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99
  • Item
    台灣某大學之華語中心隱性課程研究
    (2024) 黃柔溱; Huang, Jou-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中心的課程設置及其隱性課程的意識及其影響,以某大學的華語中心為個案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法,以參與觀察法、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從物質環境、制度規章、人際互動、課內外活動四個項目分析華語中心的課程設置與隱性課程項目的整合對學生的影響。深入研究其華語中心環境中的課程結構、教學相關活動與文化內涵如何影響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考察這些隱性課程透過教學和人物互動等內隱方式對學生的情感狀態、學習動機和課程參與的關聯性。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研究結果:一、華語課程設置基於既有基礎規劃,教學進度與活動彈性靈活,資源支持是其核心基礎。二、教師的意識決定隱性課程的實施程度,使教學內容和隱性知識相輔相成。三、課程通過互動與活動引導學生掌握課外知識,並以框架規範培養正面良好的學習態度。四、活動是顯性課程連結隱性知識的樞紐,但與現實教學仍有差異。最後,研究製作隱性課程評估項目表,通過系統化的評量,教師能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習如何在課堂中更有意識的設計課程、調整教學策略,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方式。同時,學生也能更了解環境和文化對自己的影響,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養成積極正面的心態。師生雙方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保持良性互動。透過研究將課程結合隱性因素的概念,提供學生一個有系統且有效的學習體驗。
  • Item
    泰國的第三語言政策與社會經濟階層 —以私人學校六年級學生的華語學習為例
    (2024) 劉恩慈; PHEANGPHROMMA, NATCHANOK
    泰國和中國的歷史悠久,而且近期中國也正在通過HANBAN(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到全世界。因此,中文如今就變成許多國家需要學習的語言之一,包括泰國。在2014年,泰國的教育部推動「中文教學改革政策」,導致中文課變成國小4年級以上的必修課,使泰國國小生不得不同時學習三種語言,泰文、英文和中文。許多針對泰國學生學習中文的研究都指出泰國學生對學習中文之問題的各方面,也建議出許多解決這些問題的教學方案。但是針對可能是泰國學生學習中文之問題的原因如社會經濟階層因素的研究還是非常少。爲了探討泰國2014年「中文教學改革政策」對泰國國小生的影響和瞭解可能導致泰國國小生學習中文的問題之原因,本研究使用多元收集資料之方法,以兩所不同社會經濟階層的學校之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家長與中文教師爲研究對象。研究發現, 社會經濟階層跟研究對象學習中文的能力與對中文的態度有關。社會經濟階層高組不僅比社會經濟階層低組高有更高的中文能力,而且也更意識到中文的重要性和接受中文為國小生的必修課。至於在2014年「中文教學改革政策」下所受到的困難,社會經濟階層高組所受到的困難都是短期的問題,例如上課前擔心會聽不懂教師的話、考試前擔心會不及格等。但是社會經濟階層低組所受到的困難會存在得更長期,例如因爲家長不會中文,所以只能在課堂内學習中文、功課根本就多,但目前還要找時間自己復習中文等。學校和課室的方面,社會經濟階層高組的教學設備因爲比社會經濟階層低組更多元,所以在上學時之表現就會更輕鬆和開心。因爲除了學習課本上的内容之外,還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看文化視頻、玩游戲等活動。但是社會經濟階層低組只有白板和課本,所以許多活動就沒辦法做到。
  • Item
    針對越南籍學習者初中級商務華語教材編寫設計
    (2024) 武明賢; Vu, Minh Hien
    近年來,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國際關係強而有力。此外,中國經濟也強勁成長,使華語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語言之一。在此背景下,越南成為中國、臺灣等國家投資重點關注的國家。隨著中國和臺灣企業在越南的投資和擴展,對華語人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商務領域。因此,商務華語是一門越來越受到眾多學習者關注的學科。透過不同的越南商務華語相關研究和報告發現,目前商務華語教學現狀和學習材料並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本研究透過蒐集文獻、問卷調查,收集了越南華語學習者的商務人士對越南商務華語教材的看法以及學習者對越南商務華語教材的實際需求和期望。此外,透過所獲得的需求調查結果,設計教材範例並讓學習者從中進行評估,以便瞭解教材是否符合學習者的需求,同時也瞭解越南商務華語發展的可行性。本研究建立了越南商務華語教材的編寫原則,針對越南籍華語初中級學習者設計了商務華語教材範例,提出了筆者的意見與建議。希望這些成果能對越南華語學習者以及編寫商務華語教材的工作有所幫助。
  • Item
    台灣幫派電影融入華語教學
    (2024) 陳莉平; Chen, Li-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當派電影在華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用,試圖拓展教師再多媒體選材時的範圍與多元性。「幫派電影」自1970年代開始出現於台灣電影中,自此之後,其作為一個電影的素材,開始大量出現在台灣電影作品中。由於幫派特殊的背景,且牽涉之社會性議題具有爭議性,許多人對於幫派電影的初步認識僅限於「犯罪」與「暴力」。然而,本研究發現,幫派題材在長時間的發展後,其形象和再現方式有所轉變,從初期強調逞兇鬥狠的人物描繪,逐漸轉變為以其作為載體,以豐富的時代背景、完整的呈現台灣的社會現象和文化情境,抒發對於當時代社會性議題的意見,甚至成為了台灣在地化的文化符碼之一。再者,本研究更提出三個可供華語文化教學的主題分析,認為這些主題不僅反映了台灣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更包含華人文化的深層價值觀。研究架構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台灣幫派電影的形象再現變化之分析,其中涵蓋1970年代至2010年代,共四個時期之十二部具代表性之台灣幫派題材電影;二是分析台灣幫派電影中可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文化意涵,包括:「義氣精神」、「國族議題」和「在地文化符碼」三大主題,並以電影《艋舺》、《角頭》、《悲情城市》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主要分析對象;最後,第三部分則是運用以上的素材,選擇以電影《艋舺》進行「義氣精神」之華語文文化教學教案設計,並配合ARCS動機理論和ASSURE教學設計模式。期待可以拓展華語文教學之媒體選材範圍,並且提供多元的教學主題和教學活動,以供後人參考與使用。
  • Item
    新加坡華族文化與華語跨文化教學
    (2024) 徐耀雄; Chee, Yao-Seong
    華語教學課程通常以中國或台灣的語言和文化為主要內容進行設計。然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海外華文教育的持續深化,華語學習者所接觸到的對象已不僅僅來自兩岸三地的母語者,甚至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及印尼等世界各地的海外華族。史書美教授所提出的「華語語系」,便是強調關注世界各地華人社群、華語文化多樣性的研究理論。因此,本研究跳脫普通話或國語的主流語言和文化的框架,研究新加坡華族在歷史發展、身分認同與語言文化上的特點。本研究所探討的是以新加坡華族的新加坡性為主題的跨文化教學。學習者先是從新加坡華族的歷史發展和身分認同的建構過程了解新加坡華族。接著,透過活潑有趣的劇場教學法和音樂教學法進行華語小劇場和新謠作品的學習。華語小劇場結合了中國傳統戲曲和現代話劇的表演形式,而新謠則是受到早期台灣校園民謠的風氣所形成的音樂風格。因此,兩者在表現形式上就有如新加坡華族在傳統的本質上創造出了屬於自身的形式和風格。透過以上的教學內容有助於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打開國際視野,同時培養跨文化溝通的能力。論文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係以三段歷史事件作為敘述背景,分別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時期、1949年中共建國以及1965年新加坡建國,並且對應到華僑、華人及華族三種不同的身分認同,探析新加坡華族的歷史發展和身分認同的建構。第二部分筆者選擇了新加坡華族文化當中具代表性的華語小劇場和新謠作為文本的分析對象,探討具“新加坡性”的語言和文化表現。最後一部分則是運用前兩部分的分析作為教學設計的素材,配合教學理論和方法進行課程教案的設計,冀望為華語文教學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豐富的教學材料。
  • Item
    從全語言觀看馬來西亞幼兒華文教學 —— 以 Z 幼兒園為例
    (2024) 黃怡熒; Ooi, Yi-Yin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華文教育在當地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馬來西亞幼兒教育領域備受關注,強調通過營造真實、自然和有意義的語言環境,促進幼兒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然而,過去對於幼兒華文教學的研究相當有限。有鑑於此,本研究選擇以全語言觀為視角,深入探究馬來西亞幼兒華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期望為該領域研究提供新視野。本研究以馬來西亞Z幼兒園為個案,探究該園小象班和小兔班幼兒華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研究透過觀察記錄、收集幼兒作品、訪談教師和家長質性研究方法,獲取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小象班和小兔班在課程設計與實施方面,秉持「以幼兒為中心」的理念,將華文教學貫穿於日常活動中,為幼兒營造豐富真實的華文學習環境。他們的課程活動設計生動有趣、貼近幼兒生活,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擬、遊戲互動等,激發幼兒學習主動性。同時,教師還將華文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培養跨學科綜合能力。在教室環境布置及教學材料運用上,兩班區劃出七大區域,緊扣幼兒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機會。教師靈活運用多元教具,將抽象知識具體形象化,豐富幼兒學習體驗。在教材選用上,圖畫書和開放性學習單的運用契合全語言理念,但園方自編作業仍存在偏差。研究指出,在全語言下,幼兒、教師和家長分別扮演不同角色相輔相成。幼兒是自主探索者,教師是語境營造者、活動設計者和文化引路人,家長則為幼兒營造良好家庭語言環境,共同為幼兒華文能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貢獻。推行全語言觀過程中,難免面臨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挑戰,但通過教師培訓、校際交流、優化資源、加強家校合作等一系列有效策略予以應對,充分發揮了全語言觀的優勢。
  • Item
    針對越南籍學習者的初級之法律華語教材設計
    (2024) 阮氏海燕; NGUYEN, THI HAI YEN
    2016年起,臺灣正式開始推動新向南政策,主要目標是促進臺灣經濟投資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尤其是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汶萊等國家。 因此,臺灣開啟許多大學培訓計劃,旨在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繫,培養高素質與語言流利的專業人才。所以越來越多的越南人,將台灣作為他們留學或海外求職的第一選擇。此外,近年來,對華語的需求不斷增長,學習華語已成為全球的趨勢。如今的學習者對華語的需求不僅限於日常生活交流,還包括專業知識、文化融合及相關技能。一般的華語教材已難以滿足這些高需求的學習者,因此專業華語教材的編寫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來臺就學或就業之越南學習者,不僅要適應臺灣的文化與生活方式,還要瞭解臺灣的法律、法規及文書手續。研究者發現在臺灣,對於越南籍學習者學習之法律華語教材相當缺乏。在緊急的境況下,研究者進行調查研究,針對初級越南籍學習者編寫出一本法律華語,希望可以幫助在臺灣生活的越南人,在學習華語至於,也能同時掌握基本的臺灣法律知識。研究者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共收到102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臺越南籍學習者對學習法律華語之需求程度高。越南籍學習者期待本教材能解決大部分國際學生面臨的法律問題,例如申請居留證、工作證、以及畢業後在臺求職的相關手續。這些都是在臺留學生必須面對的難題。綜合文獻參考,研究者採用呂必松教授的教材編寫原則,進行教材設計,該原則強調實用性與交際性,符合研究者的教材編寫目標。教材編寫完成後,研究者挑選本教材其中的三課進行為期3週、每週3節、每節100分鐘的試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研究者觀察學生並蒐集回饋。學生對該教材給予正面之評價,並提出建議,促使教材在內容、設計、活動及教學形式等方面能更加完善。最後,根據學習者的反饋,研究者除了總結出課程之亮點外,更列出教材需改進之處,使本教材在未來的修改及精進後能夠更加完善,並為後續研究提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