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245
-
Item臺灣采風文圖意象:清治時期風土文化形塑( 2021)臺灣清治時期是臺灣歷史政權統治最長的一段時期,也是人文奠基的重要階段。本文以巡臺御史巡狩治臺的視角,主要探究清治初、中期的臺灣輿圖、與番社采風圖、以及臺灣方志所形塑的臺灣番社人物形象與風物景觀,並以臺灣風土與文化作為研究中心,探討風土如何影響民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民俗文化的形成是否只受到風土的影響?政治理念是否也影響著臺灣風俗文化的歸向?理想風俗可以透過什麼媒介來傳達?清治臺灣初、中期首先看重的是什麼?治理臺灣什麼是最具迫切性、需解決的問題?理想的政治藍圖是什麼?哪些番社特色文化具有普遍性?番社風俗圖再現番社特色文化,包含住禦、耕織、與捕獵採集文化,這些涉及巡狩所關注的風俗教化命題。有別於前行研究多從文字、歷史、帝國之眼、殖民論述、或「他者」等視角切入清治時期臺灣文化研究,本文詮釋與理解結合文圖以及時空軸做為基底,主要探究清治臺灣初、中期所形塑的臺灣風土文化,包含:一、風土文化與社會;二、風俗「歸化」圖像;三、住禦文化;四、耕種田園圖像,以瞭解土地與人民的關係,以及巡狩理念與風土如何影響臺灣文化的發展,以冀補充清治時期臺灣學知識並建構臺灣先後住民自我認同。
-
Item以電腦輔助出題的台語詞彙測驗研究佮語法接觸調查( 2021)因為歷史佮政治因素,多數台灣人以華語做第一語言。台灣各語言的發展無平等,親像其他的本土語言,台語的資源相對較欠缺,而且受著強勢華語的影響,台語當咧發生變化,沓沓仔倚向華語,甚至可能會影響台語測驗的標準。為著拓展台語測驗的發展面向,以及了解語法變化對台語標準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本文進行三項研究。第一,建立一套自動出題的方法佮程序,產出選項是漢字佮羅馬字兩種題型的詞彙測驗。以台語現有的資料庫做基礎,利用電腦程式自動產生詞彙測驗選擇題的題身佮選項,產出的題目由人工略仔修改了,以線頂的方式實際施測。第二,驗證出題方法的可用性,閣分析試題的難度特徵。收集作答反應以後,以古典測驗理論(CTT)佮試題反應理論(IRT)的Rasch model方法分析,來驗證試題可用性,才閣進一步共兩種題型中會影響難度的試題特徵揣出來。結果發現,本研究設計的出題方法佮程序,確實會當產出有鑑別度、也符合測驗單向度要求的可用試題。難度特徵方面,漢字選項題型的各種客觀特徵,攏較輸專家主觀判斷的結果;羅馬字選項題型有「題目台語特色詞的數量」、「誘答選項佮正答選項的聲調差異數量」兩項客觀特徵會當預測難度,專家判斷顛倒無準確。第三項研究轉向關注可能影響測驗標準的語法變化。整理受華語影響的台語語法,設計做語法接受度量表,kap入去研究一的線頂測驗,利用測驗的形式做語言調查的替代方案,來評估台語語法受華語影響的情形。結果發現,台語語序佮華語無仝的語法特色,受影響的程度較低,語序仝款、語法詞無仝的語法特色,受影響的程度較懸,甚至有錯誤語法的接受度比正確語法的接受度較懸的例。本研究的成果,開創台語測驗自動命題的研究,會當以較低的成本增加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題目數量,也會當予一般大眾初步判斷家己的程度適合報佗一个等級的考卷;另外,因應中學階段本土語納入必修課,研究成果也會當發展做教師判斷學生台語程度的工具。
-
Item華語、臺灣閩南語及日語身體詞研究( 2021)臺灣語言中,華語、閩南語及日語關係密切,研究來看,當前臺灣乃以華語、閩南語為主要語言,日語則因歷史上臺灣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當時推行的「國語」即為「日語」,而今日臺灣語言當中的華語、閩南語更沉澱不少日語外來詞,因此本文選擇此三語做一共觀研究。本文以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中最常用的「身體相關語彙」為探究對象,由「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身體詞彙中的認知隱喻表現,藉由統括式的整理及理論運用,期望能歸納出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的語義特徵、認知隱喻類型,語言結構以及其中暗涵的語言文化特點,也由認知隱喻探討臺灣人群思維過程及其背後所隱涵的文化。本文探討以華語為主,閩南語及日語為輔,以辭典收錄的詞彙作為研究語料,大量蒐集三語當中身體詞相關詞語,進一步分析它們在認知隱喻方面的表現,各章節探討詞語包括:(一)「頭部」身體詞:「頭」、「首」;(二)「五官」身體詞:「眼」、「目」、「耳」、「鼻」、「眉」;(三)「口部」身體詞:「口」、「嘴」、「舌」、「牙」、「齒」;(四)「四肢」身體詞:「手」、「掌」、「腳」、「足」;(五)「內部器官及其他」身體詞:「心」、「肝」、「髮」等,其中包含二字詞三字格及四字格語彙,日語則包含慣用語。由於日語並非像臺灣語言一樣是方塊字,能夠完整以「漢字」呈現,當中夾雜平假名、片假名,無法清楚歸納出二、三或四字格詞彙,因此本文裡華語、閩南語以部份身體詞「詞彙」當作研究語料;日語方面則是以身體詞「慣用語」中出現的身體詞語作為探討對象。「語義」表現部份,本文著重在「認知語義學」當中「隱喻」及「轉喻」兩方面的探討。身體詞在語言上的隱喻應用情形可以說是無所不在,身體詞各部位名稱常用以隱喻人情事物,尤其在現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各國語言互相交流,網路詞彙也不斷創新,使得身體間的隱喻表現應用更加廣泛。概念「隱喻」及「轉喻」是認知思維的兩大類型,透過身體詞語料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身體詞當中的思維內涵,為何同樣的概念,在不一樣的國家及語言當中會以不同的身體器官來表示一樣的概念。本研究不僅揭示身體詞語對人體認知世界的重要性,還進一步凸顯它在語言隱喻思維背後的文化價值,從中探討蘊藏在語言當中的文化瑰寶,最終期望深具特色的臺灣語言文化能夠永續傳承。
-
Item越南籍新住民華語文學習歷程之分析( 2020)本研究採用「優勢觀點」,以欣賞、鼓勵的觀點去激勵弱勢個體發現自 身的優勢、潛能並以之提升與環境抗爭的能力。使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 談法、語料分析法和歸納法,透過立意取樣之滾雪球抽樣方式找到十三位 越南籍新住民,再從與相關新住民生命歷程有關聯的國中補校、越南籍新 住民華文教師或家教中分別邀請兩位和五位志願者組成兩組諮詢小組作為 本研究之顧問,以彌補筆者在補校教學、越南語、越南華文教育方面的不 足。需要強調的是,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因應社會工作者藍佩嘉提及的外 籍移工轉變為臺灣女主人的社會現象,以及顧玉珍、顧玉玲對於在臺越南 籍移工的長期關注,將在臺資深越南籍移工納入越南籍新住民類屬中。 配合本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結論為:越南籍新住民的華語文學習瓶頸 除了筆者重點論述的華文語音偏誤之外,在詞彙與句法、語序上的偏誤, 來於母語負遷移、臺式華文影響、粵語影響,華文三大句式方面。筆者對 其中涉及人數多、發生頻率高的偏誤現象提出糾謬技巧或建議,希望幫助 學習者做到即學即用。並將研究結果提供給需要相關教學者與學習者做為 日常規範相關偏誤的參考依據。
-
Item台灣女性參政角色之侷限與突破:從陳玉珍、王婉諭、高嘉瑜為例( 2022)在社群媒體成為政治行銷新興管道的現在,強調連結性的社群網絡使政治人物經營自身形象的互動成為直接反映社會對於候選人想像與認同的空間。而在以陽剛為主流的選舉文化中,女性政治人物在其中的行銷戰略即反映了陽剛價值觀對於女性的基本想像。本文旨在嘗試透過三位在媒體再現上被標誌為不同風格的女性政治人物-陳玉珍、王婉諭、高嘉瑜,是如何形塑個人形象以應對選民對於女性政治人物的需求與想像,並以此揭示在女性意識抬頭與父權政治的運作中,女性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如何象徵了女性政治人物所身處的交織性困境與新的抵抗可能,以及女性這一複雜的議題,其內涵在因應政治商品化後的消費需求,所產生的矛盾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