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269
  • Item
    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ê本土化研究
    (2022) 張玉萍; Tiunn, Giok-Pheng
    清國時期以來就tī台灣流傳ê歌仔冊,主要是tùi福建kap上海所出版ê「中國歌仔冊」。Kàu-kah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台北ê「黃塗活版所」tī 1916年加入發行歌仔冊ê市場,台灣chiah出現本地出版ê歌仔冊。不而過,chit ê時陣,消費市場iû-goân是以中國出版ê歌仔冊佔khah大部分。一直到1932年,中國發生「一二八上海事變」禁止運物資來台灣,造成中國歌仔冊貨源ê斷絕,台灣本地ê出版商因為市場ê需求積極投入、大量出版,顛倒開創出流行ê高峰,hō͘台灣歌仔冊有chin chhia-iāⁿ ê發展。換一句話來講,日治時期是台灣本地加入歌仔冊ê出版,開始進入台灣自主發展歌仔冊ê重要階段。Tī chit款ê情形之下,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本土化」ê發展情形,是本論文關心ê主要議題。本論文主要是beh透過歷時性ê量化統計,去呈現出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ê本土化情形。實際ê研究方式主要分做3大部分來進行,第1個部分是tī無仝ê文本來源當中,整理出「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ê目錄,而且排除重複、無註明年代kap內容無完整ê文本。本研究目前收tio̍h ê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文本,出版時間是tùi 1916年kàu 1938年,數量攏總是568本。第2個部分,是設計2個類別ê變項,包括:題材類型(「純粹中國題材」、「純粹台灣題材」、「混合台灣kap中國題材」hām「其他題材」以及創作模式(「Tùi中國歌仔冊翻印」、「Tùi中國歌仔冊改編」、「台灣新創」kap「暫時無分」),了後kā相關文本做分類。第3個部分,kā分類後ê結果做量化ê統計,去觀察歌仔冊題材tòe時間ê分布kap變化,最後去評估日治時期整體台灣歌仔冊kap台灣出版商ê本土化程,進一步歸納出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本土化ê情形。本研究成果顯示,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雖然整體停留tī純粹中國題材出版量超過純粹台灣題材ê本土化程度,但是,有3個真重要ê轉變,證明本土化程度已經有chin大ê提升:第1、歌仔冊題材tùi早期純粹中國題材獨佔市場ê情形,進一步變做題材khah台灣化兼多元化ê走向。第2、創作模式tùi早期倚靠翻印中國歌仔冊ê方式,轉tùi以台灣在地ê創作為主,而且台灣在地ê創作大多數是描寫台灣ê題材。第3、1930年前後ê台灣出版商,仝款呈現出1930年以後台灣出版商純粹中國題材ê出版比例降低,純粹台灣題材出版比例增加ê情形;以及tùi倚靠翻印中國歌仔冊到積極出版「台灣新創」歌仔冊ê轉變。整體來講,透過ê本文研究ē-tàng清楚觀察著,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tùi一開始以中國題材為主,漸漸kiâⁿ向台灣本土、倚近台灣人民ê本土化發展。雖然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本土化iáu-bōe成功,卻是展現出歌仔冊ta̍uh-ta̍uh-á tī台灣釘根、建構出台灣主體性ê發展過程。
  • Item
    臺灣法教儀式文化之研究–以過關、訓乩、煮油為例
    (2022) 林鍵璋; Lin, Chien-Chang
    本文主要研究臺灣法教信仰儀式文化,藉由茅山劉家教的儀式的信仰發展與融合,法教儀式中的自然崇拜與原始的祭星信仰,到人格化的星象神多重的文化建構,而建構下產生出法教的祭星科儀,透過儀式文化建構出的自然力崇拜,探討雷神信仰、法的建構,法教中有關雷的咒語,探討法教的儀式信仰,並透過相關經典建構詮釋法教儀式,以過關、訓乩、煮油儀式為主要探究。茅山派是臺灣法教系統中較少聽聞的一個派別,因此想藉由本論文對閭山派以及茅山派於桃園週邊縣市、臺中地區的活動現象有所探究與紀錄。觀察儀式以過關、訓乩、煮油為主,主要觀察對象為茅山劉家教的兩位法師。分為三大方向進行研究及資料收集。一為實地田野調查,確實記錄臺中與桃園茅山劉家教所施行之科儀法事現場實況;二為專人訪談,以茅山劉家教中林法師和黃法師為主要訪談對象,對其進行傳承之現況、師承脈絡、營務內容等有所瞭解。本文共分為九個部分。第壹章緒論,主要是釐清研究的基礎,說明如何從事研究。第貳、參章,法教的巫覡特性,並且透過天地人三才,說明臺灣法教的神明譜系。第肆章說明茅山劉家教的傳承與其儀式的法器與修行等,第伍、陸、柒章,透過法事內容與宣行的紀錄,包括儀式流程、儀式的空間等相關事物。第捌章、第玖章,分析科儀中的儀式文化,以宗教信仰文化、民俗的關係、地方聚落的內容,進一步分析法教儀式特色以及法教儀式對於社會的作用情形,總結以上結論。
  • Item
    「土地無意識」的台灣文學及其批評視域
    (2022) 蔡志彥; Tsai, Chih-Yen
    台灣現代文學若從1920年算起,至今已達百年。本土化論者賦予台灣文學「民族」性格,企圖塑造它成「台灣民族」的文學傳統。然近年來經全球化及西方理論介入的台灣後殖民論述,曾動搖本土概念。「台灣民族」文學論述已經難以解釋,百年台灣文學混雜意識之異質性悖論。有感於此,本文依廖朝陽〈再談空白主體〉提出「土地共同感」文學界義,並參考邱貴芬台灣文學「台灣性」,援引詹明信的《政治無意識》,提出「土地無意識」的文學批評論述,盼與學界共思。期待「土地無意識」能踏讀文本,獲得更繽紛「彼時、多方、此地」語義豐富性。全文共分七章,於第一章(緒論)先勾勒出台灣文學某種「歷史化」過程,同時指出「台灣民族」文學論以及與「土地」攸關的「鄉土」與「本土」概念,並點出「土地」所具有的「理論」潛能。透過廖朝陽所謂「格義」能跨越思想疆界之精神,本文第二章針對「土地無意識」的「理論」取徑與論述形成做出說明。第二章第一節先論述從「空白主體」到「土地共同感」文學「界義」之演變過程,第二節則是闡述從《政治無意識》到「土地無意識」的文學批評理念,第三節則將論述焦點鎖定在從「精神分析」到台灣文學的「無意識主體」上。 第三章(形構台灣文學「無意識主體」之文本例證)以拉岡「精神分析」學說關於主體分裂的「ISR三界結循環」為論述基礎,描繪出台灣文學如何在想像的「大它者」目光壓迫下,總讓欲望主體陷入語言符號的牢籠中糾結,卻又以「真實界」殘餘「小對形」的「土地」換喻象徵,因而顯露出破碎、扭曲,且早已隱藏於「真實界」的「精神創傷性」。第四章(「土地無意識」的批評視域與文本「土地」型態)開始進入「土地無意識」文學批評視域之說明。依《政治無意識》強調「歷史」、「階級」、「生產方式」與「烏托邦」的內涵,及土地的「沉積」、「土層」、「墾殖」、「深掘」特性,第四章發展出「歷史語境」、「文化生產方式」、「階級層位」及「矛盾的烏托邦深掘」等「四種向度」形構「土地無意識」的四項操作型視域,並各自具有文學「外部」與「內部」的分析意義。延續第四章「土地無意識」四項視域的論述脈絡,第五章、第六章(「土地無意識」的文本批評演練)依四項視域分別進行文本批評。第五章第一節選擇西川滿於戰前、戰後初期所創文本進行分析,開啟文本「內部關係」與「外部意義」的談論,亦已凸顯第一項視域「沉積而成的歷史語境」所謂每位作者皆已背負其出生年代的各自啟程獨特歷史共性。第二節則以「反共文學」時期男性與女性作家互為對比座標而論。本節除已論述出第二項視域「墾殖的文化生產方式」中「文化生產」的「統治者」角色,亦透過女性作家將視線拉回眼前「台灣土地」的「反『反共文學』」陰性筆觸,揭示某種「象徵秩序」已被女性作家「創作欲望」情感鑿出裂縫之精神分析。 第六章第一節持「深掘烏托邦的矛盾」之精神,將保釣世代「回歸現實」與原住民「生活土地」進行文本比對。本節指出彼時所謂「回歸現實」實正是回歸「眼前土地」外,並指出所謂「回歸現實」的「眼前土地」一直都是原住民族賴以為生的「生活土地」。第六章最末節則鎖定「土層般的剖面視角」探討黃崇凱的《文藝春秋》與百年台灣文學作家傳統之關係。最終章(持續欠缺的「空白主體」與未來展望)統整各章論述重點,並再次主張以「土地」作為文學批評視域能提供的台灣文學新論述。
  • Item
    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22) 何瑾如; He, Jin-Ru
    本文以陳若曦的人生發展歷程為背景,以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為研究重點,運用認同理論、創傷記憶等理論,以及新批評、文本細讀等研究方法來梳理她的小說,重視陳若曦所擁有和追求的知識分子擔當,探索其心靈世界。研究她筆下那些身處於家國、族群、歷史風雲之中的女性形象。在本論文的緒論部分,主要概述的是作家陳若曦的小說創作旅程、一些研究者對於她的相關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與研究空間。陳若曦,是少數建起了國際聲譽的華人女作家之一。儘管目前許多學者們對於陳若曦小說的研究已經可謂是成果豐富,但是筆者認為,在對於陳若曦小說中的女性處境研究這一方面上,還是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空間的。本文會在這仍值得進一步推進的研究領域上,對這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一直都在追尋著“烏托邦”理想的女作家的作品進行梳理,研究她的人生之旅與她所創造的小說世界裏的女性形象之間的關聯,探索她們與她一直所努力追求的烏托邦理想之間的關係。
  • Item
    臺灣現代散文選集的典律想像(1999-2019)
    (2022) 邱比特; Chiu, Pi-Te
    文學選集被認為是典律被具現化的一種形態。透過選擇與否,某些作品得以獲得保存或被更多人閱讀的機會,甚或形成經典。考察文學選集因此是探究典律的一條途徑。本論文即以臺灣現代散文選集作為分析對象,討論1999至2019年,這約二十年間臺灣現代散文選集所呈現出來的文化想像,以及這些想像反映出的編選者所依憑為準的散文典律。本論文以選輯典律(selective canon)的概念為立論基礎,並以較為宏觀的視野,分析現代散文選集各種被想像出來的典律。在章節的安排上,本論文依序針對套書選集、年度散文選集、編列散文名家,以及「七年級」散文選集當中的文學(史)觀、世代與時代立場、典律企圖與選輯特色進行考察。一覽臺灣現代散文選集的編選觀點及其實踐,並從中思索散文典律的被想像性。本研究指出,近二十年來的現代散文選集並沒有一種穩固而獨尊的散文典律。被臺灣文學場域中的各種典律規則運作所形構的散文典律,表現在現代散文選集上,往往是掌握了編選權責的相關工作人士,在選輯過程中,依其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的操作而成。臺灣的現代散文典律,被不同立場與班底、不同世代或時代的編選者,持以各種對於散文文類的想像,創造出多元歧異的書寫典律,進而呈現在各種選集上。換句話說,這些為現代散文進行典律化的成果乃是不同編選者各自的想像及其實踐,而非一種眾所認可的典律。
  • Item
    近代臺灣新聞記者的社會實踐(1897-1947)
    (2022) 呂東熹; LU, Dong-Shi
    臺灣自1988年報禁解除之後,傳媒文化史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焦點之一,目前有關日治時期,專職新聞從業人員,如記者、編輯等職業身分之建立、轉換與回應時代變遷,雖已有零星研究,但都只在單一個人身分,或相互對照組之論述,或是歷史性的結構鋪陳,有關記者或編輯職業類型的建構與論述,尚無系統性的專論。本研究以記者職業為研究主體,原因主要有兩點:1.記者是臺灣在日治時期新興的職業;2.從事記者工作者屬於社會領導階層,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針對日治時期臺灣的日本人與臺灣人記者的人數記者擁有怎樣的學經歷出生地的背景如何?記者的在社會上地位又如何?記者在戰後初期,所面臨的課題,都是本文關注的焦點。至於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與範圍,主要是以日治時期傳統舊文人知識社群,以及新式教育下的知識份子,如何投入日本所引進的現代化報刊,成為新興職業──新聞記者的一分子;不管是傳統舊文人,或新式教育下的新知識分子,他們在面對日本帶進臺灣,具隱藏性的「同化」政策,他們的應對之道及產生的影響。這裡必須強調,本文不在論述或探討新舊文人的作品價值與內涵,而是著重殖民政府所建構,具有現代性的大眾媒體作為媒介的「文明陷阱」,傳統文人如何在這個新的文化展演空間,認識傳播平臺的現代性,以及自身轉變;而新知識份子,在吸納日本「現代性」之後,透過報刊作為論政基地,並建構臺灣人意識的過程。特別的是,新知識分子都同時扮演著「有機知識份子」與「文化中介人」的雙重角色,本文乃透過歷史構面的回溯,進而檢視日治時期臺灣新聞工作者,如何經由大眾媒介的傳播平台反抗日本殖民體制的影響與意義,但這批具「市民社會」意識之「有機知識份子」與「文化中介人」的新聞記者,卻在戰後很短時間內,已不見容國民黨體制,而紛紛退出新聞舞台。
  • Item
    你的母語不是你的母語: 以臺南地區及北臺灣高中生為例
    (2023) 盧叔欣; Lu, Shu-Hsin
    語言是群體社會中彼此溝通最重要的媒介,而母語更是一個族群文化傳承的象徵。自古以來臺灣一直是多元文化的語言社會,在歷經日治時代初期推行國語教育與後期的皇民化運動,以及國民政府時期獨尊華語的教育政策影響,各種本土語言因此面臨瀕危的危機,解嚴之後,在母語復振人士的積極推動下,政府於2001年將本土語言課程正式納入九年一貫的國小部定課程,至今已逾二十年,母語是否有如預期向下扎根,進而傳承延續,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本研究為質性分析法,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以臺南地區及北臺灣高中生為受訪對象,以 Skutnabb-Kangas(1984)的母語定義為論文主架構,藉由問卷訪談內容,透過高中生的語言使用現狀,歸納及分析他們現階段對於母語的選擇及定義。研究結果顯示,這群過去在國小階段皆接受本土語言課程,部分在國中階段參與本土語文教育,且為108課綱首屆即將或已經接受部定本土語言課程的高中生其母語認知,與傳統認知中族語及母語的觀念不同,他們對於母語的選擇及定義已趨向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選擇及定義,且與母語定義中的多元理論產生共鳴。本研究期望提供不同的思考面向,做為日後復振各族群母語之教育推廣運動及政策制定的參考,同時亦有拋磚引玉之意,期盼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繼續投入更深更廣的研究,讓我們的母語不只是一個保存的文化象徵,更期待我們的母語教育有開花結果之時,能夠世世代代繼續傳承下去。
  • Item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
    (2022) 徐裕盛; HSU, YU-SHENG
    本論文試圖探討嘉義新港溪北庄的庄頭神信仰,亦以分析溪北庄兩大間宮廟—「鎮武宮」、「六興宮」的發展歷史做為主體,佐以口訪記錄及庄內的重要祭祀禮儀。其次,筆者也梳理溪北庄的開發歷史以及庄頭神如何受到庄內居民崇拜及背後所隱藏的互動群體關係。另外,筆者也將著重於探討自水師提督王得祿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建廟供奉後,對於該庄頭的信仰情況產生何種改變。在王得祿提督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後,庄內的信仰中心似乎有被轉移的情況產生,玄天上帝在庄民心中的地位因黑面三媽的到來,產生了莫大的變化。黑面三媽的信仰起於王提督而逐漸興盛,影響了玄天上帝在庄內居民心中的地位,致使後來媽祖神威逐漸凌駕於玄天上帝之上,背後信仰「典範轉移」的原因值得探究。溪北庄位於嘉義縣,因此研究者除了蒐集文獻資料外,亦會親身至溪北庄進行田野調查,記錄第一手的祭祀禮儀過程。從中發現庄內居民與兩大公廟彼此的關係,一方面鎮武宮的玄天上帝才是「開庄之神」但六興宮的黑面三媽又似乎發展得較為興盛,因六興宮的建立原因較為特殊,也形成異於其他廟宇的民間信仰特色。本論文將呈現溪北庄百年來信仰的特殊之處,並將其放置於人文歷史的庄頭信仰脈絡下做探討。
  • Item
    觀看當代台灣的性別政治以敘事批評剖析台灣偶像劇中的「暖男」形象
    (2022) 郭家和; GUO, JIA-HE
    自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開播以來,「暖男」已經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從網絡上的網友留言、新聞媒體的標題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語彙,皆可以不斷地聽見或看見,大眾將暖男視為一種褒獎的、理想的詞彙,用來形容真實世界中具備某種理想特質的男性。此舉,筆者認為彷彿是將偶像劇再現的暖男形象做為現實生活中理想男性的依據,呼籲男性學習與效仿。  據此,本文為探討暖男形象如何透過偶像劇再現進行與當代台灣性別政治的對話。筆者援引語藝批評觀點中的敘事批評,分析自2011年到2022年中,台灣社會大眾普遍認定具備暖男形象的代表性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2011)、《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2013)、《想見你》(2019)、《未來媽媽》(2020)所再現的暖男樣貌為何。同時筆者也在反思梳理四部偶像劇的暖男敘事策略後,進行敘事忠實性的評估,探討偶像劇中的暖男敘事及台灣性別政治的新風貌。
  • Item
    魔幻寫實主義佇胡長松台語小說的實踐
    (2022) 許芸萱; Hsu, Yun-Hsuan
    台灣文學作家胡長松(1973-)對1997年開始出版《柴山少年安魂曲》(1997)、《骷髏酒吧》(2000)遮的華語小說,因為接觸著台語界的相關作家,開始用台語創作,一開始是先用華、台對譯的《槍聲》(2005)、《燈塔下》(2005)到轉型做一位全台語創作的台語小說家。2004年佇創作過程信仰基督教,台語創作開始加添基督教的元素和色彩,有《大港嘴》(2010)、《金色島嶼之歌》(2013)和《復活的人》(2014),佇舊年出版上新的是《幻影號的奇航》(2021),佇這20外年當中,作品對一開始是較烏暗的風貌,信仰基督教了後嘛予伊的作品開始看著光明和希望。佇方耀乾的《台語文學史暨書目彙編》(2012)、林央敏的《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2012),攏有討論著胡長松的作品,筆者發現文訊雜誌當中「21世紀上升星座」的專題(2020)當中,胡長松的作品《復活的人》是唯一入選的台語小說。顯示台語小說佇當代的重要性,台語小說應該受著文壇注重,無應該予學界放捒。 胡長松的作品當中和台灣文學作家張大春、宋澤萊、林耀德,攏運用西方的魔幻寫實手路。關心的議題攏包括對歷史、本土的關懷,胡長松以台語疼惜本土,書寫台灣的二二八事件、表達認同自身文化的族群互動、見證台灣民主化過程的學生運動。進一步用魔幻寫實起造屬於台灣的世界觀,在在顯示台語小說和台灣文學閣有世界文學攏是互相連結的。
  • Item
    台語全稱詞「逐」與「每」的分佈及認可條件
    (2023) 陳映彤; Tan, Iong-tong
    本文旨於探論台語中的兩個全稱量化詞——「逐」(ta̍k)與「每」(muí)。「逐」與「每」的研究十分稀缺,而華語「每」的相關討論則多聚焦於其與算子「都」的互動。本文選採不同的取徑,特別檢視了「逐/每」結構未和「攏」(lóng)搭配的情形。我們主張主語及賓語ta̍k/muí-NP都帶著一項無法解讀的焦點特徵,需要帶有焦點特徵的認可條件(licensor)來完成對協(agreement)。我們以焦點結構理論(cf. Rooth (1985, 1992, 1996); Shu (2019))來解釋包含「攏」、其他副詞成分以及依賴性不定詞等認可條件的共通性,並主張「攏」為一觸發最大化預設(maximize presupposition)(見Liu (2021))的焦點敏感成分。我們也比較「逐」與「每」的語意差別,同作為全稱量化詞,「逐」易產生集體性解讀而「每」易產生分配性解讀。本文也對「逐」與「每」在英語及華語中的對應成分進行簡單比較。不同於each而較類近於every,「逐」和「每」無法單獨出現在浮游(floated)或並列(binominal)位置。另一方面,在副詞與定詞用法上,台語的「逐」較趨同於華語「每」而台語的「每」則較趨同於華語「每一」。
  • Item
    吳守禮的閩南語文獻學及詞彙考證方法之研究
    (2022) 陳楷峯; Chen, Kai-Feng
    吳守禮(1909-2005)在臺灣語言及文獻學的研究領域留下相當豐富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在閩南語傳統戲曲文獻《荔鏡記》的研究方面,吳氏針對各版本的早期戲文進行校勘與重建,並且對文獻中收錄的語詞進行分類,進一步進行語源的考證,嘗試釐清這些詞彙所呈現的「歷時性」與早期文獻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則將俗字、借字混雜的戲曲文獻,經整理之後成為可被解讀的文本,同時也將各個時代的閩南語文獻,進行細緻的版本比對工作。吳守禮在日本時代進入臺北帝國大學,接受東洋文學科的學術訓練,在教授的引領之下,對「漢文的科學研究」有相當深刻的理解。吳氏的研究方法,承襲日本京都派的考證學風,並以他在學院所累積的學術經驗為基礎,將研究的目標逐漸轉向閩南語的歷史研究。吳氏透過閩南詞彙的「音字脫節」現象,嘗試將早期語言文獻中的文字記錄,與現代的語音兩者建立語源關係,並由此探究詞彙的讀音及語義的演變情形。本文的研究課題,在於考察吳守禮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觀點。因此必須先以歷史研究法,重建吳氏早年的求學歷程,包括他所接受的學術訓練以及他從日治到戰後所累積的研究成果。然後分別從早期戲曲文獻的研究、文獻曲詞及音韻文獻的分析,以及閩南詞彙的語源考證,觀察吳氏的研究論述以及他對語言資料的使用情形。並根據前幾個章節的討論與分析,發掘吳守禮的學術成就所呈現的特點。
  • Item
    菜市仔的台日「台味」實踐與想像:以雙連朝市為例
    (2022) 謝懷瑩; Hsieh, Huai-Ying
    雙連朝市是日常消費場所,也是受到日本觀光客喜愛的觀光景點,本研究以雙連朝市為例,探討台灣傳統市場中的「台味」實踐,以及台日的「台味」如何形構、想像與再現。本研究以環境劇場比擬傳統市場的空間與人際交流,並以論述分析法,探究影像、旅遊書籍等傳播媒介,如何形構與再現雙連朝市的「台味」想像。透過觀察法與訪談法,探討傳統市場中多元族群的人際互動與日本觀光客在雙連朝市的「台味」體驗,並以都市地方純正性的理論為基礎,觀看雙連綠地與雙連朝市保留運動的過程中,草根力量的實踐。然而,歷經疫情時代的傳統市場,面對觀光客的抽離,以及人際互動模式的改變,本研究將思考「台味」想像與實踐如何延續與變遷。 「台味」並非純粹由台灣人形構而成,而是由多元族群的人際互動逐漸堆砌而成,並以傳媒媒介的再現形構「台味」想像。「台味」來自於不同族群之間的人際互動所產生的地方活力,也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在這裡落地生根的道德權利。
  • Item
    從政治消費觀點看臺灣男性政治人物「姿本力」之建構與再現——以吳怡農為例
    (2022) 曾惟恩; TSENG, WEI-EN
    本文欲以政治消費為研究基底,在既有的政治消費觀點所建構的台灣國族認同上,增補「姿本力」的認同元素,勾勒出當代政治消費圖像的其他可能面貌。本研究以吳怡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嘗試以男性政治人物的「姿本力」作為研究主軸,藉由梳理選舉過程中,由傳統媒體的報導、新興媒體上的個人展演及網路粉絲專頁中的留言及評論等,三者所構築的對話空間所共同折射出的人物形象,進而尋找台灣人在政治消費的運作邏輯下,如何在消費端消費「男性政治人物」,這樣的消費又具備哪些意義。本研究發現「姿本力」如同實體物品及文化符號,也能進入政治消費邏輯中成為消費的標的。吳怡農所擁有的姿本力,在政壇中顯得獨樹一格,因此選民藉由社群媒體的便利性,在各種貼文、新聞報導下,以「留言」如此日常且輕鬆的方式,不忌尺度的實踐想像、意淫其姿本力的消費,從吳怡農的外在形貌,一路消費到他的內在理念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作為立委選舉競爭對手,蔣萬安難以跳脫傳統的男性身體敘事,仍舊秉持「新好男人」作為個人招牌。吳怡農為首的政治消費,則代表部分選民厭棄舊有敘事,轉而消費而更具想像空間的候選人,這樣的消費實踐顯示出台灣社會中,「理想男性」的新典範正在悄悄成形。
  • Item
    民間信仰、糕餅業與地方宗教組織之共構—以台中大甲裕珍馨為例
    (2022) 吳芷萱; Wu, Chih-Hsuan
    本研究以大甲的特殊地區為中心,試圖觀察出大甲地區的裕珍馨糕餅店何以在競爭激烈的糕餅市場中足以與百年餅店比拚。台中市大甲區的糕餅店裕珍馨主力商品「奶油酥餅」與大甲媽祖、藺草結合,並稱大甲三寶,包裝盒上所呈現的就是香火鼎盛的大甲鎮瀾宮,糕餅產業與地方信仰文化的搭載。 裕珍馨的崛起與發展都與大甲的媽祖信仰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本研究從這三個層面:「大甲地區媽祖信仰文化發展」、「大甲地區宗教組織」  與「裕珍馨發展」,以大甲地區裕珍馨糕餅店為例,探討大甲糕餅業地方食品特產與地區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並與裕珍馨的二代經營者陳育賢董事長進行訪談,試圖透過訪談及文獻資料蒐集與分析,了解在台中大甲地區,民間信仰、裕珍馨糕餅與地方宗教組織三者間有何共構與互利關係。 裕珍馨前期的崛起受到當地宗教信仰影響,現今台灣社會的宗教信仰已經變成一種消費項目,成為能夠彰顯個人風格的裝飾品,而消費者依據自己的個人喜好,透過購買精神信仰,來表達自己的品味。大甲鎮瀾宮無疑是大甲地區信仰、文化與政經的主要據點,政治人物為了擴展自身利益與權力帶動了當地信仰的文化活動,大甲媽祖遶境的進香儀式成為了連結神聖與世俗之間的橋樑,因著大甲地區的特殊組成與結構,裕珍馨得以在此環境下逐年發展,成為橋梁下的獲利者。
  • Item
    陳玉慧旅遊、家族史與創傷書寫
    (2023) 游雅筑; Yu, Ya-Chu
    旅遊具有空間的移動性、異地性、跨時空等面向,旅遊書寫則呈現陳玉慧的生命經歷與自我觀看世界的方式。台灣人過去無法隨意出國,因戒嚴時期國家管制之原因,想出國僅有就學、探親、商務、外交、公務之人才有機會可做申請。而旅居海外的作家們所撰述的當地風情,以及跟時代並進之旅遊紀錄,較多都是在開放觀光後才開始呈現多元豐富的面貌。「旅行文學」則於90年代才逐漸在台灣嶄露頭角並掀起熱潮。本碩論結構為第一章緒論,內含研究動機及目的、相關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研究素材及章節安排。第二章探討陳玉慧至各國的旅行記憶與移動路徑。第三章將書寫陳玉慧的記憶、回憶與紀載的「家」,可見父母家庭對她影響極為深刻。第四章從陳玉慧的身心靈狀況為出發點,論及她的自我與和解。冀望能從文本中分析出她書寫的「生命旅遊史」是如何豐富自我的心靈、人生。又論述陳玉慧對「家」的記憶,對她來說家是離散的,從成長過程、人生經歷談起,並提及再現對於父母、丈夫的書寫,以及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家」代表的意義。再以陳玉慧的身心靈狀況為切入點,因她曾於書中多次提及身心靈的問題,將書寫她在生活、旅行中,背負著多少的創傷與苦痛。且與他人交流、討論中得到領悟,在與人談話及找尋自我的過程中調整自身的狀態,並與過去的自我和解,如何原諒他人,也放過自己。
  • Item
    臺灣當代御宅族的公共議題實踐與文化商品中的「御宅戰術」
    (2022) 彭建森; PENG, Chien-Sen
    臺灣御宅族脫胎自近代日本的「オタク」概念,被普遍認知為消費動畫、漫畫及遊戲等虛擬事物並共享其美學傳統的社群。因臺灣特殊的政治與歷史背景,以及資訊技術的日漸發達,發祥自日本的御宅文化亦於跨境後演變出專屬臺灣的在地性與歧異性,並在不斷更迭的國際情勢下,產生出具備獨特自我論述及實踐模式的御宅族社群。本研究主張,近年臺灣以公共議題倡議為導向的御宅族文化商品,採取了靈活運用御宅文化要素的「御宅戰術」,使御宅文化慣用的美術風格、表現手法及媒介形式與公共議題產生互動並聯合共進,成為御宅族在臺灣當代消費社會參與公眾事務的模式之一。本研究將藉由分析使用了「御宅戰術」的文化商品實例,發現戰術的操作細節及其影響力;此外亦透過針對御宅族社群及文化商品創作者的訪談,來探討臺灣御宅族的公共議題涉入情形,以及「御宅戰術」的生產實踐與消費實踐可能性。經由對現象的觀察與闡述,本研究將凸顯臺灣當代御宅族所建立的集體身分,以及其有別於過往、由私領域走向公領域的行動特色,並試圖揭示「御宅戰術」的存在即是此刻臺灣社會兼容並蓄、文化多元的重要體現。
  • Item
    當代飲食「台灣味」:以官方與文化中介者論述為核心
    (2022) 賴建綸; Lai, Chien-Lun
    本論文欲透過整理當代台灣在飲食文化領域上,所使用「台灣味」一詞的相關論述進行深究和分析,並深入了解在使用此一詞彙上,背後所勾勒出的認同以及權力競逐關係。本論文將由飲食論述中「台灣味」一詞出現的時空背景作為切入,帶出「台灣味」的興起背景以及字義背後的轉變;其後將透過官方和非官方兩個角度切入,探討這兩者中使用飲食「台灣味」論述中,呈現何種認同關係。官方論述部分分為政府單位和學術機構,前者將以觀光局作為主要分析對象,透過觀光局網站初步了解政府部門的出發即立場;後者則觀看如高餐等餐飲相關學府中,如何進行台灣飲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非官方論述部分則以飲食領域中的文化中介者為主,其中又分為以寫作為主的飲食文學家與食評家,以及以料理創作為主的廚師兩部分。文字工作相關的文化中介者們的論述很大一部分會與社會的文化記憶有所關聯,將透過觀看其筆下的「台灣味」寫作與論述進行探討;料理相關的工作者則以食物進行創作和展演,並透過料理的呈現以及相關的訪談構築「台灣味」的展現方式。本論文希望透過整理飲食「台灣味」討論的興起背景,分析文化中介者的相關論述以及使用的場合、使用的影響等面向,進一步了解飲食「台灣味」字義背後所帶出的認同和價值。
  • Item
    跨國旅行下全球現代性的反思-分析台灣交換學生的認同
    (2022) 蔡季純; Tsai, Chi-Chun
    旅行,在觀光客與「找到自我」的年輕人之間,被勾勒出既充實卻又模糊的想像。近年來,台灣年輕的交換學生們以出國交換作為壯遊,企圖建構自我與社會認同。他們的自信與勇氣往往受到讚揚,跨國旅行成為躋身世界的舞台,然而從後現代消費社會的角度視之,年輕世代對於個人認同乃至生活風格的確立,逐漸揚棄過去傳統社會穩定的「親密關係」、「工作」、「志業」等價值,取而代之的是「美學」、「公民意識」、「個人主義」的生活政治。現今,遑論人口販賣、跨國勞工、難民之移動,旅行儼然已成為一套享有衝動特權且無須理由的新倫理價值,尤其對於年輕世代而言,他們更因此而重新思考工作、旅行、消費的意義。本文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以全球化現代性觀點探究交換學生跨國旅行經驗與台灣社會互為交織的意涵,分析台灣交換學生如何藉由旅行操作,展現自我與社會認同,以及其積極行動背後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另一方面,從現代性消費的角度分析旅行的符號如何被複製、生產、消費,這個過程如何有效地整合與掩飾交換學生的欲望。一個人的旅行,在跨國文化衝擊下,轉而反身凝視並闡連(articulate)自我的過去、現在、未來,藉以比較、反思鑲嵌在原來社會與國家的困境。
  • Item
    日治時代台灣社會中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從三教的角度了解處境化的實踐
    (2023) 林允中; Lim, Un-tiong
    在台灣,長老教會目前是最大的基督教教派;但似乎其地位和重要性多被聚焦在政治和神學層面,對於文化或歷史觀點的關注相對較少。因此,這篇論文嘗試運用文本,以文本分析為基礎,以探索可能與過去觀點有所不同的見解。此外,由於基督教在台灣相對於其社會是一個外來宗教,所以傳教士和神職人員在介紹該宗教時的主要挑戰之一是處境化的過程;即如何將本地的儒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人物轉化為傳福音的材料。這一方面也將是本研究的重要探討點。通過綜合上述方法獲得的結果,這篇論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台灣長老教會的發展和傳播,以及它對台灣社會所帶來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