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5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休閒輔療活動對原住民社區據點長者健康效益之研究(2022) 林于捷; Lin, Yu-Chieh台灣人口老化造成失能問題嚴重,原住民族更盛。故本研究希望從休閒輔療活動結合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六大因素,包含健康責任、體能活動、壓力管理,營養攝取,人際支持與自我實現的介入與設計,對原住民社區據點長者之健康效益進行著墨與探討。本研究對象以花蓮縣萬榮鄉的馬遠部落與台北市原住民耆老服務中心北原會館兩據點共12位原住民長者,同時符合長照2.0認定資格55歲以上之原住民,透過12週根據前測值調整,整合入原住民文化背景,以林地場域與森林植物所設計之休閒輔療活動課程,同時依據文獻結合入「體能活動」、「營養攝取」、「人際關係」、「壓力管理」、「健康責任」與「靈性成長」六大元素,並於方案前後以HPLP II量表進行測驗。整篇研究屬於前實驗之研究設計,透過統計軟體IBM SPSS 23.0 for Windows套裝軟體之描述性統計與無母數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從健康促進生活型態6大面向之前後測平均,可看出休閒輔療活動介入後, 總體樣本在體能活動、營養攝取、人際關係、壓力管理、健康責任、靈性成長六大面向,均有顯著差異與成長。Item 以芬蘭經驗檢視臺灣高齡者運動健康促進活動之研究(2013) 劉永琦; Yung-Chi Liu臺灣為人口老化快速的國家,在1993年65歲以上的高齡者占總人口已超過7%成為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國家,預估在2017年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國家,人口老化所產生的問題將嚴重衝擊目前及未來的臺灣社會。芬蘭與我國同為人口嚴重老化國家,其政府推行之高齡者運動政策目的在提升高齡者規律運動,期望促進高齡者健康並保有獨立生活之能力,進而降低醫療支出、節省社會成本。在芬蘭國家政策主導下,政府各部門實施了不同面向的運動健康促進方案,以高齡者運動健康促進計畫的推展最值得推崇並值得我國借鏡學習。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一、瞭解芬蘭高齡者運動計畫「Strength in Old Age」。二、分析臺灣高齡者運動計畫與活動之實行概況。三、比較芬蘭與臺灣高齡者運動計畫與活動之差異。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進行瞭解,得到結果為:一、芬蘭依據憲法給與人民運動的權力,從政策立法制訂、各單位分層發展相關的計畫與方案,到地方城市與大學資源結合,有專責研究機構的指導,提供高齡者專業與友善的運動服務。二、臺灣政府、研究機構與民間單位目前也積極投入高齡產業,為高齡者提供豐富多元的活動,以民間單位的速度與進展較政府單位快,且是以深耕社區的力量,提供一個在地老化的方案。三、芬蘭與臺灣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芬蘭由上而下推動運動健康促進方案,縱形的力量結合了點線面,全力發展高齡者運動產業。臺灣目前在各地區發展高齡者運動健康促進活動或課程,是由當地的力量所支持。Item 上班族養生認知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員工為例(2010) 甘台; Kan Tai在物質文明迅速增長的同時,因生活方式的不同,導致現代文明病日益侵害人們的健康,健康是人類非常寶貴的財富。許多學者認為養生認知與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對組織而言,員工的健康是企業組織的最大資產,因為工作效率的提昇才能為企業組織賺進更多的財富。而擁有良好身心健康的員工才能迅速完成企業目標、創造利潤,另一方面更可降低公司在醫療支出、照顧孱弱員工的相對成本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與分析組織員工的養生認知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並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相員工與其養生認知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預測力。本研究將以中華電信七個服務轄區之員工為研究對象的母群體1,046人,採用便利抽樣,抽出502個樣本。研究工具包括人口統計變項、養生認知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本研究將運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結論:(一) 依人口統計變項比較受訪電信員工發現,女性較男性有比較好的養生方式認知外,其餘的養生認知構面均未達顯著差異,另外年齡及工作屬性方面,在養生認知整體構面上均具有顯著差異。在養生認知有部分顯著差異;(二) 依人口統計變項比較受訪電信員工發現,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有顯著差異;(三) 電信員工養生認知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有相關及顯著差異;(四) 養生認知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具有顯著的預測力。Item 以動態生活生態模式探討鄰里環境、運動健康信念、身體活動與健康狀態(2017) 顏心彥; Yen, Hsin-Yen動態生活型態在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動態生活生態模式,探討臺灣地區鄰里環境、運動健康信念、身體活動與健康狀態之關係。研究方法在資料收集上使用政府開放資料與問卷調查,研究對象以配額抽樣臺灣地區18歲以上無身心障礙之居民,整體回收有效問卷為1228份,問卷內容包含身體活動鄰里環境、運動空間可近性、運動健康信念、國際身體活動量表、SF-12健康量表與人口背景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典型相關分析、羅吉斯迴歸分析以及偏最小平方法路徑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高政策環境居民其鄰里環境可行走性、交通身體活動量與自覺心理健康也顯著高於低政策環境居民,其身體質量指數與診斷三高情形顯著較低;鄰里環境與運動利益可顯著正向預測、運動阻礙可顯著負向預測從事動態生活之機率;動態生活型態者有高血脂、體重過重之機率低於從事非動態者,而從事動態生活型態者有心血管代謝風險之機率是從事非動態生活型態者之68%;鄰里環境、運動健康信念對身體活動有正向影響、身體活動則對生活品質有正向影響。身體活動的決定因素是運動健康信念、鄰里與政策環境,而維持動態生活型態可對生活品質與心血管代謝健康有正面影響,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給個人心理、環境、相關政策之參考,促進身體活動是最重要的因素,進而達到健康促進之目標。Item 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自我效能之探討(2015) 郭紫芬體重過重與肥胖等健康問題已是世界的流行病,肥胖帶來的不僅是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其衍生出的疾病與死亡問題,對於國家資源、社會經濟造成一大負擔,亦是目前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之一。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之2013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多項死因屬於肥胖所引發之相關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多數人每天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工作場所。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有22.7%的全體職場員工過重 (24≦BMI<27) 、11.8%的員工屬於肥胖 (BMI≧27) 的情形;15%的員工至少罹患一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臟病等慢性病。因此職場是推動健康促進不可少的場域。 本研究以臺北市內湖科技園區內之某職場員工為研究對象,於2011年7月至10月間執行,採立意取樣方式,以體重過重員工為收案對象,依其課程參與意願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是有參與8週之減重班計畫 (包括營養教育課程、身體活動促進課程) 介入措施,並對兩組進行前、後測,以探討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身體組成及飲食、運動健康行為之自我效能成效。所得結論如下: 一、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的身體組成 (體重、BMI、體脂肪率) 有改善成效。 二、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健康相關的飲食行為自我效能有顯著改善,包括減少熱量的作法、健康飲食行為技巧,及減少脂肪與鹽分的堅持三大構面。 三、減重班計畫對於職場體重過重員工在健康相關的運動行為自我效能 (運動習慣的堅持) 有顯著改善。 四、職場減重班計畫是一個可供職場推展健康促進活動參考之活動模式,以協助體重過重員工改善健康及執行健康行為。 藉由本研究提出有效益之減重班計畫,促使雇主支持職場健康促進活動,員工亦能重視自我健康,達到雇主及員工雙贏的局面,並提供政府及相關單位在未來推動職場體重控制計畫之參考。Item 職場女性運動階段、身體活動量與生理指標之研究(2016) 洪如萱; Hung, Ju-Shuan2011-2014年運動城市調查顯示,女性規律運動人口比例已從22.7%增加至28.2%,但相較於男性,無論在運動參與、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或運動時間皆較男性為少,在女性勞動力日漸提升的今日社會,關注職場女性的身心健康實為健康國民的要務之一。本研究目的主要瞭解職場女性規律運動、身體活動、壓力與生理指標現況,並且瞭解無法規律運動的阻礙;接著,探討不同運動階段職場女性之身體活動程度及壓力程度的關聯性;最後,分析身體活動量、壓力指數與生理指標之相關性。方法:本研究配合「Women動起來」活動,採立意抽樣方式,於活動結束後針對參加的女性進行資料蒐集,共獲得254份職場女性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括IPAQ身體活動量表、壓力指數測量表、運動階段與個人基本資料問卷、骨密機與體脂計等。研究資料以描述型統計分析、卡方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1.職場女性運動階段分布以準備期最多,生理數值、壓力程度、身體活動程度於健康正常範圍者居多;2.時間不足是職場女性進行規律運動的最大阻礙,其次為工作太忙、家庭牽絆;3.職場女性的運動階段與身體活動程度、壓力狀況,兩兩間均具顯著關連性;4.職場女性的身體活動量與壓力指數呈負相關,與生理指標中的骨質密度呈正相關。結論與建議:職場女性普遍具有運動觀念,惟坐式生活型態已然成形,應藉由運動來調節角色壓力、延緩身體老化,建議可學習時間管理以克服運動阻礙、運用零碎時間增加身體活動;政府、企業亦應一起打造友善的運動環境,以提高規律運動的比例,進而達到運動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