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方案-「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行動研究
    (2023) 楊舒雅; Yang, Shu-Ya
    本研究受到教學現場發生的議題以及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啟發,為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進行以學生為本位的性教育方案。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研究過程參考Kyriazopoulou 和Weber(2009)針對融合教育政策的監控模式:輸入、過程、監控反思、結果來執行此行動研究。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分散式資源班的六位智能障礙學生。  研究者在執行方案前為能更聚焦學生需求,根據文獻擬定大綱焦點訪談6位學生、2位家長及2位青年智障者,以多方角度瞭解學生需求。研究者以此為基礎設計為期8堂的性教育方案,包含三個單元,分別為:身體自主權、網路色情及交友以及性病預防。根據多元資料分析及研究者省思,有以下發現:  一、「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性教育方案的規劃過程,除了採納學生本人、家長以及青年智障者對性教育的多元觀點外,還有加上研究者自身對於性教育的正向態度、CRPD精神所建構,並以自編教材、多元教學法為主。  二、「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性教育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從正向行為為出發點、營造正向環境,並將學生視為「有性的人」,能讓學生與研究者間進行想法上的交流與溝通,進而互相影響而有正面的改變。  三、學生在經歷「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性教育方案後,性態度趨於正向,性知識及技能也有明顯上升,但推行到現實生活中仍須性教育的持續支持。  四、研究者在經歷「我們的青春YES WE CAN」性教育方案後,除了專業性教育知識成長,更能藉由反思瞭解「性權」對於學生的重要性。
  • Item
    體感遊戲對技術型高中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之成效
    (2022) 林伯軒; Lin, Pao-Hsuan
    技術型高中智能障礙者注意力表現較一般同齡者不佳,導致工作表現易受影響,多數研究指出注意力將影響個體工作表現與生活品質。故期望藉由趣味且結構化的體感遊戲,提升技術型高中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表現。本研究目的為探究體感遊戲課程,對於高中智能障礙學生持續注意力之成效。研究篩選對象為技術型高中智能障礙者,能獨自走、跳且能理解指令說明之學生參與者共 14 名,實驗介入前依據參與者與監護人意願以並考量課程分組狀況採準實驗設計,非隨機方式分配為 7 名實驗組與 7 名對照組。實驗組接受 4 週體感遊戲課程,每週 4 次,每次 45 分鐘;對照組則持續原班課程;2 組在實驗前、後以及介入期第 3 週中測均進行 TAP-持續性注意力測驗以及田字注意力測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兩種注意力測驗表現未達顯著差異;實驗組的前、後測表現,TAP-持續性注意力測驗未達顯著差異;田字注意力測驗達顯著差異,體感遊戲介入週數,圖形辨識介入 2 週後學習表現即有顯著進步,該遊戲平均完成時間與 TAP-持續性注意力測驗反應時間、正確作答數以及遺漏作答數等向度具顯著相關,對於持續性注意力表現達中度相關之解釋力。本研究顯示體感遊戲介入對於整體注意力具顯著成效,持續性注意力則否。此外也發現 TAP-持續性注意力測驗 10 至 15 分鐘,實驗組正確作答數與遺漏作答數於表現較對照組佳,顯示體感遊戲介入對持續性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維持效果。建議未來探究相關議題,可以增加研究樣本數量與介入週數;研究工具方面,介入設備與測驗也須評估研究對象的適應性以降低研究誤差。
  • Item
    地板滾球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粗大動作與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提升之成效
    (2021) 葉家伶; Yeh, Chia-Ling
    智能障礙的國中生在日常生活功能表現上明顯差於一般同儕,缺乏獨自生活的能力,仍須部分仰賴重要他人。因此培養智能障礙者具備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所需的粗大動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研究在探討介入地板滾球課程後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粗大動作和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之影響,本研究受試者為臺北市某國中兩名九年級、一名八年級就讀集中式特教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A-B-A撤回設計,進行8週共24節的地板滾球課程。研究工具為「布魯茵克斯-歐西瑞斯基動作測驗第二版(BOT-2)」與「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IADL)」,所得資料以視覺分析法和C統計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為地板滾球對全部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有立即成效,且對多數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有維持成效;地板滾球對部份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力量與敏捷度有立即成效,且對多數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力量與敏捷度有維持成效;地板滾球對部份的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有立即成效,但沒有維持成效。本研究期程受限於畢業時間及疫情,導致收案不穩定,而研究對象無法廣泛推論至其他求學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樣態;使用地板滾球課程介入,訓練目標主要是粗大動作,在精細動作效果不明顯;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量表受限於智能障礙學生認知,無法自陳評量。教學上建議針對不同障礙類別學生給予合適的輔助策略,修改課程內容進行多層次教學,並安排室內場地減少外在環境變動因素;未來研究建議課程介入時間拉長,增加研究效度,且增加精細動作方面相關的訓練課程,以增進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的成效。
  • Item
    個別化增強式動作訓練方案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2021) 林意婷; Lin, Yi-Ting
    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占所有國小身心障礙學生總人數四分之一,多數智能障礙學生因障礙程度不同、認知能力高低或生理條件優弱勢能力等原因,致在健康體適能與平衡動作表現上與同儕有極大的落差。本研究以個別化增強式動作訓練,探討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三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設計為單一受試研究法之A-B-A實驗設計,研究參與者進行為期十週,每週兩次,每次四十分鐘。以個別化增強式動作訓練為主要介入內容,難度採循序漸進,共有十二組動作,分為三階段,每階段為兩週,組數與次數隨著動作強度做調整。其動作內容有拿球蹲、垂直跳、跳停、單腳抬膝、舉球蹲、雙腳踢臀跳、雙腳跨跳、拿球跨腳蹲、拿球蹲跳、雙腳交叉跳、單腳跨跳和弓箭步蹲跳。於介入後蒐集平衡能力與健康體適能資料,以目視分析與C統計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歸納出個別化增強式運動方案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之平衡能力有立即與維持成效;對健康體適能均具有正向改善趨勢。因此,個別化增強式動作訓練可以有效增進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之平衡能力且對健康體適能有正向改善,可考慮將其動作訓練作為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健身運動及體育課程之運動處方。
  • Item
    運用數學遊戲於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加法成效之探究
    (2021) 蔣璧如; Chiang, Bi-Ru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數學遊戲教學介入方式對於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學習加法之成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其中兩名是五年級,及一名是三年級,三位均為男性。本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本研究所蒐集資料包含遊戲心流量表、遊戲使用心得問卷、學生學習動機檢核表、訪談逐字稿、教學日誌、省思札記、教學影片、數學加法測驗等。資料分析的方式為主題分析法。本研究結果如下:一、 運用數學遊戲能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加法學習之成效。二、 運用數學遊戲教學後,智能障礙學生呈現正向情意:(一)愉快的學習情緒:智能障礙學生展現出愉快的學習情緒、也比以前更喜歡數學。在遊戲過程中,他們持續表現很歡喜的情緒(如玩遊戲時會高興地跳起來)並口頭表示期待再上數學課。(二)學習動機提高:同儕競爭除了帶給三位學生想讓自己表現比別人好的想法外,彼此還會互相鼓勵及學習,甚至有學生主動要求要回家做數學作業。三、 在本研究中遊戲教學策略:及時提供正向行為支持、適度引導:(一)當學生有得失心表現的時候,老師及時提供正向行為支持:學生難免會有「比較」的心理,看到別的同學得分比自己高,或是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會顯得落寞、失望,此時教師給予及時正向行為支持,並鼓勵學生再接再厲,下次會更好等,引導學生迎接新的挑戰。(二)當學生算不出來或是不懂遊戲規則時,老師給予適度引導:當智能障礙學生表現出不甚理解遊戲規則或題意時,或學生算不出來時,老師給予適度的引導(示範遊戲玩法)或提示(手部提示),幫助學生理解以進行計算,即能創造成功經驗。四、 教學者反思: 本研究結束後,教學者整理反思所得內容如下:因學生喜歡操作APP,故選擇APP作為答題媒介。為要使學生能完全了解遊戲玩法,需給予示範及練習,協助學生精熟遊戲玩法,並在遊戲過程中,教師適時給予提示或引導。在遊戲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之間互動具有正面同儕競爭氣氛。也透過遊戲過程了解學生學習瓶頸並給予加強。 本研究發現好玩的數學遊戲不僅能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玩得開心,也能提升其學習成效,教學者可融入與日常生活或學習情景相關的活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下愉快學習,並結合學生喜愛3C產品之特性,激發學生的注意,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增進其學習成效。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未來教學及研究之建議。
  • Item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試用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之行動研究
    (2015) 林燕玲; Lin, Yen- Ling
    本研究旨在根據高職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設計適合智能障礙學生之高職特教班及特教學校高職部之課程架構及教學綱要,並進一步探討實際試行於二所學校智能障礙學生的情形。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藉由訪談、文件分析、研究日誌及滿意度資料探討一所高職及一所特教學校進行智能障礙學生課程規劃與實施過程,同時希冀能促進參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之結果如下。 壹、高職特教班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方面 一、高職分析學生就業可能性與學校資源後,特教班歸屬於服務類環境服務群,下設汽車美容、門市服務及餐飲服務組,以就業為主及生活為輔發展學校本位的學分架構及教學綱要,納入總體課程計畫,且經教育局審議通過。 二、特教班的一般科目包含七大共同核心課程、特殊需求領域及全民國防教育;專業及實習科目涵蓋專題製作、共同必修、職業分組及興趣選修。 三、學校系統性運用新生座談、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課程發展委員會及相關會議,確認並提供特教學生所需的課程及服務,且學校提早展開各項課程準備及銜接事宜。 四、特教教師藉由專業社群的組成、與普教教師交流及自發性的參與校內外研習增進背景知識。 五、高職特教班家長及學生均肯定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的設計與實施。 貳、特教學校高職部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方面 一、特教學校從學生未來的需求、轉銜的可能性與學校可用資源中,確定高職部歸屬於服務類環境服務群,下設清潔服務、餐飲服務及生活適應組,以生活為主,職業為輔的導向完成學校總體課程計畫,經專家蒞校指導及教育局審議通過。 二、特教學校高職部一般科目包含七大共同核心課程、特殊需求領域、共同必修及興趣選修課程;專業及實習科目包含共同修習及職業分組課程。 三、特教學校課程的實施從澄清課程發展委員會與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功能後,展開新生能力評估、導師家庭訪問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而因應部份期程的延滯,教務處以排課時分組數大於班級總數、彈性調動教師助理員及隨時配合調整課表等作法因應,並逐步完成全校個別化教育計畫審查、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及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學生需求及提供適切的課程與服務。 四、特教教師藉由課程發展委員會教師分組、全校性研習、校內會議及專業社群等對話機會達致共同成長。 五、大多數參與本研究的特教學校高職部家長均支持與肯定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的設計與實施。 參、教師省思與成長方面 一、高職特教班教師一開始從疑惑新課綱實施的必要性到瞭解對學生學習的助益;從勉強配合新課程到主動備課與討論;從專業不足的感嘆到自我進修的充實感;以及從短期自救的作為到積極自我賦權的倡議。 二、特教學校高職部教師的成長為從聽令行事到運用新課綱契機進行學校課程管理;從不解抱怨到看見學生的轉變而配合實施新課程;及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因應新課程提供伙伴使用的建議 三、研究者本身的成長歷程從習焉不察到能設計符合學生需求與生理年齡的課程;從生硬的定義到看見課程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從緊張的個人行動到覓得伙伴的自然支持;以及從自說自唱到學得參與伙伴實施新課程的經驗。 肆、不同安置環境課程規劃與實施異同方面 一、兩校由行政啟動課程發展,參照高職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指引完成學分架構的規劃,再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並經教育局審查通過。 二、兩校特殊教育課程規劃分工、發展的程序及課程導向及學分比重略有不同。 三、兩校均個別召開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討論其所需的課程與服務需求;並集結學生IEP的決議形成全校特殊需求彙整表,送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決定課程與提供服務的適切性;最後由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核課程調整的適當性。 四、兩校在宣導、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的辦理期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學生需求的作法、課程發展委員會規劃特殊教育班課程之程序、特殊需求領域的實施方式、跨處室行政配合彈性及新生轉銜工作的辦理事項上雖略有差異,但均依學校不同性質採校本方式實施。 五、兩校均遭遇新課程需加強宣導、教師專業能力或動機不一、學校資源不足等困難,但均應用學校現有人力及物力因應處理。 本研究並根據上述發現,針對相關高職及特殊教育學校發展智能障礙學生課程、實施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我不笨,我是他媽媽~一位智能障礙女性的育兒經驗敘說
    (2010) 黃明雄
    本研究以一位領有智能障礙手冊並育有子女的女性為研究對象,並邀請另外兩位重要關係人一同參與研究。採取敘事研究方法,主要透過訪談,佐以觀察,探究智能障礙女性的育兒經驗。 經過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者先以縱向的連續性敘說,依序呈現研究對象十八年來的歷程,再以橫向的主要境遇描寫,描繪發生在她身上,那些跨階段,且影響著她育兒經驗的關鍵要素。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在婆家及先生身上鮮少得到支持,甚至成為其壓力來源 二、研究對象在教養能力及家庭經濟上遇到顯著的困難 三、研究對象常遭受社會大眾的排斥或異樣眼光 四、因為教養能力的欠缺,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研究對象只能以蠻力制止, 進而造成其身體上的傷害 五、研究對象承受了來自孩子、先生、經濟及異樣眼光的龐大壓力 六、研究對象雖遭遇諸多困境,但其母親則是一股強大而重要的支持力量 七、除了母親的支持外,研究對象也曾零星地受到他人的支援或社會資源的援助 總體而言,研究對象在育兒的經驗上是苦多於樂,她需要更多自我決定的機會、更多的陪伴與支持、更多的專業協助、更多的接納與尊重,亦即從生態的角度提供其所需的援助,讓這條育兒的路走的更加順暢。
  • Item
    特教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障礙覺察與污名感受
    (2014) 鄭復耀; Cheng, Fuyao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北部地區某特教學校8名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對於個人所處的障礙情境與智能障礙相關標記之覺察,以及對於障礙污名之感受與因應方式。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針對研究對象進行個別的半結構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輔以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並以電話訪談學生的家長或主要照顧者,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對於自我的認知多屬正向,且深受與身心障礙同儕之關係影響,並保有一定程度的「正常人」身分認同。 二、研究對象傾向將障礙理解為個人的負面特質,對於障礙情境的覺察甚少;對於不強調缺陷的障礙標記較有好感,並較認同於「學習困難」與「特殊學生」兩標記。 三、研究對象的污名感受多來自於遭到他人的言語或肢體霸凌等經驗,污名因應策略則包括忍受歧視、迴避歧視者、避免對他人透露自己就讀於特教學校或持有身心障礙手冊等。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提出若干實務上的建議,以供智能障礙者的相關服務工作者、家長及社會大眾參考。
  • Item
    擬真教具輔助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
    (2012) 許琇惠; Hsu, Hsiu-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擬真教具輔助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之教學成效。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為多探試設計,以三位安置於台北市某國中自足式特教班之智能障礙學生為對象。研究之自變項為教學介入「擬真教具輔助教學」,教學內容包含「性生理知識」、「性生理衛生保健」以及「自我保護」三個單元,依變項則為三位參與者之性教育教學成效。教學介入為期四週,共計十五次教學活動,教學介入撤除後兩週進入維持期,每單元之維持期評量三次。研究者以自編「性教育學習成效評量表」評量參與者在「性生理知識」、「性生理衛生保健」以及「自我保護」三個單元不同研究階段之學習表現,評量資料進一步藉以視覺分析與C統計,分析教學介入之成效。研究者並以自編之「擬真教具輔助性教育教學接受度問卷」調查參與者、參與者同儕以及觀察者對於擬真教具之接受度。本研究所得結論顯示:   一、擬真教具輔助教學能提升三位參與者在「性生理知識」之答題正確百分率,且具良好之維持效果。   二、擬真教具輔助教學能提升三位參與者在「性生理衛生保健」之答題正確百分率,且具良好之立即與維持效果。   三、擬真教具輔助教學能提升三位參與者在「自我保護」之答題正確百分率,且具良好之維持效果。   四、本研究之參與者、參與者同儕以及觀察者對擬真教具輔助教學之接受度高。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建議,做為未來教學與研究參考。
  • Item
    角色扮演法對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性教育學生自我保護之教學成效
    (2013) 薛承凱; HSUEH CHENG KAI
    本研究旨在探討角色扮演法對特殊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自我保護教學成效。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為多探試設計,研究對象為安置特殊學校高職部三名智能障礙學生。本研究之自變項為角色扮演法,依變項為三名受試之性教育自我保護教學成效,教學內容包括「分辨關係」、「分辨安全與不安全碰觸」與「分辨危險情境」等三個單元。教學介入為期七週,共計二十一次教學活動,教學介入撤除後四週進入保留期,每單元之保留期評量三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自我保護教學評量表」。研究結果之資料分析採視覺分析法,含曲線圖、階段內、階段間分析,並以C統計為輔助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角色扮演法對增進三名受試之「分辨關係」正確率具有良好之立即與保留效果;二、角色扮演法對增進三名受試之「分辨安全與不安全碰觸」正確率具有良好之立即與保留效果;三、角色扮演法對增進三名受試之「分辦危險情境」正確率具有良好之立即與保留效果。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建議,做為未來教學與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