現與繁盛,讓我們開始思考旅遊市場與旅人品味產生了什麼變化,從專業飯店到別人的家;從米其林美食到一頓家常料理;從經典景點到巷弄間的小店……旅人開始實踐「創意流動」,走進日常生活、體驗真實性與身體感。本研究將探討Airbnb如何運用其獨特吸引力與變遷中的社會背景互相正增強,透過網站、系統、社群等維持並傳遞其論述,成為新興旅遊社群信任的平台,以處理「家」(travel home)與「旅遊奇觀」(spectacular)本質上的矛盾,以及帶著歐洲文化想像的台灣旅人遭遇跨文化比較或生活環境變動時,感官和身體產生的包容與排斥感受。Item 勃艮第的葡萄酒觀光研究--以伯恩市為例(2015) 蔡詩韻; Tsai,shih-yun隨著觀光的多元化發展,葡萄酒觀光逐漸成為全世界各主要產酒區的觀光發展重要主題之一。酒業和觀光業可說是互相受益的產業,推廣觀光需要有吸引遊客的題材;推廣酒則是可以透過觀光的方式達到公關作用。而葡萄酒是文化與風土承載的體驗,因此產酒區的文化背景是支持葡萄酒觀光發展不可或缺的。產區豐富的葡萄酒文化內涵、產地的獨特性、風光明媚的葡萄地景,都是葡萄酒觀光的特點,透過有效的觀光活動推廣,發展結合上述特色的全面體驗,不僅帶動了觀光,同時還能推廣當地生產的葡萄酒。 本研究旨在探討法國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觀光產業發展現況,並聚焦其城鎮伯恩(Beaune)的葡萄酒觀光,進一步以伯恩市當地的年度節慶活動「老饕葡萄園漫遊」為個案研究,透過體驗經濟之架構的探討,進一步釐清葡萄酒觀光多元的體驗全貌,了解當地如何善用其歷史悠久的葡萄酒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將觀光活動融入葡萄酒題材並透過全面的體驗模式,來令遊客留下深刻印象,並同時推廣了觀光與酒。Item 動物諺語跨文化比較研究—— 西語及華語中的「牛」(2023) 呂紹薇; Lu, Shao-Wei「牛」這一種動物,遠在西班牙以及我們身處的台灣都具有特殊的文化意涵,然而卻也大不相同。在西班牙文化中,「牛」令人聯想到鬥牛(toro),它蘊含了兇猛、野蠻、原始等特質。而西班牙廣為人知的「鬥牛比賽」(las corridas de toros)更象徵著人類挑戰兇猛的牛隻,對大自然、對死亡發出戰帖此種英勇的壯舉;在台灣文化中,「牛」卻蘊含了憨厚、勤勞、有耐力、認真等特質,「與牛耕田」這一個常見於農間的行為更體現出人類與牛互為搭檔、相知相惜的合作關係。「牛」——同一個意象,在兩個文化中卻有如此天差地遠的象徵意涵。何以有如此的差距呢?筆者試圖比較西語及華語中有關牛的諺語。在西語諺語方面選用有關鬥牛(toro)、公牛(buey)及乳牛(vaca)的三類諺語,在華語諺語方面,主要針對在台通用的國語諺語以及閩南語諺語,從中選用可對應供討論的諺語。分析架構採用概念隱喻理論(Lakoff& Johnson, 1980),藉由比照西語及華語中有關「牛」的諺語,探討「牛」作為譬喻性載具(metaphorical vehicle)的使用,及其如何體現兩地不同的風土民情與價值觀。Item 博物館的解殖實踐:以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為例(2022) 高妍妮; Kao, Yen-Ni2019 年 9 月,考慮到“黃金時代”(Gouden Eeuw)一詞所代表的片面歷史史實,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宣布將在其展覽和館藏中徹底移除這個歷史標籤,並以荷蘭 17 世紀取代之。然而對此決議,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提出了另一種想法與可能性,該博物館除了將繼續使用這一特定術語,更將在 2021 年,同時也是荷蘭西印度公司成立 400 週年紀念,舉辦一場聚焦在奴隸制的展覽,以闡明奴隸貿易的不當行為以及該貿易在荷蘭殖民歷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腳色。關於荷蘭的解殖化進程和荷蘭博物館群的解殖實踐,本論文旨在回答三個主要問題:荷蘭國家博物館該如何在一個解殖化辯論不斷變化的社會中轉型過程中證明自己的合理性?該博物館該如何以解殖民化的方式,通過舉辦與殖民相關的展覽,重構博物館內部的權力知識框架?最終,荷蘭博物館群的解殖主義方法和實踐應該如何繼續?本文以班奈特(Tony Bennett)提出的博物館研究理論框架為支撐,並在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進行兩個面向的探討:首先為文化治理與荷蘭黃金時代的討論,接續著對博物館群的解殖進程探究。本文以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2021年的特展《奴隸制:十個真實故事》為案例,試圖分析在這一場特展中,該國家博物館如何通過展覽策略構建對一段艱難歷史的集體記憶。Item 博物館體驗之形塑與意涵-以利物浦之城市遺產博物館為例(2014) 陳乃瑜; CHEN, Nai-Yu本研究欲立基於後現代體驗經濟、休閒市場與體驗文化觀光之脈絡下,探索 不同類型博物館所塑造之體驗本質及其作為一休閒選擇之競爭力,並由此宏觀審 視該類型博物館體驗與當代文化、社會和觀光重要議題之有機聯繫與相關意涵, 以作為相關從業人員與政府單位之借鏡和後續類似研究之參考。有鑑於此研究目 標,本研究以素為博物館政策與實務先驅之英國為標的,挑選近期成功以文化導 向都市再生的典型後工業城利物浦為多重個案研究背景,運用直接觀察、館方與 遊客訪談、文獻分析,來研究三間位置鄰近、皆聚焦於城市文化遺產、但經營使 命、展覽主題與詮釋手法各異的博物館-默西賽德海事博物館(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利物浦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與披頭四故事館(Beatles Story),希冀以其相關實務現況回答如下三項研究議題: 博物館形塑之體驗為何?又博物館作為休閒選擇之遊客認知為何? 博物館體驗如何體現寓教於樂的概念? 博物館體驗如何影響文化認同和目的地意象? 本研究發現,博物館體驗之調性、價值與意涵乃共同取決於博物館之本質、 定位、使命與遊客之背景、興趣、動機。由休閒角度來看,遊客對博物館之心態 乃奠定於博物館需兼具休憩與教育意義之隱含期望下,而個人認知之成本與效益 將影響博物館參訪之成行和滿意與否,並與個人因素、休閒行程規劃及博物館聲 譽相關;廣義而言,博物館現仍非首要休閒偏好。從供需立場出發,博物館體驗 則可歸類為人性化、傳統性、感官性供給,及情感性、中間性、休閒性需求;其 中以人性化供給最能因應不同類型體驗需求、達致寓教於樂之平衡、並最具文化 認同與目的地意象之影響力,從而最積極發揮文化、社會與觀光之正面外溢效應。Item 參與行為模式對於跨文化適應之影響研究─以臺英青年交流計畫為例(2016) 邱啓倫; Chiou, Chi-Luen近幾年來,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打工旅遊(Work& Travel)或志工旅行(Volunteer Tourism)等新型態旅遊模式蔚為盛行,初步可追溯至18世紀時英國貴族青年的歐洲大陸壯遊(Grand Tour)發展至今,有別於一般大眾觀光之走馬看花並且高流動性的旅遊型態,參與者得以透過個人勞動力的付出獲取報酬以因應個人旅行支出,並且較為穩定長期的停留強化了個人與異地文化之間的連結與交流。 截至目前為止,我國依序與紐西蘭、澳洲、日本、加拿大、德國、韓國、英國、愛爾蘭、比利時、匈牙利、斯洛伐克、波蘭和奧地利,共計十三個國家簽署相關交流計劃協定。本研究計畫選定臺英青年交流計畫(Youth Mobility Scheme)作為研究背景,由於該計畫提供了臺灣青年兩年有效簽證前往英國進行全時工作、兼職打工、志工活動或自費遊學等,使得臺灣青年有機會體驗英國當地生活、提升語言能力並促進雙方人民之交流,因此本研究欲深入探討該計畫參與者依據各自所從事的行為模式之差異進而對於跨文化適應之影響。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深度訪談,而研究對象依據交流計畫規定可區分為短期語言學習、工作者與志工人員,共三大類行為模式。由於該計畫尚屬於初步發展的階段,目前並無任何關於臺英交流計畫之學術性研究,故俱備其研究之必要性。期許研究成果得以提供後續計畫參與者之經驗參考並予以臺英雙方行政單位政策措施改善。Item 另類英國酒吧觀光:CAMRA旅遊導覽書的研究(2015) 林芛; Lin, Wei當今文化創意產業為一新顯學,也間接推動文創旅遊此一新概念,文創與旅遊的結合,將會成為未來一種新的旅遊形式。旅行不再只是為了觀看世界指標性的文化景點或地景,文創旅遊結合旅行、體驗、以及學習三概念,利用不同的創意元素和背景,讓觀光從被動式的觀看,到提供更多元化不同的主題內容,形成一種互動式的旅遊模式,讓生產者、消費者和在地文化之間能彼此學習、促進地方發展,並形塑象徵性的地方品牌意象和文化認同。而近代,有關文化遺產保存的議題,隨著懷舊、復古的風潮,也漸漸受到重視。懷舊感作為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新文創,與文化遺產和地方品牌意象連結,亦可作為ㄧ品牌策略,發展文創旅遊。 CAMRA 為一獨立運作、自發性的非營利組織,主張英國在地經濟復興與抵抗全球啤酒工業支配的新運動,鼓勵在地啤酒釀造與 pub 文化的復興、啤酒美食化的論述實踐,以及建構新的在地經濟和美食觀光。本研究旨在透過深入剖析一歷史悠久的英國黑麥酒復興運動 (Campaign for Real Ale) ,其如何保存並復興英國 pub 文化 (British pub) 和在地黑麥酒 (English real ale) 釀造 ,探究CAMRA如何作為一種新的文創旅遊模式,設計出屬於 CAMRA的另類英國酒吧觀光。 本研究選擇兩本CAMRA發行的旅遊導覽書作為研究個案,分別為 CAMRA’s London Pub Walks 以及 CAMRA’s Lake District Pub Walks,探究旅遊導覽書的中介作為一種再現政治和「轉變」,及黑麥啤酒復興運動「觀光化」的過程,導覽書會如何描寫兩個不同的酒吧地景。建築的保存和復興,亦是本研究的討論重點,探究 CAMRA 與在地社群文化之間會如何刻畫社群懷舊感,以及啤酒美食化的實踐過程如何建構新的品味和飲食文化。Item 台灣旅遊書: 以巴黎為例(2014) 徐薇; Wei Hsu旅遊書扮演目的地和旅客之間的中介者,翻譯和溝通橋梁的角色。旅遊書是旅遊論述的一部份,而旅遊論述深植於社會脈絡中。透過多方資料的蒐集,比較不同時期旅遊書與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產出的旅遊書,本論文的目的為找出台灣旅遊書的特性,討論其如何反映台灣社會與文化; 找出台灣觀點與其重要性; 並提供一個媒體和觀光之間相互關係的概要。 台灣的旅遊書因社會變遷而改變。隨著時間的演進,旅遊書對於巴黎的描寫加入了新的元素,也保留了幾個特點。首先,大部份台灣旅遊書的標題加入額外的訊息,這決定了書的走向並建議讀者一個看巴黎特定的方式。第二點則是台灣旅遊書中很明顯都有作者的身影。第三點,台灣旅遊書善用巴黎鐵塔的魅力; 如收錄大幅巴黎鐵塔的照片,書中多次提及鐵塔,和介紹鐵塔造型紀念品等。並且,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旅遊書著重以消費角度介紹巴黎。有別於部份翻譯旅遊書,台灣旅遊書較不強調如百科全書般提供全方位的資訊。最後,大部份的台灣旅遊書頃向於忽略旅遊警訊之相關資訊。 旅遊書介紹一目的地的方式和風格受文化的影響,因此旅遊書反映了其所在文化與意識形態。此研究發現,典型的台灣旅遊書具有一額外資訊的標題,書中有明顯作者的存在,專著於消費資訊的呈現,具有跟隨潮流的頃向,忽略負面資訊,並且偶像化艾菲爾鐵塔。Item 吸血鬼與漫遊者:從《夜訪吸血鬼》重構後現代觀光客之凝視(2015) 羅凱勻; Lo, Kai-Yun摘要 本論文透過安‧萊絲的《夜訪吸血鬼》與查理斯‧波特萊爾的漫遊者之比較,來探究後現代觀光客的心態與行動。萊絲的吸血鬼與‧波特萊爾的漫遊者皆為內涵生動但形象定論模糊的角色,他們之間具有許多相似特性。本論文認為萊絲的吸血鬼與波特萊爾的漫遊者之間的相似性,正展現了後現代觀光客的特徵,並以其後現代觀光客的凝視,觀察現代都市社會的邊緣角落而賦予獨特意義。本論文分析吸血鬼與漫遊者那些近似於後現代觀光客的特點,研討其成因,並檢視補充後現代觀光客之義涵,企盼在吸血鬼文學、後現代觀光學及社會文化研究領域方面帶來一些新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