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1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不正常的正常化:重探塞拉的《杜瓦特家族》(2023) 張宜庭; Chang, Yi-Ting1942年西班牙作家塞拉(Camilo José Cela,1916-2002)出版其首部小說《杜瓦特家族》(La Familia de Pascual Duarte)後一舉成名,成為當代西班牙小說的新典範,透過獄中主角帕斯掛於等待死刑執行期間,以極其赤裸的自白書寫來回顧其慘烈的家族與謀殺歷史,寫實記述了內戰前後西班牙社會所面臨的殘暴與痛楚,以及破碎家庭加諸於個人身上所造成的重複暴力循環,塞拉爾後筆耕不輟、並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本論文將以法國哲學家及思想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所提出之「常態化」(normalization)、「規訓權力」(discipline power)、監獄與懲罰等權力知識論述重新探訪帕斯掛所生長的文化環境,檢視他何以在如此高壓的社會隔絕系統中逐漸地「異常化」;同時援引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之「鏡像階段」(Mirror Stage)、「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等人格及心理理論,來探討杜瓦特家中早已「不正常」的家庭結構,梳理被「異化」的帕斯掛如何在深受母親慾望同化、且父位功能欠缺的狀況下,既無法解決伊底帕斯情結,亦未能進入社會化的象徵界,長期面臨性別認同不安、強迫性焦慮以及罪惡感侵蝕等困境,進而不斷壓抑自己的內心世界,以至於這些內在衝突與負面情緒開始影響到其所認知的外在世界,並出現精神官能症(neurosis)之心理病徵,導致他最終墮入瘋狂之邊境,選擇啟動其所認定的「正當」暴力機制犯下多起謀殺、甚至弒母之罪行。Item 遺產化、遺產主導再生以及世界遺產管理之研究—以利物浦為例(2023) 蔡雅如; Tsai, Ya-Ju本研究旨在探索遺產保護和遺產主導再生之間的衝突,特別是在世界遺產地的脈絡下,以利物浦為案例進行研究。研究方法為單一個案研究法,並以二手資料作為依據來收集資料。本研究從二手文獻以及這些辯論當中梳理出利物浦被除名的原因不僅僅是利物浦的大型開發案「Liverpool Waters」所導致,事件背後更包含了其他重要的議題,包括:(1)英國國家政策以及利物浦的都市規劃系統缺乏規範,導致無法有效管理世界遺產區域,並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達成共識;(2)世界遺產除名的決策過程中需要更嚴謹的程序;(3)利物浦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沒有進行有效的對話,聽取雙方的訴求;(4)雙方對保護遺產的理解不一樣,重視遺產價值的層面也不盡相同。儘管遺產從世界遺產名錄中被除名的案例並不常見,若是沒有探討其中更深遠的因素,將會無法避免同樣、類似的問題發生。從以上討論當中,希冀此研究能在遺產主導再生的實踐方面,提供更多元的角度,讓遺產的保護與再生,不再是二元對立的議題。Item 獨立遊戲線上博覽會作為實驗展演與體驗創新:以Indie Arena Booth Online 2021 為例(2022) 張博融; ZHANG, BO-RONG由德國企業Super Crowd Entertainment運營的Indie Arena Booth(IAB)是誕生於知名電玩展gamescom的獨立遊戲展覽。在2012年,兩位獨立遊戲開發者Jana Reinhardt與Martin Nerukar在德語區遊戲開發者社群Indie Arena中發起倡議,號召以合租的方式在gamescom中獲得一小塊展覽空間,共同展出獨立遊戲作品,IAB就此誕生。經過近10年的發展, IAB目前已經發展為獨立遊戲領域中具有相當代表性的展覽。在2020年,因應Covid-19疫情,IAB協同gamescom轉型數位形式,推出IAB線上展覽。該展以類似網頁遊戲的形式製作了虛擬場館,並允許參展人自行對展臺進行佈置;次年,因為更多遊戲化要素的加入和更合理的虛擬空間規劃使展覽體驗得到提升,這一創新性的展覽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IAB透過以電子遊戲展覽電子遊戲的形式探索了線下與線上遊戲展覽的前沿。本研究將2021年IAB線上展覽視為一個展覽文本,以論述分析法、田野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三個質性研究方法,援引展覽、電子遊戲與遊戲化、文化消費等理論,探討三個主要議題:一、IAB獨立遊戲展覽的發展沿革與定位;二、IAB線上遊戲展覽的形式與文本;三、IAB線上遊戲展的體驗。電子遊戲展覽尚屬新生事物,而線上化的獨立遊戲展覽對大眾來説大概也是聞所未聞,但其背後相對更加小眾的獨立遊戲社群所具有的不盲從主流的精神或許正是促成這一實驗性展覽誕生不可或缺的因素。獨立遊戲開發者們在嘗試突破資本主義制度下壟斷體制對於個人的剝削的同時,無意間也在展覽領域藉助遊戲設計和製作相關技能的專長開闢了一條展覽人未曾設想過的道路。Item 從次文化到觀光景點:柏林 Techno音樂場景之形成與轉變(2023) 陳萱; Chen, HsuanTechno 音樂離不開柏林,其著名的 Techno 音樂場景(Techno music scene)吸引 了當地人及世界各地的遊客到 Berghain、Tresor 等指標性夜店朝聖。週末,柏林的 Techno 夜店門口絡繹不絕,熱愛派對的舞客(raver)、觀光客(tourist)慕名而來 一探究竟。一個音樂場景的誕生與一地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89 年,人們 上街遊行,名為愛的大遊行(Love Parade)的戶外政治活動標誌著場景的開端,數個 月後柏林圍牆倒塌,柏林人在曾經作為死亡地帶(death strip)的地帶舉辦非法派 對,原本壓抑的城市瞬間充滿了無限可能。來自底特律的 Techno 唱片在 Hardwax 引 進下與東德(GDR)的後工業建築擦出了火花,獨一無二的氛圍(atmosphere)、反叛 形式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成為柏林的 Techno 音樂場景標誌。直到今日,柏林依 舊藉著 Techno 狂歡、彷彿沒有隔日的派對著。自兩千年以來,柏林的 Techno 夜店 隨著系統化與觀光化現象,原本的反叛性是否消逝成為商業化的消費體驗?筆者 研究柏林 Techno 音樂場景的形成,並分析轉型過程: Techno 音樂場景已不再是一 個純粹的次文化,而是一種以次文化為特徵的音樂觀光。觀光客除了需要長時間排 隊,還有著被保全拒絕的神秘入場規定(door policy)是否作為品味(taste)、風格 (style)以及新部(neo-tribe)的再現。本研究使用多重研究方法,運用文本分析 梳理柏林 Techno 音樂文化脈絡和音樂場景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利用居住 於柏林一學期對場景中的參與者進行訪談。同時,筆者親自進入田野,深入觀察一 地的音樂場景並一窺其音樂場地的氛圍以及現況。Item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研究—以柏林為例(2023) 林明姍; Lin, Ming-Sha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4年創立創意城市網絡(UNESCO Creative Cities Networks),該網絡涵蓋七大類別: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和美食之都。創意城市網絡將文化創意作為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元素,建立跨國文化交流及合作的平台。本研究以2005年獲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的柏林(Berlin)作為研究個案。研究者以網絡治理及跨國城市網絡之理論為基礎,檢視創意城市柏林內部網絡、創意城市柏林與他國創意城市之間的網絡,探討柏林創意城市網絡的形成,同時分析其採取發展創意城市網絡的策略,藉此探究網絡的形成對創意城市的意義,以及其為創意城市帶來的益處與未來所會面臨的挑戰。研究結果顯示,創意城市柏林採取以下策略治理創意城市:(1)建立創意產業之間資源分享、交換、互惠的平台(2)建立公私部門夥伴關係,混合公共和私人投資(3)扶植創意產業工作者,提供其發揮才能的平台(4)提供創意產業工作者諮詢平台(5)發展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網絡(6)學習最佳實踐。希冀此研究能為欲建構創意城市的國家以及城市,在文化創意策略擬定以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網絡,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Item 動物諺語跨文化比較研究—— 西語及華語中的「牛」(2023) 呂紹薇; Lu, Shao-Wei「牛」這一種動物,遠在西班牙以及我們身處的台灣都具有特殊的文化意涵,然而卻也大不相同。在西班牙文化中,「牛」令人聯想到鬥牛(toro),它蘊含了兇猛、野蠻、原始等特質。而西班牙廣為人知的「鬥牛比賽」(las corridas de toros)更象徵著人類挑戰兇猛的牛隻,對大自然、對死亡發出戰帖此種英勇的壯舉;在台灣文化中,「牛」卻蘊含了憨厚、勤勞、有耐力、認真等特質,「與牛耕田」這一個常見於農間的行為更體現出人類與牛互為搭檔、相知相惜的合作關係。「牛」——同一個意象,在兩個文化中卻有如此天差地遠的象徵意涵。何以有如此的差距呢?筆者試圖比較西語及華語中有關牛的諺語。在西語諺語方面選用有關鬥牛(toro)、公牛(buey)及乳牛(vaca)的三類諺語,在華語諺語方面,主要針對在台通用的國語諺語以及閩南語諺語,從中選用可對應供討論的諺語。分析架構採用概念隱喻理論(Lakoff& Johnson, 1980),藉由比照西語及華語中有關「牛」的諺語,探討「牛」作為譬喻性載具(metaphorical vehicle)的使用,及其如何體現兩地不同的風土民情與價值觀。Item 柏林博物館島的藝術觀光(2023) 張舒涵; Chang, Shu-Han近年來,博物館群集群成為許多城市的重要觀光景點,像是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群、巴黎塞納河河畔的博物館區、日本東京六本木和上野由傳統和現代博物館組成的博物館集群等等。柏林博物館島於1848年在法國共和思想影響下創建而生,歷經漫長的歷史發展後於1999年的博物館島總體計劃成功轉型,憑藉著外觀宏偉的建築、涵蓋6000多年藝術和文化的各種歷史藏品和特殊的集群現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觀光客前往柏林必去的熱門景點,博物館島不僅成為柏林這座城市的特殊文化地景,也成為歐洲博物館集群發展中重要的奠基者之一,是當地重要的文化指標。本研究以文本分析法、田野觀察法和質性半結構式訪談法為主,以博物館島為研究主體,聚焦在藝術觀光探討三個面向:首先,藉由歷史文獻爬梳整理出博物館島的集結過程和發展演變,並且以景點建構理論博物館島變成觀光景點的過程,再以文宣、廣告、影像文本和觀光網頁等媒體中介觀察博物館島的形象如何被形塑;第二、以博物館中的展覽空間、導覽媒介、文化節慶等三個面向檢視博物館島跨區集結的新現象,首先,分析Basu& Macdonald的展覽理論和Linchi他種文化展覽中的展覽詩學和政治學的理論來檢視博物館島藏品和跨場域之間展覽策劃的建構和論述能力,並透過田野調查觀看串聯博物館島的導覽路線和博物館之夜的節慶規劃來檢視集群內部的跨館現象;最後,第三、質性訪談的方式檢視博物館島觀光客的旅遊實踐。Item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的全球傳播:台灣觀眾的文化消費與實踐(2023) 劉宇庭; Liu, Yu-Ting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自推出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T Live)後,已成為劇場數位轉播重要的代表性品牌,將舞台劇利用衛星技術,在全球的電影院轉播,讓數位播映的觀看受眾擴及全球,而在新冠疫情(Covid-19)出現後將NT at Home以線上串流的形式推出。本研究以NT Live作為探討劇場跨國文化傳播之對象,從英國文化政策的生產影響層面、數位媒介的傳播中介層面,以及文化觀眾的參與和消費等三個部分進行。本研究方法以文獻資料分析,蒐集英國官方部門、英國國家劇院和線上雜誌媒體的相關報導為主要資料來源,同時也使用田野調查法,以及透過線上視訊的方式,與20位台灣觀眾進行個別的深度訪談。研究的三個重點面向,分別為英國文創及數位政策的發展與推動,如何從政策面影響對外的文化輸出,以及文化全球化的傳播中,實體空間和線上平台如何影響戲劇的傳散和接收。最後是透過文化資本及品味建構理論,分析文化消費者的品味建構過程和偏好的影響,和接收NT Live海外傳播產生的文化差異和影響。Item 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的漫遊:城市漫遊者、穿越時空與自我救贖(2022) 陳浩締; Tan, Catherine Haw Tee《午夜巴黎》作為伍迪·艾倫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在過往的研究中主要涉及導演個人的拍攝風格、懷舊,以及城市意象的探討。在極少數的研究中,有學者注意到男主角吉爾的漫遊者身份,卻未對此作深入的討論。更值得關注的是,電影裡佔大量篇幅的穿越時空,以及經過整個奇幻之旅而達到的自我救贖,沒有得到太多的研究。筆者發現,以華特·班雅明的漫遊者理論來檢視《午夜巴黎》,正好可以對電影裡的漫遊、穿越時空和自我救贖,進行脈絡化且細緻的分析。本研究將透過電影裡的場景,分析吉爾在巴黎漫遊的狀態,試圖描繪人與城市空間互動的心理圖景。同時,筆者使用漫遊者理論中的「移情」,在理論層面上探討漫遊者穿越時空的途徑。最後,本研究引入約瑟夫·約翰·坎伯「英雄的旅程」剖析吉爾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並以班雅明的「彌賽亞時間」來探究吉爾的漫遊(包含穿越時空)何以能完成自我的救贖。Item 路易斯·卡若爾的陰性書寫:《愛麗絲幻遊奇境》與《鏡中奇緣》中的女性意識(2022) 宋繼旻; SUNG, AMBER英國著名作家路易斯.卡若爾(Lewis Carroll)於1865年及1871年,分別撰寫出《愛麗絲幻遊奇境》(Alice in Wonderland)與《鏡中奇緣》(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兩部系列作品。書中主角愛麗絲在夢中跌進兔子洞後,經歷猶如女性發育的身體變化。當愛麗絲的身體改變,她的意識也隨之蛻變,開始批判不合理的父權論述,擺脫「家庭天使」的身分。之後,當愛麗絲進入鏡中世界後,她的女性意識已然奠定,轉化為「新女性」。在此值得探討的是,上述這兩部作品中,女性經驗與女性意識的聯繫為何?又身為男性的作家何以能撰寫女性經驗?本論文首先運用歷史文獻分析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角色,並探討愛麗絲身體與意識建構的關聯,了解她自我的形塑過程。接著進一步討論卡若爾的書寫系統。卡若爾於作品中擴展語言詮釋意涵,並鬆動時空固有的概念,這樣的手法與陰性書寫精神相呼應。因此,本論文運用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理論,探討卡若爾的書寫體系,並分析鏡中世界的樣貌。透過分析主角愛麗絲的轉變過程,和探討卡若爾的文字,以理解女性經驗與女性意識的建構過程,及說明男性撰寫女性經驗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