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數理資優生正向心理情意教育方案發展與成效之分析(2009) 郭肈盛; Soar Guo本研究旨在根據正向心理學相關理論發展適合國中數理資優生的情意教育方案,並經由教學訓練後,探討此情意教育方案對四位國中數理資優生正向情緒培育之成效。研究歷程中,運用行動研究法探討情意教育方案的教學成果與師生互動情境等。 研究結果如下: 一、三位國中數理資優生在接受情意教育方案前後,在愉悅、自信、感恩 等三種正向情緒變化有增加的趨勢,有助於他們培養正向情緒。 二、在研究對象中,女性資優生經驗正向情緒比男性資優生比較頻繁。 三、家長的關心程度與研究對象培養的正向情緒程度成正比,即是家長對 國中數理資優生有正向期待,並投入相當關心的程度,則學生的正向 情緒與正向行為較為明顯。 四、國中數理資優生在情意教育方案中的行為表現多在輕鬆、無壓力的氣 氛下,學生容易有創意的答案,帶來歡樂、溫馨的氛圍,師生互動良 好,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願很高。Item 中學階段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之研究(2010) 王蕾雁; Lei-Yan Wang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性別與發展階段的資優生與普通生樂觀傾向、自我效能與解釋型態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樂觀/悲觀傾向量表」、「自我期望量表」與「中學生解釋型態量表」為工具,研究對象包括295位資優生、437位普通生,共計732位中學生。以獨立樣本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在中學生樂悲觀傾向方面,資優生與普通生沒有顯著差異,女性較男性具有樂觀傾向;結果支持樂觀傾向與悲觀傾向是相關,但為兩不同向度。在中學生自我效能方面,資優生較普通生具有較佳的自我效能,女性較男性具有較佳的自我效能。 中學生解釋型態研究結果較為繁複。在正向解釋型態方面,大致而言,中學女性較男性具有正向解釋型態;國中資優生較國中普通生具有正向解釋型態,高中資優生與高中普通生正向解釋型態沒有顯著差異;高中資優生與國中資優生正向解釋型態沒有顯著差異,高中普通生較國中普通生具有正向解釋型態。在負向解釋型態方面,大致而言,中學男性較女性具有負向解釋型態;普通生較資優生具有負向解釋型態;資優生在高中階段較國中階段具有負向解釋型態。 在自我效能中介樂觀傾向與解釋型態方面,資優生的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正向解釋型態,但為不完全中介模式;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負向解釋型態,為完全中介模式。普通生的樂觀傾向能藉由自我效能顯著地影響正向解釋型態,但為不完全中介模式;樂觀傾向不能預測負向解釋型態。研究結果發現正向與負向解釋型態是相關,但為兩不同向度。Item 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認知—情意交織特質、正向支持環境及志願服務傾向之研究(2009) 顏巧怡; Chiao-Yi Ye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資優生與普通生在認知—情意交織特質、正向支持環境及志願服務傾向之間的情形。以全國高中一、二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取得有效樣本1065人,並以自編之「正向心理特質量表」為研究工具,量表回收後將施測結果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整體高中學生在認知—情意交織特質、正向支持環境及志願服務傾向之表現普遍屬於正向。 二、在認知—情意交織特質方面,性別在「勇氣」及「人道關懷」達顯著差異,男生在「勇氣」向度得分高於女生,女生在「人道關懷」向度顯著高於男生;年級在「勇氣」達顯著差異,一年級的得分高於二年級;普通班與資優班在「人道關懷」及「未來遠景」達顯著差異,資優班的得分均高於普通班;學術性向與藝術才能優異學生在「勇氣」達顯著差異,學術性向優異學生的得分較高。 三、在正向支持環境方面,性別在「總量表」及「社會」、「學校/教師」、「同儕」向度達顯著差異,女生得分皆高於男生;年級在「學校/教師」達顯著差異,一年級的得分高於二年級;普通班與資優班在「家庭」達顯著差異,資優班學生所獲得的正向支持度較高。 四、在志願服務傾向方面,男生和女生在「全量表」及「利己傾向」、「利他傾向」向度皆達顯著差異,女生之得分皆高於男生;年級及班級類型則未見有差異存在。 五、認知—情意交織特質及正向支持環境能有效預測志願服務傾向,解釋量達47.5%。從結構方程模式(SEM)檢驗架構模型發現,正向支持環境對於志願服務傾向具有較高的預測力。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學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供進一步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普通班導師實施融合教育之質性研究(2011) 林紆甄; LIN, YU-CHEN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透過深度訪談收集兩位成功實施融合教育普通班導師的經驗故事。歷時一年又四個月,經整理後詮釋為兩則故事,歸納出以下實施融合教育的導師所需樣貌: 一.普通班導師在融合教育歷程中,經驗建構知識與自我價值的良性循環:以「使學生在班級中獲得快樂與安適感」為目標做決定,進行生成行動,並隨時反思作出下一次決策,這種一再重覆的內在心理歷程為老師累積豐厚經驗,建構並累積輔導特殊生的知識,促使老師們產生自我價值的肯定,生成再度擔任特殊生導師的意願。 二.過程中當以幽默感調適身心,保持開放與彈性:隨時使用「幽默感」調適身心,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各類學生,並重視處理問題時的「彈性」。 三.善用得法,家長與學校專業人員可成為導師助力:人為支持與合作是融合教育實施成功的重要原因,適時增能家長,主動尋求校內專業支援均可幫助導師實施融合教育。 四.一視同仁大原則,因材施教小調整:特殊生雖因「特殊」而享有部分被包容或彈性調整的福利,但應是在一視同仁大原則之下進行。導師若能以公平和關注態度對待所有學生,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便能提升他們對老師的信心。 五.靈活運用正向心理學,潤滑同儕關係:適時突顯特殊生優勢,為其創造自我價值,對於特殊生融入班級社群,甚至是特殊生的自我接納都有助益。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普通班導師積極正向的接納心態,有助於實施融合教育,使融合歷程中的家長、同儕、學校人員均獲雙贏局面。另提出我研究過程中的反思,以及研究後的自我改變與期許,供普教與特教老師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