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兩位輕度自閉症大專生對挫折經驗因應之歷程探究
    (2021) 李國源; Lee, kuo-Yuan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二位輕度自閉症大專生,作為參與研究對象,主要探究輕度自閉症大專生在過往不同求學階段所感知到挫折經驗的因應歷程。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取向,以整體-內容為資料蒐集方法,敘寫二位研究參與者及其重要他人進行回溯與敘說之故事,並同時參酌相關文件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發現,兩位輕度自閉症者對過往經驗重述的表現方式或不同階段的情境感受雖不盡相同,但又可見相似之處;他們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在看待兩位輕度自閉症者皆有各自不同的觀點但也提供了相似的支持。綜合分析結果,在成長階段主要的挫折經驗與意義包括:1.雖具超常學習力,卻帶來認同感危機;2.面對排擠與霸凌,最常使用忍字訣;3.面對和事物有關議題,通常先解決心情;面對和人有關議題,則多選擇放棄;4.投入興趣,讓好心情覆蓋難過後,才又有動力面對;5.挫敗與動力,追根究底都是因為在意;6.期望被認同;7.計畫執行力的順序僵化與計畫內容單一貧乏常是挫折來源卻又不易改變。在重要他人的觀點與支持方面,較一致的發現為:1.家長多採取「不一味設框架,不急著改變孩子」、「不給『對錯』的道理,『勘忍』才是護己生存之道」、「誰都決定不了誰是朋友,但能扶持互助就該點滴感恩在心」三項觀點;2.除家長外,給予二位研究參與者支持與深刻影響的重要他人,包括「宗教輔導法師」、「軍訓教官」、「資源教室輔導員」三種角色。他們雖非專業輔導人員,但過程中發揮了「扶倒」與「福禱」的作用。最後研究者進行反思,並對教育實務工作者、家長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千山萬水「非」我獨行-重要他人對男性青年文學家生涯抉擇的影響
    (2013) 楊垂芳; Chui-Fang Yang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重要他人」及「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男性青年文學家生涯抉擇的影響。透過深度生命故事敘說,探究社會文化脈絡下,他們求學、工作階段生涯抉擇的相關經驗,以及重要他人對其影響之心路歷程。研究參與者共九位男性青年文學家,背景為「始終於語文領域者」三位,「曾在語文、其它領域間轉換者」三位,「始終在語文以外領域者」三位,透過不同的資料蒐集,深究影響生涯抉擇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中之「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模式做為分析方法,前者著重理解個人生涯發展之整體脈絡,後者則藉由類別的劃分,以跨個案方式歸納出研究參與者共同遭遇的現象與困境。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研究參與者生涯抉擇的重要他人,包含家庭重要成員(父母、妻子、戀人、手足及其它家族成員、家族氛圍)、求學階段重要他人(教師、同儕、學校氛圍)、角色楷模(現實生活、書籍及其它影視媒材)等面向,另外,還含括讀者、編輯、評審、書籍、社會價值觀、個人特質等影響因素。在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方面,兩性期待的差異、社會文化價值觀、沈重的經濟壓力與成家立業責任等因素,皆為研究參與者的生涯阻力,但若能獲得周遭重要他人的支持與鼓勵,可協助其打破性別框架。 而選擇語文領域和其它領域之研究參與者生涯抉擇的差異,在於前者的父母多給予寬廣的人生選擇權,或雖有干預但箝制力不足;而始終都在語文以外領域者,因能順從父母及社會集體價值觀,故衝突較少,但不被原領域教師或同儕理解的心境,則是重挫他們創作生涯的阻力。 最後,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父母宜給予子女多元性向探索機會、充分職涯資訊,且不強制主宰;學校教育應落實學生適性發展與生涯輔導工作,輔以活化的國語文教學模式,並均衡辦理多元領域活動;政府應扶植、規劃文學人才職涯出路。
  • Item
    出棋智勝—青少年優異棋手的學棋路
    (2012) 吳奇錚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中國象棋棋手在學棋的歷程中,除了棋藝增長之外,棋局中的世界是否影響青少年棋手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包括在心態(積極性、客觀性等)與想法(對事物的看法、觀察力、思考角度等)上的改變,並透過訪談重要他人,包括棋手本身、棋師、家人及其他主要支持者如棋友、同儕等。透過紮根研究的方式,逐步建立概念、範躊,蒐集資料、分析資料,再藉由分析所得結果適時修改訪談大綱,接著再去訪談其他受訪者,蒐集更多的資料,然後再分析,不斷循環這個過程,直到資料達到飽和為止,以此建立理論架構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學棋有助能力成長 透過訪談,從棋手本身、母親以及棋院教師的觀察中,發現到棋手學習中國象棋後,在能力上有所成長,在待人處事與人際關係上也有改變。 二、升學管道不足與缺乏職業制度 國內目前雖然有部分學校,將棋藝類的表現列入加分項目,但畢竟為數不多,且非各地區均有;而國內亦沒有建立起職業制度,提供棋手一個專心鑽研棋藝的環境。因此歷年來有些棋手在學生時期有著極佳的表現,卻必須與現實妥協而放棄下棋。 三、缺乏學棋管道 由研究者與象棋老師之經驗以及研究參與者之情形,目前學習中國象棋的幾個管道分別是家中長輩教導、學校社團活動、棋院學習、網路對奕、觀看他人對奕以及棋譜自修等方式。這些方式並非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到一種或以上的經驗,特別是學生在進入學校生活後,受到同儕的影響,更不容易堅持興趣去認真學習,除非同儕亦對中國象棋有興趣,才有可能共同參與學習,但亦受到外在環境限制,不穩定性相當高。 四、學校環境缺乏對奕對象。 雖然在國小教室中很容易看到象棋的擺設,但學生未必會願意去使用,部分班級則是班規中自訂不能在教室中放置象棋,下課不能玩象棋,因此已經形成一個較為小眾的活動。在這樣的情形下,要在班上找到一個對象棋真的有興趣且願意共同鑽研的對手是相當不容易的。 五、家庭支持有助於棋手發展棋藝。 研究參與者有幸生長在一個願意尊重並支持他的選擇的家庭中,也因此而有父親的啟蒙,有機會接觸到棋院的老師,有機會參加國手選拔,有機會考慮是否要繼續學棋。家庭是一切學習的起點,能否找出孩子的天賦,能否正向看待孩子的興趣,能否支持包容孩子往興趣的發展,能否提供一個無後顧之憂的環境。這些態度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能讓他們減少與家人的溝通,免除家人的疑慮,全心發展他們的天賦。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歸納出相關建議事項,建議政府教育單位與學校,能實際重視特殊才能學生的需求,以及建議家長以更多元的角度欣賞孩子,給予家庭支持,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