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未竟之路–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涯發展歷程之探究(2021) 吳佳蓉; Wu, Chia-Ju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以及探討影響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因素。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向中的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與現場觀察為主要資料蒐集方式,訪談四位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資料蒐集整理完成後,將各類資料歸納分類並摘取主題,再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結果說明如下:一、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歷程,依序為「啟蒙期」、「探尋期」、「沉潛期」、「心流期」、「回饋期」、「朝向自我實現期」六個時期,此六個時期是「不斷前進」的過程,以啟蒙期為基礎朝向自我實現期邁進,且自我實現期並非職業生涯發展的終點。二、影響中途視覺障礙街頭藝人職業生涯發展歷程的因素,可歸結為「個人因素」、「場域因素」、「系統因素」三環因素概念,三環因素皆是由數項小因素構成,各因素之間互相牽引,影響個體職業選擇、職業調適、與職業轉換。研究建議如下:依本研究之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政府機構、啟明學校、藝文協會、視障街頭藝人、社會大眾、與未來研究參考。Item 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2007) 于曉平; YU, HSIAO-PING本研究探討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發展的關聯以及角色楷模課程實施後的影響,前者透過調查台灣八所女子高中之數理資優女生發現,在性別角色部分,其性別特質偏向中性特質,性別角色態度傾向認同非傳統女性角色態度,普遍贊同「女生可以和男生一樣念好數理學科、女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應有經濟獨立與自主權、主動示愛的自由」等觀點,也可感受到社會上對不同性別的差別待遇;在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上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但也會存在著無助、徬惶的心情。三者的關聯部分,性別角色中之性別特質與性別角色的關聯(.54)大於性別角色態度與其的關聯(.11),此外,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的關聯也很大(.52)。 另配合Bandura所提出之自我效能理論,嘗試透過角色楷模課程的介入,以了解其對三者的影響與變化,透過22週的課程後調查發現,角色楷模課程對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並無顯著影響,但從學生課程中所寫之心得分析發現,角色楷模課程對學生性別角色態度的覺知、生涯自我效能的提升與生涯發展方向的確認與了解都有正向的幫助,並提出教育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人格特質與性別刻板知覺對於女性資優學生生涯成功之預測研究(2007) 簡維君; Wei-Chun Chien台灣地區資優教育推展三十多年來,自高中資優班畢業的女性為數頗眾,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人格特質與性別刻板知覺對於女性資優學生生涯成功之預測情形及其影響。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75-87學年度高中資優班畢業女性共470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生涯成功量表」、「人格特質量表」、「性別刻板知覺量表」和「生涯訪談大綱」。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逐步迴歸分析探討人格特質、性別刻板知覺對於生涯成功的預測情形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研究架構,最後依「生涯成功」量表篩選九位女性資優學生進行訪談,深入探討人格特質與性別刻板知覺對於女性資優學生內在生涯成功之影響。 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女性資優學生的內在生涯成功可由人格特質中的「嚴謹性」、「神經性」、「外向性」與「和善性」加以預測;女性資優學生的外在生涯成功可由人格特質中的「嚴謹性」以及「性別刻板知覺」加以預測。 二、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生涯成功、人格特質與性別刻板知覺」關係模式發現,人格特質對於生涯成功有非常高的預測力;性別刻板知覺可以負向預測生涯成功;人格特質對於生涯成功之預測力高於性別刻板知覺。 三、由訪談分析中發現,對工作產生助力的人格特質包括做事嚴謹負責、自我意志強、勇於任事、正面思考、開放的學習心態、樂於助人、友善隨和、有計畫性、具同理心和富創造力;對工作產生阻力的人格特質有焦慮、負面想法、自我放棄、懶散膽小及猶豫。性別刻板知覺對於生涯的影響方面,多數受訪者感受到性別在工作上的助、阻力;受訪者視價值觀的不同,對於婚姻或工作的偏重順序或有不同;在家庭照顧上,支持系統對於受訪者兼顧家庭與事業而言是很重要的一環。 四、訪談分析也發現嚴謹性高的女性資優學生其生涯發展較優異。女性資優學生經歷工作困擾時,若傾向以負向看法與態度去面對與解讀,其生涯滿意度低;若是女性資優學生採取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工作困擾,則其生涯滿意度高。Item 中學學術性向資優學生生涯阻礙、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2014) 温進明; Wen Jin-Ming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生涯阻礙、生涯自我效能及生涯發展相關情形及中介效果,並藉由性別、教育階段及資優類別等背景變項,檢視其差異情形。 研究對象為臺北市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共計485位,以自編問卷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所得資料,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分析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發展,在性別、教育階段及資優類別上,達顯著差異。在生涯發展分向度生涯認識,男性資優學生較女性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人文資優學生較數理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在生涯發展分向度生涯探索,國中女性資優學生較國中男性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男性高中資優學生較男性國中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女性高中資優學生較女性國中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在生涯發展分向度生涯規劃,男性資優學生較女性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高中資優學生較國中資優學生發展程度為高。 二、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自我效能,在性別、教育階段上,達顯著差異。男性資優學生較女性資優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程度為高;高中資優學生較國中資優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程度為高。 三、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涯阻礙,在性別、教育階段及資優類別上,達顯著差異。在生涯阻礙分向度資優標籤效應,高中數理男性資優學生較高中數理女性資優學生覺知阻礙程度為高;女性數理國中資優學生較女性數理高中資優學生覺知阻礙程度為高;女性國中數理資優學生較女性國中人文資優學生阻礙程度為高;女性高中人文資優學生較女性高中數理資優學生阻礙程度為高。在生涯阻礙分向度社會價值觀念,國中資優學生較高中資優學生覺知阻礙程度為高。 四、中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學生在生涯發展與生涯自我效能有正向關係,在生涯發展與生涯阻礙有負向關係,在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有負向關係,且生涯自我效能在生涯阻礙與生涯發展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供教育輔導及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高中資賦優異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相關因素之研究(2011) 黃惠瑄; HUANG, HUI-HSUA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性別高中人文社會科學與數理資優生在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上的差異;並進一步探討資優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主要影響因素與遭遇的困境。 本研究兼採量表調查及訪談兩種方式進行。量表調查對象以高中兩校之二、三年級人文社會科學與數理資優班共一百九十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生涯發展準備度量表」與「生涯決定量表」為研究工具,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和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此外,更以這兩校高二人社與數理之轉出生及原班生為訪談對象,根據「訪談大綱」進行訪談,所得資料以質性分析進行處理。 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一、生涯自我效能部分 不同性別的高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生與數理資優生在生涯自我效能之交互作用沒有顯著差異(p>.05)。就主要效果而言,性別與類別皆未達顯著水準(p>.05)。 二、生涯發展準備度部分 不同性別的高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生與數理資優生在生涯發展準備度之交互作用沒有顯著差異(p>.05)。就性別而言,女生在生涯探索顯著優於男生(p<.001)。就類別而言,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生在生涯資訊顯著優於數理資優生(p<.01)。 三、生涯決定部分 不同性別的高中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生與數理資優生在生涯決定之交互作用沒有顯著差異(p>.05)。就類別而言,數理資優生在結構與信心、個人衝突顯著優於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生(p<.05)。 四、生涯自我效能、生涯發展及生涯決定之影響因素及困難部分 1.社會仍存在重理工的現象,這也降低人社資優生的信心,反觀數理資優生競爭的環境壓力,並未激發對自我的肯定。 2.人社班的確豐富和拓展學生視野,讓他們更清楚未來方向,這也是數理資優生較缺乏的。 3.資優生所面臨的生涯困境包含以下幾項,數理資優生多元興趣確實造成困擾,人社資優在這方面態度雖較堅定,卻會受父母期待而放棄自己夢想犧牲妥協;學生面臨人際上的疏離感,卻獨自默默承受;時間被壓縮,時間分配有壓力;人社班學生缺乏人脈以及外界不了解資優班造成困擾。 4.學生規劃將來志向與就讀科系雖著重興趣,但父母意見仍是影響最終決定的關鍵,社會評價、出路與收入等現實因素仍會列入考慮。 5.人社轉出生多為了將來要就讀自然組而轉班,數理轉出生則為了想專注在社團或人際因素而離開。 6.部落服務學習深受學生喜愛,無論數理與人社資優生均體會出「不是我們給他們什麼,反而是他們給我們很多」的深刻感受。 7.學生接受資優教育後,希望能調整課程,依興趣選課,並在數理資優增加服務性課程。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供教育輔導及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2007) 呂淑美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的現況,並分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與生涯發展、專業成長的差異情形,及探討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的關係,進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生涯發展對專業成長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自編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全國公立特殊教育學校701位合格特殊教育教師。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法進行處理,獲得以下結論: 一、我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生涯發展現況,有陷於遲滯、挫折與轉移的困境。 二、我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現況傾於積極正向。 三、我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生涯投入」之提昇是預測其專業成長的最重要因素。 四、我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因教師「年齡」、「婚姻狀況」、「特教背景」與「特教服務年資」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五、未婚、年資淺與年齡輕的特教學校教師,其生涯學習高,生涯轉移也高。 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規劃系統性特教學校教師專業成長方案。 (二)強化與建置完整的教師生涯輔導機制。 (三)鼓勵特教系畢業者在職進修學位或第二專長學分。 (四)擴增教師奉獻特殊教育之誘因。 二、對特殊教育學校之建議 (一)規劃教師輔導制度,協助新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擬定鼓勵教師校內外進修與研究措施。 (三)營造溫馨多元的教學環境,落實行政支援教學。 三、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之建議 (一)利用多元管道,主動充實自我。 (二)重視生涯發展,強化身心健康。Item 走過蜿蜒,豐美人生~中學特教教師之角色轉換歷程(2015) 吳雅婷; Wu, Ya-Ting本研究以四位中學特教教師作為研究參與者,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探究取向,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以了解特教教師角色轉換歷程,並提供特教教師生涯發展之參考。採取持續比較法,分析並整合資料,以理解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緣由、角色轉換的改變、角色轉換的調適、角色轉換的收穫及角色轉換的想法與建議。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緣由 歸納為「外在環境與條件」、「個人想法」、「重要他人」和「重要事件」等四個主因,但不代表它們是角色轉換唯一的原因,產生決定的過程中,有很多原因可能並存著,彼此間產生交互作用,使得特教教師做決定前仍要三思而後行。 二、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改變 角色轉換後,特教教師處於生涯重新成長和探索的階段,「教學與輔導的挑戰」、「行政工作的考驗」與「缺乏後勤的支援」,促使他們必須再次培養新角色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特教教師在這個階段,普遍面臨「身體與心理的衝擊」、「職場人際的壓力」,如何因應與調適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三、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調適 特教教師面對工作的變化,首先可藉由「自己先做好準備」、「善用教學資源」兩種策略迎向挑戰;適應新角色期間,若有「職場上的良師益友」和「家人與伴侶的支持」,將使特教教師以穩定、從容的心情投入工作;工作之餘「從事休閒活動」,也能協助紓解工作壓力;最重要的是,特教教師在此階段要保有「堅定的信念」,進而反求諸己,產生自我調整的能力,終將以不同的觀點改善困境。 四、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收穫 特教教師逐漸了解自己的個性、特質、工作態度與價值觀,進而獲得「重新定義自己價值」的契機;因為角色轉換的改變,促使特教教師不斷學習與進修,「專業能力的精進」使他們在工作上呈現更豐厚的底蘊;來自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正向回饋,化做「勇於接受挑戰」的心情,支持特教教師繼續奮鬥;而他們也逐漸成為能「發揮影響力」的個體,默默地爲生活週遭的親人、朋友與同事,帶來不同程度的變化;重新回顧與省思自己的人生,特教教師的腦中開始「構思未來藍圖」,開始往理想的方向邁進。 五、特教教師角色轉換的想法與建議 特教教師對於角色轉換的想法,包括:「學校是否有制度來運作」、「回歸教師本身個性、特質與想法」以及「回溯成為特教教師的初衷與專業本質」等三種思考方向。 特教教師對於角色轉換的建議,包括:「事先了解未來工作的性質與現況」、「採取正向、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與「以隨遇而安的觀點來調整心態」等三種方式。Item 臺北市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涯成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16) 劉宏哲; Liu, Hong-Jhe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之生涯成熟情形,並探討其個人背景因素(身分別、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個人能力因素(智力、閱讀能力、學業成就)、障礙因素(障礙亞型、初次鑑定確認時間、特殊教育服務量、障礙接納程度)及生涯活動因素(普通教育生涯發展活動、特殊教育生涯發展活動、打工經驗)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採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樣本為臺北市五所公立國民中學之八、九年級學生共366人,其中學習障礙學生87人,非學障之一般學生279人。研究工具為蘇鈺婷(2002)所編製之「青少年生涯發展量表」,在回收後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淨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生涯成熟度中等,以生涯信念表現最好,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計畫皆有中等表現。 二、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生涯成熟與一般學生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級的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生涯成熟無顯著差異,家庭社經背景與生涯成熟無顯著相關。 四、除智力之語文理解指數與生涯探索有顯著負相關外,智力、閱讀能力及學業成績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之生涯成熟無明顯關係。 五、障礙相關因素中,僅障礙接納程度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之生涯成熟有正相關。 六、生涯活動因素中,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之生涯發展活動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之生涯成熟有正相關。 七、年級與障礙接納程度能預測學習障礙學生之生涯成熟表現。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供特殊教育與輔導工作及未來之研究參考。Item 國中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與幸福感之研究(2018) 王詩惠; Wang, Shih-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與幸福感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發展與幸福感的差異情形,並分析生涯發展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教師生涯發展量表」與「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抽取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137位國中特殊教育教師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31份,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在生涯發展上「生涯學習」、「生涯投入」最多,次為「生涯轉移」、「生涯挫折」,以「生涯遲滯」最少。 二、不同婚姻狀況之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在生涯挫折向度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校規模之北部地區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在生涯遲滯向度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之幸福感現況,為中等以上程度之感受。 四、不同學歷、服務年資之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在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投入與幸福感呈現低度正相關;生涯挫折與幸福感呈現低度負相關;生涯遲滯與幸福感呈現低度負相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特殊教育教師及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及其成功因素之探討(2004) 吳淑敏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及其成功因素之探討 摘 要 本研究以台灣七位傑出女性科學家作為研究對象,經由深度訪談及相關文件的蒐集,以了解其生涯發展歷程及成功因素,作為成功女性角色的範式。資料處理與分析方面,首先將錄音帶內容轉譯為逐字稿、編流水碼,配合相關文件等多元資料,反覆閱讀後,不斷分析、比較、對照、修正、歸納與綜合,以理解並建構女性科學家的生涯發展歷程及其成功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生涯歷程 家庭環境方面:大部分父母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不會為女兒設限。多位女性科學家的父母親所學雖與科學無關,但均能支持子女在科學上發展。 求學歷程方面:她們在求學階段數理成績表現優異,獲得教師的肯定;多數都興趣廣泛,受到良師、科學影片或科學傳記、科學實驗或研究等的引導或啟發,在高中或大學時代就立志以科學為職志;她們都靠獎學金出國念書,六位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 本研究中傑出女性科學家的嘗試性工作經驗闕如或甚短,皆為專業性、管理性、具一技之長的工作者,屬於Super生涯型態分類中的「穩定的生涯型態」。 二、 成功因素 個人因素方面:她們有靈敏的研究眼光與創新的見解,做事有計畫、有效率,善於時間的管理,專業知能深入,興趣高昂、熱愛工作,有毅力、堅持自己的目標,好勝、不服輸,遇到阻力不輕言放棄。 家庭因素方面:父母親尊重、支持並鼓勵她們在科學上的發展;已婚者的另一半不論是否同在科學領域工作,均能支持她們在專業領域發展,並以她們的成就為榮。 環境因素方面:她們受到教師或長官等重要他人的賞識與提拔,工作場所有充分的學術自由及互相切磋的同儕;她們皆能掌握機會成為該專業領域的先鋒。 本研究中傑出女性科學家認為台灣的社會並未限制女性在學業上的發展;根據多位受訪者的分析,研究工作及科技領域是性別差異最小的行業;女性細心的特質反而占有優勢。在求學階段,男女比例差距不大,甚至學業表現女性優於男性;但從大學到研究所,再到就業,女性的比例就一直往下降。博士後到教授階段,已婚女性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在時間管理上,有效地兼顧工作與家庭。 根據上述結果,研究者歸納出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的特色,並分別就制度面、學校、家庭、女性後學者、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