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98
  • Item
    顛覆父權視角:阿莫多瓦電影中的女性形象逾越
    ( 2022) 李香君 ; Li, Hsiang-Chun
    西班牙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1949-)以鮮豔影像色調,充滿顛覆、爭議性風格為名,其創作議題大多圍繞於情慾、性別認同等,並多以通俗幽默手法突顯議題。他的電影裡,女性角色常占據主要位置,形象不僅鮮明,且往往具有能動性(agency),在他以女性為焦點的作品中,不但常彰顯女性自身力量,並突顯女性之間的情誼,因此阿莫多瓦也被稱為「女性的導演」。1970年代蘿拉.莫薇(Laura Mulvey)運用精神分析與電影理論,揭露傳統電影敘事操作異性戀父權體制下的男性凝視(male gaze),不僅固定兩性差異的既定詮釋,並使女性角色成為滿足視覺快感的客體,引發攸關女性電影的討論,現今隨著性別意識高漲、女性聲勢壯大,探討女性形象刻畫與呈現的電影研究也逐漸受到關注。 本研究旨以阿莫多瓦的兩部電影作品《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1988)、《玩美女人》(Volver,2006)的影像敘事作為分析主軸,主要以女性主義電影理論(feminist film theory)切入,探討阿莫多瓦如何透過鏡頭、敘事,詮釋女性形象,並逾越男性凝視下的性別論述?如何藉由顛覆父權視角,建構女性主體及論述?女性觀者又能如何獲得觀看的愉悅?希冀藉由分析,得以思考父權體制背後形塑女性形象的脈絡,並從中尋找反抗傳 統強化主流意識形態教條的軌跡,並探索強化女性的聯繫與認同的可能。
  • Item
    博物館的解殖實踐:以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為例
    ( 2022) 高妍妮 ; Kao, Yen-Ni
    2019 年 9 月,考慮到“黃金時代”(Gouden Eeuw)一詞所代表的片面歷史史實,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宣布將在其展覽和館藏中徹底移除這個歷史標籤,並以荷蘭 17 世紀取代之。然而對此決議,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提出了另一種想法與可能性,該博物館除了將繼續使用這一特定術語,更將在 2021 年,同時也是荷蘭西印度公司成立 400 週年紀念,舉辦一場聚焦在奴隸制的展覽,以闡明奴隸貿易的不當行為以及該貿易在荷蘭殖民歷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腳色。關於荷蘭的解殖化進程和荷蘭博物館群的解殖實踐,本論文旨在回答三個主要問題:荷蘭國家博物館該如何在一個解殖化辯論不斷變化的社會中轉型過程中證明自己的合理性?該博物館該如何以解殖民化的方式,通過舉辦與殖民相關的展覽,重構博物館內部的權力知識框架?最終,荷蘭博物館群的解殖主義方法和實踐應該如何繼續?本文以班奈特(Tony Bennett)提出的博物館研究理論框架為支撐,並在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進行兩個面向的探討:首先為文化治理與荷蘭黃金時代的討論,接續著對博物館群的解殖進程探究。本文以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2021年的特展《奴隸制:十個真實故事》為案例,試圖分析在這一場特展中,該國家博物館如何通過展覽策略構建對一段艱難歷史的集體記憶。
  • Item
    法國米其林指南的全球在地化與其臺灣在地化策略分析
    ( 2022) 周盈如 ; Chou, Ying-Ju
    米其林指南是法國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產物,為世界最具權威的餐廳評鑑 機構之一。受台灣觀光局熱烈邀請,米其林指南於 2018 年將臺北納入海外評鑑 城市,於 2020 年增加臺中市場。如麥當勞、星巴克等知名跨國餐飲品牌,企業 走向全球化的關鍵在於落實「在地化」,但米其林指南與餐飲品牌不同之處在 於,它販售的並非料理實體,是以獨到的評鑑品味與評鑑結果擄獲各國美食家、 主廚、觀光客的信賴與推崇。換言之,米其林指南的核心價值是一套對美食品 評及餐廳評鑑的文化系統。於此,本文以 2018 年至 2020 年間,米其林指南臺灣版為主要研究範圍, 從紙本指南、數位傳播媒體以及公關與活動等三個分析層面,以較為宏觀的角 度探討法國米其林指南如何在跨文化的脈絡下執行在地化的策略。
  • Item
    《風之影》的文學手法及巴塞隆納城市意象之探討
    ( 2021) 黃曉青 ; Huang, Hsiao-Ching
    西班牙小說—《風之影》(La Sombra del Viento)中文版於西元2006年轟動上市,在臺灣颳起了一陣西班牙文壇吹來的颶風,讓許多讀者紛紛為此書廢寢忘食,讀到欲罷不能只為盡快一覽全書精彩的結局。作者—卡洛斯.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ón)以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巴塞隆納為背景,讓故事情節伴隨神秘的氣息反映出社會的現實。對於神祕氣息的營造,有學者認為《風之影》是哥德式小說(Gothic),也有學者認為其屬於魔幻現實主義小說(Magical Realism)的範疇。除此之外,書中最大的特色是薩豐提及許多巴塞隆納真實的地景,來作為故事場景的發生地,讓全書並非都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以現實為基礎再透過文學手法的渲染,去體現隱藏在現實背後的神秘。因此本論文以《風之影》為研究對象,先歸納出薩豐使用到的文學技巧,去釐清其屬於哥德式小說還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再根據書中隱藏於人物、背景和事件後的社會現實,利用再現理論(Representation)作為輔助,探討在小說的虛與實之間,讀者會於心中形塑出什麼樣的巴塞隆納意象。最後針對書中真實的地景,探究其以巴塞隆納為故事的發生地,如何將真實存在的地景經過文學手段的變形,建構出讀者對巴塞隆納的想像。
  • Item
    世界文化遺產之管理:以法國勒哈佛爾為例
    ( 2021) 郭盈希 ; Kuo, Yin-Si
    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認證,是當今最有討論度的文化標章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可以迅速提升知名度,讓景點躋身文化觀光的國際舞台。然而,成為世界 文化遺產後,並不保證會有穩定、大量的觀光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世界 文化遺產列表之初衷,也從未包含文化觀光,更遑論成為發展地方經濟的助力。 同時,自1972年認證創立以來,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景點與文化更曾被質疑缺乏 多樣性。直到今天,我們仍在探索世界文化遺產認證之影響與作用;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仍在持續討論如何建立適當、多元、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產列表。位於法國諾曼地的勒哈佛爾,以其海運與港務相關產業聞名。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以混凝土為主要建材重建之勒哈佛爾市區,曾是法國最受爭議的城市景觀之 一。而工業色彩厚重的勒哈佛爾,在2005年時,以其建築與都市規劃之特色,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而自2005年後,勒哈佛爾更開始展現 了其工業之外的文化活力,例如:夏季藝術節、城市導覽、遊輪觀光...等。勒哈 佛爾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如何維護遺產,同時發展地方文化特色? 勒哈佛爾是 如何讓世界文化遺產認證不只是一時的狂歡與長久的疑惑;而是瞬間的驚喜和長遠的影響?同時,勒哈佛爾可以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議題中,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