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720
  • Item
    針對日本人溝通文化之華語教學對策 – 運用心智圖之教學實施研究
    ( 2021) 伊藤義人 ; Itoh, Yoshihito
    在日本國內外,提升日本人的外語溝通能力一直是一種挑戰,華語會話教學領域也不例外。據前人研究,外語教育研究者及教師探究其問題點並施行對策教學,雖帶來一些教學成果,但以現場教師的觀感以及外語說話能力測驗數據來看,顯然學習外語多年的日籍學習者在溝通說話能力上仍滯後於CEFR的A1、A2初級水準;而在海外留學的日籍學習者,雖有環境之利,但達到中高級溝通表達能力者卻遠不如其他外籍人士,至今仍未解決此問題。也意味著在跨文化交際和外語交流上,溝通表達能力的不足會造成根本性的困擾。  此外語溝通表達問題的特徵與現象僅現於多數的日籍學習者,卻少見於其他外籍生,因此,研究者關注其內部影響因素,即日本人的獨特思維層面所引發阻礙外語會話表現。本研究在教學實施前,將形成思維具有密切關係的文化及語言相關文獻作為分析材料,從中剖析思維的影響。接著,透過問卷、訪談、檢證實驗及觀課,觀察到日籍學習者特有的思維的確對於外語溝通表達造成負面影響。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日籍學習者對華語會話學習的原本需求是希望訓練「聊天」的能力,但現存會話教學上並未重視此需求,反而偏重某些固定情境的短句會話。  本研究進行針對性的華語會話教學實踐設計,將阻礙日本人華語會話表達的獨特思維因素,以及對於學習會話的需求,融入會話教學設計原則,據此建立教學構想並進行內容建構,並針對「會話」與「對話」的兩種不同溝通概念,設計出「會話心智圖」與「對話心智圖」之學習模式。  教學實踐階段,本研究對大學華語中心的11名日籍學習者進行十小時的華語會話課程。教學活動採講述法與行動學習法,導入日本人的思維引起的負遷移,利用「會話和對話心智圖」進行學習者為主體教學活動。基於課前後錄音會話內容的差異,及課堂情形和教學後訪談記錄以印證教學成效,經彙整分析後,發現全員大多能掌握訓練會話技巧、提升溝通表達能力,也同意解決思維阻礙因素的重要性。藉此可歸納出本論文所提供的華語會話教學模式對日籍學習者有所幫助,印證了為提升日本人的外語表達能力,除了應著重目標語言的口語表達外,也需考慮日本人特有思維所產生之阻礙。
  • Item
    華語教師「機器人輔助語言學習」培育之行動研究:以機器人輔助華語正音教學為例
    ( 2022) 李瑄 ; Li, 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文教學系研究所階段「機器人輔助語言學習」的培育課程,以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為框架,將華語正音教學、機器人科技、程式設計等知識整合教學,讓(準)華語教師能有設計及實作機器人輔助語言學習(robot-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RALL)教學活動的能力。研究問題為:TPACK框架下培育課程知識內容、流程及策略為何?培育課程對(準)華語教師TPACK發展的影響為何?(準)華語教師對機器人用在語言學習上的感知為何?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華語教學系研究所14位(準)華語教師。研究結果顯示,培育課程可促進各種TPACK知識的發展,其中機器人的教學設計知識(TPK)最多,其次為機器人的華語語音技術原理知識(TCK)和機器人科技知識(TK),由於機器人的「擬人化」特性,讓(準)華語教師更關心人機互動、即時回饋的設計、機器人的「可對話」特性使用語音技術,則讓(準)華語教師重視機器人聽與說的材料選擇原理;設計中學習(Learning by Design, LBD)策略促進多元知識發展、二位不同專長的師傅教師共同授課可協助發展基礎知識、多次的學習者實測則可促進知識整合及反思;(準)華語教師認為機器人在語言教學上是有用的,但需要經過學習才能學會使用,多數表示未來願意使用。本研究也發現,(準)華語教師在RALL實作過程中,換位思考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思考教學設計;最終能意識到機器人是一項教學工具,「教師」才是提供教學設計知識的人。論文最後提出「機器人輔助正音教學」系統開發流程及架構建議。
  • Item
    華人與墨西哥人生死觀之跨文化比較──以電影教學為例
    ( 2022) 高幼蘋 ; Kao, Yu-Ping
    在跨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者和學習者往往會面臨許多困難,這涉及教學者對於教學文化以及學習者背景了解之深度,若是能了解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在教學時便能利用比較呈現兩種文化之相似處或差異所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曾於台灣、大陸、墨西哥以及美國教學,並開設過「華人電影」以及「華人文化與風俗」課程數次,隨著教學經驗累積,逐漸對於這些國家的學習者在面對跨文化差異時容易產生之誤解或學習難點較能掌握。本文運用跨文化、比較文化、主題學研究、電影教學研究方法,由華人與墨西哥人的創世神話、喪葬風俗、清明節和亡靈節為基礎,以華人及墨西哥人文化為背景之電影《最愛》、《COCO》以及《父後七日》、《生命之書》作為例子,提出關於華人與墨西哥人生死觀之跨文化比較。論文主要以電影《最愛》中的「冥婚」、《父後七日》裡出現之「喪禮儀式及禮節」與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的《COCO》、《生命之書》中出現的死亡後的世界與靈魂的去處作為跨文化比較的例子,說明這些風俗所呈現的生命意涵及死亡觀所反映出的內在思想與生死觀,並針對論文中的內容設計一個教案。一般來說,不同民族的思想會受到地域環境、歷史背景與傳統文化影響甚深,經過代代流傳沿襲,後人吸收這些文化的同時,或多或少地發展出新的文化,並展現出該民族之生死觀;這些例子,是筆者實際在華人電影教學中,讓許多學生感受到文化衝擊與理解困難的內容,透過教學與討論,使學習者能對這些由來已久的風俗文化以及儀式所揭示生死觀,以及如何影響生活和語言,有較深層的認識。筆者藉由四部電影中的跨文化比較,進一步說明在教學時,學習者的難點所在以及教學者可以如何選擇文化切入點,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與吸收,明白所學文化如何在那樣的時空背景產生、發展並影響而內化為該民族的文化底蘊,並期盼能應用於華人電影文化與跨文化教學中。
  • Item
    越南本土華語師資培育之需求評估及影響因素探究—以順化大學下屬外語大學中文系為例
    ( 2022) 劉陳石草 ; THACH THAO, LUU TRAN
    越南的華語教學近年急遽發展,中文科系大幅增加同時,也凸顯出越南華語教學正面臨的問題,各級學校缺乏針對越南學生的國別化華語教材,師資不足且缺乏培訓,課程與教學又偏重讀寫技能,導致學生在溝通交際上遇到困難;以師資來源而言,儘管每年都有一些中國大陸或台灣的教師來到越南任教或實習,但由於薪資、教育制度以及生活環境差異,使得華語母語教師流動率高,而越南本土華語教師出國進修時間過長,返國任教者也不多。因此,建置完整的師資培育系統是當前越南華語教育的當務之急。本研究旨在探討越南本土華語教學的師資現況、培育需求及影響因素,以越南中部地區歷史最悠久的順化大學下屬外語大學中文系師範班為研究目標,透過實地觀察、問卷調查以及師生訪談,深入瞭解華語師資培育正面臨的困境,藉以推論各大學華語師範班的類似問題,進而提出改善華語師資培育的建議。研究結果顯示在大環境下,華語師範班受到越南的師培制度、社會需求及就業待遇的影響,儘管中文專業愈形熱門,師範班招生情況甚佳,但因相對薪資低且工作負荷重,導致師範人才流失,並且中文系師資人數不足,致難以進行課程改善及本土教材編寫;必須從國家的師範體制的制度面著手方能解決問題。
  • Item
    基於華語關聯詞語偏誤之教學設計:以中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
    ( 2021) 莊雅婷 ; Chung, Cindy Y.
    華語的關聯詞語具有連接詞、分句、句子及語段的功能,是複句重要的連接手段之一,表達了抽象的邏輯--語義關係,由於關聯詞語的功能和用法複雜多樣。一直是中高級教學階段的重點與難點,複句教學的關鍵是關聯詞語,但學習者往往有遺漏 (omission)、誤加 (addition)、誤用 (misformation)、錯序 (misordering) 等偏誤現象。 學習者的偏誤反映了現有的教學、教材、練習等方面未能滿足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需求。本研究從學習者偏誤著手,從現有關聯詞語習得文獻、資深教師訪談、學習者訪談與關聯詞語測試等多方了解學習者偏誤之規律,並對海內外具代表性的華語綜合課教材進行分析,致力於建構減少關聯詞語偏誤之教學及練習模式。 為了了解教學試驗之可行性,本研究一共進行四輪之教學,比較學習者在教學前後之測試成果,可看出學習者在關聯詞語使用的準確度部分確有提升。本研究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各項教學試驗,提出幾項具針對性的教學對策,並介紹了各項策略的基本操作方法,說明練習設計如何有效的結合關聯詞語的偏誤特點,依序如下:1) 系統化的教學模式,重視近義關聯詞語的對比。2) 循序漸進,階段性的鞏固與提高。3) 以舊代新,由淺入深。4) 主次分明,適度複現。期能為關聯詞語的教材編寫、練習設計、測試及教學等方面提供教學者更多的思考。